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13 00:11: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热】《燕子》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燕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热】《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美育因素。课文是美的载体。凭借教材,充分挖掘美育因素,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在语文学科中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

  苏教版语文《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画、话结合,感知燕子的外形美

  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写了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知燕子美丽的外形,我先让学生细读课文,再闭上眼睛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燕子,让燕子在自己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燕子的外形美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一边听课文的录音,一边把燕子在纸上画出来,(请一位同学画在黑板上)。画好以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画的燕子介绍给同学听。最后让学生把感受到的燕子优美的外形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由话到画,再由画到话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二、咬文嚼字,品味燕子的动态美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那么“沾”在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碰、撞)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

  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三、运用想象,欣赏燕子的静态美

  运用想象可以使文中描述的事物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表象,这是感悟课文内涵的重要方法之一。

  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歇息时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画面。文中把燕子落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线谱,学生较难理解。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燕子飞倦了怎样休息?启发学生想象:对照一下插图,再闭上眼想象,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杆上的燕子变成了什么?那几根电线呢?书上哪个词表示出了看不清楚?谁能把它画出来?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先画了几根若有若无的细线,又在细线上画了几个小黑点。我随手在画上添了几根线,把学生画的.小黑点连成了一组五线谱。问:“这像什么?几只燕子变成什么了?”仔细读读句子,品味一下,联系刚才想到的,又能体会到什么?再闭上眼睛,把烂漫无比的春天和燕子歇息时的情景联系起来,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感悟到了燕子歇息时的静态美,而且领悟到了活泼可爱的燕子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意境,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与鉴别的能力,而这也正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祖国的语言文字魅力无穷,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说画表演等来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意和情,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燕子》教学反思2

  《燕子》这篇课文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回来的小燕子,有的正在湖面上飞行,剪刀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有的飞到了柳枝间,有的停在了远处的电线上歇息燕子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学习本课,一是要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二是要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丰富的想象及一些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前我作了以下设想:

  一、学生在课前独学时读相关资料了解燕子及春天的特点,并认识生字、新词,学会写1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生在群学讨论、全班交流展示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并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结合教学设想与导学案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 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燕子,一说起来,学生就兴致勃勃,都非常喜欢。因此课前,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插图再现课文里的春光美,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教学伊始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音乐视频《小燕子》将孩子们带进美好的童年,带进充满生机的春天,并巧用课文插图,使燕子的形象和明媚的春光更具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二、课堂检测、落实课前独学

  上课前,我首先检测学生认字词、朗读课文情况。在检测过程中,我发现有少部分学生在课前独学不到位,如本课字词不能全认识,课文朗读不正确不流利,更不用说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理解课文内容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没有充分地朗读熟课文,就无法轻松地理解课文内容了。如何让课前独学落实到位,这是我们值得深思地地方。

  三、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教学中,结合导学案,学生在小组内突破独学过程遇到的难题后,确定中心发言人进行全班交流展示导学案中“导学引领”中的任务,通过全班各小组的展示交流、补充,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时在教学中我还适时的插入课件,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学习写作方法。

  四、研读感悟、以读促情

  为了在学中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以读促感,彰显师生的风采。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抓住每一个可以展示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读、说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及时的给与鼓励。如抓住第一和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小燕子的活泼可爱,让学生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在学习拟人句的时候鼓励学生说出积累的或是自己创编的拟人句,并分析这句子的好处,让他们在合作的基础上集中汇报交流,不仅增强了合作意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锻炼了语言能力,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五、丰富想象,写作指导

  在课堂交流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春天的美好,抓住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借助具体语句来想像燕子的优美姿态,并把想象的内容,让学生用自己语言来描述,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从而达到教学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此外,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学语言的凝练,精准,富有感召力、吸引力是我追求的一个更高的目标。

《燕子》教学反思3

  《燕子》这篇课文以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为中心,与微风、细雨、青草、绿叶、鲜花、柔柳等事物,购成了一幅美丽的春光图。

  插图给人以春意盎然的感觉,平静的湖面、淡绿色的湖水、婀娜的柔柳、粉红的桃花、新绿的稻田等美丽的景色,所以上课伊始,我让同学们伴着音乐,欣赏着美丽的图,很直观的.感受春天的美景,看完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谈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体会:如果图中没有小燕子这幅图将会是怎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如果没有小燕子,这美丽的景色只能是静态美,没有生趣,如果有了小燕子的加入,更为明媚的春光增添了生趣。让学生知道在课文中小燕子是很重要的,知道为什么作者要写小燕子。

  这篇课文,我采用的是变序教学法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我先教学第二段,学习单元提示,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段。第二课时教学一、三、四这三段,第三课时我采用拓展训练,这是因为第一段写燕子外形,第三段写燕子的飞行,第四段写燕子的歇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而第二段则是写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与描写燕子外形、飞行、歇息的关系不是很面密切,采用这种变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并且能够分散难点,突出重点。

  这篇课文融形象们美、意境美、文字美,音乐美于一体。所以我这堂课采用以朗读为主的教学方法,使课堂里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整个课堂里洋溢着美育气氛,使学生在语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抓住文章中几出“点睛之笔”,培养学生的语感,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燕子》教学反思4

  【过程勾勒】

  一、选用《海燕》原文,讲解“郑振铎”名字的意思,“振铎” 就是摇铃铛。引导学生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二、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写了怎样的燕子?这是一种怎样的乡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伶俐、凑”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与《海燕》中的原句比较等体会语句的情意及节奏特点。

  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把它放在什么背景下来写的?重点抓住“烂漫、千万条柔柳”体会春天的美丽;理解、体味“唧、闲散、痕”等词语的涵义,并指导朗读,体会语句的节奏之美。

  【片段回放】

  师:伶俐什么意思?我给你们注好了。

  生:聪明、灵活的意思。

  师:对,伶:聪明,俐:灵活。伶俐:聪明灵活的意思。还有吗?

  生:活泼、可爱的。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小燕子?

  生:尾巴似剪刀的燕子。

  师:读,书上是哪一句话?

  生:“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

  师:(手势摆出剪刀形)“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看过吗?所以我们就叫这样的形状为燕尾。还有吗?

  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师:这句话写得多棒啊!语文书上怎么写的?

  生: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师:“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比较一下原文,“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哪句好?

  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师:这句话好,为什么?

  生:这句话写出了燕子的美丽。

  师:(再读两句话,引导学生比较。)有节奏吧?你们喜欢扯着嗓子“呜”地一下子?(做上扬的手势)还是喜欢有起伏、有节奏的歌?(做波浪高低起伏样)

  生:喜欢有节奏的。

  师:我们要体现出这样的节奏来,把这句话再读一下。(师示范读)

  生:(齐读。)

  师:后面还有个词叫什么?

  生:(齐声)积伶积俐。

  师:“积伶积俐”,读这两个词,节奏怎样啊?(师做手势,高低起伏)我们再来读,要像听音乐读一样。(着重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师:读文章一定要读出文章这样的起伏节奏!故乡的小燕子,在作者如此起伏的描写中显得更加活泼,显得更加可爱,这就是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放在什么背景下写的?用作者的话说。

  生:海面上。

  生:二月、三月。

  师:二月、三月是春天的开始?还是结束的时候?

  生:(齐声)开始。

  师:开始的时候,叫什么春?

  生:初春。

  生:早春。

  师:春间二、三月间就是初春、早春的时候,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候呢?看看作者写了什么?注意下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体会一下作者的节奏,自己读。大声读。

  生:(自读第一段中相关句子。)

  师:读后告诉我,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

  生:烂漫无比。

  师:烂漫无比什么意思?

  生: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

  师: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烂漫无比。无比什么意思?

  生:没有什么可比的。

  师:没有什么可比,如此的春天更加颜色艳丽,明亮而美丽。这是怎样的春天?

  生:美丽。

  师:怎样美丽的春天?有什么?

  生:有花,有草。

  师:作者怎么写的?读一读。

  生: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

  师:作者为什么不写“红的白的黄的花,各色的花,各色的草”,写在一起,不是更简洁吗?为什么这样写啊?

  生:这样写体现出春天的美丽。

  师:哦,体现出春天的美丽。你有什么感觉?春天好像在哪里?(师用手在眼前晃一圈。)

  生:春天好像就在眼前。

  师:这个春天还有什么?看,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

  师:(示范读这句话。)齐舒什么意思?

  生:一齐舒展。

  师:一齐舒展是什么意思?(师做舒展动作。)

  师:是很紧张地展开?还是很轻松地展开?

  生:轻松地展开。

  师:轻松地、放松地展开,一齐展开了。咦?柳树有眼睛吗?

  生:(齐声)没有。

  师:作者怎么说它有眼睛呢?

  生:这是它的嫩芽。

  师:哦,这是它的嫩芽,太棒了。作者把嫩芽比作?

  生:(齐声)眼睛。

  师:齐舒了,就像人睁开眼睛,这又是什么手法?

  生:(齐声)拟人句。

  师:既用了比喻,又用了拟人。千条万条的柔柳,为什么不说千万条柳?多简洁啊!为什么不这么说?你们听,千万条柳丝,千万条柳条,千条万条柔柳,感受到了什么?

  生:因为这样写说出了柳树的美丽。

  师:怎样美丽?

  生:非常地柔软。

  师:非常地柔软,对,非常地柔美。好,我们再来读,读出作者那种温柔的感觉来。

  生:(齐读)“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熳无比的春天。”

  师:在这样的春天,这样的燕子,这样的故乡的可爱的、活泼的燕子,它们怎样呢?把春天中故乡的'小燕子的样子那些句子找出来,自己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给我听,行吗?

  生:(自读课文。)

  师:读好了,想好了,就举手,我就知道哪些同学想好了。春天里的小燕子怎么样?它们都在干什么?

  生:小燕子在飞来飞去。

  师:飞来飞去,在哪儿?

  生:在天空中飞。

  师:它是怎么飞的?在哪儿飞的?读出来。

  生: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你们满意她这样读吗?能不能读得更好些呢?把小燕子这样轻快地、飞来飞去的感觉读出来,每个字啊,它都有节奏。

  生:(重读一遍。)

  师:满意吗?有点意思了哦!是吗?

  生:(齐声)是。

  师:阳光满地什么意思?

  生:阳光照在大地上。

  师:大地到处都是阳光,晴朗的春。好,微风中的细雨是什么意思?

  生:天空中吹着微风,下着毛毛雨。

  师:哦,那是春天吹着微风,不是刮风;下着毛毛雨,不是暴雨。明白了吗?

  生:(齐声)明白了。

  师:在这个时候,它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旷亮什么意思?

  生:宽阔,明亮。

  师:无比呢?

  生: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

  师:哦,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没有再比这个明亮了,在这样的天空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写它的飞?

  生:唧的一声。

  师:唧的一声,写出了小燕子的什么?

  生:小燕子的叫声。

  师:飞的速度怎样?

  生:(齐声)很快。

  师:然后又停在了?

  生:(齐声)停在了高柳下了。

  师:对了,所以第一句话写得特别短,后面这句话写得特别长。前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快一些。后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舒展一些,慢一些。读读看。

  生:(齐声)“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示范读。做手势,飞出去了):飞出去了,这种声音飞出去了。再读一遍。

  【教者感言】

  这次之所以这样来上《燕子》缘于我四五年前对另一篇课文《珍珠鸟》的印象,读了冯骥才《珍珠鸟》原文才知道冰心的评论是多么的妥贴,这从做过修改的课文《珍珠鸟》中是无法获得的感受。因此我便开始以一种审慎的目光看待经过改编的课文了,这些年比较对读的结果是——最好(说话还是留有余地些,)使用原文教学,经过改编的课文往往会让语文老师身处尴尬。

  尽量使用原文进行教学,这是我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认识。我以为小学语文教育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教材问题,教材改编原文之后的不忍卒读绝非一篇两篇的问题,在教材编写中,用糟糕的语言改写了优美的语言,翻译文本病句连连,不恰当的斩头去尾,莫名其妙的应景时文,这些都成为现在小学语文教育非常突出的障碍。小学生的母语学习不同于外语学习,过分的担心小学生的理解力实在大可不必,因此我以为用原文进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尝试,同时也应该是一种语文教学的趋向。其实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用作语文(小学生的国语或是中学生的国文)教材的课文基本未做过修改,上世纪之前的传统语文教育就更没有过修改的课文了。

  就课文《燕子》

  而言,如果打个未必恰当的比喻,经过修改后的课文《燕子》几乎是生物课老师讲鸟类“燕子”时的一幅挂图,没有背景没有情感的生物课教具图。当然原文很长,似乎不适宜小学课堂教学,但是否一定要在课堂上将一篇文章每个字都交给学生呢,这似乎是我们的一个误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教什么,这应是个重要问题,似乎在这短短千字中无法阐释清楚。所以我尝试选择原文,提前一天让学生预习。为了帮助学生读通原文,我为原文《海燕》作了34个注释,有这样一些的注释,学生读通这篇文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在注释时我非常仔细地核对原文,比如后来选这篇文章一直出错的一个字“(xùn)”,就连《郑振铎全集》也弄错了,我查了《康熙字典》予以纠正。

  用了原文,学生有了整体感知,燕子,海上的燕子,故乡的燕子,带着乡愁的燕子,学生的情感才能被调动起来。虽然学生未必理解这样乡愁的燕子是故乡的燕子和海上的燕子“凑成”的,但学生知道这样的燕子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被说明的对象,于是这篇文章也就不是一篇单纯的说明性文字了,而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散文了。

  用了原文,我当然没有放过经过修改的课文,我让学生比较“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和“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这两句话,显然原文的节奏感是多么的强烈生动而改变后的课文则很是平直,“乌黑的一身羽毛”,节奏缓缓一起,“光滑漂亮”,节奏略略一顿,“积伶积俐”,节奏又是一伏一顿,这是多么美丽的句子啊!汉语文学文本很重要的特点是声音美,这样的音律美就是应该在母语教育的开始阶段就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用原文,在课堂上我试图领着学生通过语言文本靠近作者,通过文学审美理解作者的感情,其中我最为用心地去让孩子体会文中“凑成”的意味,甚至让学生去想象作者在写下这样一个得意的词的时候脸上露出的浅浅的笑容。在这一环节上我花了很多的时间,虽然结果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那样完美,但我至少让孩子有了一个自己去文学地体味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意识,不是简单的记住一个词的字典上的意思,而是让这个词在阅读中有了活力和温度。

  通过原文,我试图让学生去靠近那位被迫远离家乡在茫茫大海上看到一群极像家乡春燕的海燕时生出惊喜和愁思的作者,为什么把春天写得如此的烂漫无比,为什么把燕子写得如此的伶俐可爱,不靠近作者这样的一种特定的环境是无法理解的。理解了作者当时的情绪才能读“活”文章中的那种轻松的笔调和浪漫的气息及温馨的情味,学生才能理解那个“唧”字的速度和轻盈,才能理解“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了开去”的舒缓而优雅的节奏。

  最后说说我之所以这样呈现《海燕》的初衷:用原文——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的文本——进行文学教育。我以为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分家”是语文教育将来的方向,是语文教育的回归和必然!语文教育走到今天这样一个境地(也不能一概地说“坏到极点”的地步)根本不是什么“工具性”“人文性”的相悖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悖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归因错误的假命题!这是一个漫天迷障!

  语言和文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姑且把它就叫做“人文性”,将有另文详论)本身就是不言自明的客观现实,两者在不同语文教育的阶段当然会显现出有所偏重的状态。张志公曾提出过两种分开:写字和识字分开;语言和文学分开。这是一种睿智的构想!此问题非本篇主旨,不赘。

  我在课堂上基本采用的是文学赏析贯讲的方法,虽然失之琐碎,但文学教育的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如“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得树叶”处的赏析学生就“生成”得非常好了。当然,那时已经是课堂的“下半时场”了,看来到半节课时学生就已经从语言教学的频道换到文学教育的频道上来了,我当时很是高兴的,而我真是期待我们的语文教育一个轨道单行也尽快转换成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双轨并行!那将是更高兴的事情,因为汉语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音乐!汉语文学文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乐章!

《燕子》教学反思5

  《燕子》是一篇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体会状物文章的写作特点。

  2.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课文的赏析,激发学生对美丽的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学习第一课之前,我先引导学生如何利用预习本完成预习任务,昨晚布置了《燕子》的预习任务,今早检查孩子的预习本,发现有些学生领会得比较好,但仍有些学生还不知道怎么操作。我结合几本比较好的作业,重新提出要求,希望在第一单元结束后,孩子们能真的做到课前充分预习。

  2.学习《燕子》一课,孩子们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我主要抓住关键的'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体会用词的准确传神,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

  第一段是关于燕子外形的描写,我引导学生勾画出“羽毛”、“翅膀”、“尾巴”,出示去掉修饰语的句子,引导学生比较两句话的异同,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将句子写生动的方法,达到学习语言文字的目的。

  第二段,抓住春天的七种景物写出了春天的美好。我让学生逐句找出,勾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述春天的方法,为观察春天,描写春天的练笔做准备。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我主要要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本来以为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可是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文章只有几个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显得没有生气。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氛围中。就如体会小燕子飞行这一段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过”、“一转眼“横掠”……等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快,有的也能从中体会到燕子喜欢春天,高兴了,还会变着花样飞行。

  三、不足之处

  课堂中,总有几个学生是课堂的主导,大部分孩子没有参与性,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是我要反思的。通过光彩夺目的春天气息,表达的情爱情节,没有体会出来。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由谜语导入新课。然后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接着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最后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你心中的燕子吗?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捏一捏、刻一刻、拍一拍(拍摄)……下周我们举行一次“燕子”展览会。

《燕子》教学反思6

  《燕子》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该年级的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3.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词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教学难点是: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二.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对课文叙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调动起学生的各路感官,让他们在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感受、操作,才能实现对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中我在情境的创设上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体验情境。这课要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春天的特点。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或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以及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可见,学生获得的体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

  2.画面再现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加深了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征和美丽。由此看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这些生活经历有限、生活感受粗浅的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燕子》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生动的童话故事,讲的是燕子妈妈要小燕子观察冬瓜、茄子有什么不同,小燕子在妈妈的一次次鼓励下,细致地观察到了冬瓜和茄子不同的地方。

  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习本课12个生字,达到会读会认能口头组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冬瓜和茄子的不同;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1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利用小黑板和自制生字卡片辅助教学。先让学生看着小黑板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再教师领读,然后利用生字卡片检查认字情况。为了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把卡片分发给学生,得到卡片的学生轮流上台给大家领读生字及组词。这样安排主要是考虑一年级孩子注意力不能持久,变换形式学习可以避免注意力转移,能提高识字效率。

  教学目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冬瓜和茄子的不同。我主要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在读课文过程中实现的。如: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到菜园里去干什么?小燕子第一次到菜园里,看到了什么?第二次?第三次?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都能找到答案,不需要教师讲解。学生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书过程中弄清楚冬瓜、茄子的不同之处。教师再以板书的形式将之简单呈现出来。在理解词语方面,“柄”这个词在农村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常用,为了让学生弄明白,我以简笔画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课一开始,我先向学生范读课文,为学生树立榜样。然后学生自由读课文,接下来在完成目标2的过程中,学生又以不同的形式展开朗读,在此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完成了目标3的要求。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教学过程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燕子》教学反思8

  这一次亮相课后,我真的深有感触。如果说这节课论成功还是失败,我想:作为上课,它是失败的,但作为我教学经验的积累,我将深有体会:收获特别多。最主要的是,我学会了思考——我要怎样才能上好这堂课。如:你所设计的环节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以及是否与主题相呼应,学生又能否接受。

  为准备这堂课,我在网上参考了很多资料,借鉴前人优秀课例同时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教案设计改了很多遍。我觉得《小燕子》这首歌曲应该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歌曲,歌曲的旋律朗朗上口,孩子们应该很喜欢,大部分孩子应该还会演唱这首歌曲,所以学习这首歌曲应该会比较容易的。但是,我没有想到上课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很多孩子都不会唱,所以在教唱的时间上我估算出了错误。

  我把亮点和重点设计为:创编舞蹈动作和音乐情景故事。创编组织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表现力和集体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意识。现在反思这一点也是自己在前面教学时,对学生了解不够)。整个教学环节是这样的:

  一、导入新课(儿歌导入)

  二、新课传授,教唱歌曲

  1、听歌曲《小燕子》

  2、按节奏朗诵歌词

  3、教唱旋律 (弹琴)

  4、配词演唱,其中注意三点:1)节奏的把握 2)情感的投入 3)延音先的作用

  三、 小燕子的故事

  用一段小故事,让孩子们发现要留住小燕子,我们得做些什么?

  四、歌舞表演

  让孩子们跟随我一起边唱边律动起来!

  五、小结

  <小燕子喜欢优美的环境,想留住小燕子,就要创建一个美丽的家园》

  整堂课设计和教学来看:激情导入语言亲切,教态自然;拓展活动设计创编歌舞剧注重了展示学生的音乐素质。每一个教学环节,我都尽自己觉得能出现什么问题的,我也考虑进去了,包括:怎样组织,怎样引导,怎样带动学生的积极性等。就连课前教具工作如电脑的.装置,我分别在别的老师电脑上试了两次。可是,教学没有按计划的进行。由于视频没有在课件中显示,虽然我直接用暴风打开了,可是心里还是有点慌乱,所以在之前的内容中出了点小错误。回想整个流程,我总结出了几点主要的不足:

  一、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心理素质还有待加强 视频没有在课件中显示,心里还是有点慌乱,所以在之前的内容中出了点小错误,随后才慢慢融入到教学中。

  二、音乐课的基本任务未完成 原以为很多的孩子都应该对这首歌曲很熟悉,所以在课堂的内容设计和时间安排上有些问题,孩子们很多地方都没有唱到位,所以我觉得基本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的很好,离我的预期差得太远。

  三、舞蹈律动还不够完善 孩子们动作做的不是很规范,但重要的是他们没有从这些动作中找到规律,例如:小燕子飞翔的时候煽动翅膀的动作等。所以重点还不够突出,要领还不够详尽。

  虽然有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从这次课上,我觉得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下次的课,能上得更好!

《燕子》教学反思9

  《燕子》这篇课文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有的正在湖面上飞行,尾尖沾了一下水面,有的飞到了柳枝间,有的停在了远处的电线上歇息,燕子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丰富的想象及一些表达方法。

  对于燕子的外形,学生并不陌生,可是对于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现燕子的外形,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则是比较困难,因此,在学习本文时,我引导学生以读促悟,尤其是在读中抓住关键词语来感受燕子的外形特点。首先,我让学生读一读这段话,看这段话都写了燕子外形的哪些方面,然后让学生交流,学生对“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能够找到,最后回归整体,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接着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是凑成了呢?可不可以换成组成呢?学生通过换词更能体会到小燕子的机灵。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燕子优美的外形,感悟燕子的灵活机灵的特点,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那对于燕子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的美妙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尤其是对于燕子谱成了春天的赞歌的意境,更能深刻领悟,最后,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到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不足之处,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占的时间有些长,在课上没有进行对动物外形进行片段的练习,下次应该精炼讲解过于繁琐的问题,要及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燕子》教学反思10

  《燕子》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郑振铎的作品,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赞美了燕子给春天带来了勃勃生机。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写得“神”了。

  这课是要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感悟燕子的可爱,春景的美丽。教学中应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入情,关键在一个“ 悟”字,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同时教给学生描写事物的方法。我采取以下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课上,我先播放歌曲《小燕子》让学生欣赏,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这样学生们在优美的歌曲中引出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接着引导学生谈感受说出小燕子的特点。再问:“著名作家郑振铎笔下的'燕子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调动起来,学习课文非常认真。创设情趣盎然的课堂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生动形象的情境刺激下,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自主探究欲望强烈,既为教学活动的推进创设了条件,又为学习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联系生活想象,理解词语。在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赶集”一词和想象当时的情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每逢过节街上超市里的人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这样学生都说人们都去超市买东西购物,人特别多。接着我告诉学生人们这样向一个地方去进行买卖活动在以前就叫赶集。然后我就对学生说:“那么请大家想想春天来了,花草树木都来到一个地方,展示自己的风采,作者在这里把它们的行为比作是什么呢?”学生这样一联想,“赶集”一词就很容易理解了,而且有的学生还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描述出来了。再就是燕子飞倦了停歇的情景,我让学生联系音乐课上的五线谱,再结合图观察,就能想明白作者为什么把燕子停的样子想成是音乐线谱拉。

  3、结合课文描写燕子外形的写作特点,让学生进行仿写,使学生明白写动物外形只要抓特点、与众不同的地方来写,不需要面面俱到。比如写鸭子:一身嫩黄的绒毛,一张扁扁的嘴,一对枫叶似的小脚,湊成了活泼可爱的小鸭子。

  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作者细腻的笔法,不知不觉积累了词语,同时也学到了作者的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

《燕子》教学反思11

  《燕子》一课中,著名作家郑振铎将燕子写得十分传神。这篇文章描绘了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回的燕子,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天点缀得更加美丽。作者借赞美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从燕子入手,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第一段从近处看燕子:乌黑的羽毛、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合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第二三段由远处看到的燕子各种飞行姿势。最后从远处看到像音符般的燕子。

  学生对燕子并不陌生,可是像作者这样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燕子,描写燕子,学生是做不到的,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有意识地渗透习作的教学。我带领学生按顺序学习完课文后,适时地引导学生根据本课的描写方法,来描述一下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刚开始,大部分学生都用很简短的语言来描述动物的外形,最大的缺点是说的不全面,语言也不够准确。我出示燕子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对照课文第一段的内容,看一看作者是怎样观察燕子,描绘燕子的。再出示一只小狗让学生观察后用语言描述,这样一来,学生对小狗的描述就生动了许多。

  教学中我还指导学生把燕子和春天的景色联系起来观察,想象燕子给春天带来了什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喜爱燕子是因为燕子是春天的代表,为春色增添了勃勃生机。同时我指出描写小动物也要结合平时的生活,不仅要形象地写出小动物的外形特征,还要描写关于它的具体事例,从生活中来感受小动物带来的乐趣。

  课后我布置小练笔:模仿《燕子》写一写熟悉的小动物。有了课堂上口语练习的基础,学生仿写的非常成功。

【《燕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燕子》教学反思10-27

燕子教学反思04-05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04-05

关于《燕子》教学反思04-06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11-10

《燕子》教学反思15篇02-13

《燕子》教学反思15篇03-31

《燕子妈妈笑了》教学反思04-17

三年级下册燕子教学反思02-23

《燕子》的说课稿08-05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