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03 07:02:0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

  本课利用学案教学,这种模式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对课堂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有所思考,使学生对历史的线索更加清晰,特别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综合归纳能力,达标检测有利于学生在拓展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教学方法是好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将从几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讲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时,作为起始课,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历史朝代歌,通过提问方式和学生一起回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

  2、这节课利用导学案教学,通过运用大运河资料,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不足之处:

  1、设计了两个合作探究题,时间不够用,而且有些影响重 点的突出。

  2、上了两节课都感到课堂练习达标时间不够充分,巩固不到位。

  3、学生在发言方面,不愿举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4、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对第一课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好。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2

  历史教学往往存在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的状况,教师上课只把知识点一教了之,根本谈不上学法的指导,学生则认为学不学无所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重点,学生画横线这种现象,严重妨碍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智力的开发、人才的造就。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已成为我们每个历史教师的共识。

  历史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大胆发言的机会。比如对“中华文化的勃兴”这节课的学习,可以提问“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位?为什么?”而后让学生先看书准备,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各抒已见中就将几位大思想家学活了,理解透了。由此可见,课堂是活生生的,是学生的乐园,只要教师耐心引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课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万不可就课本知识照本宣科。“用故事激趣导入”这是历史课的一大特色,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教师可以先讲讲“荆柯刺秦王的故事”,既而提问“荆柯应不应该刺杀秦始皇呢?秦始皇在历史上到底有何作用?”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极高,会迫不及待地啃起书本。整节课,学生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师只要稍加点拨,本课的重点——秦始皇巩固国家的措施就会很自然地掌握了。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看书找重点内容,会让本就枯燥的历史课堂更显得索然无味。

  历史课程的改革给所有的历史教师带来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机遇。只要经过磨砾,教师观念得到更新,理论得到充实,实践得到提升,我们将满怀信心,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肥沃的土地。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3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最主要的任务。

  首先在历史课堂上应该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欲 望,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探索,才会具有创造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想办法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还应该不断进行反思,反思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下我们还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课外知识,课堂才能够生动,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另外,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让老师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近学生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对学习充满自信心。

  通过课堂实践,我也体会到了反思教学的益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名“反思”和“探究”刑的教师。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4

  根据学校的要求,课堂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这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对于复习我自己认为这几种方法很好:

  1、整理题列举题。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2、连线题。用线把相关的人事连接起来。

  3、制作大事年表的方法,也适合于各个学习阶段。

  4、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5

  七年级历史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反思本周,我参加了本组的公开课讲课,从教学设计到评课过程中大家对我的建议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与帮助。首先,由于之前没有讲过历史的公开课,在讲课之前我上网搜集了许多优质课的视频进行观看,为我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思路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知道从何下手,如何下手。

  我设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意义;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民族交往的重要意义。从这一层次上说,本课的`学习目标基本上已经达成,但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仍有诸多的欠缺。我的课程设计流程基本完善,从视频导入丝绸之路,到后续的丝绸之路路线图,以及一带一路等对中国的影响等多方面均有涉及,但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突出的几点在于:

  1.重点部分强调不到位。重点的部分强调两到三次都不为过,我对重点部分的强调很少,可能学生听过之后,瞬间就忘记了,对本课的重点内容依然不清晰。

  2.课堂衔接与过渡比较生硬,在课堂用语及衔接语的使用上要多加斟酌,同时要注意知识与知识间的衔接,使知识结构化,让学生可以更全面更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

  3.结合目标设置活动。课堂活动最终要服务于我们本课的学习目标,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也设置了诸多的活动,如:想象张骞拜别汉武帝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如果你是汉朝的商人,你想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运往欧洲,你会采取什么样的路线;为张骞纪念碑写一段碑文等,这些活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巩固了目标的实现,但活动与目标之间的结合似乎没那么紧密,要更加强课程与活动之间的融合度。

  每一次公开课的讲解,都是对自己莫大的帮助与提升。从备课到试课再到上课,以及后续老师的评课,每一个环节都比我们平时上课所付出的精力要多,每一次讲解背后发现的问题也比我们平时上课发现的问题多得多,之前的时候对讲公开课有一种很大的恐惧感,担心自己讲的差,怕自己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现在讲公开课虽然依然恐惧,但更多的是期待,期待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改正过来。同组的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建议对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以后我要把备课内容更精细化,重点更加突出,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更有效化,努力呈现出一节高效而精练的课程。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6

  1、课前准备较充分,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上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前的充分准备是顺利完成教学的必要前提。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总体的把握,写好了完整的教案,并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出了教学目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辅助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比较熟练的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的是讲述法、比较分析法,提问法。同时还通观看与课题相关的图片,使学生能直观,清楚的了解相关知识。通过讲述法,把与课题相关的背景知识讲述给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略有欠缺

  在教学互动方面,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但在这堂课中,尚未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中应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充分调动起来,还课堂于学生。

  4、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长处及不足

  教学过程基本得以顺利的进行,教学目标也比较顺利的实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过渡语言,都通过现有教材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过渡。并在新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旧的知识的基础上,再得出答案,做到“温故而知新”。但在培养学生学习技巧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以后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学,如何思考,注重加强历史学法的培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并努力学习其他老师的长处,优化自己的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教学能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7

  上完《秦王扫六合》一课,细细反思,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而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完成了教学目标。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为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我打破了教材编写的顺序,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秦完成统一和巩固、维护统一两大内容,在处理第二项内容时,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来归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这样做,不仅线索清晰,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创新问题设计上有突破,能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共鸣。

  本课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教师点拨、同时辅以材料展示。我还注重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如:我指导学生到黑板上设计秦的疆域示意图,以帮助学生压缩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这节课也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由原来的讲述者转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会的,允许学生自由发挥,互相补充,教师及时评价;学生不会的,教师进行激励、引导,然后共同解决。

  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不敢放开手脚,给学生以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它细微之处,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释疑过程中,有些小问题的设置稍显牵强;过渡语,有个别之处,不够自然;习题设计过于单调死板,以后应力求多样化、趣味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分析秦完成统一的原因出现困难时,教者引导的语言有些罗嗦,没有做到简明扼要;对学困生的关注明显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学生方面:在讨论秦始皇的历史作用时,他们的回答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非常透彻、全面。尤其是说说他们原先印象中的秦始皇时,学生的反应特别积极,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比较关注历史的,我们有理由对历史教学充满信心。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8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这段时间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带来的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在上每节课时,我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七(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两位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图片准备好?”这两位同学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她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这两位同学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七(2)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七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七(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9

  有一节课,我给同学们介绍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讲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时,突然有学生插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很恼火他打断了我的话题,于是没好气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高兴说:“我在小学时的.班级墙壁上贴着呢,还有孔子的画像。”我一时语塞,多好的教学资源,我怎么就没注意呢。

  反思:

  我应该感谢“插嘴”的同学,是他让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学生插嘴是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或许是担心,或许是困惑,但更多的应该是欣喜与思考。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插嘴”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是新课程改革中一朵绚丽的浪花。当学生的“插嘴”具有挑战性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让学生的“插嘴”变成一种学习资源,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为其喝彩!

  反思后则奋进。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0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新鲜而好奇的学科。七年级历史教学主要是古代史的内容,时间距离学生很长,而七年级的《原始的农耕生活》更是离学生生活遥远的事情,一是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不了解什么是农耕,而是“原始”二字对于他们很陌生。现代农耕不太清楚的情况下,谈什么农耕生活的起源呢?因而,如何灵活运用教材,引起学生对该课学习的兴趣,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我在教学设计上应该要花时间考虑的问题。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取了南北民居不同的房屋图片,让学生猜猜哪个是南方的民居哪个是北方的民居,他们的房子建成这样是否与原始祖先的房屋有关呢?从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接下来的自主学习环节,我围绕“中华农耕生活的起源”,采用角色扮演法。利用“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的小游戏,将学生划分小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别扮演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通过第一人称的口吻来介绍自己。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热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组的特色,很多学生还加上了道具和动作。学生在自学、表演的过程当中,认识到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代表的南北方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点,进而认识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是南北方共同发展的结果,从而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学生展示的插画和组内合作,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了解什么是“农耕生活”,它是如何起源的。

  整堂课的学习氛围很好,学生的反应都很活跃,积极性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很多生成性问题在学生的成果展示中表现出来,如“半坡人”制作的彩陶是否与半坡人所在地的土壤有关?针对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我顺势将地理知识融合进历史教学中。先让学生讨论来解答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最后进行小结:彩陶的制作与半坡人所在地的土壤有关,同样的,也与制作陶器的工艺和技术相关,如烧制陶器所要把握的温度以及相关的上色等工艺。抓住这个点,进而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下游与黄河中游地区的地理条件、生物资源的不同,进而小结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这样,学生就能准确地记忆、理解两者所培育粮食作物,驯养牲畜的不同点。更能理解河姆渡人建木头房子是为了防潮,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子是为了冬季保温、夏季凉爽。

  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在安排小组合作表演的环节上,规矩不是很明确,导致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表演位置的安排,台词的分配问题等等,都还有待加强。另外,如何在增加历史趣味性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探究意识,依然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本堂历史课,我旨在增强历史的趣味性,告诉学生:历史不仅仅只是背诵的科目。因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重难点也在学生的小组质疑、答疑中得到了突破,让学生明白农耕文化以及清楚农业文明的起源。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1

  原本以为《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课是选学课,我没有必要讲,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况且这一课比较枯燥,也比较简单。但是,在准备的过程中,才发现并非我所想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极大热情,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历史剧表演的尝试,让师生亲身感受体验了历史,对历史的陌生感与距离感缩小了,以往枯燥的历史学习也变得轻松多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了,师生关系更融洽。同时,在创作历史剧的过程当中,师生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体验,老师适当指导,学生充分发挥,甚至为了设计一个时间,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最终决定以公元前110年作为剧本的背景时间,这样才能将书本中导言中的材料与第一目治理黄河的材料联系起来等。通过这一活动,对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较大的促进。

  第二,视频资料的恰当使用,为课堂增色不少。在查阅视频资料中,我在无意间找到一种以FLASH形式出现的教学视频,该FLASH《汉武大帝》,比较适合学生口味,同时,这个动画开始的三个画面中的文字“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对汉武帝的一生,可以说做了充分概括,对学生认识汉武帝这个人物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画面中出现的人物、服装与场景,比如匈奴、马车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汉朝人的生活及汉武帝的事迹。说实在以前根本没有关注过此种形式的教学视频,甚至有时还嗤之以鼻,以为纯属小儿科的,可是通过实践,此类视频倒是挺能提高孩子们的关注度,何乐而不为呢?

  讲农业的发展环节中,我运用了大量的有关农业发展的农具图片、耕作图片,也进行了讲解,有一张图片中的耧车立马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立即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开始讨论这个耧车为何“长三只脚呢?”最终,还是“回答问题专业户们”道出了心声:三只脚的耧车可以同时播种三行,同时耧车又翻松泥土把种子全部覆盖上了。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2

  打造高效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预习课本,对课堂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有所思考,使学生对历史的线索更加清晰,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课后的小测有利于在学生拓展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教学方法是好的,课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将从两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讲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时,作为起始课,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历史朝代歌,通过提问方式和学生一起回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

  2、这几节课都利用视频辅助教学,通过大运河、和武则天的视频资料,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3、通过预习题纲导读,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不足之处一:

  1、在第一课设计了三个合作探究题有点多,时间不够用,而且有些影响重点的突出。

  2、在预习导学时让学生按所有的提纲的顺序通览全书有些浪费时间。

  3、上了两节课了都感到课堂练习时间不够充分,巩固不到位。

  4、学生在发言方面,七(7)班较好,其他班级学生不愿举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5、通过课前默写检测发现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对对第一课知识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好。

  三、采取的措施:

  1、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再精炼,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讨论问题要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能有感而发。

  2、增加课堂练习时间,保证学生能当堂掌握所学知识。

  3、督促学生利用好小组互帮互学,发挥小组的作用。

  4、对学生发言好的及时加分鼓励,激励其他同学参与进来。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3

  本周我在七年级四个班上了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反思如下:本节课距离我们较为遥远,所以上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历史图片进行辅助教学,收效很好。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同学们直观地感觉这段历史,进而了解这段历史。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记忆重点知识,充分说明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们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山顶洞人的复原图,得出他们的`体质特征的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山顶洞人的进步。

  由于学生未作很好预习,对本课知识有些生疏,因此在教学进度上没达到预期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意识到让学生提前预习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以后要重视对学生预习的指导。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4

  我的这节课主要反映出了这些问题:一是对本课的重难点没有把握好,这就造成了本该重点讲的地方反而因时间不足而没有讲透。“文景之治”本应是为下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并没有处理好...

  我的这节课主要反映出了这些问题:

  一是对本课的重难点没有把握好。这就造成了本该重点讲的地方反而因时间不足而没有讲透。“文景之治”本应是为下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并没有处理好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我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过这个问题,但是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由于语言不够精炼讲的又过细和随意性,使得大量的时间浪费了。

  二是缺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比如说课前如何预习、上课时怎样做笔记等。初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老师必须教会他们掌握科学高效持久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我在课上没有完全落实教会学生勤做笔记和巧做笔记的任务并且缺乏讲练结合,这就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比较低。

  此外,在故事的引入和合理利用方面还欠考虑,没有做好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的.结合。在课程内容的过渡方面,自己也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针对上面的情况,我要认真思考和正确对待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首先,我认为自己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不断改进的原始动力和方向。目标是指引我们行动的指南和参照物,每个人都只有努力过了才能收获进步和成功。其次,要多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孔老夫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我认为只有看到并承认自己和其他人在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那么自己才能有所进步,既然这样那么我们每天都应该对照一下反思一下以及改进一下。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5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对此在这里提出一些我的浅见。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1)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2)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3)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这只是我对历史教学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的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就一些简单的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05-24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04-14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03-22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总结10-09

历史教学反思07-24

历史教学反思02-28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02-09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05-19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05-2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

  本课利用学案教学,这种模式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对课堂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有所思考,使学生对历史的线索更加清晰,特别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综合归纳能力,达标检测有利于学生在拓展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教学方法是好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将从几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讲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时,作为起始课,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历史朝代歌,通过提问方式和学生一起回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

  2、这节课利用导学案教学,通过运用大运河资料,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不足之处:

  1、设计了两个合作探究题,时间不够用,而且有些影响重 点的突出。

  2、上了两节课都感到课堂练习达标时间不够充分,巩固不到位。

  3、学生在发言方面,不愿举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4、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对第一课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好。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2

  历史教学往往存在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的状况,教师上课只把知识点一教了之,根本谈不上学法的指导,学生则认为学不学无所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重点,学生画横线这种现象,严重妨碍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智力的开发、人才的造就。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已成为我们每个历史教师的共识。

  历史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大胆发言的机会。比如对“中华文化的勃兴”这节课的学习,可以提问“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位?为什么?”而后让学生先看书准备,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各抒已见中就将几位大思想家学活了,理解透了。由此可见,课堂是活生生的,是学生的乐园,只要教师耐心引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课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万不可就课本知识照本宣科。“用故事激趣导入”这是历史课的一大特色,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教师可以先讲讲“荆柯刺秦王的故事”,既而提问“荆柯应不应该刺杀秦始皇呢?秦始皇在历史上到底有何作用?”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极高,会迫不及待地啃起书本。整节课,学生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师只要稍加点拨,本课的重点——秦始皇巩固国家的措施就会很自然地掌握了。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看书找重点内容,会让本就枯燥的历史课堂更显得索然无味。

  历史课程的改革给所有的历史教师带来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机遇。只要经过磨砾,教师观念得到更新,理论得到充实,实践得到提升,我们将满怀信心,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肥沃的土地。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3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最主要的任务。

  首先在历史课堂上应该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欲 望,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探索,才会具有创造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想办法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还应该不断进行反思,反思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下我们还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课外知识,课堂才能够生动,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另外,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让老师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近学生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对学习充满自信心。

  通过课堂实践,我也体会到了反思教学的益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名“反思”和“探究”刑的教师。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4

  根据学校的要求,课堂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这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对于复习我自己认为这几种方法很好:

  1、整理题列举题。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2、连线题。用线把相关的人事连接起来。

  3、制作大事年表的方法,也适合于各个学习阶段。

  4、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5

  七年级历史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反思本周,我参加了本组的公开课讲课,从教学设计到评课过程中大家对我的建议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与帮助。首先,由于之前没有讲过历史的公开课,在讲课之前我上网搜集了许多优质课的视频进行观看,为我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思路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知道从何下手,如何下手。

  我设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意义;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民族交往的重要意义。从这一层次上说,本课的`学习目标基本上已经达成,但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仍有诸多的欠缺。我的课程设计流程基本完善,从视频导入丝绸之路,到后续的丝绸之路路线图,以及一带一路等对中国的影响等多方面均有涉及,但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突出的几点在于:

  1.重点部分强调不到位。重点的部分强调两到三次都不为过,我对重点部分的强调很少,可能学生听过之后,瞬间就忘记了,对本课的重点内容依然不清晰。

  2.课堂衔接与过渡比较生硬,在课堂用语及衔接语的使用上要多加斟酌,同时要注意知识与知识间的衔接,使知识结构化,让学生可以更全面更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

  3.结合目标设置活动。课堂活动最终要服务于我们本课的学习目标,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也设置了诸多的活动,如:想象张骞拜别汉武帝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如果你是汉朝的商人,你想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运往欧洲,你会采取什么样的路线;为张骞纪念碑写一段碑文等,这些活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巩固了目标的实现,但活动与目标之间的结合似乎没那么紧密,要更加强课程与活动之间的融合度。

  每一次公开课的讲解,都是对自己莫大的帮助与提升。从备课到试课再到上课,以及后续老师的评课,每一个环节都比我们平时上课所付出的精力要多,每一次讲解背后发现的问题也比我们平时上课发现的问题多得多,之前的时候对讲公开课有一种很大的恐惧感,担心自己讲的差,怕自己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现在讲公开课虽然依然恐惧,但更多的是期待,期待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改正过来。同组的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建议对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以后我要把备课内容更精细化,重点更加突出,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更有效化,努力呈现出一节高效而精练的课程。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6

  1、课前准备较充分,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上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前的充分准备是顺利完成教学的必要前提。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总体的把握,写好了完整的教案,并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出了教学目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辅助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比较熟练的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的是讲述法、比较分析法,提问法。同时还通观看与课题相关的图片,使学生能直观,清楚的了解相关知识。通过讲述法,把与课题相关的背景知识讲述给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略有欠缺

  在教学互动方面,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但在这堂课中,尚未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中应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充分调动起来,还课堂于学生。

  4、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长处及不足

  教学过程基本得以顺利的进行,教学目标也比较顺利的实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过渡语言,都通过现有教材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过渡。并在新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旧的知识的基础上,再得出答案,做到“温故而知新”。但在培养学生学习技巧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以后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学,如何思考,注重加强历史学法的培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并努力学习其他老师的长处,优化自己的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教学能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7

  上完《秦王扫六合》一课,细细反思,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而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完成了教学目标。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为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我打破了教材编写的顺序,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秦完成统一和巩固、维护统一两大内容,在处理第二项内容时,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来归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这样做,不仅线索清晰,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创新问题设计上有突破,能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共鸣。

  本课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教师点拨、同时辅以材料展示。我还注重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如:我指导学生到黑板上设计秦的疆域示意图,以帮助学生压缩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这节课也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由原来的讲述者转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会的,允许学生自由发挥,互相补充,教师及时评价;学生不会的,教师进行激励、引导,然后共同解决。

  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不敢放开手脚,给学生以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它细微之处,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释疑过程中,有些小问题的设置稍显牵强;过渡语,有个别之处,不够自然;习题设计过于单调死板,以后应力求多样化、趣味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分析秦完成统一的原因出现困难时,教者引导的语言有些罗嗦,没有做到简明扼要;对学困生的关注明显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学生方面:在讨论秦始皇的历史作用时,他们的回答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非常透彻、全面。尤其是说说他们原先印象中的秦始皇时,学生的反应特别积极,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比较关注历史的,我们有理由对历史教学充满信心。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8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这段时间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带来的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在上每节课时,我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七(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两位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图片准备好?”这两位同学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她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这两位同学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七(2)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七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七(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9

  有一节课,我给同学们介绍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讲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时,突然有学生插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很恼火他打断了我的话题,于是没好气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高兴说:“我在小学时的.班级墙壁上贴着呢,还有孔子的画像。”我一时语塞,多好的教学资源,我怎么就没注意呢。

  反思:

  我应该感谢“插嘴”的同学,是他让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学生插嘴是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或许是担心,或许是困惑,但更多的应该是欣喜与思考。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插嘴”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是新课程改革中一朵绚丽的浪花。当学生的“插嘴”具有挑战性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让学生的“插嘴”变成一种学习资源,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为其喝彩!

  反思后则奋进。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0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新鲜而好奇的学科。七年级历史教学主要是古代史的内容,时间距离学生很长,而七年级的《原始的农耕生活》更是离学生生活遥远的事情,一是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不了解什么是农耕,而是“原始”二字对于他们很陌生。现代农耕不太清楚的情况下,谈什么农耕生活的起源呢?因而,如何灵活运用教材,引起学生对该课学习的兴趣,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我在教学设计上应该要花时间考虑的问题。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取了南北民居不同的房屋图片,让学生猜猜哪个是南方的民居哪个是北方的民居,他们的房子建成这样是否与原始祖先的房屋有关呢?从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接下来的自主学习环节,我围绕“中华农耕生活的起源”,采用角色扮演法。利用“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的小游戏,将学生划分小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别扮演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通过第一人称的口吻来介绍自己。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热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组的特色,很多学生还加上了道具和动作。学生在自学、表演的过程当中,认识到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代表的南北方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点,进而认识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是南北方共同发展的结果,从而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学生展示的插画和组内合作,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了解什么是“农耕生活”,它是如何起源的。

  整堂课的学习氛围很好,学生的反应都很活跃,积极性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很多生成性问题在学生的成果展示中表现出来,如“半坡人”制作的彩陶是否与半坡人所在地的土壤有关?针对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我顺势将地理知识融合进历史教学中。先让学生讨论来解答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最后进行小结:彩陶的制作与半坡人所在地的土壤有关,同样的,也与制作陶器的工艺和技术相关,如烧制陶器所要把握的温度以及相关的上色等工艺。抓住这个点,进而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下游与黄河中游地区的地理条件、生物资源的不同,进而小结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这样,学生就能准确地记忆、理解两者所培育粮食作物,驯养牲畜的不同点。更能理解河姆渡人建木头房子是为了防潮,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子是为了冬季保温、夏季凉爽。

  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在安排小组合作表演的环节上,规矩不是很明确,导致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表演位置的安排,台词的分配问题等等,都还有待加强。另外,如何在增加历史趣味性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探究意识,依然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本堂历史课,我旨在增强历史的趣味性,告诉学生:历史不仅仅只是背诵的科目。因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重难点也在学生的小组质疑、答疑中得到了突破,让学生明白农耕文化以及清楚农业文明的起源。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1

  原本以为《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课是选学课,我没有必要讲,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况且这一课比较枯燥,也比较简单。但是,在准备的过程中,才发现并非我所想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极大热情,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历史剧表演的尝试,让师生亲身感受体验了历史,对历史的陌生感与距离感缩小了,以往枯燥的历史学习也变得轻松多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了,师生关系更融洽。同时,在创作历史剧的过程当中,师生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体验,老师适当指导,学生充分发挥,甚至为了设计一个时间,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最终决定以公元前110年作为剧本的背景时间,这样才能将书本中导言中的材料与第一目治理黄河的材料联系起来等。通过这一活动,对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较大的促进。

  第二,视频资料的恰当使用,为课堂增色不少。在查阅视频资料中,我在无意间找到一种以FLASH形式出现的教学视频,该FLASH《汉武大帝》,比较适合学生口味,同时,这个动画开始的三个画面中的文字“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对汉武帝的一生,可以说做了充分概括,对学生认识汉武帝这个人物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画面中出现的人物、服装与场景,比如匈奴、马车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汉朝人的生活及汉武帝的事迹。说实在以前根本没有关注过此种形式的教学视频,甚至有时还嗤之以鼻,以为纯属小儿科的,可是通过实践,此类视频倒是挺能提高孩子们的关注度,何乐而不为呢?

  讲农业的发展环节中,我运用了大量的有关农业发展的农具图片、耕作图片,也进行了讲解,有一张图片中的耧车立马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立即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开始讨论这个耧车为何“长三只脚呢?”最终,还是“回答问题专业户们”道出了心声:三只脚的耧车可以同时播种三行,同时耧车又翻松泥土把种子全部覆盖上了。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2

  打造高效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预习课本,对课堂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有所思考,使学生对历史的线索更加清晰,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课后的小测有利于在学生拓展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教学方法是好的,课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将从两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讲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时,作为起始课,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历史朝代歌,通过提问方式和学生一起回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

  2、这几节课都利用视频辅助教学,通过大运河、和武则天的视频资料,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3、通过预习题纲导读,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不足之处一:

  1、在第一课设计了三个合作探究题有点多,时间不够用,而且有些影响重点的突出。

  2、在预习导学时让学生按所有的提纲的顺序通览全书有些浪费时间。

  3、上了两节课了都感到课堂练习时间不够充分,巩固不到位。

  4、学生在发言方面,七(7)班较好,其他班级学生不愿举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5、通过课前默写检测发现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对对第一课知识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好。

  三、采取的措施:

  1、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再精炼,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讨论问题要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能有感而发。

  2、增加课堂练习时间,保证学生能当堂掌握所学知识。

  3、督促学生利用好小组互帮互学,发挥小组的作用。

  4、对学生发言好的及时加分鼓励,激励其他同学参与进来。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3

  本周我在七年级四个班上了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反思如下:本节课距离我们较为遥远,所以上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历史图片进行辅助教学,收效很好。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同学们直观地感觉这段历史,进而了解这段历史。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记忆重点知识,充分说明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们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山顶洞人的复原图,得出他们的`体质特征的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山顶洞人的进步。

  由于学生未作很好预习,对本课知识有些生疏,因此在教学进度上没达到预期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意识到让学生提前预习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以后要重视对学生预习的指导。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4

  我的这节课主要反映出了这些问题:一是对本课的重难点没有把握好,这就造成了本该重点讲的地方反而因时间不足而没有讲透。“文景之治”本应是为下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并没有处理好...

  我的这节课主要反映出了这些问题:

  一是对本课的重难点没有把握好。这就造成了本该重点讲的地方反而因时间不足而没有讲透。“文景之治”本应是为下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并没有处理好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我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过这个问题,但是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由于语言不够精炼讲的又过细和随意性,使得大量的时间浪费了。

  二是缺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比如说课前如何预习、上课时怎样做笔记等。初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老师必须教会他们掌握科学高效持久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我在课上没有完全落实教会学生勤做笔记和巧做笔记的任务并且缺乏讲练结合,这就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比较低。

  此外,在故事的引入和合理利用方面还欠考虑,没有做好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的.结合。在课程内容的过渡方面,自己也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针对上面的情况,我要认真思考和正确对待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首先,我认为自己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不断改进的原始动力和方向。目标是指引我们行动的指南和参照物,每个人都只有努力过了才能收获进步和成功。其次,要多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孔老夫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我认为只有看到并承认自己和其他人在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那么自己才能有所进步,既然这样那么我们每天都应该对照一下反思一下以及改进一下。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5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对此在这里提出一些我的浅见。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1)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2)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3)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这只是我对历史教学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的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就一些简单的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