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09 19:30:3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桂花雨》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桂花雨》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1

  10月11日,我参加了包河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课题是四年级上册《桂花雨》。

  《桂花雨》一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学生读后,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特别是“母亲”常常说的一句话更让人回味无穷,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桂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上完课后,发现许多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问题一:重点词语把握上的不足。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样一句话。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过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比较他们在理解重点词语前后的朗读,没能发现明显的区别,证明这一环节效果没达到。

  我通过“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来解释桂花飘香的远,却忽视了更为重点的词语“香飘十里”,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一个“浸”字,可以通过他们的自主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从而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习惯。

  问题二、将语文活动融入到生活中时,不够深入形象。

  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的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可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对与词语的含义,孩子们体会的不够深,我却一语带过。

  本来我试图用朗读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有位学生读的很好,而我却没能及时抓住他的语气做及时的引导,虽然后来用全班齐读的方式来引导,但是效果不够明显,而且显得不够自然,学生也没有更深的体会。

  问题三、多媒体课件有待改进

  由于时间太紧,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太粗糙,有待加强。以后在多媒体制作方面要多加努力,将多媒体直观、有趣的一面发挥出来。

  问题四、时间把握不够准确

  四十分钟的课堂,只用了短短三十分钟就将课上完了,剩下来的时间老师和学生都没事情做,虽然后来也学习了生字词,但很明显的是画蛇添足。没有受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显得多余,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以上问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自身教学基本功差,自身素质不高,才导致本次评比课的失败,这是一次惨痛的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只有认真练好基本功,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多读教育教学理论,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才能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桂花雨》教学反思2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面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一、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这个块面的教学上,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

  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面听着老师很激情得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面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于是,一个这样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认识走在一起?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强加于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于是我们对教学的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

  1、从课题入手,营造阅读期待:

  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丽,体会那份摇花的快乐。

  2、品读“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对比母亲的话,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桂花:

  这里,出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的确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

  这样的处理,不仅老师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也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

  其实,这样的生成过程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我们在仔细解读文本后,满心欢喜地想把这种阅读体验带给学生时,却由于学生的一下子难以达到这种体验,使教学效果备案阻滞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实践。不过,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磨励。

《桂花雨》教学反思3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读这篇文章,就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小小的体会: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仿写句子、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更是遗憾多多。课堂气氛有些沉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当学生划出了描写香气的句子谈感受时,脱离了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孤零零地那么几个句子,确实很难入情入境。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在语境中感受体会,或许情况就不同了。我感觉教师牵得痕迹太浓,教师讲得多,学生说的少,对学生学法指导不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略读的'味道没上出来。但具体如何放,我不知道,这方面只有以后多关注,在教学实践中争取摸索出一点教学略读课文的方法来。

  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绽放异彩。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执教本课后我发现:学生通过文本感悟生活,只有感悟到了,他们才会用心去生活,才会逐渐变成一个有思想的人。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追求的精神元素。应引领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生活,把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融进课堂,融入文本。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作者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学生才能从文本中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课堂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这样的课堂会让师生之间都获得灵魂的呼唤、精神的提升。

  通过这次上课,我发现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或许,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过来的,但学习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力求进步。

【《桂花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桂花雨教学反思03-09

桂花雨作文02-17

桂花雨说课稿06-13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03-30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10-17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03-09

(优选)桂花雨说课稿06-13

(精品)桂花雨说课稿06-14

人教版桂花雨说课稿04-07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