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年级数学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课后反思1
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学得扎实,灵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自认为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我认为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已不再只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而应成为一种教学的目标去追求并努力实现,力求达到“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
在课堂教学中,把尊重学生人格放在第一位,理解学生“天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帮助学生补充他人不完整的叙述,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发表意见。
改变了以教师为出发点的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或群体的交往关系,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主体结构。
2、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舞台
整节课,我并没有把哪一部分的知识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质疑,释疑反复验证的方法学习新知,还给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明确目标激励、情感激励
巧用导入激励,教学媒体激励,评价成功激励,多样练习激励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的积极性,取得了乐中求学,学中求乐,和谐发展的良好效果。
4、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据
我们说教材是死的,但教学却是活的。我努力做到把握教材、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巧设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了用活教材,将教材内容分解成若干小问题,使原教材中的“死”知识变成了课堂教学中的“活”问题。不足的是,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还欠细致,前后时间安排上还可更好一些。
三年级数学课后反思2
复习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提高计算和解题能力的重要措施,是综合性的。教师出题学生解答,这只是单一的考察学生所学知识,不能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学生成了“维修工”,如果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就成了“工程师”,可以独立地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1、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讨论“你对你们组的作品满意吗?认为它好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2、切实了解学生,增强应用性。
全面地了解学生,可帮助教师找准复习的'起点,有的放矢。学生借助材料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并以此为复习基点展开整理,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学习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使用权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3、充分信任学生,有效实施自我评价。
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突出主体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交并激发学生对复习知识的兴趣和乐趣。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进一步去尝试和探索。在展示整理作品后,从中发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习惯。
三年级数学课后反思3
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三年级上册学习过的(10以内)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提升,内容简单,但是要让学生把所学过的分数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去真正理解其中的算理并不容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有以下两点
一、注重了情景的创设和问题的生成
我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吃饼情景入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列式-验证-分析算理-总结方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让学生分组探讨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降低了难度
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起:“整数,小数加减法的含义?”时都说不出来,但是问起对某道用加法或者减法解决的问题自己选择原因时都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所以采用了课堂中的:“想一想你为什么要用加法(减法)呢?”。
同时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
一、对教材的理解深度不够,没有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导致对课堂重点和难点的处理厚度不够。
二、备课不等于背课,上课过程中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随时调整思路,引导学生。课上的太死板。
三、虽然课前作了充分准备,但对于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处理的不够完善,这说明了我教学经验的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不高。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多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
四、在学生学会了同分母加法后处理同分母减法的时候又过多的包办,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在让学生分组交流总结方法后没有及时用练习巩固,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达到全面检查、及时了解、及时矫正的目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整堂课中缺少了书面练习,没能真正的了解到学生的掌握程度,学生没有真正体验到收获的快乐,课堂的实效性不高!
五、课堂中的评价语言不丰富,说出来的评价也很生硬,不能达到对学生的激励,也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真切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不断的提高,对教材、教参需要下大功夫去钻研;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把握;对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注意积累,为以后实施成功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总评: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在认真研究了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以“立足教材,关注常态”为指导思想,精心预设了教学环节,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生成,通过有效探索、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纵观本课的教学设计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境的创设“好”
和家人一起分吃圆形大饼几乎是每一位儿童都曾经历的“凡人小事”,这样的素材不仅能直观的、浅显的帮助儿童理解算理,而且还便于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本节课情境的设计分了两个层次,先求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也就是把爸爸吃的张饼和妈妈吃的张饼合起来,使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是一致的。然后出示爸妈和小兰一共吃掉了张饼,知道了爸妈吃了张饼,求小兰吃了多少张饼的情境图。学生自然地知道了这里是已知两个数的和和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就要用减法算。这样通过两次情境,很好的沟通了分数与整数加减法意义的联系,而且学生也理解了分数加减法是因为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
2.探索的时间“足”
本节课给足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真正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共设计了三次探索。解决同分母分数加法时,是让学生利用圆片等学具,在小组内,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来探索加法计算的算理,进而总结方法。解决同分母分数减法时,是让学生根据加法的研究思路,自己探索总结计算方法。然后在两次探索的基础上,又以小组为单位,探索交流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法。三次探索的效果都是很好的,这就应了一句话,“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就会给你一个惊喜”。
3.练习的设计“妙”
本节课的练习,既有基本练习,又有变式练习。卡片限时算,解答时让学生只观察口算卡片几秒钟的时间,然后将卡片平放学生思考,在大多数学生都有了结果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汇报答案,这样即训练了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度,又改变了题目出示后只有部分优等生参与回答的现象。+=的设计更是巧妙,即训练了算理,又训练了算法,学生尝试并能用字母总结出一般化的方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涨,效果很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
总之,本节课就是在生活情境背景下,通过教师的的有效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来完成对算理和算法的寻求和总结,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与内化。来全面落实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彰显、“真实、朴实、扎实、充实”的本色。
【三年级数学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6年级的数学课后反思04-29
课后反思总结05-18
课后的教学反思04-10
课后教学反思04-02
三年级英语课后反思05-10
诗经《采薇》课后反思02-18
苯酚课后优秀教学反思02-26
昆明的雨课后教学反思10-27
诗经采薇课后反思01-07
小学三年级美术课后反思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