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创新思维课程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创新思维课程总结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创新思维课程总结 1
一、优化学习过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优化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基本采用的授课流程一般是:教师单独备课、布置学生预习、课前教师准备、课堂授课板书、学生听课笔记、下课布置作业。这种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冷落和贬低发展、探究,自我封闭。评价的标准也是看你记了多少,而不是看你掌握了多少。这种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缺点有:①集体备课形式化:“重写轻备”,教师的备课和上课是脱节的,所谓备课就是抄教案,看谁抄的认真,仅在上课前想一下过程,如讲哪几个知识点,用哪几个案例,布置什么作业等。②预习形式化:教师布置给学生的预习作业是口头的,所以学生在预习时目的不明确,不知道预习什么,其预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③课堂效率低:因为课前预习是虚设的,学生上课前的状态是白纸一张,所以学生进入状态较慢,教师为了赶进度,给学生的合作讨论的时间少,基本上是满堂灌,课堂上教师要抄题,学生一边忙于听课一边忙于记笔记。绝大多数同学像录音机,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多少同学能听懂,故课堂容量小,听课效率低下。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尽快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充分发挥思想品德吸引学生的独特条件(如新闻点评、名人名言、社会观察、调查报告、编写报纸等),把思想品德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联系学生、联系生活、联系时政、结合教材,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已成为新课改实施五年来的当务之急了。在坚持学习溧水区东庐中学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不同年级教学中积极尝试与实践小组教学、活动教学;实行课前教师指导、上课学生主讲、中间教师穿插解疑、最后生成观点的教学方法;强调尊重教材,用好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带着教材走进学生生活、社会生活、新闻热点……并特别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社会互动,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参与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学习目标的设计
在教育教学中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目标的优化设计。在传统的学习模式当中,学习目标是由教育管理部门统一制定的,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和学习的主体并不参与学习的战略管理。过去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基本是照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结合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教材的重难点和本校教学条件来设计学习目标,从而形成老师照教材教,学生按教材学,考试按教材考的局面,缺乏对优化学习目标设计的思考。那么到底应当如何设计学习目标呢?
同样的知识内容,不同的学习理念、不同的学习资源、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过程,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学习目标时充分考虑教材、学生、时事、社会等具体情况来制定。
(三)优化课程资源
1.用好教科书。
读好课本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完全用教材进行教学”和“完全离开教材进行教学”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做法;南京市思想品德课考试是开卷考试,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服务是上好课,应对中考的关键。在编写教学案时我们设计了“知识梳理栏”,将教材中重点知识通过填空、选择、简答、疑问解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然后通过同学交流解疑,老师点拨进一步理解教材,在此基础上我们围绕教材、时事热点、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热点、南京市近期发生的要闻设计师生探讨话题,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与材料分组讨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形成共识,加强了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教材走向生活;同时要求学生多看《新闻联播》、《时事》、报刊杂志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社会中发生的种种,让生活走向教材;另外我们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教材,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
如指导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联播》,阅读《时事》、《半月谈》等报刊杂志,要求学生关注其中与教材、中考以及和学生未来发展联系较紧的信息,找出与教材的结合点。
(四)优化课堂思维
1.优化思维过程,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分析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运用现有知识,通过分析推理获取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精心设疑,避免跳跃性思维造成学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探索求知;或因问题设置过细而杂,无思维力度,达不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优化思维过程就是要指明学生的思维方向,设疑细而不复杂,构思新颖灵活,但概念性强,涉及政治知识广,本着跳一跳,够得到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优化思维空间,培养联想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联想思维是指学生回想起与新认知客体相似的旧印象的思维过程。综合思维则是指学生进行抽象、归纳、推理、想象、分析、综合找出问题,形成规律,提高思维的综合性、整体性、严密性、广阔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优化思维空间就是对设计的问题的广度(与新旧知识的联系)、深度(知识运用的能级),进行优化设计,从而进行联想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对学生学好政治这门课程有很大促进作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学得牢、学得活,课堂回答问题流利准确,综合解题能力也能得到明显提高,有效地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不成为知识的奴隶而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3.优化思维时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政治创新能力是政治研究能力的主要成分,创新思维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前提,创新思维是包括预测可能的'结果,提出可能的起因,设计知识的运用,知识的发散、求同、融合等多功能的高层次思维能力。优化思维时间就是指在优化思维过程和空间的基础上,合理留给学生课堂探索思维时间,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不断地积极投入思维,敢说、敢做,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引导激发学生思维处于“活化”状态,避免因时间紧张而使大多数同学思维不能顺利展开,处于被动观察状态,面向全体科学地驾驭学生,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合理的探索时间,使学生思维处于“活化”状态,不仅知识点到位,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联想思维、综合思维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思维,避免课后陷入题海,事倍却功半。
(五)优化提高自身的素质
新的《课程标准》向我们思想品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作为教师要:
1.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赏识学生的优点、进步和个性;宽容学生的过失、错误、缺点。
2.改变角色,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与学生亦师亦友。
3.拓宽视野,做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开拓者。教师自身要成为一个学习型教师,“问泉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二、总结反思、共同发展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果我们师生经常总结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必将促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作为我们一线的教师总结反思什么?
总结反思我们的教学理念是否落伍?
总结反思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是否手中有课标考纲,心中是否有学生?
总结反思我们在与学生交流探讨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结反思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否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审题答题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等?
总结反思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师生表现出来的亮点与缺点?
当然仅有教师的反思是不够的,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作为学生也应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
总结反思预习是否到位?
总结反思听课效率高不高?
创新思维课程总结 2
初中数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相关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较大的重要意义。思维品质的最高层次意味就是数学思维的创新,只有多种品质协调一致发生作用才能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创新精神和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就结合自己的实践和认识重点试析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及意识。
一、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才能促使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们能够敢说、敢问、敢想,从而能够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才能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由、轻松、积极的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学生突破常规,勇于想象。教学中教师应以活跃课堂教学、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作为出发点,运用各种方式,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活泼教学课堂,才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有效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真正做到课堂上活跃起来。教师应激励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挑战问题,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转变教师观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深刻的观察,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明白在问题面前不要急于求解,要深刻去观察,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俗话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观察能力的形成是通过学生学习过程实现的,学生在观察前,必须有明确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观察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等。
四、培养学生想象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因此,在数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创新思维的萌芽与培养必然伴随着想象、幻想乃至联想,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出让学生充分想象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想象、联想、分析、综合、发展思维,获取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夯实基础。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
五、加强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善于启发,富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是能够得到提高。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集中与发散思维训练,针对相同知识点或是同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对于散乱的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形式体现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内容,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所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必需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并重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在教学中,特别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总结和研究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思维,二者相辅相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两者应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效用。
创新思维课程总结 3
本学期的益智思维兴趣小组活动已经顺利结束了。
本次开设的益智思维兴趣小组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具灵活性,可塑性。它是一项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启发儿童创造思维的重要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教育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开放自己的思维,对于学生来说,这项活动充满趣味性,他们动手和动脑的积极性都很高。通过这项活动,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在合作中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本学期开设的益智思维兴趣小组为一部分爱好奥数爱好象棋,动手动脑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思维能力的机会和空间,使他们的一技之长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以点带面,促进全校的.兴趣小组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我们主要让学生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奥数方面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案,期间还插入多样式的游戏教学,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让他们进行合作学习,注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创造精神。学生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在活动中他们的积极性很高,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学得也非常认真,都有很大的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在选材时,我们尽量做到面广、有趣,尽量让学生通过先独立思考得出结果之后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的方式进行课程的学习。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2、由于在活动中他们体会到了益智思维的乐趣,所以对益智方面的问题兴趣更浓了。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切身体会到了这一点,每次课堂上出奥数题让他们尝试解答,他们非凡的思维能力,解题思路都很出乎我们的意料。
3、学生的动脑能力比以前都有明显的提高,他们现在都能自己主动去找一些奥数方面的题目自己尝试去完成,甚至有些学生还找题目考老师。
4、在活动中我还注意培养他们的互助精神,当他们有不会的时候旁边的同学就会主动帮助他们,现在小组中的学生都已形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5、本学期,我们还在摸索着,在选材时,尽量控制好题目的难易程度,做到:低起点,高发挥,既照顾到一般层面的学生学习的水平,又尽量照顾到那些掌握新技能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水平。鼓励学生做到:基本思路全员掌握,创新思维尽情发挥。既为一般学生打造学习平台,又为尖子学生打造展示舞台。
在本学期的益智思维兴趣小组活动中有收获,也有很多的不足:如有的学生在活动时会不注意卫生,把一些碎纸、废树叶等东西扔到地上;有的学生在活动前不能把活动所需要的东西准备好;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没有全身心的参与到课堂中。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更加努力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创新思维课程总结 4
一、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课程标准体现了时展对数学教学的崭新要求。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特殊认识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接受知识为主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是在特定环境中的人际交往的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并且始终以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课堂,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使创新精神逐渐得以培养。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获取数学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中要情境问题化,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自主地进行探究与思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以培养。例如在教“圆周角”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一段足球比赛的视频,从中截取特定的画面,同队的两名球员位于球门前的同弧上。提问:“仅从射入球门范围的大小来看,带球的球员是否需要把球传给自己的队友?”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提出问题,立刻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习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将生活问题数学化,通过分析数学问题从而得出结果,达到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
三、设置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不反对课堂活动的创新,课堂也需要营造民主、活跃、和谐的气氛,但是一些教师为了让课堂体现出这样的氛围,便大搞学生“活动”。单从数量上统计,学生活动的人数、广度真可谓“轰轰烈烈”,貌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试想,如果这样为活动而活动,淡化学生的思维参与,又有什么实际价值呢?我们的问题设置必须要有思维含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否则教师提出的问题就是多余的。教师的问题问的没有实际价值,没有让学生进行真正的思考,这样的问题不问也罢。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做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强化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是人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统一。对学生的培养要从“学会”转变成“会学”,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数学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习方法。现代教学必须使教和学统一起来,不仅教给学生知识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知识的规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学会迁移。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无论是教的方式还是学的方式,都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而忽略了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在当今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来体验、感知数学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渐得以培养。近几年我一直在尝试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学,在课堂上想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探究试验和实践活动,真正体验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在体验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促使知识升华为能力。
(三)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归纳总结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节课中除了要进行各种归纳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归纳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多地交给学生。每次归纳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归纳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创新思维课程总结 5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选修《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技法》的80名学生作为干预组研究对象,配对匹配相同专业、相同年龄与性别的未选修该课程的学生80名作为对照组。
2.方法
(1)评价工具采用美国教育学家Facione1992年发表,彭美慈等[3]20xx年翻译和修订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包含70个条目,共7个维度,分别为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其中,正性条目30个,负性条目40个。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负性条目赋值为1-6分,正性条目反向赋值。量表的内容效度为0.89,α值为0.90,特质的α值为0.54-0.77。测评总得分在210分以下表示具有负性批判性思维能力,211分-279分表示意义不明确,280分及以上表示具有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350分及以上为强的表现。各特质的分数区间为10分-60分,30分及以下为负性特质表现,31-39分表示特质意义不明确,40分及以上表示正性特质表现,50分及以上为强的特质表现[4]。(2)研究方法干预组学生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技法》授课,本课程为1学分,课程内容分为6讲,每周1讲,共授课6周,于2-8周授课。配对匹配相同专业、相同年龄与性别的未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开课前和课程结束后,发放量表,采用统一指导语,填完后当场收回。3.统计学方法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教学实施前后的差异;申请专利及创新项目的意愿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二、结果
1.基本情况
教学前后各发放问卷160份。教学前收回有效问卷133份(83.13%),其中干预组75份,对照组58份;教学后收回有效问卷129份(80.63%),其中干预组78份,对照组51份。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0.47±0.97)岁,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χ2=5.100,P=0.404)等人口学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教学前后两组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组间比较
组间比较显示:教学前两组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上述7个维度中的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自信心、求知欲5个维度得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教学后两组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7个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组内比较
组内比较显示:干预组教学前后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7个维度得分均无变化(P>0.05);而对照组教学前后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自信心维度得分发生了有统计学差异的下降(P<0.05),详见表3。
4.教学后两组学生申请专利及创新课题的意愿比较
6周的授课结束后,干预组有58.97%的学生有申请专利的`意愿,而对照组仅有23.53%的学生有此意愿;两组学生申请创新课题的意愿比申请专利高,干预组有69.23%的学生有意愿申请创新课题,对照组仅有23.53%。教学后两组学生申请专利及创新课题的意愿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
三、讨论
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有助于抵御考试压力对批判性思维的影响
创新教育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基础内涵的一种素质教育实践[5]。批判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6]。目前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尚未统一。概括地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7]。这就要求在医学教育中,医学生要敢于对所学医学知识、观念和思维方法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大胆地进行评判,并运用可靠的方法去检验自我判断的正确性,并在分析、综合、演绎和归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8]。本研究通过开设《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技法》课程,讲授了创新基础知识、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训练以及创新技法等内容。施教前,虽然两组间人口学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但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7个维度中的5个维度(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自信心、求知欲)得分有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课程的类型和性质有关。选修课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选择的,他们在开放思想、分析能力、自信心、求知欲等方面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比对照组高。尽管如此,教学后干预组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7个维度得分无统计学差异,似乎创新课程对批判性思维能力没有效果。但是,对照组前后两次得分发生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下降,说明外界有导致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降的影响因素的存在。本课程的开课时间是2-8周,课程结束进行量表测评时正处于学生期中备考时期,考试压力可能是导致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降的外界因素。赵梅等[9]研究表明,医学本科生批判性思维与学习压力大小呈负相关。这一结果支持上述推测。由此可见,开设本课程可有助于抵御外界压力对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创新课程可能阻止了考试压力导致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下滑。
【创新思维课程总结 】相关文章:
创新思维课程总结08-15
创新思维课堂总结08-18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升心得10-11
创新课程的心得07-11
创新思维心得体会12-23
逆向思维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之我见01-13
(经典)创新思维心得体会15篇10-20
创新思维心得体会14篇02-24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总结02-19
创新课程的心得体会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