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3-03-13 19:37: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本周学习《给教师的建议》第78条: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很有感触!

  小孩刚出世,都是一张白纸。是谁在一些白纸上书写了“差生”的一笔呢?都说关于“差生”形成是由于学校、家庭、社会造成的,者应该担负责任。但是“差生”的这一帽子一般都是由老师有意无意间给戴上。就如文中的女教师一样对工作我们不能说她不认真负责,但她是个合格的老师吗?我表示质疑!

  确实生活中也不乏有这样的教师他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但方法简单生硬,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或者孤立、歧视,或者体罚,或者向家长或学校告状之类的生硬简单的办法来教育孩子,导致的后果就是一个个早期的巴甫里克!我想说的`是巴甫里克是幸运的,毕竟后来他遇到了那位植物学教师,如果不是这位老师的话,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怎样呢?

  一直以来都认为小学的孩子可塑性是最大的,因为他们毕竟还小,性格还在形成期,行为习惯还可以纠正!期间教师起的作用致关重要。我们常常听到家长这样的说法,孩子在家不听父母的,可老师的一句话他就当圣旨去做!虽有夸张,但足见我们教师对孩子的言行起到的作用也可想而知了!当教师将“差生”的帽子带在某孩子头上时,很容易导致这学生把暂时的不良看成是自己的习惯化行为:我很差,很笨!从而降低了自我上进的动机,随之而来的极有可能的是自我放弃了。

  给孩子贴上“差生”标签是一种极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作为教师该学一学那位植物学老师!从激励入手,让他们感到温暖,树立起信心,抬起头来走路。用“激励”的措施来转化所谓“差生”!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真理》一节。本节中提到“许多学生很好地记住(背会)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还简直并不理解他背会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这种有害的现象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语法、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科的学习中。”联想自己上学时的记忆对本节提到的这些话深以为然,特别赞同。初高中时,许多同学学习异常用功,效果却并不好,用老师的话来说,一换题型就错。现在想来,正应了本节所写,许多同学是“死记硬背地识记”。

  语文学科不同于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学科,被许多人认为只需努力抄写背诵即可,其实不然。例如,识记生字时,有些孩子用时用力多,但效果不好;有些孩子善于根据以往所学知识,总结规律,遇到新字结合经验,用时用力少,但记得牢固清晰。如识记“载”一字时,有些孩子能够根据“截”、“裁”、“栽”三字轻松解决上半部分的记忆,然后根据它的含义,解决下半部分的识记。而有些孩子则不利用已有的经验,把这个字当做一个全新的字来进行识记,用时用力多,却还容易出错。

  “识记(熟记)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有经验的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学时,能使识记在思考的过程中进行。”“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诵规则和结论: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规律的东西,我们不能让孩子死记硬背这些东西,而引导孩子在思考、理解、操作的过程掌握它们。这是一项复杂的技术,要想熟练地使用,我必须多总结多揣摩。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书中提到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我觉得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更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要坚持每天读一些,把书中最有用的理论摘抄下来,方便自己以后的教学。

  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而我也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年华。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经典名句,可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刚好遇得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它真是一本好书!

  其中一篇文章《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就应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后,我真的触动很大。我也常抱怨没有时间,每一天早早到校,很晚才离开学校。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已有点应接不暇,还要忙着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想想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这才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平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一样。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能够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爱读书的精神。”

  读书吧,读苏霍姆林斯基,你会感到教育能够一生追求。老师们,你不读书,怎能让你的学生与书为友?读书吧!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假期里再次拜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仍然令我如痴如醉,而后心中对教育事业的热情燃烧的更旺。尽管当前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一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我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但是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先,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持续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就应首先思考清楚的。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最近我一直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有两点。

  一、做个让后进生充分体验学习快乐的教师

  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不用功、成绩比较落后的后进生,如何对付这些学生?往往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难题。对于班上那几个成绩总是不理想又没有家长辅导的学生,我也很头疼。曾经使用各种办法仿佛也无济于事,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应该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所谓的“后进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就是“赏识教育的理念”。教师应从课堂的点滴中努力去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去赞扬、鼓励他,试着让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帮助他们不断进步。而有时,我们教师又常常因为其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引起的.怒火而忽略了后进生那仅有的、微不足道的优点。其实,我们应记住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二、做个爱读书、会思考的教师

  我感觉自己还算是个爱思考的教师,但仍觉得很惭愧,反思近两年来读的书籍少之又少,总是以时间不够用给自己找借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象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所以,教师要把课上好,就必须读书增进知识深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养,就必须读书;教师要研究学生问题,处理学生问题,就必须读书增加心理学知识;教师还要使自己在工作中成长起来。

  所以,今后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个爱读书、会思考的教师。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作为“不抱怨的教师丛书”的一部分,《给青年教师的建议》以深入的论述让读者身临其境,以新颖的切入点让读者思考,思考教师应该过怎样的职业生活,以独特的视角告诉读者换一种方式看教育。

  本书从前言部分开始,就向读者灌输要立志做一名快乐的教师的思想,“快乐是一种美德”。教师只有保持快乐,才会豁达不失节制,恬淡而不失执着;才会积极主动、从容淡定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才会带给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蓬勃力量和满腔热情;才会教给学生睿智明哲、宁静超然的人生智慧。课堂上要快乐,课余时间更要快乐,生活中也要快乐。快乐是师生关系最好的催化剂。只有真正快乐的教师,才会带给学生真正的快乐。

  如何做到不抱怨,本书分五个专题来阐述,分别是“态度决定高度”、“将工作做到极致”、“不要抱怨生活”、“在学习中成长”和“做一个大写的‘人’”。从这五个方面给青年教师以建议:积极的心态对待教师这份职业不仅仅是一名合格教师应有的`素养,也是教育最需要的力量。

  通过各个专题的学习,我懂得了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问题学生,不放大他们的缺点,换一种视角看待他们的不足,尽量发掘他们身上存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脚踏实地办实事;教育他们不为困难找借口,也要抛弃不必要的抱怨,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学会欣赏身边同学的良好品德。而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才是立足于社会最基本的生存法则。在学校中,要懂得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善于与他人分享教学的快乐;碰到困难要积极想办法,向资深教师请教,更要在反思中成长。将耐心加长,善待学生;给信心加量,充实自己。

  本书读完,我备受启发。在以后,坚决不做生活中的懒人,工作中的闲人。努力规划好教师职业生涯,做一名有思想,有态度,有抱负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通过深入阅读这本书,我真的感受到了张老师在开会时说的:“每一条都会很有感触”。在读到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时,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和作者产生了共鸣。

  17年我刚做班主任,当时我也是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接了一个成绩倒数的班级,班级接手后才发现班里尽是些“人才”,课上睡觉的,谈恋爱的,打过架的……我是真的很头疼,但是到18年他们毕业时,这个班考上一中的学生很多。回忆那一年我感觉最成功的地方是自己在管理他们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化弊为利。他们中有的学生很有管理能力,但是一开始他们并不为我所用,我多次采取谈话的方式,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给他们灌输班级荣誉感,终于用了一学期的时间我培养出了一套敢管敢干的班干部,到第二学期时,班级事务基本上不用费心了。

  到了初三下学期,班级内不学习、影响教学秩序的问题愈加明显。我和那些爱上课说话的同学谈话中发现,他们已经对较难的课程听不明白了,很多作业也不可能完成,但是每科老师对他们的要求都很严格,课下作业他们基本上都是抄完的。面对这种现实,我和各科老师都进行了交流,建议每科老师能够区别对待这样的同学,在布置作业时按照成绩进行分层,成绩在前30名的同学保质保量完成正常的作业量,成绩在30名之后的同学只做简单题和一部分稍有难度的题。由于采取了分层,这些学生的课堂状况和作业情况明显的改善,班级的`学习氛围都变得更好了。比较遗憾的是我接这个班级的时间太晚了,如果能在初二就接手,估计这种分层的方法能转化更多的后进生。因为他们这些所谓的差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一丝乐趣,觉得学习并不是那么那么难,慢慢的他们的信心会越来越强,就敢于去学习稍微有些难度的知识。

  我认为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产生归属感,是每个老师努力的方向和成功的钥匙。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读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是:教师走进课堂不仅带着"智力"、"体力"去,还得带着"心"去,尽力忘"我",忘了我的身份,忘了我的年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磁小姜瑶。

  读了这些,我恍然大悟,我才意识到我们平时上课也正是缺少这些呀,新课程给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它要求孩子要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记忆、模仿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自主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变化,教师不再告诉,不再包办代替,教师成为孩子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

  作者认为幸福分三层,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保障",第二层是"艺术生活"而第三层则是"独立思想",读后感《《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磁小姜瑶》。而这三层分别代表三种教师类型,第一类将教师工作仅仅当作应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饭吃,这类教师不大可能有很大长进,他们平时表现出来的就是有钱的多干点,不给钱的.少干些,甚至不干;上班最好晚点来,下班最好早点走。因为他们的精神生活这二、三层还没建起来,所以他们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类教师以教师工作为乐趣,他们觉得教书就是艺术。这类教师会把课尽量上得生动些、新颖些,他们和孩子有着影子般的感情,因为爱而无比幸福。第三类教师将教育工作当作思想的起点,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不停地追问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满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经常会有一些心得,经常会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若干年后他们会成为专家,教书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对生命的一次次体验,他会很幸福和满足。

  愿每一位教师朋友都能拥有幸福人生。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近日,再度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重温经典,又一次和大师对话,接受来自灵魂的涤荡,几多感慨,颇有体会,先书写下来,不为成文,只为记录。

  84年教育科学版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语言质朴。读后,掩卷反思。朴素的'语言如黄钟大吕,撼人心魄。

  为什么有落伍的学生?是因为“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作为教师,“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取得成就”,因为成就感是点燃“想成为一个好人”火花的蹊径。

  教师要“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进步一点点也好”。

  话语平实,却句句珠玑。大师在说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由此,联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迸发出来。

  教育是什么?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学生?

  曾几何时,一说到上述问题,显得都特别抽象、特别呆板,抽象到如同高深的理论,呆板到如同教科书上的印刷体。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师一直践行,教育就是“教书”,学生就是生产“分数”的机器。曾几何时,也有不少教师“杞人忧天”,不断反思今天的教育,但浅尝辄止,并不能给出真正的答案。

  大师就是大师,非常有远见。“学生是具体的,教育并不抽象。”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大师的教诲值得我们时刻铭记,作为教育人心中有学生,眼中更应有学生,因为孩子们是鲜活的、具体的。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学生的兴趣是潜在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与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为何刚入学的`孩子对学习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却越来越少?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倒医院里去。”这就告诉我们要因材施教,不能对于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标准,只要他很努力,取得进步就是值得表扬和肯定的。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好好地对待孩子们,及时的发现他们的进步,他们的优点,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孩子更要多一点关心。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苏老在本节中写到了许多,我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有了以下几点感想:

  一、教师在带领孩子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要使孩子获得明确的、清晰的、深刻的知识。

  苏老写到: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学生第一次获得的知识是模糊不清的,那么以后他就容易在学习与其相似的知识时感觉混淆不清,或者在学习以前面的知识作为基础的知识时感觉十分吃力。由此看来,使孩子在第一次接触教材时就获得明确的、清晰的.、深刻的知识是我要努力做到的。

  二、第一次教学新教材时,要力争使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进行独立思考,并努力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材料。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及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以较多地事实和较长的时间(有时候,提供他们思考的事实也要跟给一般学生的事实有所不同)。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三、进行新教材的第一次教学前,教师要充分设想可能出现的疑难点和易错点,进行精心备课,在正式教学时详细讲解。

  苏老在本节中提出一个目标:一定要是课堂上没有错误。所以,他对任何一个“可疑的”词,都预先加以详细解释。例如,语文学习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形近字,如果不在第一次学习时就给他们讲解清楚,他们就会出现许多错误。教师事后再给学生纠正错误,学生改起来困难,教师也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所以,在第一次教学新教材时,教师就要力争消灭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学家。他写的《给教师的提议》一书中一共谈了一百条提议让作为刚进入教育岗位的我受益匪浅读着此书就好像这位智者就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恼给我指点迷津。他又好像一位平易近人而又学识渊博的老人在我遇到种种困难时及时给我以帮忙让我有了明确的方向给我以极大的鼓励他就像一盏明灯一样让我对未来的'事业前景充满信心。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对于刚踏入教育行业的我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我明白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当有一桶水。如若这桶水不及时予以添加也会有用尽的那一天。"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所以我此刻的任务不仅仅是认真尽责地做好自我的教育工作及时的充电是必须的仅有多读书多增加自我的文化底蕴才会将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并且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世界是否充实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

  教师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所以想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自我首先要热爱读书和你的学生一同走进书记的世界在世界里遨游!以往有一个问题一向困扰着我读书需要必须的时间那么我们的时间怎样够分配呢每一天八小时的工作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作业辅导学习本事稍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的部的任务等等这些已经让我有点应接不暇还要空出时间来完成布置给新近教师的一些任务晚上回家也会有这些那些的琐碎之事教师读书的时间哪里来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阅读了苏霍姆林斯的书。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假期里,带孩子去看病,公交车上暑气逼人,刚坐下,就听见一声惊喜的呼唤“老师”,我回过头,一个大男孩朝我笑着问出一句话:“老师,你还记得我吗?”我很想张口能叫出他的名字,可是我从自己的记忆深处拼命搜索,但是却毫无印象。一路攀谈,知道他现在一家公司上班,干的还不错。知道我和孩子去看病,他就一路陪同,直到将一切安顿好,他才和我告别,可是我却依然没能记起他的名字。可是他的一句话却让我认识到了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孩子的心灵关注尤为重要。“老师,上学时你还给我缝过衣服呢。”上班已经十五年了,教过的学生已超过千人,可回过头来看我的却是那些平时不太关注的学生。

  德国农学家苏力贝克发现: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会发芽,但如果在白天翻耕,野草种子的发芽率高达80℅,约为前者的四十倍。

  这是为什么呢?苏力贝克通过进一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绝大多数野草种子在被翻出土后的数小时内如果没有受到光线的刺激(即使是,短至几分之一秒)的刺激便难以发芽。

  那我们口中经常提及的叛逆的、上课捣乱的、一无是处的所谓的“学困生”是不是也常处于黑暗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忘记给他们一缕“光”------一缕希望的光,一缕自信的光,一缕面对生活微笑的光……这一缕又一缕的光,看似微弱,看似微不足道,但它拯救的,可能是他(她)们的整个人生啊!

  借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我们当教师的,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上站住脚。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他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