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4 16:40: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1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难点,在推导计算公式的课堂上,学生基本都能利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本以为学生掌握的.不错,但是在练习的时候学生却犯了很多的错误。尤其在综合练习中,学生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公式混淆:学生在题目出现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时,会将2个公式混淆起来,求面积的时候用周长公式,求周长的时候用面积公式;这主要肯能是对公式推导的过程不深刻,对公式一知半解。

  2、单位问题:单位是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中一直犯的错误,首先,不看前后单位,不管前面是什么单位,最后的单位就看问题,这样在学过单位换算之后,错误率很高。看来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还要继续培养;其次,是学生不看题目,统统都写面积单位,尤其在计算周长之后也写上一个面积单位;最后,就是不理解题意,尤其是评价手册上有这样一题:一块长方形花圃,长15米,宽8米,在四周围一圈篱笆,这块花圃有多大?学生按照平时的经验,围篱笆就是求周长,好多学生都计算成了周长,其实多大是求面积,看来学生的思维定势要打破,尤其是在仔细读题方面要多加培养。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2

  引入新课内容后,学生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摸身边的物体的表面——摸自己的脸面。初步感知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然后请学生到台上摸长方体、正方体及硬币的表面,在引导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物体的表面是指一个物体露在外面的每一个面。第二个活动中,让学比较三个平面图形谁的表面大,谁大谁小?数学书的封面与课桌面谁大谁小,……在这些比较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到,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此时,老师适时告诉学生,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引出面积的一部分意义。

  接着,老师举例说,比如:这块黑板面的大小就是这块黑板面的面积。并让学生照样子说一说,进一步理解面积的这一意义。接下来,让学生在观察、倾听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封闭图形”的意义,然后通过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也有大有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接着教师又提出一个物体到底有多大?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物体来说明,这样就出现了单位统一的必要性,接着教学面积的有关单位。整节课条理清楚,在需要的前提下出示一个个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最后让学生归纳概括及看书得出面积的准确意义,到此时,学生通过大量的活动,充分地理解了面积的意义,并理解面积的有关单位。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参要求,我对这节课定出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复习旧知,产生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方法——推广应用”的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活动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教师的作用是借助活动的载体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先估一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接着用1㎝2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填一填,再议一议自己的发现,然后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推出公式。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所以在感觉上格外亲切,使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更加强烈,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与概括,他们在观察、分析中,逐步悟出了规律,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这种知识的建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大量感性经验支撑的,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公式的推导,空间观念的拓展,还有一种自主发现的快乐感。

  当然也存在着不足:1、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在长方形的表面摆满1平方厘米的方格;有的.是沿着长、宽各摆一行;有的是用尺子量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画1平方厘米的格子。这些方法在学生的合作中都有体现,如果能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利用投影仪分别演示一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2、在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把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混淆,课上强调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反而造成了学生的一个误区,学生在探索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时,有的学生把求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边长x4与正方形面积公式=边长x边长混淆了,导致部分学生对求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是模棱两可。

  总而言之,这节课上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是较清楚,并能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他们的周长的基础上学生必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面积,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我在备课时就感觉内容很多,也比较零散,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我觉得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而且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表象,和生活紧密联系。所以在设计时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和感受面积。

  面积是包含了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两层意思,我注重于从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得到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认识面积,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来体会感受到表面的大小,比一比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建立面积表象。对于图形的面积认识,我从物体的表面中抽出学生们很熟悉的长方形,让学生自己说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继而自己感知图形的面积,然后又出示了一组对比题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做封闭图形的面积。最后引导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封闭图形的面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将两句话概括成一句话,进一步加深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充分操作,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概念。

  在本节课中的两次小组合作就是为了这节课的两个重要概念展开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尤其在学生体验面积单位的统一时用的时间更多,使学生理解了要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面积单位去量,从多种面积单位中选用比较常用的正方形作为单位更好。

  3、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是重点之一,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学具让学生亲自看,并找一找生活中接近这些面积单位的表面,用学具去实际的量一量,这样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

  4、联系实际,注重应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从生活中发现从生活中提取。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后问要测量橡皮的表面积、讲桌面的面积、地面的面积分别可采用哪些面积单位,使得学生跟进一步理解了面积单位的用处,使得学有所用。

  5、练习的设计注重层次性和实用性。

  巩固练习先要让学生填单位名称,后又从小明小刚的日记中把面积单位进一步应用,还把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进一步区分,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还有一些细节做得不够充分,体验面积单位的统一时还少欠火候,认识面积单位时可以和生活联系的更紧密一些,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多选取一些事例,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今后我将继续努力。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5

  一、学情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学生在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过程,是“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

  二、教学设计

  在本课的设计时,我分成四个步骤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和快乐体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三、达到的目的

  1.活用教材,体现生活化。

  “面积”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我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让学生在大量的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感受到 “面积”的意义。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生活味和严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

  (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来吸引他们参与学习,本节课的组织活动主要有“感知面积、建立表象”“动手操作、明确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和“尝试操作、学习面积单位”。让学生经历探索性学习过程,丰富了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知识的体验。

  3.在比较中,发展数学思维

  在实破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一难点时,借助之前学生得出的利用“观察法”“重叠法”“剪拼法”还是无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适时地让学生运用学龄、直观操作、合作探究。进而通过汇报交流,让学生在比较中,真正感受和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面积单位的认识。凸显出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4.在操作中,渗透思想方法。

  《20xx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倡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体会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通过一系列的比较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体会到如“观察法”“重叠法”“剪拼法”等常用的基本的数学的学习方法,比较关注学习过程的探索与数学思想的渗透,彰显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让我困惑的是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时是否分成两课时来教学。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6

  我们县的二十四字教学模式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可这样的课堂教学虽然给了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一定会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怎麽办?追求教学方式开放、新颖,学生失去了巩固训练的机会,学习成绩会不会下降?面对这些问题,相信每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可是我总觉得完成教学任务不是指教师把预设的内容处理完,而是指学生通过了教学达到了预设目标。如果为了完成任务,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学生的认识就会经常出现一些模糊点和断层,这显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数学教学。

  另外,评价教学质量如何,应放在一段时间内来考虑,在概念、法则的起始课多花费一些时间,让学生真正的了解,随后的教学在加强必要的训练,肯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今天在和孩子们学习《面积的认识》这个内容时,我整整的'用了两个课时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应用举出各种事例进行了讲解,在后面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时候应该会顺利许多的。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7

  昨天,我们学习了三个面积单位,分别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学生对这三个面积单位所表示的实际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并能用手势表示出来。为这节课(研究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之间的进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我考虑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这百进制关系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因此,我决定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要化为学生直观的、容易接受、理解的知识。于是,我就借助“动手操作”---这把能撬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我提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两个正方形,(分别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处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时,我采取引导、半扶半放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图形,仔细观察它们的实际大小。借助学具,想一想、猜一猜,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然后同桌交流想法和结果。这时,只见学生纷纷参与,有的学生用两个学具比划着量;有的学生用直尺进行平均分;有的学生在对折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

  操作五分钟后,只见有学生把小手高高的举起,并用一种很期待发言的目光看着我,我知道他们一定想出了方法并探讨出了结果。这时,我说:“孩子们,想好的同学再想想你的想法是否正确,没想好的同学快一点儿”。2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小手,我开始指名汇报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赵怡萌说:“我先把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对折后再对折,这样就把它平均分成了4分,每份是16平方厘米,16再乘4就等于64平方厘米。”这时,我并没有及时给出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引领学生分

  析怡萌的思路是否正确,通过我的引领指导、学生的`动脑思考,不但能正确判断出怡萌的思路是正确的,结果是错误的,还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可谓是一箭三雕。

  “谁还有不同的思路?”这句话刚开口,学生又纷纷举起小手。党皓的思路是:把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横着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竖着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这样,10乘10等于100.因此,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李兆恒的思路是: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横着放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再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竖着放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0乘10等于100。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李亚文的思路是:直接计算,1分米=10厘米,10厘米乘10厘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很高兴。说实话,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想法,这令我出乎意料。

  在处理“1平方米=?平方分米”时,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动手操作的方法。因此,我只在黑板上画出了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的,在这次的汇报过程和结果中,除了上述的4种方法外,又有一种方法:他是把这个正方形对折,看一看这个正方形的一半中有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再乘2。

  通过学生汇报的过程和结果,让我深深的感到: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大的“爆发力”。只要你引导到位、启发到位,他们就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以前,我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惟恐课堂秩序乱,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看来,我这种顾虑是多余的。这时我想起一句话:“水到底有多深,只有自己亲自去试一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这一活的资源。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8

  我上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是先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通过复习以后让他们知道周长单位,就是长度单位,再复习长度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为新课作好铺垫,然后进入新的内容,本节课我是这样上的。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比较面积的大小。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我分别通过活动体验、观察比较和猜想这三种主要的数学活动来学习这三方面的`内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新理念。比如我在上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时,教学中,让学生猜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后,我出示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并让学生想象用1平方厘米去测量桌面有什么感觉?同学们都感觉到太难量了,还可以用更大的,教师接着与说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为 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从活动中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让学生比较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学中乐。但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对于1平方米的理解,学生还是凭着感觉在讲,而没有用对 1平方厘米的感知来认识1平方分米。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9

  有人曾经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自己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在这门“遗憾的艺术”中获得一点点的成功。兴奋中我不忘反思自己教学中所得、所失、所悟。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这个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

  1、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等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过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自己也感觉这节内容比较多而杂,不容易上“活”。这个学期再次实施此教材,我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理顺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导入——在比赛中引入。

  这节课的导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比比谁喝得快”。我和学生比赛用吸管喝水。

  比赛时,为了营造气氛,我故意摆出胸有成竹的样子,让学生先喝。参赛的学生无论怎样用力,就是吸不了一滴水,比赛当然是我赢啦。学生心里感到纳闷,都不服输,都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此时我揭开取胜之谜,把吸管一头用透明胶封起来,形成一个“面”,这个“面”起到阻隔作用,使水不能通过吸管。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面”有什么作用?生活中有哪些“面”?他们有大小之分吗?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我在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揭示本课学习目标,共同投入到新课学习中。

  二、探究——在活动中理解

  (一)“面积”的教学

  “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学生要理解,就必须明晰“物体表面”、“大小”、“围成”等几个词的含意,再把它们综合概括,得到“面积”的整体概念。其中“围成”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把它与“组成”混淆。怎样避免概念不清?我设计了“看看”、“摸摸”、“辨辨”“讲讲”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悟出“面积”的定义。

  1.看看——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表面,初步感知“物体表面”。

  2.摸摸——引导学生用手摸摸萝卜的表面,用小刀剖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物体表面”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

  3.辨辨——设计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围成”。

  动态课件显示,帮助学生理解。

  利用电脑的画图软件显示两个长方形,分别给它们涂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围成的长方形的涂色范围是固定,反之,颜色则扩散到整个版面。具体情况如下图:

  用自己的语言说“围成”。

  生:围成就是一个接一个、

  生:围成就是没有缺口……,

  老师在尊重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指出“围成”就是“首尾相接”。

  用自己的身体做“围成”。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的用4根指头紧紧相连,围成一个“◇”形,有的4人小组合作,手拉着手围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4.讲讲——学生从前面三个环节中获取经验,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说说把自己对“面积”的理解,师生在共同总结出“面积”的定义。

  (二)“面积单位”的'教学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面积单位的教学,它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学的主要环节设计如下:

  1.自学——提出疑问。

  2.在画画、剪剪、找找、估算中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画1平方厘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厘米;估算邮票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剪1平方分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分米;估算课桌桌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小组合作造1平方米。

  以小组为单位,用彩带、旧报纸、边长是1分米的春联、边长是25厘米的春联等材料拼出1平方米。其中一个小组没有给任何工具,让他们想法子围出1平方米。

  4.估算在1平方米大的正方形内,能站多少人?再让学生现场站一站,帮助他们在脑海中正确构建“1平方米”真正大小。

  5.估算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三、应用——在游戏中进行。

  学习的关键是把静态的书本知识转到动态的生活实际中。这节课的巩固应用部分,我参考了电视上智力竞赛的形式,把练习题设计成竞赛题,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比赛,哪一组回答正确,就可以揭起一幅画,看哪组最快猜出画的内容,得分最高。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练习,效果比较理想。

  这节课的成功,确实让我高兴了一阵子。高兴之后,我静下来反思课中的所得、所失、所悟。

  一、我的成功

  1.能较好把握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课的引入设计了一个师生比赛的环节,让学生在紧张的比赛气氛中收起没进课室的心,也将“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趣化,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的引入是比较成功的。另外,在教学中我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松紧有度。看来,要上好一节课,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

  2.教学环节层次分明,条理性强。这节课的概念比较多,比较散,备课时,我基本能抓住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从大处上做文章,在小处中润色。

  3.本课成功的关键是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以前自上课总不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灌输一点,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我成了“职业灌输器”,学生充当了“专业接收站”,造成了老师累,学生烦的局面。这次我思想开放了,让学生“活”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堂上做到了“三活”——“学生活中的”,“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总之“活”贯穿于整个课堂。整节课,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归纳。想不到教学效果那么理想,比以前的满堂灌强多了。所以说,放心让学生探索,精心引导学生是成功的关键。

  二、我的失败

  1.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出现了一些“混乱”场面,有的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2.课中某些环节的处理不够细化。在估算桌面大约有几平方分米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是瞎猜,我也只是在等待比较接近的答案出现,有一个学生报出了比较准确的答案,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匆匆把这个环节一带而过。没有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地作用,要改进。这个教学环节可以细化为如下几点:

  第一次估算,找出差距最远的答案。

  根据这个学生的答案,每位同学拿着自己剪的1平方分米上台在桌面上摆一摆。

  根据摆的情况进行第二次估算,力求一次估算正确。

  交流总结估算的方法。

  三、我的感悟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本课的反思可以概括为以几句:

  蹲,用儿童的眼光理解教材;

  活,用新课标理念处理教法;

  灵,灵活调节控制每个环节;

  个,凸现自己个性展现风格;

  每节课,教师不应该只留下一个句号,应该给自己留下一个“?”、“!”、“……”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10

  1、新课的引入趣味性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是《新课标 》的准则。新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蓝猫三百问》引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

  2、重视教与学的方法的改变。

  本节课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我能充分发扬民主,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运用透明的格子纸、摆方块和直尺量等方法,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找出这几种方法的相同地方都是通过数方格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又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方法的积累,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取,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同时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重视知识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三步曲,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和表格统计,发现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长边所含厘米数,小正方形的排数正好是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第一次尝试使用导学案上课,整体感觉没有预想效果好。不论是从学生自主学习还是从师生配合方面均不理想。

  导学案的设计是将预习放在了课前,课堂上重点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并进行整理和测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找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的规律,建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先让学生重点研究“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推导出“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最后再拓展出 “平方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在重点探究“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我主要让学生结合刚刚学习的正方形的面积进行“做数学”——让学生将1平方分米平均分成100个1平方厘米,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个先画、再分最后想的过程,学生深刻理解了之间的'进率。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合作意识不强,即使是在小组合作中进行的,学生个体表现的意识也较强,没有体现出团结合作精神。

  本节课虽然教学内容完成了,但很明显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有待继续加强。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12

  最近我有幸在茅箭区实验学校执教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收获了不少。兴奋过后,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整个教学过程,课中的成功与不足如下:

  一、成功之处:

  1、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引入,并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平方米可以站几位小朋友等?使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2从面积的概念到面积单位,教学设计是顺着学生的思维很自然的展开教学的。例如:比较不出来哪个的面积大时就要来测量,一步一步是引出来的,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教师是顺着学生的思维,随着学生的想法把新的内容加进去的,和学生的思维同步。

  3、“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找一找1平方厘米,量一量图形面积,验证1平方米可以站几人等。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教具、课件发挥了作用,较适合。

  二、不足之处

  1、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太清楚,有详无略。

  2、如何在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良好的组织与调控是我面临的一大考验。课堂中小组活动欠缺组织和章法,没有达到小组讨论、操作的真正目的。

  3、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在处理上缺少分寸,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平日里多积累。小组讨论后教师对好的方法要加以评价或介绍,对学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时要有选择的按照顺序进行。

  在今后的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13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思维基础。本节课属于面积概念教学。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比一比,摸一摸等活动,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

  我先从和班上小朋友比手掌的大小,比较数学书和自备本封面的大小入手,让他们初步感知了物体的面是有大有小的,也让他们体会到可以通过重合法和观察法直观的比较出谁的面大,谁的面小。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我再过渡到对平面图形的面的大小比较上,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原来平面图形的面同样是有大有小,从而自己总结出关于面积的定义,这种通过活动来认识概念的方法,就把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对面的`积的理解。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

  在比较之初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法直接看出谁的面积大,当我出示两个看起来面积差不多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比较的方法。有的同学用直尺量,利用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去比较;有的同学通过重叠的方法去发现;预设时还想让学生通过画小方格或者印小方格的方法去得出结论。全班同学在交流时,同学们是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学生对于面积的比较形成了自己的方法。最后在练习中,同时通过择优,也看到小方格在面积比较中的作用(即数格子的方法),为下几节课利用小方格来认识面积,认识面积单位作好了铺垫,比生硬的灌输更让学生容易接受。学生对面积的本质特征又有了更好的巩固。这样既把感受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较好,学习氛围比较融洽。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14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要求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概念。学生对于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极易混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相当薄弱。纠其原因,学生没有形成准确鲜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定义,公式。让学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实这远远不够,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面积

  学生学习了1平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度量较小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去量课桌的表面的面积,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1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这时我安排了学生看书自学平方分米,学过了一平方分米并用1平方分米量了相应的表面积之后,我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量干墙面的面积,学生又发现1平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我再次让学生看书学习平方米。

  二、创造单位,猜想获新

  在学习平方米时,我明显感受到学生看书的积极性不像学习平方分米时积极主动,回忆教学过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学看书的方法,学生的热情自然不会很高,那么这一环节可不可以进行改进呢? 经过和同事的探讨,他们认为猜想的'效果好。 因为学生具备的旧知识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新知的彼岸的,学生已学过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这两个单位,老师再次用看书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平方米,学生当然觉得索然无味,采用猜想创造就不一样了。教师可以说:“平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那个适合量墙面的面积单位可能是什么呢?猜一猜?” 这样,有意撩拨一定会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也会在推断中获得数学猜想的成功与快乐。

  三、思想渗透

  思想教育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相对于语文来说,数学可能离思想远一些,但我认为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如这节课中,我的话虽不多,遵守纪律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却悄悄地潜入到了学生幼小的心里。这比空洞的说教,牵强的附会的效果要好得多。 思想渗透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以数学教学过程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的特征。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15

  面积的认识应该是学生整个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点,正确认识面积的概念对学生以后学好相关知识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同时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因此:

  1、充分进行感知和体验,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概念化的教学、机械式的学习只能使学生知起表而不知其理。本节课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学习,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在教学面积的`意义时,组织让学生“边摸边体会”,“边摸边想象”,“边摸边描述”,在这一系列的感知活动中,使学生真正理解面积的意义。

  2、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材设计让学生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并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这些平面图形进行拼摆。这样展开教学的优势重在体验和感悟,但却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所以我在此环节中,尝试着用了开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一颦一笑,成功或失败,无一不饱含着学生辛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经历了探究过程,才能真正体验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环的面积教学反思04-14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04-14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04-14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04-11

圆的面积的教学反思12-06

国土面积教学反思04-14

“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04-14

圆环面积教学反思04-14

(优选)圆的面积教学反思07-10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