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7 21:35:0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吨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

  “吨”是一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离学生生活遥远,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近1吨与学生的距离,本课以“感知—活动—体验—应用”为主线展开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体验,在丰富的活动中闪光

  “吨”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为基础。本课通过创造大量的体验活动,从“量”和“形”中认识“吨”的质量单位。

  1、从“量”上体验1吨之重。从30个学生的体重,100桶10千克的水,一头犀牛的重量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丰富的想象,在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中,深刻感受1吨之重、1吨之大。

  2、从“形”上体验1吨之多。从30名学生的体重,堆积如山的1吨矿泉水,一个个展示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1吨之多。

  二、知识,在不断的.在内化中升华

  如何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在生活化的问题解决中不断认知、不断升华。本课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在不同层次认知中内化新知。 1、调查汇报为感知。课前的调查收集信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吨”的影子。

  2、实践活动为探究。通过个人提水活动,小组合作计算、估算等过程,在身体、视觉、想象中内化1吨之重、之大、之多。

  3、情景应用为升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拓展思维,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整堂课,学生心情激动、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2

  我的课前困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但“吨”是一个较大的重量单位,我很难让学生得到真实的体验,我也无法把一吨的物体搬到教室里来让学生体验、感受。那如何让学生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我在课堂的教学中又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

  经过我们组内的讨论,我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

  教学时我设计了很多与现实生活联系的题目。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吨;支援灾区的'大米一袋重100千克,10袋就是一吨;我们班学生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而且还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1吨物体的重量,加强对吨的认识,形成吨的概念,从实践中得出1吨等于1000千克的观念。

  这样,我就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了一起,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3

  《吨的认识》重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吨的观念。力图体现"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总体思路。根据课堂实况具体反思如下:

  一、以"动态生成"为魂,发现知识的生长点。

  1、猜测中生成的悬念:

  一开课,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担猜测的,老师预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1吨多重,使孩子们引起对吨的悬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矿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吨。50桶20千克的矿泉水是1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40个这样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会有1吨。而在班级内有52个小朋友,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有小朋友从安全的角度分析,这么多同学去乘同一辆公共汽车会超重,产生不安全的隐患,渗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说到:25*52=1300千克,1300千克就有1吨300千克了,超过1吨了,依次得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这样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整堂课在知识呈现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动态生成中产生知识的生长点。

  二、对于两次教学的感受

  去年也是教学三年级,表面上看这是同一个教材,好多次我都是拿着去年的书去上课的。但在有一次让学生把题目读一读中发现这两册书还是有不同的地方的。在这个吨教学好的做一做中,第一次也就是去年那本书中题是这样的: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今年的题是: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虽然学生的答案应该都是没有超载,但是我们从计算过程去看,却是不一样的。

  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改成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后者对于学生在理解题目的基础是更好得计算,对于一些成绩不是最好的同学来说,也就是要用加法来计算的同学来说。

  去年的书要是你要用加法就要这样:300+300+300+300+300+300=1800但是今年只要600+600+600=1800就好了。两者一比我们能更好的发现今年这样一改对于学生来说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因为去年好多学生列好了加法横式可是在计算过程中还是错了,这就对于他们的成功感有很大的伤害,因为实际上学生不会做的,只是因为模式中数据太多了。而今年数据一少就在算错的方面学生大有进步。

  当然对于用300*6和600*3的`同学来说影响不大,可是我们要知道在上这个内容的.时候学生还没有学过这样的乘法。所以教材这样一改数据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是一个能更好获得成功的机会

  “吨的认识”是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而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记得《数学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

  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吨”的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比较远。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获得充分的体验,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建立数学概念,要尽量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建立表象。虽然学生已学习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对质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许见到过“吨”,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凭观察得到,再说像“吨”这么大的质量单位,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更谈不上有什么体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1吨”到底有多重,我先让每位学生轮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说说感觉,再选一位班中的“大力士”来抱一抱一次能抱几袋大米,然后推算10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吨”,再让学生做游戏,同桌互相抱一抱,说说感受,如抱两、三位同学又有什么感觉呢,按三年级学生每人25千克计算,全班40位同学约重1吨。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重约1吨重(如2头牛、10头猪、200只鸭、电梯的载重量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借助100袋大米,40位同学总重量、2头牛等具体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吨”这个单位。

  二、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概念,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体重?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板书:千克?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

  你估计老师的体重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的?

  2、创设情景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水果市场逛一逛。看,这里到处可见一箱箱的水果,真热闹啊!让我们拿一个大苹果看看能有多重吧![出示:一个苹果重200(克)]

  那一箱苹果呢?[出示:一箱苹果重10(千克)]

  [出示:一卡车苹果重3()]一卡车苹果的重量是3克,还是3千克?都不恰当,是吧?因此,人们就又规定了一个新的,比克和千克都大的重量单位——吨。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二、讲授新知,解决问题

  1、1吨有多重

  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让学生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1个同学的体重约是25千克,4个这样的同学约重多少千克?(约100千克)

  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约10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联系班中40个体重约是25千克的同学,让学生感悟1吨的重量。

  2、哪些东西大约有1吨

  (1)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重1吨?

  (2)一头牛约重500千克,几头牛约重1吨?

  (3)你能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吗?请在小组内相互说说。

  (4)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用吨作单位呢?

  小结:我们在计量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吨作单位。

  (5)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吨作单位的吗?

  (货车的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桥的载重量等)

  (6)完成32页的做一做,集体订正。

  3、单位换算

  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反馈后,提问:“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呢?”

  通过刚才的`整理,哪个单位最重?最轻的是?

  4吨=____千克

  3000千克=____吨

  学生尝试完成,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课件演示)

  4吨=4000千克,因为1吨=1000千克,4吨就是4个1000千克,就是4000千克。?3000千克=3吨,因为1000千克就是1吨,3000千克有3个1000千克,也就是3个1吨,就是3吨。

  完成32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估一估,连一连

  大象 鲸 山羊

  50吨 60千克 4吨

  2、在一辆载重是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为什么?

  3、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卡车载重4()。

  (2)小明体重35()。

  (3)一块橡皮的质量是8()。

  (4)码头停泊的货轮能载货10()。

  4、13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介绍方法

  四、课外延伸,加深理解

  1、日记一则。

  大家好!我叫小马虎。星期日旱晨我从2分米的床上起来,洗刷完毕,就去吃旱饭。我吃了一个50吨重的肉包,喝了一杯牛奶,然后开始做作业。我做的几道题是这样的:

  5吨=(5000)千克

  4020千克=(4)吨(200)千克

  3吨400千克=3400(克)

  下午我去逛公园,看见公园里有一只大象重7千克,晚上8小时30分我睡觉了。

  2、你知道吗?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谈谈感受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反思:

  在学习吨这个质量单位前,学生已经对克和千克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了1千克=1000克。较轻物体的质量常用可作单位,而一般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了测量较重的物体或者是大型物体时常用吨作单位。但是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没有直观的认识。也不可能像认识克和千克那样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或者是两袋盐的重量来建立感性的认识。所以,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要想建立吨的观念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我是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首先课堂上利用10袋100千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让学生感受1吨到底有多重。再利用班上孩子们的体重,从数量上体会。

  我找了班上体重正好是25千克的一个同学,这样学生可以想象大约四十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然后告诉孩子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20个老师的体重就是1吨,同时课本上也提供了两头牛的体重也大约是1吨。让学生在对比的数字中感受1吨之大。

  但在教学时发现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比较难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一棵树的重约1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吨重的表象,如2头牛、40位同学进行比较。由于吨是用来计量较大的物体质量,所以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很少出错。但实际上学生对于这个单位的掌握还不是很好。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5

  教学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的图片加以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显然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基于课前的反思,我设计了拎一拎、背一背两个体验环节。

  环节一:我从食堂借来了一桶的色拉油,让学生在课堂上试着拎一拎、说一说。弱小的女同学几乎拎不起来,她们直喊太沉了;力气大些的男生们虽然拎离了地面,但也坚持不了20秒。他们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还红了一道印子。于是,我顺势利导,“才小小的一桶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这样,要是50桶这样的色拉油,你估计我们班谁能拎的动?你们知道多重吗?”学生纷纷表示,50桶这样的色拉油1个人不可能拎的动。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板书着:一桶 50桶(**)千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就是1吨。

  环节二:在学生中找几个重的同学。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再问他们多少个的同学是,也就是(**)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接着,我“借题发挥”,让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别告诉对方体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计多少个××的'重量是一吨。

  教学完后,我注意到这两个环节上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比较集中。这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体验环节,他们通过体验,能进一步加深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环节一上,有些力气小的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的重量,而且环节一的与环节二的差别不大,有重复之感,很难说学生的体验有多明显。我想,环节一如果改为用的色拉油(重),多准备几瓶这样的色拉油,让学生两手拎一拎,看看各种学生拎起的不同瓶数后,再引入多少瓶这样的色拉油重,也就是1吨时,效果会更好。而且,这样的处理后环节一和环节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学难点。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6

  1、“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通过猜一猜,搬一搬,抱一抱,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

  2、教学时我是通过实际参观和推算来进行教学的。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吨。我们班学生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而且还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1吨物体的重量,加强对吨的认识,形成吨的.概念,从实践中得出1吨等于1000千克的观念。

  3、教学量的计量,要遵循学习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类推、概括、抽象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单位换算,通过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推出5厘米是几毫米,9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几吨等,这样教学重在启发理解、思考。理解的东西才有助于记忆,有利于运用。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7

  吨的认识是对小学数学低年级学段有关质量单位的学习的总结与系统化的一部分内容。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重1吨的物体大约有多重,建立吨的观念。并且掌握吨与千克间的进率关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为了让孩子们对吨产生兴趣,首先从生活入手从他们学过的知识入手,引出吨这个质量单位。并以吨的自我介绍引入吨的概念,这样既不显得生硬和死板又可以用他们喜爱的方式向他们初步介绍吨的知识。明白计量大宗物品和质量较重的物体时可以用吨做单位。

  教学中我运用实物体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1吨很重,在班中准备了一袋25千克的大米。我找了几个同学上来体验,其他孩子只采取观察的方式。这样一来,其他孩子还是没有真正体会到一吨的质量很大。大多数学生只是通过观察以及听别的同学说得到了1吨很重的'结论。体验中还应该再让更多的孩子亲身感受到1吨很重,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形象的1吨的概念及形象。这样便于孩子建立1吨的概念,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在教学中此处体验比较仓促,没能让孩子充分体验,而且也没有切实为孩子更好地去体验1吨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安排。还应进行分组体验,采用多种体验方式。

  后面的图示,我没有充分利用,只是让孩子走马观花,重在了计算上,成了机械性的练习。其实可以好好利用这个图示,帮孩子们把1吨的概念由形象转化为抽象化,再通过图示将1吨转化为形象的事物,帮孩子在头脑和思维过程中走一个来回,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吨的概念。学生们才会真正明白吨很重,并且在生活中合理地去应用它。

  在吨与千克的换算过程中,我用了很多时间去处理。这里挤了很多前面体验的时间,其实现在想想,如果孩子真的明白了,体会到了吨的概念,相信有以前的换算基础,这里的换算对他们来说也就不是问题了。而在这节课中,孩子们更多的还是机械性的、抽象的计算,没能充分联系实践和体验。

  在上这节课的过程中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诠释,老师要想做到把自己的数学思想传授给学生,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8

  “吨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今天教学“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让学认识“1吨”有多重这个抽象的概念,我把“1吨”的概念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怎样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吨"的'概念:

  “吨”的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我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在课前作了学习材料的准备,让学生充分体验建立表象。虽然学生已学习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对质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许见到过“吨”,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这么大的质量单位,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因此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1吨”到底有多重,我先让每位学生轮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说说感觉,然后推算10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1吨”;再让学生做游戏,同桌互相抱一抱,说说感受,如抱两,三位同学又有什么感觉呢按三年级学生每人25千克计算,全班36位同学在加上两位老师约重1吨,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重约1吨重(如2头牛,10头猪,200只鸭,电梯的载重量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借助100袋大米,全班同学总重量,2头牛等让学生在实践体验1吨。

  2.认识“1吨”有多重时透渗>。

  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可以流掉1—6吨水,个城市如果有60万个水龙头关不紧,一年要损失上亿吨的水,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如果在生命的每一天,都要珍惜每一滴水。

  3.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用吨作单位,会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

  4.困惑:

  (1)三年级的学生小,计算能力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还比较困难。

  (2)是否有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

  (3)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总之本节课,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去学习。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创新意识能力得到提高。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9

  教学片段:

  感受一吨的重量。

  师:我班大胖子小明体重50千克,请几个同学上来包一下小明。你认为重吗?

  生:很重,不重,抱不起。

  师:计算一下,20个像小明重的同学共几千克?

  生:1000千克。

  板书:1吨=1000千克。

  师:我们三年级按平均每人28千克计算,你估计一下多少个三年级的同学约一吨?

  1、有算出全班总重量再加上几个人的重量来估算的。

  2、有按本组平均体重,再除1000,得出人数36人。

  3、有的先算出本组的体重得出了36人。

  师:大家估算:“像老师这样的大人,几个大人约重1吨?(学生非常机智,教师话音刚落,马上问?)

  生:老师,你告诉我们,你的体重有多重?

  师:我的'体重63千克。

  生:计算后答:“16人1吨。”

  师:25个像老师这样的人体重共有几千克呢?

  生:63×25=1575千克。

  师:合几吨几千克?

  生:1575千克=1吨575千克。

  教学反思: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学生刚开始体验50千克体重有几种态度,很重,不重,抱不起。为了使学生体验1吨的重量,继续让他们充分体验,最后达到共识,50千克够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示的平台,在教学中,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0

  首先本课我想通过一些场景,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箱的呢过,引入新知,学生从中感知比较重的或大宗的货物,了解计量这些货物有多重时,通常都用吨做单位,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后通过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中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

  想想做做2,就是让学生通过看和说,把1吨的重量和各种物体的.数量建立联系,使他们对1吨大约有多重有比较鲜明的表象,有利于1吨观念的建立。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通过计算推想出多少桶水大约重1吨,多少块砖重1吨,从而建立起有关1吨的清晰感念。在计算多少块砖重1吨时,有学生写出200块就是重1吨,这是学生没有看清楚题目,条件告诉我们的是2块砖重5千克,应该200块砖重500千克,那么400块砖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在练习中比较6000克与6吨比较大小时,学生写出等于,这是错误的,6000克小于6吨,学生没有看清楚题目。这类题目要多练。想想做做第5题,要让学生去说说载重量是什么意思,从而去填单位。

  最后再补充一些单位大小比较的题目,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质量单位之间的互算关系。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1

  [ 教学片断 ]

  师:老师这有一袋重 25 千克的大米,你想搬一搬,感受一下有多重吗?

  生 ( 齐 ) :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吧!(学生活动略)

  师: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 1 :我觉得很重,搬不起来。

  生 2 :我勉强能搬起来。

  师:一袋大米重 25 千克, 4 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

  生 3 :重 100 千克。

  师: 40 袋呢?

  生 4 :重 1000 千克, 1000 千克就是 1 吨。

  师:对,我们就说 1 吨 =1000 千克,如果把 1000 千克的大米装成 1 大包,你想象一下,让你去搬,你觉得怎样?

  生 5 :肯定搬不动。

  生 6 :我想我能搬得动。

  师:搬 25 千克的大米,你觉得怎样?

  生 6 :我能搬得动。

  师: 1000 千克里面有几袋 25 千克的大米?

  生 6 : 40 袋。

  师:如果把 40 袋的大米装成 1 大包,让你去搬,你能搬得动吗?

  生 6 :我想我还是能。

  师:如果有机会,请你试一试好吗?谁来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生 7 : 28 千克。

  生 8 : 32 千克。

  师:请同桌互相背一背,感受 1 个同学有多重?(学生活动略)

  师:你能把你的感受说一说吗?

  生 9 :我的同桌不重,我背起来了。

  生 10 :我的同桌非常重,我背不动。

  (师有意让生 10 说,因为他同桌是班上最重的)

  师:请生 6 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 6 :我同桌很轻,我轻松背起来了。

  师:这位(班上最重的)也是你的同学,请你也来背背他。

  (生 6 背时显然很吃力,背上的同学差点摔下来,听课的老师忍不住笑起来了)。

  师:请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 6 :太重了,我差点摔倒。

  师:你(胖小子)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生 11 : 50 千克。

  师:多少个这样身材的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 1 吨?

  生齐: 20 个

  师:请问生 6 , 20 个这样的身材的同学合起来,让你去背,你认为怎样?

  生 6 :肯定把我压扁。

  师:你认为 1 吨的东西对你来说怎样?

  生 6 :非常重,老师,我改变主意了: 1 吨的大米我想我也搬不起。(这时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平均体重大约是 30 千克。 ( 预先调查 ) 请你算一算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 1 吨?

  生 3 :大约 33 个。

  师:全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齐: 26 人。

  师: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 1 吨了吗?

  生齐:不够。

  师:你觉得 1 吨怎样?

  生齐:对我们来说太重了。

  [ 反思 ]

  引导学生建立 1 吨重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我首先让生搬一搬大米,亲自感受 1 袋 25 千克的大米的重量,再通过想象感受 40 袋大米的重量,进而主动感悟出 1 吨有多重;接着让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生根据平均体重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 1 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 1 吨了吗?让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 1 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上述“吨的认识”教学片断中,当学生主动感悟出 1 吨有多重时,我让生展开想象:如果让你搬 1 吨的大米,你觉得怎样?在我备课和多次试教中,学生均回答“不可能搬得动”。没想到这节课竟有一个男孩说:“我想我能”,面对这件预先没有料到的“意外事件”我当时有点紧张,我想如果能很好的处理它,很可能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也许这男孩只是预先没听明白老师的问题吧,于是我重新引导一次,没想到还是失败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我想我还是能”。好“固执已见”的一个男孩!为了圆场,我说了一句:“如果有机会,请你试一试”,然后回到了预设的下一个环节:让生互相背一背。我一边机械般地教学,一边为自己的话“如果有机会,请你试试。”而后悔,怎样引导才能改变这男孩的想法呢?我边教边想,还是让他在体验中感悟,自己说服自己吧!

  刚才错过了搬大米这个教育资源,现在得好好抓住背一背这个教育资源了。于是,我有意让一个学生说说他背的感受(他同桌是班上最重的.)然后顺水推舟让那个“固执已见”的学生来背班上最重的同学并说感受,进一步引导,如果 20 个这样身材的同学大约重 1 吨,让你去背,你觉得怎样?这男孩的回答是:“肯定把我压扁”。并难为情地说:“老师,我改变想法了, 1 吨的大米我想我还是搬不动,太重了”。在老师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这男孩在体验中被说服了。此时,听课的老师给予热烈的掌声和满意的笑声,但我明白,我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还是不够的,还有待于不断磨砺、发展。

  经过反思,如果再让我上第二次,我想我在第一次引导失败时,我选择的不是回避而是积极面对,尊重学生的想法,然后及时引导,让他再一次体验。一袋 25 千克的大米你搬起来了,你真能干! 2 袋这样的大米就是 50 千克,(把两袋叠起来)你能搬吗?请上来试试并帮老师把大米从这搬到讲台。我想即使是力气再大也无法能按要求去完成,从而进一步引导他,如果是 40 袋就是 1 吨,让你去搬,你能搬得动吗?我想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搬不动。”从而进入下一环节“背一背”。我想我如果这样处理将会更满意、更完美。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细心呵护,用心挖掘,这样,我们的课堂会更加多姿多彩。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吨的认识》重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吨的观念.力图体现"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总体思路.根据课堂实况具体反思如下:

  一,以"动态生成"为魂,发现知识的生长点.

  1,猜测中生成的悬念:

  一开课,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担猜测的,老师预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1吨多重,使孩子们引起对吨的悬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矿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吨.50桶20千克的矿泉水是1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40个这样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会有1吨.而在班级内有52个小朋友,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有小朋友从安全的角度分析,这么多同学去乘同一辆公共汽车会超重,产生不安全的隐患,渗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说到:25*52=1300千克,1300千克就有1吨300千克了,超过1吨了,依次得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这样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整堂课在知识呈现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动态生成中产生知识的生长点.

  二,对于两次教学的感受

  去年也是教学三年级,表面上看这是同一个教材,好多次我都是拿着去年的书去上课的.但在有一次让学生把题目读一读中发现这两册书还是有不同的地方的.在这个吨教学好的做一做中,第一次也就是去年那本书中题是这样的: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今年的题是: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虽然学生的答案应该都是没有超载,但是我们从计算过程去看,却是不一样的.

  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改成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后者对于学生在理解题目的`基础是更好得计算,对于一些成绩不是最好的同学来说,也就是要用加法来计算的同学来说.去年的书要是你要用加法就要这样:300+300+300+300+300+300=1800但是今年只要600+600+600=1800就好了.两者一比我们能更好的发现今年这样一改对于学生来说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因为去年好多学生列好了加法横式可是在计算过程中还是错了,这就对于他们的成功感有很大的伤害,因为实际上学生不会做的,只是因为模式中数据太多了.而今年数据一少就在算错的方面学生大有进步.当然对于用300*6和600*3的同学来说影响不大,可是我们要知道在上这个内容的时候学生还没有学过这样的乘法.所以教材这样一改数据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是一个能更好获得成功的机会<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3

  质量单位吨较克与千克对于学生来说更抽象,也因此而更难于理解,所以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一个苹果重200,一箱苹果重15,一车苹果重3,学生自然知道一车苹果重3克或3千克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就有了学习一个更大的单位的需要,于是“吨”就这样被引入了。

  引入“吨”之后,势必要让学生建立一个“吨”的概念,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就在这里。书上是这样安排的,先出示10袋100千克的大米,计算后得1000千克,然后告诉学生1000千克就是1吨,明确1吨=1000千克。然后要求计算10个体重是25千克的小学生有多少重?40个呢?从10个100到40个25,可以看出,书本的意图是从简单到复杂来加深学生对“吨”的理解。而对这两个例子,我在课堂上的安排正好相反。我是这样理解的,从小学生的.体重出发,似乎更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的思维水平,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这比较熟悉,有些学生的体重正好是25千克,然后想象40个这样的学生就是1吨,正好一个班的学生是四十几个,让他们想象这大约就是1吨,好象比较贴近他们。一袋100千克的大米,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清楚100千克的大米到底有多少。所以我将这两个例题的先后位置做了调整。

  之后我就让同学们做了一些练习。第一题,算一算。如:“一棵白菜重一千克,多少棵白菜重1吨?”这样的题目,一共训练了4道。正如徐老师所说的,如果能出示图片让学生圈出一吨有多少的话,会更直观深刻。确实,这一道题目做下来,学生兴趣不够高,反应不够强烈。看来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还是要以调动他们的兴趣为住,那么直观的感官的可能要多出示一点。第二题是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这一题主要是巩固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对“吨”的掌握,这里还要学生理解“限载量”的意思。第三题是共同来解决一道实际问题。最后总结和布置课堂作业。

  整课基本就是按照这个顺序上下来的,问题是存在着的,但总的来说,学生基本能达到目标并掌握本课的重难点。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4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其次是让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够进行基础的单位换算;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

  首先是利用学生周一查体,唤起大家对自己体重的认识,并让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然后让一个个儿大的来抱一个学生,再抱两个……抱起40个,你还抱得动吗?重不重?从而引出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质量大的物体特别感兴趣,所以学生的主动性很强。

  三、存在问题

  1、只注重对吨的认识,没有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千克、克)相联系;

  2、在学生上讲台抱其他学生(感受重量)时,在座的学生课堂纪律较差,个别学生开始窃窃私语;

  3、课上没有对于感受1吨的体验,只能通过比较、想象来估算1吨的重量观念,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1吨。

  四、改进措施

  1、在学生认识1吨后,简单提示一句:1吨=1000千克,我们之前还学过1千克=1000克,从而唤起学生的.旧知;

  2、在组织学生活动时,都要提前明确要求后在开始,而且在组织上台表演的学生的同时,还要组织好在座的学生的课堂纪律;

  3、直接告诉学生身边哪些物体的重量一般会用吨作单位,比如说:小汽车、卡车、火车、飞机等。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5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学生刚开始体验50千克体重有几种态度,很重,不重,抱不起。为了使学生体验1吨的重量,继续让他们充分体验,最后达到共识,50千克够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示的平台,在教学中,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吨的例子,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尝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感悟、理解1吨,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04-06

吨的认识说课稿11-23

吨认识说课稿12-01

《吨的认识》说课稿11-20

《认识比》的教学反思07-04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4-11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04-07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4-08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