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母亲》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母亲》读后感1
读完高尔基的《母亲》,按理说写出的读后感应该是关于赞美母亲的,可我却不想写那些,当然,母爱是值得永久歌颂的,知识在没有领会其真谛,没有触机灵魂的情况下写出的文章,只能是肤浅的,和那些无病呻吟的文章一样令人提不起兴趣。
读完《母亲》,确实在一些方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
母亲——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在母亲身上,所发生得重大变化,让我们震撼,尤其是母亲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更加理解真理,理解俄国的未来。这些与她的儿子帕沙卡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她的儿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不断对他的母亲灌输革命的真理,将母亲的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与母亲本身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她对儿子的理解,对儿子所从事事业的信任,没有对儿子的'自豪,对儿子深深的爱,也不会使她在儿子被捕后,下定决心走儿子的路,从而真正成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大造新时代的人。
这里我们谈到了理解,这不仅让我想到一句话:理解万岁。确实,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无价的,理解可以创造奇迹,就像理解可以将帕沙卡和她的母亲,两个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座信任的桥梁。
在现代社会,很多问题有待于理解来解决,代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试想,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又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有时候我感觉父母不理解我,当然,问题是出在双方。父母当总是让我一个劲的学习,殊不知,为了责任而学习是很累人的。
再者,书中的革命者为了信仰,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而奋不顾身。
其突出代表就是母亲的儿子帕沙卡和他的同志安德烈,雷兵等革命者。他们有着智者的信念,不知疲倦的像工人,农民宣传革命知识,剖析他们受苦受累而没有得到回报的原因,他们不惧资产阶级及其他们的走狗们,把坐牢当作工作之余的休息,出狱后依旧投身革命事业。这是多么让人敬重!这不仅让我想到了我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同样的故事也在我们这片热土上发生过,那些革命的烈士,将长眠在共和国的怀抱之中。
这里提到了信仰,在革命时期,信仰高于一切,有着执着信仰的人会为它而抛弃生命。那些舍生取义的事迹一直被人们穿唱,慢慢的好像已经成为了传说,我曾经怀疑,所谓乱世出英雄,不知道在现代社会,还会不会又为了信仰而献身的人,还有没有那份勇气,坦然地面对死亡,正气浩然。在那时,信仰是人们前进的动力,这不仅让我思索,伟人为了信仰而不断奋斗终究成为了伟人,而在当代,如何确立自己的信仰呢?我小时候想当五星女上将,现在想来却也可笑,一没有军事才能,二没有军事胆识,三没有军事机遇,谈何成为女将军?小时候想当女将军想必那是战争片子看多了,盲目崇拜上面的将军罢了。
说实话,从那时起就有点迷茫,在各方面的呼吁下努力学习,却终究没有确定一个明确的理想,总是过一天算一天,完成当前的任务就算了事。我也常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总是安慰自己,总之以后能报效祖国,名垂青史就是了,这就算我笼统的人生理想吧!
在前面我提到,由于害怕写得太庸俗,所以不打算写母爱的内容,可是当我写到这儿才发现,这本书中未提一个“爱”字,却无处不洋溢着母亲对帕沙卡的爱。从母亲对帕沙卡反常举动的担心,到得知他从事失业后的提心吊胆;对儿子的支持,到以儿子为自豪,直至投身革命事业,一个母亲年迈而执着的爱心,又对儿子的爱上升到了对全世界为真理而奋斗的无产革命者的爱,这是历史的跨越。
《母亲》读后感2
今年暑假,有幸读了王东华老师的《发现母亲》。这本书从教育学的角度,采取研究名人名家的生平入手,提出了母育学的概念,把母亲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方法论提到一个理论架构之下。我认为还是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的。
作者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智力、意志、品德和气概四部分组成。其中,气概为三棱的底面,没有气概便没有基础。气概的意思即为人将自己归入第几流的自我认知。而由此推出,教育应以习育、教育、化育为层次划分。母亲是孩子最大的佑护者和设计师。所以在孩子的头三年生命中,如果条件允许,母亲最好不要外出工作,为了教育孩子,父母应当重新思考如何做人。家风与家族也十分重要,是孩子成功的接力棒之基础。
我对其提出的气概这个概念是赞同的。在孩子的自我认知镜像期,他在母亲和家族的教养下,会对自己有一个自我期许,我是第几流的人。如果一个从小就认定自己一定是第一流的人的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的内心都会有个声音,告诉自己是优秀的能战胜困难的,他终将会努力使自己重新站起来,因为从未来时间来看,他得成为一个第一流的人。这便是自信自尊自强的基础。
有了这个认知,智力、意志与品德才有用武之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我也是赞同的。母亲孕育了孩子,孩子与母亲血脉相承。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后天习得的,是有条件的,而母亲对于孩子,却有着千丝万缕地联系,这被作者称为“感通”。自己做了母亲之后,我常常去思考我与我的母亲之间的这种“感通”,确实发现了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为人处世方面的相通之处,当然我也似乎能感受到我和孩子子之间的“感通”。我也希望她成为一个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像几乎所有的母亲一样我不希望她是个凡人、庸人。
虽然会有人说,平凡才是真谛,才是福气。但是很多事情都是有外在条件的。为了教育孩子,父母应当重新审视自己,修正自己。有时候,甚至只是为了给孩子看,我们想变成更优秀的人,更勇敢,更勤劳。
身教远重于言传,在孩子大脑形成完善期间,范式模仿是婴儿的习得方式,如果不做好计划,打好基础,不好的习得,转变为习惯后,要想再改变,必将付出成倍的努力,且可能并无结果。尤其是在孩子年幼时,当母亲通过身教,为孩子培养了良好的习惯后,父亲才能接过接力棒,将社会基因传授给孩子。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人,是负有极大的.责任的,是需要研究、思考和训练的。
总的说来,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说也并无一定之规,但应付出心血,潜心地研究、琢磨、观察,用满腔的爱,对孩子因势利导,尽自己所能地为孩子修正前进的方向,这应当是我目前所能想到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需要学习,前人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正是我们学习的捷径。像书中讲到的居里夫人的例证,她不单进行科研工作,而且承担着丧夫之痛,独立抚养着两个女儿,自己不单获得两次诺贝尔奖,还将大女儿也送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她不单每天纪录孩子的体重、起居、发育状况,也纪录孩子的食谱。在工作中,亲身带领女儿,奔波于各地,用实际行动教育女儿,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人。可以说,这样的母亲是真的伟大。
我还不足其万一啊。想想生活中,我常常抱怨孩子难养,再加上工作和家务,三座大山常常压的我喘不过气。这本书虽说废话很多,但不废话的地方还是有真理在的。可以说,有收获吧。建议妈妈们可以一读。当然父亲其实也是应当读的。
为人父母是很重要很神圣的工作,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母亲》读后感3
我看过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位母亲是怎么用智慧与爱帮助他的孩子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校门。
这个孩子不聪明也很顽皮,可以说是一个令老师头痛的孩子,幼儿园的老师就断言这是个多动症的孩子,可这位母亲回到家却对他的孩子说:“老师表扬你了,现在都能安静地在板凳上坐三分钟了。”孩子听了妈妈的话,高兴地吃了两碗饭都没有让妈妈喂。上小学了,老师说他是排名最后的孩子,可妈妈却对孩子说:“老师说你如果能在细心点的话,能超过同桌那个排在21名的孩子。”儿子听了后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希望的阳光。上初中时,妈妈再也没有在家长会上听到老师批评自己的孩子,可老师也并不看好这个学生。妈妈回到家依旧鼓励自己的儿子说:“老师说了,只要你努力些,很有希望上重点高中。”高中毕业时,当妈妈从学校取回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时,她和孩子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任这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打在这珍贵的录取通知书上。
我不知道大家在看了这篇文章后有何感想,我是深深地被这对母子感动了。母亲永远不愿伤害自己孩子的心,也永远不会让孩子放弃心中的希望。每个母亲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她们永远都是把失望、委曲埋在自己的心里,而把最灿烂的笑容挂在自己的脸上,用真心与耐心去鼓励孩子,给他们追逐梦想的勇气。而作为孩子,尤其是那些并不出众的孩子,一句温暖的鼓励是多么的重要!如果这位母亲把在家长会上老师的原话告诉了她的儿子,我相信,这个孩子早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勇气,认为自己并不是一块学习的料子,别说考上清华大学了,能不能安稳地上完高中都成了问题。
在这里我想举另一个例子:有个女孩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先回到乡村小学教书,可一个星期不到就被轰下台,因为她怎么讲也讲不清楚一道题。她的妈妈安慰她说:“没关系,有人满肚子的东西能倒出来,可有人却倒不出来,我们再找别的`事做。”后来,她又跟别人去打工,又被老板轰了回来,原因是她手脚太慢。妈妈又安慰她:“没关系,人家干了那么多年,怎能比过人家呢?我们再找另外的工作吧。”就这样这个女孩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管理员,做过会计,但都无一例外地半途而废了,然而每次当她沮丧地回来时,都能得到妈妈的安慰与鼓励。终于在她三十岁那年,她成功地创办了一家残障学校,拥有了几千万的资产。当女儿深情地询问妈妈为什么对自己这么有信心时,母亲说了一句简单而朴实的话:“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多朴实的一句话啊!可就是这简单而又赋于哲理的一句话,让妈妈更坚信自己的信念,让女儿成就了自己的奇迹!
看了这么多,我也想说说自己。我是个平凡的孩子,没有超人的智慧,也没有傲人的成绩,个性还有点胆怯。我总以为自己不是最好的。一次,我参加的课外班要举行一次英文情景剧的表演,我心里本能地有点抗拒,因为我觉得谁演都会比我好。妈妈看出了我的胆怯,对我说:“儿子,试试吧,其实在家里的时候,我觉得你挺有表演天赋的,一些声音和动作都模仿的惟妙惟肖。”听了妈妈的话,我的眼睛一亮,是吗?我真的可以吗?妈妈向我肯定地点点头。从那以后,我每天做完作业就躲在房间里偷偷地排练,当我把“最佳男演员”的奖状捧给妈妈的时候,我发现妈妈的眼睛湿润了,我也因为这次的获奖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自信心。
正如那位母亲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那片天空,让我们在老师、亲人们的谆谆教导和亲切鼓励下,找到自己的广阔空间,展翅高飞吧!作文
《母亲》读后感4
文章主人公的母亲媒介体育课都给女儿一瓶纯净水,当女儿发现母亲所谓的“纯净水”原来是凉白开而闹情绪时,母亲对他进行了思想上的教育,使她认识到了思想上的错误,母亲的纯净水读后感。并用自己的奋斗改善了生活。“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是啊,穷没什么。它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屈辱;它只是一种想比较而言的生活状态。是她需要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我的祖国。我们的祖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成长为一个倍受世界瞩目的大国,是因为我们把贫穷当成了进步的动力。如果把穷看做是一件丑陋的衣衫,那么它就可能遮住了心灵的光芒。如果把它看做是一块宽大的布料,那就可以把它做成一件温暖的心意—甚至,还可以把它看成魔术师手中的那种幕布,用它变幻出绚丽多姿的未来。就是这样一瓶“纯净水”,演示了母亲高尚的心灵,也让我明白:穷没什么,它不是光荣,也不是耻辱。如果,我们做不了物质上的富翁,那就做精神上的富翁吧!
人穷未必一定志短
今天是星期天,忙碌了一周之后,我静静地坐了下来,陪女儿一起读了《让小学生受益一生的100个母爱故事》一书中的一篇题为《母亲的纯净水》的文章。我和女儿都觉得文章写得很感人,但角度不同,感想也不尽一致。
文中讲了一个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小女孩,平时在体育课后一直喝着母亲给她用干净的纯净水瓶子灌装的凉白开,看上去和同学们一样很有面子,读后感《母亲的纯净水读后感》。但有一天同桌偶然间尝了她的水后发现了她装凉白开的这个秘密,使她遭到同学们的非议,也让她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小女孩因此很是伤心。妈妈知道这一情况后,对她淳淳教导,使她终于明白穷不是错,富也不是错,穷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卑下,它只是一种生活状态,是需要她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再穷,人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心要是穷了,就真穷了。明白了这一道理后,小女孩奋发图强,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名牌大学,最终靠自己的自立、自强找到了自尊。
我认为这个故事之所以感人,不仅仅是因为母亲的苦心和爱最终得到了孩子的理解,晶莹剔透的母爱比纯净水更清澈,最感人的是母亲懂得通过这种贫困教育的方式,让孩子学会了自立,树立了自信,最终找回了自尊。我觉得母亲的'这一教育方法应该对我们教育孩子有所启迪。那就是我们应该让孩子适当地接受一些穷困教育。
现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三口之家都已陆续迈入了小康家庭之列,每个月在孩子身上花上几十元乃至几百元,一般的家庭也都能承受得起,可能很少有像文章中小女孩的妈妈那样拿凉白开冒充纯净水让孩子感到在同学面前“丢面子”。
但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康家庭时,同样也需要提前让孩子经常性地接受一些穷困教育,让孩子能体验到“由奢入俭”的过程,知道眼前的财富并非当然,需要努力才能得来,这样她才知道好好经营未来。况且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眼前的富裕并不代表一生永远富裕,提前接受一些穷困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另外,生活实践表明,一个孩子的幸福感和家里的经济状况其实并无直接的关系,也即人穷未必志短,因为物质上的贫富都是暂时的,只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直在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条件,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让孩子看到希望,她就会很容易获得幸福,获得幸福感的孩子在心理上会对依靠自己改变现状充满信心,这也有利于孩子通过自立自强找到自尊,并最终走向成功。
《母亲》读后感5
做了十几年教师,已是四岁孩子的妈妈,一直觉得自己懂教育,可拜读了王华东的《发现母亲》后,我如坐针毡,因为我又发现了自己的浅薄。一般会被认为,《发现母亲》是一本讲早期教育的书,倒不如说它是讲全面教育的书,更确切点说是讲根本教育的书。作者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发现了母亲的伟大作用——“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或者说:“左右国民命运的是母亲的教育”,“母亲,只有母亲,才是创造历史的正直动力”。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概括为:“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学校教育,对儿子的学前教育自我感觉也良好。可《发现母亲》不仅让我看到了自己荒废了许多对儿子早期教育的大好时光,而且也让我找到了那些学校教育顽疾难以治愈的症结————家庭教育的薄弱。《发现母亲》让我对家庭教育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不能忘却的悲剧 令人心酸的往事。王华东出生于1963年,出生后不到半年,便因母亲的长病被送到了外祖父家,一住就是十年。等他再次返回父母身边时,迎接他的家庭气氛比当时全国的气氛还要沉闷。父亲是被打倒的走资派,父母微薄的工资要养活包括他在内的三个男孩子,本来就很低的生活水平,又增加了一个“费衣费鞋只会吃饭不会做事”的饭桶。更糟糕的是由于外公外婆多年的溺爱,使他更难“入家随俗”了,他搅乱了原有的家庭秩序。从被父亲“打服”的那一天开始,他就在心灵深处对抗着这个家,对抗着父母。“家是令我恐惧的地狱!家的外面永远是美丽的,离家越远,这种美丽越动人!”“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敌对不仅没有消除,相反更加仇恨”“我考大学的最强烈动因,就是要远远的离开这个家”。
为了减轻心中的压抑,我不想继续整理那些悲剧。其实,天底下的许多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特别是由教育不当产生的悲剧。提高教育水平是提升人类素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国上下从教材到教育理念,从教育方法到教育设备等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教育的.确在改变,而且已初见成效。但是,受王华东老师的启发,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改革,少了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家庭教育。我们不妨做个试验,把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学习生涯中的老师换一换(可以换换班级),也就是换成同时代的其他教师,我想结局一般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同样环境下,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都是统一的,老师的素质虽有高低之分,但是相差不会很大,每位老师最低标准也要拥有教师资格证。而如果把一个刚生下来的孩子送到一个不同环境的家庭里去养育,孩子将来的结局肯定会与亲生姐弟大相径庭。我们都能看到,从一个家庭里走出来的几个孩子都有惊人的相似,除了遗传素质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后天接受了相同家庭教育的影响。
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各级的政治机构、专业机构在引领,有众多的家长和监督部门在监督,这些都促进了学校教育的质量。可家庭教育呢,有哪个专业机构和部门在监督评价检查每个家庭的教育情况呢?父母教育水平提升只是一种自发行为,有多少不具备做父母资格的人正在为人父母呢?其家庭教育的效果自然相差悬殊。所以,我国的家庭教育的水平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教育的发展,影响着人的素质的提升。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下,人才才能大批地涌现,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否则,再好的学校教育也像一个跷脚走路的残疾人,它永远难以发挥出速度和水平!
《发现母亲》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用他自序中的话:“愿天下人共读之,不仅仅是读这本书,甚至就不是读这本书——而是读父亲、母亲这样的大书,而是读做人、做高尚的人这样的大书。因此,不仅愿天下人共读之,更愿天下人共勉之、共行之。”
最后,我用此书后记最后一句作结:“每一个母亲都有一个好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母亲”!
《母亲》读后感6
再小些时候,我总是感受不到妈妈的爱,我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天经地义,这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我根本不需要感谢谁,因为我过得很好!直到,遇见了它——
《母亲的心》是罗伯特·舒勤写的,文章记叙了他16岁那年,因为母亲寸步不离地守护他,甚至上课也不离开他,于是这种不分场合的呵护让他无法忍受。于是有一天,他狠心地甩掉了母亲。然而,母亲却在公路上找了他整整一天,最后因严重脱水住进了医院!这时,他才发现,母亲已患痴呆症两年多了,而母亲为了不忘记儿子,更怕儿子因此收到伤害,在日记里写了许多关于他的点点滴滴来唤醒自己……
读完这个感人的故事,看到这位不顾一切的母亲,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想到自己的母亲也是如此的不顾一切,而我却常常任性自私,我的心满是愧疚!我一路反思,一路追寻,我用心搜索着爱的足迹。
爱,扎在辫子里
“杰,起床啦。”妈妈一边轻轻叫我起床,一边帮我放好洗脸水,挤好牙膏。就在我穿衣服的那么一会儿空档,她又见缝插针转身钻进了厨房忙碌起来。“来,尝尝妈妈亲手打的豆浆,好不好喝?”一股浓浓的醇香飘进我的鼻子,沁入我的心田。哇,这豆浆真新鲜!为了赶时间,当我吃馒头时妈妈便在我的身后为我细心地扎起了辫子……
我扎着那条美丽而又俏皮的小辫子来到学校,同学们向我投来羡慕的眼光,纷纷赞叹:“你的辫子真好看!”“你妈妈真是心灵手巧!”“这个辫子梳起来很费时,你妈妈是怎么做到让你不迟到的?”……我心里美滋滋的,是啊,是爱的力量让妈妈做到的!我恍然大悟:原来,妈妈把母爱扎进了那条美丽的辫子里,多么美妙!
爱,裹在包子里
平时,我特别喜欢吃肉包子,我家的.冰箱里就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包子,有:油肉包子,香菜蒸包,小笼包子,荚菜包子……这些包子不是买来的,而是妈妈亲手做的!有一次,正当我饥肠辘辘的时候,妈妈把刚蒸好的小笼包子端给了我,我闻到那熟悉的味道就什么也不顾了,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着吃着,一不小心就把那油腻腻的汤汁溅得满脸都是。妈妈见状迅速拿来毛巾,一边帮我擦掉脸上的油汤,一边还在嘴里念叨:“慢点吃,小心烫着了。"这暖暖的汤汁在我的心间流淌,流淌——一直暖进我的心窝窝里。
啊,我懂了:妈妈把爱裹进了一个个鲜嫩多汁的肉包里,多么温暖!
爱,织在毛衣里
今年初冬,气象预报说,这一年的冬天特别冷,妈妈就想亲手为我织一件厚实的毛衣。可是妈妈由于经常加班又忙于家务,已经很久没有织毛衣,手不免有点生疏了。于是我劝妈妈:“妈妈,一件毛衣要一针一针地织起来多麻烦,还是买一件算了。”妈妈若有所思地说:“噢,好的。”
两个星期后的一个晚上,妈妈神神秘秘地来到我的房间,把一件崭新的毛衣送到我的眼前。“杰,来试试妈妈给你织的新毛衣。”妈妈热情地呼唤我。唉,这个妈妈,真是太倔了!我让她不要织,她还是脑子“一根筋”。她一定是想给我惊喜!我仔细翻看这件毛衣,它是淡紫色打底的,左胸部镶有一朵小花,看上去简洁素雅,不过和买来的毛衣比就相形见拙了。我穿上毛衣在镜子前转过来转过去,妈妈见毛衣非常合适,脸上乐开了花。“妈妈,你一定织得很晚吧?”妈妈却抚摸着我的脑袋,若无其事地说:“不晚,不晚。”其实,我还是更愿意穿买来的衣服,因为买来的衣服更时髦,但是想到妈妈日以继夜地赶织毛衣又那么无怨无悔的样子,我怎么还好意思有任何嫌弃之意呢?这个冬天,一件“温暖牌”的毛衣让我倍感温暖!
此时此刻,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妈妈是把爱织进了那件既漂亮又温暖的毛衣里了,多么温馨!
是啊,母亲的爱平淡入水,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品尝到她的甘甜,我会把这份甘甜永远保留在心底,细细地回味着,回味着……如今,妈妈的爱在每一句温暖的话语中,在每一个慈祥的微笑里,在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里。我在无穷无尽的爱里茁壮成长,心中有永不停歇的动力。
妈妈,我爱您!妈妈,谢谢您!妈妈,您辛苦了!
《母亲》读后感7
读完高尔基的《母亲》,按理说写出的读后感应该是关于赞美母亲的,可我却不想写那些,当然,母爱是值得永久歌颂的,知识在没有领会其真谛,没有触机灵魂的情况下写出的文章,只能是肤浅的,和那些无病呻吟的文章一样令人提不起兴趣。
读完母亲。确实在一些方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母亲——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
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
母亲身上,所发生得重大变化,让我们震撼,尤其是母亲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理解
真理,理解俄国的未来。这些与她的儿子帕沙卡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她的儿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不断对他的母亲灌输革命的真理,将母亲的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与母亲本身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她对儿子的理解,对儿子所从事事业的信任,没有对儿子的自豪,对儿子深深的爱,也不会使她在儿子被捕后,下定决心走儿子的路,从而真正成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大造新时代的人。
这里我们谈到了理解,这不仅让我想到一句话:理解万岁。确实,人与人之间的理
解是无价的,理解可以创造奇迹,就像理解可以将帕沙卡和她的母亲,两个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座信任的桥梁。在现代社会,很多问题有待于理解来解决,代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试想,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又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有时候我感觉父母不理解我,当然,为题是出在双方。父母当总是让我一个劲的学习,殊不知,为了责任而学习是很累人的。
2书中的革命者为了信仰,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而奋不顾身。
其突出代表就是母亲的儿子帕沙卡和他的同志安德烈,雷兵等革命者。他们有着智者的信念,不知疲倦的像工人,农民宣传革命知识,剖析他们受苦受累而没有得到回报的原因,他们不惧资产阶级及其他们的走狗们,把坐牢当作工作之余的休息,出狱后依旧投身革命事业。这是多么让人敬重!这不仅让我想到了我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同样的故事也在我们这片热土上发生过,那些革命的烈士,将长眠在共和国的怀抱之中。
这里提到了信仰,在革命时期,信仰高于一切,有着执著信仰的人会为它而抛弃生命。那些舍生取义的事迹一直被人们坐传倡,慢慢的好像已经成为了传说,我曾经怀疑,所谓乱世出英雄,不知道在现代社会,还会不会又为了信仰而献身的人,还有没有那份勇气,坦然地面对死亡,正气浩然。在那时,信仰是人们前进的动力,这不仅让我思索,伟人为了信仰而不断奋斗终究成为了伟人,而在当代,如何确立自己的信仰呢?我小时候想当五星上将,现在想来却也可笑,一没有军事才能,二没有军事胆识,三没有军事机遇,谈何成为将军?小时候想当将军想必那是战争片子看多了,盲目崇拜上面的将军罢了。
说实话,从那时起就有点迷茫,在各方面的呼吁下努力学习,却终究没有确定一个明确的理想,总是过一天算一天,完成当前的任务就算了事。我也常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总是安慰自己,总之以后能报效祖国,名垂青史就是了,这就算我笼统的人生理想吧!
在前面我提到,由于害怕写得太庸俗,所以不打算写母爱的内容,可是当我写到这儿才发现,这本书中未提一个"爱"字,却无处不洋溢着母亲对帕沙卡的爱。从母亲对帕沙卡反常举动的担心,到得知他从事失业后的提心吊胆;对儿子的支持,到以儿子为自豪,直至投身革命事业,一个母亲年迈而执著的爱心,又对儿子的爱上升到了对全世界为真理而奋斗的无产革命者的爱,这是历史的跨越。
《母亲》读后感8
那是一个残忍的时代,正如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所说的“吃人”。封建礼教早已渗透到了千万民众的骨髓血液里,人们经受着它的残忍毒害却处于“无我状态”,没有反抗,没有斗争,只是默默地忍受,甘心地堕落。
她的丈夫,原本是个勤劳本分的庄稼人,做皮贩生意,农忙时也帮人做点别的事情补贴家用。,本该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但随着生活压力一天天重起来,他变得脾气暴躁,开始吸烟喝酒,甚至开始赌博。他一天天扭曲,最终沦落成一个只有动物本能的“人”了。作为父亲,他竟然可以残忍的用沸水烫死刚刚出生的亲生女儿,这多让人震惊,虎毒尚且不食子呢!作为丈夫,他居然为了一百元钱放弃一个男人的尊严把自己的妻子典出去做别人生儿育女的工具。他的行为真触目惊心,当初他怎么不将自己结束在九亩潭边?
实在没有办法,她只能屈辱的听从丈夫对他的安排。明天就要走了,可是她却一夜不曾睡。“她先将春宝底几件破衣服都修补好;春将完了,夏将到了,可是她,连孩子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拿出来,移交给他底父亲──实在,他已经在床上睡去了。以后,她坐在他底旁边,想对他说几句话,可是长夜是迟延着过去,她底话一句也说不出。”她多想在临走前跟他说说话,可是他却已经睡着,她“大着胆向他叫了几声,发了几个听不清楚的声音,声音在他底耳外,她也就睡下不说了”。真想到在那样的情况下他竟然还能睡得安稳!
尽管不情愿,她还是来到了秀才家。有了新的环境,不但没有新的生活,境况反而变得更差。在老秀才家,她只是一个生儿子的工具。她处处都受到秀才媳妇的刁难和排挤,却不敢出声反抗。幸好,在百般欺辱之下,她争了口气生下了一个儿子秋宝。这个孩子的名字代表了她对第一个儿子春宝深深的思念。
然而,作为一个母亲,她听到自己的儿子喊自己“婶婶”却无能为力。当然,在这期间秀才也曾表示过要留下她做妾,她甚至也曾这样想过。“她实在愿意永远在这新的家里住下去,她想,春宝的爸爸不是一个长寿的人,他底病一定是在三五年之内要将他带走到不可知的'异国里去的,于是,她便要求她底第二个丈夫,将春宝也领过来,这样,春宝也在她底眼前。”然而上天似乎并不眷顾她这位可怜的妇人,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春宝治病,她当掉了秀才给她的首饰,这彻底的激怒了秀才。终于当秋宝两岁的时候,老秀才和她的契约到期,她又被不留情面地踢出了老秀才家。
回到家,“她昏迷的眼睛还认不清站在前面的,穿着褴褛的衣服,头发蓬乱的,身子和三年前一样的短小,那个八岁的孩子是她的春宝。”“而春宝简直下的躲进屋子他父亲那里去了”。自己的儿子竟然不认识自己,对于一位母亲,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读到这里我似乎想到若干年后的秋宝。他一定也会忘了深爱他的“婶婶”,某天在街上擦肩而过会像任何一位公子一样,淬口唾沫,大骂扫兴,嫌弃这样一个贫苦的女人。
为了这个家,她付出了全部,然而得到的确实丈夫的冷眼相看,儿子不认识自己。我们在哀其不幸的同时更会怒其不争。
面对这不公平的现实她不曾做过任何反抗,哪怕是愤怒的言辞都不曾表露过半句,看来她早已被那些古旧腐朽的封建礼教及制度驯化的无比温顺了。或许她选择逆来顺受,在当时那种环境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沉静而寒冷的死一般长的夜,似无限地拖延着,拖延着……这个长夜是春宝娘抱着春宝睡觉的黑夜;是秋宝娘想念秋宝的黑夜;是充满阶级压迫与封建礼教的旧中国的象征;是旧中国女性的悲惨命运的指代。这些暗夜中的女性在自己悲惨的命运中徒劳地喘息与哀叹,终究没有觅得照亮前路的亮光。
《母亲》读后感9
在读此文章以前,也读过其他类似的文章不过其他似乎都千篇一律的赞美词语,而当我发现此文时,才顿觉眼前一亮
在字里行间中,我没有感到一丝心中被拉去号召的力量,而完全是荡漾在抒情句中文中郭沫若一个人在和地球母亲对话,而却无旁人这就是本文一大特点,摆脱了那象征性的号召语句时而激昂,时而乎静的语气扣人心弦,从作者的赞美中,我体会到了他的用意“我”不单单指作者自己,泛指全人类从地球母亲成千上万关怀举动透出地球也尽到了责任,而我们人类远未做到尽孝子的责任,作者以巧妙的手法让人们自然地行动起来,比号召性的文字作用更强作为人类,有理由不报答母亲吗?
本文无平铺直叙,全诗丰富的意想和饱满的情绪组织在一个层次,井然的结构之中,色彩瑰丽书的第二大特点在此,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如反复、拟等,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地球慈母般胸怀,如:“地球,我的母亲!从今后我知道你的深思,我饮一杯水,纵是天降的甘露,我知道那是你的乳,我的生命” 用比喻和比拟手法,表现地球上万物的珍贵,而全人类正是要有这样理念,才会尽到保护地球的责任除此之外,本文用意想来抒情“我羡慕那一切的动物,尤其是蚯蚓我只不羡慕那空中的飞鸟,它们离了你要在空中飞行”用“蚯蚓”和“飞鸟”抒发自己渴望 近地球的恋之情作者笔触气势磅礴,“我想这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你的化身:需要是你呼吸的声威,雪雨使你血液的沸腾”他把地球描绘成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伟大的女性地球是有如宏大的力量来抚育世界人类,与前 作对比,她又何尝不是细腻而温柔的呢?这使得地球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
在本文主题上,人与地球超越了现实的自然关系人是地球的儿女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地球的深固人类应报答地球母亲,不应做她的不孝子孙,通过作者的描绘,我看到的是一个辛劳母亲的形象,听到的是一个未尽孝道的孩子的心声,而在文章末尾更阐明了报答深恩的实际行动就是学着劳动精神,前文也有呼应
如“田地里的农人,炭坑里的工人”一切都用劳动来尽孝道,是作者想号召大家的,这也符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他赞扬了工农兵的“劳工神圣 ”
由此我认为,本文的特色落在写作手法上,不仅结合诗歌特点,而融会了各种意象,是值得让我借鉴的.
“我要健强我的体魄,用来表达你的深恩”
“地球,我的母亲!我不愿坐车,乘马,著袜,穿鞋,我只愿赤裸着我的双脚,永远和你相亲”
诗人用一颗纯粹的心在呼喊,报答地球母亲的深恩诗人不局限于自己,家庭以及朋友的圈子,他面对的`是地球万物苍生有的人说,那是诗人高谈阔论罢了其实不然,没有经过心灵的思考、大脑的运作,能有这样的华丽的诗篇吗?越简单的事情越不好做,越平实的诗文越非同一般,郭老做到了读其诗,应明其志《地球,我的母亲!》一诗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人要懂得感恩
前不久,一位社会学家说,“不光年轻一代,成年老年一代感恩危机同样严重”现实生活中朋友帮我提包拎袋,理所当然的事;老师父母苦口婆心,那是自讨苦吃;警察同志身体力行,是本而分之的事……可以想象,长此以往,情何在,恩何在?
一个Baby是简单的,给他一颗糖,他会还你一个微笑;一个少儿是简单的,送他一个小玩具,他会唱一首歌献给你岁月的轮子无声撵过,随着人的成长,生活的模式也变了,有的人甚至把他人的服务当成是自己应享的权利
见面打个招呼;节日到了,说声节日快乐;别人为我指路,说声谢谢;朋友为我处理文件,道声辛苦了;工人为我搬运物品,为他沏杯茶等等举手之劳的事,为什么不做呢?认定人家的功劳,为其有价值的所为投上肯定的一票,何乐而不为?
与其让人说感恩节是个摆设,不如行动起来.
人,应当懂得感恩.
《母亲》读后感10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现代著名学者胡适的那几句感人肺腑的话语,那种对母亲刻骨铭心的真情流露,一直回旋在我的脑海里。一气读罢胡适的《我的母亲》,我也不禁潸然泪下,深感它对每一个已为人父母的,还是那些即将为人父母的,或是那些将来为人父母的,都将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胡适的母亲和胡适用他们的真爱和真情诠释了这样一个家庭教育的哲理——用真爱换取真情的一生。
胡适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用那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在家里,母亲一人担当起了慈母和严父两个角色——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馨,又要严格管束孩子,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做人。事实证明,胡母的慈爱和严厉,实践了她作为家长的责职,也赢得了孩子对她的尊敬,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她肃然起敬,同时我们从中也悟到了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的,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明确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内”、“改革教育应从家庭着手”、“家长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系统工程早已开始全面实施。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的家庭教育有着光荣的传统,孟母、岳母教育子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教育实实在在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爱而无度,严而无格。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使孩子从小失去了在艰苦环境和挫折中磨练的机会,形成任性、自私、自理能力差等;另外“棍棒教育”、“恨铁不成钢”,过高期望成泡影,使不少家长失去了教育方向,一种“看不见的灾难”,严重的扭曲了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种种迹象表明,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因此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孟母”“岳母”“胡母”的出现,让更多的孩子在健康的家庭教育中得到真爱。
胡适在《我的母亲》中是这样说到他的既是慈母又是严父的母亲的:她每天催我早起、早学,要我学父亲做一个完全的人;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在我犯错时,无论怎样重罚,母亲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母亲很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胡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的理念和做人原则堪称先进,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胡适的一生,母亲的人格魅力使胡适成为了一个大度、大气、大智的一代名人,胡母用真爱换得了胡适的真情。在这里,我期待着更多的“胡适现象”的出现,我更期待着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断出现新热点、新气象、新模版,我真切希望“岳母”“胡母”的故事催生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好家长的成长、成熟、成功。
转眼间,我们离开《我的母亲》所记载的那个年代已经很久了,但是"爱"这种教育的方式却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特别是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又其是教师,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我们要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长!
《我的母亲》中,把爱比成很多,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真情需要付出,真爱必有回报,有情的日子才是好日子,有爱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胡适用心、用情表露了自己对母亲的真情、真爱,同时他的作品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唯有真爱才能换来真情。愿全天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从胡适母亲教育子女的启示中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