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工作总结> 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

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

时间:2024-08-13 08:18:15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

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1

  一、实验主题与背景的解读与指导

  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因而,在实验教学伊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针对性地选择以相关图片、科学家故事、生命现象、生产实践、新闻事件、趣味故事或提出问题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引入实验主题。例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显微镜下的美丽图片,如植物花粉、昆虫复眼、真菌等,让学生对微观世界充满好奇与兴趣;也可以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史,强调其对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激起学生学习使用显微镜的兴趣,从而导入主题。通过生动真实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外界新刺激之间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值得注意的是,实验教学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教师选择情境素材时应该确定其来源的可靠性及内容的科学性,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不宜选择严重超出学生认知的情境素材,这样会让学生无从思考而失去兴趣和信心。

  2.精讲实验背景。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有三个主要因素决定教学效果:学习者的认知前提能力(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者的情感特性(学习的态度和动机)和教学的质量,它们对学习速度的影响分别为50%、25%、25%[2],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重要地位。而验证性实验就是在学生既得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因而实验背景的讲解在此类实验教学中尤为重要。讲解实验背景可以从四方面入手:“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为什么”是要讲清实验原理,如“膝跳反射”实验,教师可以结合实验结果详细讲解膝跳反射的原理,再让学生在膝跳反射实验的基础上解释缩手反射,学生在“实践到理论――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反射的'概念及机制。“是什么”是实验结论,对于验证性实验,结论是已知的,教师往往忽略对结论的进一步分析,学生只是停留在理解的表层,应该着重分析原理与结论的因果关系。“做什么”是实验目的,通过原理与结论的分析,学生应该明确实验目的,进而思考“怎么做”的问题。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重点介绍实验方法,如显微镜的使用、徒手切片技术等;实验材料,如“绿叶在光下制作有机物”实验,教材选用天竺葵做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其他植物材料替换,具有哪些特征的材料才适合做此实验。

  3.善用问题诱发思考。实验指导书对验证性实验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等都作了详细介绍,学生可以按照实验指导完成实验,容易失去对实验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设疑、质疑、解惑,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导学生思考,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可以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回答:(1)如何检验有机物是不是淀粉?(2)能否直接向叶片滴加碘液进行检验?(3)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的?(4)如何去掉绿叶的颜色干扰?(5)如何探究光是不是绿叶制作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6)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在黑暗处一昼夜?(7)可不可以选用其他实验材料替换天竺葵?(8)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9)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10)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二、操作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1.初步拟定实验步骤。实验指导上已经详细描述了实验步骤,但是学生在操作中还是会出现诸多失误,这不仅是因为学生的操作不够熟练,更是因为学生还未真地理解实验步骤的设计缘由。因此,在操作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主拟定实验步骤,接着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全班同学共同分析和讨论,再整理出更全面的实验步骤,最后和实验指导书的进行比较,分析优缺点,老师在这一过程应进行协助与指导。如,“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实验,学生在拟定实验步骤时,可能会遗漏在载玻片上滴加清水、选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划“#”形撕取内表皮、用碘液染色、盖盖玻片等步骤,教师比对学生拟定的步骤与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肯定学生的创新点,同时详细讲解其缺失或不足的地方,让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不断改进步骤,从而真正理解实验设计的原理。这一过程不仅锻炼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还使学生充分理解验证性实验严谨科学的设计思路,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念。

  2.示范实验操作。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是做好实验的基础,教师在学生操作前进行示范或模拟操作,并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训练,使学生做到规范操作。如“练习使用显微镜”、“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等实验,强调对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如显微镜的对光、临时装片的制作等,可以让学生学习规范的实验操作。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具体的示范操作情境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操作事项,如正确取放显微镜,强调不可单手拿显微镜,容易使目镜脱出镜筒。

  3.适当与适时的指导。验证性实验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实验操作阶段,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对于不规范的操作或习惯应进行指正;对于实验结果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过程中有无失误等因素,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验中的指导要适当与适时,不要过于急切,也不要过于怠慢,以免忽略学生不规范的操作而影响后续的实验。

  4.维持实验秩序。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有更多活动与交流的空间,容易忘记课堂纪律,有些学生认真做实验,有些无所事事,有些甚至在玩耍打闹,造成实验秩序紊乱,这样既干扰实验的进行,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甚至对略带危险的实验,会引发教学事故。因而,在学生开始实验操作前,教师要说明实验秩序并作出相关要求,以保证学生带着秩序意识进入实验。同时,在实验中,对不遵守实验秩序的学生进行教育,还可以适当地进行惩罚,如负责本节实验课的秩序维持、课后打扫实验室等。若出现突发事件,如实验事故、实验疑难问题、学生的恶作剧等,教师要保持头脑清醒,灵活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进行恰当的处理。实验操作结束后,应该要求学生整理和清洗实验仪器、用具、操作台等,待教师检查后才宣布实验结束。

  三、总结阶段的反思与拓展

  1.进行实验反思。学生完成实验后,往往就等着下课,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善始善终,并且在每节实验课都留出一些时间进行反思。实验反思,即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以及失误原因等进行思考与总结。在实验操作结束后,教师留一部分时间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可以对实验操作进行反思;可以联系其他同学的表现,反思自己的表现;也可以小组集体进行实验反思,回忆实验过程中同组成员的表现,相互指正,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进步。学生反思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可以指出实验的优缺点和改进的方法,也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或者让学生分享实验经验或体会。

  2.补充拓展,启迪思维。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如,“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教师可以提供电子显微镜的相关资料,比较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异同点,加深对显微镜发展历程的了解;“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实验,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此实验计算洋葱内表皮细胞的面积;“绿叶在光下制作有机物”实验,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一实验在生产实践中有何重要意义。除了在实验课上的扩展,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后练习进一步锻炼学生思维,如学习“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后,让学生在课后设计实验探究鱼种类不同是否尾鳍的血流速度不同,或者探究个体大小不同的同种鱼的尾鳍血流速度是否不同。当然,拓展要自然而循序渐进,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出学生有能力通过思考解决的新问题,通过对实验的补充拓展,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以上是基于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实施环节提出几条可行的指导策略,希望能给初中生物学验证性实验教学提供借鉴。当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考虑学校的教学条件、课时安排、学生人数等情况,根据实际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教学在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原理和掌握规律,培养实验技能和实验规范,以及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上的重要作用。

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2

  一、研什么

  时下,农村校本教研仍然是“涛声依旧”,茫然无措,不知该研些什么?笔者认为应从研究自己的行为,解决自己的问题人手:

  1、抓理论学习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研究”。不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为此,我们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或要求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一些新理念、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新经验等。

  2、抓集体备课

  在教师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再组织同年级段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与同组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明确各课时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教法与学法,提出每节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等。

  3、抓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其操作程序大致为:⑴ 选择课题。应以问题为中心,从学校或教师实际需要出发。把教学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讨论专题,组织交流讨论,求得问题的解决。⑵ 围绕课题搜集材料,选择、整理材料。⑶ 开展课题研究。在学习和研究中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研究与专家指导等相结合。⑷ 课题研究结题。教师要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并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今后进一步进行探讨。

  4、抓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意见等。

  5、抓教学反思

  反思是一种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为此,我们强调教师勤写教后反思或随笔,及时记录教学过程成功、失败之处,记录课堂意外收获,做好课后“备课”。教后反思书写形式上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一定要有实效性。

  6、抓总结提炼

  抓总结提炼对教师升华认识很有好处。要求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提炼经验。把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体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把教学过程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并用新理论加以剖析与同事共享;把教学过程经验总结出来、教学成果撰写成论文形式呈现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切磋交流,从而不断从实验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并用它去指导平时教学实践,以提升自己业务水平。

  二、怎么研

  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应做好“三个结合”,即教研与教学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教研与师训相结合,以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1、开展讨论与交流,提高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

  开展教育科研的大讨论,转变思想观念,澄清部分教师在校本教研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其实,课堂教学就是在不断地探究、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已经伴随着研究的性质。关键问题在于教师是否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否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探讨、总结、创新。为此我们要立足于平时每一节课教学与研究,把“教学”当作“研究”,勤写教后随笔与反思,大胆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就是校本教研。

  2、广泛学习与宣传,形成校本教研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校本教研的氛围是进行校本教研的保证。校本教研的氛围主要指观念氛围,我们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科研的理论,邀请教育科研专家以及市进修校老师到校进行教育科研方面的讲座与指导。引导教师树立三个观念:⑴ 明确教研与课改的关系,树立“教育要改革、教研须先行”的观念。⑵ 明确教研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树立“向教研要质量”的观念。⑶ 明确教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研的主力军”的观念。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能树立“教研先导”,“向教研要质量”的思想观念,积极投身于校本教研之中。

  3、加强领导与管理,构建校本教研的管理体系

  首先,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组织领导,保证校本教研工作组织到位。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课题小组,制定各科课题实验方案。帮助教师总结教育科研成果,要求每位教师平时要注意教研资料的积累。学校每学期均收集每位教师的教科研经验总结或论文、最佳教案、教学随笔等材料,并将其分类整理装订成册。

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3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所以,良好的观察能力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

  二、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W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

  三、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四、培养学生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4

  1 反思教学积累,优化教学设计

  这种类型的反思主要在备课阶段进行,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教师的智慧技能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能否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否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三是能否预测实验的成功与失败.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思”取代“我思”,不考虑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二是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在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案,有的甚至照抄以往的备课笔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以往经验与教训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例如:自己或他们以前在教授这一教学内容(或相关内容)时,曾遇到哪些问题?是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预测学生在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新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可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其次是反思教学目标,突出学生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前提和基础,新课标将教学目标设定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要求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作为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标要求,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一方面要依据课标要求,使学生了解、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依据教材体系和社会需要积极倡导能力培养,使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经历实验研究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反思,一是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二是可以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三是可以逐步培养教师良好的反思习惯.

  2 反思实验得失,突现科学探究

  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是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最有效、最轻松的学习途径.实验中学生不仅能接受新鲜的事物,而且能动手动脑,观察到奇异的现象.因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不断反思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要反思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优化实验设计,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经常设计一些能突破教学难点的家庭小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推进素质教育,迈向创新教育.

  例如,在分子间有间隙的教学时,我准备了二只100毫升的量筒,分别倒入50毫升的水和酒精,然后把50毫升的水倒入酒精中,发现总体积略小于100毫升,从而说明分子有间隙.这时一位同学举手向我提出:“老师,我发现盛水的量筒壁上还有一部分水珠,是不是水没倒净,所以总体积减小了?”.确实筒壁上是残留了部分水珠,无疑同学们对新的结论产生了怀疑,任凭你老师怎样解释,学生就是半信半疑.事后我对实验过程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二处不足:一是容器太大,现象不明显;二是液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时会残留一部分,影响了实验的可信度.反思后,实验改进如下:把全班分成若干个组,二人一组,为每组准备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一根,中号注射器一只,水和染成红色的酒精各若干.启发学生运用这些器材探究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如何变化?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有可能发生变化?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了,他们进行了热烈的探究,绝大多数小组的探究过程为:先用注射器向细玻璃中注入一定量的酒精,再注入一定量的水,在水面处做一记号,用手指堵住管口,反复来回振荡,发现液面下降了,说明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为什么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会减小,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隙.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能避免实验本身的不足,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乐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反思教学方法,促进学法转变

  新课标反复强调应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这从根本上要求教师反思教学方法,选择最佳途径和手段进行教学,以教会学生善学.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贯彻探究式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要不断反思教法上的得失,着力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上下功夫.鼓起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让我“试一试”的勇气,培养探究能力.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把被动的记忆性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下,师生共同讨论关键的问题,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公开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反思,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有了失败的教训,第二次试教时,我先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探究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非常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的亲历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

  4 反思教学组织,突出主体参与

  以班级为教学组织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经常走入一个误区,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写,学生记.长此以往,巩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首先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教师的作用重在“唤醒、激励和鼓舞”,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要特别关注的是适时恰当地介入学生的活动,充分为他们提供合作讨论、发表见解的机会,以学生为主角,教师做配角,将传统的演“教案剧”改为谱“教育诗”.其次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授人以渔”的基础上,必要时“与之同渔”,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还要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要鼓励学生讨论,使其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组织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低效状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真正“会学”而不是“学会”.

  例如,“密度”一节的教学,有的学生2节课就可以掌握得非常好,但有的学生需要3课时甚至4课时.如何使这种“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得以缓解,需要教师细心体会,认真反思,特别要反思造成“吃不饱”与“吃不了”的根原,反思自己教学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反思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与探究能力中存在的不足.经多次反思改进,设计如下:上课时,教师首先给学生设置情景问题:“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哪一杯质量大?”再让大家把它们同时放到已调节好的天平上,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结果天平向盛水的一边倾斜,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共同讨论,提出各种猜想.比如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之比是否相等?……接下来,把学生分成4个大组,若干小组,第一组测若干杯体积不同的水的质量与体积,第二、三、四组分别测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要求各小组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选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同时记录相关数据,分别算出水、铁、铜、铝四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值;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讨论并归纳出: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相等的,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值是相近的或相等的最后教师总结指出: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是恒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顺势提出“密度”的概念.这样,整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去摸索、寻求,让事实说话,使学生对密度概念有了本质的理解,从而为“吃不了”的同学,进行密度的计算与应用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吃不饱”同学的探究能力,使他们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5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学习兴趣是通过感悟、体验后在内心深处产生需要的倾向.它是学习的前提和主动参与探究的动力.有目的地创设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发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

  学习情境的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调学生对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设学习情景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从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入;从化学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新闻报道、影像资料;利用科学故事等,都可以创设学习情境.

  二、动手实践,培养探究能力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实验探究活动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组织和协助学生动手实践,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讨论交流,拓宽探究广度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后,应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讨论交流,提出比较合理的假设,展开进一步的探究.通过实验探究,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尝到实验设计成功的甜头,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信心.

  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为了证实“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教师可以设疑:用“白磷在空气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进行实验验证.想一想,该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提示:查找有关资料,思考并交流讨论.

  学生甲:应该将白磷的燃烧密封在一个封密装置中.可以按课本演示实验的做法,在锥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装一支玻璃棒,将灼热的玻璃棒与锥形瓶内的白磷接触,引燃白磷.将反应前后的实验装置(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在内)进行称量,比较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是否相等.

  学生乙:我觉得这种做法很难使玻璃棒与白磷接触,我想改进一下,不用玻璃棒,用酒精灯加热锥形瓶中的白磷.

  学生丙:我想用凸透镜聚焦太阳来点燃白磷.

  老师提示:在实验过程中,有时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会使空气膨胀,冲开瓶塞导致实验失败.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各小组展开讨论,讨论结果:在单孔橡皮塞插一段导管,导管上端绑一个气球,橡皮塞塞紧锥形瓶口,白磷燃烧时空气膨胀,把气球胀大,从而解决了空气膨胀冲开瓶塞的问题.

  苏维姆林斯基认为,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思考.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修正某些认识,使知识、技能的获得、兴趣的培养、与他人合作等都体现于探究活动之中.讨论交流拓宽了探究的广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语言表达中锻炼自己,树立自信.

  四、反思评价,分享探究成果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后,反思自己达标的思路和方法,并与其他同学对照,使自己的认知条理化,完善认知系统结构.

【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实验总结[精选]05-22

小学科学实验总结12-05

小学科学实验总结(必备)07-06

小学科学实验总结范文01-18

【集合】小学科学实验总结07-06

科学实验室工作总结05-03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总结05-23

小学科学实验工作总结04-24

小学生科学实验课后总结10-21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