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7-06 11:40:0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对于红楼梦是以什么为主线在红学界却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五种意见:

  一、宝黛爱情故事说;

  二、四大家族兴衰过程说;

  三、宝玉叛逆道路说;

  四、凤姐中心说;以凤姐理家为主线,宝黛爱情为副线;

  五、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四大家族兴衰过程为副线。

  而大多数人认为是以一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二是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这两条主线又是经纬交织,在广阔的封建贵族生活的场景上构成鲜丽的画面。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一条重要线索。作者第一回里就写了一个带神秘色彩的故事——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神话。这段千古未闻的“还泪”之说预示出全书的故事线索,即所谓“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在第五回中,作者又通过红楼梦曲子,特别是《终身误》、《枉凝眉》,暗示了宝、黛、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在作品的实际描写中,这一线索是贯穿全书始终的;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回目写到了宝黛爱情。他们的爱情悲剧,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爱情试探阶段。最突出的表现也有三次:《西厢》传情;《西厢》句侃紫鹃与张道士提亲风波。

  定情阶段。这一阶段已经转为彼此心照不宣的温存与体贴。如第五四回中关于蓑笠、灯笼的柔情脉脉的对话;四九回宝玉对黛玉自觉泪枯的宽解等等。

  围绕这一主线,作者还写了秦钟与智能、贾蔷与龄官、贾芸与小红、司棋与潘又安、柳湘莲与尤三姐的爱情。这就使宝黛的自由恋爱有了一个群星拱月,彼此相照的环境。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是悲惨的虽早预伏于太虚幻境梦中,而前八十回仅露悲音。至后四十回,贾宝玉先丢失通灵宝玉,丧魂落魄。贾政将离家赴江西粮道上任,贾母要在他出发前为贾宝玉完婚。因黛玉咯血,只好迎娶宝钗。婚事由王熙凤谋划,设调包计,十分保密。却意外被傻大姐泄密,黛玉病遂不起,于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贾宝玉得知将婚,自以为必娶黛玉,满怀期待。拜堂后见是宝钗,大感诧异。元春先薨,贾赦因石呆子古董扇一案“交通外官、倚势凌弱”获罪革职抄家,累及贾政;贾母又病逝;妙玉则遭强盗掳走,不屈而亡;王熙凤失势,郁郁而终。

  贾宝玉病加重,直至奄奄一息,癞头僧持通灵宝玉引他入太虚幻境变形的真如福地梦中。梦醒后发奋读书。次年参加乡试,中第七名举人。宝钗已有身孕,而贾宝玉应试后走失。贾政扶贾母灵柩至金陵安葬,将归京城,雪中泊舟常州毗陵驿。见一人来到船头,光头赤足,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向贾政倒身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细视之,正是贾宝玉。贾政忙问,贾宝玉却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再问,贾宝玉未及回答,忽被一僧一道左右夹住飘然登岸而去,闻其作歌云“归大荒”。贾政追之不及,“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而已。

  红楼梦即使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结局最为悲惨的一部爱情小说。

红楼梦读后感2

  黛玉至少还追求过自己的幸福并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后以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恐怕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她的生命吧

  在四大名著中,记忆最深的,恐怕就是红楼梦了。

  读完《红楼梦》,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不忍心去看后面的黛玉焚稿和宝玉成亲那几回。

  觉得这种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用一遍遍地去复习那种伤心。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心里是那么难过。待读完,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送在这片冰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曾经很讨厌宝钗。我认为她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待人冷漠。可是现在,我竟同情起她来了。细细想起来,她的悲剧其实比黛玉的更令人叹惋。

  红楼梦读后感:宝钗从小饱读诗书,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最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看看全书中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个束缚。记得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黛玉的一段,但这样想来,也并不是不可理解的恶毒举动。

  宝钗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想来是早就深深印在她心中的。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看来,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吧。这才发现,薛宝钗才是最可悲的人。她的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左右着,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只是顺着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她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地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一种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

  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地继续麻木!宝钗的作为,没有多少是自己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服从者。可怜啊,她虽聪慧有才,却被迫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却说:“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

  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话语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故委婉地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期盼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因为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只是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就只流着泪接受了。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了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她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

  读后感:宝钗如此的年轻,当时想起自己的将来和一生将如何地结束,她的痛苦绝对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啊!她却克制住了。这,就是她的"尊重"。所以我想,与林黛玉相比,宝钗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黛玉至少还追求过自己的幸福并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后以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恐怕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她的生命吧!

红楼梦读后感3

  乳白的灯光下,我坐在桌旁,捧读着《红楼梦》。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进入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红楼一梦中,时不时还有几滴眼泪流下。

  先说说贾宝玉这个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宝玉是这部古典名著的主人公,也是作者塑造人物之一。

  先不说宝二爷的出生,当是他的生活及性格就有叛逆之势。贾宝玉仪表俊美,行为痴迷,在我读《红楼梦》时,他给我留下了印象便是成天在女孩堆里中胡闹,与姐妹丫鬟们亲密玩耍,还经常谈论一些怪论。由于受到贾母的溺爱,所以较少受到封建社会的影响,贾宝玉不喜欢学习当时流行的《八股文》,而是对《西厢记》特别喜欢。而林黛玉从来不劝宝玉不要读那些书,反而任由他去,并对他所做的“荒唐事"加以支持和鼓励。在偌大的大观园,黛玉就是宝玉的`知己。

  况且他对侍女十分好,在当时男女差别很大,但是在宝玉眼里并没有男女之分。他淡泊名利,不走家中给他安排好的路,看不起科举官员。他在家人的一再劝告下走进了考场,可当他中了第七名时,竟出家当了和尚,这也表明了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因此,这位英俊貌美,聪明过人,"痴”"呆""狂"“怪""顽"是宝二爷当时叛逆者的典型。

  再说说多愁善感的黛玉。其实不瞒你们说,我刚读这本书的时候,认为黛玉是一个尖锐小心眼的人,我真的不知道你到底是用哪点吸引的宝玉,让她对你痴迷一生。可是当我读完整本书的时候,我才知道我错了,你是否能原谅我?

  你只是轻轻微动那早已失了血色朱唇,微微一笑。

  你与宝玉第一次见面就令我忘怀,那时你嘴里小声嘀咕:"何等也是如此"宝玉脱口而出:"这个妹妹好似在哪见过?”这就冥冥中注定了这段凄凉痴情的千古绝唱啊!

  你从小没了父母亲,父亲也得重病去世。你寄人篱下,处处小心,生怕被别人耻笑。你没勇气像湘云一般醉卧在青石凳上,而是严严实实裹着红绫被。你深深爱着宝玉,这一个我们都很清楚,可是你为什么不敢表示呢?但凡宝玉和哪个姑娘走得较为亲近,你便处处尖刻表示对那个姑娘的不满。你太容易落泪了,连桃花落下,你都要为他们惋惜。你一直活在你自己设置在了枷锁里,我为你心疼。

  一行行泪水,从她的眼角流下,留下道道泪痕。

  你的心事是我对高鹗续书的不满,别人都是在他人注视下安详地走,可是你呢?你是在心上人与别人成亲的良辰吉时离去。一面是洞房花烛,锣鼓喧天!一面是生离死别,哭声震天!我曾怪作者为什么不给一生悲惨的你一个好的结局?哪怕几天也好,可是当我读完全书,又不禁为你庆幸。如果你活长久点,那你面对贾府被抄的惨案,岂不是天天以泪洗面?以你敏感脆弱的心灵,如何面对家破人亡的巨大打击?如果真的被抓,被官兵侮辱,你高傲纯洁的心,又该如何面对这个污浊的世界?不如在时节尚好的日子,干干净净地离开,回到世外的太虚幻境,继续做高清的仙子。就像你自己所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这时我才真正明白,你何尝不想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女孩,可这是你的命运,无法改变。

  真是一段千古绝唱!

红楼梦读后感4

  读罢《红楼梦》,已是深夜,我不知该如何表述自己复杂的感受,那种感觉,像是湛然寂静,又像是迷离恍惚。荣宁二府家破人亡,红粉丽人香消玉殒,霎那间,一切宛若散场后的电影院,一片漆黑,一片萧凉。

  “骂凤姐,恨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合上《红楼》,却发现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女子,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她为整个家族操劳,却因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没有谁爱戴她。别人给她的评价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的确,她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绔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财主的女儿和长安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着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梯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每当读到这些情节,我都会觉得,这个心狠手辣的女人,确实可恨。

  她曾公然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但她也像一般的`妇女一样,也供瘟神,给女儿起名求福祉。她的确很精明,但费尽心机所追求的爱情落了空,她奄奄一息时,平儿求贾琏给她请个大夫,贾琏却啐道:“我的性命还不保,我还管他么!”有人说王熙凤的惨痛结局是自食恶果,自作自受。或许是吧。但我还会为这个倔强好强的女子叹惋。我觉得,人生一世,只不过是一场旅行,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客,所有的栖居都是暂时的,就连生命,都要归还给日月经天的自然。王熙凤啊王熙凤,你这是何必呢,占有再多的财物,攀上再高的地位,你也无法拥有内心的安宁,享受生活的安然平和啊!

  《红楼梦》结尾的那四句偈语,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流转,“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正如王熙凤最后叹息,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是啊,水满则溢,月盈则缺,谁也躲不过,兴盛衰亡的轮回。但人有时总那么贪婪,总是“身后有余忘缩手”却不知道,美好的东西是会在贪欲中走失。及至“眼前无路想回头”之时才恍然大悟,那些本该安宁祥和的岁月,却一去不返,任怎样敲门,怎样借茶问路,都再也不会,看见门里探出一张桃花笑脸来。那所大宅子里的热闹非凡,珠光宝气,勾心斗角,卿卿我我,都如一场梦,最后,几近虚无。

  红楼一梦,香艳浮华都已不再,唯余一丝寂寞的气息和一段传世的故事,世事无常,尘世的大舞台上,却总也免不了这最后一幕——灯熄人寂。

红楼梦读后感5

  《红楼梦》是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但作者并没有把着眼点完全放在故事情节上,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下足了功夫,显示出高度成熟的艺术水准。

  全书共刻画了四百多号人物,不同的身世命运,不同的生活情景,在曹雪芹的笔下,人与事的来龙去脉,一概井然有序,从容自然。

  上至皇庭贵妇,下至走卒车夫,其神色、语言及个性,都纤毫毕现。

  且以“第四十回”为例: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 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 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刘姥姥拿起箸来, 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抓得一个儿。”

  贾宝玉,荣国府的嫡派子孙,衔玉而生。

  前世为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

  从小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

  贾宝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

  他聪慧异常,出类拔萃,但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是大家庭中的宠儿,但命运却不由得自己做主,与林妹妹相契相知,抒发真性情真心意,却被逼着娶了宝钗,终离了俗世,走入茫茫大雪。

  林黛玉,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

  她绝丽脱俗,雅若天仙,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心思敏感,才华横溢,个性纯真灵净,说话率直有时却也刻薄。

  她常怀隐忧,感物伤情;暮春时节,见落花飘零,就锄坟葬花。

  最后黛玉泪洒百日,泣血而死,还了前世情缘,留下悠长的深思。

  还有王熙凤。

  她的出现处处吸引着众人的.眼光,她处事圆滑,眼观六路,八面玲珑;她阴险恶毒,心狠手辣,弄权夺势。

  但这并不能用反面人物来简单归结,她是开心果,上哄得贾母其中宠爱,她又是脂粉队里的英雄,下管的婆婆丫鬟们服服帖帖。

  最终因她胆大妄为,不给别人留活路,落得个疾病缠身、无力回天的下场。

  从王熙凤这小小的一角,足以映射出封建贵族家庭的腐朽和道德沦丧,预示着中国古老的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的走向崩溃。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永恒话题。

  西方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的说法,据说原是歌德的话。

  在中国,《红楼梦》也是说不尽的,已经说了二百多年,今后还要说下去。

红楼梦读后感6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纵观历史朝代,前尘滚滚、后世硝烟,人之历代经历生存都逃脱不了情感的洪潮。也正因为此塑造出了古今第一奇书《红楼梦》。《红楼》以其独到的文笔刻画出何谓情感的绝响。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作者曹雪芹。整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初读红楼,是在少年时,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只知道随着书中令人怜爱的林妹妹而落泪,空叹世事无常,折煞了一对璧人儿。

  此时再读红楼,已是步入社会,遍历人世百态,对书的体味更加深刻:

  红楼,作为历史中的一叶典型的情感扁舟。成为了古代情感的终始递接到现代情感的开端,成为了情感史的递接桥梁。现在有多少人都在研究红楼,但是仍然参悟不透其中的高深与妙绝。

  读罢此书,我看到了古人对情感的激烈执着、凄怨哀美,在强有力的精神推动下展现了他们对爱情在精神力上的质感。镜中花、水中月,月朦胧、鸟朦胧... 他们那种精神上、肉体上的迷离情感,都含蕴着自己的愚蠢,封建思想的禁锢使得他们都成为了爱情的奴隶、历史情感中的悲剧角色,。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疏离和冷淡。转身走开,徒留下的却是自己那苍凉、惨痛,甚至是可悲、可怜的脚印。也许爱情的悲剧存在于每个时代。痴也好,傻也好,所有一切的轰轰烈烈和遗憾惋惜都成为了历史潮流中的一点飞灰。樯橹灰飞湮灭般的痴缠恩怨都在历史的前进中被我们叹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际遇和悲剧,歌功颂德和情感悲剧都是历史中不可少的'一个点缀体。〈红楼梦〉在我看来是一部复杂、高深、抽象的文学巨作。书中的痴男怨女都在爱情光芒的笼罩下演绎着自己人生的悲和喜。然而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悲剧,只是情感悲剧的方式会过去,可是情感与悲剧却不会流失,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空间,也有自己的情感悲剧与体验。转眼看看我们自己,也许我们也有自己的悲剧历史可以观看,也许在发生,也许已经发生,只是我们都没有完全的看到红尘中情感悲剧的颗粒的漂移。

  纵使黛玉和宝玉生存在了一起,但是也许他们过不了历史考验的每一天,在不同的历史角度观看也有着不同的结局。注定在一起的情感也许是在给予机会给他偿还,缘分就是这么微妙不可言,无论前生前世是谁欠了谁,今生今世是谁来报答谁,情感的冲击和铭刻都是人生中不可磨灭的烙印。

  《红楼》一书。文中语言的精细、优美、哀怨,让我们不但体验了书中人物的凄凉与哀伤,也让我们体验到了文中描绘景色的华丽唯美和书中字里行间的古典美。或许也正是这些奇妙的文字,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芳百世。

红楼梦读后感7

  今年暑假有些闲空,却让《红楼梦》给迷住了。几天来,我都是恍恍惚惚,犹如置身荣国府,与其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吃饭时好像与林黛玉、宝钗他们被刘姥姥逗得连连喷饭,手中的馒头成了山珍海味。睡觉时也隐隐约约听见宝玉在里屋说梦话,嘴里喊着“林妹妹***”

  待看到第八十一回:“占旺相四美钓鱼,奉严词两番入家塾”,就好像进了另一个天地,一切都陌生起来。生性玩劣的宝玉竟乘乘入了家塾,作起八股文来了。这次已不是“恋风流情友入家塾”,更不是“起嫌疑玩童闹学堂”,而是迈步科举路了。再到后来,宝玉竟“喜结良缘”,黛玉则一命归天!宝玉虽痛哭了一阵,最后终于不出凤姐所料,生米已做成熟饭,无力回天了。书中写道:“想黛玉已死,宝钗又是第一等人物,方信金石烟缘有定,自己也解了些***又见宝钗举动温柔,也渐渐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到宝钗身上***”看到此,让人愤愤之余又带惋惜,怜黛玉香消玉殒,而宝玉移情别恋,曹雪芹宏业米竟,而高鹗又续了个乾坤颠倒,一时百感交集。眼前那个花团锦簇、歌舞升平的世界立即变得面目全非,像一尊美丽的花瓶顷刻摔得粉碎。这是当时一切美好事物的结局,也是曹雪芹所要变达的真意。它给人以幸福被破灭后的悲痛,使人于悲痛中的人情世事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尽管这样做近乎残忍,但却是事理之必然,严重地抨击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

  但可惜的是高鹗的结局是“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府延世泽”。这只能合适他高鹗个人之意,即不合社会发展之理,违背了曹公愿意。高鹗没有将这些药瓶完全打碎,只是轻轻地敲掉了几块,然后又粘了起来,近乎完整。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削弱了悲剧的意识,抹杀了反封建的力量。高鹗多事,弄巧成拙。其实,这是他的世界观所决定的。他不是反封建的曹雪芹。

  有人为曹雪芹没能完成巨著而感到遗憾。我却不以为然,我觉得残缺反而是他的成功极至,只有大乎先导和敢于留缺。一般人认为只有完整才是完美的,而伟大的`艺术家认为完善只存在于人们心中,是任何的艺术形式也无法表现的。其实,我觉得完美本身就是一种残缺。这话好像不符合逻辑,但我觉得却是规律,也许我的评论很幼稚很片面吧。就像断臂的维纳斯,若添上那条胳膊就不是世上最完美的人体了。看《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像已盖好的大楼只差封顶了,而高鹗却在上面硬架起了一个小阁楼似的,又再以装饰一番,自以为得计,即闹了个不论不类。这个续尾,有些画蛇添足了。说《红楼梦》好,前八十回最好!

  不管怎样,《红楼梦》是伟大的,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心巧妙的构思,曲折动人的故事,惊天动地的爱情,以及对封建社会的评击,它其中有无穷的民族宝藏,让人探索不尽。所谓:“平生不看《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惘然。”这部世界名著啊!只有经过艰苦曲折的不断探寻,我们才能越来越多地发现它的伟大价值。

  我平静已久的心潮随着《红楼梦》中的事故情节波澜起伏着,久久不能平静。也许真的是世事多变吧,海誓山盟,海枯石烂的爱,最终也可能烟消云散。像宝玉与黛玉那样***,哎!不想了,不想了。不过,我真的感觉到,我的生命中可以没有别的书,却不能没有《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8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随着宝玉了却尘缘,红楼一梦最终归结。也许是由于阅历过浅,在这一部绵长细腻的经典面前,我竟有些哑言,如同涓涓溪流无意间初入大海,《红楼梦》那高不可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理应首屈一指。

  若是把《红楼梦》单纯地当作感情杯具来读,未免低估了其中的内涵。宝黛的感情杯具,固然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专制和那时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痛苦,我们能够将其理解为曹雪芹对封建制度的抨击。而贾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物,是否都能够代表封建时代某些典型的人物?贾府的兴衰史,是否又可来影射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亡?当然,这都是一些宏观的角度。就个人而言,贾府的命运是否也就是曹雪芹及其家族的命运?他思想的先进,又未尝不是隐含着对功名未就的抱怨?

  这些的确是读过《红楼梦》之后应有的共识,但从那些华美传神的文字背后,我读出的则大多是曹雪芹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每每读到贾府丰裕的家产,诸如黄金几千两,白银几千两,绸缎多少匹,总会隐隐担心,如此富贵的家族到底能不能成功地延续下去,毕竟“富可是三代”的定律似乎很少被打破。果不其然,贾府中鲜见勤奋的身影,大多是笙歌不断,鼓乐不休,结果难逃败落凋敝的命运。这不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另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以往活跃于历史风烟中的那一群五陵少年。他们多是皇亲国戚的后代,大富大贵,衣食无忧,不必研究学业,不必操劳生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变得百无聊赖。为了打发难以消磨的时光,他们互相攀比,互相炫富,为非作歹,花天酒地,结果如何?终被世人遗弃,被历史遗忘。现今中国人常怀着一种暴富的心态,各式各样的奢侈品难以满足其欲千金散尽的胸怀,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风气正逐渐蔓延至年轻一代的`学生身上,并且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不难想象,这种无节制的享受最终将演变成国民性,让整个中华民族都失去前进的欲望,更难以完成复兴的使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巴西的一只蝴蝶挥动翅膀尚能引发美国一场龙卷风,一代一代的“耳濡目染”又何尝不会酿成不堪的杯具!我不愿再进行痛斥,柏杨先生早已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我唯愿独修其身,却又不忍职责的折磨。整个社会

  的大风气,早已不是你我能够左右的了,坚持住内心的一方净土,是周国平先生、余秋雨先生、王蒙先生等,以及所有有良知的读书人的心愿。我愿做这样的践行者,践行着心中永远简朴安静的生活,践行着完美的祈愿。想必曹雪芹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字里行间,他仿佛在对我们说,一切繁华都是红楼一梦,何苦为儿女情长苦苦纠缠,何苦为人情世故操劳奔波,何苦为琐屑小事争喋不休,何苦为追求金钱呕心沥血,何苦徒增无尽烦恼。心安即是归处。

  虽然《红楼梦》只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真是把“人”写绝了:人的完美,人的智慧,人的劣性,人的悲哀。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便懂得了自我,懂得了我们的家庭,懂得了我们的民族国家。向曹雪芹先生致敬,正因有了他,荣辱兴衰、人性冷暖尽收眼底。向那些努力修行品德的志士致敬,英雄造时势,唯愿不再是个传说。

红楼梦读后感9

  琼楼一叶,数百千奇女子,笑探望,凭朱栏,观红尘,叹风华良人寡命薄。

  ——题记

  她是雪芹笔下的才人,是宝玉心中的良人,是观园中的美人,是世俗中的雅人。她的才华无人能及,口如含朱丹,言语似珠玑。那是一盆娇滴的兰,孤高自视的高傲性子和百病相缠的柔弱身子。

  这是林黛玉,寄与贾家的一个远戚女子。

  在世人的眼里,她是软弱的,是娇羞的,却极少有人能认出她的倔强和坚强。

  不错,她爱哭,时常是眼若红桃,丝帕咸润。只要是遇上事端了,宁可哭个昏天黑地,也决不学那别的女子讨好的莞尔一笑。

  我猜,这大概是个性,黯然彰显着与众不同。

  大概是孤独,她学不来宝钗的圆润,学不来探春的机灵,也学不来湘云的爽朗。她学不来,也不去学,更不想学。于是,便用那如刺一般的高傲逼退了所有想和她亲近的人儿。

  有人说她是幸运的,有人说她是不幸的。

  她幸运,是家中独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请先生教她学识,当个男孩来教养。也造就了这一番叛逆的性情。等父母双双踏上了黄泉路,留她一人世上孑然独立,她便不幸了,寄于他人屋檐下。时刻谨慎倍小心。

  我猜,又怕是心中苦闷无处挥洒时候,就哭几场,也好衡平自己失落的.情绪。

  我弄不清,她到底是惹了谁的怜爱,连雪芹也懒得在她身上多着笔墨修那西施身。只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就带过了她惊世的容貌。

  她果真就是一肃幽兰,受不得俗恶气焰的熏燎。只愿抿唇品一品香浓的茶水,再吟一句感叹生死惆怅的离歌。管那是千红是一窟还是一哭,含眉笑望所想的人。用泪水演绎一段悲天悯人的爱情,用略带哭腔的小嗓唱尽了,花儿为谁开,花儿为谁红。

  现在,我却不能盯着她那白如羊脂的脸,问她为何要哭。因为她死了——香消玉损

  她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思想被众人无情的扼杀了,才华被泯灭在了那个永远回不来的初春晚上。隔院里唢呐正响,她所系之人正欢天喜地的牵着他人拜了红堂。

  锣鼓一敲,最后击散了她不甘此生的仙魂。

  满天星斗,满地尘霜,无不变色轻啼,来悼这惊芙蓉,比柳絮的才女。她匆匆了结了一身,也不知道临终前有没有再放声大哭,念一念宝玉的名姓。是不是煽动了双唇,却唱不出什么诗。

  我只得猜,违背常人的思想去猜一猜她失声漫哭的原因。

  忆起她举着花锄,手捧春花的怜人样,颦眉一笑,颊红暗放。她说:“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她对生活的幻想,对未来的向往,对冷酷的现实的控诉。

  绛珠草还完了红尘恩泪,就是该走的。她来是还泪报恩,却不曾讲要嫁于痴郎宝玉。

  该我来说时,我也只得淡淡的笑言:

  倾身绛珠落观园,三世菩提聚凌霄。

  闺门小掩黛描眉,且望凡尘君戏笑。

  岂料宅门世难容,只叹花去美人消。

  人生不过梦一场,梦醒万事皆飘渺。黛玉的眼泪,一半是用来感叹世态之炎凉,又一半,则是用来掩饰那藏得滴水不露的坚强。

  她是逆水而行的一只纸船,用力游过了,留下的是一段被尘埃锁紧的凄惨爱情,却最终挣扎并消融在这无情世界里。

  挣扎,在尘世里深深地挣扎……

红楼梦读后感10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红楼梦读后感11

  翻一本《红楼梦》需要一个月,结束的时候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会出现两个字:悲剧;看一本《老人与海》可能会牺牲出游一周的乐趣,看完这本书通常我们只记住了一句话: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读一本《边城》务必会使人耽搁各种游戏玩闹,读罢总是会浓缩成一个字:美。于是我们在“高中生必读书目”的大力鞭策下被成功地培养成了奶牛,吃的是很多块草地上的草,挤出来的是奶,而且是一样的奶。

  执着地看完了还不算完,我们身上还肩负着历史使命,要将“剧透”的任务传承下去,于是我们写读后感。用《红楼梦》做例子,很多人都写了《红楼梦》的读后感。每个人都或开篇或总结地说这是一个悲剧,于是我很讶异。为什么都说这是个悲剧呢?这些读过《红楼梦》的人内心是有多么悲剧,才把这么好的一个故事一致地看成了悲剧。是因为林黛玉死了,贾宝玉出家了,薛宝钗守活寡了?但是我觉得就这个结局未必是悲剧。林黛玉冰清玉洁了一辈子,终于要离开这个脏陋不堪的世界了,为什么说这不好呢?贾宝玉就不是当官的那块料,又不能违心地与薛宝钗相亲相爱,皈依佛门也是情理之中,他自己都没有哭得昏天黑地的,怎么就“悲”了呢?至于薛宝钗就更不是悲剧了,她可以选择改嫁,但她没有,足以证明她愿意守候着这份念想与等待。而甘愿等待的人,是会快乐的。难道说非要继续在那个破园子里,林黛玉和贾宝玉结了婚,然后我们看着本来飘若仙子的颦儿生了一大堆孩子,给儿子女儿扎小辫、关心柴米油盐酱醋茶?若真心爱黛玉,是不会希望她有这样结局的。可能在有些人的眼中这样是美满的,但这可不是喜剧,当然也不是悲剧,根本是一场闹剧!黛玉还了泪了了情,不算是功德一件么?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人才,是拥有某种技能的人,如果你是不同的,你是那种技能的代表,你就是出色的。许嵩说过:“人和人真的是不一样的,不仅仅是指纹。”这句话我始终很信服,但我不希望我们原本的特点被这个世界给雕琢成一个个大团圆。我们接受着无穷无尽的剧透,于是我们从各具思想的人沦为了口径一致的奶牛。

  我们吃了不同的草,但是绝对不要再挤出同样的奶!我们需要听话,但听话的'同时也需要自主。一个寒假,只读名著会脱离生活的,我们还是需要消遣,但是有多少人自己读到些东西了呢?我们是人,不要再做奶牛!

  评点:郑文龙

  “高中生必读书目”之类名著阅读指导所在皆是,且购阅者不乏其数。然而,能入其中出其外继而有破有立者实在寥寥。颇为可喜的是,作者此文能以独立意识、批判思维立意运思,对教条成见予以剖析批驳,进而突出主体意识与个性风采,确乎可嘉。文题“我们吃草那些事”,风趣幽默又不乏反讽讥刺,以其“无厘头”的风格先声夺人、预设悬疑。篇首两段,先以实例说明教条填鸭式的阅读指导模式将作品程式化复制化,又通过草——奶牛——牛奶这一系列性形象喻指作品——读者——读者对作品的阅读理解这一过程,论说自然、推理归谬,将一幅因教条“剧透”而导致心智退化的图景展示在读者面前。其后便是以对《红楼梦》的理解为例,详尽论述了对“悲剧说”的质疑与对“精神不败”的澄清,从作品出发,结合自身感悟,论证入情入理,颇多卓识高见。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打动过千千万万的读者,也影响过千千万万的人。《红楼梦》在中国可谓地道的名著。它以凄婉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兴亡史。其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其实也是他们(她们)的性格悲剧,当然也更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林黛玉,一个正日哭哭啼啼的,不怎么健康的女人。贾宝玉是怎么搞的,放着那么多的红润佳丽不要,怎么会偏看上一个终日病病歪歪的老病号呢?在重看《红楼梦》的时候,发现一个个佳丽都有些俗气,在对贾宝玉的`爱上,无人可比林黛玉的独特和刻骨铭心。林在临死前曾说过一句话:“质本洁来还洁去。”,说的一点都不错,在咽气前她也只是喊着“宝玉你好”——这种对爱情的专注精神是每一个男人都不愿舍弃的,更不要说生来就是情种的贾宝玉了。

  在文学是史上,《红楼梦》被称为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其深远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在于它高度的思想性,更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以贾府为中心活动舞台,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通过对贾、王、史、薛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至衰的发展过程及豪华奢侈生活的生动叙述与描写,客观而真实地揭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并明白无误地预示了其无可挽回的覆亡趋势。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它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这一大群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道瑰丽的艺术画廊。在这一人物群中,不仅有大家闺秀,豪门公子如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作者还着力刻画了一个个聪明伶俐,可爱却位卑的丫环、女仆,如晴雯,鸳鸯、紫娟等。不过,我觉得或比较喜欢晴雯。可以说她是丫头里面最出色的一个吧!晴雯原是贾府世仆赖大家买来的,可以说是仆人的仆人,因贾母见她“十分伶俐标致”,于是被像小礼物一样孝敬上来。她“身为下”身世可怜到连家乡父母也不记得。但她却开朗倔强,心思纯正健康 , 不像林黛玉那样抑郁凄苦,更不像花袭人那样温婉卑屈。在她身上包含着一种叛逆精神,比如她对王夫人、凤姐等高居于她头上,掌握她生死大全的“主子”不屑一顾,还经常以犀利的言语直揭袭人的虚伪。几乎可以说她是大观园中一个最悲惨的牺牲者。只因模样长得有点像林姑娘,就被骂为狐狸精,“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就打炕上拉下来架出去了,连好些的衣服也不让带走,终于被摧残屈死。红楼梦读后感范文欣赏

  《红楼梦》又是一部充满想象的书,它留给人们太多的奇想、遐想、神话,还来不及好好梳理,因此需要我们的智慧的信息……它使我们猜测,使我们迷惑,使我们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于是我们觉悟了:原本世界上有那么多种有待探索和发现的世界。

  《红楼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而且不仅是封建社会的。几乎是,我们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

红楼梦读后感13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随着宝玉了却尘缘,红楼一梦终于归结。也许是由于阅历过浅,在这一部绵长细腻的经典面前,我竟有些哑言,如同涓涓溪流无意间初入大海,《红楼梦》那高不可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理应首屈一指。

  若是把《红楼梦》单纯地当作爱情悲剧来读,未免低估了其中的内涵。宝黛的爱情悲剧,固然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专制和那时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痛苦,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曹雪芹对封建制度的抨击。而贾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物,是否都可以代表封建时代某些典型的人物?贾府的兴衰史,是否又可来影射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亡?当然,这都是一些宏观的角度。就个人而言,贾府的命运是否也就是曹雪芹及其家族的命运?他思想的先进,又未尝不是隐含着对功名未就的抱怨?

  这些的确是读过《红楼梦》之后应有的共识,但从那些华美传神的`文字背后,我读出的则大多是曹雪芹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每每读到贾府丰裕的家产,诸如黄金几千两,白银几千两,绸缎多少匹,总会隐隐担心,如此富贵的家族到底能不能成功地延续下去,毕竟“富不过三代”的定律似乎很少被打破。果不其然,贾府中鲜见勤奋的身影,大多是笙歌不断,鼓乐不休,结果难逃败落凋敝的命运。这不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另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曾经活跃于历史风烟中的那一群五陵少年。他们多是皇亲国戚的后代,大富大贵,衣食无忧,不必考虑学业,不必操劳生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变得百无聊赖。为了打发难以消磨的时光,他们互相攀比,互相炫富,为非作歹,花天酒地,结果如何?

  终被世人遗弃,被历史遗忘。现今中国人常怀着一种暴富的心态,各式各样的奢侈品难以满足其欲千金散尽的胸怀,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风气正逐渐蔓延至年轻一代的学生身上,并且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不难想象,这种无节制的享受最终将演变成国民性,让整个中华民族都失去前进的欲望,更难以完成复兴的使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巴西的一只蝴蝶挥动翅膀尚能引发美国一场龙卷风,一代一代的“耳濡目染”又何尝不会酿成不堪的悲剧!我不愿再进行痛斥,柏杨先生早已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我唯愿独修其身,却又不忍责任的折磨。整个社会的大风气,早已不是你我能够左右的了,保持住内心的一方净土,是周国平先生、余秋雨先生、王蒙先生等,以及所有有良知的读书人的心愿。我愿做这样的践行者,践行着心中永远简朴安静的生活,践行着美好的祈愿。想必曹雪芹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字里行间,他仿佛在对我们说,一切繁华都是红楼一梦,何苦为儿女情长苦苦纠缠,何苦为人情世故操劳奔波,何苦为琐屑小事争喋不休,何苦为追求金钱呕心沥血,何苦徒增无尽烦恼。心安即是归处。

  虽然《红楼梦》只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真是把“人”写绝了:人的美好,人的智慧,人的劣性,人的悲哀。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便懂得了自己,懂得了我们的家庭,懂得了我们的民族国家。向曹雪芹先生致敬,正因有了他,荣辱兴衰、人性冷暖尽收眼底。向那些努力修行品德的志士致敬,英雄造时势,唯愿不再是个传说。

红楼梦读后感14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以梦为题,书中关乎梦的描写大都起到暗示隐喻的作用,梦境对应着现实,暗示着大观园中小姐丫鬟的命运。《红楼梦》中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警幻仙子让人给贾宝玉演唱了十二首曲子,预示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其中第三首即是《枉凝眉》。全书以宝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封建社会中众多青年男女的可悲命运,写出了没落社会对人的心灵的束缚和摧残。正如歌中所唱“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两人既可说是有缘又可说是无缘。无缘,此生却又相遇;有缘,却又不能在一起。正如水中月、镜中花,是虚无缥缈的。只能为这段无望的感情流泪。

  赏析红楼,自然要从人物开始说起。

  林黛玉算是曹雪芹塑造十分成功的人物,有时虽然娇气、刻薄了一些,但想想她的身世,失去亲人,成为孤儿,自然养成了她事事敏感的心。进入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生怕做错一星半点,招人耻笑,这更说明了黛玉的心思细密、小心谨慎。孤自一人,寄人篱下,也难免会有孤傲的性格。

  黛玉的文学修养也是大观园中无人能及的,单单是平日说话也是需要再回想一番。“我平日和你说的话,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快!”这本是黛玉说雪雁,其实是奚落宝玉才听了宝钗的话,不再和冷酒,一语双关,委婉的的表达出来。葬花时,见花从枝上落,常人觉得这只不过是寻常的自然景观罢了,而黛玉却将自己比作那些花儿,由一曲《葬花吟》抒发了黛玉内心的悲苦及其高洁的志趣。每每读到这里都会觉得,这落花的命运和她的命运竟如此的相似!她的高洁的命运,也最终像那些花儿,随风飘散,可悲!可叹!

  黛玉的结局虽以悲剧结尾,但她曾经毕竟去追逐过她的幸福。可书中另一主人公薛宝钗,虽已是宝玉的`妻子,但她终究得不到幸福。她是大家喜爱的对象,但没有为自己活过。宝钗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世故、圆滑、虚伪、奸诈,无情、冷、会做人、善用手段,都成为薛宝钗这一形象的标志。可是像这一段: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也许人们会说她虚伪,但是宝钗博得老人开心,也许是一种敬老爱老传统美德的表现。她毕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在看待宝钗这个人物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先辩证的看待封建道德,再来判断。

  红楼一梦几多愁,只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大观园的最后结局竟是如此下场,在为宝黛的凄惨爱情而叹息时,更应该叹息封建社会的悲凉。成由勤俭败由奢,昔日大观园中的繁盛景象,如今不会再有,

  封建贵族生活的奢侈、腐朽也不会再来。

  合上书久久不能平复,每读一遍,那大观园中的昔日往事都浮现在眼前。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红楼梦读后感15

  《红楼梦》读后感我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感情的,还是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在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很感激续者高鹗,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让她别了宝玉,我觉得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杯具,可是不是有句话说:赛翁失马,焉之非福吗?对于黛玉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的杯具结局,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地沉睡时,看着宝石仍在凡是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是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也是不赞成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当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地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颚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地指天愤恨,气极至亡。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到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甚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我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种幸福。宝玉自我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样说,寂寞地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的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问题。

  我一向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二离开贾府的,否者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最终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斗争,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能够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感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黛玉的感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如既往地爱着宝玉吗?

  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可是如此。

  其实感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感情给了我们很多完美的幻想和期待,就像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完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推荐语10-20

红楼梦经典读后感02-03

红楼梦读后感05-13

《红楼梦》读后感06-13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6-15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5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5

《红楼梦》的读后感12-22

《 红楼梦》读后感11-11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