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泥土深情——巴金》读后感

《泥土深情——巴金》读后感

时间:2024-03-12 07:05: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泥土深情——巴金》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泥土深情——巴金》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泥土深情——巴金》读后感

《泥土深情——巴金》读后感1

  泥土般的厚重却不乏针一般的尖锐,看似平静的文字下却藏着惊涛骇浪,巴金老人用他的那只锋利的笔,为我们揭开了旧社会那丑恶的伤疤。 ——题记

  《泥土深情—巴金》为陈迎宪写,他用第三人称介绍了巴金老人从出生到成长为一个“御风化雨”的爱国青年的故事。巴金老先生是上个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真名李尧堂,乳名升麟,字芾甘。他出生在世代书香,三代同堂的.李家。他自小十分善良,富有同情心:为了不让鸡被杀死,小升麟对着他曾经最爱的红烧鸡不忍下口;看到被父亲处罚的犯人痛苦至极,他不忍心再看下去;他看到下人杨嫂生病,还是偷偷的去看他等等,诸此之类,还有很多。

  这本书用巴金老先生儿时的稚嫩的眼,向我们揭示了旧社会的丑恶的一面。他虽生在一个富贵家庭中,但他依然是知道穷人的痛苦的。小升麟受他母亲的影响,从不把下人低人一等看,他说他想做一个像木匠老陈一样的木匠,杨嫂生病时,他像母亲生病时一样对待。他虽生在富贵人家,但他的人生却并不顺,先是他的母亲逝世了,三年后他的父亲也病逝了,没有了父亲的庇护,年仅12岁的小升麟不得不被卷入叔叔们分家产的明争暗斗中。最后连唯一还疼他的长辈,他的祖父也长眠于地下,离开了人世。16岁的小升麟在这种勾心斗角的环境下认为自己无法待下去了,于是转而参加了革命活动,参加了报设,还积极踊跃的四处投稿,在墙壁上粘传单。在他十八岁那年,和他的三哥一起离开了成都,带着少年的一腔热血,奔向了自由……

《泥土深情——巴金》读后感2

  暑假的时候,我在家里的书架上找书读,正好看到一本写巴金先生的书,名字是《泥土深情——巴金》。我情不自禁拿起书读了起来。

  这本书里有一个小主人公叫小升麟,也就是巴金。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清朝末年,爸爸说那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朝代。小升麟出生在成都的一个官员家。幼年的小升麟家境殷实,过得非常快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之后,成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升麟的家也遭受了重创。小升麟的父母亲人相继离世,而他更是体弱多病,这一年他十岁。即便如此,小升麟依然坚持读书。在书中,他懂得了许多道理,了解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17岁时,他改名为李荛棠,开始了文学创作,他希望用自己的笔传达出青年人的力量与热情,让无数的青年精神觉醒。书里不仅写出了人们对新社会的.向往,而且也写出了旧社会的残酷,令人深思。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震撼。在那么艰难的岁月里,巴金先生都能坚持读书,而且他的心像朝阳一样,散发着勃勃生机。中国的每一片土地,对于巴金先生来说都是无比珍贵的,就像他写的: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先生对这片土地爱的是那么深沉。现如今的我们呢,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想着放弃,每天学习都不能自主完成。爸爸妈妈每次催促我写作业,还同他们顶嘴。熟不知,现在我们的学习环境比他们好了多少,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我们一定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带着明日之朝阳奋发图强,不轻言放弃,做新时代斗志昂扬的新少年,为建设中华而努力!

【《泥土深情——巴金》读后感】相关文章:

泥土的作文05-23

泥土的作文05-13

(精选)泥土的作文01-29

敬畏泥土作文04-12

敬畏泥土作文10-08

泥土赞作文09-29

泥土的遐想作文09-12

神奇的泥土作文04-25

相爱的泥土作文04-07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