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计划> 数学教学计划

数学教学计划

时间:2023-06-13 07:52:19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计划【推荐】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发展,为此需要好好地写一份计划了。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教学计划【推荐】

数学教学计划1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高三十个理科班,总人数462人。相当多的同学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学习习惯不太好,学习数学的气氛不太浓,学习不够刻苦,除两个奥赛班外,其余各班几乎没有尖子生,且各班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差生面特别广,很多学生从基础知识到学习能力都有待培养,培优辅差任务非常重;学生对数学学习普遍存在困难,且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习惯较差,复习任务很艰巨。

  二、复习指导思想

  以现代教育理论,课程标准和考试指导纲要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为基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善体系,构筑知识网络;以课堂教学为重点,结合知识与能力要求及学生实际,采用小步子、递进式教学模式,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难度,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检查落实为切入口,不走过场,抓好落实,收到实效;以培优辅差为特色,让优生更优,让有弱科的学生克服瓶颈与木桶现象的不足,脱颖而出;争取本学年高三数学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三、教学目的要求

  第一轮为系统复习,时间为第一学期,大约在三月初结束。此轮要求突出知识结构,扎实打好基础知识,全面落实考点,要做到每个知识点,方法点,能力点无一遗漏。在此基础上,注意各部分知识点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横向联系,理清脉络,抓住知识主干,构建知识网络。在教学中重点抓好各中通性、通法以及常规方法的复习,是学生形成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意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方法。同时加强章、节知识过关,注重训练的规范性,思考的严密性,有意识进行一定的综合训练,先小综合再大综合,适当地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第二轮为专题复习与综合考试相结合,是在前一阶段基础上的深化与提高,时间安排在第二学期的3月(中,下)、4月、5月初。要精选专题,紧扣高考内容,抓紧高考热点与重点,授课时脚踏实地,讲透内容,重点在沟通数学各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针对性训练与测评,查漏补缺,既提高解决综合题的分析与解题能力,又能调适心理,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心理和竞技状态。

  第三轮为应试训练,主要功能是培养对高考的适应能力和积累应试经验。要求回归课本,再现知识点,巩固所学,加强信息的收集与整理。通过规范训练,发现复习中的薄弱点和易错点,查漏补缺,调控心态,轻松应考。

  四、教学具体措施

  1、 深入钻研教材,准确解读课程标准,一轮复习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步子,适当提升的方式,连接高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和网络结构,细致领会教材改革的精髓,把握通性通法,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 认真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准确把握考试说明,在整体上把握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特别注意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及能力要求,控制好教学的广度和难度,夯实重点,突破难点,找准切入点,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3、 加强备课。

  1)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

  2) 备重点、难点、热点,备广度和深度;

  3)备学生的实际,备教学的切入点,备教学的针对性;

  4)精选例题和训练题:

  a) 注重对“四基五能力”的考察把握,贴近课本;

  b) 注重学科内容的联系与综合;

  c)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

  d) 注重能力立意,以考察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察能力;

  e) 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设计应用性、探索性的问题;

  f)体现层次性、基础性,梯度安排合理,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有效地检测对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的程度.

  g)体现典型性和全面性,便于归纳总结;

  h) 立足基础,不做数学考试说明以外的东西。精心选做基础训练题目,做到不偏、不漏、不怪,即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不选做那些有孤僻怪诞特点、内容和思路的题目。利用历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作为复习资源,要按照新教材以及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严格控制选题和做题难度,做到不凭个人喜好选题,不脱离学生学习状况选题,不超越教学基本内容选题,不大量选做难度较大的题目。切实做好课堂练习、例题、作业、周练,月考的精选工作,提高解题能力,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强化复习效果。

数学教学计划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2)能使用Venn图表示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运算结果,体会直观图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3)掌握的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进行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思考,获得并集与交集运算的法则,感知并集和交集运算的实质与内涵,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运算法则的发现、完善,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认识客观事物,发现客观规律的兴趣与能力,从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交集、并集运算的含义,识记与运用.

  难点:弄清交集、并集的含义,认识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

  在思考中感知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形成知识,在独立钻研和探究中提升思维能力,尝试实践与交流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思考:观察下列各组集合,联想实数加法运算,探究集合能否进行类似“加法”运算.

  (1)A = {1,3,5},B = {2,4,6},C = {1,2,3,4,5,6}

  (2)A = {x | x是有理数},

  B = {x | x是无理数},

  C = {x | x是实数}.

  师:两数存在大小关系,两集合存在包含、相等关系;实数能进行加减运算,探究集合是否有相应运算.

  生:集合A与B的元素合并构成C.

  师:由集合A、B元素组合为C,这种形式的`组合就是为集合的并集运算. 生疑析疑,

  导入新知

  形成

  概念

  思考:并集运算.

  集合C是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称C为A和B的并集.

  定义: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 = {x | x∈A,或x∈B},Venn图表示为:

  师:请同学们将上述两组实例的共同规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合作交流:归纳→回答→补充或修正→完善→得出并集的定义.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问题共性,感知并集概念,从而初步理解并集的含义.

  应用举例 例1 设A = {4,5,6,8},B = {3,5,7,8},求A∪B.

  例2 设集合A = {x | –1

  例1解:A∪B = {4, 5, 6, 8}∪{3, 5, 7, 8} = {3, 4, 5, 6, 7, 8}.

  例2解:A∪B = {x |–1

  师:求并集时,两集合的相同元素如何在并集中表示.

  生:遵循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师:涉及不等式型集合问题.

  注意利用数轴,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求解.

  生:在数轴上画出两集合,然后合并所有区间. 同时注意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学生尝试求解,老师适时适当指导,评析.

  固化概念

  提升能力

  探究性质 ①A∪A = A, ②A∪ = A,

  ③A∪B = B∪A,

  ④ ∪B, ∪B.

  老师要求学生对性质进行合理解释.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形成概念 自学提要:

  ①由两集合的所有元素合并可得两集合的并集,而由两集合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又会是两集合的一种怎样的运算?

  ②交集运算具有的运算性质呢?

  交集的定义.

  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

  即A∩B = {x | x∈A且x∈B}

  Venn图表示

  老师给出自学提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我学习交集知识,自我体会交集运算的含义. 并总结交集的性质.

  生:①A∩A = A;

  ②A∩ = ;

  ③A∩B = B∩A;

  ④A∩ ,A∩ .

  师:适当阐述上述性质.

  自学辅导,合作交流,探究交集运算.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发展培养基本素质.

  应用举例 例1 (1)A = {2,4,6,8,10},

  B = {3,5,8,12},C = {8}.

  (2)新华中学开运动会,设

  A = {x | x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参加百米赛跑的同学},

  B = {x | x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求A∩B.

  例2 设平面内直线l1上点的集合为L1,直线l2上点的集合为L2,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l1,l2的位置关系. 学生上台板演,老师点评、总结.

  例1 解:(1)∵A∩B = {8},

  ∴A∩B = C.

  (2)A∩B就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中那些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组成的集合. 所以,A∩B = {x | x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

  例2 解:平面内直线l1,l2可能有三种位置关系,即相交于一点,平行或重合.

  (1)直线l1,l2相交于一点P可表示为 L1∩L2 = {点P};

  (2)直线l1,l2平行可表示为

  L1∩L2 = ;

  (3)直线l1,l2重合可表示为

  L1∩L2 = L1 = L2. 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归纳总结 并集:A∪B = {x | x∈A或x∈B}

  交集:A∩B = {x | x∈A且x∈B}

  性质:①A∩A = A,A∪A = A,

  ②A∩ = ,A∪ = A,

  ③A∩B = B∩A,A∪B = B∪A. 学生合作交流:回顾→反思→总理→小结

  老师点评、阐述 归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课后作业 1.1第三课时 习案 学生独立完成 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反思升华

  备选例题

  例1 已知集合A = {–1,a2 + 1,a2 – 3},B = {– 4,a – 1,a + 1},且A∩B = {–2},求a的值.

  【解析】法一:∵A∩B = {–2},∴–2∈B,

  ∴a – 1 = –2或a + 1 = –2,

  解得a = –1或a = –3,

  当a = –1时,A = {–1,2,–2},B = {– 4,–2,0},A∩B = {–2}.

  当a = –3时,A = {–1,10,6},A不合要求,a = –3舍去

  ∴a = –1.

  法二:∵A∩B = {–2},∴–2∈A,

  又∵a2 + 1≥1,∴a2 – 3 = –2,

  解得a =±1,

  当a = 1时,A = {–1,2,–2},B = {– 4,0,2},A∩B≠{–2}.

  当a = –1时,A = {–1,2,–2},B = {– 4,–2,0},A∩B ={–2},∴a = –1.

  例2 集合A = {x | –1

  (1)若A∩B = ,求a的取值范围;

  (2)若A∪B = {x | x<1},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1)如下图所示:A = {x | –1

  ∴数轴上点x = a在x = – 1左侧.

  ∴a≤–1.

  (2)如右图所示:A = {x | –1

  ∴数轴上点x = a在x = –1和x = 1之间.

  ∴–1

  例3 已知集合A = {x | x2 – ax + a2 – 19 = 0},B = {x | x2 – 5x + 6 = 0},C = {x | x2 + 2x – 8 = 0},求a取何实数时,A∩B 与A∩C = 同时成立?

  【解析】B = {x | x2 – 5x + 6 = 0} = {2,3},C = {x | x2 + 2x – 8 = 0} = {2,– 4}.

  由A∩B 和A∩C = 同时成立可知,3是方程x2 – ax + a2 – 19 = 0的解. 将3代入方程得a2 – 3a – 10 = 0,解得a = 5或a = –2.

  当a = 5时,A = {x | x2 – 5x + 6 = 0} = {2,3},此时A∩C = {2},与题设A∩C = 相矛盾,故不适合.

  当a = –2时,A = {x | x2 + 2x – 15 = 0} = {3,5},此时A∩B 与A∩C = ,同时成立,∴满足条件的实数a = –2.

  例4 设集合A = {x2,2x – 1,– 4},B = {x – 5,1 – x,9},若A∩B = {9},求A∪B.

  【解析】由9∈A,可得x2 = 9或2x – 1 = 9,解得x =±3或x = 5.

  当x = 3时,A = {9,5,– 4},B = {–2,–2,9},B中元素违背了互异性,舍去.

  当x = –3时,A = {9,–7,– 4},B = {–8,4,9},A∩B = {9}满足题意,故A∪B = {–7,– 4,–8,4,9}.

  当x = 5时,A = {25,9,– 4},B = {0,– 4,9},此时A∩B = {– 4,9}与A∩B = {9}矛盾,故舍去.

  综上所述,x = –3且A∪B = {–8,– 4,4,–7,9}.

数学教学计划3

  贯彻学校有关教育教学计划,在学校和年级段的直接领导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教学的宗旨是使学生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本事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20xx年的高考做准备,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争取高考的优胜,是我们教学目标。

  一轮复习,大至延续到明年的3月。目标由“点”到“线”,把知识点一个一个理清楚,使学生能在夯实基础中逐步提高自我的数学本事。为加强复习的计划性,增强复习的实效性,对本学期的备课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好每章复习

  这是个将数学知识由“线”到“网”的过程,将分散的知识串成面、串成体,构成知识体系的网络化,将问题归类,进行知识迁移和联想、分解与组合,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仅重视单元内综合,更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关注在知识的交会点处设计问题。

  二、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在问题的分析、思路发展过程中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思维的导向,在思维过程中点明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思路发现过程中所起的重点作用。

  三、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本事,提高审题本事

  平时的练习中,会遇到很多熟悉的.题目,在高考题中,将出现一些“新”的题目。“新”是测试真实本事的基本条件,学生在考试中经常有一种“恐长”,“恐新”心理,在平时教学中强调变式训练,题目形式要新,寻找一些“新”题、“好”题给学生,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探索,寻找解题途径。

  四、提高学生的解题本事

  数学复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备战高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做题训练尤为重要。模拟题要定时定量训练,把训练当考试,积累经验、锤炼心理。选择题的训练立足基础,提高准确性,注重方法灵活性。填空题的训练注重训练学生准确、严谨、全面、灵活运用知识的本事和基本运算本事,注重书写结果的规范性。填空题只写答案,缺少选项供给的目标信息,结果正确与否难以确定,一步失误,全题零分。解答题重视审题过程,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

  五、注重学生卷面表达的训练

  高考要获得好分数,除了具有较高的数学功底外,还要避免出现失误失分。一方面要经过试题训练使学生减少、避免马虎、失误丢分,还要强调学生的书面表达,训练学生答卷时做到字迹工整、格式规范、推证合理、详略适当,做到会的题目不丢分,不会做的题目也争取得部分步骤分。

  六、做好试卷评析工作

  学生将常常面临模拟训练,教师的讲评试卷要分析题目考的哪些知识点、需要哪几种本事、体现哪些数学方法,使学生体会出题者意图。讲评中还要不断转换条件,进行变式训练,到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训练,不能只满足于就题论题,要注重探求解题规律,提高点评的质量和效益。

数学教学计划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17页,2。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是从实际需要产生的。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及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学习负数的必要性,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你看过电视或听过广播中的天气预报吗?中国地形图上的温度阅读。(可让学生模拟预报)请大家来当小小气象员,记录温度计所示的气温25oC,10oC,零下10oC,零下30oC。为书写方便,将测量气温写成25,10,―10,―30。

  2、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数?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生活中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数1,2,3,…;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测量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二、讲授新课:

  1、相反意义的量: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量(事情):

  例1: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例2:温度是零上10℃和零下5℃。

  例3: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例4: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例5:买进100辆自行车和买出20辆自行车。

  ①试着让学生考虑这些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有什么共同特点?(具有相反意义。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买进和卖出都具有相反意义)

  ②你能举出几对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2、正数和负数:

  ①能用我们已经学的来很好的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吗?例如,零上5℃用5来表示,零下5℃呢?也用5来表示,行吗?

  说明:在天气预报图中,零下5℃是用―5℃来表示的。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来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一个“-”(读作“负”)号来表示。拿温度为例,通常规定零上为正,于是零下为负,零上10℃就用10℃表示,零下5℃则用―5℃来表示。

  ②怎样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能否从天气预报出现的标记中,得到一些启发呢?

  在例1中,我们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西为负。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记作3千米,向西2千米应记作―2千米。

  后面的例子让学生来说(注意词的表达)。

  在以上的讨论中,出现了哪些新数?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上面我们引进了―5,―2,―237,―0。7等数。像这样的一些新数,叫做负数(negativenumber)。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如10,3,500,1.2等,叫做正数(positivenumber)。正数前面有时也可放一个“+”(读作“正”),如5可以写成+5。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课堂练习

  课本

  p18:1~4。

  4、小资料:

  世界各国对负数的认识和接受也有一个过程。如1484年法国数学家曾得到二次方程的一个负根,但他不承认它,说负数是荒谬的数。

  1545年卡尔丹承认方程中可以有负根,但认为它是“假数”。直到1831年还有数学家认为负数是“虚构”的,他还特意举了一个“特例”来说明他的观点:“父亲56岁,他儿子29岁,问什么时候父亲的岁数将是儿子的两倍?”,通过列方程解得x=―2,他认为这个结果是荒唐的,他不懂得x=―2正是说明两年前父亲的岁数将是儿子的两倍。

  5、例题:

  例1:规定向前走为正,两个学生一组做游戏,如甲:向前走2步

  乙:2

  甲:向后走3步

  乙:―3

  甲:―4

  乙:向后走4步

  甲:

  乙:原地不动

  注:通过设计类似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6。巩固练习:

  ①―10表示支出10元,那么+50表示;

  如果零上5度记作5°C,那么零下2度记作;

  如果上升10m记作10m,那么―3m表示;

  太平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可记作海拔米(即低于海平面11034米)。比海平面高50m的地方,它的高度记作海拨;比海平面低30m的地方,它的高度记作海拨;

  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正数都带有“+”号

  B、不带“+”号的数都是负数

  C、小学数学中学过的数都可以看作是正数

  D、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数学测验班平均分80分,小华85分,高出平均分5分记作+5,小松78分,记作。

  ④某物体向右运动为正,那么―2m表示,表示。

  ⑤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10±0。05(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10mm,加工要求最大不超过标准尺寸,最小不超过标准尺寸。

  三、课堂小结:

  正数和负数表示的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哪种意义为正是可以任意规定的。如果把一种意义规定为正,则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常将“前进、上升、收入、零上温度”等规定为正,而把“后退、下降、支出、零下温度”等规定为负。

数学教学计划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7)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2?在代数里,我们经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叙述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在代数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叙述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例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 (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 (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具体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 (2)2x-3; (3)-7; (4)(1+16%)x?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例2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与乙数的差;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

  (1)2(a+b); (2)a-b; (3)a2+b2;

  (4)(a+b)(a-b); (5)(a+b)(b-a)或(b+a)(b-a)?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此时,教师指出:a与b的`和,以及b与a的和都是指(a+b),这是因为加法有交换律?但a与b的差指的是(a-b),而b与a的差指的是(b-a)?两者明显不同,这就是说,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句子里应特别注意其运算顺序?

  例3用代数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

  解:(1)3n; (2)5m+2?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感兴趣,才能主动去接触知识,从而发现知识,去探索知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导课新颖,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2)明确目的,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待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4)动手操作,促进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看教师拼、摆,听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5)寻求规律,发展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方程这个重点内容,将有关式的预备知识融于讨论方程的过程中;突出列方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

  7、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着重利用计算器,丰富学习资源。

  8、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五、自我提高

  首先,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及时形成材料,完成自己的教研课题。在备课、讲课,还是在讲评练习中,发现问题及闪光点要及时进行小结。有机会多到外校去听课,学习其优点及新理念。经常与教研员及三中、安林的老师联系,互相交流信息。

  其次,认真学习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应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激励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注意扬长避短,坚持岗位练功。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必然落实于热爱学生。

  爱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闪光点,理解信任他们,并严格要求他们,勤奋学习。

  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别的教师请教。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多阅读有关的书籍与刊物,了解先进的教育方法,学习与借鉴对自己有用的教育学生的方法。加强理论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并在学习的同时,要做好学习笔记和读书的心得笔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自身素质。

  总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数学教学计划6

  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教六年级1、2两个班。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爱学、会学、勤学、主动学是他们大部分学生的共同特点。家长和同学都满怀期望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学的大门,这一个目的成为家长、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奋斗目标。他们的学习态度端正认真,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勤于思考,热爱学习;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学习认真,各方面表现突出,学习成绩优秀。十多位学生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学习比较努力,学习成绩优异。绝大部分的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每次作业都能自觉完成,而且字迹工整、清晰,但也有个别同学要在老师监督下才能完成,而且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灵活,学习不够努力,缺乏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不高,学习成绩不理想。少数学生计算不过关,粗心大意,计算马虎;概念理解有偏差,对灵活情况不会灵活分析,学习较为呆板;在解答应用题中,理解不仔细不深刻,不能很好地去审题,变化一下数据、改变一下问题就不会解答了。

  教学内容

  本册书的内容包括:百分数的应用、圆柱和圆锥、比例和比例尺、确定位置、正比例与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统计、小学总复习

  教材简析

  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百分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计划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推导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并会用半角公式进行证明,求值和化简

  2、能力目标:会灵活运用公式进行推导变形

  3、情感目标:灵活运用公式化繁为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半角公式的推导方法和结构特征及应用公式求值,化简,证明

  难点是用公式求值

  (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复习二倍角公式,按课本知识结构设置提问引导学生动手推导出半角公式,课堂上在老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分析公式的结构特征,会根据公式特点得出公式的应用,用公式来进行化简证明和求值,老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复习二倍角公式,提出问题,并引出新课 让学生默写二倍角公式,让学生思考二倍角公式的实质。学生练习求sin1200 Cos1200 tan1200。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a可看作哪个角的2倍角?怎样用二倍角公式写出sina cosa tana?学生默写,以旧引新,注意创设问题的`情景,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公式的推导。公式sin,cos,tan的推导,老师启发学生思考有时常用a的三角函数表示的三角函数,比如sin,cos可以用a的哪个三角函数怎样表示?学生推出结论得到

  cos =

  sin =

  tan =

  通过设疑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

数学教学计划8

  一、教学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校长办公会关于新学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以《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数学教研组为参考,围绕“教学”这一中心点,紧扣“质量”这一立足点,加强研究,大力实践,抓实教学常规工作并有所创新,积极稳妥地推动我校的课改工作,形成具有一中特色的办学风格,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学生为本。备课组以学生的实际为切入点,集体探讨一种学生易接受、易掌握的,努力使绝大部分同学都理解并掌握,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2、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并保持集体备课的持久性、二次备课的艺术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抓学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知识与能力并举,在教学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并强化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开发课程资源,以在到活跃课堂的目的。

  三、工作

  1、发挥集体的智慧,加强备课组的建设,充分发挥好老教师和各级骨干老师的带头作用。

  2、备课:以集体备课为主,形成统一的有本校特色的讲学稿,保管好所有教学案、课件,供下一届使用。

  3、每周备课时,确定下周每节课的内容及每节课的重难点,以及每节课的教法和策略,严格把关和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每章开课前,我们先阅读全章内容,确定全章的重难点,做完全章的课后习题。

  5、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在二次备课时重新修改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掌握知识,力求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提高思维水平。

  6、让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更好的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数学实验的环境。所以我们组上课时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以此强化课堂交流、探索、创新、提高效率。

  7、各教师及时的自己的教学行为,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8、合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阵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能力的训练。

  9、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注重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10、加强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作业习惯、听课习惯,严格把握作业的质量,控制数量,及时批改,及时调控教学。讨论和交流上周的教学体验,互相促进进步。

  11、抓好学生在校的各项数学学习常规。

  12、以期末复习为抓手,使知识系统化。

数学教学计划9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初二上学期已经学习过开平方,知道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会利用开方求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并且也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又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经历了用估算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过程,初步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意义;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用计算器估算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过程,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作用,基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学习了估算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产生用简单方法求其解的欲望;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且一次项系数为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但这仅仅是这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或者说是一个近期目标。而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应该与具体的课堂教学任务产生实质性联系。本课《配方法》内容从属于“方程与不等式”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方程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用开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理解配方法,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3、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4、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讲授新课;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1、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4,则这个数是 ,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7,则这个数是 。一个正数有几个平方根,它们具有怎样的关系?

  2、用字母表示完全平方公式。

  3、用估算法求方程x2?4x?2?0的解?你喜欢这种方法吗?为什么?你能设法求出其精确解吗?

  活动目的: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通过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开平方和完全平方公式,通过后一个问题的回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估计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较麻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后面配方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实际效果:第1和第2问选两三个学生口答,由于问题较简单,学生很快回答出来。第3问由学生独立练习,通过练习,学生既复习了估算法,同时又进一步体会到了估算法较麻烦,达到了激发学生探索新解法的目的。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1)工人师傅想在一块足够大的长方形铁皮上裁出一个面积为100CM2正方形,请你帮他想一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应为 ;若它的面积为75CM2,则其边长应为 。(选1个同学口答)

  (2)如果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3cm后,它的面积变为64cm2,则原来的正方形的边长为 。若变化后的面积为48cm2呢?(小组合作交流)

  (3)你会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吗?(独立练习)

  x2?5; (x?2)2?5; x2?12x?36?0。

  (4)上节课,我们研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x(m)满足方程x2?12x?15?0,你能仿照上面几个方程的解题过程,求出x的精确解吗?你认为用这种方法解这个方程的困难在哪里?(合作交流)

  活动目的:利用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开方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应用,为后面学习配方法作好铺垫;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实际效果:在复习了开方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口答出了第1问,为解决第二问做好了准备。第2问让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在交流如何求原来正方形的边长时,产生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学生直接开方先求出了新正方形的边,再减增加的边长,求出原来的正方形的边长;有的同学用了方程,设原正方形的边长为xcm,根据题意列出了一元二次方程(x?3)2?64;(x?3)2?48然后两边开方,根据实际情况求出了原来正方形的边长,这样,再一次经历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初步了解了开方法在一元二次方程中的简单应用。在第2问的基础上,学生很快解决了第3问。但学生在解决第4问时遇到了困难,他们发现等号的左端不是完全平方式,不能直接化成(x?m)2?n (n?0)的形式,因此大部分同学认为这个方程不能用开方法解,那么如何解决这样的方程问题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来研究的问题(自然引出课题),为后面探索配方法埋好了伏笔。

  第三环节:讲授新课

  活动内容1:做一做:(填空配成完全平方式,体会如何配方)

  填上适当的数,使下列等式成立。(选4个学生口答)

  x2?12x?_____?(x?6)2 x2?6x?____?(x?3)2

  x2?8x?____?(x?___)2 x2?4x?____?(x?___)2

  问题:上面等式的左边常数项和一次项系数有什么关系?对于形如x2?ax的式子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小组合作交流)

  活动目的:配方法的关键是正确配方,而要正确配方就必须熟悉完全平方式的特征,在此通过几个填空题,使学生能够用语言叙述并充分理解左边填的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右边填的是“一次项系数的一半”,进一步复习巩固完全平方式中常数项与一次项系数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做好充分的准备。

  实际效果:由于在复习回顾时已经复习过完全平方式,所以大部分学生很快解决四个小填空题。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发现要把形如x2?ax的式子a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只要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即加上()2即可。而2

  且讲解中小组之间互相补充、互相竞争,气氛热烈,使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更加透彻。事实上,通过对配方的感知的过程,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出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这就为下一环节“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打好基础。由此也反映出学生善于观察分析的良好品质,而这种品质是在学生自觉行为中得到培养的,体现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内容2:解决例题

  (1)解方程:x2+8x-9=0.(师生共同解决)

  解:可以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得

  x2+8x=9

  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8的一半的平方),得

  x2+8x+42=9+42.

  (x+4)2=25

  开平方,得 x+4=±5,

  即 x+4=5,或x+4=-5.

  所以 x1=1, x2=-9.

  (2)解决梯子底部滑动问题:x2?12x?15?0(仿照例1,学生独立解决) 解:移项得 x2+12x=15,

  两边同时加上62得,x2+12x+62=15+36,即(x+6)2=51

  两边开平方,得x+6=±51 所以:x1??6,x2??51?6,但因为x表示梯子底部滑动的距离所以x2??51?6 不合题意舍去。 答:梯子底部滑动了(51?6)米。

  活动内容3:及时小结、整理思路

  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什么?其关键又是什么?(小组合作交流)

  活动目的:通过对例1和例2的讲解,规范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及关键是将方程转化成(x?m)2?n(n?0)形式,同时通过例2提醒学生注意:有的方程虽然有两个不同的解,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对结果进行取舍。由于此问题在情境引入时出现过,因此也达到前后呼应的目的。最后由问题“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什么?”引出配方法的定义。

  实际效果:学生经过前一环节对配方法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两个例题的处理,进一步完善对配方法基本思路的把握,是对配方法的学习由探求迈向实际应用的第一步。最后利用两个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得出配方法的基本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结论的得出来源于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亲身感受,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活动内容4、应用提高

  例3:如图,在一块长和宽分别是16米和12米的长方形耕地上挖两条宽度相等的水渠,使剩余的耕地面积等于原来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试求水渠的宽度。(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

  活动目的: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通过例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配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结合图形很快列出了方程,在交流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如果设水渠的宽为x米,则1?12?16;有的同学认为如果设水渠的宽为x21米,则方程应该是16?12?12x?16x?x2??12?16,并且给出了合理的解2方程应该是(16?x)(12?x)?

  释;有的同学则认为,如果剩余的耕地面积等于原来的一半则意味着水渠的面积也等于原来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方程可以列为:12x?16x?x2?1?12?16。面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解他们2所列出的几个方程,然后再让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这三种方法都正确,并且指出第一种方法可以利用平移水渠,把分割成的四部分拼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较大的矩形(如下图),然后再利用矩形的面积公式列出方程,此种方法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最简单。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论、辩论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达到了资源共享。

  第四环节:练习与提高

  活动内容:解下列方程

  (1)x2?10x?25?7;(2)x2?6x?1;(3)x(x?14)?0(4)x2?8x?9

  活动目的: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实际效果:此处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独立练习,通过练习,学生基本都能用配方法解解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加深了学生对“用配方法解简单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关键,以及在应用配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

  实际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掌握了配方法的基本思路和过程。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50页习题2.3 1题、2题

  四、教学反思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学生在初一、初二已经学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如何对一个正数进行开方运算,而且普遍掌握较好,所以本节课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利用几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逐步引入配方法。教学中将难点放在探索如何配方上,重点放在配方法的应用上。本节课老师安排了三个例题,通过前两个例题规范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技巧,同时本节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配方法(3)中的一个是设计方案问题改编成一个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了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本节课多次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出现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这样使得老师可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

  3、注意改进的方面

  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数学教学计划10

  一、情景分析

  (一)班级情景分析:

  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到达必须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必须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异常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资料都比较感兴趣。可是一部分学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仅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所以对这些学生,我应当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构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坚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爱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本事、思维本事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资料包括下头一些资料: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改善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本事的培养。4、供给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构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本事,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笔算.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明白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明白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明白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明白1吨=1000千克;认识时光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光观念,明白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光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明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构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构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本事。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忙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能够有不一样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忙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忙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当研究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趣味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七、教学进度

  时光资料课时安排

  第二周千米的认识4

  第三周吨的认识、加法4

  第四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4

  第五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减法)4

  第六周放假

  第七周验算、整理和复习4

  第八周四边形4

  第九周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4

  第十周有余数的除法4

  第十一周时分秒、填一填4

  第十二周口算乘法、一位数乘二、三位数4

  第十三周一位数乘二、三位数4

  第十四周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

  第十五周整理和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4

  第十六周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4

  第十七周数学广角、掷一掷4

  第十八周复习1-34

  第十九周复习4-64

  第二十周复习7-94

  第二十一周总复习4

  第二十二周考试

数学教学计划11

  现在的中专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掌握其规律教学,更应善于引导,使他们旺盛的精力,强烈的好奇心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真学习的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自觉学习。让他们不同层次的有所提高,让他们有所收获。现制订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任计算机班、石化1班、石化2班、土木工程班的数学课,更要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从网上搜集资料,寻找更好的方法。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使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教师的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

  六、做好检测工作

  加强平时的单元检测和期中、期末考试,认真组题,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公平公正。树立我校的诚信意识,严格考风考纪,对于掌握不牢固的学生要进行复测。期中、期末检测后要及时进行教学质量分析,针对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身为学校的年轻老师更要不断充电,多读教育教学著作,多学教育教学理论,在学习中积累经验,服从领导安排。争取成为金桥中专的优秀教师,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数学教学计划12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全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高一全年级学生共有200多人,就读我校的学生初中基础较差,全年级的学生整体水平不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分析

  1. 从中职数学教学的特点出发,加强教材的基础性、实用性和灵活性。新教材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为不同专业,不同水平,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平台。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更加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应用性以及学生获取知识手段的多样性,其表现为知识低难度,教材叙述、例题的选择尽量贴近职校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的特色。尤其在职业模块,更加强调“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编写理念。

  2. 着眼于中职数学教学的实际,通过“低起点、巧衔接”的`编写手法,力求实现学生乐于学,教师便于教的目标。教材编写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降低知识的起点,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

  三、学情分析

  我校的生源对象一般都是中考落榜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就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在经过苦读之后,仍然无望升入高中继续学习,由于不能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习上的挫折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进取心。为了求职的需要,有部分学生自愿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迫于外界某种压力,如父母的强烈要求等,而不得不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还有一些学生初中都没有念完,是家长为避免其子女在社会上出乱子,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知识则放在次要的位置。这些“学困生”容易沉迷于开设在学校周围的录像厅、电子游戏室、网吧等娱乐场所,彻夜不归的上网等逃避学习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致丧失了求职的目标和毅力;于是作业不写不作、上课迟到、说话、看小说、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几乎是比比皆是。另外,由于学生入学时,初中阶段的文化基础差,年龄小,对专业知识生疏,因此,接受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偏低,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门数不断增多,教学方法与中学有所不同,教学进度也比初中快,所以,不少学生难以适应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自暴自弃。因此,学生中存在的潜在被动学习因素偏多,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等,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和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四、教学措施

  1.加强自我学习,特别是中职数学大纲的学习,吃透大纲,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率,不做无用功;

  2.加强听课备课,集思广益,讨论优化教学方案;平行班级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作业,统一考试;

  3.认真贯彻教学六认真的要求,精心组织教学,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重视数学学习能力培养;

  4.加强衔接教学,适量打破模块式教学,使学生得到和谐的发展。

  5、采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模式。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来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明确设置课程在能力培养中必须的知识点,根据不同专业工种和不同层次需求选择编排,确定教学要求。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选择相应的理论知识组织教学,同时配合相关的技能训练,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让他们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

  6、降低理论难度,进行概括总结。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奔着够学、够用的原则,不求学的过深,而要强调学会、会用、够用,通过三年的教育使学生能够熟悉或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或技能,以适应求职的需求,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比如说,就适当减少周学时,留出足够时间加强职业技 - 4 -

  能训练。同时,对知识的概括总结也是很重要的。概括总结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梳理知识脉络的重要手段。中职教学里的用语、概念、理论、计算技巧等许多知识,都是通过概括总结才被学生理解接受,并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所以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而且要重视对知识及学习过程进行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7、激发学生兴趣。(1)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景教学。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2)对比或类比教学。有些课程内部或课程之间有相似的方面,又有不同的方面。利用这种方法使学生能找到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又便于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

  五、教学进度

数学教学计划13

  一、指导思想

  五(1)班上学期期末检测,平均分为68.2,合格率为72%,优秀率为42.7%。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班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熟悉,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三)”“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的运动(三)”。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教学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内容的调整,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集中进行编排,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并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建构了数据分析观念。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入渗出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据此,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入渗出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之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材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看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入渗出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 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册教学内容涉及数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丰富素材。例如,“图形的运动(三)”中“你知道吗”呈现了艺术家们利用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出的美丽图案;综合与实践活动“打电话”、数学广角“找次品”等,都蕴含了优化思想方法,简洁巧妙的解决问题策略中闪烁着数学方法的奇妙。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

  2.掌握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生活中有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把握教材的内容,吃透教材的前后联系,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做到对学生基础摸清,好、中、差生做到心中有数,更好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优生优培,做好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

  2.不断学习业务理论,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直观教学,通过教具、挂图、投影仪等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从实物中认识并掌握数学概念知识。

  3.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继续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

  4.继续深入开展“小班化教育在农村的实验与研究”,使学生在等高、等爱、等距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5.制作必要的数学教具,为有效地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而准备。

  6.认真写好每节课后的反思。

数学教学计划14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按数群计数,5的组成,6和7的组成,5的加减,6的加减,数的记录,制作统计表,单数和双数,7的加减。8的组成和加减,测量,9的组成和加减,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球体和圆柱体。二等分和四等分,10的组成和加减、认识时钟、认识人民币等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文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实际学习内容,加减法的处理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

  但教材并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加减法学习混合,算法多样。空间与图形包括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形状、大小。分类与统计都重视对过程的经历。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1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写0—10的数。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经历比大小、高矮、、轻重、长短的过程。体验“比”的方法。

  2、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感受日常生活与其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整时、半时、记时方法,体验时间的长短。

  4、认识物体的位置、顺序、大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学会简单分类、统计,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三教学重难点:1、认识1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四教学措施: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计划15

  一,课堂教学

  “活学活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努力营造人性化的教学氛围,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针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数学体验、注重合作交流意识的课程改革,我决定实施有目的的新课程预习,然后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自己的问题,合作解决,再针对不同课时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协调“扬弃”和“继承”,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要符合教学负责人在课堂常规中提出的.要求,如“提前3分钟等课”、“铃响不耽误课”。

  二、教案更新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我们应该重点改革数学教案的格式,从原有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重点、教学过程中的复习问题等方面引入新课程。巩固实践、反馈教学、测试作业、黑板设计,将教学目标更新为思想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重点。教学大纲改为引入问题情境,探索新知识,应用新知识,巩固所学,综合应用,探索创新,课堂反馈,作业设计,黑板设计。在教学计划上,根据学校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层次结构,教学计划设计为:基础课教学计划和综合教学,适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少做准备

   三、 总结教学

  争取拿出一部分时间品味教学,更新和梳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希望自己能坚持写教学日志,积极主动的投入课改,探究课标,领悟课改精神,立意创新,改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由教育者向教研型教师转变。坚持写作,坚持和学生沟通教学,和同行沟通教学方法,改变陈腐的教学观念。更新和摒弃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现象,钻研教材,定格不同教学内容的教法,定位教学,化有形于无形。

  四、教学辅导

  在教学中,有很多同学不能一次形成技能,针对知识点模糊,对知识的理解不通透,不能全方位的理解知识的现象,有效的,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做配套练习,巩固所学,拓宽知识,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行统一,充分驾驭知识。辅导学法,引导学生在练习巩固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清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现问题的主要方面,一点即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改掉教学中舍不得现象,相信有舍才有得,抓典型中的典型题,典型题中的典型矛盾,遵循学校领导所提出的注重辅导,有效的学习。

  五、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要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通过生活实际,抽象出数学知识,靠拢数学知识点,建立可行的数学模型,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和空间想象及应用数学意识,数学中这样的题型比比皆是,教育学生留心做过的题型。实现课改,导向生活,贯穿于生活,与学校的教学管理要求接轨。

  六、批改作业

  本学期作业全批全改,并做到及时批改。针对数学的学科特点,批改作业的同时,及时找学生促膝谈心,导向方法及思想,弥补作业中存在的不足,鼓励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欲望。

  七、教学反馈

  学习一单元之后,及时反馈教学,及时测评,查缺补漏,切忌急功近利,调整心态,摆正位置,注重过程,轻视结果,相信良好的开端,再加上忍耐和坚持,就会有良好的结果。

  总之,工作上:用心做事。

  生活中:用情作人。

  与人友善,合作交流,在竞争中,注重人文,体现双赢法则。相信,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平等和赏识学生,忍耐和包容学生。给他们做孩子、做学生的权利,建立和谐,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向名师迈近脚步,创设一片教育天空,为实验中学的教育事业,洒下汗水,滋润祖国的花朵。

【数学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计划02-07

数学教学计划05-09

数学的教学计划06-30

数学教学计划06-12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05-16

初中数学教学计划05-04

幼儿数学教学计划06-27

数学个人教学计划06-30

数学必修教学计划12-12

数学集合教学计划02-27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