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计划>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2024-08-15 01:26:48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计划吧。什么样的计划才是好的计划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

  一,学情分析:

  本班本学期共有学生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学生思维活跃,集体观念强,活动积极性非常高,有爱心,敢于表现自我,个性好强,但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不善于反省自己,爱模仿电视明星,常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出现错误.

  二,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依据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认识方式及特征,采用与相适应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创设具体途径,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采用的是"主题构建"方式.采取的是讲故事的形式,通过讲故事完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要求.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1.围绕儿童生活,符合儿童情趣. 2.注重已有经验,贴近现实生活.3.强调体验参与,引导学习活动4.体现综合主题,规格合理适度. 5.单元组织教材,突出学生主体

  四,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生命中的"爱"——家人的爱,社会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体会自己生命的可贵,学会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各种规则既制约着我们的行动,又保障了我们的权益.

  了解国家所蒙受的耻辱,激发青少年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通过生动的事例,帮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让学生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极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意识到开放的世界充满机遇和挑战.

  五,教学措施:

  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

  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习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5,培养课前预习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的习惯.

  6,培养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习惯.

  7,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七,潜能生辅导:

  1,对毛俊杰等喜欢打闹的学生,引导其明白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

  2,引导计智慧等不爱科学的女生,树立科学的道德观.

  3,用"校园里的红绿灯"教育常犯纪律的张浩然等,使其明白"规则"的`重要性.

  八,教学业务研修: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听课与评课;投身课题研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辅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活动.

  九,教学活动安排:

  第一单元:爱美丽的生命3课10~14课时

  第二单元:规矩与方圆3课7~9课时

  第三单元:不能忘记的历史4课8~12课时

  第四单元:科技创造新生活4课7~9课时

  第五单元:商品带你看世界4课9~12课时

  总计: 41-- 56课时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2

  一、学生情况简析。

  五(1)班共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19人。这些学生天真活泼,反应敏捷,充满好奇心,他们正处于向独立性、反主性过度的年龄,他们已基本掌握日常礼仪,懂得尊敬师长,热爱劳动,关心集体。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思想处于波动状态,极需要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思品课教学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走进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3、“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1)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

  (2)呈现历史细节

  (3)历史与现实的对接

  (二)体系结构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在下册相应编制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的权利和责任”、“走出深重的灾难(上、下)”四个单元,共13课,共35课时。

  (三)教材特色

  本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色:

  1、教育性

  2、综合性

  3、参与性

  4、直观性

  三、学期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母的难处,主动为他们分忧;懂得家庭中也会出现一些麻烦事,体会到自己是家庭中重要的成员和家庭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应该正确对待家中的烦恼,为家庭幸福尽自己的力量;学会反思与父母形成隔阂的原因,学会一些父母沟通、交流的方法;正视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学会克服困难,成为一个对自己、家庭、国家未来负责的公民。

  2、了解国家公务员的工作职责,培养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了解共和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及有关儿童权益的有关法律,增强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意识。

  3、了解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追求先进、摈弃落后、热爱祖国的情感;了解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奋发有为、立志为国的理想;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正确的党,一切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军队的思想情感。

  4、充分认识和了解日本侵略者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了解惨痛的历史事件,了解在国家面临亡国、中华民族处于危难的时刻,无数中华儿女,不分男女老少,主动勇敢地投身到抗战的前线,用生命筑起了一道道牢固的血肉长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奋斗的`曲折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四、各单元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让学生体会到在接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也要有回报父母的意识。

  3、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

  第二单元

  1、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2、在行动上依法、用法,能够依法享有自己正当的权利,依法来保护自己,尽自己的义务。

  3、知道权利和义务对于每个公民来说,都是一致的。

  第三单元

  1、了解革命先辈不畏强暴、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

  2、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奋发向上的理想。

  3、激发学生追求先进、摈弃落后、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四单元

  1、加强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

  2、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懂得国家兴亡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命运。

  3、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故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3)情理交融,辨析导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还必须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六、教学进度

  略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3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有四节教材:自尊自爱、吾日三省吾身、心中的警戒线、与法同行;第二单元,龙的传人:有四节教材: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独领风骚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的古代科技、文明与的使者;第三单元,团结的民族大家庭:有三节教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躲花、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民族团结一家亲;第四单元美丽的地球,有三节教材;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地球上的陆地、地球上的海洋。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习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实现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

  三、班级学生状况

  本班学生来自多个自然村,共有49名学生。其中独生子女有34人。经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

  1、独生子女占70%

  2、父母在外经营,实际上是留守儿童(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的占10%。

  3、由于父母的言行,使儿童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占5%。

  4、思想、行为不能自主的占15%。

  5、留守儿童因为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而形成不良习惯但可以教育的占5%。

  6、思想积极、热爱生活的占95%。

  四、教学措施

  (1)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习与体验──感悟的学习,当然,传授──给予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

  (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一个面

  (4)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5)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

  一、学生情况简析:

  五年级三个班的学生都很天真活泼,反应敏捷,充满好奇心。他们正处于向独立性、反主性过度的年龄,他们已基本掌握日常礼仪,懂得尊敬师长,热爱劳动,关心集体。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思想处于波动状态,极需要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品德课教学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2—3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全册教学目标

  1、着眼于做人道德认识的提高,着重于道德情感的培养,着力于做人行为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明白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

  2、通过观察、发现快乐、寻找快乐并感受快乐,能够从多种快乐中领悟到只有付出的快乐更令人回味。

  3、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发展观,也基本了解祖先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而产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祖先的钦佩感。

  4、通过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宏扬和传承。

  5、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了解地球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懂得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观念,不同的人种和民族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的思想,培养对地球的亲近感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家庭、热爱学校热爱科学的教育。

  2、通过教学,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

  3、知道有关品德和生活的初步知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的品质。

  4、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努力让学生学好社会知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用的人才。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单元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备注

  1—2一1、从四大发明说起

  23 2、圆明园在哭泣

  24 3、悲愤的吼声

  25—6二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37 2、春天的故事

  2 8 3、走进新时代

  29—10三1、高峡出平湖2清明节(周二)

  11—12 2、西部大开发

  213—14 3、日新月异的交通2劳动节(周一)

  1—5四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16—17 2、国际组织

  318—19复习迎考端午节(周一)20期末考试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4

  一、上学期学生成绩情况:

  本年级共有学生22,男生8人,女生14人。多数学生思想积极、热爱生活。部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任务、要求及重点:

  教学任务、要求及重点:

  本册教材共有六个单元:第一单元好大一个家;有四节教材:祖国多大、首都北京、香港和澳门、宝岛台湾;第二单元壮丽的的山河:有二节教材:我们的母亲河、祖国名山知多少;第三单元,有四节教材:走上黄土高坡、登上世界屋脊、走进东北黑土地、享受热带风光;第四单元各族人民一家亲,有三节教材:大家庭里的成员、多彩的民族风光、各族人民大团结;第五单元自然灾害与救助;有两节教材:自然灾害的威力;自然之中的救护;第六单元珍爱自己的生命;有四节教材:生命只有一次;拒绝不良习惯;远离毒品;快乐生活。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习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三、教学措施:

  (1)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习与体验──感悟的学习,当然,传授──给予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

  (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一个面

  (4)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5)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

  四、教学进度:

  周次月日课次课题教时备注

  预备周3月1日至3月2日开学工作:

  1、整顿班级;

  2、发放课本及作业本;

  3、召开家长会;

  4、评选优秀生颁奖。

  第一周3月5日至3月9日一好大一个家1、祖国有多大3

  第二周3月12日至3月16日2首都北京2

  第三周3月19日至3月23日3、香港和澳门4、宝岛台湾22

  第四周3月26日至3月30日二壮丽的山河1、我们的母亲河2

  第五周4月2日至4月6日2、祖国名山知多少2

  第六周4月9日至4月13日三1、走上黄土高坡2

  教学进度续一:周次月日课次课题教时备注

  第七周4月16日至4月20日2、登上世界屋脊2

  第八周4月23日至4月27日3、走进东北黑土地2

  第九周4月30日至5月4日4、享受热带风光2

  第十周5月7日至5月11日四各族人民一家亲1、大家庭里的成员2

  第十一周5月14日至5月18日2、多彩的民族风情2

  第十二周5月21日至5月25日3、各族人民大团结2

  第十三周5月28日至6月1日五自然灾害与救助1、自然灾害的威力2

  教学进度续二:周次月日课次课题教时备注

  第十四周6月x日至6月8日2、灾害之中的威力2

  第十五周6月11日至6月15日六珍爱自己的生命1、生命只有一次2、拒绝不良习惯11

  第十六周6月18日至6月22日3、远离毒品2

  第十七周6月25日至6月29日4、快乐生活2

  第十八周7月2日至7月6日复习期末考试

  第十九周7月9日至7月13日放暑假

  第二十周7月16日至7月20日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5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分析

  1、教育性

  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

  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

  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

  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3、呈现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4、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5、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四、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走出深重的历史灾难”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学期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呈现历史细节,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走近历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地理、历史发展状况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 进一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 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六、课时安排

  每周两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七、本册教学时间安排

  1、第一单元 9 教时

  2、第二单元 9 教时

  3、第三单元 12 教时

  4、第四单元 10教时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6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特点: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三、教学进度表

  (略)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7

  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学习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

  (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选择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内容方面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穿梭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教学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能够初步识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

  3、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 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

  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

  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 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教学进度

  一到三单元每个小节一个课时,四五单元每个小节两个课时。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8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科书包括4个单元,14个活动主题和一个研究课题,主要综合了《课程规范》中“我在生长”、“我与学校”、“我的家乡”、“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保守模式,注重促进同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比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法来构建教材体系,本册教材主要出现以下特点:教育性、综合性、参与性、直观性。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教师工作的社会意义,小同学在学校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我国的自然概况,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我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以和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究。

  2、使同学感受学习生活的快乐,热爱学习,尊重老师的劳动,增强作为学校小主人的责任感。

  3、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的.了解,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

  4、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自觉抵制各种迷信活动。

  5、引导同学采用实际调查、动手操作、查阅资料、分析比较、讨论交流等多种探究方式,培养同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战略。

  1、对话教学战略。

  2、活动化教学战略。

  3、体验性教学战略。

  四、课时布置。

  第一单元5课时

  第二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 12课时

  第四单元9课时

  研究课题3课时

  预计37课时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9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五年的品德学习,学生已能得到很多知识,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学会正确地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小学生。本学期,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效开展学习和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与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六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好的一个家》、第二单元为《壮丽的山河》、第三单元为《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第四单元为《各族人民一家亲》、第五单元为《自然灾害与救助》、第六单元为《珍惜自己的生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我将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会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我们的祖国,了解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中国地理环境的差异,认识我国的行政区域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

  2、通过了解祖国壮丽的山山水水,中国主要的河流及其分布,感染学生,让学生热爱祖国的山和水,有兴趣了解更多关于祖国山河的知识。

  3、了解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明白地区的差异是造成各地环境和生活差异的重要原因,了解环境差异带来的风土人情,教育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

  4、中国是56个民族汇聚一体的大家庭,了解我国人口的分布,认识每个民族服饰等的差异,了解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住房的特点和有趣的节日,体会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让学生知道,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是祖国繁荣富强的关键。教育学生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好思想,好风尚。

  5、认识自然灾害的种类,以及自然灾害的救护措施,联系生活中发生的自然灾害,体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这些词语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心,积极加入到慈善事业中,奉献自己的爱心,关爱生命,关爱社会。

  6、了解生命的诞生及艰辛的成长过程,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分辨哪些是不良习惯,拒绝不良习惯,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民族,热爱祖国,关爱生命”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从实际出发,了解祖国的发展变化,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发展和民族兴旺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未来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行动。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教材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进一步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教学进度

  略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

  一、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与三、四年级教材结构体系基本一致,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个人、儿童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生活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

  全书共有五个单元,分别是《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我们都有发言权》《乡村新发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是炎黄子孙》共有21个活动主题(二级标题),34个活动内容(三级标题)。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大多数比较沉静,虽然都比较聪明,且没有多少后进生,对一些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好,但是过于安静,安静到几乎懒惰的程度——提出问题思考时,没几个举手的;让他们自由读书学习时只是默默地看,既不出声也不举手,课堂气氛过于沉闷,老师无法知道他们学习的结果如何。经过极力鼓动能够举手回答问题的不超过四人。也许这是班风问题,他们只有在布置部分写的任务时才乐意完成,自我表现意识过于淡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是我努力的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用心发现每个人的优点,学会赞扬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知道尊重他人,学会理解宽容和帮助他人。

  2、知道“人人享有发言权”,具有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班级、学校、社会的管理和活动,做个优秀的小公民。

  3、了解乡村的新变化,学习他们的致富经,贴近并关心农民的生活。

  4、领略祖国的美好山河,了解民风民俗,热爱祖国。

  5、了解中国的祖先,了解历史,建立历史名人档案。

  四、教学重难点

  1、重视学生的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表达机会,激励学生参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表达实践,获得成功的愉悦。

  2、时刻关注潜能生,从行为举止上多提醒。

  3、尝试通过“角色转换”使潜能生产生向上的愿望,以获得“角色期望”的效果。

  4、在教学工作中,时时刻刻关注潜能生,给潜能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鼓励;

  5、赏识潜能生的闪光点,必要时甚至是放大闪光点,让他们找回自信,逐渐进步。

  五、教学措施

  1.精心设计和组教学活动,上好每一节常规课,提高课堂效率;

  2.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利用媒体收集信息

  3.及时检查学生在家的自学情况。

  4、在与学生共同开展的学习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生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的、发展的、鼓励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5、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6、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和学生交朋友,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

  7、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勤于学习,不断吸收时代的信息,与时俱进,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8、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自身的特点、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对教科书内容和顺序进行调整,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9、注重学生和社会的联系,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六、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4课7~8课时

  第二单元:我们都有发言权4课7~9课时

  第三单元:乡村新发现6课11~12课时

  第四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3课6~8课时

  第五单元:我们是炎黄子孙4课7~8课时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1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科书包括4个单元,14个活动主题和一个研究课题,主要综合了《课程标准》中“我在成长”、“我与学校”、“我的家乡”、“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比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法来构建教材体系,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教育性、综合性、参与性、直观性。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教师工作的社会意义,小学生在学校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我国的自然概况,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我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以及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究。

  2、使学生感受学习生活的快乐,热爱学习,尊重老师的劳动,增强作为学校小主人的责任感。

  3、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的了解,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

  4、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自觉抵制各种迷信活动。

  5、引导学生采用实际调查、动手操作、查阅资料、分析比较、讨论交流等多种探究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

  2、活动化教学策略。

  3、体验性教学策略。

  四、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5课时

  第二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12课时

  第四单元9课时

  研究课题3课时

  预计37课时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05-23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2-16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3-14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2-08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2-31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08-18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范文10-18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2-19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0-05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计划吧。什么样的计划才是好的计划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

  一,学情分析:

  本班本学期共有学生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学生思维活跃,集体观念强,活动积极性非常高,有爱心,敢于表现自我,个性好强,但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不善于反省自己,爱模仿电视明星,常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出现错误.

  二,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依据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认识方式及特征,采用与相适应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创设具体途径,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采用的是"主题构建"方式.采取的是讲故事的形式,通过讲故事完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要求.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1.围绕儿童生活,符合儿童情趣. 2.注重已有经验,贴近现实生活.3.强调体验参与,引导学习活动4.体现综合主题,规格合理适度. 5.单元组织教材,突出学生主体

  四,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生命中的"爱"——家人的爱,社会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体会自己生命的可贵,学会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各种规则既制约着我们的行动,又保障了我们的权益.

  了解国家所蒙受的耻辱,激发青少年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通过生动的事例,帮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让学生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极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意识到开放的世界充满机遇和挑战.

  五,教学措施:

  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

  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习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5,培养课前预习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的习惯.

  6,培养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习惯.

  7,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七,潜能生辅导:

  1,对毛俊杰等喜欢打闹的学生,引导其明白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

  2,引导计智慧等不爱科学的女生,树立科学的道德观.

  3,用"校园里的红绿灯"教育常犯纪律的张浩然等,使其明白"规则"的`重要性.

  八,教学业务研修: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听课与评课;投身课题研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辅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活动.

  九,教学活动安排:

  第一单元:爱美丽的生命3课10~14课时

  第二单元:规矩与方圆3课7~9课时

  第三单元:不能忘记的历史4课8~12课时

  第四单元:科技创造新生活4课7~9课时

  第五单元:商品带你看世界4课9~12课时

  总计: 41-- 56课时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2

  一、学生情况简析。

  五(1)班共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19人。这些学生天真活泼,反应敏捷,充满好奇心,他们正处于向独立性、反主性过度的年龄,他们已基本掌握日常礼仪,懂得尊敬师长,热爱劳动,关心集体。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思想处于波动状态,极需要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思品课教学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走进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3、“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1)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

  (2)呈现历史细节

  (3)历史与现实的对接

  (二)体系结构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在下册相应编制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的权利和责任”、“走出深重的灾难(上、下)”四个单元,共13课,共35课时。

  (三)教材特色

  本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色:

  1、教育性

  2、综合性

  3、参与性

  4、直观性

  三、学期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母的难处,主动为他们分忧;懂得家庭中也会出现一些麻烦事,体会到自己是家庭中重要的成员和家庭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应该正确对待家中的烦恼,为家庭幸福尽自己的力量;学会反思与父母形成隔阂的原因,学会一些父母沟通、交流的方法;正视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学会克服困难,成为一个对自己、家庭、国家未来负责的公民。

  2、了解国家公务员的工作职责,培养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了解共和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及有关儿童权益的有关法律,增强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意识。

  3、了解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追求先进、摈弃落后、热爱祖国的情感;了解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奋发有为、立志为国的理想;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正确的党,一切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军队的思想情感。

  4、充分认识和了解日本侵略者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了解惨痛的历史事件,了解在国家面临亡国、中华民族处于危难的时刻,无数中华儿女,不分男女老少,主动勇敢地投身到抗战的前线,用生命筑起了一道道牢固的血肉长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奋斗的`曲折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四、各单元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让学生体会到在接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也要有回报父母的意识。

  3、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

  第二单元

  1、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2、在行动上依法、用法,能够依法享有自己正当的权利,依法来保护自己,尽自己的义务。

  3、知道权利和义务对于每个公民来说,都是一致的。

  第三单元

  1、了解革命先辈不畏强暴、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

  2、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奋发向上的理想。

  3、激发学生追求先进、摈弃落后、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四单元

  1、加强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

  2、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懂得国家兴亡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命运。

  3、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故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3)情理交融,辨析导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还必须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六、教学进度

  略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3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有四节教材:自尊自爱、吾日三省吾身、心中的警戒线、与法同行;第二单元,龙的传人:有四节教材: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独领风骚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的古代科技、文明与的使者;第三单元,团结的民族大家庭:有三节教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躲花、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民族团结一家亲;第四单元美丽的地球,有三节教材;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地球上的陆地、地球上的海洋。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习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实现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

  三、班级学生状况

  本班学生来自多个自然村,共有49名学生。其中独生子女有34人。经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

  1、独生子女占70%

  2、父母在外经营,实际上是留守儿童(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的占10%。

  3、由于父母的言行,使儿童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占5%。

  4、思想、行为不能自主的占15%。

  5、留守儿童因为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而形成不良习惯但可以教育的占5%。

  6、思想积极、热爱生活的占95%。

  四、教学措施

  (1)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习与体验──感悟的学习,当然,传授──给予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

  (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一个面

  (4)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5)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

  一、学生情况简析:

  五年级三个班的学生都很天真活泼,反应敏捷,充满好奇心。他们正处于向独立性、反主性过度的年龄,他们已基本掌握日常礼仪,懂得尊敬师长,热爱劳动,关心集体。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思想处于波动状态,极需要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品德课教学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2—3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全册教学目标

  1、着眼于做人道德认识的提高,着重于道德情感的培养,着力于做人行为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明白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

  2、通过观察、发现快乐、寻找快乐并感受快乐,能够从多种快乐中领悟到只有付出的快乐更令人回味。

  3、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发展观,也基本了解祖先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而产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祖先的钦佩感。

  4、通过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宏扬和传承。

  5、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了解地球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懂得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观念,不同的人种和民族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的思想,培养对地球的亲近感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家庭、热爱学校热爱科学的教育。

  2、通过教学,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

  3、知道有关品德和生活的初步知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的品质。

  4、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努力让学生学好社会知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用的人才。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单元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备注

  1—2一1、从四大发明说起

  23 2、圆明园在哭泣

  24 3、悲愤的吼声

  25—6二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37 2、春天的故事

  2 8 3、走进新时代

  29—10三1、高峡出平湖2清明节(周二)

  11—12 2、西部大开发

  213—14 3、日新月异的交通2劳动节(周一)

  1—5四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16—17 2、国际组织

  318—19复习迎考端午节(周一)20期末考试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4

  一、上学期学生成绩情况:

  本年级共有学生22,男生8人,女生14人。多数学生思想积极、热爱生活。部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任务、要求及重点:

  教学任务、要求及重点:

  本册教材共有六个单元:第一单元好大一个家;有四节教材:祖国多大、首都北京、香港和澳门、宝岛台湾;第二单元壮丽的的山河:有二节教材:我们的母亲河、祖国名山知多少;第三单元,有四节教材:走上黄土高坡、登上世界屋脊、走进东北黑土地、享受热带风光;第四单元各族人民一家亲,有三节教材:大家庭里的成员、多彩的民族风光、各族人民大团结;第五单元自然灾害与救助;有两节教材:自然灾害的威力;自然之中的救护;第六单元珍爱自己的生命;有四节教材:生命只有一次;拒绝不良习惯;远离毒品;快乐生活。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习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三、教学措施:

  (1)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习与体验──感悟的学习,当然,传授──给予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

  (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一个面

  (4)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5)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

  四、教学进度:

  周次月日课次课题教时备注

  预备周3月1日至3月2日开学工作:

  1、整顿班级;

  2、发放课本及作业本;

  3、召开家长会;

  4、评选优秀生颁奖。

  第一周3月5日至3月9日一好大一个家1、祖国有多大3

  第二周3月12日至3月16日2首都北京2

  第三周3月19日至3月23日3、香港和澳门4、宝岛台湾22

  第四周3月26日至3月30日二壮丽的山河1、我们的母亲河2

  第五周4月2日至4月6日2、祖国名山知多少2

  第六周4月9日至4月13日三1、走上黄土高坡2

  教学进度续一:周次月日课次课题教时备注

  第七周4月16日至4月20日2、登上世界屋脊2

  第八周4月23日至4月27日3、走进东北黑土地2

  第九周4月30日至5月4日4、享受热带风光2

  第十周5月7日至5月11日四各族人民一家亲1、大家庭里的成员2

  第十一周5月14日至5月18日2、多彩的民族风情2

  第十二周5月21日至5月25日3、各族人民大团结2

  第十三周5月28日至6月1日五自然灾害与救助1、自然灾害的威力2

  教学进度续二:周次月日课次课题教时备注

  第十四周6月x日至6月8日2、灾害之中的威力2

  第十五周6月11日至6月15日六珍爱自己的生命1、生命只有一次2、拒绝不良习惯11

  第十六周6月18日至6月22日3、远离毒品2

  第十七周6月25日至6月29日4、快乐生活2

  第十八周7月2日至7月6日复习期末考试

  第十九周7月9日至7月13日放暑假

  第二十周7月16日至7月20日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5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分析

  1、教育性

  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

  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

  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

  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3、呈现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4、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5、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四、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走出深重的历史灾难”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学期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呈现历史细节,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走近历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地理、历史发展状况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 进一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 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六、课时安排

  每周两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七、本册教学时间安排

  1、第一单元 9 教时

  2、第二单元 9 教时

  3、第三单元 12 教时

  4、第四单元 10教时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6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特点: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三、教学进度表

  (略)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7

  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学习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

  (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选择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内容方面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穿梭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教学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能够初步识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

  3、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 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

  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

  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 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教学进度

  一到三单元每个小节一个课时,四五单元每个小节两个课时。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8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科书包括4个单元,14个活动主题和一个研究课题,主要综合了《课程规范》中“我在生长”、“我与学校”、“我的家乡”、“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保守模式,注重促进同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比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法来构建教材体系,本册教材主要出现以下特点:教育性、综合性、参与性、直观性。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教师工作的社会意义,小同学在学校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我国的自然概况,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我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以和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究。

  2、使同学感受学习生活的快乐,热爱学习,尊重老师的劳动,增强作为学校小主人的责任感。

  3、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的.了解,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

  4、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自觉抵制各种迷信活动。

  5、引导同学采用实际调查、动手操作、查阅资料、分析比较、讨论交流等多种探究方式,培养同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战略。

  1、对话教学战略。

  2、活动化教学战略。

  3、体验性教学战略。

  四、课时布置。

  第一单元5课时

  第二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 12课时

  第四单元9课时

  研究课题3课时

  预计37课时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9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五年的品德学习,学生已能得到很多知识,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学会正确地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小学生。本学期,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效开展学习和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与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六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好的一个家》、第二单元为《壮丽的山河》、第三单元为《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第四单元为《各族人民一家亲》、第五单元为《自然灾害与救助》、第六单元为《珍惜自己的生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我将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会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我们的祖国,了解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中国地理环境的差异,认识我国的行政区域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

  2、通过了解祖国壮丽的山山水水,中国主要的河流及其分布,感染学生,让学生热爱祖国的山和水,有兴趣了解更多关于祖国山河的知识。

  3、了解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明白地区的差异是造成各地环境和生活差异的重要原因,了解环境差异带来的风土人情,教育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

  4、中国是56个民族汇聚一体的大家庭,了解我国人口的分布,认识每个民族服饰等的差异,了解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住房的特点和有趣的节日,体会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让学生知道,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是祖国繁荣富强的关键。教育学生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好思想,好风尚。

  5、认识自然灾害的种类,以及自然灾害的救护措施,联系生活中发生的自然灾害,体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这些词语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心,积极加入到慈善事业中,奉献自己的爱心,关爱生命,关爱社会。

  6、了解生命的诞生及艰辛的成长过程,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分辨哪些是不良习惯,拒绝不良习惯,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民族,热爱祖国,关爱生命”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从实际出发,了解祖国的发展变化,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发展和民族兴旺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未来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行动。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教材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进一步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教学进度

  略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

  一、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与三、四年级教材结构体系基本一致,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个人、儿童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生活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

  全书共有五个单元,分别是《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我们都有发言权》《乡村新发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是炎黄子孙》共有21个活动主题(二级标题),34个活动内容(三级标题)。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大多数比较沉静,虽然都比较聪明,且没有多少后进生,对一些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好,但是过于安静,安静到几乎懒惰的程度——提出问题思考时,没几个举手的;让他们自由读书学习时只是默默地看,既不出声也不举手,课堂气氛过于沉闷,老师无法知道他们学习的结果如何。经过极力鼓动能够举手回答问题的不超过四人。也许这是班风问题,他们只有在布置部分写的任务时才乐意完成,自我表现意识过于淡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是我努力的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用心发现每个人的优点,学会赞扬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知道尊重他人,学会理解宽容和帮助他人。

  2、知道“人人享有发言权”,具有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班级、学校、社会的管理和活动,做个优秀的小公民。

  3、了解乡村的新变化,学习他们的致富经,贴近并关心农民的生活。

  4、领略祖国的美好山河,了解民风民俗,热爱祖国。

  5、了解中国的祖先,了解历史,建立历史名人档案。

  四、教学重难点

  1、重视学生的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表达机会,激励学生参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表达实践,获得成功的愉悦。

  2、时刻关注潜能生,从行为举止上多提醒。

  3、尝试通过“角色转换”使潜能生产生向上的愿望,以获得“角色期望”的效果。

  4、在教学工作中,时时刻刻关注潜能生,给潜能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鼓励;

  5、赏识潜能生的闪光点,必要时甚至是放大闪光点,让他们找回自信,逐渐进步。

  五、教学措施

  1.精心设计和组教学活动,上好每一节常规课,提高课堂效率;

  2.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利用媒体收集信息

  3.及时检查学生在家的自学情况。

  4、在与学生共同开展的学习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生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的、发展的、鼓励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5、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6、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和学生交朋友,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

  7、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勤于学习,不断吸收时代的信息,与时俱进,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8、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自身的特点、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对教科书内容和顺序进行调整,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9、注重学生和社会的联系,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六、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4课7~8课时

  第二单元:我们都有发言权4课7~9课时

  第三单元:乡村新发现6课11~12课时

  第四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3课6~8课时

  第五单元:我们是炎黄子孙4课7~8课时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1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科书包括4个单元,14个活动主题和一个研究课题,主要综合了《课程标准》中“我在成长”、“我与学校”、“我的家乡”、“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比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法来构建教材体系,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教育性、综合性、参与性、直观性。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教师工作的社会意义,小学生在学校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我国的自然概况,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我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以及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究。

  2、使学生感受学习生活的快乐,热爱学习,尊重老师的劳动,增强作为学校小主人的责任感。

  3、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的了解,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

  4、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自觉抵制各种迷信活动。

  5、引导学生采用实际调查、动手操作、查阅资料、分析比较、讨论交流等多种探究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

  2、活动化教学策略。

  3、体验性教学策略。

  四、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5课时

  第二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12课时

  第四单元9课时

  研究课题3课时

  预计37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