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优秀4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城》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边城》读后感 篇1
人向往的是什么?
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蓝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一座小屋、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一个步伐、一辆自行车、一辆轿车……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人手所创造的不知道得否满足于他们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当你贫乏的时候,追求的是财富;当你动荡的时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这个时代,繁华的城镇里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忙碌中建设着社会的发展。这景象本应符合人类的追求,但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镇人们却开始向往农村的环境。这似乎有点矛盾,从落后的农村到发展的城镇,从发展的.城镇又到落后的农村。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边城》作者沈从文所流露的这些思想,无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处。
在这里,也让我想起两句话,作为结束:
“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怀中,便不会安宁。”——奥古斯丁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耶稣
《边城》读后感 篇2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在书中作者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俊逸轻灵的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表现自然淳朴的民风美,凸显澄澈纯净的人性美,描绘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作品以充满温馨的牧歌情调和浓郁丰厚的地方色彩,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边城抒情特色,从而使《边城》以个性乡土小说的姿态出现并一直感动着中国文坛。
捧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书,从头至尾,一抹淡淡的愁云萦绕于心。恍惚间,似自原始的清风轻拂着面颊,如梦如幻。作家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把我们带入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的时空里,让我们陶醉于一曲清新悠远的牧歌声中。
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 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 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边城》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这也许正是作者努力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
作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宁静古朴的湘西乡间景致,展示出小说人物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近乎原始的单纯生活,淳朴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与温柔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晚静谧的渡船一起,构成一幅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的梦境。作家敏锐清醒万分却万分痛苦地预感到,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愈演愈烈,这样的边城和边城里自然古朴、原始和谐的关系,如梦境般一去不返,仅存于古老的回忆中。自然的人性啊!你不要让梦流逝, 请你驻留,像那边城的小溪,永不干涸!
你会惊异地发现, 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世外桃源,那里纯朴的民风是我们这个霓虹闪烁的大都市里所没有的,它好似一股细泉,它又似一缕清风,吹走了我们脸上的尘土,带来一丝温馨。多么希望在边城能看到翠翠像以前一样快乐地生活着,而那条祖父渡了大半辈子的船会依然来往于溪间,那条黄狗也应该守在门前等待一桌喷香的晚饭……在当代社会, 物质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却相对弱化。我们呼唤文学作品中的纯净而美好的风景和人情, 期待它由“童话变为现实”。
《边城》或许是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最朴实的一部小说,它能让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静下来,但当你合上书本,世事纷沓而来的时候,《边城》的那好像恍若隔世的场景和瞬间是如此的不真实,的确是一段偷来的并不属于你的时光……正如作者所写“美丽总是愁人的”。《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沈从文先生描述的边城在书中那么动人,而我们心中的边城呢?在我看来,那其实就是一份宁静、一份心安,或者说是一份感动。守住心中的这份宁静,我们便也找到了我们心中的边城。
在现今的时代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 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 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与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 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而边城所描写的这种平和纯朴的画面,正是抚平现代人浮躁功利心的一剂良药。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无所适从时,不妨看看《边城》,保持一颗平常心。
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个美丽的梦, 一个待实现的梦。也许古老的文化会受到历史的淘汰, 但美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怀,应当是永恒的。人们对美的追求,也应该是永远存在的、永远不被磨灭的、最美丽的感情。
《边城》读后感 篇3
看完了沈从文先生写的《边城》,颇有些情绪,故小写以记之。
沈先生的文字,美如溪水,一路细碎地奔淌着,沿途的景色甚是沁人;带有淡淡的忧伤。他所描绘的湘西小镇,古朴纯真,淡淡的,甜甜的,置身其中,似乎画中人都已然忘记了时间。清新的爱情,唯美的旋律,在沈先生的笔下那么的深切可感,那么的动人心扉。
书中的世界仿佛静止。
时间在走,岁月在长;翠翠从一个小雏孩儿长成了14岁的娇羞少女,眉清目秀,活泼可爱。她是自然的孩子,有着自然赋予的神气,自然映照的明眸。
顺顺家的孩子,老大天保,老二傩送,竟同时喜欢上了这个摆渡人家的女儿。对天保来说,“车有车路,马有马路”,车路不通,马路不擅,愤而离去,不幸遇难;对傩送来说,是碾坊,是渡船?是爱情,是兄弟情?生活之累在于选择,他难于抉择,亦选择了离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是喜是悲,画中人自知。可是你说,傩送会不会回来呢?那睡梦中的一把虎耳草几时再得一见呢?
书中的爷爷,守了渡船50年的爷爷,在雷雨将息的夜晚死去,留下翠翠一人,哭成了泪人儿。但我相信自然给她的力量会让她勇敢坚强地承受生活,我相信清纯质朴的湘西女子会撑起那一只渡船,不管傩送回是不回,她都还是那个快乐的翠翠,清澈的眸子,温柔的心。
沈先生后来写说:“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件可怜的事情。一个人记得太多事情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事情太多也不幸。”但我想,人生之美不就在于经历吗?人事纷繁,要紧的是自己能有一颗平和安静、强硕壮实的'心,风雨再大,亦能安之如怡。大学四年,到现在已经匆匆过了将近一半了,未来还有一半,该怎么过?
这个问题许久之前就想过,当时没有答案,抱着走一步是一步的心态;到现在,我不得不很惭愧地说,仍旧未知,仍旧不知道未来该怎样走,不知道过了今天明天该为什么而奋斗……书中的生活太美,如云烟,如雾霭;现实的生活太难,如追日,如填海。我要怎么做,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强大?
边城就像一首歌,有高音也有低音;边城就像一首歌,有赞美也有讴歌;边城就像一首歌,有旋律也有节奏。
边城——一个风光秀丽的小城。
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的妙龄少女——翠翠,唱出了对祖父的深切依恋;唱出了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翠翠与祖父的祖孙情,唱出了亲情的无限;翠翠与天保兄弟的爱情,唱出了爱的美好与心的纯洁;天保与傩送的手足情,唱出了心的选择。
边城,唱出了人们淳朴的人情美。
一首首情歌唱出了爱的心;一把把虎儿草,唱出了情的真;一个个人唱出了世间的真情!
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而现在谁会放弃自己的爱情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主动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完美的爱情都是我们想要追寻的。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亲情固然重要,但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后来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结局怎样?给人留下了悬念,傩送最后回来了吗?她们俩最后在一起了吗?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看过《边城》,让我对世间完美的爱情又一次产生了怀疑,对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应该去争取,争取了,得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边城就是这么一出健康纯洁,而又弥漫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情悲剧和人性的悲剧。
《边城》读后感 篇4
高中的语文课本中是有一段《边城》节选的,但当时因为考试不考,老师也就不讲,老师们都把更多的上课时间花在诗词,古文等上。我便只草草翻了一遍并没有仔细地阅读过,更没有去找全文来看的兴趣。对这篇小说留有的唯一印象就是几个主人公的名字,翠翠,傩送,天保。那还是因为当时并不知道傩送的“傩”读作“nuo”,老是摊送,摊送的叫,闹了一次笑话,于是记住了几个主人公的名字。
此次读它,心境却迥然不同,它不再是一篇枯燥的课文,而是一篇值得欣赏的诗歌般优美的带着牧歌气息的小说。思绪随着书中人物命运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自然有一番不同的感受。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
小说一开头,这段对翠翠与爷爷生活之地的描写便把我带进了一个山清水秀的湘西世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溪,两岸青山相对,溪边一座白色小塔,溪上的渡船缓缓移动,船上的老船夫哑哑的歌声与细细的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的空气里。
向前一步, 我仿佛置身于这令人沉迷的湘西世界。山水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带着清新甘甜的水汽。头上是碧蓝碧蓝的天,脚下是浸润着丰沛水汽的泥土地。耳边是清脆的鸟鸣与悠扬的湘西苗寨民歌。歌声绕过远处隐没在薄雾中的群岚,透过轻纱般的雾霭,氤氲融化在这苍劲的青山中,呜咽婉转,缭绕江边,久久不散……
《边城》就像一幅清新的画卷,缓缓地在我眼前展开。
我想这应该是个美好的故事,有着美好的结局。在沈从文淡淡的叙述中,我走进了那个充满美好与遗憾的湘西小山村,看到了敦厚善良的爷爷,小兽般灵巧的翠翠,乖巧懂事的黄狗,豪爽坦率的`天保,心地善良、敢于追求的傩送。文到最后却徒留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这样的一个充满迷茫与惆怅的句子。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故事。
翠翠和她的爷爷靠摆渡相依为命,一直长到了15岁,俨然活泼的小兽。明净的眸子里没有悲伤,也看不见忧愁。每天编蚱蜢,摆渡,唱渔歌,吹竹管。这样的生活如一潭平静的湖水,澄明似练,却没有丝毫波纹。直到她15岁时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她在黯黯的江畔遇到了她生命中极重要的一个人,一个让她彻夜难眠的人——傩送。他们的相遇就如一粒石子落入潭中,激起圈圈涟漪,她的平静被打破了。她依旧每天编蚱蜢,摆渡,唱渔歌,吹竹管,只是她的心里藏了一个秘密,一个连爷爷也不肯说的秘密。
古朴的青瓦,飞扬的阁角,檐下古旧的风铃随风轻响,那声音好像撞在了翠翠的心上,一下,一下……人生就是这样,因为一个人的离开或一个人的到来而划出一道道痕迹。傩送的出现无疑在翠翠心中划出了深深的痕迹。
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他托人向老船夫求亲。当天保知道傩送也喜欢翠翠时,他与傩送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来选择。天保得知翠翠也喜欢傩送时,为了成全弟弟,他外出闯滩,却遇意外淹死了。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出于压力,他抛下翠翠出走他乡。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傩送归来。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想象中的美好的故事,却是以这样一种迷茫的悲剧而告终。
沈从文的《边城》中的每一个人都淳朴善良,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也没有恶人作祟,一切都只是误会,一些令人遗憾的误会。翠翠的害羞,爷爷的误解,傩送的远走,一切都是那么遗憾。
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不是傩送、天保,也不是翠翠,而是翠翠的爷爷老船夫。爷爷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为来往过客摆渡,风里来雨里去,总是想着方便别人,却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劳苦。他用勤劳的双手摆渡每一位乡民,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每当有人抓起钱掷到船板上时,他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不必出钱,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实在推却不了的,他便用这些钱买了茶叶和烟草,慷慨地赠予需要的过渡人。这纯正的善,让人感动。
五十年来,他不知送走了多少个前来乘船的人。他年纪虽大,但上天仿佛不许他休息,他便不能够同这种生活分开。他虽然生活清贫,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求别人一丝回报。
在爷爷的身上,流淌着炽烈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寂。爷爷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女儿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他在生活上对翠翠无比关怀,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一切一切只为让翠翠开心地笑。
他为翠翠的婚事多次向傩送及其父亲探听消息,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和船总顺顺之间。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在雷雨之夜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对于爷爷的离去,我感到分外难过。爷爷离去之时,心中又带着多少的无奈与对翠翠的牵挂。
他离去得如此突然,就像那条渡船,再也找不着了。
【《边城》读后感】相关文章:
边城读后感05-09
《边城》读后感03-07
边城读后感06-27
《边城》读后感悟02-15
边城读后感09-20
《边城》读后感10-24
《边城》的读后感02-22
边城的读后感02-01
边城阅读心得04-25
边城寻梦作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