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时间:2024-02-15 10:45: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集合】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巴黎圣母院》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集合】

  巴黎圣母院,小时候捧起那本厚厚的精装书时就曾经进入过的那个古典气息馥郁的世界。如今巴黎圣母院的电影再次引领我进入它的存在。当然,这次不只是中世纪欧洲典雅而庄重的建筑和风格各异的社会人物,还有在字里行间折射出的善恶交织的人性,以及雨果这位文学巨匠以灵魂发出的声音。

  电影开始的背景和色调很好地衬托出了巴黎圣母院的凝重,苍凉的气氛。美术布景的方式使得全剧如同一幕色彩洋溢的古典舞台剧。虽然剧中穿插了大量流行音乐却没有和充满几何图形规则美的古典建筑产生冲突感,反而是相辅相成。波西米亚女郎优雅的舞姿和那些游民们充满生活气息的舞蹈极富美感,显示出极为浓厚的艺术氛围。

  电影的情节也是跌宕起伏,在原文的基础上有一些缩减和删改,但无疑使整部电影更加饱满。雨果被人们称道的原因之一正是他在小说中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塑造出的性格鲜明,极有代表能力,有血有肉而且细腻丰富的人物。而演员们生动的表演也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每到经典镜头时总是可以调动起观众的情感变化。菲尼斯这类花花公子以及神父这种表里不一的小人自然是刻画地入木三分,更难能可贵的是那些在卡西莫多受刑时那些将人性的丑陋与肮脏一面完全暴露出来的社会上的各式人物们的性格,通过寥寥几个动作和语言神态同样成功刻画出来。纷争自然是精彩纷呈,但在原著中最经典的结尾场面同样在电影中还原。只是原著中是经年以后,人们在地下室中发现两具抱在一起的骸骨,一具骨骼变形而丑陋,当人们伸手想去触碰时,他们便倒下化成了灰尘。而电影中是卡西莫多在已死去的爱斯梅达拉身旁睡去,静静等待死亡。同样歌颂了钟楼怪人不顾一切的坚守和对爱斯梅达拉深沉如海的感情,令人扼腕叹息。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个和钟楼怪人同样名字的诗人。卡西莫多,意大利隐逸派诗人,在二战前他便开始反法西斯工作,在当时站在了全国的对立面。而在意大利战败之后,整个国家被千夫所指之时,他又站了出来。他没有为意大利辩护什么,他只是在他的诗歌中,一遍遍讲述意大利蔚蓝的河流之上,没有尽头的帆和桅杆;背街的巷子里,回荡着晚风、煎鱼的香气与手风琴声。他没有指望谁来原谅,亦或是理解他的意大利。他只是在诗歌的世界里永恒地刻画着,守护着他的意大利。尽管二战后他成了战败国中的胜利者,但他仍未停止写作,直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病床上沉疴不起,直到死去。现在想起,他和钟楼怪人何其相似。愿意用自己的全部去守护自己珍视的东西,不顾外界,不顾结果。结局却也是惊人的相似,同样早已消逝,但却在人们的心中活着,甚至永存。

  我想不止是人性的善恶,美丑,还有的是真情与虚假,高尚与卑微的对立,以及作者对整个社会的控诉。卫队长菲尼斯的虚情假意,卡西莫多的赤诚之心。那些社会上流人物撕去假面后的丑陋不堪,与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乞丐的真诚,愿意以生命的代价保护爱斯梅达拉。或许描写身为神父的克洛德的贪婪,也夹杂着作者对当时的宗教的嘲讽吧。正是因为这些永恒的话题被囊括在这样一部小说当中,使得它早已不仅仅是一部从文学层次而言的经典,更是那个社会的写照,已然成为不可磨灭的经典。

  越是安逸的社会,表面富奢实则腐坏的社会,越是需要这样振聋发聩的声音,讴歌着美好纯净的情感,控诉着虚假和丑恶。雨果将那个社会的面具撕下给我们看,所以我们才能了解潜藏的肮脏角落。而现在,还有谁的笔能将如今的面具撕下,让我们看看繁华之后的东西,纵使会付出血淋淋的代价,但我们更需要的是真实,整个社会,人性的真实。

  不管作者怎样讽刺社会与现实,结局终是一个悲剧式的美好。作者也是更加热爱这样纯洁真挚的感情和执着的坚守的吧。所以在看透了丑恶之后寻找到的美好,尽管掺杂着悲情的痛苦与无奈,但仍旧是弥足珍贵。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