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心学大师和神奇圣人王阳明》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学大师和神奇圣人王阳明》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个月读书,主打《心学大师和神奇圣人王阳明》,读完很失望。
不是对王阳明失望,而是对这本书失望,作者的表述很low,这只是针对我自己的感受。
写到这里,我特意查了一下作者,师出无名。
师出无名不是我感受的原因,哪怕你再出名,我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因为这本书,没有作者自己的东西。
也没有写好王阳明。
好的作者,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手指不是美好,却能指引你看到美好。
这本书没有让我更多更新地深入了解明朝大儒王阳明。在我的读书生涯里,这样的情况遇到过不超过四次。
拧巴归拧巴,跟王阳明无关。
王阳明,明朝大儒。提起他,要拎起一串人物。远有孔孟,近有理学大儒二程、张载、周敦颐、朱熹、陆九渊……而这些先秦之后的理学明星,在中国哲学的星空熠熠闪光,也是对王阳明有巨大影响的人物。
王阳明在儒家的地位,往往被人这样称呼:孔、孟、朱、王。
先秦的孔孟,尤其至圣孔夫子,其思想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这是中国文化最温情的一面,去读《论语》,遍数越多,越能体会到里面让你越读越暖的温馨。
朱熹的理学,个人感觉,有时候,灭绝人性。“从天理,灭人欲”,从根本上就违背了人的本性。
朱子特别强调“格物致知”,我也喜欢“格物致知”,这是非常好的“修身”之梯,唯如此,我们才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越来越优秀。
但我却又不赞成他的一味的“格物”观,认为凡是至理,都能通过格物“豁然贯通”,这是典型地一味“向外求”。
初期的王阳明正是因为“格物致知”,所以钻进竹林里“格竹子”,格了一周,把自己格病倒了。之后还有一次,还是被格倒了。
正是这两次极端的“向外求”,让爱思考的王阳明茅塞顿开,龙场悟道:“格物”更需要“内省”,万事离不开人的“本心”。
“心”,是人之本。
“良知”,乃是人心之本。什么是良知?
我常问学生一个问题:“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百分之九十以上孩子会回答:“人之初,性本善。”
我告诉他们:“善恶共存,人心本善也本恶。”
在这里,即人的“本心”。
心不动,无善恶。心一动,善恶立分。
良知就是“本善”。
致良知,就是遵循“本心”之“善”的召唤。这是一个“格物”的过程,这个“物”,便是人本身,这个“格物”就是认识自身,从而趋善避恶达到“修身”的目的。
知行合一,自然就是说道做到,“止于至善”。
王阳明心学,朱子是基础,之后延展了陆九渊的思想,之后发扬光大。
以上明白了,王阳明的“心学四诀”,就没什么难理解的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至简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