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时间:2024-05-27 17:37: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集合]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集合]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最近花了几天时间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本书沿用了《柳林风声》这本在英国家喻户晓的故事书里的人物,以蛤蟆先生为来访者,苍鹭为心理咨询师,展开了一段为期十次的心理咨询。随着咨询的不断深入,蛤蟆也从第一次咨询的情绪温度计的最低点(1—2),上升到了第十次咨询中的情绪温度计的最高点(9—10)。

  为什么仅仅通过十次面谈,蛤蟆竟从悲观厌世转变为以前的熠熠生辉,甚至产生了新的人生规划,也许这就是心理咨询的神奇作用吧!我认为苍鹭心理咨询师主要运用了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些方法理论,并一步步引导蛤蟆通过不断自省,认识问题,转变对自己、对他人的态度。在这个咨询过程中,苍鹭真的是把启发式教育运用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蛤蟆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发现、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当蛤蟆领悟到那一步的时候,苍鹭再上升到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帮助蛤蟆理解自己的情绪、行为后面隐藏的深层动机。

  首先,我们来看下这本书里的人物关系。蛤蟆先生出生在一个社会地位很高的家庭,家里拥有酿酒厂和大庄园,父亲给他的`印象是严苛,总是用责备的语气训斥他,母亲则把他当小宝宝,认为他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没错,这就是蛤蟆出生和成长的原生家庭,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蛤蟆从小养成了顺从、道歉和依赖的行为模式,蛤蟆也经常处于本书中提到的“儿童自我状态”。

  苍鹭心理咨询师把人的心理状态分为三类: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三种状态中进行切换。这三种状态根植于人生坐标的不同象限。

  如果人从小形成的观念是“我不好,你好”,正如书中的蛤蟆,从小受到父亲的苛责,形成了低自尊,容易受困于“悲伤的儿童状态”,经常玩“PLOM”心理游戏,“PLOM”是“Poor Little Old Me”(可怜弱小的我)的缩写。虽然双亲已经去世,但是蛤蟆总是认为朋友们在不断地指责自己,这也是蛤蟆在本书开始抑郁、焦虑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朋友老獾,总是拿严厉的目光审视批评自己,让蛤蟆想到了自己的父亲。

  这本书里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就是獾啦,他是蛤蟆父亲的朋友,总是喜欢对蛤蟆先生的生活指手画脚,獾的人生坐标是“我好,你不好”,对蛤蟆时刻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我相信大家在生活里也遇到过獾这样的人物,也许是你的父母,亦或曾经的老师、领导。这类人经常玩的心理游戏是“NIGYYSOB”,“NIGYYSOB”是“Now I’ve Got You,You son of Bitch”(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他们常常会占据权利和权威的制高点对别人评头论足。说实在的,有个獾这样的朋友的人,还真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

  当然最健康的人生坐标就是“我好,你也好”啦,处在这个人生坐标的人对应的是“成人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指人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不被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不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思考当下的情况,基于事实决定要怎么做。

  苍鹭心理咨询师通过十次心理咨询,逐步引导蛤蟆先生从“儿童自我状态”过度到“成人自我状态”,帮助蛤蟆先生摆脱原生家庭的消极影响,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蛤蟆先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领悟。

  书里详细介绍了“儿童自我状态”的概念,并提到了精神分析学派提出的“移情”,以及人本主义学派重视的“共情”,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读下原文。

  本书提到了另外一本广受欢迎的心理学著作《人间游戏》,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可惜目前只有台湾翻译的繁体字版本,希望简体翻译版尽快面世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

  读书的过程像是在各种书中搜寻出自己的形状的拼图,读的书越多,越发感受到自己如今只是拼起了拼图的一角。

  是的,我认同,读的书越多是使人越谦和的。

  从这本书里没有学到许多什么新的东西,但跟随蛤蟆先生一起去看心理医生的过程,让我回忆起我是怎样成长的,一路走来与自己无数次的冲突与和解是怎样的不易,让我意识到不论现在的我有多少缺点或不足,都要珍爱自己,都要热爱生活。逐渐成长的蛤蟆先生,以及蛤蟆先生成长的故事使我感到一种亲切,并从中获得了许多温暖、柔和又坚定的力量。

  和蛤蟆先生成长的契机是相似的,我人格上的成长也是从回顾生活开始的。

  在某一刻我的回顾中,我回顾的开始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意识到这件事对我的意义,对我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来源。

  这让我进一步地看到,在我的过去中,一件件事情的发生实际上都不是“偶然”,而是有顺序、有联系的“必然”。一件事情它发生,它在一段时间内影响我,甚至重塑我的底层逻辑,使我成为拥有不同行为模式的人。

  回顾中的成长像是进入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让人在快速前进中感到一种撕裂与能量注入的拉扯,然后在跑过终点的那一刻得到一种巨大的满足与充实。

  但确实只有悬置的、认真的反思才能为自己带来真正的成长。不严肃的反思,又或者说,从别处看来的自己认同的别人的反思只会让人有一种廉价的思考感,让自己觉得好似知道了什么道理,有了什么思想觉悟,但其实那还是在自己的价值观体系里的东西,哪怕不是,也不会因为看到时的认同感就成为自己的东西,看到了什么观点,以为“我也是这样想的,只不过我说不出来而已”,这就是虚假的反思和思考,你不是说不出来,你就是没有。只有自己严肃的思考过后反思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自己的东西。虚假的回顾与反思是如此的轻浮,它只是一种附庸风雅。

  有很多曾经被认为是自己的“黑历史”,想起就想对自己说声对不起的那些事又或者让我回忆起来脚趾能抠出两室一厅的尴尬事,又或者曾经让我很愤怒、很受伤的那些事,在经历了悬置的回顾和反思以后,已经理解为什么会发生那些事,会做那些决定,会产生那样的情绪,所以现在再去回想,已经可以确定自己不会再做出同样的事情,不会做出同样的“错误决定”,所以过去那些已经发生、无法更改的事情已经不再使我对自己感到内疚,已经能够客观地去看待,与它们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当与所有的过去和过去的自己和解以后,就会迎来人格上的温和,我称之为一种真正的“温柔”,这样的温柔它不是能听得见的软言细语,它不是能看得见的笑脸相迎,而是对各种事情各种人的理解、认同,以及不理解、不认同时也不会有刻薄、偏激、否认的言语攻击,是不会情绪化处理事情,凡事只跟随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自己认为对与不对去表态,是会控制自己的冲动言行举止,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当的行为。

  在书中将此定义为“高情商的人”:“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和蛤蟆先生一样,我也认为“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的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愿每一个人都能够真正的、精神上的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在思想的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

  书中的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后来却一反常态躲在屋子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做了心理咨询。10次心理咨询,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探索内心世界,找回了信心和希望。书不厚,但从始至终关注心理健康,给我带来颇多启发。教学生活中,我们也该更多地关注孩子心理。

  蛤蟆先生的转变告诉我理解和分析学生所处的心理状态就要走进他的家庭,了解其成长经历。每个孩子诞生时是一张白纸,父母是作画的人,白纸绘成什么画面,关键在父母和家庭的影响。婴儿时期几乎所有事情都会引发父母的反应,而孩子在适应父母的喜怒时也学会了一种生存策略,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这种调整成为以后所有行为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也雕砌出人格的雏形。我们与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看待世界的视角,并不会随着童年消逝,反而停留在我们身上,影响我们未来的每一个决定。

  其次,要学会科学引导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倾听是一把利器。看了苍鹭和蛤蟆的咨询过程我发现,苍鹭说的最多的三句话是:“你怎么看?你有什么感觉?你是怎么做的?”你说我听,这样的'方式,给了蛤蟆足够的尊重,让他慢慢开始打开心扉,不断成长。减少指责也是一大法宝。几米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意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多些耐心和宽容,让他慢慢自己去帮助自己,认可自己。孩子的世界观和我们有很大不同,换位思考非常重要,它让孩子感觉自己真心被理解、接纳,同时也能让我们更心平气和。

  选择“你好,我也好”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中,我们不仅相信学生是好的、是可发展的,更要重视自己、相信自己也是好的,通过行为和态度,展现自己的美好。这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选择和承诺。面对失败,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教育过程中挫折不胜枚举,而挫折会产生困惑,困惑是学习的第一阶段。由困惑产生焦虑将成为你改变的动力,激发你的创造力。停止内耗,悦己才能更坦然地与世界交手。

  罗伯特·戴博德先生将人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危险重重。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失去前行的勇气。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

  这本书是我在最近买的这几本书中,唯一认真的翻看了一遍的,甚至在翻看第二遍做读后感的时候发现有些话很感同身受。

  我发现不管是我还是身边很多人大部分都存在于儿童自我状态中,也就是人生坐标“我不好,你好”的坐标轴中。比如,无论我们会认为自己差劲,很在乎自己在他人那里的感受;又或是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不会去先思考为什么这样,而是会怨天尤人地觉得自己是太不幸了;再或是我们会一直处于无意识地焦虑中,不自信以及沮丧。然后在对待别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去以一种自大的姿态审判别人的行为与言语,这也就陷入了父母自我状态中。特别喜欢里面心理医生的一句话“相比责怪,负起责任听着如何?”这做起来应该挺难的,因为大部分时间,我们不会认为自己的不快乐是因为自己怎么了,而是会第一时间责怪事情,责怪别人。但是希望我未来可以先审视自己,对自己负责任,让自己可以有力量去改变这种不快乐的处境。如果改变自己,就需要把自己调整到成人模式,有勇气去回顾和面对那些在童年和成长经历过程中让我们情绪低落的事情。而做到这些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心理学的书真的好有意思哦,有这种经历的话,的确很好去懂。)

  这本书也让我想到了抑郁症的话题,就是前些年微博上也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大概也像这本书里说到的那样,真正可以得到积极结果的,归根到底都是取决于自己。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热爱这个世界,或许这个世界很糟糕,试着谅解自己,谅解他人。

  -你认为我会好起来么?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每一个春天都会到来,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爱。”

  一些摘抄:

  情绪温度计: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你感觉还不算太糟糕。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

  处于什么状态-存在的方式是什么?

  儿童自我状态:行为和感受都感觉像一个孩子,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这种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的,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生活中有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像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儿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这些构成了自然型儿童状态。除此之外,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也有其他因素参与进来,最重要的因素即父母,儿童会从经验中学习,对于父母的行为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的生存策略,这即适应性儿童状态。

  顺从行为的表现:同意,取悦,道歉,依赖。

  释放愤怒有攻击性的,也有非攻击性的.(用缓和的方式来释放愤怒)(比如说撒泼,怄气,郁闷等等)

  父母自我状态: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中,我们会表现的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我们可以把“父母状态”想像成为一个法官,这个法官在控诉别人,给他们顶定罪,然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

  挑剔型父母状态表现:爱批评,愤怒,严厉,自我批判

  成人自我状态: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我们可以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所有的技能都可以为自己所用,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会思考当下情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关于人生坐标:也就是说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也即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自证预言—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我们会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就比如说酗酒这件事,人们时常会在生活不愉快的时候喝醉,喝酒过量的必然结果就是喝醉。(书中提到的一本书《人间游戏》,我觉得很有意思,描述的都是一些心理游戏,玩这类游戏的必然后果就是玩家最终会产生糟糕的,不快乐的情绪。)

  书中也提到了一些心理游戏,在此列举不同坐标下的心理游戏:

  悲伤的儿童状态(我不好,你好)-自杀

  1、我真不幸

  2、 PLOM(可怜弱小的我)

  3、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挑剔型父母状态(我好,你不好)-谋杀

  1、NIGYYSOB(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2、你怎么敢!

  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5

  “大家好,我是蛤蟆先生,尽管我不想说,但不可否认的是,我病了。我很想哭,却一滴眼泪也没有,望着我的家。树篱枝叶无人修剪,玫瑰花坛杂草丛生,草坪上落满了黄叶,整一个蓬乱凋零,无人打理的样子。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对外界的评价如此的敏感,习惯在被朋友数落时,会感觉极端的委屈,我常常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在朋友的建议下,我带着几乎绝望的心情找到了我最应该感谢的人——苍鹭先生。他的帮助下,我渐渐找回了自我,找回了那个热情而积极,乐观而又向上的蛤蟆先生。开始了新的生活。”

  初读这个故事仅仅是被童话般的情节所吸引,渐读渐深,发现蛤蟆先生身上,又何尝没有照出我们这样普通人的影子呢?

  “你要明白世界还在继续,不会因为你的情绪不好而就停下来”

  这是在一次治疗中,苍鹭对蛤蟆先生说的。其实他不光是在告诉蛤蟆先生,更是在对那些因短期的情绪不满,而将生活的好全部遗忘的人。其实我们真的很渺小,对于这个世界而言,不过是鳞次栉比的大厦下那只来回踟蹰的蚂蚁。

  “一星陨落暗淡不了整片天空,一花凋零也慌不了整个春天。”———巴尔扎克。

  我们并不会因为某些失败或是某些闲言碎语而就一蹶不振。其实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比如故事中的蛤蟆先生的家庭,从小他父亲对他就是严肃的斥责,很少以关爱或是平等的语气与他沟通。这让蛤蟆先生曾经无法正视自己的童年,无法对自己予以肯定或是赞同的态度。但在苍鹭先生的帮助下,他开始明白,生活所治愈的永远都是那些想要被治愈的人,只要你愿意,一切都可能改变。想要变好想要新的生活,所以他发自内心的改变将生活恢复读心,用勇气和毅力战胜了病魔。

  这个短而治愈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里我们看到了自己,并不一定就是我们所喜欢的样子,所以我们渴望改变,就像蛤蟆先生一样,在变化中我们可能会听到很多闲言碎语,但这并不重要,因为生活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终究会成长为独挡一面的大人。

  余华先生曾在《活着》中说过:“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如果只是按照别人的想法做事,你不为自己活出的人生,还有谁为自己而活呢?”

  是啊,如果你自己都想放弃自己,妄想从别人口中得知自己的整个人生,那么无疑你将是个失败的人;如果你永远依靠旁人,试图用运气过完一生,那么无疑,你注定会是个失败的人。

  改变的唯一前提就是认识自己,这个世界上能帮到你的人也只有你自己。希望我们可以在长长的人生里,用力生长。无需在意旁人的闲言碎语,在生活里,认真且坚定的活着,活成真正的自我。

  如果无人做光芒,那就独自照亮远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6

  最近几天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这是一本心理学咨询入门的畅销书籍,讲述了一只抑郁的蛤蟆先生通过去做心理咨询,重新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最终找到自我、重获快乐的故事。

  书里的蛤蟆先生在外界看来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成功人士,家世显赫,生活富裕。以前的他是大家眼中的开心果,但现在的蛤蟆先生却神色黯淡,变了一副模样。朋友们十分担心他,决定送他去苍鹭先生那里做心理咨询。在开始咨询的时候,蛤蟆先生坐在那里等着接受指导,希望听到苍鹭先生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但是苍鹭却拒绝了他,苍鹭先生对他说:“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处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来咨询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取悦朋友们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人。”对于蛤蟆先生来说,“合作”是个新鲜词,第一次他不再被人当做命令或是说教的对象,这些年来,不论做任何决定,他总是习惯性地问问别人,不管是严肃的獾还是明智的河鼠,仿佛这一问,责任就从他自己的肩头卸下了,不管事情的好坏,都和他无关。

  在后续的咨询过程中,苍鹭先生问了蛤蟆先生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蛤蟆先生以前从未思考过的,因为以前的蛤蟆先生总是让周围的人告诉他答案,他也会努力地让大家对他感到满意,为他骄傲,甚至压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久而久之他都忘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经过每次和苍鹭的聊天,蛤蟆先生开始重新寻找自己,思考那些往往会勾起痛苦的回忆,但在这个过程中蛤蟆先生也在不断地找寻自己,接纳自己。

  蛤蟆先生和苍鹭在最后一次面谈中讨论了“高情商”的含义。“它和智商完全不是一回事,情商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成年以后“高情商”是我们需要培养的,情绪稳定能帮助我们减少焦虑,提高生活幸福感。

  作为一个做过心理咨询的人,我在这本书中更能找到共鸣,同时也让我回忆起之前做心理咨询的经历。心理咨询是一个能够帮助自己进一步了解自我的方式,我非常庆幸当时去尝试了这种方式,并从中获得了成长,走出了当时的焦虑,并且现在也能够主动地探索自己、调整自己,让自己处于平和快乐的状态。

  了解自己是一生都值得探索的命题,在探索内心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甚至惊喜地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从而接纳自己、顺从内心,帮助我们变得更加平和幸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7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我感觉就像在照镜子。我想,如果蛤蟆先生的故事真的发生在我身上,那我一定会成为那只蛤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心理书籍,讲的是回到庄园的蛤蟆先生倍感压抑,经历十次心理咨询后找到心灵救赎的故事。通过宝贵的十次咨询,蛤蟆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或许不同,但我们都经历着类似的成长过程。

  蛤蟆先生看似乐观,其实内心伤痕累累。他从小生在这一个刻板陈旧的家庭,爸爸严苛,妈妈懦弱,蛤蟆先生从未感受到温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责难。童年时的情感体验会影响成年后的情感体验,在明白这个道理后,蛤蟆明白他必须带着过往的收获和缺憾继续前行。

  当蛤蟆哭泣时,咨询师默默地递上纸巾,他告诉蛤蟆:“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否认情绪,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会让人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残缺。”、“蛤蟆,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最终,蛤蟆完成了自己的十次咨询,他在“情绪温度剂”上的分数是非常良性的9分——这个自评之所以不是满分10,是因为蛤蟆对未来有了更好的预期,他想把更好的东西留给今后。咨询结束的那一天蛤蟆去参加了朋友聚会,他们尽享佳酿,讲述各自未来的打算。

  当朋友们听说蛤蟆居然卖掉了祖传的蛤蟆庄园并要去伦敦闯天下时都大吃一惊,蛤蟆则精神抖擞地对朋友们解释说,“如果你体格小,又只住过弹丸之地,自然就觉得‘大世界’又大又可怕。”但蛤蟆一点不怕,很显然,他已经做好了开始一段新生活的准备。

  蛤蟆是对的,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就是为了经历更多并最终变成自己吗?人的成长必定永远是一场战斗,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快乐,而且是那种从内心生出的快乐而非依赖外力,它绵绵不绝,在人生低谷时指引前行,让我们不再害怕、不再悲伤。

  在这本书的最后,聚会散场,蛤蟆与朋友们道别—一那是多么宁静和笃定的一天啊,蛤蟆在和煦的'夜风中骑车飞驰在乡间的路上,一路还大声唱着歌。他是这样唱的:

  世上英雄辈出,史书皆有出处。

  若论大名万世瞩目,还得数我蛤蟆!

  这是一只战胜了悲伤,或者说是战胜了自己的蛤蟆,是一个平凡生活里的英雄、一个努力找回了快乐的普通人。

  我相信每个读这本书的人都能从蛤蟆身上看到自己——那个每天为了生活拼搏,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人。我们会在某一天陷入一种突如其来的情绪低谷,生活会变得索然无味,自我评价下降,状态低迷,感到无法掌控的悲伤。就像书中的蛤蟆一样,当朋友们发现我们“不对劲”的时候,我们也许完全摸不着头脑,只能说:“抱歉,家里太乱了,可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然后放声大哭。其实,这只蛤蟆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他,它代表着每一个人。

  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所以,不要害怕,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因为你也可以像蛤蟆一样,在这个大世界中闯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

  很快速的读了一遍,对于这种心理学入门书籍也看了几个版本,都是对话形式,从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物一步步从发现自我到解放自我的过程。这本书的一些观念同样蛮令人印象深刻的。

  1、人生的三个心理状态,儿童阶段,父母阶段,成人阶段。只有处于成人阶段才能实现心理成长。

  反观自己,其实在一天中都时刻处于不停地切换状态中。

  我工作上是偏理智的成人阶段,不会感情用事,实事求是,以一种共赢的目标对密切联系,并能促其帮助的工作伙伴。但处于竞争状态的同事,自己却没法抱着大度的心态去面对。所以每当有私心,过后都会自责和反省,但始终避免不了产生竞争的心理。

  生活上,就更容易恢复本性,要嘛像爱挑剔的父母一样,跟朋友聊天中侃侃而谈,丝毫没感受到自己在语气上是凌驾于人的,最终免不了会产生分歧。虽然过后自己也会反省,但当时自己就会以这样一种管教的状态,自以为自己才是真理。

  回想起自己跟亲密的人相处,发现自己是最容易变身为儿童型心态的,依赖,喜欢撒娇,用一种怄气,或者胡闹的处理方式去处理自己不喜欢的事。但说自己不喜欢什么,反倒是为了表现这个情绪,而不是具体因为什么。就跟小孩子总会撒泼打滚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一样,女生也时不时会作一下来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却不曾想这样的行为还确实蛮儿童的,幼稚又不讲道理。

  心理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探究本心,你了解你自己吗,如何摆脱外力做自己。我是个自省的人,也能理解他人。但还是很难一天都维持成人状态,做个情绪稳定,理智的人。虽然一直认为当下的选择最重要,但也不禁在想,是什么导致自己会在面对不同的人和事上,显现不一样的面貌。我相信千人千面,为了适应社会一个人也有不同的面貌,但问题行为却往往发生在自己最在意,也是心理最轻松的状态中。对外人可以和颜悦色,对亲密的人却抱有挑剔的眼光和对你的无条件纵容。双标的人是因为夹杂着情感成分,还是潜意识就有这样的观念。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像蛤蟆先生一样,回忆起自己的小时候。

  小时候作为家里的老二,得到的关注和关怀都是最少的。所以也养成了乐观,自得其乐的性格。现在对家里人的态度也是一样,从不奢望他们给到我什么,就是这么一种放养式的自由。自认为自己是可以处理好亲密关系的,因为反省道歉,我做得一点都不拖泥带水。但过程不断地在消耗,结果再怎么弥补也是有伤痕的。所谓的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的自我,大多也是在亲密关系中较常出现,说明自己在这种模式的相处关系中是很不成熟的,这跟我想成为一个包容,大度,体贴是不相容的。

  再往前思考,为什么会那么在意亲密关系。其实一直还蛮羡慕我爸妈的,这么一对几十年来一直相互陪伴,对彼此的关心胜过于对孩子的。我没有体会过爸妈全身心的关心,但对于爸妈的彼此关心我内心也是觉得幸福的,他们给了我自由,我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我自己。所以内心也渴望有这么一个亲密伴侣,关心我多过于家里人的。就跟我爸妈一样,孩子始终会长大,而且也是独立的个体,以后会有自己的生活,让他们自己做主。但伴侣是要相伴一生的,不管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应该是彼此的依靠。但现实是,两个人在一起都会经历从相识到热恋到熟悉或者冷淡的时期,处理不好还会产生厌倦期。或者自己不喜欢太过于平淡,焦点慢慢从对方身上转移,习以为常的时期,所以自己就会切换不同状态去作或者各种闹腾,为了让对方的焦点可以重新回归到自己身上,再来用成人状态去弥补解决。

  如何去处理自己的问题行为呢,苍鹭给蛤蟆先生的建议是:下定决心去改变。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在发生改变,并且是有害无益的,认清它并做回成人的自己。于我也是一样的,知道问题在哪,我要如何跟自己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的重视程度和解。史蒂夫柯维说过,人要以原则为中心。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工作上,家庭上,生活中。不同职位都有自己的行事准则,这就是你人生的信条。不能仅仅以伴侣,以孩子家庭,或者工作为核心,这样迟早会有失偏颇。我也试着调整自己的人生准则,开始把精力分散给更多有意义的事,看很多的书,养成健身的习惯,看电影,听歌,断舍离过极简生活,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人生的三个心理状态,努力成为为自己人生负起责任来的成人状态。

  2、另外一个比较印象深刻的观念是人生坐标。

  人跟人相处中,心理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处于我好,你不好的心理状态,就会产生幸灾乐祸,打压,pua的对话模式中。感觉现在社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才会出现内卷,攀比竞争的心态。人是很难避免跟人交际的,不能设法改变别人,可以先改变自己的观念。首先要学会跳脱开来,不管是上司还是长辈也好,总是想通过我好,你不好的挑剔型父母状态,设法对你精神攻击来达到一种管教的目的。这是他们惯常玩的游戏,我们可以从局中人变成局外人去看待它,让这个游戏难以进行下去,正所谓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也有这样一部分人,总是用一种祥林嫂的姿态,说自己的各种不如意,不顺,社会压力多大,通过抱怨自己的不好来获取别人的认同。这个社会可抱怨的确实很多,但我相信也有这么一些人,在自己的小时光里,安心悠闲的活着。想要一个良好的状态,就是让自己调整为我好,你也好的共赢心态。这是个团体性社会,朋友,家人,同事,生活总会围绕着他人。以一种我希望自己好,并希望大家也好的状态去面对人事物,所谓的竞争就变成互利,资源那么多,共享才能实现心理健康的双赢。

  通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么简单的一个小故事,可以反观自己的很多心理状态也是需要调整的,最终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开心的做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9

  饭可以一天不吃,书不可一日不读。这是朋友对我的评价,我是一名爱读书的人。这个暑假有幸加入了区教体局组织的读书会,也有幸读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收获了阳光。刚看到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蛤蟆怎么会看心理医生呢?它也会有心理问题吗?本来就爱读书的我不会错过好奇心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由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撰写的,故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蛤蟆一生所遇到的困境,以及它作为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獾进行10次咨询的过程。整本书通俗易懂,没有高深的专业术语,整个故事在一群小动物中展开,趣味性强,适合大众去读。

  在这10次的咨询过程中,蛤蟆先生经历了自我蜕变的过程,由最初的郁闷,不能自拔,生活灰暗到走出阴霾,阳光灿烂,规划人生。这本书也告诉人们,一个人在成长中会有成人状态,儿童状态,父母状态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也会互相转换。还告诉人们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对家庭、对自身、对工作是如此重要。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社会,我们经历了三年的疫情,人们遭受了不同情况的压力,心理问题不可避免,但有很多人不愿面对,要么压抑,要么逃避,但这些都不是正确的处理办法。如何解决来自心理的压力?需要读书,需要求助,需要外界的帮助,搭建健康的心理状态,活出精彩的人生。

  最近,我因为一点小事和老公搞冷战,彼此不开心,心情很压抑,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甚至感觉一回家就有一种窒息感,想逃离家庭。通过读这本书,剖析书中的人物特点和故事情节,我顿悟了,发现竟然是自己的错,这就是觉察吧。回到家,我立马改变自己做法,找机会和老公聊天,我们和好了,我的心情也不压抑了,孩子也不用看我们的脸色行事了,一家人重新感受家庭温馨,其乐融融。读书解决了我们的夫妻矛盾,真好!

  “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定要读书。读书增智,读书医愚,读书健康……读出精彩,读出幸福。这个暑假不虚度,在最美的时光遇到最好的书籍。

  亲爱的朋友,你们也来读书吧,让我们一起沐浴书香,把幸福、开心、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奇妙的故事: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蛤蟆先生突然陷入了痛苦抑郁;在朋友们的建议下,蛤蟆先生找到了心理咨询师苍鹭;经历了10次的面谈治疗后,苦闷的蛤蟆先生终于学会了摆脱过去的阴影,重新找回了充满蓬勃生机生活的状态。

  读完了这本书,我感觉不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就连我自己也好像随着书中几次谈话的进行,去看了心理医生。我突然明白,认识自己很重要,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苍鹭说过:“大多数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将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因为原生家庭和童年的经历,使得蛤蟆先生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以此减轻自己所受伤害带来的影响。但好在有苍鹭的引导让他找回了自我。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我们该做的并不是去责怪父母,人都是不完美的,父母也是人啊!

  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不轻易否定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1

  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根据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动物主角,撰写了一本畅销英国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豆瓣书评妥妥的8.8分。

  书中的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忽然一反常态郁郁寡欢,你好奇发生了什么吗?你自己或是周围朋友有人会突然变得心情低落吗?

  蛤蟆先生自己躲在屋子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在每次的咨询中,都有很多另人难忘的对话。第一次咨询结束时,蛤蟆准备离开,问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苍鹭:“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站定了,直视蛤蟆的眼睛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焦点解决中,说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只是暂时忘记了或是没有发现自己的能力。当我们开始想要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就是我们希望有一个不同的未来。我们必定会被过去所影响,但不会被过去所决定。

  在蛤蟆和苍鹭讨论成长咨询时,蛤蟆若有所思的说到:“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苍鹭反馈到:“你说的很对,蛤蟆。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父母教会和传递给孩子的应对问题的方法,我们会很熟悉,我们会一直用,但这样的方式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总是喜欢使用熟悉的而不是正确的。焦点解决让我们有机会来审视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拓宽我们认知的边界,发现新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并鼓励通过练习往前迈出一小步。

  咨询最后,蛤蟆先生渐渐地走出了自己的心情阴霾,开始对自己的独立性和共生性进行思考,明白了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而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自己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联结、协同合作。如果回到现阶段国际关系中,我们正在面对的这个不寻常的20xx年,在独立性和共生性上,我们是不是又有了不一样的发现与成长呢?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2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译者:陈赢

  大致内容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原本活泼开朗的蛤蟆先生突然变得郁郁寡欢,没有一点儿生气。在朋友和咨询师苍鹭的帮助之下,蛤蟆先生逐渐认识到真实的自我,走出阴暗心理的故事。

  自我感触

  在这本书里提到了三种人类心理:儿童型、成年型、父母型。这三种人类心理伴随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理在这三种类型中切换。这里面最难达到的就是成年型人格,成长是一个孤独的词语,没有任何偏旁部首。成长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长大以后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生活的重担压的我们喘不过来气。但是成长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事情。

  在咨询师苍鹭帮助蛤蟆先生治愈心理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好的方法——回顾自己的生活。对于我来说回顾自己的生活似乎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我几乎很难找到几件开心的事情,反而是有很多令我伤心、烦躁的事情冒出来了。为了避免加重我的焦虑,我就会立刻暂停回顾,不再去想这件事情。然而,我不曾想过要想解决自己的焦虑就要弄清楚焦虑的源头,我们要仔细思考这些事情并且找到解决事情的方法。要记住:车到山前必有路,桥到船头自然直。

  原句感悟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我们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总会审判自己,经常认为这是自己的错或者这是由“我”造成的。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原谅”这个词语放在他人身上似乎很容易做到,“没关系”也是经常脱口而出。但是一旦到了需要原谅自己的时候我们又会加重砝码,怎么也不肯放过自己。我们是会犯错误的人,不是神!我们要学会原谅自己,学会对自己说“没关系”,拒绝精神内耗,享受美好人生!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在面对想要的东西的时候总是抱有这一种别扭的心态,不愿意直面我们的.欲望。我们要真诚的去回应我们的需求,努力去争取,总有一天我们会得到的。网络上有这样一句话:“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我认为确实是这样,那么让我们勇敢起来,坦诚且直视自己的欲望,不要压抑自己的野心,想要那就拼命争取!

  有些人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

  我是一个很讨厌拍照的人,主要是因为拍照技术太差。所以当我遇到美丽的风景或者是有趣的事情的时候我的第一选择是用双眼将风景记录下来。然而记性又太差总是忘记这些美好的时光。或许我该改变自己用照片记录美好生活,将这些快乐具体化,以便以后翻阅、回忆那些美好时光~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3

  蛤蟆先生映射着一个处境:心里面的是梦想,镜子里的是现实。这本书的名字会触发内心的思考,我们在找寻追求的路上应该停步于何时,放下梦中花,水中月,来治愈自己。童话故事说癞蛤蟆吃不到天鹅肉,现实毒打则让我们永不止步。在书中一向爱闹爱笑的蛤蟆先生忽然变得郁郁寡欢,花费了时间去看心理医生并最终好了起来。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有文字版和漫画版两个版本发售。作者罗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毕业生,曾在英国亨利商学院任教,专注于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所著《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本书以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实际上也是一本心理疗愈读物出版,孩子也能看懂,可以称之为一本成人童话。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书中蛤蟆先生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已经出现可能的抑郁症状,朋友们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经过10次心理咨询,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蛤蟆先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抑郁症通常被总结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郁郁寡欢、没有力气起床梳洗,比较符合该描述,结合持续时间以及工作生活受影响程度可以考虑是否要进行抑郁症诊断(听取咨询师建议也可直接到精神心理门诊挂号)并接受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朋友们的建议帮助则体现了社会支持的作用,在心理学中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对其产生的积极帮助作用,正是这些社会支持促使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经济、物质和决策支持价值。如果没有这些作用,那就只能算是认识或者彼此知道有这么个人啊,想太多了容易成为非分之想哦,也可能会因为单方面的人际付出而产生摩擦或者悲伤。

  蛤蟆先生无法拒绝朋友的关心,他迫于面子去跟苍鹭医生见面了,之后的故事则反映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原则和技术。首先苍鹭医生并不接受蛤蟆先生被迫到来的态度,他希望拿出蛤蟆出于自愿来寻求帮助,然后才开始了蛤蟆先生的探索和疗愈之路。

  整部书基于心理学的理论展开书写,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咨询过程,语言和架构采用儿童故事脉络,有趣可读。其中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看到疗愈和改变的发生。对于想要寻求心理咨询的大众和新入门的心理咨询师都是一本很有价值的通俗不乏严谨的读物。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学会放松,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来表达内心平适的状态,自由坚韧的面对生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4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在实习杨妹妹实习期满之时,这是一个很有心的妹妹,专门问了办公室其他老师我的喜好,离开之时赠予我这样一本心理相关书籍。

  作业批完之后,有时在办公室、在教室就翻翻这本书,一翻就被它深深吸引。

  书中提到“父母是那么固执地认定是非对错,又远比孩子强大得多,孩子们是怎么在这场战斗中活下来的?”是啊,在父母眼里的对错,有时候并不真的就是对与错。父母过于严苛,孩子得承受多大的压力?难以想象孩子会如何应对这样的压力。平心而论,作为父母,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学习做父母,又花了多少时间要求孩子?父母也许生活压力很大,也许精神压力很大,但父母毕竟是父母,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可以知道父母的压力,但不一定能理解体会父母的压力,这需要时间,在某一刻,孩子会突然长大,会自然长大。

  “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所有的事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他们通常都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些时候,他们会对你生气,这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们那么高大有力,你感到很无助。”“因为无处可逃,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适应他们的每一次喜怒无常。”这些话读着心里不太好受,但事实就是如此,父母尚且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然而却要求孩子做到心平气和,做到不哭不闹,做到不发脾气,这确实不太合理。父母如果能做到不发脾气,又能坚持多少天呢?一天、两天还是三天?也许我们并未察觉自己的喜怒哀乐,却时常记得孩子的喜怒哀乐。

  “我想让他们对我满意,为我骄傲。”“也许这就是我变得爱炫耀的原因。”原来,孩子爱炫耀有这么一层原因,父母极少对孩子满意,极少为孩子骄傲。不过怎样把握其中的度,适时夸赞孩子,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较大,让孩子度过快乐、轻松、美好的童年,还是悲伤、紧张、害怕的童年,我们成年人可以左右,而孩子却没办法左右,也无从选择。

  “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打破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顺从行为可能会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长大成人。”我们享受着孩子对我们的依赖,也越来越满足孩子对我们的依赖,却忘了成长意味着不再依赖。孩子只有越来越独立自主,脱离对父母的依赖,学会独当一面,才会真正长大。就如,学生只有越来越独立,不再依赖老师和家人,自主规划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才算是真正学会了学习,才算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变成想成为的自己,也许就是独自前行,独自坚持。怀揣着心底的那份信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哪怕有质疑,哪怕有委屈,哪怕跌倒,哪怕流泪,哪怕自己也质疑自己,但依旧不改初心,也许这样就可以变成想成为的自己,也许还有很长的路,一路上需要自己去寻找芬芳,去汲取力量,去迈步向前。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当我们自我批判时,自我惩罚时,那样的惩罚比任何惩罚都要深刻。当一个人处在“父母自我状态”,他就会时常自我惩罚,时常置身父母和自己相处的情境之中,表现得像父母一样。人有三种自我状态——儿童、成人、父母状态。处在“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哭闹、放纵的时候较多,总把自己当做儿童一样,表现得像个孩子。而处在“成人自我状态”的人,既不像孩子,也不像父母,更像当下的自己,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因此,孩子不会是父母的复制品,他/她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接受了不同的教育,或许会出现“父母自我状态”,但他/她是独特的自我,思维独特、做法独特的自我。

  以前,我听过许多教育相关讲座,许多说法都存在一致,比如: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这一次,我第一次看到不同的观点,也引发我不同的思考:孩子身上会有父母的影子,也会受到父母好的或不好的影响,但孩子的人生如何选择,终究是父母无法左右的,就像孩子的伴侣如何选择,也不会完全遵循父母的意愿和喜好,他/她总有自己的判断和抉择。孩子的一生,不会复制谁的人生,他/她的一生,是属于自己的一生。

  这本书,适合父母阅读,也适合成人阅读,有许多心理专业相关知识,也有许多关于教育、个人成长的见解。心理健康知识总会帮助一个人了解自我,直面自我,学会自我调节,以最好的状态活在当下,迎接未知。正如之前参加培训听到的一句话,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能够面对孤独。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

  若不是小朋友极力推荐,这本书是不会出现在我的阅读书单,但没想到开卷一读就手不释卷,不断打开一个个新视野。它不仅仅是一本成人童话书,更是一本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它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根据自己多年心理咨询经验而撰写的一本书。

  翻开书来,一个个鲜活可爱的动物作主角,来演绎和诠释一个心里忧郁的人去做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版本。随着情节,跟蛤蟆先生一起做了十次心理咨询。所以,它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读起来通俗易懂,温暖而又治愈。故事讲述了原本热情时尚,喜爱冒险的蛤蟆先生由于原生家庭遭遇,深陷抑郁不能自拔,后在动物好友河鼠、鼹鼠,还有獾子大哥的帮助下,通过苍鹭心理咨询师,终于重拾快乐,获得新生。为了更好地分享,结合故事情节细聊。

  其一,蛤蟆不幸的根源和必然性。蛤蟆先生的童年不能简单用幸运或不幸定义,若他与尚在生活底层、艰难谋生的人对比,至少他拥有富裕的生活;但若与被家庭的爱和温暖包围的人相比,他又是不幸的,所以,凡事都需辩证地去看待,没有绝对唯一。蛤蟆,一个拥有剑桥大学学位,拥有显赫家世,拥有豪华庄园物质生活的他却患上了抑郁症,何其幸?何其不幸?!智慧的心理咨询师苍鹭引领我们看到了他的不幸的根源和必然性,第一是他父亲的不认同、不信任、不肯定;第二是他母亲不负责任的爱,第三是熟人的对比。第四是自活在外祖父生命的阴影之下,第五是牧师河鼠的否定和贬低,第六是牧师和树獾的否定与贬低。林林总总的创伤堆积,让蛤蟆日渐委屈压抑,最终失望而抑郁地活着。

  其二,这世上,从来不缺带伤的人。蛤蟆先生从小生长在没有欢乐的家庭,从未感受过爱和温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责难。从七岁被送到私立学校到大学选择专业,再到继承家族产业,他人生中的`每一步都是由他人决定的。原生家庭的伤让他形成自卑且敏感的性格,生活中的一桩桩继续折磨他的琐事像一把把刻刀在他心里划下一道道深深浅浅的伤痕,他抢过马,偷过钱,一路颠沛流离,最终被捕入狱。生活没有善待他,终于,他内心的防线在出狱后彻底崩溃,患上抑郁症。蛤蟆先生就是你我的现实写照,在蛤蟆先生身上或多或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毕竟,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蛤蟆先生所面临的沮丧、无助、挣扎和悲伤,如果你深陷消极情绪无法自拔,就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看不到自己生存的价值。但是,一旦蛤蟆先生重新换一个视角看待问题,从父母到朋友,再到自己,他觉得一切都变了——原来,所有的不快乐都源于自己的态度。跟随蛤蟆先生的成长与改变,自己也经历一场心理疗愈:从孤独到快乐,自己完全可以做到!

  其三,面对生活的伤,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治愈。蛤蟆彻底颓废之后,一度想要轻生,幸亏好友河鼠及时制止了他,并给他推荐了心理医生。在之后每周一次的问诊中,苍鹭只是抛出问题让蛤蟆自己分析原因,他才明白,必须为自己人生负责,不能指望别人来救赎自己。在苍鹭医生的引导下,蛤蟆开始正视内心的伤痕,开启了人生、自我性格探索之旅。人生苦难重重,想要越过苦难,抚平伤痕,最终只能靠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医生,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其四,生活只能治愈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这也是心理咨询的根据所在。几个月后,获得新生的蛤蟆即将结束他的治疗之旅,他偶尔还会难过,为过去的伤害耿耿于怀。为此,苍鹭在最后一次问诊中告诉蛤蟆,如果你为自己负责,你就会知道你有力量改变环境和自己。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蛤蟆不仅重拾快乐,还找回来魄力和勇气。蛤蟆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只能治愈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想要挣脱厄运,旁人无能为力,只有靠自己的觉醒和行动才能让自己获得救赎。生活中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们的内心感受,而所有的治愈都要靠自己的力量。想要摆脱生命中的伤痛,就要敢于迈出自己的第一步。在人生的长河里,没有谁是你的摆渡人,能够摆渡过岸的只能是你自己。

  其五,学会悦纳自己。在书里你会看到苍鹭发人深省的问题: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你能开始爱自己吗?正在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蛤蟆先生从儿童自我状态与父母自我状态逐渐转变到成人自我状态,开始重新定义自我,重新满怀希望,用去行动与过去的自己和解,积极阳光地去生活、去探索、去出发。蛤蟆是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是芸芸众生的画像。与生活交手,我们都免不了创伤,倘若我们总被击垮,失望在所难免。我们要做的是停止自我批判,对自己好一点,好好爱自己。与自己和解了,才能更好地出发,因为生活就是一个与和自己和解的过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4-2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4-0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5-20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5-27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篇04-05

(推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7篇03-14

《蛤蟆先生的希望》读书心得09-02

抓蛤蟆作文12-13

去看海作文03-19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