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第一章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整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其生命活动依赖于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方能完成;对于非细胞生物(病毒)而言,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即寄生生活。
注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3.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一般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③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衣壳)所构成。
④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三大类)..
4.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生物圈...
注意:
①单独的物质(如水)并不能表现生命现象,故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②植物组织主要包括分生、营养、输导(导管和筛管)和保护组织,没有系统;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③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既可以属于细胞层次,也可属于个体层次。
④动物的组织包括上皮、肌肉、神经和结缔组织,其中血液、韧带为结缔组织;血管则属于器官。
第一章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①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无成形的细胞核,被称之为拟核;...
遗传物质为裸露的DNA分子,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
②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
遗传物质为DNA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结合成染色体;除核糖体外还有多种细胞器;植物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
注意: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也有统一性,即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且遗传物质相同,均为DNA。
2、细胞生物种类:
①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等
②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等。
注意:
①细菌和真菌的区别细菌分为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球菌(葡萄球菌)和螺旋菌(霍乱弧菌);真菌主要包括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如蘑菇,木耳等)
②藻类中只有蓝藻(念珠藻、颤藻、发菜)是原核生物,水绵,衣藻,红藻等为真核生物;但它们均为光能自养生物。
3、细胞学说的内容: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
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③新细胞是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依据,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们之间都存在着或近或...........
远的亲缘关系。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细胞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
4、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实验:
①操作的基本步骤:取镜(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安放、对光(光线暗时,可选用大光圈,凹面镜;光线亮时,可选用小光圈,平面镜)、压片、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再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且用高倍镜观察时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认识目镜和物镜(123为目镜,456为物镜)
镜长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③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且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长度或者宽度的'放大倍数,而非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注意:采用目镜放大10倍,物镜放大10倍观察装片时,视野被16个细胞充满,当转动转换器把物镜换成放大40倍时,视野则仅被1个细胞所充满(前者细胞面积被放大10000倍,后者则被放大了160000倍)
采用目镜放大10倍,物镜放大10倍观察装片时,视野直径上有16个细胞,当转动转换器把物镜换成放大40倍时,视野直径上则有4个细胞(前者细胞长度被放大100倍,后者则被放大了400倍)
④低倍镜的放大倍数小,物镜短,通光量大,视野亮;高倍镜的放大倍数大,物镜长,通光量小,视野较暗。
⑤物象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由于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所以,视野中物象移动的方向与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如b字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视野中可看到的是q;显微镜观察的目标在视野的右下角,要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需要将装片向右下角移动。
第二章第一节组成细胞的分子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不............同.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不同生物所含元素种类基本相同,但含量不同........
大量元素:C、O、H、N、S、P、Ca、Mg、K等;微量元素:Fe、Mn、B、Zn、Cu、Mo等;①最基本元素(干重最多):C②鲜重最多:O
③含量最多4种元素:C、O、H、N④主要元素;C、O、H、N、S、P水:含量最多的化合物(鲜重,85%—90%)无机物无机盐
3.组成细胞蛋白质: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干重,7%—10%)...的化合物
元素C、H、O、N(有的含P、S)
脂质:元素C、H、O(有的含N、P)
有机物糖类:元素C、H、O
核酸:元素C、H、O、N、P
4、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①还原糖的检测:材料含糖量高,颜色较白的,如苹果,梨
试剂斐林试剂(由0.1g/ml的氢氧化钠和0、05g/ml的硫酸铜等量混合后加入组织样液)
现象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注意:淀粉为非还原性糖,其遇碘液后变蓝。
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但蔗糖为非还原糖。斐林试剂很不稳定,故甲液与乙液最好是现配先用,且必须混合均匀。
②脂肪的检测:材料花生子叶
试剂苏丹Ⅲ或者苏丹Ⅳ染液
现象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后可见视野中被染成橘黄色(苏丹Ⅲ)或者红色(苏丹Ⅳ)的脂肪颗粒。
③蛋白质的检测:材料豆浆、蛋清等试剂双缩脲试剂(由0.1g/ml的氢氧化钠和0.01g/ml的硫酸铜先后加入组织样液)现象不需水浴加热即可出现紫色反应。
注意:用蛋清时一定要稀释,若稀释不够,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时,会黏在试管内壁,使得反应不够彻底,且试管不易清洗;加入双缩脲试剂的顺序不能颠倒,先用A液造成碱性环境后再加入B液。
第二章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NH2
元素C、H、O、N(少量P、S)
RCHCOOH
基本单位氨基酸(20种)特点: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
脱水缩合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之间的差别是在......于R基的不同;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多肽(链)肽键:─CO─NH─
盘曲、折叠几个氨基酸就叫几肽.....
空间结构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①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结构多样性)
②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变万化决定
功能结构蛋白与功能蛋白结构成分、催化、运输、免疫、调节(功能多样性)(角蛋白、酶、载体如血红蛋白、抗体、胰岛素和生长激素)
相关计算
①肽键个数(脱水数)=氨基酸个数(N)─肽链条数(M)
②几条肽链至少有几个氨基和几个羧基(至少两头有)..
③蛋白质分子量=N×a—18×(N─M)其中a代表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量
第二章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一分子磷酸
①基本单位是:核苷酸一分子五碳糖(2种)
(8种)一分子含氮碱基(5种)
②核酸功能: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③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注意:遗传物质和核酸的区别:如小麦的遗传物质是DNA,而核酸则包括DNA和RNA两种;RNA病毒的遗传物质和核酸均是RNA;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而核酸则包括DNA和RNA两种。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
①原理:用甲基绿和吡咯红染液染色甲基绿使DNA变绿、吡咯红使RNA变红
盐酸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可以促使DNA与蛋白质的分离。
②步骤: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在30度的温水中用盐酸水解用蒸馏水冲洗涂片染色观察(先用低倍镜玄色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再换高倍镜观察)。
③实验现象: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细胞质被染成红色。
④实验结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原核细胞DNA则主要位于拟核)
第二章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1.糖类的组成元素是C、H、O
2.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①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动植物都有)②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植物二糖: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水解为两分子葡萄糖)动物二糖: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
③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植物多糖:淀粉(贮能)、纤维素(细胞壁主要成分,不提供能源)
动物多糖:糖元(贮能)(如肝糖原、肌糖原提供肌肉能源)
3、脂质的组成元素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N。脂质中的氧元素的含量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所以等量的脂肪和等量的糖类,前者释放的能量更多。(O含量相对少、H比例高,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多,耗氧多)
脂肪:储能、保温、减少摩擦,缓冲和减压
4.脂质分类磷脂:膜结构基本骨架,脑、卵、、肝脏、大豆中磷脂较多固醇:对生物体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起到积极作用。
胆固醇(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血液脂质运输)、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生殖细胞形成,维持第二性征)、VD(有利于人体对Ca、P吸收)
5、①单体:组成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②多聚体: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③每个单体都以若干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有许多单体连成多聚体。故碳元素为基本元素。
第二章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1.水的概述: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不同的生物种类含水量差异大,一般水生生物含水量多于陆生生物;同一生物不同发育时期含水量差异大,一般幼年大于老年;同一生物个体不同器官含水量也不同。
2.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含量约95%约4、5%功能1、良好溶剂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联系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随结合水增加,抗逆性增强。注意:心肌含水79%呈坚韧形态是因为其结合水含量多,而血液含水82%呈流动状态是因为其自由水含量多。
3、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功能: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Mg→组成叶绿素、Fe→血红蛋白、I→甲状腺激素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血钙高会肌无力)③维持酸碱平衡(如NaHCO3/H2CO3)④调节渗透压
4、植物必需无机盐的验证(溶液培养法,注意对照)
在植物需要的各种无机盐中,摄取量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如果用完全培养液(即包含植物生活需要的各种重要元素的矿物质溶液)培养植物,植物应能正常生长发育。如在培养液中特意缺少某种元素后植物发生生长发育不良或其他种异常现象,当再重新添加该种元素后,植物又重新恢复正常生长发育。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了解某种元素对植物生活所起的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0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0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磷脂 蛋白质 糖类
二、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0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二、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渗透装置组成:
液面上升的原因:单位时间内由烧杯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的水分子数>单位时间内由漏斗通过半透膜进入烧杯的水分子数。
3、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具有:某些物质可以通过,而另外一些物质不能通过。(如:动物膀胱膜、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
4、水分子的运动方向: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的方向水分子数的方向;双向运输。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
2、半透膜:
3、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浓度<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浓度>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浓度=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胀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主要靠细胞内的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等亲水性物质吸收水分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后)
2、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里面的细胞液。
3、半透膜:(和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4、可以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
(1)具有
(2)具有
5、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6、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原因分析项目类型内因外因宏观表现微观表现液泡质壁分离相当外界溶液浓度植物由细胞颜色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浓度变得原生质层与细胞壁液泡质壁分离细胞壁的伸缩外界溶液浓度植物由细胞颜色复原性原生质层细胞液浓度变得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7、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物质:
8、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应用:
①判断细胞的死活
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活细胞待测细胞+蔗糖溶液镜检不发生质壁分离→死细胞
②测定细胞液浓度的范围
待测细胞+蔗糖溶液分别镜检细胞液浓度介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刚发生质壁分离的两种外界溶液的浓度之间
③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不同植物细胞+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镜检比较发生质壁分离时所需时间的长短判断细胞液浓度的大小(时间越短,细胞液浓度越小)
四、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验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生物膜的这一特性,与细胞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时间
科学家科学实验假说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对红细胞膜化学分析膜中含脂质和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面积细胞膜中脂质为家是细胞膜的2倍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生物膜为三层静态统一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结构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细胞融合,发现荧光均匀细胞膜具有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质分子有的,有的,有的(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3、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4、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例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作用;糖被与的识别有密切关系。(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5、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而成的糖脂。
三、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功能特点: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
1、概念:物质进出细胞,的扩散。
2、分类: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二、主动运输
1、概念:
2、意义:
3、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比较物质进出细胞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的方式浓度梯度(一般)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图例影响因素①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①②②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举例O2、CO2、水、甘油、萄糖、氨基酸;脂肪酸、乙醇、苯等离子通过细胞膜表示曲线(一定浓度范围内)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胞吞:细胞外→细胞内,如:变形虫吞食食物颗粒,白细胞吞噬病菌等。
2、胞吐:细胞内→细胞外,如: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
3、特点:非跨膜运输;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
4、进出细胞的结构基础:生物膜的流动性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01细胞的增殖
一、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①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②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
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膜仁重现失两体。
二、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不同点:
1、植物细胞: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
2、动物细胞: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三、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四、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02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
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0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的衰老
-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①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②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 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①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②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③细胞内的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④衰老的细胞内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固缩、染色加深;
⑤ 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
- 细胞衰老的原因:
①自由基学说
②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0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3、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4、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 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 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 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0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与ADP的转化
0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 6O2——>6CO2 + 6H2O +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2C2H5OH(酒精)+ 2CO2+少量能量
或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0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相关概念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二、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
1648年海尔蒙脱(比利时),把一棵2.3kg的柳树苗种植在一桶90.8kg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供给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柳树增重到76.7kg,而土壤只减轻了57g。指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自水。
-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
1785年,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
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 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四、叶绿体的功能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具有吸收光能的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和叶绿体的基质中含有许多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
1、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超过光饱合点,光合速率反而会下降。
2、温度: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
3、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光合速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
4、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光合速率下降。
六、光合作用的应用
- 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 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 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 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
- 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 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七、光合作用的过程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
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元素:C、H、O、N、P、S、K、Ca、Mg
②微量元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④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
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
24、水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结构核仁
3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无氧呼吸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转化成乳酸能量
42、细胞呼吸应用: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先通气,后密封。先让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叶绿素a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叶绿素b(类囊体薄膜)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
52、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能够无限增殖
61、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6
1.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吸收水分膨胀。
⑵、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去水分皱缩。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3、原生质层:指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⑴、细胞核在原生质层内(P61图42)
⑵、原生质层:可以被看作是一层半透膜。
4、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⑴、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⑵、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
⑶、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原生质层逐渐膨胀恢复原态质壁分离复原。
5、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⑴、直接原因:细胞失水。
⑵、根本原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应会知识点
1、原生质: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
2、半透膜:是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的人工膜。
3、选择透过性膜:是生物膜。表现为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能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如细胞膜等生物膜。
4、半透膜只具有半透性而不具备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具有半透性。
5、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颜色由浅变深;复原过程中反之。
1.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欧文顿(E.Overton)的发现和结论⑴、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凡是脂溶性物质都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⑵、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结论
⑴、实验: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
⑵、发现:单层分子的面积为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⑶、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的发现和论断
⑴、发现:电镜下,发现细胞膜有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⑵、论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的发现和结论(P67图45)
⑴、发现: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370C下40min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⑵、论断: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5、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⑴、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⑵、蛋白质分子或镶或嵌入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
⑶、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6、糖被糖蛋白
⑴、位置:细胞膜的外侧表面。
⑵、组成:蛋白质和多糖。
⑶、功能:细胞识别作用、信息传递等。
保护和润滑作用。如消化道、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
二、应会知识点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3、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1.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应牢记知识点
1、被动运输:指物质进出细胞时顺浓度梯度的扩散。
2、主动运输:指物质进出细胞时逆浓度梯度的运输。
3、自由扩散:指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P71图47)如O2、CO2、H2O、乙醇(C2H5OH)、甘油、苯等
4、协助扩散:指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P71图47)如葡萄糖分子等
5、主动运输:指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过程中,既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又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的方式。(P72图48)如Na+、K+、Ca+等离子意义:保证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6、胞吞:是细胞吸收大分子时,大分子首先附着在细胞膜表面,然后细胞膜包裹着大分子内陷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的现象。
7、胞吐:是细胞需要下外排大分子时,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包裹着大分子,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的现象。
二、应会知识点
1、扩散作用:指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即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的扩散。
2、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的比较物质通过细胞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的高低膜的方式自由扩散由高浓度一边到低浓度一边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细胞蛋白质不需要内的能量不消耗O2、CO2、甘油、乙醇、苯等协助扩散由高浓度一边到低浓度一边需要不消耗葡萄糖分子进入人的红细胞主动运输内吞、外排与浓度无关与浓度无关需要不需要消耗不消耗K进入红细胞等+举例酶原颗粒的分泌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7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应牢记知识点
渗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从相对含量-----的地方向相对含量-----的地方扩散的现象。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吸水)
⑵、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吸水)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水分进出细胞处于---------。
植物细胞:
1、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里面的细胞液。
2、原生质层:指------和------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
⑴、细胞核在原生质层内(P61图42)
⑵、原生质层:可以被看作是一层半透膜。
3、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
⑴、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⑵、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
⑶、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小于)细胞外液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原生质层逐渐膨胀恢复原态质壁分离复原。
4、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
⑴、直接原因:细胞失水。
⑵、根本原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小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应该注意的地方
1、原生质: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
2、半透膜:是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的人工膜。
3、选择透过性膜:是生物膜。表现为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能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如细胞膜等生物膜。
4、半透膜只具有半透性而不具备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具有半透性。
5、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颜色由---变------(深/浅)。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欧文顿(E.Overton)的发现和结论
⑴、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凡是脂溶性物质都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⑵、结论:膜是由-------组成的。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结论
⑴、实验: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
⑵、发现:单层分子的面积为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⑶、结论:
3、1959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的发现和论断
⑴、发现:电镜下,发现细胞膜有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⑵、论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的发现和结论(P67图45)
⑴、发现: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370C下40min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⑵、论断:
5、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⑴、-------------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⑵、蛋白质分子或----或----或-----磷脂双分子层。
⑶、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都是--------的(运动/静止)。
6、糖被糖蛋白
⑴、位置:细胞膜的------(外侧/内侧)表面。
⑵、组成:蛋白质和多糖。
⑶、功能:
二、应该注意的地方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应牢记知识点离子、小分子物质运输方向自由扩散由---浓度向---浓度-----(需要/不需要)载体(高/低)-----(需要/不需要)能量协助由---浓度向---浓度-----(需要/不需要)载体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能量主动由低(高)浓度向高-----(要/不需要)载体运输(低)浓度-----(需要/不需要)能量大分子物质胞吞由细胞----到细胞-----(外/内胞吐由细胞----到细胞-----(外/内-----(需要/不需要)能量略分泌蛋白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不需要)能量略白细胞吞噬-----特点图例实例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必修一语文诗经需要注意的知识点08-17
高一必修作文07-30
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说课稿11-03
一生的必修课作文08-19
孝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作文08-10
高中苏教版必修一第4单元作文:倾听自然06-28
人生的必修课作文06-10
数学必修教学计划12-12
高数知识点总结心得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