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1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增减变化趋势。我在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情境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用两个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这一个情境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绘制一个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知识,然后出示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从而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体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数学的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节涉及这样的例题是小明的身高情况、某病人的体温图,这些题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统计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经历一个调查统计的过程,并讨论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呈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和应用。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选择、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基本上
做到了以下四点:
1.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较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改进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和提高数学探究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时,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点”表示的意义和“线”的陡缓变化趋势,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较好的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通过动态演示画图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明确画图步骤,还掌握了画图的正确方法。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给予,而是引导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在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中,先引导学生比较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异同,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研究目标:折线统计图中的“点”和“线”分别表示什么?接着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观察和思维的碰撞中发现了特点、变化趋势并进行预测。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使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3.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观念。
著名教师张齐华老师说过:“我们需要的是孩子的思考”。因此,在本节课中做了几个努力: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工作人员根据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而不制成条形统计图呢?”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精神,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折线统计图中的点和线有什么作用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对统计图背后蕴含信息的思考,从而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统计表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引发了学生对两种统计图特点的反思,体验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问题背景来选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中感受统计的价值。
《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统计活动中才能真切的感受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节课中,选择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参加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情况、心电图、股票走势图、汽车销售情况、沙尘暴天气变化情况、陈东0-10岁身高情况、中国男性平均身高变化情况、芳芳一次生病期间的体温记录,以及让学生根据“四一班第一小组1分钟跳绳统计表”和“王芳6次1分钟跳绳统计表”中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等等,这些事例的呈现,充分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学生兴趣盎然,既感到亲切自然,又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本节课也存在着许一些不足:学生表达能力有差异,个别学生心里明白,但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需要老师的不断地提醒;绘图时仍有学生忘记标数据,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同时也在思考一些问题:如何更好的利用白板系统服务教学、是不是能充分放手,直接给出课题,让学生自主确定研究的目标,但这样做会不会跑偏?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这些都有待尝试!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3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以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学生在本课时内将初步了解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体会所画的坐标点及折线应该具备正确性、合理性、简明性、美观性。基于新课标中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设计教学,本课主要用“活动—参与”法、“讨论—交流”法作为主要方法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并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交流,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中掌握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就有效地突破了难点,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和生活相关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以上海气温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画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并总结怎样的折线统计图是合理的、美观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交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尝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习,我给学生留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积极的参与研究与学习,我也以学生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合作学习体现的比较充分。在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反馈,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了解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对折线统计图的范围与结构进行把握。
三、以学生为本,追求教学过程的活。
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创设了让学生自主绘制2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这一环节,由于这个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上的设计给出了波浪线和最下限的刻度。但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如何的折线统计图才是合理的、美观的,因此在课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通过对出现的不同画法的比较、优化,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纵轴刻度如何选择才是合理的,理解当数据较接近时,确定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的方法,学会了对折线统计图的范围与结构进行把握。
四、培养思维,追求课堂教学的深。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主要以技能操作为主,传统的教学以老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为主,缺少思维方面的培养,但画法这一内容在这个时代显然不是仅仅在追求学生如何精确、细致地画出完整的折线统计图,更注重于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思维上的层层深入。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根据要求画完整、当1点上没有数据说明什么、纵轴刻度如何根据数据进行选择、出现怎样一组数据需要用波浪线、选择哪些数据进行统计等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明晰化、条理化。
在教学中,通过自主探究,有效促进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性发展。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数据应用的广泛性、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excel软件在绘图中的作用和优越性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4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是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地预测和判断,并进行交流,注重在具体情景中对可能性的体验。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上,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作出简单的推测和判断。事实上,统计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也很容易学会,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这些方面的目标不容易达到。所以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启发调动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回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然后由学生自己找到制作方法上不相同的地方,并对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切实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不足:在课后的练习中,我认为还应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加强对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的了解,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5
一、“读懂教材”
初读教材,我认为这一节课有三个教学价值。另外,起初我觉得教材里的条形统计图不必让学童画出来。当时我想,一节课四十分钟,画条形统计图就要用到十分钟,多耽误时间,这节课是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在作业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并不会画折线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设计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是一个旧知识,但是教材以条形统计图引入,兼具复习的作用,同时又引导孩子注意到这两种统计图制横轴和纵轴的方法是一样的。教材这样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即便不画,书中有一个问题,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如果这个问题追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也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比如,看横轴,我们知道了年份;看纵轴,我们知道了人数。把这个过程说一说,就加深了孩子对横轴和纵轴的理解。因为制图时制横轴和纵轴实在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读图它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让学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这是一个重点。孩子怎么能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呢?我觉得有两个策略。一个策略就是比较。横轴,一样;纵轴,一样;每一年份的具体数量,条形统计图是用竖条,折线统计图使用点;接下来还有一个比较很关键———条形统计图的每一个数量是单独的,而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这就是变化,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现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平缓,变化不明显;折现平平的,就是没有变化。关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觉得学生必须要经历这种比较的过程,才会使他们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很清晰的认识。这个比较的过程还有一个价值和意义就是———让孩子在例二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了解每一步绘制过程的必要性。比如,点是必须绘制清楚的,因为它表示的是具体的数量;绘制过点之后还要把点连起来,这样才能用折表现出变化。第二个策略就是让孩子到折线统计图中找到在条形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这个策略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看折线统计图。比如在条形统计图中,1998年是占了3个格子的竖条。表示3万人;在折线统计图中,1998年是在第三个格子点一个点。还有一点,我觉得二者的区别在绘制方法上,观察背景,条形统计图的背景是空白的,而折线统计图通常用坐标格作为背景。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人们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时候通常都会利用坐标作为背景描点连线。也有不使用坐标的,但很少。
看,简简单单的两幅图,通过阅读教材,能够解读出这么多的教学价值呢。
我觉得我的课堂就是缺乏这样的细致的学的过程。孩子必须塌下腰来学,课堂才有真实的'感觉。我感觉自己这节课上的假就在这里,双方都很客气,蜻蜓点水,礼仪性的对知识做了一些简单的交流,没有对学习的知识做很深入的思考,这真要不得。拿过教材之后,我只是看到了完整的两幅图,但是,怎样才能深入浅出的用好教材,真是需要我细思量细琢磨细设计。上过这节课再读教材,在这两副主题图的使用上,我梳理出了这样几个教学价值————
1、复习条形统计图制图的方法,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制图的方法做铺垫。
2、运用比较的策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运用在折线统计图中找到条形统计图中呈现的信息的策略,学会读折线统计图。
再者,为什么例一和例二要分开教学呢?我认为一体下来比较合适。因为例一孩子们只是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还没有进行数据分析,也没有尝试完成折线统计图的一部分也没有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些合理的数据分析。把例一和例二分开了,就是把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怎样运用分隔开了。
二、读懂学生
在今天的课堂上,有一个很细微的声音,用很没自信的声音在说:“比如,男孩和女孩,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这番话没头没尾,放着书中的例子不用却另起炉灶。后来我才明白过来,其实我是错过了一个很聪明的孩子的很聪明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据一位专家介绍,曾有老师上完课问过这个问题,他觉得条形和折线的许多功能都是相同的,有什么必要还学其他的呢?这就是离散量和连续量的刻画了。条形统计图一般都是刻画离散量,比如几年或几个月的数据对比。而折线统计图则更多的是刻画连续量,比如,一个人一天的体温等。孩子真是很有数学学习的天赋,他朦朦胧胧的感觉到了这两种统计图的区别。孩子第一种举例说的男孩和女孩,可不就是两种离散量吗?孩子举例想说明的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不就是一组连续量吗?“离散量”、“连续量”,不必让学童了解这些专业术语。但是也许可以举两个例子,比如,班级里面七个小朋友的跳绳考试成绩;一个星期的温度的变化。让孩子考虑一下选择哪种统计方式比较合适。
课堂瞬息万变,有时候囿于我们的本体知识的匮乏,真是很难在瞬间读懂孩子的想法,读出这些想法里的精彩和智慧啊!但是我们可以关注,多问一问自己孩子们为什么会这么说。
三、读懂课堂
今天的课堂,刘义恺一个人和全班小朋友“单挑”,当孩子们都在异口同声的认为折线统计图优于条形统计图时,当孩子们都在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时,刘益恺坚持认为,条形统计图也可以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呀。这里有一个思辩和交锋。很可惜,当时我没有让孩子们不仅辩,而且把各自的理由说一说。这表现出我应对课堂偶发事件还缺乏教育机智。如果把各自的理由展开说一说,比如说,折线统计图怎么表示变化的?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这就是变化呀,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线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平缓,变化不明显;折线平平的,就是没有变化。那,条形统计图能不能表现变化?看,柱子的高矮,我们直观可见,这不就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变化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不是谁取代谁,以及谁比谁在某一方面有优势的问题。是的,确实不是取代的问题。教参上为了说明折线统计图引入的必要性,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但是,数量的变化,因为条形统计图很直观,所以一样看得出来呀,从中我感觉,我的数学课还上得太假,当一个问题一个交锋真的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时候,我们肯不肯舍不舍得会不会让孩子去交锋?假如真的这样一交锋,孩子们对两种统计图的认识就更加深了,其实这是加深了知识之间横向的联系啊。这个课堂偶发事件使我掌握了一个策略—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一是不能放任,二是要立刻把思辩双方组织起来交锋。不要让孩子们只是坚持论点,更要紧的是拿出论据来。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6
第一课时先主要复习了一下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从统计表中能看出什么信息,学生会说可以看出某一年参加机器人大赛的队伍有多少支。然而做成条形统计图也可以看出某一年参加机器人大赛的队伍有多少支,并且还可以清楚的看出最多或最少等,这主要体现了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如果画成折线统计图又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自己发现,研究交流发言,其实学生说的非常好,能看出增减变化的趋势,从20xx到20xx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总体呈上升趋势,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想,学生说的也很好。
然后有练习做一做,记录的陈东0到10岁的身高变化的统计表,让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学生做的非常好。老师又提问了有关陈东身高增长快慢的问题,学生也回答的非常好。以及预测11岁陈东的身高大家也预测的比较合理,说明对单式折线统计图学生理解的还是很好的。接着做练习二十六的.第一题的练习1,把1到6年级的喜欢看科普读物的人数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学生都画得很对,只有个别同学用钢笔作图,老师再次强调一定要用铅笔作图,错了便于修改。后面的问题学生回答的也很好。并且学生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也很好。接着的练习也都做的很好。
总之,这节课学生学得还不错,自己动手画的也很多,老师能及时发现问题。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7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设计的思路是:初步感知——比较认识——动手制作——分析应用,运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特点的统计数据,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共同点和区别,能根据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统计方式。而对于折线统计图画法的教学上,我只是在准备找点的方法上做了进一步的强调,而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再从学生画图的实际情况中,纠正学生在画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我边讲边画折线,忘记标注数据等现象。接着让学生争议这一信息更适合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展示呢?学生在辩论中明晰两种形式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区别,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好的认识。
最后,让学生再通过交流自己课前调查的信息,并讨论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呈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和应用。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8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根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根底上学习的。学习折线统计图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统计图奠定根底。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成功之处: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改变了教材的预设,播放了“上海世博会宣传片”和“某地年汛情报道”两个视频,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开展,并且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表达”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效劳与生活”的课标理念。在教学中,结合详细情境,我还对学生进展了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及抗洪抢险取得胜利,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操,让他们体会到祖国的强大。
在“议一议”这个环节,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进展比拟,分析它们的异同点,使学生在比拟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各部分的名称,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让学生在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既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又稳固了所学的新知。本节课,通过电脑媒体提供大量的能主动探索的、能利用已有知识经历的、能体验感悟的素材,使学生在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脑思考的主动性的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中,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开展了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进展简单的分析和预测的能力。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读“某地年8月1日至8月6日水位变化统计图”时,先让学生认真读图,交流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学生一般都能获得一些直接信息,能看出图上各点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这是外表的信息。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从这些数据组成的折线统计图中,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如:水位是在变化着的,水位从几日到几日是上升的?水位从几日开始下降?这些信息是需要学生根据数据观察、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今天,我与学生共同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这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由于学生已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而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与其大同小异。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小组自主学习的方式进展。通过学生的预测、观察,发现了解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以及与条形统计图的异同。本节课表达了以下几方面: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展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中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因此,我在设计的时候特别注重统计知识与生活的严密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备课中我发现教材中的例1是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图,考虑到与我们学生的实际不相符,于是我尝试进展了改变,用中国代表团历届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来代替例1,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民族自豪感。所以我在创设情景这一环节中,利用奥运会的相关知识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统计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我在教学中加强统计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一是在有效迁移中引入。我首先出示了中国代表团历届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统计表,让学生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取一定的信息,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接着直接出示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明确课题)以条形统计图为根底引出折线统计图,加强了两种统计图之间的联系;二是在充分比拟中发现。引导学生对两种不同的统计图进展充分的比拟,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比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数学是思维的艺术和体操。”一堂缺少思维的数学课,即使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配合得再默契,也算不上一堂好课。因此,我重新选择了学习材料,力求让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能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首先,老师出示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小组交流作图方法,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教给学生作图方法,这样的设计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动手实践、阐述理由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他们活泼的思维,凸显了个性。其次,在给出两个身高统计表后让学生选择适宜的统计图时,学生联系实际,调动已有的知识经历做出判断,并在这样的比照中,更深地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最后,在想象某位学生的身高统计图的折线开展趋势时,学生想到了成年后身高折线的变化趋势,培养了学生用开展的眼光看待数学问题的能力,表达了大课堂的数学教学观。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旧代新,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但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缺乏,如: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学生在制图的过程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后面的概括也变得较为仓促。个别学生出现了制图不完整、忘记标明数据等情况,这都是被忽略的。课中我还安排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的欣赏,由于时间缺乏,也没有展示出来。同时,教师语言启发性不强,课堂气氛不够活泼。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9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能利用折线统计图既看出数量的多少,又能看出数量增减的特点并进行简单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使用条形统计图描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因为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工作密切相关,我们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更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价值。
折线统计图从学生参观科技展览这个生活情境中来,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于生活”的课标理念。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教师给学生充裕的思考、交流的时间,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10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在学习时,我注重了以下两点:
一、利用生活实例,在生活中学习折线统计图。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有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生才有兴趣。因此,在教学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由此展开教学。我借助前段时间的体检结果,把其中一个同学的身高制成统计表,引领学生根据统计表制作折线统计图,掌握制作方法:描点、标数、连线。因为学习的`材料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兴致较高。
二、注重在分析数据与预测中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这节课中有很多题目需要进行预测,比如说预测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枚数、预测下一年的身高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11
借用北师大版教材的“三个读懂”来做今天的教学反思。初读教材,我认为这一节课有三个教学价值。另外,起初我觉得教材里的条形统计图不必让学童画出来。当时我想,一节课四十分钟,画条形统计图就要用到十分钟,多耽误时间,这节课是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在作业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并不会画折线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设计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是一个旧知识,但是教材以条形统计图引入,兼具复习的作用,同时又引导孩子注意到这两种统计图制横轴和纵轴的方法是一样的。教材这样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即便不画,书中有一个问题,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如果这个问题追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也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比方,看横轴,我们知道了年份;看纵轴,我们知道了人数。把这个过程说一说,就加深了孩子对横轴和纵轴的理解。因为制图时制横轴和纵轴实在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读图它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让学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这是一个重点。孩子怎么能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呢?我觉得有两个策略。一个策略就是比拟。横轴,一样;纵轴,一样;每一年份的详细数量,条形统计图是用竖条,折线统计图使用点;接下来还有一个比拟很关键———条形统计图的每一个数量是单独的,而折线统计图的各个详细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这就是变化,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现比拟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拟平缓,变化不明显;折现平平的,就是没有变化。关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觉得学生必须要经历这种比拟的'过程,才会使他们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很清晰的认识。这个比拟的过程还有一个价值和意义就是———让孩子在例二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了解每一步绘制过程的必要性。比方,点是必须绘制清楚的,因为它表示的是详细的数量;绘制过点之后还要把点连起来,这样才能用折表现出变化。第二个策略就是让孩子到折线统计图中找到在条形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这个策略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看折线统计图。比方在条形统计图中,1998年是占了3个格子的竖条。表示3万人;在折线统计图中,1998年是在第三个格子点一个点。还有一点,我觉得二者的区别在绘制方法上,观察背景,条形统计图的背景是空白的,而折线统计图通常用坐标格作为背景。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人们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时候通常都会利用坐标作为背景描点连线。也有不使用坐标的,但很少。看,简简单单的两幅图,通过阅读教材,能够解读出这么多的教学价值呢。
我觉得我的课堂就是缺乏这样的细致的学的过程。孩子必须塌下腰来学,课堂才有真实的感觉。我感觉自己这节课上的假就在这里,双方都很客气,蜻蜓点水,礼仪性的对知识做了一些简单的交流,没有对学习的知识做很深入的思考,这真要不得。拿过教材之后,我只是看到了完整的两幅图,但是,怎样才能深入浅出的用好教材,真是需要我细思量细琢磨细设计。上过这节课再读教材,在这两副主题图的使用上,我梳理出了这样几个教学价值
1复习条形统计图制图的方法,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制图的方法做铺垫。
2运用比拟的策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运用在折线统计图中找到条形统计图中呈现的信息的策略,学会读折线统计图。
再者,为什么例一和例二要分开教学呢?我认为一体下来比拟适宜。因为例一孩子们只是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还没有进展数据分析,也没有尝试完成折线统计图的一部分也没有根据折线统计图进展一些合理的数据分析。把例一和例二分开了,就是把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怎样运用分隔开了。
在今天的课堂上,有一个很细微的声音,用很没自信的声音在说:“比方,男孩和女孩,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这番话没头没尾,放着书中的例子不用却另起炉灶。后来我才明白过来,其实我是错过了一个很聪明的孩子的很聪明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据一位专家介绍,曾有老师上完课问过这个问题,他觉得条形和折线的许多功能都是相同的,有什么必要还学其他的呢?这就是离散量和连续量的刻画了。条形统计图一般都是刻画离散量,比方几年或几个月的数据比照。而折线统计图那么更多的是刻画连续量,比方,一个人一天的体温等。孩子真是很有数学学习的天赋,他朦朦胧胧的感觉到了这两种统计图的区别。孩子第一种举例说的男孩和女孩,可不就是两种离散量吗?孩子举例想说明的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不就是一组连续量吗?“离散量”、“连续量”,不必让学童了解这些专业术语。但是也许可以举两个例子,比方,班级里面七个小朋友的跳绳考试成绩;一个星期的温度的变化。让孩子考虑一下选择哪种统计方式比拟适宜。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12
这节课主要是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在教学这节课之前,我了解了他们以前对统计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把握的进行备课。
这节课的安排是先对条形统计图的知识的回忆,引出折线统计图。先出示条形统计图,向孩子们提问“这份统计图记录的是什么?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统计图?”提这一问题目的,为了让学生在分析统计图时要先注意统计图所记录的内容是什么?再让孩子们交流从统计图上所了解的数学信息。边说边演示(只演示了一个), 假如我将每个月的平均温度不用直线表示,用点表示,再依次连接,也就成了一种统计图,告诉学生们这叫折线统计图。然后让同学们讨论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们答的不是很好,回答的'过程当中又穿插重复了好多的内容。这一内容弄完后,接着问学生“这个地区20xx年的月平均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和问题“让学生指出1月到2月间的平均气温的变化是哪段?2月到3月的平均气温的变化是哪段?”。这些问题处理完后解决“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升得最快?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降得最快?”学生自己想,交流重点是交流找的方法。还按排着一个内容是“在生活中哪些情况适用折线统计图?”这一问题只是轻微的处理了一下处理的并不深入,时间不够第二个草莓题没有处理。
这节课是顺利的上下来了,孩子们在课堂上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能跟着老师的问题积极的思考,思维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提问“哪两个月间的平均气温升得最快?说说你怎么看出来的?”有个学生说“我从这两个月之间线段的幅度看出来的”孩子回答说的不严密,但我能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给予了及时的纠正。还有一个孩子说“我拿尺子比出来的。”他解释不清楚,就让这个学生进行了演示。可见孩子们各有各得法,都动脑筋了。在这个地方我要是加上一句,“我们看、量都会有误差的。最准确的是算一算,只有算才会让我们得到准却的答案。但是我却强调了一句,用计算来辅助,这样就使孩子们误认为,我只要能看出来就可以不算,从而忽略算得重要性。在分析折线统计图时又将重点的总结内容落下了,“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的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课后想到在分析折线统计图(完成书上的议一议)时,可以直接将问题出示,让学生思考回答,就会节约很长的时间。还有一遗憾,在导入中使用了属于无效语言的,“今天我们在将统计的知识扩大一些行不行?”不能因导而导。孩子们对问题的回答有偏差怎么办?如“你从这一条型统计图了解到那些信息?”学生回答“上面的书都是小数”这一数学信息对与这道题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我就没有处理,应该进行处理要不孩子不会明白自己找的不对,也可以在孩子说出后让孩子读出每个月的平均气温,这样孩子会更明白看些什么内容,而不是只看数字。在这节课中我明白了在上课时,一定要牢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该完成的就好,不要太深也不能少完成了。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13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折线统计图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统计图奠定基础。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成功之处:
1、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德育渗透潜移默化。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改变了教材的预设,播放了“上海世博会宣传片”和“某地年汛情报道”两个视频,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与生活”的课标理念。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情境,我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及抗洪抢险取得胜利,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操,让他们体会到祖国的强大。
2、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
在“议一议”这个环节,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各部分的名称,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让学生在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既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又巩固了所学的新知。本节课,通过电脑媒体提供大量的能主动探索的、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能体验感悟的素材,使学生在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脑思考的主动性的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中,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发展了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的能力。
3、注重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使他们能可持续发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读“某地年8月1日至8月6日水位变化统计图”时,先让学生认真读图,交流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学生一般都能获得一些直接信息,能看出图上各点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这是表面的信息。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从这些数据组成的折线统计图中,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如:水位是在变化着的,水位从几日到几日是上升的?水位从几日开始下降?这些信息是需要学生根据数据观察、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14
带着学生去光盘播放室上完了复式统计图,谈谈一下几点感受: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建立在学生学完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产生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让学生体会它的优越性。
所以在教学一开始,为了照顾基础比较弱的同学,分别出示了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降水量统计图,然后让这些基础比较弱的同学说说两个统计图中的数据,并问你获得了哪些数据?基本上钱皖、王波能说出图中的信息。
接着出示问题:你能看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学生思考,我下去巡视,这时我看出有的学生把昆明市的每月降水量写在青岛市的统计图每月的下面;有的学生则观察两个表中的每个月,然后记下他们每月的差;还有几个学生没有思路,青岛市统计图看一下,昆明市统计图看一下,找起来很困难。
这时我让比较典型的学生汇报结果,然后追问:解决这个问题要看两个统计图,你觉得怎么样?有的学生回答要细心、仔细,有的预习同学则说:看起来不方便,可以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这样看起来直观方便。水到渠成,自然引出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但这是我并没有直接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而是追问:如果你来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你会怎样合起来?这是学生引出了两条折线不能一样,可以用实线和虚线区别开来,然后我在追问横轴和纵轴分别是什么,改变吗?学生很清楚地回答后,我觉得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个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时我再出示统计图。学生很快判断出前两个问题。效果还不错,特别在第三个问题,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回答更是积极。朱详甚至把这个月的降水量是另一个月降水量的几倍给找出来。
整节课下来感觉还不错,但出现了不足:一是整节课的'容量不大,在照顾后进生复习以前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时候花的时间多了,还有在让学生回答“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时,很多学生想说,花的时间稍多了。二是本节课我只是局限于让学生产生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以及去认识和分析统计图,没有意识到学生统计观念的情感培养,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很把统计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的眼界更开阔。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15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课改的十年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中安排的内容有的是让学生看图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的是让学生在已经确定的了纵轴、横轴并画好格线的图中画两种不同的折线表示相关数据,淡化了不必要的制图操作过程,突出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关键环节,关注的是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感知和对折线统计图特点和作用的体验。
一、本节课较为满意的方面:
1、建起数学和生活的桥梁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教材上先出示了两个地区各月降水的情况统计图,我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幅统计图,分析表中的数据。为了让学生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思考为什么两个城市7、8月份降水量都比较多。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发现7、8月份是夏天,所以降水就多。教材上的还有几幅统计图也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看这些统计图,分析其中的数据,得出一些合理的结论。
2、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我先出示中国地图,引出两地区的降水量统计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观察完统计图之后,我鼓励学生自己根据统计图提一些问题,然后由其他的同学解答这些问题,这样就有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3、注重倾听
倾听是学习的好习惯,我会提醒学生仔细倾听别人的回答,如果回答的不好,可以举手补充;回答的好可以鼓掌示意。每提出一个问题,我都会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回答,这也是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一个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我支持他们各自阐述理由,这样其他学生由于好奇就会认真倾听他们的理由。对于一些一听到问题就举手的学生,我便提醒他们要考虑周到。与其鼓励他们没思考好久随便举手不如鼓励他们认真倾听。
二、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我在教学时有些拘谨不够放松;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比较单调,没有变化,教学时间的把握还不行。我还要不断地学习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4-12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4-02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02-16
数学折线统计图说课稿02-18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15篇05-17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4-02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4-18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4-21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