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时间:2024-06-12 10:31: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通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

  “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选择哪一条道路,它都是荆棘和鲜花同在。有晴空,也有冷雨。不过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前途很远,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会有路。’”——董卿

  一提及朱光潜老先生,人们对他的评价便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是20世纪杰出的美学家代表,在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位活在文献里,高山仰止的大人物。当我看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突然觉得我和他的距离近了,又近了。我没料到谈谈笑笑,跑跑跳跳这类如此欢快的文字,竟也出自他的笔下。每每读起,让我不禁点头,不禁莞尔,不禁心悦诚服。

  每每翻看《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总会被朱光潜先生平淡而又精炼的文笔所折服,他笑容可掬,目光平和,一位慈祥的老者斜靠在藤椅上,娓娓道来。我认真聆听,仔细揣摩,朱光潜先生所谈的动和静深得我心。

  “动”,充满活力的一个字。作为青年,应该有的是积极向上,活泼开朗,激情四射。每个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如果你不运动,你就和组成你的基因相冲突。一有冲突,你的身体就会出现问题。运动起来可以让你摆脱不好的情绪,会让你内心感到充实,会使你感到心情愉悦。正如作者所说:“谈谈笑笑,跑跑跳跳。”让生命动起来,不仅让你体格更健壮,你的生活便会少很多烦恼。

  当然,在我们的生命中,除了“动”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波澜壮阔的大境界之外,还有一种同样至善至美的大境界,那就是“静”。古人就有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这种境界,蕴藏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把最明净、最澄澈的精神阳光送达我们的灵魂深处。“静”,是心灵发出的深呼吸,是喧嚣的风暴退却后的一片宁静的蓝天,是人类最后一处精神家园。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社会多少有些浮躁。各种跟风,追星,崇尚欧美的自由。出现社会热点事件时,既不知前因也不顾后果。没有自己的思考,一味跟风,舆论一边倒的现象屡见不鲜。无论在哪个时代,独立思考都很重要,而这就是需要内心深处的静。不仅如此,静下心来能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事物。“静”,是安抚心灵的良药,让身心享受愉悦,让人生呈现坦然。

  世间万物,亦动亦静,宜动宜静,动静结合,动静相融,生生不息。生命如此,社会亦然。我读到此,思到此,谈到此,我似乎看到了坐在我对面的朱光潜先生笑意盈盈,连连点头。是啊,读书本来就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灵魂共振,这才是真正相宜的乐事呢!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

  早晨醒得早,花了近一个小时,读完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一、谈读书

  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

  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实践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

  关于读书方法: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二、谈动

  朋友,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虚而入,要排解烦闷,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发泄。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微型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三、谈静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世界是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不安所有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

  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

  有感而发吧,我看了这本书后,总想写点什么。

  好像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也同大部分青年一样浑浑噩噩的生活着,粗陋肤浅高谈阔论,有时不知道自己在说些干些什么;或许我有目标,但又因为某些因素而未能实现。我们都觉得自己努力了,奋斗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子的,我们还差了很多,还有很多能做的更好。

  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太贪容易,太肤浅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说的没错,这简直是我们青少年的通病!

  我是该好好反省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我学东西,是贪容易;在有问题时,从众心理太大;做事情时,虎头蛇尾;大多数时间,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都应该读一读这12封信。

  现在科技是进步了,但是以往那些“十年一赋,三年不窥园”的人都不见了,现在的青少年呀,都少了些耐力与激情,少了之前人们不计失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努力的勇气和决心,少了遇事冷静从容不迫,少了生活的动力……

  而现代人更多的只是不重基础,说些不切实际的话,做些毫无意义的事。也许我们是该想想,不脚踏实地,怎能仰望天空?我懒散了这么些天,这么多年,早就应该觉悟,可是依旧这样过下去,呵呵,好多人不就像我一样迷迷糊糊过了一辈子吗?!好在现在还不算晚,不算晚……

  我应该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而不要成天空想,玩乐。

  我“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世俗图近利。要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索嗤笑的呆气和想象,能景仰不计成败的坚苦卓绝的努力。”

  希望有些有志青年能够好好看看这本书,看看我的这篇文章,看看自己的人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

  凡事有目的而行之无悔。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在孟实先生的年代,莫过于救国兴国。他却说,“在学者不言学”而“空谈爱国”,结果就是“学废工驰”,无法实现救国。引一句蔡孑民先生当时所言的“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我们当代青年读书的本心便是爱国,却也不是空谈爱国,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且既不能与社会脱轨,也不能过于“社会”而迷失本心。

  那么如何行动?我以往一直坚信“博学”方可成才,于是什么都想尝试,导致时间紧凑,生活充实,却在闲下来之际突感茫然,就好比漫无目的地在大街游走似的。孟实先生确实给我了思考的空间。他一方面肯定“博学”,批判当时许多开口就谈“专门”、谈“研究”的所谓“学者”,他说道,“‘专’也并非是任何人所能说的。倘若基础树的不宽广,你就是‘专’也决不能专到多远路。学问这件东西,要先能博大而后能精深”,正当我沾沾自喜,觉着自己与“大能”之观点不谋而合时,他又以自身为例给我以告诫,他谈及自己幼时的一位国文老师看出他不知摆脱的毛病,所谓“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致胜,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博鹜也。”这一番话让我顿感心虚,博学是没错,只有学识宽广了,才能从其中找出自己渴望并且无悔“专”进去的。然而有目的的博学,和无目的的.广而学之却是完全不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选择,当我们初临世界,我们所需的便是博学而驱散这份陌生和懵懂,当我们对其全貌已有初步认知时,我们所需的便是专而精通某一二项于己、于社会、于国家有价值的趣事。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辅修与否或许可以从中得到答案。

  谈完行动,我又不禁感慨,我们读书的心境当是如何?旧时的“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之人何处寻?深通哲学的磨镜匠何处寻?现在是否还有愿为作一幅画而自制颜料,数载方得一画的悠然之人?孟实先生论道:“现代科学和道德信条都比从前进步了,哪里还能迷信宗教崇尚侠义?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和热情了。”我们读书少了一份灵气和怡然,多了一份责任和目的,我们应把读书当做一件趣事,或者所谓读书的“目的”才是我们学成之后的附属品吧。

  我们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也不仅仅是为国家而读书,或许从中觅得一份快意,一分慰藉,如旧时所谓“得道”,这或许也不失为一种追求。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4

  人须有生趣才能有生机,人须有力量才会有未来。国家的力量是青年,个人的力量是信念,朱光潜的《给青年的12封信》给了我很大启发。

  《给青年的12封信》主要讲述了——作者就青年们所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等等,对青年朋友进行了劝导,鼓励我们这一代人要树立远大理想,要刻苦读书,朴实做人,勿贪图世俗名利。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国家下一代主力军的分量。

  从古至今,中国人民勤俭朴素,刻苦奋斗,众人出力把城建,众人一起把地耕,一块出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青年需要好好学习,励精图治,为时刻做好接班人做准备。

  现在中国发达了,人人、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在为国家出一份力,各司其职,各尽其力,为中国下一步更远大的目标去努力——工人在工地上踏踏实实干活儿,白领在办公室中辛勤劳作,国家工作人员奋斗在会议室为国家下一步的发展献言献策……

  这一本书为我们这一代人指点迷律,是我们青年不可或缺的`人生指南,为我们的生活立下了目标。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进步,将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5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作者对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

  青年,作为每个时代关注的对象,他们的发展,关乎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未来。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着青年阐述着一代前辈对后生的希望和期盼。只为了新兴的青年,能将真正价值的忠告,印入心孔,铭记于心。

  即使是跨越时代的鸿沟,朱光潜先生对青年的教诲,仍不失学习甚至铭记的意义。在当代这个竞争强烈,制度革新,生活面貌翻天覆地地变化的时代里,每个人无不在奋力拼搏,而在这奋斗中,能够上岸的人却又少之又少,究竟应当是怎样才能远离这样的人生悲剧。

  也许“摆脱”才是出路,正如书中所言,“‘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对于生活中琳琅满目的机会和选择,我们惟有认定一个目标,并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在这条道路上拼尽全力,将其余一切置之度外,才能赢得超越他人的权利和优势。“摆脱”身边的杂念和负重,才能“跑”得轻松,免除烦恼与不安。

  “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能解决。”人生的烦恼和失败多是因为事业上,生活中的矛盾不能化解。对于这些,就应该笃定信念,坚持理想和选择。生命的道路上歧路千差万别,却仅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则必有所舍,因此青年应当果断选择,不要等光阴散尽才回望当初。

  然而世间难有人能真正地摆脱,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难免浑弄是非,所以才有生活中的不顺和困境。青年涉世未深,犯错则更是经常。看待挫折也尤为重要。作者在《谈人生与我》中就写到“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算人生”。人生的悲剧固然不愉快,但悲剧也是人生的部分,正像小说情节曲折,青年面对这些,应当怀着乐观的外世心态,接纳这些人生的转折。

  青年人要有能够“摆脱”的生活的勇气,才能赢得能热烈的人生的权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6

  自从读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我懂得了什么叫多角度分析,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

  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回答了当代青年的各种问题,由多方面去逐一回答,去解疑。如第二封信与第三封信“谈动”与“谈静”。“郁由于静止,求泄的办法在动。”是的,许多人的烦恼都是由于太清闲了,才有很多时间去烦恼,只要让自己动起来就没有时间去烦恼了。

  而朱光潜先生在“谈静”中讲到了“静趣”以及“静的'修养”。是的,一个人的内心越空灵,就不会觉得物界不沉寂,同时也不会觉得物界过于喧闹。这样自能体会到趣味,这便是“静趣”。而朱光潜先生在信中也说了“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有内在因素,也有外界影响,这便是“静的修养”。

  还在朱老先生所谈的“多元宇宙”,看似十分深远却又贴合实际。正如书中所讲,“恋爱的宇宙无法与道德的宇宙相容”。是的,道德与恋爱无法相容,社会当出现道德与恋爱冲突时,社会对恋爱者大肆诋毁,而这一点正合朱老先生的观点贴合。

  由以上可见,朱老先生目光深远且富有洞察力,着实让人敬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7

  青年是国家社会的生力军,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未来的中流砥柱。青年成长之路,却难免迷茫困苦,自当何如?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在欧洲求学时以朋友的身份寄给广大青年《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含情脉脉,娓娓道来,其中种种,望与诸君共勉。

  从书中感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心境。现代社会,节奏迅速,于广大青年而言,免不了浮躁激进,惆怅焦虑,急于求成,诚如先生所言,“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那该如何打破现状?先生在书中劝勉青年在浮躁中静下心来,去思考、去感受,去领悟,心胸开阔,乐观豁达,不求名利,淡然于世。“毕竟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因此广大青年更需要的`是培育良好心态,在这方面苏轼可称得上是行家,一生漂泊的旅途,依旧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然感悟。身处叫嚣扰攘,面对一时困苦,需要的是心胸豁达,坚定信念,静候云开月明。

  从书中学习“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的行动力。先生指出:“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先生说“要有觉悟、有决心、有奋斗的精神和能力”“只要肯走,迟早总可以走到目的地”,这让我想到中国田径运动员苏炳添,他也曾陷入迷茫与病痛的挣扎,但他在追梦的路上从未放弃,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他以9.83秒的成绩刷新了亚洲纪录。徘徊歧路并没有用,勇敢向前,积极进取,才是青春底色。

  从书中学习“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力。“贪婪取巧都不会有很大的成就,要有很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中国人向来不缺这份坚韧,早有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以图复国;还有匡衡凿壁借光,祖逖闻鸡起舞,不懈努力终获成就;更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伟大事例。往事一幕幕,望今朝,青年要勇立潮头,更要以坚韧立身,以勇毅立志,不畏艰险,坚定信念,方有一片天地。

  从书中领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担当。先生写信之时,正值中国社会水深火热之际,外出求学求的是救国济世之道,要深知家国一体的道理,先生直言“国家民族如果没有出路,个人就决不会有出路;要替个人谋出路,必须先替国家民族谋出路”,以此唤醒广大青年的拳拳爱国之心。在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青年一代仍是中坚力量,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谈爱国与革命时,先生引用“君子求诸己”来告诫我们多从自身找寻问题根本,国家如是,青年亦如是。先观己,是不为失败找借口,是不为困难做推脱,而后诚实面对现状,发愤图强,补短板,强弱项。青年若明白此理,尚不晚矣,只需扬帆启航、继续前行。

  书中万千,未及细说,细细究来,不乏指引青年向上的力量,先生的谆谆教诲,给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坚实动力,指引我不畏浮云,一路前行。希望每一位青年读者阅读此书时都能有所领悟,有所收获,成为更好的自己。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8

  这是我第三次读这本书。每读一次,对于自己、社会就会有一个新的认知。

  “读好书。”这三个字有点太奇妙了。什么是好书?难道所谓的“四书五经“”“经诗子集”就可以称之为尚书,而小说、美文就可以称之为“糟粕”吗?那么,什么是好书?朱先生说:凡是没有经过岁月淘汰的书籍,都可谓是好书。先生说:课本上的知识并非是充足的,应当多花些心思放在课外阅读上,充实自己的大脑。

  先生认为,倘若每人每天抽出半小时的时间,一年坚持下来,所读的书籍数目也是一个可观的数字。诚如先生所说,我们真的比身兼重任的周总理还忙吗?我想,是时候走出舒适区,认真地选基本好书去阅读了。

  其实,在选书的方面,我与先生的思想有点碰撞,我并不认为“快餐式”的书籍就不应当读。这样的书籍,会给人们带来一时的快感,如果我们可以恍然醒悟,知道“快餐书籍”带给我们的.只有负面影响,有益无害,想必我们的收获会更大吧!毕竟听别人说不如实验带给我们的教训深刻。

  “少年人应当充满活力。”朱先生提到,少年人应当有自己的喜好,且是积极乐观的。他认为年轻人就应当动起来,这正是年轻人应当有的样子。

  倘若有人读到这里要说:“现在青年的压力这么大,哪有时间动起来?分数还差的十万八千里呢?”那你真的是曲解了先生的良苦用心,先生是让你有一个自己的喜好,并为之努力。他不想看到中国的未来全是一个个书呆子,除了计算数学、写文章外,其他的只能十窍开了九窍——一窍不通!

  “不然就认真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然就接受自己不要做的事,二者只能选其一。”我常常也这样,明明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还要担心因为做了这个就完不成那个了。以至于我经常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时,变得躁动不安,被迫把喜欢变成了不喜欢。同时,我想对先生的说法进行补充,我们可以先选择一个适合我们的工作,当我们有一定的实力后,再去追求我们的梦想也不迟。

  先生在后面也提到了我们选择大学的事情。先生认为,选择大学,并不是先看学校的知名度,要看该学校是否充满了“爱的空气”,这样的学校才会让我们心满意足。紧接着先生提到了选科目,先生认为不应当只追求学以致用,应当选择自己的爱好。条条大路通罗马。先生认为,学习并非是抓住某科一走到底,应当明白所有科目都是条条相通的。我想,这就是一个关系链条,每门学科都是一个个体,但是不能够单独存在!譬如,我们认为数学就是在计算,那为什么还涉及到语文知识?物理就是研究生态变化,为什么还有数学知识?历史研究过去,但是为什么还会涉及到地理知识呢?先生告诉我们学习,切记不要太死板,应当融会贯通!

  看了先生的书,受益匪浅。我想有些道理如果能更仔细地揣摩,效果应该更佳!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9

  自从看了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明白了动静之间的奥秘。

  俗话说的好:“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动静之中可见人生哲学。动与静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人过于动,会使身心过于疲惫,受到损害。人过于静,会使生活变得枯燥无味,对生活失去信心。

  那么,何为动?动是探索,人在婴儿时期,就会用手和脚探索着周围的一切,在日常生活中,人也是通过动来了解世界,汲取知识,充盈自身,努力让自己的知识更加渊博,视野更加广阔。动是创造,许多能人异士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快捷,使人类的思想变得更先进、开明,使世界变得更加五彩缤纷。动也是发泄,在生活中人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料之外的事情,也随之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动来转移注意力,缓解心情,比如旅游、爬山、游泳等等。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正如朱光潜所说的:“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有了动,人类才有了生机。

  静又亦或是什么?静是休息,人一天必须要有四、五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不然就有猝死的风险,青少年就更不必说了。静是最好的缓解疲惫的方法,静的时候放空大脑,放松身体,缓解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疲惫,用满满的活力迎接接下来的挑战。静也是感悟,当我们静静的坐在窗边,放空大脑时,会听到院子里树叶的沙沙声,清脆的鸟叫声,街上的吵闹声;会闻到花草的清香,饭菜的香气;会看到翠绿的大树,缤纷的花朵,笑容满面的人们。我们会从中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热闹。当我们坐在桌前,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时,我们就会明白生活的哲理,理解阅读的趣味。静是人们缓解疲惫,烦恼的良药,有了它,人们才不会过于劳累、枯燥,能元气满满地面对生活的考验。

  生活需要劳逸结合,动静互补。我们需要合理管控动与静,让我们的身心更加健康,使生活充满趣味。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

  坦白说,原本对这本书并没有太高的期待,认为只是老调重弹,毕竟从小到大我也看过不少鸡汤文,然而事实证明是我孤陋寡闻了。朱光潜先生以我理想中长辈的语气给我上了一课,一封信一个主题,告诉了我那些忽略了的现实。

  先生开篇便给我们来了一个书单,以表现读书的重要性。刚开始觉得虽然大部分没看过,只是因为以前没条件,现在没时间,然后就陷入到为何会没时间的思索中。诚然,我们每天都在忙碌之中,学生会的工作、各种竞赛、各种活动,连作业都是在空隙时间匆匆完成的。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收获,反正我自己感觉想做的事都没有做成,然后带着烦恼入睡。依稀记得小时候很羡慕可以去图书馆看书的人,立志要去有图书馆的大学,然后看过瘾,难道现在就要放弃这个念头了吗?先生让我明白我该开始努力了。

  除了劝青年读书,先生还在书中与读者讨论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涉及面非常广,但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书中描绘了多元的生活,让我想起了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大冰,他倡导多元生活,他那丰富多彩的生活让我羡慕不已,他用亲身经历证明一个人的.身份绝对不是唯一的,没有人规定你应该怎么活,但你应该学会思考自己要怎么活,生活绝对不是只有任务在等你。江湖很精彩,请不要视而不见。

  这十二封信让我想起在网络上看到的一句话:“完美人生四重奏:心上人,盘中餐,枕边书,天涯路。”希望你我都可以有完美的人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1

  不久前看完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下是我对《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一些想法和意见。

  第九封信中写道:“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我认为第一句话错,第二句话半对半错,第三句对。情感是比理智重要,但我觉得,仁平等于义。仁义,都是问心的道德。比如说文天祥、黄继光,他们对国家对、人民都是很义气的,在这种义气集中不是包含了情感吗?

  第六封信是我最喜欢的一封,因为其中写到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的标准,测量乙宇宙的价值。如果勉强以甲宇宙的标准,测量乙宇宙的价值,则乙宇宙便失其独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尽量发展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处于无形。”人生也是这样,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别人的想法,要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别人的想法,才不会产生矛盾,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共处。

  作为青年,对仁、义是要理解的,人与人之间是要尽量不产生矛盾的。而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对青年有很大好处的。即便外界芜杂不堪,心依要养的一树花开。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2

  在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潜先生用书信的形式,向青年娓娓道来了读书、升学与选课、情与理等我们容易困惑的问题。“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在作者序言的最后一句话的祝愿中,我抱着汲取知识,获得力量的态度读了这十二封信。读过之后,发现这本书给予了我的心灵极大力量。

  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在谈读书中,作者说“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吗?”当作者计算着一天都三四页一年都好几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了每天抽一点时间读书的必要性。在《开讲了》当中,何镜堂院士也对我们说过,他每天十一点钟制完图开始看书,看到了深夜一点,第二天正常七点钟起床。这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位位巨匠孜孜不倦在书海中遨游的场景。是啊,我们真的抽不出一点时间读书了吗?我们有时间刷朋友圈,有时间打游戏,真的就没有一点时间读书了吗,还是对书籍的渴望远没有对游戏的渴望强烈呢?这些话语对我的触动很深,让我开始思考应当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如何利用每天的时间让自己更多吸取书中的精华,每天都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

  此外,再谈动静中我明白了要行动起来也要能静下心来,再谈情与理中我明白了应兼顾理智与道德。“问理的道德迫于外力,问心的道德激于衷情,问理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类以束缚而不能给人幸福。”真的很感谢先生的十二封信,让我懂得在学工科之时也应当持有的那份对文学,对书籍的热爱。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3

  这本书本来应该在中学阶段读的,那会读可能没有太多的理解,现在读也不晚。那我就谈谈我对这本书里讲的感悟。

  第一封信写了,谈读书。

  今天,在这里我想和你谈谈读书。

  首先,读书,它是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获得收获。

  说说我自己的故事吧,以前上学读书从来不是什么学霸级人物,也不算学渣吧,用现在一零后的学生的.描述来说,我呀,算是个学逗吧,学习太逗了。

  出来实习到现在工作,我觉得实践永远也离不开理论,没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很难在这个社会里生存。

  我想以前读书吧,更多是被动式读书,老师让你读一点你就读一点,至于装没装进去就又是一回事了;而现在读书,不像以前了,已经学会了主动式读书。因为自律,性格也变得够独立坚强了。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则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因此,阅读能塑造人的性格,可形成“隐性资产”,绝对是合算的长效投资。

  第三封信写了,谈静。前信谈动,只说出一面真理。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我想“静”也许是内心感受,心与心的独处时光,或者是自己给自己的另外一个世界。

  我喜欢静的时候,也许在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很安静,进入到书中世界的时候很安静,很祥和。静像是给心灵净化了一切闹腾与不安的情绪一样。

  如信中所说,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

  现代生活忙碌,而我们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4

  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我十分受益。十二封信,每一封都有一个主题,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作者在这本书中娓娓道来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独一无二的见解。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丰富的学识和内涵。

  朱光潜老先生在开端便推荐了很多书目,但坦白来说,看过的寥寥无几。每天的时间总是在一睁一闭中悄然消逝,繁重的学业让我们忙得不可开交,更不必说静下心来,去品味一本书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关于读书的名言,我们背起来朗朗上口,但从没有真正做到过。

  在朱光潜先生看来,每天抽出点时间读书是很重要的。是啊,我们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但仔细想来每天抽出一段时间去读书并不难,我们不必从中得到黄金屋,也不必从中得到颜如玉,能够保持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足矣。

  十二封信如一碗圣水,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作者并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启迪我们,促进我们思考。在《谈动》中,朱先生提到我们之所以烦忧,是因为我们的生性被抑郁,要想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很多时候,我们一遇到烦恼,就想独自一人呆着,什么都不做。但之后细细想来,好像根本就无济于事。我们总是倾向于抑制自己的情绪。不开心,我们硬要自己坚强不哭;想倾诉,我们硬要自己留着面子不说;想疯想叫,我们硬要自己保持所谓形象。但有时,发泄自己的情绪也不是一件坏事。

  《谈静》则讲到了“生活在于感受,领略。”当今的生活比过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们却可以常常听到别人哭喊着“好无聊!”。路上邂逅的鸟语花香,如雾般轻柔的雨,粗犷热情的阳光,与日月对歌的山峰都无法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将这归咎于社会太喧嚣,却没有发现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无趣,在于你有没有去为自己寻找乐子。

  如同朱自清先生说的“如入宝山,你绝不会空手回去的。这本书总是可以让人在浮躁中寻觅到一处寂静,引人深思。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5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像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4-10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5-29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3-15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3篇03-30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1篇04-20

(实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9篇01-31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大全13篇11-16

双十二微信群发句子简短 精05-03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读后感,《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读后感01-16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