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工作总结> 化学初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化学初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时间:2023-12-06 07:34:02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化学初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化学初三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化学初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化学初三知识点归纳总结1

  化学反应

  1、置换反应:

  (1)金属单质+酸→盐+氢气;

  (2)金属单质+盐(溶液)→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3)金属氧化物+木炭或氢气→金属+二氧化碳或水。

  2、复分解反应:

  ①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②碱+酸→盐+水;

  ③酸+盐→新盐+新酸;

  ④盐1+盐2→新盐1+新盐2;

  ⑤盐+碱→新盐+新碱。

  必背化合价口诀

  (1)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五氮磷三价铝;铜汞一二铁二三;二、四、六硫四价碳;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

  (2)常见原子团(根)化学价口诀:

  一价硝酸氢氧根;二价硫酸碳酸根;三价常见磷酸根;通常负价除铵根。

  (3)熟练默写常见元素的常用的化合价

  +1价:K+、Na+、H+、Ag+、NH4+;

  +2价:Ca2+、Ba2+、Mg2+、Zn2+、Cu2+、Hg2+、亚Fe2+;

  +3价::Fe3+,Al3+;

  -1价:Cl-、OH-、NO3-;

  -2价::O2-、S2-、CO32-、SO42-;

  -3价::PO43-。

  初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1、奇偶配平法

  (1)找出化学方程式左右两端原子数最多的某一只出现一次的元素,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将此最小公倍数分别除以左右两边原来的原子数,所得之商值,就分别是它们所在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

  (3)依据已确定的物质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推导并求出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直至将化学方程式配平为止。

  2、归一法

  (1)找到化学方程式中关键的化学式,定其化学式前计量数为1,然后根据关键化学式去配平其他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

  (2)若出现计量数为分数,再将各计量数同乘以同一整数,化分数为整数。

  3、观察法

  (1)从化学式较复杂的一种生成物推算有关各反应物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和该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

  (2)根据求得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再找出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直至配平。

  4、最小公倍数法

  (1)找出原子个数较多,且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一次的原子,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2)推出各分子的系数。

  必背化学反应方程式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O2=点燃=CO2;

  2、硫在氧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3、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4、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5、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Cu+H2O;

  6、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

  7、碳还原氧化铁:3C+2Fe2O3=高温=4Fe+3CO2↑;

  8、铁和硫酸铜溶液:Fe+CuSO4=Cu+FeSO4。

  拓展阅读:初中化学学习技巧方法

  老师指点,短期补上关键知识点

  尽快去找学老师指点最关键的知识点,短期内补上能更好接受新知识点。

  要想进步,必须弄清楚导致这化学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几个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很重要的几个基本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或者是初中的一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等等。

  因此,要学好化学,必须做一定量的习题。实际上,研究完课本后,会做50%的题就不错了,有30%的题感到似是而非,有20%的题根本就不会,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研究完课本不马上去做题,过一段时间后再做,你不会的题目就会上升到60%。因此,看书固然重要,做题更重要。看完书“马上做题”是关键。

  课堂多表现,讲出自己的想法

  现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集体授课”。其最大弊端是不能很好地进行“因材施教”。这对成绩不很理想的学生来说是很不利的。

  那么,身为“差生”的我,该怎么听课呢?策略是:“抢答”。

  在很多情况下,老师不一定知道学生哪里不懂?下面该着重讲解哪一部分?是否该“再讲一遍”?

  如果你时刻在准备着进行抢答,你的注意力,一定会很集中,听课的效率也一定会很高,学习就会逐渐变得轻松、有趣了。

  上课坚决不能“走神”

  统计结果显示;90%以上的“差生”是上课走神造成的。

  只要你走神,你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没法抢答,没法影响老师下一步的讲解内容,只能成为被动的听讲者,无法成为课堂教学中主动的参与者。

  因此,只有杜绝上课走神,你才能进步,才能走出“差生”的阴影,做一个快乐而轻松的学生。

  准备一个“备忘本”,把知识记下来

  每个学生都会出现“一错再错”现象,但是优秀学生“一错再错”的几率要远远小于“差生”。

  但是仅仅满足于听懂了,没有把听懂了的知识再写出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就急急忙忙地去做下一题或干其他事情去了。几天后考试时又遇到了这样的题,下笔写的时候,才发现写不完整,有那么一点还没有理解。

  除此之外,备忘本上还可以记其他知识,如规律性的知识、你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你认为容易忘的知识、一些物质的特殊性质。

化学初三知识点归纳总结2

  一、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

  2、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

  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合金

  铁的合金

  铜合金

  焊锡

  钛和钛合

  金

  形状记忆金

  属

  生铁 钢 黄铜 青铜: 成分

  含碳量

  2%~4.3% 含碳量

  0.03%~2% 铜锌

  合金 铜锡

  合金

  铅锡

  合金

  钛镍合金

  备注

  不锈钢:含铬、镍的

  钢 具有抗腐蚀性能

  紫铜为纯铜

  熔点低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优点

  (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 + 酸 → 盐 + H2↑

  3、金属 + 盐 → 另一金属 + 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Fe + CuSO4 ==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

  四、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1)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6CO + Fe2O3高温2Fe + 3CO2

  (2)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 )、赤铁矿(主要成分

  是Fe2O3 )

  2、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

化学初三知识点归纳总结3

  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若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3液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将滴管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⑵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以防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以免药液流出。倒完药液后立即盖紧瓶塞,以免药液挥发或吸收杂质。

  ⑶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取。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滴管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注意:俯视则读数偏大,仰视则读数遍小。

  1.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特征: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3)形式:破碎、扩散、蒸发、凝固、熔化、升华、吸附、干燥等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挥发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

  (1)定义: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2)特征:生成了其它物质

  (3)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变味、变质、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生锈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与什么物质反应、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 一定 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 一定不 伴随化学变化

  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大。加压降温易变为固体“干冰

  用途:灭火,温室里作肥料,干冰用于致冷和人工降雨,化工原料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①跟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水中生成碳酸 CO2 + H2 O =H2 CO3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加热又变为紫色

  ②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定CO2)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CO2 + Ca(OH)2 = CaCO3 ↓+H2 O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或: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CO2 + 2NaOH= Na2 CO3 +H2 O(无明显现象)

  ③通常情况下,CO2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化学初三知识点归纳总结4

  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生成物中必须有水或气体或沉淀,反应物必须能溶于水或酸

  2.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

  金属要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里氢的前面,酸必须是盐酸或稀硫酸,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否则会产生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

  3.金属与【可溶性】盐反应条件

  金属不能是钾、钙、钠等活泼金属,它们将先与水反应生成碱,不会先与盐反应

  4.常见的颜色与状态

  铜离子蓝色,亚铁离子【浅】绿色,铁离子黄色,氧化铜黑色固体粉末,氢氧化铁红褐色絮状沉淀,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氢气火焰淡蓝色(天蓝色),碳酸钠白色固体粉末,氢氧化钙白色固体粉末

  检验物质时,常用的物理性质有:颜色 气味 状态 溶解性 导电性 磁性等

  除气体杂质:用固体或液体

  例:二氧化碳中有氯化氢气体,可用硝酸银溶液(变为氯化银沉淀)或【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掉氯化氢产生二氧化碳)去除

  5.除固体杂质

  例:氯化钠中有碳酸钙,可加水溶解,过滤后蒸发结晶;铜粉中有锌粉,可用铜盐溶液(置换)或酸(反应);氧化铜中有碳粉,可直接灼烧(C变为CO2)

  除液体杂质:将杂质转化为水或气体或沉淀

  例:氯化钠溶液中有硫酸铜,可加【适量】氢氧化钡溶液(硫酸钡和氢氧化铜是沉淀)

  6.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1.〔酸〕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足量】稀盐酸,若有气泡则变质。

  2.〔碱〕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变质。

  3.〔盐〕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氯化钡或硝酸钡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变质。

  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全部】变质?〔检验氢氧根离子时先除去碳酸根离子〕

  用试管取少量样品加足量的钡盐或钙盐,产生白色沉淀(碳酸根离子除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部分变质。不变红则全部变质。

  7.除去氢氧化钠中的`少量碳酸钠

  加【适量】氢氧化钡或氢氧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过滤,取滤液即可。贴士:适量是指恰好完全反应,要做到很难,说说很简单…产生的白色沉淀是碳酸钙或碳酸钡。

化学初三知识点归纳总结5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气体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一变二不变)

  22、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他为溶质。)

  24、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5、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6、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化学的学习技巧

  1、理解概念,把基本概念熟练掌握,这样才能在考试中拿到理想的成绩。

  2、做好化学实验,理解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的化学反应式就能写出来了。

  3、善于进行纠错练习,钻研好错题记录本,既可以复习全面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还节省了大量时间。

化学初三知识点归纳总结6

  一、分子和原子、元素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物质三态的改变是分子间隔变化的结果,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原子间隔越大。水银温度计遇热汞柱升高,就是因为温度升高时汞原子间间隔变大,汞的体积变大。

  例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有一种氢原子无中子)。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一般不写。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②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③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

  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⑤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⑥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非金属气体单质如H2、O2、N2、Cl2等,一些氧化物,如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如NaCl。

  3、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核电荷数不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类别的也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如Fe、Fe2+、Fe3+因核电荷数相同,都称为铁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

  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e、HF、H2O、NH3、CH4。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

  二、质量守恒定律

  1、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小结:在化学反应中:

  一定不变的是:①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元素的种类 ③元素的质量 ④原子的种类 ⑤原子的数目 ⑥原子的质量;

  一定改变的是:①物质的种类 ②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的是 ①分子的数目 ②物质的状态

  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表示两边各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

  三、气体的实验室制取

  1、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氯酸钾加热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CO2的发生装置。

  2、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难或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

【化学初三知识点归纳总结】相关文章:

高三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12-04

初三的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02-28

有机化学归纳总结11-25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01-29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1-25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0-24

必修二化学知识点总结11-13

初三数学的知识点总结03-06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2-06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