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时间:2024-07-04 17:07: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5篇[热]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的细节》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5篇[热]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

  暑假里,我有幸拜读了朱永通先生的《教育的细节》一书。拿到书本,一行小字跃入眼帘——警惕细节中的魔鬼,让天使常驻。何为魔鬼?何为天使?当我一页一页翻看着的时候,我想我似乎明白了。

  《教育的细节》这一书其实是一个个案例,一个个故事片段,有他女儿教育成长的真实经历,有他到各地学校的所见所闻,以小见大,娓娓道来,他不似教育类书本中的大段大段的道理哲学,更像是话家常般的阐述,读之让人耳目一新。

  如《单独的座位》、《课堂中的道具》、《怎么和孩子说话》,这些细节常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遇见,可也常常被我们忽略。当我读完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不禁在想,如果换做是我,我会怎么做?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朱永通先生提到的《一厘米之变》,看到这个标题,我就想到了我们班的一个小朋友哲哲。哲哲小朋友,长得非常帅气,很聪明,上课回答问题都能回答到点子上,数学操作也做的又快又好。可就是这样一个本来应该很讨人喜欢的小家伙,在班级的一日活动中,你会听到很多的告状声,哲哲抢积木了,哲哲把小朋友弄哭了。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都会想怎么让他变好呢?其实改变他人何其不易,不如试着改变自己。也许你会觉得你改了他怎么还是这样?那么不如想我改的是不是不够,再多一厘米如何?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们两位老师、阿姨、孩子的妈妈甚至孩子的'整个家庭都在悄悄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你再去观察孩子,你会发现孩子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从原来的迫不及待到现在的学会等待,从原来的不敢放手到现在的其乐融融。也许有时候还是很调皮,但是只要我们继续坚持每天一厘米,相信孩子也会越来越好。

  俗话说: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教育的细节关系着教育的成败。而“一厘米之变”所变化的就是种种细节,包括观念的“一厘米之变”、教育重心的“一厘米之变”、对教育中习以为常的事情的“一厘米之变”。坚持一厘米之变,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积少成多,量变产生质变。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2

  今天,孙老师急匆匆地走进来,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读《教育的55个细节》!它的作者是美国教师罗恩。克拉克……”孙老师说着,说着,我就陷入了沉思:咦!今天怎么要读书?我回过神来,带着好奇的心情看起了当中的一篇《吃饭时保持礼仪》。之后,我又阅读了《与人相碰应主动说:“对不起”》、《餐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主动帮别人拣起掉下的东西》和《接到别人递的.东西应主动说:“谢谢”》。它们写的都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文明礼仪的养成。

  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与人相碰应主动说:“对不起”》了!我认为说“对不起”这三个字非常简单,为什么有好多同学不会说呢?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下课时,两位同学相撞了,可他们不会说对不起,而互相打斗起来。我想,如果他们各自说声“对不起!”那不就大事变小,小事变没了了吗?看来“对不起”这三个字还真能看出一个人的文明教养。伙伴们,我们不小心碰撞了别人真应及时说“对不起”哦,那才能养成礼貌、懂规矩的好习惯,才能成为一名礼仪好少年!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3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从目录就看到了这本书的基本内容,从每一章节的标题就能找到对我有帮助的内容。在序言里,它有这么一段话“在重读的过程中,请花点时间思考:书中分两大辑:一是与幼儿相处;一是与家长相处。这也是老师最频繁接触的两大对象。在读第一辑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的反思,是否能有效地与幼儿交流;是否采用合理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否能让幼儿之间积极健康的成长?其中,我可喜的看到自己与幼儿之间基本没有交流障碍,我能尊重幼儿,关注每个不同的孩子;但我也发现自己在采取某些方法的时候还不够成熟,要以最大程度的'促进幼儿的成长为前提,今后可以借鉴小贴士中的提示,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这次阅读中,我将重点放在了第二辑,关于家园工作。虽然,参与工作到现在与家长相处的也非常融洽,合作的非常愉快,做了班主任,家长如果有问题肯定会首先找到自己,这有点让我紧张。看到书中也有介绍相关的内容,就仔仔细细的阅读起来,特别是第五第六章节,如何利用家长资源,如何让自己成为家长信任的老师。

  通过阅读,我还是抓住了核心,注重细节是关键。要加强家长对自己的信任,得看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对细节的把握。当你真的有关注每个孩子,那当家长来询问时就能很好的有的放矢。家长关注的往往也无外乎孩子在园的生活情况(包括有用餐、午睡、幼儿之间的相处等)还有就是学习情况(学了什么,会什么),既然知道家长想知道一些什么,那我可以事先做好准备:如书中介绍的一些细节工作,可以通过记录(案头、照片、摄影等)将幼儿的一些生活状态、幼儿作品等用相关形式展现给家长。另外就是充分利用好和家长互动和沟通的渠道,如一些家园之窗、宝宝成长册等,通过一些温馨的小细节,如贴课表、写有意义的校园通讯等,让家长更清晰的知道幼儿在园的状态;而家长会则是更为直接的互动,虽然自己还不是一位家长,但几年来的专业学习和切身的与孩子相处,也渐渐的知道孩子的心声,理解家长的心意,在与家长沟通时也能比较淡定,有信心,相信自己在不断的学习后,会对接下来的家长工作有更大的把握。

  威廉.詹姆士说:“智慧就是懂得应该忽略什么。”相信用心读过此书的教师一定能在保教实践中提升自己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的智慧,走向成功的职业人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4

  这些天读了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这本书从五个部分叙述——“活在观念里” “守住教育 的重心” “一厘米之变” “教育中的习以为常” “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 ,文字朴实、真挚,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 ,是一本关于教 育的有价值值得阅读的好书。 其中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给这本教育学专著赢来了很多的吸引力, 让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产生种种共鸣,作者对我们教育一线中看似平常的现象的深度解读让人敬佩,更受其感染愿做那个1厘米的改变者。

  在看到《一厘米之变》这一章节时,前引中的'这几句话觉得说得特别好: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

  教育改革悠悠万难,细思量,并非“顶层设计”不够美妙亦非推广力度跟不上,而是再铿锵的改革步伐,几无例外要止步于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常听人说,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就改变自己。事实上,改变自己,也就间接改变了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但改变自己,谈何容易!每个人都活在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里,对太多太快的改变,有平天生的恐惧感,抵制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必然反应。所以,古人概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好在是“难移”,而非不能移。古人所叹之“难”,一则难在看见自已需要改变的地方,这需要自觉和反思;二则难在找到改变自己的恰当方式,这需要智慧和坚持。作为整日忙碌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能在一地鸡毛式的工作中,觉察到一个个看似很小的教育行为,可点滴积累并逐步成为难解的大问题,对于我个人只是努力去改变自己,期待今天迈出的一小步,明天可以收获一片蓝天。

  《润泽的座位》,让我知道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目光之外成为“边缘人”“局外人”,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一,个老师最难做到的事情,并非获得多高的职称、多大的荣誉,而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充分的关注、理解和呵护,并几十年如一日在“琐细”的工作中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累积美好的态度。有时候,评价一个教师是否是好教师,从他对待教室里那个“特殊座位”的态度和方式,就可以一眼看出来,因为作为教育者,若不理解座位背后学生微妙的心灵世界,则其与教育相隔的距离,不知要多出座位多少倍。这或许就是细节的力量。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5

  我读完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感受到朱老师伟岸的身躯内藏了一颗敏感细腻的心。《教育的细节》中有许多处说出了我的心声,说出了我想表达却表达不清的东西,引起我极大的共鸣。为此我做了大量的摘录,比如:“学校的风格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一个人的品位就是这种味道长时间培养起来的。有时候,一所学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学生的记忆里嵌留一辈子。”“任何一所学校的细节,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往往和它的文化有疏密不一的联系。看一所学校是否有人文气息,不用去琢磨那些贴在墙上给人看的标语或理念,也不用费心去加减乘除一个个考核指标的得分,有时一个细节,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前段时间,电视剧《太阳的后裔》成为热门话题,剧中传递了许多正能量的东西。剧中有一个细节对我触动很大,就是余震发生时,年轻的李医生为保全自己撇开一时半会儿也救不了的伤员而逃离废墟。事后这件事一直折磨着他的内心,在地震过后他不仅没有向家人报平安,连即将临盆的妻子都没有联系,他一脸愁苦抑郁地不断投入更危险的工作,在工作中寻找救赎,直到那位伤员原谅了他,他才解脱,心灵如释重负,微笑重返脸庞。这个细节没有明显的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自责、内省、自救而诠释人生的意义。正如《教育的细节》中所说:“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在我看来,与其整日期盼外在强有力的制度变革来改变一切,不如向内求和向外做,秉持一厘米之变的信念和行动。”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电视剧可以赢得那么高的点击率,对年轻人的影响那么大,不得不让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反思: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才有效?

  学生的成长是如此的美妙和神奇,它不仅愉悦着教师的心灵、推动着学生自己的发展,也带给家长们信心和希望。学生是成全和成就教师的贵人。所以我特别认同永通老师所说的:“好的教育,一定是让人如沐春风的情感教育。教育的人间情怀,胜过无数的教科书和僵硬的规章制度。它是教育者伴随自身的生存状态而来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是教育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

  《教育的细节》是一本好读的书,符合崇尚简单质朴的我的胃口。书中无论理和例都通俗易懂,很接地气。看得出身为编辑的作者是真正热爱教育,真正走进了学校、走近了教师,不仅为中国教育的前途忧心忡忡,也设身处地地在为教师的发展着想。如同他在书中所写:“事实上,在今天中国僵硬的教育体制下,不管是谁,都只能在体制的隙缝间做一些细小的尝试和努力。如果你想跟游戏规则说‘不’,争取一点个人自由呼吸的空间,结果可想而知:你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正因此,那些穿越俗世利益的拒绝声,自然多了些许悲壮美。”经典的教育范例值得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反复咀嚼和回味。知微见著,守正待时。本书中,作者精心选择的范例,无论从教育性、哲理性、典型性等方面来看都堪称经典,相信阅读此书的每一个读者都会从书中得到启发,激起对教育现状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

  《教育的细节》优秀读后感篇自古至今,教育就被认为是高高在上的`,正是因为它的高高在上,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有时候难免被人在心理上束之高阁。外人只看到它的灯火辉煌,把它臆想成遥不可及的神话,却往往忽视了它的“泥土气”。教育,从来都是一个根植于生活的土壤,进而不断枝繁叶茂的复杂过程,在这个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教育始终与生活难舍难分。生活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教育的琐碎性,只有把这些琐碎一一咀嚼之后,我们才能发现教育的真谛,只有当我们不再拒绝泥土的芳香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找到教育的质感。最近网上广泛流传的一句话是: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同样的,在教育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们不该止步于眼前的苟且,更应该追求诗和远方。为了诗和远方,我们不得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行走在路上的教育者,在教育场上尽情绽放。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喊着“细节决定成败”、“教育无小事,细节见本心”,然而,真正能做到精细教育的,却少之又少。教育与细节,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深陷琐事的泥潭,不能自拔,不断丧失教育的本心;二是,教育脱离生活的琐细,成为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朱永通教授的《教育的细节》一书,如当头棒喝般敲打众人,让我们醍醐灌顶,在教育这块“硬骨头”上不敢半点松懈。

  教育处处在,处处皆教育,所有的教育都隐藏在每个不起眼的角落。把小事做到每个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大事。这让我想到朱教授曾讲到的一个真实的教学故事,它讲到:龙岩一中有一个姓林的语文老师,个子很矮,在某次堂课上,有三个男生搞恶作剧,把两个黑板擦都放到林老师看得到却够不到的地方。但是林老师整堂课和往常一样仍在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却没有提黑板擦的事。临下课在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时拿出手帕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告诉他的学生们,知识只有留在心中的才有价值,因为留在心中的知识是不用擦,也永远擦不掉的。下课后三1 / 3名男生主动跟林老师承认了错误。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见识了这位矮个子林老师的伟岸,也让我们看见“美好的教育背后迷人的东西——教师个人的功底和修养”。林老师这种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教育的高明之处是,于无声处让“危险”无处遁形。

  学校是讲爱的地方,因此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安全感和爱的示范,教师要学会在严厉与关爱之间寻找平衡点。对于迟到这种在学校司空见惯的行为,一般的老师会采取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比如让学生在班级内当义工,为班级做贡献,以此“将功补过”;而河南的艾瑞德学校,迟到的学生会悄悄进入班级,一声不响地坐到自己的位子上,而正在上课的老师和其他学生也只是报以微笑,给迟到的学生留有充分的爱和尊严。这样的效果远远要好于个别极端教师的处理方式:那位因学生军训迟到而不得不体罚学生的、被开除的老师,我们在唏嘘不已的同时,也难免感叹当下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位教师的教育方式固然有所瑕疵,但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我们的教育:如果这名老师能从爱出发,以爱化解学生迟到后的不安,效果会不会更好?这种极端的处理方式不仅不能保证这名学生改掉迟到的习惯,而且还提前结束了了自己的教育生涯;如果此前的学校对这名学生的教育有所成效的话,学生的迟到问题压根不会出现,正是之前教育的纰漏,使这位教师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罚,显得爱不够,难免遭人重议;不罚,则责任心不足,同样会被诟病。这名教师的“不幸”就在于,在严和爱之间错失了分寸。无论我们的教育方式如何转变,我们都不能忘记教育的本心——爱。

  这就是教育的细节,这就是细节里的教育。

  也许我们一个关爱的眼神,就能唤醒孩子求知的本能和欲望;也许我们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抚慰孩子忐忑不安的心灵;也许我们一个真心的示意,就能让孩子们彼此“一笑泯恩仇”;也许作业本上的一个笑脸,就能让孩子爱上我们的课堂;也许我们偶尔的“视而不见”,就能让孩子喜欢上我们的学校;也许我们那些“爱的纵容”,就能挽救一颗无处安放的心;只有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如潮水”,学生才会爱上我们的人,爱上我们的科目,进而爱上我们的教育。

  只有爱和尊重,才是教育得以生根萌芽的肥沃土壤;只有爱和尊/ 3重,才是教育最纯的底色;只有爱和尊重,才能保证教育朝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爱和尊重,才能触摸、感受到教育的真谛;也只有爱和尊重,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永葆生机和活力。

  只有怀着对教育的敬畏之心,我们才能真正找到教育的质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6

  细节决定成败,有时我们过于注重事情的结果而忽略了做这件事中的微小的细节,细节虽小对于人的一生却相当重要。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后我更加深信教育并不简单,成绩不是唯一。

  先进的教育者应该从小处着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独立处理的能力。对于人才国家需要并应重视,然而我想国家的兴隆昌盛需要的应该是全面发展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才,而我们应该培养这样的人才,从细节做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了,才能使开展的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作为教育者应该有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多花费些时间与学生去沟通、了解,每个学生都是个唯一的存在的个体,我们只有掌握了他们的个性、特点才能够分别进行教育。而跟学生做思想工作也应像传授新知识一样认真的态度,并且不断地用练习来巩固。良好的习惯不是说出来,而是反复训练、耳濡目染中形成的。军训中,要求学生帮我做一件事之后,我都会说声谢谢。一天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跟学生还说谢谢。”我只是希望通过自己做出榜样,教会他们去尊重他人,无论这个人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都应该给予最起码的尊重。教师不只需要说教还要身教,教者为师,身正为范,生活中学习中细节也可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功与否,不忽略小细节,也要求学生注重这些小细节。

  教师的责任不只在于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肩负教书育人的

  责任,在教好书的同时,也要在生活中学习中的细节上培养学生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做一个成功的人而不是成功的书虫。我感觉到任重而道远,但我仍会坚持不懈地努力。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7

  《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这本书提供了88个幼儿教师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的细节,包括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合作与分享、如何与家长合作等。读完这本书使我对于如何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力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幼儿社交技能的培养方面来说,良好的社交技能对于幼儿而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建立并维持社会关系的能力对将来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呢?

  首先,应当与幼儿进行良好的交流。作者认为要有效地与幼儿进行交流,我们要蹲下来并正视孩子的'眼睛,用各种交流方式与幼儿进行交流。交流中,要多用肯定的语气,鼓励幼儿开口说话。教师在交流中应该更关注孩子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孩子是怎么说的。因为很多时候孩子说的并不一定代表他的真实想法。回答幼儿的问题的时候要先搞清楚幼儿问的是什么,同时尽量用简洁的话语来解释。

  第二,应当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要让幼儿能够顺利地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只有幼儿能够遵守基本的规则,他们才能真正地进行游戏和学习,能够和同伴、成人进行有效的社会交往,获得真正的发展。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教育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够看到幼儿不遵守纪律就大发雷霆,失去理智。当幼儿发生违反规则情况的时候,要否定他的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第三,应当给予幼儿自主性。要想让幼儿真正拥有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性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当要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做事情,对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足够的信心。同时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与同伴合作的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地与同伴互动。让幼儿在丰富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如何与同伴分享、如何解决争端、如何获得成人帮助等社会交往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要及时退出,并能对每个幼儿的进步予以积极的回应。

  教师在面对具体的教育情境时,会遇到很多的难题,在此时拿起此书加以重新翻阅,必定能够使自己受益良多。以上是我阅读了本书之后的一点点感悟,谨此与大家一起共勉。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8

  利用寒假时间拜读了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这部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这些书评都极为中肯。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润泽的座位》一文中,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永通问过许多校长,竟问不出答案——校长哪有心思考虑这么小的事……作者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那个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困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当下充满“荒诞”的中国教育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这样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听到,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诉苦时,我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无能为力。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老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班主任说,要去送礼物给新老师,班主任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礼物。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一夜未眠,倒不是为礼物没送出去,只为孩子以后如何在这位老师“手下”学习、生活而担忧。

  在书中作者指出;当前教育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现在读读朱老师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学生内心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9

  《教育的细节》作者朱永通。分别从“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和“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五个方面来叙述他多年的观察和思考心得。细节虽小,却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

  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故事和对这些故事的精彩解读,有两个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以此来表达自己读过本书后的感受。

  一厘米之变

  德国统一前两年,驻守柏林墙的东德卫兵亨里奇射杀了一名企图翻越柏林墙出逃的青年。柏林审判时,被告律师辩称,受审人当时只是执行命令,没有选择的权利。法官的反驳十分精彩,指出即使执行命令,仍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可以选择打不准。作者把这个典故应用到教育工作上,推崇"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以此引发更大的改变。而这个改变正是体现在如何处理一个个细节上。

  举一个任玲玲老师的例子。她今年担任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新生报到前,她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亲手设计班级文化建设,自己不仅出钱买了书柜,请来家属帮忙安装,女儿还用零花钱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奖品,教室布置得犹如一个温暖的.家。她说,孩子刚踏进小学,对新环境有点陌生,和老师有些隔阂,用心营造家的氛围,让一切美好从此时此刻启航。

  任老师不计得失,乐此不疲地做着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这就是她“一厘米”的坚持,小小的改变可以积淀为师之大爱。

  细节的力量

  朱老师女儿选择中学就读的时候。一节班会课上,班主任反复交代的一个作业"要求":每天晚上十点前务必完成所有的功课,若作业还没做完,就不做了,先上床睡觉。第二天到校,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须跟课代表说明原因,究竟是作业太多所致,还是自己拖拉造成的。若是前者,班主任会及时跟各科老师沟通、协调;若是后者,自己需努力改进,养成好习惯。睡眠第一,还是作业第一?老师的选择,足以判断出孩子所受到的是什么样的教育。

  我想这就是“细节的力量”。阅读的本质是阅读自我,反观自照。一年级孩子年龄小,活泼好动,难免磕磕碰碰。我在班里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抽屉,里面有创可贴、碘伏消毒液、湿巾、卫生纸、一张家长联络表等用品。有备无患,总是好的。记得有次课间,小王同学说他凳子上有泡泡糖,我让他清洗后,趁机跟学生聊了聊吃完泡泡糖该怎么办?大家讨论后的一致做法是:包在纸里,再扔进垃圾桶。放学回家后,小王同学妈妈发来一张图片,裤子上还粘有泡泡糖。这个时候我就想:如果当时再仔细帮孩子检查一下,及时清理该多好?更多时候好的教育就隐藏在一个又一个看似平常的细节里。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学问。正如每一朵浪花的绽放,都离不开整个大海的澎湃。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0

  《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的作者格温·斯奈德·可特曼是一位曾从事幼儿教育第一线工作30年的幼教工作者,所以书中的内容不是单纯的教条式,而是和生活、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的,同时作者的观点又都是以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家关于儿童成长学习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的,在读过之后,让人感觉收获颇丰,并感到对我们日常的幼儿工作有实际的帮助作用。

  本书每一章都是以一小段导言开头,之后则是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的后面都附有称为 “小贴士”的建议以及请读者自问的几个问题,每一章都有小结,这样的记述方式,使文章内容条理分明而又生动有趣,引导读者用一个正确、客观的角度去读这本书,并给人启发。而书中的小故事更是贴近生活,生动地让我们掌握了幼儿教育的技巧。

  在读过这本书后,《不妨试试问问自己》这一篇章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因为在日常工作中都是以实践为主的教育模式,“不妨试试”章节中的内容,对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航作用,可以让我们的日常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充实,真正地把书中的理论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展现了本书的价值。而“问问自己”则又常常引发读者的深思,每每看过各个章节的内容后都特别喜欢看一下作者留下的问题,这些问题大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写照,可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至于怎样处理和解决问题,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经验,分析研究这些问题,从而改进、优化自己的日常教育工作,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教育教学方法、家园共育等方面的知识,也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崭新的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自省,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1

  阅读了这篇章,让我觉的时的教育严谨又不失活泼。去过日本、看过日本动漫或者了解过本的人都知到本人通常都有较好的规则意识、安全意识和群体意识,这些都从小的教育和生治环境的影响息息相关。

  举一个小例子,日本小朋友在过人行横道时,当信号灯变绿后,孩子会举起一只手缓慢通过斑马线,然后,过了斑马线朋友会向停下的车流鞠躬教谢。(因为小朋友身量小,不容易引起司机的注意,起起手增加高度,提醒过往本辆有小朋友在过马路)这些好习惯都提由父母家人、在幼儿园由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点一滴培养出来的,在大了说是整个社会共同培养来的。

  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个我班孩子的小案例,在小六班时,一次放后快下班时,门卫徐师傅来到我们班,问道:那是你们班的小朋友吗?我一愣,心想,读后感.难道是放学后有小朋友在操场上玩的不发回就啦?抬头往外看去,正看到我们班的扬扬小州友拉着爸色的手离开操场。徐师傅说:“你们班这个朋友真好,真懂事!别的`小朋友玩具随手丢在操场中间就离开了,但她没玩玩具还和她的爸爸一起帮我把玩具归类放好,还把地上的餐巾统丢到垃圾桶里。”

  一个拥有良好行为习惯、注意细节的孩子,离不开老师的影响,来的却在子周围的环境,家人、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无小事,细节见本心。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2

  今天,孙老师给我们推荐了美国罗恩。克拉克写的《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我想:这不是老师读的书籍吗?为什么让我们读呢?我怀着好奇心读了《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饭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三篇文章。

  其中我最喜欢《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一文。它主要讲了克拉克记不清多少次了,他把东西给同学,他们都不说谢谢,于是他就把东西拿走。一次,几个学生考了高分,奖品是书,可一个女孩高兴极了,忘了说谢谢。他就只好把书收回了。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很深。我在接过别人递给的东西时,一直不说谢谢,直到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要改正这个坏习惯,养成良好的文明好习惯。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3

  自从开展了“学医让我更有魅力”活动后,感谢园领导为我们选购了《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这本书,这本必读书籍它让我学到了很多,我是一名工作2年的年轻教师,缺乏教育上的经验,不关注细节问题,不能很好的将自己吸取的知识合理的运用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工作

  自从开展了“读书让我更有魅力”活动后,感谢园领导为我们选购了《幼儿教师88个如愿的教育细节》这本书,这本必读书籍它让我学到了很多,我是一名工作2年的年轻教师,缺乏教育上才的经验,不关注细节问题,不能很好的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上,这本书握了很多的例子,让自己受益匪浅,下面就是我看看了这本书后的之后感想:

  一、如何减少新入学幼儿的离别之苦

  我所在的班级是中班班,孩子的年龄较小,环境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身前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少年宫就是怎样让幼儿应尽快的适应幼儿园,喜欢上幼儿园和老师。刚开学时,我们会提醒家长起床后就来接幼儿回家,以后的几天,每天提高半个小时,让幼儿慢慢的适应即新环境,看了这本书后验证了我的时做法是对的,逐渐增加幼儿在托儿所幼儿园的时间,让幼儿轻松的适应幼儿园的一个途径具体内容就是制定一个时间表。循序渐进的增加幼儿接触新环境的幼儿教育时间,与其把孩子们强行的留在幼儿园太久使他们以后都不愿再来上学,还不如适当减少时间,让他们赶去时面带微笑,盼着以后再来。

  二、鼓励幼儿开口说话

  宝宝是一个比较内向天真的孩子,在平时大家在一起可以大胆的跳舞弹钢琴说话,可是当上亲子课时,确不敢上小舞台上表现自己,我会笑着他的面前拉着他的手鼓励他大胆的到细小舞台表现自己,当他站在小舞台上时,我会拉这他的手,给他鼓励给他归属感,诠释自己对他的肯定,相信他一定会做的很棒!这样无数次几次下来,宝宝已经可以大胆的到小舞台上表现自己,而且还可以自己仍然独自去跟小朋友拉手点数,讲习一共来了几位小朋友上亲子课,丰丰的表现越来越倒霉了,所以细节的关注非议可以改变孩子,让他变的勇敢越来越棒!与孩子的不光交谊不仅仅需要言语,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一种舒缓的语调对他们来说都没有着吩咐的含义,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胸部的触碰和其他肢体语言都是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可以借助语言就表达自己的赞成和肯定,或者抱抱,拍拍他或者轻轻的抚摸都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

  三、对于教师自身的样貌

  能工作室穿的衣服和鞋不仅要让自己幼儿教师很轻松自如地坐在地上,还要注意色彩的搭配,我们不是在银行或公司上班,那里的员工制服都是深颜色或是灰色,我们的“顾客”是小朋友,因此我们的得体就应该让这些小朋友感到赏心悦目,光鲜亮丽的我们就是色彩应该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形象的组成部分。我是一个是穿着时比较喜欢暗色,例如:黑色,大部分等待时间都银色是穿黑色的'衣服,看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可能自己的穿着也配上会影响孩子对颜色的感知和搭配,所以年后以后我会尝试更多的颜色合理的搭配,呈现给孩子们展现一种光鲜亮丽的看着。

  读了《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这本书,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作为教师是多么地不是容易,处理事要拿捏适当、哪怕一件小事情的处理也要体现出正确的教育观。孩子就是孩子,我们成人不要用过高的要求来对待他们。威廉。詹姆士说过:“智慧就是懂得应该忽略什么。”我相信,细节决定成败,不要放过日常组织工作中、与孩子们相处中、处理事情过程中的任何小细节,用心漠视与孩子们的每一天,走向成功的专业技能人生。你们我会根据书中的实例合理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工作,加油!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4

  上次参加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时发了一本书《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开始没有在意心想又是一本无聊的书吧,何况好久都没对书有过感觉了。可是在一天不经意翻书的过程中开始对书中的内容感兴趣了,继而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住了,书中的故事也是我们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书中教会我们如何去处理各种突发和常见的现象。

  “蹲下并正视孩子的眼睛”。孩子能读懂你的表情,和他们说话时,我们应尽量蹲下和他们的视线齐平,这样一来,你就会感到自己是在和他们交流,而不仅仅是冲着他们说话。四目相对的交流要比四脚相向好得多。问问我们自己平时和孩子们说话时由于忙就会站着简短回答他们的问题,更谈不上正视孩子的眼睛,那孩子的感觉是多不被老师重视啊。

  “做语言的规范使用者”。平时我们总是喜欢和孩子们说叠词:吃饭饭,睡觉觉,让老师亲亲你的小小脸脸。其实喜欢幼儿并用乳名来称呼他们和学幼儿说话是截然不同的。幼儿会照搬大人的语句,模仿大人的说话方式。所以我们老师务必规范使用语言,给他们树立榜样。所以在工作中想想我们有没有自觉避免说儿语,有没有给小孩示范如何正确使用语言?

  “对幼儿的提问要难度适中”。当向幼儿提问时,大人应该注意避免引起他们胡乱猜测。同时,还要全面地考虑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尽量保证孩子们一般都能正确地判断和回答。我突然就想起来有一次教授一首儿歌《春天到》时,我就问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啊”没想到开始是一阵安静,没人回答,我又重复了一遍还是没人回答。过了一会儿平时爱回答问题的孩子们想要说了我很高兴终于有孩子能回答了,结果听到:今天是星期一,今天是儿童节。过了一会有个小朋友说了三月,我好激动啊,可是孩子们还是没说出季节,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季节。所以我们应该提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的问题。

  “帮助幼儿学会轮流”。在我们的'工作中天天都会遇到孩子们玩玩具时来告状:李老师,肖铭笛不给我玩玩具;老师,豆豆抢我的玩具。有时候孩子们为了一个玩具还会大打出手,这时候想想我们是怎么处理的呢。通常我们会根据平时孩子们的性格个表现来判断这个问题,从而片面地解决这个问题,那我们就会看见一个孩子很失望无奈地受伤地表情,有的甚至不服的态度;另一个孩子很高兴甚至炫耀自己是胜利者的姿态!这时我们不是应该反思我们的处理是不是过于牵强,至少我们应该去了解事情的经过,或是采用帮助幼儿学会轮流的方法呢。我们可以分析情况,然后再做出建议:“我知道你想玩,但是笛笛在玩呢。”“你可以一边等,一边玩别的玩具”“你可以用别的玩具去和笛笛换看行不行”“要不你等着笛笛玩累了你去玩了。”

  88个教师把自己工作中的事例拿出来分享,真的让我学到很多。我会常常阅读这本书,它会是我工作的好伙伴。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5

  拜读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这部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

  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这些书评都极为中肯。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问好的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

  《润泽的座位》一文中,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永通问过许多校长,竟问不出答案——校长哪有心思考虑这么小的事……作者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那个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困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当下充满“荒诞”的中国教育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

  这样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听到,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诉苦时,我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无能为力。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老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班主任说,要去送礼物给新老师,班主任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礼物。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一夜未眠,倒不是为礼物没送出去,只为孩子以后如何在这位老师“手下”学习、生活而担忧。在书中作者指出;当前教育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现在读读朱老师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学生内心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教育的细节心得06-29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05-18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05-21

教育细节读后感05-22

教育输在细节读后感03-06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03-04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03-04

《教育的细节》优秀读后感范文09-11

2022年《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03-04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2篇03-04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