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孩子,挑战》读后感

《孩子,挑战》读后感

时间:2024-06-29 11:59:3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孩子,挑战》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孩子,挑战》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孩子,挑战》读后感

《孩子,挑战》读后感1

  德国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曾写到,教育是一种爱的行为。这种行为会使人类走向自由。什么是自由?自由即不带偏见地了解真相,感受对他人的爱和慈悲,用内在的正直品格去引导行动。

  《孩子,挑战》确实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上次读书会我们只读了两章就感觉收获颇多,所以很多朋友希望我下次接着分享。正正妈妈到今天为止已经全部读完了,佩服她的毅力和坚持,其实这本书连读三遍都不为过,因为每次读的重点和心情都不同。因为是第一次当父母,没有谁教,也没有专业知识武装,更没有强大的内心力量,所以跟孩子相处,我们遇到的总是这样,那样的挑战和问题,面对孩子的挑战我们也筋疲力尽,无力感时常存在。但是这本书可以给我们很多帮助,很多具体的实例,怎么说,怎么做,解析的非常透彻,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正正妈妈写的非常深刻的读后感,征得她的同意,特意写出来分享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学习。

  《孩子 挑战》这本书是我目前为止读过最有用的一本书。书中每一章节里都有一些真实鲜活的人物事例。孩子与家长之家发生的事,细节动作语言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很贴切很生动。再加上对事物的分析讲解以及解决办法都对我们有指导意见。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如何更好的给予孩子爱和自由,是我们家长的必修之课,也是不断追求学习的目标。这本书通过实例讲解生动的阐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如何做到平等和尊重:以及如何更有效的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我们家长面对的永恒挑战。

  本书具体阐述了孩子不当行为的表现以及背后可能的目的,也给出了指导意见。例如四个错误目标:过度关注、权力之争、进行报复、自暴自弃。然后通过好多章节具体分析这几种情况。这些在大部分孩子身上也普遍出现。很多事例也有我和孩子的影子,也是在我身上经常犯的.错误,下面就几个事例简单分析一下。

  我经常在孩子犯错以后立即指出孩子的缺点,没有给他继续尝试的机会。如:孩子希望自己洗手,我会觉得自己洗手会弄湿衣服或者把水弄的到处都是。我就对孩子说:“正正,你自己别洗手了,不然会弄得到处都是。”结果是我帮他洗了手。本来他想自己洗手,他有能力自己洗,我却通过语言及行为打碎了孩子想自己洗手的意图。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感受,孩子却因此受挫。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一次做不好没关系,可以让他不断尝试,给他更多的信心,他会自己做的很好。

  我和正正出去玩滑梯,我经常会提醒他:“在小朋友后面排队。”“不要碰到别的小朋友”小心,危险,“等小朋友滑下去再滑”“咱们去玩个别的吧”经常说类似的话,怕他受伤也希望他遵守规则,不放心孩子。看完书才觉得这是一种过度保护孩子的方式,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总是以我为中心,要让他按我说的去做,处处拦着孩子,让他内心变得胆小。生活中一定会发生各种情况,孩子要学习怎样去自己面对各种困难。孩子们更需要自由和空间,而我们做的只是默默的陪伴,在必要的情况保护和指导,而不是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

  有时候和孩子说“我跟你说过很多次了,吃东西前要洗手,你怎么还记不住呢?”每次这样说下次还这个样,这是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现象。他违反了规定,但是引起了妈妈的关注。这时候我们也许不应该用语言去应对而是应该用行动。不强迫孩子改变而是决定自己的行为。我可以说:“如果不洗手,我就不和你一起吃饭。”然后离开餐桌。如果再不洗手,我们不需要说话,只要行动就可以了。如果多说话必然争执起来,最后如果孩子哭了,我们就掉进了孩子的圈套。所以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就先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

  以上只是比较典型的,其实还有好多好多事例。读过此书,真的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也学到很多应对问题的方法。日后可以加以借鉴和运用,这本书真正体现了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和善而坚定,不惩罚、不骄纵,平等尊重。还有我平时也不太会鼓励孩子,本书中也有教我们多鼓励孩子,而不只是赞美。总之,以后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在最后我想借用本书的一些我认为的经典的话与大家分享。

  1、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2、生活,只有当下的时刻。如果我们在当下做了正确的事情,我们就是在朝着进步的方向迈进。

  3、当你读这本书时,你可能会发现有些问题很有道理;同时,你也会发现,自己犯了和书中父母类似的错误。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就无法学习和进步。

  4、每天改善一点点,加在一起,就会大大增加生活的乐趣。

  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经典的,希望大家有时间也看一看这本书,肯定会受益匪浅。我想以后我也会改善自己的语气和态度,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和孩子一起面对更多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做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给他们创造愉快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孩子,挑战》读后感2

  《孩子:挑战》这本书是我在“湘潭市新班主任培训”中湘潭市名班主任宾咏荷老师推荐的书目。《孩子:挑战》是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与薇姬·索尔兹合著的一本对父母教养子女极有指导意义的书。与市面上大多数泛滥的教育书籍不同,这本书是将科学家的知识转变为妈妈的语言,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实践的支持,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和两个孩子的母亲,确实需要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才能更好的成为孩子的.引路人,才能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读 鼓励与尊重

  本书告诉我鼓励是教养孩子最重要的部分。可能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鼓励。

  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作为鼓励的一部分,赞美则要谨慎使用。

  很多老师和家长现在都知道鼓励的重要性。可是,我们常常把赞美当成了鼓励,而在该鼓励的时候,却选择了制止。我们常常听到的是:“你好棒啊”,“你长得真漂亮”,“你真是聪明”。可当我们孩子准备帮忙拿鸡蛋或者玻璃制品的时候,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我们会以孩子还比较弱小为由拒绝他们——这样的态度和行为让孩子感到气馁。其实,哪怕是三岁的孩子,只要小心,也完全可以把鸡蛋安全的放到冰箱。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鼓励他:“小心一点,你能行!”。我们用不着怕孩子失败。成人的生活里充满不适和痛苦,这正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孩子们学不会忍受痛苦、挫折、伤害和不适,那么他们今后的生活将阻力重重。

  作为班主任的我常常要与学生谈心,孩子需要我的引导,当他们确定我尊重他们,也尊重他们自己做决定的权力时,他们就会接受我的引导。

  初读后,与同事交流班级管理方法,发现自己读得还不够细致,又再次品读。

  再读 实践与应用

  再读时,我开始圈圈画画写写。读到影响孩子性格特质的发展原因有三:一是家庭氛围;二是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三是外界对孩子行为的强化。

  理解到我们班级那就是:

  1、学习氛围:全班都在阅读、写作业,那么那些玩闹的孩子就没有市场。

  2、孩子在班级的位置: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孩子就没有归属感。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3、有效强化:正所谓“挨打总比被忽视强”,做个出名的“坏孩子”也是与众不同。回想在自己平时的班管中,总是容易被“坏行为”吸引注意力,多半是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行为,多找那些“调皮”的孩子谈心,效果是错误的行为不一定立马根除,反而把班级的注意力集中到他们身上了。殊不知反而忽略了树立优秀榜样的重要性。有时不理会,消退也是一种智慧。

  延续 且读且思

  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哲理使人深刻。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我个人而言,书籍是我树立新教育理念的指路明灯,书籍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阶梯,书籍更是使我感悟生活、开启幸福人生的一把智慧钥匙!

《孩子,挑战》读后感3

  感谢同学推荐给我这本书,孩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挑战,也让我们修炼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有时候我们会害怕,怕对孩子管理太严格阻碍了孩子的手脚,又怕太放纵孩子养成坏的毛病。但我们更怕的是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不懂孩子,不懂得该怎样爱孩子。所以最需要受教育的其实是为人父母,只有这样才能更懂得孩子,去见证他成长的神圣和充盈。

  书中每一章节里都有一些真实鲜活的人物事例。孩子与家长之间发生的故事,细节动作语言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很贴切很生动。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事例进行详细的的分析讲解,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我们做法有指导作用。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但是孩子们之间又有很多共性的东西。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如何更好的给予孩子爱和自由,是我们家长的必修之课,也是不断追求学习的目标。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我们家长面对的永恒挑战。

  文章中的很多事例有我们和孩子的影子,也是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妈妈要求小力先写完作业再吃饭,而奶奶却总怕孩子饿着,一会给小力送个苹果,一会给送块饼干,一会又端杯水放在桌上,小力是一边吃一边喝,就是没心写作业。看到这种情况,小力妈妈非常生气,怪奶奶只知道娇惯孩子。

  很多年轻的父母因为自己工作的原因把孩子交给祖父母带着,但又不认同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于是在教育孩子方面经常和祖父母发生冲突,破坏了家庭的和谐。祖父母喜欢孙子,他们有特殊的地位,可以只宠爱而不用担负太多教养的责任,若是爸爸或者妈妈被祖父母的溺爱所困扰,智能说明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有多大。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

  每天早晨起床,小易和妈妈总要经历一场战争,三番五次的喊都喊不起来,快要迟到时,小易才在妈妈的拉扯下穿上衣服,急匆匆的送去学校,迟到是经常的事情,小易回家便和妈妈闹:“都是妈妈的错误,我又迟到了。”第二天早上,同样的剧目还是上演。

  其实妈妈只要给孩子一个闹钟,告诉孩子不再负责叫他起床和准时送他去学校,因为是他去上学,而不是妈妈上学。妈妈不在催促孩子,放手尊重孩子,如果他们拖延或者迟到也不介意,我们只管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该起床起床,该上班上班。孩子其实比我们想的要聪明,他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读后感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只是多想一些,然后那个合理的自然结果就出现了,我们只需要问自己:“如果我不插手,会发生什么?”迟到了,自然有老师惩罚,不吃饭,自然会饿肚子。

  吃晚饭时,小明边吃边玩,妈妈总怕孩子饿着,追着喂饭,其实孩子不吃饭或许是真的不饿,或许是想得到父母的关注,不吃就不吃好了,一顿饭不吃不会饿坏孩子的。但是要记住,两顿饭之间是不允许吃东西的,这样下次在吃饭时,小明就知道要好好吃饭。

  吃东西以维持生命,这是人类的本能。当孩子吃饭出了问题,一定是父母的方式出来问题,吃东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不用企图用说教来说服孩子吃饭,不用管孩子这些闲事。孩子可以选择吃或者不吃,他可能饿或者不饿,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承担这些后果。

  这只是比较典型的,其实还有好多好多事例,这本书真正体现的理念是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要:和善而坚定,不惩罚、不骄纵,平等尊重。

  分享几句经典:

  1.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2.生活,只有当下的时刻。如果我们在当下做了正确的事情,我们就是在朝着进步的方向迈进;

  3.每天改善一点点,加在一起,就会大大增加生活的乐趣

《孩子,挑战》读后感4

  已为人父母和准备为人父母的你,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健康的?快乐的?幸福的?成功的?再看看家里或亲戚家的熊孩子,是不是发现达成你的期望并不容易,再思考一下或者与身边有孩子的朋友交流一下,是不是发现教育孩子已经成为了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面对在大庭广众下撒泼打滚的孩子无可奈何的你,面对不肯自己吃饭束手无策的你,面对有了小弟弟小妹妹后叛逆的大宝无所适从的你,面对与帮忙带娃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育儿观念冲突的你,需要打开《孩子:挑战》这本书,我们要更多地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更多地把握作为父母应该遵守的原则,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快乐又自律的人。

  《孩子:挑战》是美国的鲁道夫·德雷克斯写的一部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之作。《孩子:挑战》的作者是鲁道夫·德雷克斯 (美)和薇姬·索尔兹(美)。鲁道夫·德雷克斯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是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他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相结合并发展出一系列实践方法,被认为是当前流行的正面管教、父母PET效能等方法的源头,在西方教育界影响深刻而广泛。鲁道夫在书中倡导:既不建议家长纵容孩子,也不建议家长严惩孩子,家长要学习的是如何成为孩子的合作者,有方法了解他们,有能力引导他们,不让他们成了没人管的“野孩子”,也不让他们在家里感到压抑和窒息。

  他的书很接地气,全是举实例来说明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办。比如对家务活和零花钱的看法:孩子应该分担家务活儿,他们也应该有钱——这通常是他们的零用钱。这些零用钱属于他们,他们有完全的支配权,而家务活和零用钱之间不应该有任何关联。孩子做家务,是因为他们需要对家庭做出贡献,他们得到零用钱,是因为他们共享家庭利益。

  利用自然结果也就是自然后果惩罚:利用自然结果也就是自然后果惩罚:如:孩子在饭点拒绝吃饭,就在大家吃完饭后正常收拾掉,下一顿饭时开饭。可以保持友好和善的氛围,以此暗示:“如果你想吃,这里就有饭,如果你不吃,说明你不饿。”如果孩子拿着食物玩,就把食物静静地收走。如果饭后孩子饿了要饭吃,可以友好地回答:“你肚子饿,真是抱歉,咱们晚饭6点开始,要等那么久才有东西吃,真是糟糕。”无论孩子用什么方式表现出可怜,妈妈都让她饿着。起床上学: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个闹钟,向他们说明不再负责叫醒他们起床和准时送他们到校,因为不是妈妈去上学。妈妈不再催促孩子,放手尊重孩子,如果他们拖延和忘记带课本也没关系。孩子可以走去学校(或者等孩子准备就绪,妈妈再平静地送他们去学校)。

  很多时候,父母有很好的机会让孩子体验自己不良行为的后果,但因为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怜爱,想要去保护他们,结果夺走了让孩子体验的机会,甚至还用自己的方式责骂或惩罚孩子。如果我们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我们就给孩子提供一个真实和诚实的学习机会。自然结果没有父母的`干涉,压力完全来自于现实情况。孩子能够很快地看到这些后果的合理性,通常会非常配合,毫无怨言地欣然接受。

  在《孩子:挑战》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34个养育孩子的新原则,但其中最最关键的两个字是引导,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引导,用引导的方式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心态掌握社会生存的技能自然地走上幸福美满的人生道路。

  要引导,就不能命令,不能把孩子当做下级当做附属品,而要尊重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孩子能自己决定很多事,比如穿哪件衣服、看哪本故事书、吃哪种食物,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能决定的事情的重要程度不断增加。而我们要注意自己对孩子说话的语气,关注孩子所处的情景,用合理的态度对待他。当我们惩罚一个不停恶作剧的孩子时,是否关注到他对关注的过分渴望和安全感的缺失。

  引导意味着不放任也不控制。我们不要求孩子每件事都必须听大人的,但在他触碰到边界时要及时将他领回。当尊重孩子的天性成为一种流行的育儿观念,放任与控制之间的尺度需要我们把握。孩子可以在游乐园中自由选择玩耍哪种设施,但要制止他恶意推搡别的小朋友,不能侵犯别人,并警告他下一次重复错误时将被带出游乐园。

  引导有非常多的方式方法,比如合理简洁地要求、恰当的鼓励、让孩子看到行动的自然结果、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召开家庭会议给予每个人参与的权利等等。引导的功夫花在很多看不见的地方,犹如水滴石穿,一滴水的力量往往被忽视但他们从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

  引导不仅限于语言,有时候行动比语言的作用更有效。当我们要求孩子每天早晚刷牙,一遍遍说经常会被当做耳旁风,远不如你自己刷牙时邀请孩子跟你一起来。另一个我们时常面对的状况是玩手机,当我们自己是个手机控时,你就没有立场和底气禁止孩子玩手机,而如果我们能做到进家门后将手机放在固定位置,除非有电话进来不主动去碰手机,这样的行动将能给孩子做出更好的示范。

  引导的目的地在哪?我们想让孩子积极乐观,独立自主,与我们一起承担家庭责任,遵守社会规则尊重他人的权利,懂得边界与自由。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孩子的真正成长,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身体的健康,有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苦与乐。

  通过和工作室姐妹一起读《孩子:挑战》这本书又让我学到了很多育儿理念,通过阅读书中的案例,更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案例都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案例后面的分析和讲解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让我明白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怎样做到平等和尊重!以及怎样更有效的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让孩子承担责任,尊重规则这则是我们家长的一种挑战!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是有目的的,相信大家也都犯过类似的错误,没有用更有效的方法来面对孩子的行为做法。在孩子有不当行为时,我们也不能强迫孩子顺从,而应该用鼓励的方式激发孩子,让孩子主动懂得规则进而主动的遵循规则。在鼓励孩子时也要得当,注意语言艺术,也不能一味的鼓励和赞美,否则,孩子会自傲认为自己什么都很棒,在以后的生活中无法受挫,反而得到负面的影响!鼓励时鼓励孩子的行为本身,让孩子有更多的动力让自己进步。所以在孩子合作和表现好的时候给予孩子恰当的鼓励,这样才能帮助到孩子!

  其次,孩子需要勇气,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以大人的角度去判断去衡量孩子的行为,我们可能是习惯了责怪,批评孩子,让孩子不再有勇气去面对和尝试新的事物,他们会感觉自己还小,什么都不会也做不好,气馁的心理逐渐严重,就等待着家长的帮助,自己不再尝试进步!书中有段话给我留下了深深印象,“妈妈退后一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离,伸出手在孩子差一点能够到的地方。”

  这样,妈妈鼓励了孩子,也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空间,这样也适合孩子生活的其他内容,我们向后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鼓励,但不插手”我们是孩子的向导,我们不能主宰孩子的一切,我们陪伴不了孩子一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有勇气去面对失败,让孩子从中学习到成长的经验,所以我们该放手是就要放手,给孩子一片天空,让孩子去面对!再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们再给予帮助,让孩子感到一种满足,有一种成就感!

  陪孩子成长也是作为家长和老师的一个修行的过程!我们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杜绝一切不成熟做法,多学习,进而提升自己,使自己和孩子都更加完美,更加的自信!给自己充沛的正能量来面对孩子,陪孩子成长!

  《孩子:挑战》这本书不是一本空洞的理论教科书,它用非常多的事例解释每一条原则。它给我们展示了别的父母在面对问题时正确的和错误的做法。它给我们很多启示。毕竟为人父母是最简单却又最难的事,养育孩子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给出一份标准答案。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最了解孩子的人,我们要肩负起引导人这一重要身份。

  《孩子:挑战》这本书让人懂得,做父母虽然不需要考试,却需要不断学习,我们将纯洁的婴儿带到这个世界,陪伴他们成长,总有一天,他们会渐行渐远,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我们带给他们最最基本的人生准则,做无愧于孩子的合格父母。我们做不到一辈子保护孩子,于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训练和培养孩子有勇气、有力量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尊重孩子,包括孩子有权利学习如何面对、克服困难。我们应当信任孩子具备这种能力,我们应当也必须有意识地退后,让孩子去经历、去成长,并随时准备好,在他无法解决时给予帮助,渐渐地,培养出孩子的满足感、成就感。

  做妈妈,做家长,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以致真正化解问题,不断对自己进行否定,在摸索中学习与孩子牵手前行。让我们在前行中不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我们是,孩子亦是!

《孩子,挑战》读后感5

  结束完春节热闹的走亲访友,一切都将步入正轨,包括我的阅读时间。

  很庆幸,遇上这样一群妈妈,总在不断地互相提醒要坚持学习,彼此成为了彼此的动力。上班伊始,《孩子·挑战》读书会举行了简单而热烈的总结会,提醒我,该适当的总结一下。因为仅通读一遍,故而体会还不一定足够深刻、通透。

  这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育儿书籍,以众多浅显又实用的实例告诉我们身为父母者的努力方向。

  整本书触动我的话语有很多,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妈妈退后一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离,伸出手在孩子差一点能够到的地方。这样,妈妈鼓励了孩子,也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空间。这也适合孩子生活的其他内容,我们向后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鼓励,但不插手。”这是一幅极生动的画面。

  我一直主张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大胆放手地让她去尝试,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予她都是宝贵的体验,也是她宝贵的自我认知的过程。我们只需在她身后适当归整好就可以,虽然会疲累些,但这与她成长相比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因为,世上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别离。我们身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日渐日近的别离:孩子们终将离开我们的怀抱与呵护去向TA的新天地,TA以何种姿态、以何种信念迈向TA的新世界,全在于我们的.引导。

  一直以来,我自身的成长都是顺利而又温和的,周围亲友给予我的都是和善与阳光。就算是到后来遭受了失去第一个宝宝的刻骨铭心的痛苦,在拼死走出那段阴霾之后,也依然不能磨灭我对这世界的热情与喜爱。整个过程,父母以他们的方式给予了我最长情的鼓励与支持,没有讨论,没有深究,更没有责备,只是给予了我沉默、深长地陪伴,陪我走过重创、自责、平复继而能平静回望的整个过程。(困难时,有次提出想去书店看书,进去后,以为母亲会在周围的闹市逛逛,但当我看了两个多小时,出来后,却发现她依然站在书店的檐下等我。当看到她沉默望着街心的身影,让我幡然醒悟,就算是为了她的等待,我也一定要迈过去!)

  父母给了我时间让我能思考,给了我空间让我能平复,给了我无异于最大支持的沉默的守护、鼓励、支持,这就是战胜困难的勇气的来源。

  切身的体验,让我悟明白:勇气,需要最长情的鼓励。

  孩子在体验过程中,我们总喜欢以大人的角度去衡量、审视、判断,穿反鞋子、打翻东西、弄脏衣服,我们习惯斥责、批评甚至责打,殊不知,渐渐地,我们也打碎了孩子想通过发展自我能力而为自己定位的意图。我们给予他们的讯息是他们太弱小,不断地匡限,让孩子受挫、气馁。

  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有直面不足的勇气,生活一定会有挫折、伤害和打击,孩子必须在生活的微小中去体验、感受、战胜它,我们必须保护并鼓励孩子保持这种勇气。“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相信并肯定孩子,适时给予孩子鼓励和勇气——面对、承受并修正错误(失败或挫折)的勇气,帮助孩子走出负面情绪,是身为父母应该学习的必修课。

  我们做不到一辈子保护孩子,于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训练和培养孩子有勇气、有力量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尊重孩子,包括孩子有权利学习如何面对、克服困难。我们应当信任孩子具备这种能力,我们应当也必须有意识地退后,让孩子去经历、去成长,并随时准备好,在他无法解决时给予帮助,渐渐地,培养出孩子的满足感、成就感。

  做妈妈,做家长,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以致真正化解问题,不断对自己进行否定,在摸索中学习与宝宝牵手前行。让我们在前行中不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我是,宝宝亦是。

《孩子,挑战》读后感6

  第一次线上读书会《《孩子:挑战》已经结束。被小敏老师带入线上读书会,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读书的新模式。学习是一种信仰,坚持21天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没想到这次坚持了39天,拿到了一个全勤的卓越奖。

  育儿先育己,培养孩子也从培养自己开始。

  起初因为好奇、有兴趣、热爱读书,后来发现这本书太神奇:书中的每一个挑战,我都遇到类似的境遇。为人父母,每天面对孩子成长变化的各种问题,有问题似乎是一种贬义,把问题看成挑战就会变成一种积极有能量的态度。

  这本书最触动的我的地方:

  全书总计230千字,但是浮出来到我的脑海里幻化成这些词:“和善、坚定,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

  这本书可以作为经典的宝典,反复读,反复思考、研究、演练,让这些方法成为最自然的与孩子沟通相处之道。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改变:

  第一章:现在父母的两难处境 P17— 大人常说:照我说的去做,而不是“照我做的去做”

  以前,总是告诉霖霖不要吃零食,而大人却经常买经常吃,所以她不听不做。

  如今,我改变了,我也把零食戒掉了,她对零食也渐渐失去了兴趣。

  第二章:了解孩子:P37 —大多数家庭都存在竞争现象,尤其是老大和老二之间,他们会刺激对方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如果父母常用两个孩子作对比,误以为这个方法会刺激孩子们更加努力,实际上会更糟糕。

  以前:妹妹吃东西不挑食,我们总会说姐姐像妹妹这么小的时候啥都不吃,蔬菜不吃,你看妹妹吃的多好啊,每次这么说,姐姐越会气馁的选择相反的方向。

  如今,我鼓励姐姐,妹妹有她的喜欢口味,你有你的,只要你保证每天的各种维生素是均衡的你可以选择不吃。有这么几个蔬菜营养很高,你选几个你爱吃的,姐姐就会选择吃木耳、蘑菇、胡萝卜、西红柿。

  第三章:鼓励:P57, 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个气馁的孩子。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以前:无法区分赞美和鼓励,以为赞美就是对孩子的关注和爱,其实这是一种自我感觉爱孩子的敷衍态度。

  如今,我学会了鼓励孩子的细节之处,细小变化,让孩子觉得妈妈是真正的在倾听和关注她。

  第四章:孩子的错误目标 P85—想要一眼辨认出“适当关注”和“过度关注”之间的区别,并不太容易。秘诀在于家长有能力了解全局。

  以前:只知道,孩子的错误表现是为了寻求关注,但不清楚还有适当和过度两种区分,如今:我会观察哪些是可以立即满足的,哪些是延迟或者不去满足的需求。

  第五章:对惩罚和奖励的误解 P99—惩罚只能帮助孩子发展处更强烈的的反抗和挑战。P105—孩子的好行为来自于他们希望通过贡献和合作获得归属感的天性。

  以前:每次孩子犯错误,说教几次无用后,我会变得怒不可揭,脾气非常暴躁,严重的时候会打她们,事后又觉得内疚后悔。这种生气也是对自己无法掌控局面的一种烦躁。如今:我通过制定约定邀请孩子来进行商讨并让她提供方法和行动,效果越来越好,我对孩子的耐心电量不断增强爱。

  第六章:利用自然结果和合理逻辑结果 P118 –很多时候,父母有很好的机会让孩子体验自己不良的行为造成的后果,但因为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怜爱,想要去保护她们,结果夺走了让孩子体验的机会。

  以前:每次孩子穿鞋穿错,我都会帮她脱下来重新,这样的动作能快点,可是她并没有因一次终结。

  如今,她再穿错了,我会问她的感觉怎么样?她说不舒服,我告诉她不舒服就是鞋子的方向反了。你每次根据自己的舒服度来调整穿鞋的方向。她也再没有问过是不是穿反鞋了。

  第七章:有时候我们很难区别坚定和强硬的不同。坚定对孩子很有必要,提供界限,没有界限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以前: 只会使用强硬或者骄纵,如果是无伤大雅的事情就会仁慈的对待,可是如果孩子继续做和我的意识相悖了我又会拿出强硬的态势压过去。

  如今:我学会用和善的态度给孩子建立规则,如果违反了规则也会坚定的告知:“这个事情不可以,因为…”

  第八章:对孩子表现尊重,P133—只有当我们信任孩子,信任他的`能力时,才能真正的表现出对他的尊重。

  以前:总觉得孩子太小,有些东西做不好大人可以代替来做,等大一点后一切都会变好了。

  如今:第一次没有做好,我会鼓励她继续完成,我教她方法,因为我相信我的孩子是有这个能力,只是没掌握方法和没有做到足够多的训练。

  第二十四章:不参与战争, P283无论孩子们发生的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父母试着帮孩子们扯平或者进行决断只会让问题更严重。当父母敢于孩子之间的冲突时,其实是在剥夺他们自己学习解决冲突的好机会。

  以前:每次两个孩子打仗都会找我告状,我要不停的说教这个,责备另一个,结果吵架继续升级,我被累的精疲力尽。

  如今:每次两孩子冲突,我会抱抱她们给一个安慰先,然后告知她们自己去解决,即不去当律师也不当法官。

  第三十八章: 家庭会议 ,P409 家庭会议是以民主的方式解决家庭难题的方式之一。就像它的名字,指的家庭所有成员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的会议。

  以前,我们都是替孩子做决定。总以为孩子小,她们的想法和做法都不成熟。

  如今:开了两次家庭会议后,孩子的思考性和积极性在增强,甚至她的想法超出我们的预期,因为是会议上统一约定的结果,她也很愿意去找遵守执行。

  小结:“已为两个女孩妈妈的我,或许早已忘记自己儿时调皮、任性、噘嘴、发脾气、故意跟父母做对时心里在想些什么了。而今天,我的孩子们其实与当年的幼儿我的情绪和心境一模一样。

  看完这本书我总是试图把自己缩小成为案例中的那个小孩或者角色换位为我的女儿们,那我会希望我的父母怎么做?我会变得更有力量而不是觉得无助呢?我们在这个永恒的循环里一直寻找、追忆和思索。

  学习正面管教及阅读《孩子:挑战》犹如是找到一步时光穿梭机带我“回归”遥远的童年,重新与“自己”面对面了。因为只有了解所以才会理解。

《孩子,挑战》读后感7

  20xx年的十二月份,儿子班级的家长读书会启动了,第一期由我领读。我给大家推荐的书目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著作《孩子:挑战》。可能是领读的职责所在,第一次这般读书,历时八个周,衔接了20xx和20xx。

  以前读书,偏向于“读过”;这次读书,偏向于“读思”。边读边思边写,把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回顾起生活中很多的小片段。理论对照实践,对自己的一些育儿理念和方法进行复盘,是真的感悟颇深。

  这本《孩子:挑战》的推荐语所说的没错:是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是最好的理念书籍,也是最好的方法论。你教育好一个孩子所需要的一切,最底层的东西都在这本书里。这份推荐语里的用词是多么谦虚啊。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看过挺多关于育儿类书籍,至此发现,那些书对某一个专题的研究论述,是在这本书的基础上细致深化研究、实践的结果。而这本书就是教育孩子所需的方法、理论的基本框架。后人的很多东西是在这本书之上开枝散叶的。

  读完整本书,我最深刻的感觉就是:谦卑的做父母。孩子是上天给我们的考验,考验我们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人。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是学习。学习方法、规则、思维、心态;学习把孩子当作合作者来尊重,当作人来敬畏;学习自己还有诸多不足,需要不断努力。扔掉“父母”的名号,扯下“父母”的威严。看见孩子生命里蓬勃的生命力,看见孩子成长中无限可能,看见孩子无论如何都是独立存在的'事实。如此这般,我们才不辜负自己的生命旅程,也让孩子的生命处处可期。

  育儿类书籍更像工具,读完之后在生活中练习运用,才能让读书真的有意义。心动不如行动,养成一种习惯,条件反射般地在孩子说话时,出现某一个状况时,走出之前的惯性思维和做法,尝试用新的方法吧,相信我们会给自己带来惊喜的!

  读书有精读、略读、浏览之分,根据对内容的需求自由选择读书的方法。精读中读书笔记的作用非同小可,带来的知识体系的建立是让读书人最有感触的。我喜欢上了这样的精读。这次读书我写了三万字的读书笔记,摘抄其中两小节分享如下:

  第6章对孩子表现尊重

  “尊重孩子,就是说我们将孩子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是个享有同等决定权的人。”读这一章,我认为对孩子表现尊重体现在三个方面。

  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不把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不要逼迫孩子实现父母的心愿和需求。

  例周六爬山“苹果事件”

  周六一起爬山,补给能量的时候,舅妈给了哥哥一个苹果。不到三岁的小弟弟看了非要吃哥哥的,哥哥不同意,弟弟开始哭闹。我当时给哥哥的心理界定是他大了,会懂得分享,应该给弟弟吃。我提议、劝说,哥哥不听从。

  看似我是说服哥哥善良,其实是在逼迫他必须分享。这时还有一个蜜蜂一直在围着哥哥的苹果转,哥哥有些害怕。我没有看透这背后孩子行为的动机,也就没有尊重他的行为。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弟弟哭,哥哥也哭,俩孩子都不想爬山了,孩子不爬了,大人也没法爬了。爸爸和哥哥走一条路,其他人走了另一条路。

  我想他俩肯定会聊一聊的,果然到了山下小广场,哥哥的表情已经释然了。告诉我,妈妈,我刚才不想爬山了,是因为有蜜蜂。还有如果我有两个苹果,我会分享给弟弟一个,我担心他拿着我的全吃掉,我就没有了。妈妈,我和爸爸在另一条路上看到了很多风景。

  听孩子这样一说,我心里还在纠结为什么当时就不能给弟弟咬一口。爸爸批评我说我都纠结了一个小时了,人家孩子心里已经没事了。回家上车,哥哥拿着啃了的苹果给弟弟,弟弟说他有了,不要了。现在我知道自己当时的固执,而爸爸是尊重孩子的。只有尊重,才能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他有他的理由。我有什么理由强迫孩子执行我的想法呢?

  对孩子行为的尊重。在孩子做出一些大人看来不成熟,或者吃亏的行为时,父母要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尊重孩子的想法,引导孩子承受自然后果。而不是从成人功利的角度考量孩子的行为是否值得。

  如赠送给孩子礼物,不管有多贵重,既然送给了孩子,孩子便拥有了所有权和支配权。那么孩子再如何处理这个礼物,大人都要理解,并且尊重孩子的行为。这一点自我反思做的还不错。

  和孩子一起尊重规则。当孩子之间或孩子与父母之间在某些事情上有争执时,父母不能强行要求,而是要和孩子商量一个方案解决这个问题。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按照共同制定的方案执行。避免孩子之间厚此薄彼,也避免大人的权威倾向。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充分的尊重。

  例如“取快递事件”

  那天晚上,开车回家路上,我说一会要去快递柜,有三个快递。我话音未落,俩孩子已经开始吵吵起来,都想抢着去摁取件码。我一想之前也有过这种情况,不如制定一下取快递的规则,我们都来遵守。我把制定规则的想法告诉俩孩子,然后听到这样一番对话。

  “妹妹,我们来商量一下怎么取快递吧。”

  “好呀。我要摁取件码。”

  “妹妹,你还小,个子有点矮,不如让我来摁取件码。你负责从柜子里拿出快递运到车上。”

  “好吧。”妹妹心悦诚服。

  “妈妈,我们商量好了。你来读取件码,我来摁,妹妹拿出来搬到车上。”哥哥一板一眼地安排。

  “好呀!我听从指挥。”我高兴地答道。其实我心里暗喜的是太好了,大冷天,不用下车了哈哈,活儿被你俩抢着干了哈哈。

  就这样,到了快递柜,我读号码,哥哥摁号码,妹妹取件。三个快递很配合的放在妹妹能够得着的柜子里,而且都是轻件,整个过程很顺利。

  人和快递都上了车。我高兴地说:“谢谢你俩哦,我感觉这次取快递很开心!”

  哥哥妹妹嬉闹着玩去了,我想,这次规则的制定大概可以这么持续着了。

  第31章倾听

  与孩子相处,“能听”孩子说话,“会听”孩子说话,这是父母的能力与智慧的体现。

  孩子的话语看似稚嫩,有时却蕴有大道至简的意味。父母的自负,觉得自己是大人,自己是正确的,是权威。很多时候会忽视孩子说话,甚至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力。这是多么荒谬的事情。

  孩子有时说的话,属于“含蓄式表达”。很多隐藏的信息需要父母去观察体会才能读懂,有时候成人都善于正话反说呢。如文中所举的例子:约翰尼说的“我才不在乎”,其实是“你不能用惩罚使我就范”。当孩子大喊“我恨你”时,他其实是在说:“我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很不高兴。”

  我想起三年前自己身上的小故事:那一年工作压力让我经常把情绪带回家。有一次在去我妈家的路上,为什么事情我忘了,我发脾气了。我家哥哥被我说哭了,他恨恨地回我一句:“妈妈,你去世吧!”当时听到这一句,我的心情一下子崩溃了。孩子哭,我也哭,到了我妈家,我在房间里憋屈到不行,觉得自己养了个白眼狼,怎么会对我说这样的话。孩子爸爸安慰我说,别想多了,孩子不懂得这句话的分量,他也是表达一下情绪而已。后来聊着聊着我也明白了,是自己发脾气让孩子烦的不行了,小小的他在自己认知的范围内觉得“去世”这个词就是表达痛恨的词语了,所以孩子其实在说:“妈妈,你别再发脾气了,这让我特别特别烦!”当我理解了这一层,内心是又愧疚又后悔又自责。

  凡事都有他出现的必然,也就是那一年,老公给我推荐海蓝博士的《不完美才美》,自此始走上情绪类书籍、亲子教育沟通类书籍的阅读之路。

  现在自己在听孩子说话时,会有意地运用一些方法,告诉自己听明白孩子的真心,这是做妈妈的基本,也是关键。

  孩子之间的沟通会比与父母的沟通畅通很多,原因主要是孩子之间能站在彼此的立场上倾听、思考对方的话,如此孩子之间就会更坦白。而父母和孩子说话时,“说教”的意味多,缺少感同身受,不能倾听孩子内心,成了孩子越长大越不喜欢和父母交流的主要原因。

  会“说”话,会“听”话,是父母一生都要修炼的功课。

《孩子,挑战》读后感8

  通过读《孩子挑战》这本书又让我学到了很多育儿理念,作为一位老师和一位妈妈共同身份的我,通过阅读书中的案例,更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案例都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我也有过案例中的妈妈的举动,案例后面的分析和讲解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让我明白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怎样做到平等和尊重!以及怎样更有效的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让孩子承担责任,尊重规则这则是我们家长的一种挑战!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是有目的的,相信大家也都犯过类似的错误,没有用更有效的方法来面对孩子的行为做法。在孩子有不当行为时,我们也不能强迫孩子顺从,而应该用鼓励的方式激发孩子,让孩子主动懂得规则进而主动的遵循规则。在鼓励孩子时也要得当,注意语言艺术,也不能一味的鼓励和赞美,否则,孩子会自傲认为自己什么都很棒,在以后的生活中无法受挫,反而得到负面的'影响!鼓励时鼓励孩子的行为本身,让孩子有更多的动力让自己进步。所以在孩子合作和表现好的时候给予孩子恰当的鼓励,这样才能帮助到孩子!

  其次,孩子需要勇气,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以大人的角度去判断去衡量孩子的行为,我们可能是习惯了责怪,批评孩子,让孩子不再有勇气去面对和尝试新的事物,他们会感觉自己还小,什么都不会也做不好,气馁的心理逐渐严重,就等待着家长的帮助,自己不再尝试进步!书中有段话给我留下了深深印象,“妈妈退后一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离,伸出手在孩子差一点能够到的地方。这样,妈妈鼓励了孩子,也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空间,这样也适合孩子生活的其他内容,我们向后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鼓励,但不插手”我们是孩子的向导,我们不能主宰孩子的一切,我们陪伴不了孩子一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有勇气去面对失败,让孩子从中学习到成长的经验,所以我们该放手是就要放手,给孩子一片天空,让孩子去面对!再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们再给予帮助,让孩子感到一种满足,有一种成就感!

  陪孩子成长也是作为家长和老师的一个修行的过程!我们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杜绝一切不成熟做法,多学习进而提升自己使自己和孩子都更加完美,更加的自信!给自己充沛的正能量来面对孩子!陪孩子成长自己!加油!

《孩子,挑战》读后感9

  这一章的章节名是“现代父母的两难处境”,那我们需要弄明白的第1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处境是“两难”的处境。不考虑文章中提供的材料性内容,下面我将根据我们学生时代学的做语文阅读理解的方法,把整个第一章的内容分段,然后分节理解。

  第一章的内容包含23段,我们可以将这23段内容分为4个小节。

  第1节的划分为第1段至第9段,这一节主要讲的是现代家长遇到的诸多困境,作者通过诸多现象的描述来说明这一点。

  第2节的划分为第10段至第12段,这一节主要讲的是造成这种困境的两种常见的流行的但是不正确的原因分析。

  第3节的划分为第13段至第17段,从这里开始,作者开始引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节作者分析的'是因为社会发展所以造成了我们现代家长的这些困境。

  作者前面讲了很多很多,其实就是为了在这里引出他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与上古社会相比,西方社会已经向前发展了很多,但是现代家长依然是按照传统规范来教养孩子的,而这种传统规范与现代社会大趋势的民主理念是冲突的。因为随着整个社会民主理念的提升,孩子也明显的感受到了,所以孩子们会要求他们能够和大人一样享有平等。而作为家长,我们不仅在行为上,甚至在思维上都还没有接受这一点。

  应该也是在这里,作者说明了“两难”的处境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第12段最后一句话:传统方法已不适用于今日,而同时,我们还没学会新方法。

  第18段至第23段划分为第4节,在这一节,作者开始深入阐述家庭中的“民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否认了民主是绝对的自由,把放纵当成民主的做法。作者认为:民主是自由与规范并行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不能是以往的那种完全没有自由家长强权的方式,也不能是极端的完全没有规则来约束孩子,结果让孩子成了小霸王的那种状态。

  具体怎样将自由与规范并行,应该就是这本书之后将要详细展开的部分了。

《孩子,挑战》读后感10

  她,有一群独特的研究对象,那就是出生于民主社会的孩子;

  她,有一套别致的表达方式,那就是方法论+案例;

  她,是一部适合所有与孩子打交道的大人阅读的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孩子:挑战》。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孩子的一些讨喜或者不讨喜的行为是孩子本身的性格,所有的人都喜欢乖巧听话的孩子,都讨厌调皮捣蛋的孩子,但是由于我们没有真正的了解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导致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不恰当的方式来纠正孩子的不恰当行为,有时候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或者看似表面上问题解决了,实则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伤害了孩子内心的自尊。书中的大量案例,详细说明了孩子隐藏在每个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针对不同动机教育者应该有哪些可应对的方法。面对孩子的行为上的各种问题,我们很自然的直接从行为结果上入手,希望能有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却往往忽略了行为背后的冰山。李玫瑾老师曾说,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其实问题早就有了。因此,在孩子犯错时,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首先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先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要学会耐心的寻找原因,多与孩子沟通,努力成为孩子亲密的伙伴。

  在1—10章这部分,我感受最深的是第四章:孩子的错误目标。

  感到气馁孩子的错误目标有四个:通过得到过度关注,寻求归属感、权力之争、报复、自暴自弃。在工作过程中与家长沟通交流时,家长流露出对孩子的无奈,说出的孩子表现,就涵盖在这四种目标之中,家长们对待孩子的错误态度,对孩子的不了解,导致孩子就会以其中一种方式反映出来,所以问题出在对待者本身上,李玫瑾老师也说过,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大人的问题。现在急需转变成人的教育观念,只有我们教师先转变观念,学习教育方法,才能做好家长的引领,才能家校合作,最大程度上给予孩子更健康更有质量的教养方式。

  这本书中讲到对惩罚与奖赏的误解。我们现阶段对惩罚的误解,我们误以为用惩罚这种方式和手段,能够真正让孩子改掉那些让我们头痛和烦恼的行为。其实,打骂和惩罚孩子,无非是掩饰自己的挫败感,对孩子来说,宁可受到惩罚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且惩罚只会激起孩子更加强烈的反抗和挑战,让孩子会一再重复错误的行为,最终我们崩溃和无可奈何。

  我们对奖赏的误解,奖赏并不能给孩子归属感,只会放大孩子的欲望,通过奖赏的方式,短时间内是可以赢得与孩子之间的合作,但当我们不再给孩子奖赏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当他们发现做事情没有好处时,也就会拒绝合作和贡献。一个错误的价值观就这样被我们培养起来,孩子会认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欠他的,如果不得到好处,他们就会想着“给他们点儿颜色看看”。

  最后,《孩子:挑战》这本书被它的.读者封为“画的全是重点”的书,此书金句满地,我在其中挑选了一些叩动我的金句子,因为在实践中真的有让我感受到“是的,确实是这样”:

  1、一个只有得到别人关注才快乐的人,不是真正快乐的人。真正的快乐不需要建立在他人的关注上,而是发自内心,感受到内在的满足。

  2、我们要将注意力放在长处而不是短处上面。

  3、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4、没有人能在脆弱中成长,成长需要力量和坚强。

  5、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为自己做选择,做决定。我们不能担负为孩子做决定的责任,这个责任和权力是孩子的。

  6、只有当我们信任孩子,信任他的能力时,才能真正表现出对他的尊重。

  7、我们不停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不停告诫他们……这样的方式事实上是在表现出我们对孩子没有信心,这会让所有人沮丧和气馁。如果我们的关注点都在负面事情上,我们怎么可能期望孩子找到通向正面和成功的方向和力量源泉?

  8、由于我们不断对孩子进行指正,不但会让孩子觉得他经常出错,而且还让孩子变得害怕出错。

  9、我们越急于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就越有可能让这个习惯更严重。我们要降低坏习惯的重要性。

《孩子,挑战》读后感11

  腊月二十三那天,北京的习俗是过小年要吃饺子。尼莫爸在外面有饭局,快到吃晚饭的时间了,我自己在厨房里煮饺子,尼莫在客厅玩儿乐高。

  这时窗外有人开始放鞭炮,声音很响,尼莫冲进厨房,一把抱住我的腿,声音颤抖的说:妈妈,我害怕。

  我赶紧关火,抱起尼莫说:妈妈知道了,这是放炮的声音,今天是小年,大家放炮庆祝呢。

  尼莫把头扎进我怀里,说:妈妈保护我,放炮的声音太响了,我害怕。

  我拍拍尼莫的后背,安慰了一会儿,尼莫的注意力被饺子吸引了,开始看我煮饺子。

  想起来尼莫每次听到类似的声音,比如会发声的电动玩具,打雷的声音,都会很紧张。

  尼莫一岁时,我们在颐和园玩儿,北宫门门口有个卖玩具的奶奶,把一个黑色的眼镜儿和大鼻子模具套在自己的眼睛和鼻子上,用嘴巴一吹,伸出来一个大长舌头,还伴随着吹哨子的声音。

  奶奶看见尼莫走过来,对着尼莫突然吹了一下,尼莫浑身一哆嗦,哇的大哭起来。我赶紧把尼莫抱走了,尼莫死死的把脑袋埋在我的肩头,走出公园很远都不敢抬起来,我告诉尼莫,我们已经出来了,看不到卖玩具的奶奶了,尼莫才怯怯的抬头,满脸的泪水。

  此后,我们每次去颐和园我都避开北宫门,因为那个奶奶每天都在公园门口卖玩具。偶尔必须经过,我会让尼莫远远的等着,我自己先过去告诉那个买玩具的奶奶,请她等我们走过去再示范她的玩具。即使这样,尼莫远远的听到奶奶发出吹哨子的声音,还会非常紧张。

  尼莫是个活泼好动,热爱探索的孩子。他对声音的敏感也让我很困惑,上网咨询了育儿专家,答复说可能是“统感失调”,原因是婴儿期缺乏皮肤接触,抱得太少,爬行不够。

  听到这个答复,我反而很确信尼莫不会是统感失调,他出生以后,每天都尽量多的做抚触,抱得也不少,尼莫七个月开始爬行,我更是充分提供条件让尼莫更多的爬行。

  那么原因究竟出在哪儿呢?

  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在《孩子:挑战》中读到这样一段话:“我们有必要区别一下惊吓和恐惧。一个年幼的孩子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或者摔倒了,他会受到惊吓,这是个很短暂的瞬间反应。而恐惧是第一次受到惊吓体验的延续。只有当父母也被同样的事情惊吓,并且无法摆脱自己受到的惊吓,孩子受到惊吓的体验才会发展成恐惧。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当时保持冷静和从容,那么受到惊吓就仅仅是一次经历,而不会发展成孩子的恐惧”“一个孩子忽然面对一个陌生的、他觉得害怕的环境,这时他有几个选择,他可以停下来看看大人怎么做,可以撤退或逃避,也可以利用恐惧”“如果大人小题大做,很可能就开启了他利用恐惧的旅程。大人讲话的语气、对这件事情的反应,引导着恐惧是否继续发展。大人们表现出过度焦虑,于是孩子发现害怕能够引起成人这么大反应,这多么令人惊讶!而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有可能是更多的害怕、更大的反应、甚至是过分的关注,以及被抱起来的各种安慰,而这个恐惧能够很有效的引起大人的剧烈反应”

  我仔细的回忆,记得尼莫还不到一岁的时候,有位邻居家的.小哥哥玩儿电动警车,尼莫好奇的在旁边观察,小哥哥热情的把小警车放在尼莫手里,并顺手打开了警笛开关,尼莫吓了一跳,赶紧松手。小哥哥还热情的把玩具车往尼莫怀里塞,我赶紧拿开,说”宝宝害怕了,他不喜欢这个声音,你自己玩儿吧“说着我就抱着尼莫赶紧走了。后来还发生过类似的情形。

  我觉得有可能是我过度的反应造成了尼莫的恐惧。

  接下来的几天,鞭炮声时常会响起来。尼莫还是很害怕,每次都冲过来说:妈妈,我害怕放炮的声音。我真心的鼓励他、表达出对他的信任:妈妈听到了,你能学会不害怕。尼莫尖叫着要求我抱抱时,我只是鼓励的拍拍他的肩膀。

  这样做对我并不容易。这需要我摒弃传统的理念-----认为不理睬孩子这时的恐惧和痛苦是残忍。如果我不这样做,那么尼莫害怕大的声音的问题就永远不会解决。我们通常认为,当孩子经受苦难时,我们必须去安慰他。而实际上,我们这样做是在增加孩子的痛苦,孩子将继续保持自己的恐惧,以得到我们的同情和关注。

  “如果我们的孩子觉得生活中充满了恐惧,他们就无法面对和解决问题。恐惧不但不能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反而会降低这样的能力。一个人越担心害怕,就越容易招致困难和危险。然而恐惧却能很成功地引起他人的注意,让别人为自己服务。

  没有哪个父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但我们必须明白,苦难不可避免。事实上,勇敢的孩子所受的痛苦会更少。恐惧让痛苦增加、扩大,恐惧让当事人实际遭受的痛苦更加严重和剧烈。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面对及接受疼痛和苦难。当我们被孩子的恐惧影响时,我们就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胆小。”

  尼莫听到鞭炮声还会紧张,但是已经没有以前的反应那么强烈了,有时也会要求我抱他,但只是为了去看看窗外美丽的烟花。

《孩子,挑战》读后感12

  最近在读《孩子,挑战》这本书。第一章《现代父母的两难处境》中写到:“随着民主理念的提升、人际关系的改变,这样的育儿文化受到很大的影响。从帝制农奴时代,到大宪x签署、法国大革命、美国内战,再到今天,人们逐渐明白了:人生而平等。这种平等,不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平等,更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相互尊重、平等对待。这个发展变化,暗示了民主并不只是一个政治理想,它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点我深有感触,在果果的成长过程中,我能很清晰的感觉到他其实是独立于我和果妈的。我们常说“不能小看了孩子”,其实这句话也透露出我们常常小看了这些孩子。小看孩子的原因不外乎我们比孩子年长,知识和经验更多,力气更大,身体更强壮。然而,“事实上,孩子往往比我们有能力,很多时候孩子的聪明才智胜过我们”。就我的观察而言,果果的思想是独立于年纪身高体重等等这些可见的部分,不能说因为年纪等因素就说他思想不如成人,相反,在心思澄澈思维开阔、对新技能新知识的接纳等等方面,果果就比我要强很多。比如前两天果妈问他为什么喜欢学游泳,是不是因为游完泳后有蛋糕吃?“妈妈,你把我当成吃货索。”果果的回答机智又幽默,令人意外又不禁莞尔。像这样有趣的话很多,单就幽默而言,我和果妈都不及果果。

  因为成长的经验导致我们对权威的戒备和反抗,所以我和果妈一开始就决心放养果果。但正如书中所言,很快我和果妈便陷入“两难境地”:放养过度,孩子常常不听招呼,破皮耍赖,弄得自己焦头烂额,情急之下很自然地拾起专制的大棒,甚至有时还觉得专制一下也还挺有效挺好。在打不打孩子这个问题上,就我所知,许多力主尊重孩子的家长对此都有所保留,但同时,在打过孩子之后,又深感自责。如书中所言:“承认惩罚及打骂的行为实际是为了缓和或掩饰自己的挫败感”,这也是我的切身感受。而且,“当我们内疚的那一刻,我们的感觉像是在辩解,……只要我内疚,那还证明我就是个好家长”。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由得反思了一下,自己也曾这样想,内疚时我会给自己一个台阶:我还是爱孩子的,只不过恨铁不成钢,可能着急了点。自己并没有去认证思考方法到底错在哪儿,而恰恰错误的方法是错误思想的体现。缺乏反省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可能也是当下绝大多数家长的通病。

  其实还有更可怕的,因为拒绝专制,连父辈们的育儿方式方法都排斥了,还自以为了不起。若是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可能也不完全这样。父辈养育我们,做得也不差,至少今天我们还知道去思考如何做得更好。在我看来,父辈们接受的是经验,这些经验有些可能与今日开放和平等的思维相去甚远,不甚可取,甚至根本就是错误的,但有些经验,生生不息几十上百年,总归有它传承的`道理。我以前就比较过奶奶和我们对待果果吃糖这件事,奶奶靠着经验和自觉去做,效果比我们讲道理去做要好很多,后来我对照书本,才发现奶奶她们其实就是将“无条件的爱”化在这一举一动中了,不着痕迹。很多宏大的话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胡适先生他们当年倡导的整理国故,我们也可以讨论讨论父辈们的育儿经。开放,不仅向外,也向内;不仅面向未来,也需回顾过往。

  其实不仅是父母辈育儿,在我们身处的当下,也还是有很多不堪之处。记得第一次参加游集学堂家庭教育读书会,其中一个朋友很直接地说:“在当下这个国家读这些书有什么用,我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孩子送出国外,不要让他再遭受苦难。”我相信有这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有时我也会自问,我们这样下去真的有希望吗?“我们要做的,是当孩子对这些影响产生反应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外界影响本身对孩子不重要,他怎么反应才是最重要的。”书中这段话是针对“隔代爱”而言的,在我看来,也适合我们如何引导孩子面对这个世界。

  记录果果成长时,我有时会想,要是再回到过去,我会不会做得好一些,或者说,当初我认为自己对的地方,是不是真的就对了呢?我不敢肯定。我唯一能肯定的是,记录和阅读,实在是有助良多。

《孩子,挑战》读后感13

  很庆幸,遇上这样一群妈妈,总在不断地互相提醒要坚持学习,彼此成为了彼此的动力。上班伊始,《孩子·挑战》会举行了简单而热烈的会,提醒我,该适当的总结一下。因为仅通读一遍,故而还不一定足够深刻、通透。

  这是一本儿童理育儿书籍,以众多浅显又的实例告诉我们身为父母者的努力方向。

  整本书触动话语有很多,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妈妈退后一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离,伸出手在孩子差一点能够到的地方。这样,妈妈鼓励了孩子,也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空间。这也适合孩子生活的其他内容,我们向后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鼓励,但不插手。”这是一幅极生动的画面。

《孩子,挑战》读后感14

  在20xx年在一次读书会中,这本书的出版人三川玲老师再一次推荐这本书,当时对这本书的“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之作”的地位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有特别鲜活的案例,孩子与成人之间的事,动作语言心理状态和当时情景的描写,我们很容易找到自己身边的影子。案例的解读特别容易帮助我们理解书中的理念。

  主流的8090后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尊重孩子的父母。我自己也是,但是没读这本书之前,对于尊重的理解还是比较片面。经常是尊重了孩子,然后又委屈了自己。通过读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尊重的概念,除了尊重孩子,还要尊重自己,同时尊重当时的情形。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知道了界限,父母的感觉也不憋屈。

  这本书还具体阐述了孩子不当行为的表现以及背后可能的目的,也给出了指导意见。例如四个错误目标:过度关注、权力之争、进行报复、自暴自弃。然后通过好多章节具体分析这几种情况。这些在大部分孩子身上也普遍出现。在我的幼师经历中,这些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比如对于寻求关注的孩子,我们不需要时刻去关注她,只要给他安排任务去做。

  这本书还提到了孩子如何面对过错,建立自信等等。非常值得一读,既有心理学基础,又通俗易懂的说明。

《孩子,挑战》读后感15

  12月份,我读了《孩子:挑战》这本书,本书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我们来看看他的理念是如何产生的:

  《孩子:挑战》做了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作者在四十年里,跟数百个家庭保持联系,观察这些家庭的孩子,记录下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互动,由此得到了关于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方法经过了家庭关系咨询中心的实验、研究、考证,许多家长找到了对待孩子的有效方法,并赢得了孩子的合作。这些家长可能并不清楚新的行为方式成功背后的心理学原因,但他们的确掌握了新方法。本书中推荐的方法,基于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生活哲学理念及人类生活观。

  先观察并收集足够多的样本,然后分析规律总结经验,再把这些经验放在家庭中实践,最后得出结论。

  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的师徒关系,他的“祖师爷”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

  书中的这几个观点值得我学习:

  1、不参与战争(独生子女不存在该问题)

  说教、讲道理,对减少兄弟姐妹间的冲突没有任何效果。发生冲突时,说教、讲道理或者插手帮忙,都只会变成战争的武器而已。

  我们没有权力安排孩子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我们可以用行动影响孩子们。不论孩子们发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父母试着帮孩子们扯平或进行决断只会让问题更严重。并不是说发生危险了不制止,或者是受伤了也不管。而是只是断绝危险,给受伤的孩子抹药而已,兄弟间(兄妹间)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我们不做评判。给他们解决冲突的空间和锻炼。

  2、注意说话的语气

  孩子跟我们说话时,听我们的语气,往往多过听具体的内容。当我们和孩子说话的语气与和朋友说话的语气一样时,我们和孩子的沟通之门就敞开了!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平等的社会了,权威独裁式的养育子女的.方法已经不适合。我们必须转变自己作为父母的心态,真正的尊重每一个孩子,能够倾听他们的意见,参与他们的互动。并且每时每刻都要注意自己的态度,我们是在商量的语气赢得合作,还是用命令的语气指挥孩子?我们是在注意孩子的长期发展,还是在“赶苍蝇”,让他们别来烦我们?

  让我们减少批评孩子,而是对孩子多加鼓励,少些赞美。不要试图通过惩罚和奖赏,或者是说道理的途径去教育孩子。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不要给予“过度关注”,不要导致“权力之争”,不要可怜孩子,不要取悦孩子,有对他们说“不”的勇气。我们还需要注意,不能太在意孩子的“坏”习惯和恐惧。把我们自己放轻松。真正的相信他们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即可。

  我们可以建立规律的游戏时间,和他们一起游戏。通过角色扮演等各种途径,在游戏的过程中,训练孩子的技能。并且和全家人达成一致,只要是孩子能办到的事情。我们坚决不帮忙。保持我们坚定而非强硬的态度,前后一致,言行一致。

  学到了这些知识和理念,受益良多。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现实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去实践。

【《孩子,挑战》读后感】相关文章:

《孩子:挑战》读后感12-26

挑战的文案03-12

挑战的作文12-05

关于挑战的作文07-14

面对挑战作文01-14

勇于挑战的作文01-19

挑战主题作文11-06

机遇与挑战作文03-07

与挑战同行作文08-31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