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反思

时间:2024-07-19 18:24:4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反思范例[15篇]

  在现实社会中,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反思范例[15篇]

六年级数学反思1

  为了做好六年级数学复习工作,作为在教育第一线的六年级数学教师,应总结经验,找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圆满完成小学数学复习的全部任务。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学会把书本从厚教到薄书本上的知识有些比较零散,我们可以概括出一些规律或一般解题思路,使学生见到题时不会产生“狗咬刺猬,无从下嘴”的局面。比如:讲复合应用题时,应用题是一大难点,涉及类型较多,用到的数量关系也很多,这时我们就不应只是就题论题,而应教给学生一些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复合应用题解题方法就是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要么从已知条件出发,推导出最后的问题;要么从问题出发,推到最原始的已知条件。再比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我们可归纳几类,然后教会学生找等量关系的方法,这样就可把内容繁杂的知识归为几类,以一般的规律性知识去对待多种题目,从而把课本从厚教到薄。

  二、还要把课本再从薄教到厚这是知识的扩展过程。比如:还说复合应用题,我们总结了一些规律或解题思路,但复合应用题可能涉及好多数量关系,但它们用到的分析方法就只有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我们可以用这两种方法去分析涉及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从而教会学生解答不同类型的复合应用题。实现对知识的扩展过程。再比如:几何初步知识的复习,课本上只出现了一些计算公式,而推导过程表现得不太具体。我们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就应该细讲一下推导过程,把课本上的知识展开。课本上出现的.题较简单,或类型较少,而实际做题时发现学生好多题无法做,这也许是没把课本知识进行扩展的缘故。

  三、加强知识问的纵向联系,横向、纵向联系相结合只有把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结合起来,才会对知识有充分的掌握。比如:应用题的教学,在初学过程中,纵向联系比较突出,分为整数、小数、分数几大类分别讲解,而在12册复习时横向联系比较突出,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我认为可在复习12册时涉及到哪类应用题。就拿出初学这部分应用题的课本进行纵向复习。然后再复习12册相关内容。再比如:甲数是24,甲、乙两数的比是3:2。求甲、乙两数之和,我们可以列为24÷3×2+24(按份数解),也可以 (按倍数解),还可以列为 (按分数解),还可以列为 (按比例分配),这样就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把分数、份数、倍数、比例的知识结合起来,既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学生从多角度思维问题的能力。再比如:一些应用题,既可用算术方法解,又可用方程解,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从多种角度加以分析,加强两种解法之间的联系,在比较中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四、要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首先应保护好后进生的自尊心。每次考试丢分最多的是后进生,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也最容易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应充分保护好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这要求教师说话时注意不说一些挖苦、讽刺的话,适当给予这部分学生一些鼓励。我们应全面看待后进生,不管哪方面,只要有进步,就适当地给予一些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后进生的进步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老师对这部分学生课上应该多提问,课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对后进生应区别对待,那些难而深的题或练习让尖子生去做,对后进生训练重点应放在中等难度或简单的题型上,学生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

  小升初考试已经进入倒计时,更要有条理、有针对性地搞好六年级数学的复习工作,使学生圆满地完成小学数学学习的全部任务。

六年级数学反思2

  最近学校举行了口算测试比赛,我班学生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现对本次六年级口算测试做出反思:

  从学生考试的卷面上来分析:通过翻看试卷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没有考出正常水平,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出现了口算试卷大面积空题的情况,说明做题的速度不能够达到标准。学生在平时做题的时候还能够正确的做对这些口算题,可是一到考试的时候,可能是一看到这么多的题,写的时候急急忙忙的,不知道从何下手,以至于简单的.题都不能正确的写在卷子上,而且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是跳着写的,不是按照顺序一竖列一竖列的写的,很多简单的加法题都没有写。

  这次考试我班与六年级的水平还有不少的差距,因此以后在课堂内、课堂外都要进行有关口算的练习,可以是规定时间内的完成口算,通过多次的口算测试,不仅要求质量还要要求速度。平时的时候,学生也要多练习计算题,计算的次数多了,熟能生巧,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都能够提升。要在平时补差的时候多针对计算题的练习,提高后进生的计算能力。

  对于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会认真对待,争取下次更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

六年级数学反思3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局部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同学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一、从观察中考虑

  小同学学习数学是一个考虑的过程,“可以说,没有考虑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考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我出示书本例1的表格后,引导同学进行观察,并考虑:表格中的两种量怎样变化的.?两种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同学在观察中考虑、在考虑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同学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同学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让同学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自学“试一试”,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做到:同学自身能学的自身学,自身能做的自身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多少倍。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一定的”。尽管同学观察、归纳的程度不一,但确实符合同学的认知

  三、在生活中运用

  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布置了让同学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并判断一些量是否成正比例,培养同学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六年级数学反思4

  教学了《认识负数》,因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比较到位,课堂总体来说很顺。但课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不熟悉温度计?

  在预习中,学生对课本上的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这样的问题理解很容易,但在练习中很多孩子都不会写出温度计上的温度,询问原因,原来他们根本就不会看温度计,所以课堂上我就重点指导认识温度计,然后再指导根据温度在温度计上表示,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这样处理这方面的教材,我想应该好一些:

  加强对温度计的认识,通过对温度计上刻度特点初步感知意义相反的数量。

  (1)不要忽视对温度计上摄氏度与华氏度这两种刻度的区分。至于两种温度有什么异同,可以作为课后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去了解。

  (2)教会学生仔细观察刻度单位,能根据刻度上大格与小格的划分推算出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

  (3)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以0刻度为分界线,上下均有同样的数字。这为突出零上与零下起关键作用。让学生初步感受在0的两侧,相同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

  2、例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相反意义的数量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通过观察三个地方气温在温度计上的表示,知道表示零上和零下这样两个相反意义的数量,用以前的数无法表示,使新知的教学呼之欲出,感受“+4”和“—4”两种表示数的方法的需要与重要。在此基础上掌握读写方法,知道“+4”可以写成“4”,正号可以省略。

  3、例2通过生活中另一种相反意义的量——海拔高度,进一步掌握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此时并未抽象出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仅仅是学习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与读法。这令我在教学中很难把握,因为常常会在此时冲口说出“正数”与“负数”两个名称。

  “以海平面为分界线”这是本题的关键,它既沟通与上题“以0为分界线”的联系,又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两地海拔高度为何要用正负数来表示的重点。我在教学时先出示图,然后提问: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量起的?学生有多种答案:山脚、平地……然后通过读题了解到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从而引出“以海平面为分界线”,高于海平面的记为正,低于海平面的记为负。

  4、利用对课上所接触到的数分类,将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数量抽象出来,完成两个概念的学习。

  在分类过程中进行两个概念的对比,抽象出正数与负数的各自特征,强调正、负数与0的关系。完成练一练,巩固这一知识点。

  5、小结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新知。

  6、堂上检测。五年级的教学与中低年级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练习量,将练习课融入到新课中。

  7、及时总结评价

六年级数学反思5

  百分数复习课复习的知识点主要是以下三个: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小数、分数的互化,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三个主要知识点下有许多细分的知识,所以总体看来这一节课复习的知识点比较多,因此我把教材和教参看了多遍,把与百分数的知识点串了一下,明白了本单元的安排特点及目的,然后再来确定本节课我要复习的重点,重点复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重点确定好了,那么如何将这一节上的有趣?于是我创造了一个需要闯关拿到需要帮助的人信息的情景,激发学生助人精神,让学生更有兴趣来上本节复习课。

  百分数来源于生活,那么本节课我们就从生活中的一些涉及百分数的例子中让学生猜猜这节课复习的是什么?让学生再一次深刻感受百分数来源于生活,接着让学生拿出自己提前整理好知识网络图,想想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自主整理的'知识网络图可以帮助学生更扎实,牢固的掌握本单元知识。最后开始做题,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这三个知识点比较简单,作为闯关游戏,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各种题型均作为需要帮助的人遇到的难题,题目同样由易到难,紧紧的抓住了孩子的战胜难题的勇气与好奇心,一关一关往下闯,一题一题往下做。上完课后我发现,这个班级的孩子比较聪明很认真,我设计的内容孩子都能和我很好的配合,并且这些问题孩子们都做完了。

  最后说说我上这节课的过程,本节课闯关的第一关中,说出一下百分数的意义,没有将出勤率,命中率等百分数画出来,学生在回答的时候需要寻找,不太明确问题是什么,如果先将这些百分数先圈出来,然后提问“出勤率99%表示什么意义”,这样学生会更加明确问题,可以更快的回答出来。在本节课中解决问题对于“单位 1”的寻找提的比较少,如果在课上可以稍微讲讲也许更好。我觉得这节课我的设计比较满意的是通过整理,给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的知识结构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并且让学生学会整理,对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课已经上完,因为准备的充分所以自己觉得还可以,现在我的认为,课上的怎么样已经不重要了,关键的是你在这备课的过程中,成长了,由刚开始的无助、茫然,到渐渐的掌握,吃透,心里有底。在磨的过程中,迅速成长,迅速成熟,对教材,对教法,以及自己对课的感觉。

六年级数学反思6

  负数的教学,它是小学阶段新增的内容,它把小学阶段数的教学从自然数、小数、分数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范围。学习的面就广了,学生考虑问题就要全面、周到。在教学第一节课认识负数时,因为内容简单易懂,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愉快,很快知道正数和负数是表示两个相反的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第二课时比较大小时,是先以大树为起点,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引出数轴,使学生知道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循序就是从大到小的顺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即负数都比0小,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即正数都比0大。对于正数的比较,因为是旧知识,所以不在话下。而对于负数的大小比较,能凭借着数轴进行比较,脱离数轴时,尤其是像—1/3与—1/4这样的分数比较大小,很容易出错。因此先让学生凭借数轴来比较负数的大小,然后找出规律,总结出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可以先比较与其对应的两个正数的大小,对应的正数大的那个负数反而小。第三课时练习课,值得思考的`是要不要进行拓展呢?如潜水艇甲所在高度为海拔为—50米,潜水艇乙所在的高度比甲高出20米,则潜水艇乙所在的高度是多少米?这要用到正负数的加减法。要不要进行教学呢?学生会接受吗?我想了想,还是教一教吧?让有能力的同学去掌握。没能力的凭借数轴来掌握。

六年级数学反思7

  优点:

  1.在复习引入环节,我首先通过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为下面的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打下基础;复习圆柱的特征为后面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公式推导做好铺垫。

  2.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的和。然后,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让学生自己展开圆柱体模型,观察到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在练习题的设计中,遵循了从易到难的原则,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动手测量并计算圆柱体实物表面积的题目,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不足:

  1.实践操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联系上节课的经验说出看法,而没有实际操作,我也没有让他们展示推导的过程,

  加深印象,只是让他们说一说,导致一部分学困生只能听听而已;

  2.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所以,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

  3.部分学生对生活问题中的圆柱表面积(不是三个面的)理解上有欠缺。

  再教设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再教这部分知识,我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在第一环节中,创设“饮料罐”情景,你想学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愿望。

六年级数学反思8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和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份学生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学生讨论足球运动员参加罚点球比赛,应该选什么样的'队员去比较合适,由于学生上学期已经学会计算可能性的大小,学生很熟练的算出了三名运动员罚中的可能性,在比一比谁的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总次数最高的过程中引出了百分数,此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学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数的含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六年级数学反思9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是在教学简单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的。回顾本节教学,我感到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在以前应用题的教学中,对说的训练重视的不够,表现为学生只会做题不会说,这个片断,我不仅关心学生是否会解答问题,更关注解决问题是采用了什么方法,以及方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引导学生把思考过程有条理的'说出来,为了深化学生的思维,避免死记硬背、机械是模仿,解题后要求说出算式的依据,要说中及时得到反馈,进行矫正、补充,这种说的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语言与思维的协调发展。

  二是很好地解决了大部分学生会,怎么教的问题。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本节内容并不难,为此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他们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死记数量关系,找出谁是单位1,谁是分率,知道要求是分率对应的题用乘法计算等,学生只会用一种方法,长此以往,对灵活解题是不利的,在这个片断中,问题开放,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说中学到知识,增长本领。

六年级数学反思10

  本节课采用对比认识方法,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知做铺垫,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理念,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类推和知识迁移,在本课中有鲜明的体现,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很好方法。教给学生解题思路是值得借鉴的,本课中,“在已知条件中,首先找单位“1”的量,接着想数量关系式;最后列式。”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们学生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与沟通,是完善思维过程的一个体现。我在本课教学中,精心提供思维材料,引导学生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与沟通,完善思维过程。

  一、成功之处

  (一)本课是《百分数》单元最后一课,既有新知的学习(要求单位“1”),又有旧知的综合应用,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要求单位“1”的数量关系已有掌握和了解,再有,很多同学已经学过这部分知识,所以本课设计比较大胆一些,直接让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然后逐步汇报,而不是带着学生一个一个解决,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真正思考了,体验了,也就收获了,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引导着、组织者与合作者。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目标更明确了,学生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避免了流于形式的.放任自流现象。

  (三)在学生汇报自主学习成果时,能做到有效调控,对重点、难点问题放慢节奏,对学生新的发现给予鼓励,并能总结、提升,这是构建自主学习课堂很重要的一环,教师要反复钻研教材,分析学情,还要有充分的预设,才有可能达成。本课教学,我比以往有了进步,但还不够,需不断学习和钻研。

  二、不足之处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二)对一些后进生疏于照顾。

  (三)教学语言缺少启发性和刺激性,不能让学生完全投入到学习状态中。

  三、再设计

  教学目标要明确,汇报时,主要研究列方程解决要求单位“1”的百分数应用题,应在此处加重笔墨,引导学生找准等量关系,说清等量关系,训练学生的顺向思维,然后交流其它算法,也鼓励算术法,但要说清数量关系,最后在一起解决其它问题,这样才能突出重点。

六年级数学反思11

  一、注意生活化抽象到数学化,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共同特点

  1.对于圆柱物体的认识(教材P10),圆锥物体的认识(教材P23),不容忽视,这一环节是生活化的具体表现,再从生活化的物体抽象到数学化的图形,这又是数学化的具体运用,是知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图略)

  2.抽象出具体的图形后,再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更好地认识圆柱(或圆锥)的特征。避免知识形成的片面化。

  二、注意计算公式的直观推导,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

  知识的形成比结果更重要。这也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1.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让学生用二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分别围成一个圆柱体。将围成的圆柱体的其中二个沿着高剪开,另一具斜着剪开。然后展开,让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2.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圆柱等分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这个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圆柱等分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体的长就是就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r),这个长方体的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r),这个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长 宽 高

  所以圆柱的体积 =r r h=r h

  3.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同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让学生用水量一量,观察,讨论与交流以下问题。

  同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从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因为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圆锥体积=1/3底面积高

  =1/3Sh=1/3r h

  三、注意用字母表示已知条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这一举动既是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也是为中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这一举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可以为学生选择恰当的计算公式服务,同时又可避免学生对条件丢三落四,真是一举多得。

  例:一个铁皮水桶,高是28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这个水桶的体积是多少?

  已知h=28厘米,d=20厘米,r=10厘米,

  S表=dh+r

  V柱=r h

  四、注意计算公式的书写要求,让学生更好的进行中小衔接

  学生升上中学后,不论是数学、物理、化学匀需要书写计算公式。因此作为中、小学衔接,就应该这样做,要求学生带计算公式计算,养成良好习惯,为中学学习奠基。计算中并要求学生保留,既与中学衔接,又减轻学生计算的负担。

  例:一个铁皮水桶,高是28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这个水桶的`体积是多少?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已知h=28厘米,d=20厘米,r=10厘米,S表=dh+r

  =20xx+10

  =560+100

  =660(平方厘米)

  五、注意由面到体的变化,提高学生平面到立体的认识

  长方形的小旗是一个平面图形,它旋转后所得到的轨迹是一个圆柱体。三角形小旗也是一个平面图形,它旋转后所得轨迹是一个圆锥体。学生看平面图的数据后会求立体图的体积(或表面积),可以提高学生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认识。

  六、注意加强知识的联系转化,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1.圆柱体侧面展开转化成长方形

  (1)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12.56厘米,宽是4厘米。原来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一个底面积是多少?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2)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28分米。原来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一个底面积是多少?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2.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1)圆柱的半径是2分米,高是5分米,将圆柱等分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多少?

  (2)圆柱等分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是12.56厘米,高是4厘米,求原来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

  (3)圆柱等分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宽是5厘米,高是4厘米,求原来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

  (4)圆柱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100平方厘米,求原来的侧面积。

  3.圆柱体截面情况

  (1)圆柱的半径是4分米,高是10分米,将圆柱横切成3段,表面积增加多少?

  (2)一根圆柱长是8分米,将圆柱横切成4段,表面积增加30平方分米。求原来圆柱的体积。

  (3)圆柱的直径是10厘米,高是6厘米,沿着直径和高切开,把圆柱平均分成二半,表面积增加多少?

  (4)圆柱的直径是8厘米,沿着直径和高切开,把圆柱平均分成二半,表面积增加80平方厘米,原来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4.圆柱体侧面增加(减少)

  (1)一个圆柱的高是10厘米,如果高再增加3厘米。表面积增加18.84平方厘米,求原来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的高是10厘米,如果高减少3厘米。表面积减少18.84平方厘米,求原来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是多少?

  5.圆柱和圆锥体积知识变化与联系练习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要削去( )立方厘米。

  (2)一个圆锥体和一个圆柱体底面积和高相等,它们的体积之和60立方厘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 )

  (3)圆柱和圆锥同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多1.8立方分米,原来圆柱的体积是( )。圆锥的体积是( )。

  (4)一块底面半径为3分米,高5分米的圆锥体钢锭,熔铸成一个底面直径为4分米的圆柱形钢材,求这段钢材的长

  (5)一个底面直径是24厘米的圆柱形玻璃杯装有水,水里浸没一具底面直径为12厘米,高8厘米的圆锥形钢块,当钢块从水中取出时,杯中的水会下降多少厘米?

  (6)一个瓶子内直径8厘米,装入10厘米高的水后,盖好瓶子倒过来(如图),量得空余部分的高是2.5厘米,求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六年级数学反思12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感到组织的活动学生热闹地参与,但活动后,落实到说、写时,中下生尤其是学困生就参与不了学习活动了。针对此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特别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在整个推导过程中,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讨论,共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精神。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感受到在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将自主探索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思考与探索的机会,使每一学生真正有效地参与活动,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落实。

六年级数学反思13

  《比例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材上的例题是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列方程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活动。在探究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出示了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采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索发现,总结出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采取让学生把解题思路向同学们汇报共同分享解题思路过程中,即让没能解决了的学生们能懂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让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交流活动与探究活动及汇报展示活动始终在进行着,使数学活动更具有实效性,更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1、学生的探究活动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也有个别学生参与的不好,缺少组织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课堂内容安排过多。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了两道例题,在学生探究时才发现学生对用比例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存在困难,最后导致了学生的练习时间没有了。课堂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习惯。

  3、学生习惯于用算术法解决这类问题,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习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习惯。

  4、差学生存在当堂课没解决了的问题,课下不能主动去寻求解决办法,就把它变成永久性问题。这类学生我安排了好学生当他们的老师,课下进行辅导其存在的问题,监督其按时完成练习和作业。

  5、课前五分钟汇报展示的活动形式还应进一步改进,先由差生板书展示解题过程再由优生汇报解题思路和过程,逐步发展为人人都能板书展示,语言汇报解题思路及过程。

  周一上了《反比例的量》,周末已经布置学生回去预习,所以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预习情况,提出了三个问题: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重要条件)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个成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吗?不出我的预料,学生很多卡在了第三个问题。学生周末有的`会放松自己,有大半不过关,当然这里包括了已经预习的,但是已经忘记了的。少不了他们要写反思,从他们的反思看,有很多是因为回答不出我提出的某个问题而不过关的,有的是周六预习而周一忘记了的,有的只是马虎看了一下课本?

  虽然预习情况不如人意,但是上课的效果还是比较好,同学们听得很认真。通过检查,由于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弱点了,所以当提出三个问题后也就相当于指出了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提出了学习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带着目标、问题学习效果来得更明显。我先让他们再次认真阅读课本,接着课件演示例3的试验: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反之,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接着就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及其关系式、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的例子,这次他们就熟练多了,举出了很多,我一一板书在黑板上,让他们再用自己的语言说一次,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接下来把正比例和反比例进行对比小结,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就更深刻了。看看时间,用了30分钟,这与“20分钟的新课”有冲突,但是学生能对一个概念理解更透彻一些,我觉得花多点时间还是有必要的。最后做了3道练习题。总体上看还不错。

  希望在以后的综合练习里能分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熟练应用!期待着!

六年级数学反思14

  课前,我给每组学生准备一盆沙和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体、圆锥体各一个。课堂上组织学生4人一组,利用手中的学具一起来探索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学生们有的将圆锥中装满沙倒入圆柱中;有的将圆柱中装满沙倒入圆锥中……很快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在交流中,学生经常把“等底等高”漏掉,作业时不注意“等底等高”条件,错误率也很高。

  反思:教师为了让学生快速完成操作推导出公式,给学生准备学具,只让学生来体验得出结果的一部分操作。这样做截断了知识的本源,学生忽视了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条件的认识,因而对发现的规律认识不全面,最终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时也错误百出。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圆锥,这样4组来装沙操作。这样的'探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学生在不断地测量、比较、猜测、验证中发现“只有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1/3。

  收获:①探究活动时,教师应避免探究问题开放中“材料过少”的现象;②探究的问题应该在材料准备上开放;③让学生在充足、具有比较性的实验操作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全面探究的目的。

六年级数学反思15

  (一)以“平均数”为参照物,体会“中位数”的意义。

  出示羽毛球队7个同学的身高情况,提出“用什么数来表示7个同学身高的情况?”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回顾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然后提出“如果换一名队员,把最高的换成世界冠军林丹—身高185cm,现在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又是多少?”学生计算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平均数上升了、变大了),再次提出

  “用什么数来表示7个同学身高的情况更合适呢?你能选一个数吗?”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寻找到的这个“合适”的'数正是——中位数。如此的教学设计学生没有排斥、否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而是能站在更高层次分析数据,从而体会中位数的合理性。我想这也是新教材安排学习的中位数的目的吧!

  (二)提供适度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堂上我继续利用这组数据,提出: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中等个),中位数是多少?让学生自己尝试找中位数,体验求中位数的方法,学会计算一组数据中数据个数分别是奇数或偶数时中位数的值。

  总之,本节课,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真正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在现实素材中,在自主探究中,在讨论交流中,感悟中位数的统计意义,探索中位数的计算方法。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主动发展。

【六年级数学反思】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反思03-26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思07-30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23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3-22

六年级数学考后反思04-28

六年级数学反思范文02-27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7-06

六年级数学课堂反思12-19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2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4-07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