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苏武传读后感

苏武传读后感

时间:2023-04-05 12:07: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武传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武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武传读后感

苏武传读后感1

  擎一支旌节,挥一挥羊鞭。虽饱经折磨,却宁死不屈,傲然站立在那孤独的土地上,他,就是苏武。初读苏武,便被他那铮铮傲骨所吸引。当初,苏武不幸牵出一场兵变,为了不辱使命,他竟不惜以自刎来保护国家的名节,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他不为所动,他宁愿自赴黄泉也不愿背那叛囚的千古罪名。

  身处冰冷的地窖,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都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精忠报国。寒风凛冽,他与冷日作伴,北顾中原,他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铭记在心,冰雪飘落,他仍手持旌节,不忘汉朝,苏武用他那高尚的气节深深的诠释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好一个不屈的苏武,一边是高官俸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就在安逸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铭记中心,给他的人生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好一个坚贞的苏武,一个普通的老臣,却用他的赤胆忠心萌发出一种伟大的爱国情,在苍茫的草原之上,一个背影携着不悔渐行渐远。19年,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道疤痕,记载了那些苦难的日子,诠释了精忠报国的最高定义。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富贵荣华的利诱,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用那光秃秃的旌节写下一段千古悲歌。

  帆的一生曲折困苦,它呼啸在暴风中,腾跃在波谷里,急行在骤雨中,喧嚣在狂浪中,行于礁石之间,帆以它坚强不屈的意志年年月月与怒浪巨澜搏斗着,苏武就如同一只在大海中行驶的帆,用他那不屈的意志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苏武传读后感2

  十年可见春去秋来,百年可证生老病死,千年可叹王朝更替。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时间本来就是匀速的线性运动,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给它标出了人文刻度,使时间有了起伏快慢的节奏和呼吸。在个人时间的长河里,十九年能见证什么?苏武用十九年的坚守,见证了对大汉的赤子忠心。

  苏武,他是一个出使匈奴的汉朝使者。但是不幸的是,他在匈奴恰逢内乱,他的`副手被牵连到内乱之中,而由此被羁留在匈奴。他绝望过,自杀过,但是当叛臣卫律来劝降时,他铁骨铮铮,对卫律怒目而斥。卫律恐吓他,他“威武不能屈”,卫律用金钱诱惑他,他“富贵不能淫”,在威逼利诱面前毫不动摇,那是因为他对大汉的忠心。

  被囚禁在地窖中时,天降雪,苏武没有食物,把毡毛和雪一并吞下。被迁移到北海上时,因为没有食物,只能掘野鼠,草籽来吃,就这样坚持了十几年。后来,他曾经的好友李陵来北海劝降,带来苏武的兄弟、母亲都已去逝,妻子改嫁,而汉朝天子无情且春秋已高的消息,家庭的支离破碎虽然让苏武伤心,却无损他对大汉的忠诚,他依然赤忱不改,拒绝投降。

  读完《苏武传》,我想:为什么一个人能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十九年呢,他壮年出征,十九年而还,归来时,须发尽白,他坚守的是什么,为的是什么?

  他坚守的是忠诚,为的是国家。

  看完《苏武传》,我想到我的国家,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国家还等得我们去建设,我要把自己的生命投身于国家建设的大业中去,学习苏武,用国家需要的方式为国坚守,为国尽忠。

苏武传读后感3

  读《苏武传》,也不应该强迫自己读出苏武的忠诚。这只是苏武的生存状态,是“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的报恩者和把“臣事君,犹子事父”作为自己最高行动准则的儒生的生存状态。

  细读文章,李陵的生存状态真实感人。他没有卫律幸福,他虽然投诚,却始终以投诚为耻。他没有苏武幸福,没有苏武信仰的单纯,眷恋着俗世的幸福。他是一个痛苦的人。当卫律去劝降时,威逼利诱,惹得苏武的一顿臭骂,但李陵去劝降时,苏武却没有动怒。同样对劝降者,班固对卫律着墨不多,但对李陵却用了大量的`篇幅。

  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名门之后,他继承了其祖英勇善战,也继承了其祖悲剧的命运。不甘沉默,请缨率五千弓箭兵深入大漠,想一战成名。然而最终因弹尽粮绝,突围不得而被—迫投降。李陵为什么不杀身成仁呢?将军战死沙场,不正是死得其所吗?然而谁不想活命呢,谁能轻易地舍弃生命呢。何况他还想以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但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他都觉得自己在人格上已矮了一截了,因此,尽管与苏武是故友,又同在匈奴,“终不敢求武”。后受命劝降,其说辞如实地道出苏武真实的生存困境。终不得归汉,忠诚无人知晓;家破人亡,没有必要归汉;皇帝喜怒无常,即使归汉,面对是鲜花还是刀斧尚未可知。求名、求家人平安、求善终有果,这些都是人之常情,读后感《苏武传读后感》。李陵在苏武守得云开见日出之时,置酒相贺,与武决别,泣下沾襟。他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汉室能够赫免他的罪过,保全其老母性命,也一定以反水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李陵内心的悲伧全化作了眼泪,当初不得不降,祸及老母,今生无家可归,长作域外之人。

苏武传读后感4

  十九年,天之苍苍,但芸芸的众生又有多少个十九年?苏武本以十九年书写着民族不屈的丹青。记得马克思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己的生命永远小于自身的信念值。”

  在中国,这样的人也可谓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古代中国,生命对于一个壮士英雄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而《苏武传》中的苏武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他拥有“真金不怕火炼”的伟大气节,面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没有投降,没有退缩,他始终信念如磐石一样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而和他相比,其他的配角就相差甚远了,与苏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在事情败露后又经不起考验,叛变投降。而在相比下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的纷争,欲以死息祸,而面对匈奴的劝降也是种坚定不移的坚守着自己可贵的民族气节。卫律的卖国求荣,阴险狡诈与苏武的忠贞不二,不卑不亢。李陵的为一己之私而叛国与苏武的以国家利益为先。这些都能强有力地表现出苏武是个爱国忠贞的真君子。而往往做英雄是要付出代价的,而李陵的一番话也无疑翻起了苏武内心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一定使苏武痛不欲生,可是他仍然舍小家为大家。为国忠贞的信念战胜了一切。他对卫律,义正言辞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并且列举了惨痛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为的就是告诉他一个道理:多行不义必自毙。

  他也是一个铁铮铮的汉子啊!是坚定的爱国信念一直支撑着他,即使始出强壮,发白归汉,相信苏武一定无怨无悔。

【苏武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武传》阅读答案03-14

苏武的作文04-18

永远的苏武作文08-23

关于苏武作文11-26

苏武牧羊作文10-19

永远的苏武作文04-20

永远的苏武_700字01-28

苏武的作文4篇04-18

永远的苏武作文8篇01-28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