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我与地坛》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与地坛》读后感1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史铁生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史铁生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第一节和第二节)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我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我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我与地坛》读后感2
读完《我和地坛》,我意识到不寻常的生活,身体残疾的史铁生,有着非凡的意志,他的坚持感动了我,虽然他失去了腿,他失去了损失,易怒,但仍然有一个充实的生活。
作者思考了自己的人生观、生死观,一系列触动我们心灵的事情都展现在史铁生的笔下。
20岁时,他失去了双腿。面对迷茫的生活和他现在的不幸,他看着地坛公园里来来往往的行人,看着他们健全的双腿,看着陪伴他一生的轮椅。他不禁感到愤怒。是的,这对一个精神受伤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然而,他并没有因为世界对他的不公而放弃自己的生命。想想我们的健康,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有些人经常对他们的'父亲发脾气,但现在,想想史铁生所遭受的困难和打击,我想,我们甚至没有资格发脾气。珍惜现在拥有的生活,不要等到失去了再后悔。
史铁生的痛苦是他母亲的两倍,但母亲一直理解儿子,尊重儿子,面对最傲慢的儿子,心痛,为了孩子能有安慰和自由,她毫不犹豫地忍受精神上的“痛苦”和“恐惧”,味道,可能只有世界作为母亲最明白,伟大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行动。然而,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他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多么希望母亲能称赞她两句话,用自己的成就给母亲一点安慰,这个机会消失了,为他忍受了这么多痛苦的母亲去世了,世界很困难,适得其反。
《我与地坛》读后感3
我与史铁生先生共同走进了地坛,它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和散落的玉砌雕栏丝毫没有遮住地坛的光辉,地坛露出了它的本质: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荡。地坛洗尽了铅华,显出朴质与简约。于是,一个失意的人就摇着轮椅进入了一个废弃的园子。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从蜂儿、蚂蚁、瓢虫、露水中我仿佛嗅到了生命的气息,纤细弱小的身体却蕴藏着无尽的生机。我想,人生也如同这园子一般,可以贫困遇挫但不能屈服。一个人若是被命运击垮了,那么他岂不是连这些细小的生物都不如?
史铁生先生在园子里思考着死与怎样活的问题。最后他终于想通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而我们生存,就要实现我们的价值,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去。
母亲对史铁生先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激励。可以说,园子是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 一个鲜活灵动的缤纷的'世界,不仅让史铁生先生感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着,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恒的。我常常想支撑着史铁生先生以残疾的身躯活下去的力量是什么,感恩,感恩母亲,感恩生命也许是最好的答案。《我与地坛》表现的对生命的理解,值得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思考。
《我与地坛》读后感4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初读时我虽然不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奥之处,但是心灵仍然受到突然的,难以名状的震撼,这震撼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愈加强烈,每读一遍,思想便受一次洗涤,情感便受一次熏陶,可以说《我与地坛》颠覆了我的人生观。
文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句是:“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这一句是作者由生命联想到日出日落时所写的',正如作者所说:“当牵牛花初开的季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生命必有终结,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都是在走向安息地,然而太阳却是循环往复的,日落后必有日出,日出后即有日落,生生不息,亘古不变,永远散发出光与热,永远都是那一轮火红色的旭日,换个角度看,生命又何尝不是循环往复,旧的去了,新的于是降临,当垂暮之人,淡然地合上双眼微笑着离去,必有一声啼哭划破寂寥,我总感觉生命似乎总是蒙着一层神秘色彩。时常考虑现实世界是否真正有转世轮回,我不知道,可能永远也没有答案,但是读了史先生的文章后,我清晰地认识到生命是否真有轮回不重要,重要的在于生命长河中你所度过的时光的剪影是否精彩,漫长的岁月的无数个瞬间是否都回味无穷。当你站在高处,俯瞰生命的循环往复中发现自己的有限生命只是一刹那时,你便会觉得这世界上的艰难坎坷简直不值一提,死亡临近也无恐惧可言,生命的分分秒秒都是一笔财富。
浅层次的阅读却依然让我收获丰厚,谢谢史先生让我重新认识生命、审视生命、纵使先生已故,精神也必将流传千古,影响百世。
《我与地坛》读后感5
史铁生在他年轻时便遭遇了不幸,只得在轮椅上度过余生,地坛也是不幸的公园,荒芜得如一片野地,无人问津。
但是,史铁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虽然他不停的想关于死的事,但最终,地坛与母爱唤醒了他,在一次又一次与心灵中的死亡斗争后,他最终决定活下去。他在地坛里思考人生,思考着母爱。“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人总归要活着,上帝给予我们生的机会,就必须活下去,无论命运如何,都要珍视这份生的机会,好好谱写人生。
面对人生的苦难,有的人选择了积极面对,有的人却选择了消极的逃避。古希腊荷马虽双目失明,但仍吟出《伊利亚德》和《奥特赛》;贝多芬双耳失聪,但莱茵河畔仍飘响着《欢乐颂》荷兰画家梵高虽精神分裂度过了短暂的一生,但是他笔下《向日葵》仍唱响生命的赞歌。历经磨难虽是不幸,但是只要能度过这道坎,不幸也就成为了人生的`垫脚石,伟人们成功就是他们能将这坎坷作为人生财富,而更多的人却倒在了困难面前。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爱他的母亲,“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史铁生遭遇了不幸,但他的母亲是理解他,爱他的,自己心里承受着更重的痛苦,也为他的儿子着想,也要安慰她,时间晚了,他也会带着年迈的身体到地坛中来找我。
每个人的母亲都是如此,都对我们给予了无限的爱,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有为他们着想,母亲叮嘱我们好好学习却当做耳旁风,告诫我们不做不该做的事却不在意,当他知道我们成绩退步,犯了错误后的自责却从未被我们发现。从来都是母亲为孩子却没有孩子为母亲着想。
母爱是平凡的,是无私的,我们都马上长大成人我们也应该多为父母着想。
人生路漫漫,有艰辛有汗水也有关爱,我们要谱写自己的人生,体会这些关爱,积累磨练的财富,活出精彩。
《我与地坛》读后感6
当我们还在与青春肆虐时,史铁生已经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永远地与轮椅为伴。不能够在最张狂的年纪去疯去爱去挥霍,实在是一桩憾事。从开始的愤怒不公到最后坦然接受,史铁生的内心是经历了怎样的满山荆棘又遇到了怎样的拨开云雾,没有人可以知道。还好史铁生有很多好朋友,朋友们的陪伴给予了他无尽的温暖和希望,给了他活下去的力量。
出院后他和母亲回家住,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地坛结识。在这个地坛里,他消磨了很多时光,也宣泄了很多情绪,有时候轻松快乐,有时候沉郁苦闷,有时候悠哉悠哉,有时候栖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地坛对于史铁生而言是无话不说的好友,是最长情的陪伴。在一个喧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安静的'世外桃源,着实不易。他说,这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因为有很多空闲时光,他观察着每一个来地坛闲逛的人,思考着人生的重要课题——为什么活、要不要死。
母亲一直陪在他身边,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治腿的良药,每天的全部心思都在治疗上,到处找良医偏方。后来母亲生病了,得了肝癌。史铁生并不知情,还会时不时向母亲发脾气。母亲的爱和担忧一直在蔓延,还时不时自己安慰自己。母亲鼓励他写作,可是等他真正出版第一本书的时候,母亲已经不在了。有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觉,然后呢,只剩下怀念。
后来史铁生的状态变好很多,他写小说写电影剧本。或许是因为心思全部放在了写作上,或许是因为他真的看清了这个世界,然后爱她。
他是多想拥有一具健美的躯体,可是世界上没有如果。从开始的埋怨不公,到后来的坦然接受,他是真的成长了。他明白每个人的人生总是喜苦参半,如果你的一生没有任何痛苦和磨难,那就不能强烈的感受到幸福,剩下的只是舒适和平庸。劫难之后失而复得,你才能体会到别样的幸福。苦尽甘来,才能够品味人生。所以老天爷在给你好运的同时,也在给你埋下坎坷,或许我们生命的价值就是在一直接受挑战和走在迎接挑战的路上,正因为这些苦难的剧情,我们的人生剧本才得以圆满。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就是来尝尽酸甜苦辣和历尽人生百态吗。这样的你,老了之后,才有故事讲给膝边的儿孙们,才会拥有独一无二的人生自传。
作者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回想起每一位在童年留下印记的人和事,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耐人寻味。是啊,童年应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了吧,只要有好吃的好玩的,就每天很开心很幸福,谁又不怀念记忆中的小时候呢。当然也存在有些人的童年不美好,小时候就开始经历磨难的你,是不是塑造了更成熟的你。
后来作者离开了那个地坛,搬到别处去住。后来有读者说如今的地坛,已经是面目全非了。他是这样说的: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是啊,曾经的他,为了寻找安静,为了揉抚心灵和肉体的创伤走进地坛。而现如今,他历尽沧桑,看透人世,得到了内心的安静。所以,安静从来都是从心而来的,不是地坛给予了他安静,而是他赋予了地坛安静。
《我与地坛》读后感7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名字只是这些“欲望”—人,或者可以这样说,来到世间的名片,我们常将这些名片散给众人,以便大家称呼。时至今日,某黄姓少年忽拍案而起,竟然惊讶道:“对啊,我不是名片!”
青春年月,实在不是个思考人生的好时间,我们本应飘在人间,去品味现实的快活与忧愁,我只需为精彩的人生抛洒汗水,向自己的梦想奔跑,实在没有必要去想这些虚无缥缈的事情。对吗?可这一切若只是为了向“名片”上添上几笔稍能入目的头衔呢?我的青春,难道只是名片上用以表明年龄的数字吗?
这样看来,我需要好好想想。
史铁生的人生,请允许我这样称呼,按多数人看来是非常悲惨的,也的确是这样,年少时便失去了自由奔跑的权利,中年时却“再也没有机会让母亲骄傲了。”但我们可以从他的文字中看到平和与诙谐,还有被视作珍宝的才华和敏锐。他在造化无情时,将命运掰成了他喜欢的形状,找到了他的幸福。我们也许终其一生也无法到达这样的境界。这时候会有人说了:“因为他还拥有像地坛这样独处静心的地方,有世间的万物去陪伴,失去母亲很不幸,但他还有如此多的天赋呢,他在创作的道路上是多么成功啊!”很不幸,发出这种愚蠢言论的人,正是过去的我。
原因很简单,一张“名片”怎么能感到人所体会到的一切呢?这张“名片”羡慕人类复杂而灵动的情感,却忘了自己到底是什么。我正是文中那些有幸避开了愚钝和残疾的幸运儿,却听凭麻木带走世界的幸福,骄傲,快乐。我窗外的榕树,随我从幼苗长成大树,我只当它是棵树。我的房间总在我需要的时候给予我宁静和安慰,在我眼中,不过是个正方形的.石灰墙罢了。每天欢快地歌唱着的小河,领居家见到我直摇尾巴的小狗,我的生活中还埋藏着无数闪闪发光的珍宝,并且我有疼我爱我的一家人。很遗憾,他们寸步不离,形影相随,我却没有把他们当作“我的地坛”。麻木和冷漠,才是我最大的灾难。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我是命运偏袒的孩子。请别让麻木遮盖了我身边的地坛,别让“名片”代替我活在世间。
《我与地坛》读后感8
读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书后,我受益匪浅,让我感受到无论有多少困难折磨,我们都应该勇于去面对,因为有许多人或事在引导我们走向美好未来,我们应该怀着一份感恩的心感谢他们。
一个正直热血澎湃年龄,突然双腿瘫痪,这是一个怎样的打击,无论任何人都接受不了,都会一蹶不振。对于史铁生来说也是一样,他的脾气开始变得越来越坏,经常发脾气,总是逃进这个破败的地坛。他在逃避,他在恐惧,他开始脱离这个社会。
地坛一个宁静而又充满启示的地方。慢慢的,似乎地坛在启示他对是生与死的考虑,地坛中那些微小的动植物周而复始的生存,启发了他大自然的规律。在无数次的与地坛的接触中,他由对生命失去信心转向选择生存下去。地坛在无形中引导着史铁生走向生活。在别人看来是一个荒芜的园子,但是他却看看出了他的不衰败,使得史铁生以豁达开朗的态度去对待生与死。
地坛给了史铁生以生的启示,使他坚定了对生活的信念,具备了顽强生活下去的精神,慢慢地将自己与地坛联系在一起,使他不再混沌,对生活充满信心。
同时,一个默默的在身后支持他,鼓励她的母亲,也在只因他了解生存的意义。
他在瘫痪后,独自一个人跑到地坛,让母亲草了多少的心。母亲一边操持家务,一边还无私的奉献自己毫不张扬的爱。而他却冷淡的对待母亲,从未对自己关心的.无微不至的母亲想过,后来直至母亲去世后才明白母亲。
母亲坚强而苦难的一生,勇于面对人生的不幸,也指导了史铁生对生活坚强的态度和勇于直面不幸的人生。
地坛和母亲成为他以后生活的方向指针,他们指引着,启示着史铁生勇于面对苦难,坚强生活下去,勇于奔向生活的信念。如果没有地坛与母亲,史铁生可能永远混沌下去,不能自拔。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又何尝不需要怀着这份感恩的心,看待身边的事物,他们是我们生活的方向标,无私的启迪我们,无私的爱护我们,无私的奉献一切。史铁生让我们明白,我们应该珍惜一切,怀着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一切。
《我与地坛》读后感9
“这故园放佛在为了等我……”是感情?是命中注定?心物相织的情感胜任了众所周知,先人称:“天人合一”后又有人改为“物我合一”,当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即意象与人心间构成了某种联系,似乎就会被公认,价值量一路攀升。
是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以此寻找属于他自己地坛中的`光明,但愿无所求,一心永恒久。你与世界相连,与地坛一脉相承,仿佛它成为你生命的灵魂,神韵富而万物肃,那里是你的寄托,是半生坎坷的载体,你就这样挨着它,靠着它,似拥有着一切,唯物主义者永恒。
你说:“它只属于你。”我说:“我不跟你抢。”不是不去抢,而是抢不来。我无法驾驭属于他自己的灵魂,它之于我,如同水之于龟,绝非生之必要。印象里的地坛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黑洞,深邃的,独行迷。我只敢远远伫足,可望不可即,我清楚的明白,它在等一个人,可惜并不是我。
我孑孑然徘徊于路口,也曾尝试着幻想成为史铁生一样人的我是否会有守候故园这片净土的心情,不敢想,刹那间,转瞬即逝。《追光者》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可以等在这路口,不管你会不会经过·····”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你和你的故园。
有这么一种境界,物我合一,超脱物外,绝不是我们口中的想入非非,将未知一面展现,更注重的是物与人的互感默契度,当这种境界被营造,似乎一切终究不能成为定论,终自写下:
目中野芳馥郁开,碧草蓊郁紧随来。
不念覆土载我车,遥望故园仍乐我。
心中苦痛俱奈何,化作尘埃本不多。
可怜幽径偏爱我,物我之外无三者。
但愿地坛似我心,演绎灵魂闻佳音。
是的,不必说那命中注定的地坛,万物有灵皆若此。情之连早已超脱一万年。诚然,共鸣者,天下之智者也。情过意境,望尘莫及,终不乏是非千秋索。
有这么一种力量,前途无量;有这么一种情感,万寿无疆。世间万物与心连,携手天地,虽不得“零落依声泪”,倒也“长逝入君怀”。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我与地坛》读后感10
初次读了《我与地坛》这部书,我被史铁生那朴实无华的文笔和如此崎岖坎坷的命运惊呆了,他年轻时的倔强,冲动完完全全与现在生活中的我十分地相似。我似乎也正活到了一个很狂妄的时期,时不时还会顶撞父母。仔细想起来,我是多么的无知与幸运。
他在二十岁时就失去双腿,面对迷茫的生活与自己现在如此的不幸,看着在地坛公园来来往往的行人,看看他们健全的双腿,再看看自己那将陪伴自己终身的轮椅,心中的愤怒与宣泄世界对自己的不公是可以理解。但是在回来看看我,我拥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家庭环境,负责的父母……我有什么理由宣泄自己的不满呢对于史铁生来讲,我连发脾气的.资格都没有。史铁生的命运仔细想想也是一种幸运:他有着一个“活生生”的地坛朋友,时时都与他谈心,还像书中所说“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他还有一个辛勤的母亲,往往在他绝望之际把他从生死线上拉回来。总是默默的承受着史铁生的暴怒无常与倔强,她强人自己的病痛,为了自己儿女的美好未来生活含辛茹苦。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起了她每天早上早早地起来为我准备好早餐,送我去学校,她是多么辛劳啊!难道母亲来到这世上就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
最后,关于“母亲期望作者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就我个人认为,这条路是一条通往幸福与快乐的路。不论做什么,只要能够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活着,这就是每一位母亲对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正可谓“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只要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快乐,实现自己的理想,母亲都一定会默默地支持着,无私地奉献着,这也正是“母亲”所最伟大之处!
《我与地坛》读后感11
阅读完本书用时3小时23分钟。
很多人在推荐此书时说的话大多是“如果你觉得生活太苦了”或者是“你觉得无法坚持下去,读这本书”。
我却在读完之后,觉得没有任何鼓励作用,也许是现在短视频里面的满是鸡血的短语录,或是那种无数剪辑的精华版的鸡血视频让我对于任何具有“鼓励”作用的事物,到今天这个时候,不太再能够发自内心的轻易被震撼。
本书对于我的感触有以下几点:
1、史铁生老师的词语运用的真的好,他的文字怎么那么有魅力,就是光从文字就能想象到史铁生老师的个人魅力,涌起一种偶像崇拜的模糊感觉。
2、每次在读本书的时候,都有一种细雨随风而来之感,就是可以感受到舒服,没有极度强烈的情感起伏,但是内心却泛起一丝丝涟漪,温暖而又有一丝丝悲伤。
3、会让我认为生活好像真的不怎么样,就是看着他对于自己所遭受的一切,不满烦闷,看着他的母亲为他所做的一切,看着他如此虔诚的祈祷,让他好起来,赶快好起来啊!有什么用呢?没有人会聆听我们的祈祷,生活就是要疯狂的打压你,他一定要让我们喘不过气,让我们感受到生离死别,感受到酸甜苦辣。让我们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会在闭上眼的瞬间想“活着,或者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为什么一定需要这么艰难的活着呢”。但到了第二天,你打开床边的窗帘,看着太阳升起,如此有活力而又有朝气;在地铁上背包不小心拉链开了,一个小姐姐跑过来温柔的提醒着你;你在下班的时候,想要缓解自己,被压抑了一整天的`情绪,跑到安全出口,看着怎么摸也摸不到的夕阳,那成片成片的泛红云彩,好像就融化了在夜晚怎么也热不起来的内心。
有时候想想似乎就是这样,生活当然是充满了挑战。他可能让你这一秒,不管是荷尔蒙还是金钱所带来的极大的满足,又或者是下一秒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所以一直很不太理解,那些情绪稳定的人,是如何保持在面对所有的事情发生的时候,那一片内心的宁静。
但对于我来说,特别是读了这一本书之后,我似乎觉得情绪上的起伏波动,生活上的各种挑战,似乎都是一场游戏,而这场游戏当中,只需要尽情的享受,选择任何一条路,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果,但是,做决定的这个人,一定是我自己,对吧?
《我与地坛》读后感12
史铁生著的《我与地坛》是史铁生送给所有人的无价的礼物。史铁生以他的毅力和智慧,度过了四十年的轮椅生涯,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成为当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他的影响和贡献,远超于文学之上;他给予读者的,不仅是精美洁净的文字,更是健康的精神、深沉的.爱和对人生真谛的探寻。他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存在。《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讲他自己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重新认识史铁生,深刻理解史铁生。
史铁生,生于1951年1月4日,北京人,当代小说家、文学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终至透析。此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20xx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因突发脑出血去世。其作品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多种全国文学大奖,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我与地坛》读后感13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的时刻,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双眼。作家史铁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难经史铁生咀嚼,竟焕发出神奇、瑰丽的光彩,痛苦让它如此美丽。
《我与地坛》表达的人生哲理对任何人都有意义,不管你是富有还是贫穷,美丽或丑陋;不管你是智者还是愚人,成功还是失败,你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然而,当今社会有些人面对挫折和苦难,选择了逃避的态度,重读《我与地坛》有着积极的意义,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我们知道,对于生命,作者也曾经消沉过,但最终还是在死亡的边缘坚强的挣扎,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深深的震撼着我:“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也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每一秒钟我们都在汲取天地的新印象,也在摧毁旧有的印象”。就个体而言,人最终都会走向死忙,是个悲剧,“年年岁岁花相识,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确实在年年变老,任何生命都终将逝去,但对于整体而言,生命是绵延不息的,秋冬季节百花凋零,但来年的阳春三月又蓬勃生发;上一辈的肉体生命在不断消亡,但下一代崭新的生命又在茁壮成长。生命的车轮总在不停地前进,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生命其实是个不断轮回的过程,生命不会因为死亡而永远消失,而是酝酿着另一段生命的开始人生的魅力正在于人生的短暂,我们每个人手中的这张生命车票是有期限的,我们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人生应该如何度过呢?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颜真卿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青春的身姿永远是充满张力的,充满勃勃生机的,我们每个人都要永远保持阳光的心态,塞缪尔曾说过:“青春是心境,不是年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老的,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我们华发丛生、皱纹密布、身躯佝偻,老态龙钟,但衰老的永远是我们的容颜,不老的永远是我们的心灵和思想。
《我与地坛》读后感14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亲情的歌颂。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落到他头上,在经受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老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很多次给作者鼓舞和感动的人制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我们应当懂得宠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敬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敬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的敬重。
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让我想到母亲坐在灯下为我织毛衣,深夜里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们应当懂得亲情。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悄悄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她为我们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
很多东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但有时已经晚了。对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狼有反哺之事,何况人呢?父母在乎的也不是你对他们多好,而是期望你过得好。文中作者多次问到:“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在自己内心深处回答的是: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幻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
《我与地坛》读后感15
《我与地坛》是中国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作品,讲述了史铁生的回忆。作者是残疾人,但在文章中,作者对未来的希望更多。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描写最多的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给人最多的感觉就是温柔、大方、善良,而且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当史铁生的腿瘫痪时,他不仅脾气暴躁,而且喜欢砸东西。当他生气时,他的母亲独自躲起来,默默地哭了起来,一直陪着史铁生,鼓励他尽力让他出去散步。当史铁生独自在地坛时,他的母亲也会悄悄地跟着他。她全心全意地对孩子好,却不求任何回报,这种母爱是多么的感人啊!尽力为儿子默默付出。母亲不是哲学家,而是通知生活哲学,并利用这些哲学来影响儿子未来的生活。这就是母亲非凡聪明的地方。
现在,有多少人选择死亡,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学习或工作的压力,放弃了他们健康的身体和宝贵的'生命。但是,有多少人想要一个健康的四肢呢!虽然史铁生被囚禁在轮椅上,但他仍然坚持生活,过着自己的生活。
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成功或胜利,而是一个过程,生活的意义也在美丽而精彩的过程中。“成功”、“完美”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但仍有人追求它,只是想想他们有多幸运,事实上,这一切,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
珍惜父母,珍惜时间,珍惜过程,珍惜你拥有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后悔,只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让自己后悔,其他的都不重要。
【《我与地坛》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阅读心得05-12
我与地坛阅读心得05-14
《我与地坛(节选)》阅读答案06-06
我与地坛读后心得09-22
《我与地坛》读后感11-15
《我与地坛》读后感[精选]09-01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03-17
《我与地坛》读后感11-08
我与地坛读后感09-10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