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计划>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2023-01-15 13:19:29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为此需要好好地写一份计划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共有学生22名,其中男生8名,女生14名。从学生身心发展方面来说:大部分同学的思想精神面貌,还是显得朝气蓬勃的;小部分同学,显得有些畏首畏尾,性格内向,不自信,不敢大胆和别人交往。学生大部分能够懂得应有的礼貌、礼节,极小部分同学对于思想道德问题,不太重视,还需要加强训练。

  二、教学要求及目的

  1、能够养成以诚待人、礼貌待人的习惯。

  2、知道家乡的不同风俗习俗,能够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3、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体会家乡人民的性格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意识。

  5、明白集体荣誉是关乎班级里的每个人荣誉的事,要努力做好集体的每一件事,为集体争荣誉。

  6、了解珍惜劳动成果的意义,明白珍惜劳动成果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7、懂得讲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8、理解团结合作、与人交流的重要性。

  9、要积极参加家乡各种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10、学会热爱祖国,明白家乡的巨大变化是和祖国的`富强分不开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礼貌待人篇、尊敬师长篇、集体荣誉篇

  教学难点:信用篇、公益篇

  四、本学期提高质量的措施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让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2、把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课堂融入到生活中去。

  3、每次授课前,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入主题。

  4、课内运用主体活动(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自我训练等形式),让学生在玩之中学懂、理解、掌握知识。

  5、授课时,尽量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自觉接受、实施。

  五、周进度计划表周次授课内容课时数

  1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1

  2第二课我的家乡风光好1

  3第三课家乡的四季变化1

  4第四课家乡物产知多少1

  5第五课民居与饮食1

  6—7第六课家乡的方言2

  8第七课多彩的民间艺术1

  9--10第八课家乡民俗探秘2

  11第九课他们是家乡人的骄傲

  12第十课家乡的发展变化1

  13第十一课让家乡环境更美好1

  14第十二课家乡的明天什么样1

  15第十二课《祖国的巨大变化》 1

  16-17复习2

  18期末测试1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当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当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3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

  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所食用的食品是从哪里来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介绍了袁隆平,不仅提到了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经济价值,还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近距离站在少年儿童身边的袁隆平呈现在教材之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

  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白色垃圾”等。我们认为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也是本课程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

  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

  努力使儿童所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如在讲到纸张时导入西汉时纸的发明,在讲通信时说到古代的驿站,注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当然,本教材所给予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三、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 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四、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合作快乐,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知道怎样合作,学会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合作。

  2、学会在生活中慎重交友,逐步学会把握自我,初步形成正确的交友观。

  3、懂得分享他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是促进同学间互相理解、增进友谊的有效方式,在此基础上激发对同伴的关心,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从而真正领悟“给予是快乐”。

  4、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面对欺负和威胁要敢于倾诉和举报,不能逃避,要向有关部门求助。

  教学重难点:

  学会合作;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养成正确的交友习惯;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感知困难和挫折,体验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过程中的快乐趣。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一致和能力。

  2、让学生辨析认识抄袭是一对自己、他人、社会有害的事情,对诚实做人,诚信为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知道诚实与虚假,失信于守信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的不同影响。

  4、分析周围生活中的迷信,了解迷信活动的危害,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从小抵制迷信,激发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一致和能力;从小养成“诚信”的习惯;体会诚信的重要性;树立抵制迷信的思想观念,相信科学。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商场和选购商品的有关知识,知道作为消费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会灵活处理。

  2、初步了解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关系,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3、了解塑料的特点及其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知塑料废品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能够采取行动减轻白色污染;初步学会通过事例分析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工业文明。

  4、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懂得节约用水、用纸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灵活处理遇到的意外事情;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能自觉地采取行动减轻白色污染;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4

  一、学情分析:

  我班本期共有学生53人,其中女生21人。大多学生都是今年从村小点并过来的,原在三年级(1)班跟上来的只有18人,仅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基础十分差,特别是从久吉转入的好几个男生,简直是一窍不通,什么都不会的那种,就连跟着你读书都不会张口的。因此,本期想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是比登天都难了。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也得搏一搏,尽自己所能去做吧,但愿能有一定的收获。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全册的重点、难点:

  1、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但当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3、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4、知道世界历史发展一些的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课时:2课时

  1、用眼观察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的法制教育。

  2、用手描绘家乡

  主题二:从地图上看家乡

  课时:4课时

  1、用心体会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

  2、走进不同的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二十七条。

  3、请到我的家乡

  目标:

  1、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平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2、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3、知识: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习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用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态度: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家乡生活的体验和今昔对比等活动中,感受生活的巨大变化。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七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副方向的关系。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对于方向的认识。

  4、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5、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6、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7、体验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感。

  8、提高合作的能力。

  要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过于方向的认识。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增进合作技能。

  4、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

  5、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6、通过对于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7、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8、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展览室里的故事多:

  课时:4课时

  1、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2、学校里的变化真大。

  3、生活中的智慧。

  主题二: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

  课时:4课时

  1、“家庭寻宝”中的发现。

  2、过去的游戏真有趣。

  3、今非昔比的厨房。

  主题三:说不完的家乡故事。

  课时:4课时

  1、家乡名称的来历。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

  2、家乡水的故事。 家乡的水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

  目标:

  1、态度:深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提升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意识。

  2、能力: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搜索。比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认识,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愿意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3、知识: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增进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生活的积极情感。

  2.掌握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事物发展的方法。

  3.感受家乡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4.了解学校的过去,通过探究学校的历史,感受学校的变化与进步。

  5.在了解和研究学校变化的活动中增进对学校生活的情感。

  6.模拟使用过去的生活用品,体验生活的变化、进步。

  7.认识简单的实物年表,理解作用。学习制作年表。

  8.知道小人书是过去孩子们最重要的课外读物。

  9.体验参与性较强的集体游戏的快乐,加深友情。

  10.家庭厨房及其特点,理解厨房在变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生活的进步。

  11.感受家乡历史的悠久以及独特的传说。

  12.了解家乡有关的发展变化的'历史。

  13.感受水与家乡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要点:

  1.在各种学习活幼的互幼中,体会探究、比较、合作的价值,勤于思考,乐于与同学们共同学习。

  2.学习在寻找资料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过程中选用相关的、有价值的对象。

  3.知道一些与水有关的环境保护知识,对家乡水的状况有一些具体、实际的了解。

  4.尝试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5.通过体验,感受劳动者的智慧,培育尊重劳动者情感/

  6.通过小人书与今天儿童读物的对比,体会历史的发展。

  7.增强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8.通过比较,感受儿童生活的变化。

  9.学习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

  10.了解家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从中探究家乡的有关历史。

  11.感受水的宝贵,对水资源珍惜的态度。

  12.强化学生珍惜家乡水的情感和态度。

  13.促使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第三单元课时:家乡,我为你骄傲

  课时安排:11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从家乡看祖国

  课时:3课时

  1、家乡人的智慧。

  2、传统与进步。

  3、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

  主题二:扎根在家乡的传说

  课时:4课时

  1、乡音乡情。

  2、乡风乡俗。

  3、快乐的节目生活。

  主题三: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

  课时:4课时

  1、远离陋习。远离陋习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

  2.追求文明。

  3.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4、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 二十三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2.学会建立名人简历档案。

  3.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体会家乡人的聪明。

  4.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

  5.了解在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6.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7.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8.懂得风俗及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9.了解不同民族的节目及其节日生活习俗。

  10.初步区分社会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11.学会按计划做事。

  12.了解家乡人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乡的。

  要点:

  1.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课及运用资料。

  3.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

  4.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5、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关系。

  6.知道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7.初步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

  8.能够分辨出各种节日风俗中封建迷信的东西。

  9.了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对社会文明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10.养成以实际行动维护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行为方式。

  11.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措施

  1、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期将采取小老师带领小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的方法来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

  2、采用边学习课文边做练习的方法来加强巩固所学知识。

  3、多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识记,多做一些小检测。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5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共有51名学生,其中男生21人,女生30人。,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比较自私,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五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一),第三元“安全地生活”(二),第四元“花钱的学问”,第五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6、渗透法制教育

  (1)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2课/我们的生命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第十四条(三)、(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

  (2)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1课/今天你安全吗渗透1、《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2、《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六条。

  (3)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2课/公共场所拒绝危险渗透1、公共安全的法律意识、行为规则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等涉及公共场所安全的法律法规。

  (4)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4课/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5)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第1课/让爷爷奶奶高兴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第四条、第七条。

  (6)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第2课/伸出爱的手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残疾人保障法》第三条、第四条、第七条。

  四、教学重难点

  1、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科学学习方法的选择。

  2、了解生活中的规则,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进度安排(每周3课时)

  略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6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5人。学生大部分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少数学生学习习惯欠佳。本学期将从学生学习习惯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有困难,只有勇敢地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2、懂得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促进自己进步。

  3、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初步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理解"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乐观态度,消除畏难情绪。

  5、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明白集体需要每个人去爱护。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

  2、学会把困难看作是自己成长的'锻炼机会。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提高适应能力。

  4、通过交流,感受集体的快乐。

  三、教材分析

  1、《这点困难算什么》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困难总会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但只要我们拿出智慧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

  2、《成功一定有方法》通过指导学生从自信做起寻找成功的正确方法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每天都有好心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冲突、问题和压力,尽量避免产生不良情绪,学习一些简单的调节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4、《成长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克服学生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改变只知自己优点和他人缺点,不知道欣赏他人的不良思维方式,形成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好风气。

  四、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三周

  教学第一单元

  第四周——第六周

  教学第二单元

  第七周——第十三周

  教学第三单元

  第十四周——第十六周

  教学第四单元

  第十七周——第十八周

  总复习

  五、教学措施

  1、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理解主题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各个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强化主题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收集、整理资料。

  5、模仿演示。

  6、换位思考。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7

  单元 周次 具体内容

  德育渗透教育参考目标

  实施建议

  备注

  一、我能为你做什么

  1、在公共汽车上

  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

  寻找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现象,并纠正。

  2、想想他们的难处

  能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

  采用小组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交流、对话中激情、明理。

  了解调查残疾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为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3、伸出我的手

  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的人的行为。

  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

  用实际行动帮助残疾人,成立爱心小组为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4、我们赢了

  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

  运用小组学习、讨论、辩论的方式,知道只有团结协作,集体才能进步和发展。

  开展我为集体做件事的实践活动。

  二、我的家乡在变化

  5、绿色小卫士

  学会从身边小事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用实际行动做环保小卫士。

  6、我们的民风民俗

  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

  通过调查、参观,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7、家乡的变化

  感受家乡地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

  三、我与外界的联系

  8、怎样到达目的.地

  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的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利用课件展示、资料搜索,让学生关注交通的便利和带来的现实问题。

  制作交通工具模型

  9、媒体连着我和你

  学习利用媒体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增强辨别和自我把握能力。

  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

  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能收集社会生活中的有效信息,学会合作办报。

  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办手抄报

  11、怎样和他联系

  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进行调查写一封调查报告

  总结、评价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8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熟悉的工作环境,熟悉的孩子们,然而他们又是陌生的。新的教学内容、孩子们长大了一岁,心智也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再加上本学期时间短,各种教育因素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新的一学期,要有新的打算,现对新学期工作作如下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四个班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三年半的品德学习,已能得到很多知识,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具有正确地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虽说已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这些都要求要有相应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而教学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是道德认识的基础,是趣味性激发道德动机的桥梁,是道德行为的催化剂,以情育人,永远是思品教育的主要途经,今后还须坚持以情育人的教学法。

  二、各单元教学要求

  通过“引以为荣的家乡”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进一步了解家乡和祖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了解祖国的不同地形、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使学生初步知道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培养关爱自然和热爱祖国的'情感。从中国地形图上了解和熟悉我国地形的特点,一些典型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内容,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通过“缩短时空的通信”的学习活动,了解通信对我们生命及对生活的重要作用,懂得尊重劳动者。知道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与通信的关系,了解其他各行各业都离不开通信。

  通过“四通八达的交通”的学习,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交通”,使学生感受到交通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通。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3、渲染课堂气氛,产生情感共鸣。小学生善于直观体验,侧重形象思维、易受感动。我要力求将课文中的道德知识点与学生情感上的激发点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把静态的文字、抽象的术语、干巴的数字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画面。让学生在具体认知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敬慕道德榜样行为的情感。

  4、精心设计问题,增强心理体验。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道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比、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5、情理交融,辨析导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还必须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9

  二(2)班现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3人。由于他们各自的家庭不同,家庭教育、经济基础等因素都不同,因此学习成绩也参差不齐。优秀的孩子较突出,学困生也占了相当的比例。但经过了一年的学习生活,学生基本上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语文。而且在上一学年里通过阅读课外书,扩大了识字量,丰富了课外知识,并积累了很多词语,为学习语文知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依然有几位同学学习语文的态度不正确,不喜欢读书,认字的数量少。这部分同学也是我这学期需要监督的和帮助的对象。这个学期我对语文教学更是充满信心,相信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全班同学有会有好成绩的。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与时俱时,教学相长,提高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充满兴趣地参与学校一天的生活,为自己是小学生感到快乐,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感受学习的愉快。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谢意与敬重,体会家庭带给人的快乐感受。愿意为美好的明天付出努力。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本人任教的班级是初二(1)班他们在初一的社会课中对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对历史内容相对较为陌生,所以针对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需要在近段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历史的习惯进行引导,以便他们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为了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学科知识以及学科特点,都需要我们教师花大力气去引导和点拨,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并没有丝毫的减轻,放松不得。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课堂上在认真学习教科书的知识之外,精心设计课外阅读资料:如国家大事,身边模范等,用品德与社会的眼光给予学生拓展训练,打开他们的思路,使课本知识得以有效的补充。让它们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与辉煌,感受社会,感受历史,让它们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样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我们送走了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迎来了新的学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成功与失败并存,感悟与困惑共在,辛酸与快乐同享。面对教育改革的热潮,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需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新教育观,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为使本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更有成效,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将以xx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提高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不断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同时,我将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教育教学效果为目标,全面贯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各项任务,通过外出请教、自主钻研、集体学习等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学情分析

  四(1)班共有学生70人。学生能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本身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也影响了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了影响。在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我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哺育我成长的家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发展中的家乡等三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节次主题,每个节次主题都产生一个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话题,节次主题又生成多个小话题,也就是课时活动主题。

  (二)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机结合,突出了生活中的规则、健康与生活、交通与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1、从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在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

  本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规则、健康、交通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

  本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二单元《健康地生活》,以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自我与激发学生学会坚强的情感蕴含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有利于实现品德教育的无痕性。

  2、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本册教材中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3、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4、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本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交通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

  总目标: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分目标:

  1、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健康地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知识,理解人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2、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正公平、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五、教学措施:在教学中,我将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

  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我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

  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同时,在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我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我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我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1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经过三个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暑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但是学生的思想行为各不相同,有部分学生毕竟还是比较自私的,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等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第二单元“我会学习”,第三单元“各行各业与生活”,第四单元“多彩的节日”。

  四年级上册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选取了了解家乡,各行各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节日习俗等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调查了、参观访问、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萌发热爱家乡之情;教育学生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感受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三、教学目标:

  1.探究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家乡的优秀人物,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初步形成问题意识;能正确对待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通过和自身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几种物品或场所的观察、了解、讨论、交流等活动,探究农业、工业、商业等行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从而丰富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辨别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4、使学生感受春节的快乐,引导学生套就我国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和世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陶冶情操,增强健康有益的思想观念,为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破除封建迷信、大力崇尚科学,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搜集、交流、讨论、讲故事、模拟表演、智慧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学习,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2、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科学学习方法的选择。

  3、了解各行各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

  4、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

  每课一课时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2

  1、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树立"以人为本、培养能力"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积极营造&“和谐、平等、轻松&”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2、现状分析

  (1)学生分析

  学生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2)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三个单元组成。教科书在设计上力求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贴近现实社会,将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儿童的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是四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单元的主题,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消费知识。教学方式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获取消费的初步感受。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单元以燃放礼花,悬挂彩灯的情景为背景,其目的为烘托节日的喜庆氛围。让学生通过探究节日的习俗,感受到人们节日中享受到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是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使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每一天,是家长,学校,社会一直关注的问题。设计本单元让学生在以有的安全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系统地掌握一些面对突发事件的自救自护本领,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各单元的设计围绕课程标准的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本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设置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主题,体现教科书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主要有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生活的内容,家乡,世界的民族风情,习俗和传统节日等内容,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有利于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的和谐发展。

  3、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3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共有学生22名,其中男生8名,女生14名。从学生身心发展方面来说:大部分同学的思想精神面貌,还是显得朝气蓬勃的;小部分同学,显得有些畏首畏尾,性格内向,不自信,不敢大胆和别人交往。学生大部分能够懂得应有的礼貌、礼节,极小部分同学对于思想道德问题,不太重视,还需要加强训练。

  二、教学要求及目的

  1、能够养成以诚待人、礼貌待人的习惯。

  2、知道家乡的不同风俗习俗,能够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3、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体会家乡人民的性格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意识。

  5、明白集体荣誉是关乎班级里的每个人荣誉的事,要努力做好集体的每一件事,为集体争荣誉。

  6、了解珍惜劳动成果的意义,明白珍惜劳动成果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7、懂得讲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8、理解团结合作、与人交流的重要性。

  9、要积极参加家乡各种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10、学会热爱祖国,明白家乡的巨大变化是和祖国的富强分不开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礼貌待人篇、尊敬师长篇、集体荣誉篇

  教学难点:信用篇、公益篇

  四、本学期提高质量的措施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让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2、把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课堂融入到生活中去。

  3、每次授课前,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入主题。

  4、课内运用主体活动(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自我训练等形式),让学生在玩之中学懂、理解、掌握知识。

  5、授课时,尽量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自觉接受、实施。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4

  一、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分10课完成,教学内容以家乡的地理环境为中心,从家乡的整体和地理位置入手,加深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和了解。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分14课完成,从家乡人生活的变化切入,帮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感受和理解家乡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分14课完成。教学内容以家乡的文化、民俗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了解家乡历史和文化。

  2.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与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比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学习中去。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但当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3.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4.知道世界历史发展一些的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能力

  (1).能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一单元 走进美丽的家乡

  单元目标:

  1.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平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2.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

  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3.知识: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习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用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

  单元目标:

  1.态度:深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热爱家乡的积极情 感,提升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意识。

  2.能力: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搜索。比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认识,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愿意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3.知识: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

  第三单元课时 家乡,我为你骄傲

  教学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5

  春天万物复苏,我们也进入学的学期了,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制定了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帮助学生们初步形成道德判断力,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希望以下计划对广大学生起到一定效果。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一定的辨别能力,孩子对这门课比较感兴趣,乐于学习。但学生的自制力差,对课文中的一些要求能够理解,也能跟着做,但持久性不够,需要老师经常提醒、督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注意与四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从了解和认识自己家乡的历史、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名人开始,安排了“引以为荣的家乡”、“缩短时空的通信”、“四通八达的交通”三个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引以为荣的家乡”。主要以山西省为切入点,逐步扩大到华北平原等地,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家乡曾出现的历史名人和革命英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了解现在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引导学生学习家乡优秀人物的品质。同时,通过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们,激发他们自觉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

  第二单元“缩短时空的通信”。通过让学生了解通信的种类和通信的发展,引导学生感受通信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电信的发展越来越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人们之间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小,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邮政和电信作为通信的主要部门,辛勤工作着许许多多的人们,教材通过展示“众人托起一封信”的过程,引导学生尊重在通信部门工作的人们,并通过案例的`分析,教育学生爱护通信设施,遵守通信规范。

  第三单元“四通八达的交通”。通过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与我们生活之间关系的了解,感受交通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自觉爱护交通设施和交通环境的责任感。通过对乘务员辛勤工作的认识,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工作和劳动。同时鼓励学生对交通的未来发展进行大胆的想像,并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等,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从交通的变化中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为我们的国家而自豪。

  三、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教学措施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学习主题,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并为学生综合性学习其他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持。

  1、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只是提供了一些话题和范例,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家乡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创造。

  2、精心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启发学生观察图片和周围事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活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拓展性的学习和探索。

  3、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分析和运用资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验、探究的尝试活动,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有创见,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成功的体验。

  4、改革教学方式。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

  第一周2月13日—2月17日《历史悠久的家乡》

  第二周2月20日—2月24日《革命精神照后人》

  第三周2月27日—3月3日《值得骄傲的家乡人》

  第四周3月6日—3月10日《多样的风俗》

  第五周3月13日—3月17日《大家共同出本书》

  第六周3月20日—3月24日单元复习

  第七周3月27日—4月1日《通信的种类和发展》

  第八周4月5—4月7日《天涯若比邻》

  第九周4月10日—4月14日《感谢你们的服务》

  第十周4月17日—4月21日《爱护通信设施遵守通信规范》

  第十一周4月24日—4月28日《温情寄给希望小学》

  第十二周5月2日—5月5日单元复习

  第十三周5月8日—5月12日《交通运输与我们息息相关》

  第十四周5月15日—5月19日《交通运输与我们息息相关》

  第十五周5月22日—5月27日《乘务员辛苦了》

  第十六周5月31日—6月2日《爱护交通设施》

  第十七周6月5日—6月9日《我心中的交通蓝图》

  第十八周6月12日—6月16日单元复习

  第十九周6月19日—6月23日总复习

  第二十周6月26日—6月30日考试

  第二十一周7月3日—7月4日放假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06-26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2-08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3-14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2-16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2-31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1-06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工作计划02-25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12-13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02-23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为此需要好好地写一份计划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共有学生22名,其中男生8名,女生14名。从学生身心发展方面来说:大部分同学的思想精神面貌,还是显得朝气蓬勃的;小部分同学,显得有些畏首畏尾,性格内向,不自信,不敢大胆和别人交往。学生大部分能够懂得应有的礼貌、礼节,极小部分同学对于思想道德问题,不太重视,还需要加强训练。

  二、教学要求及目的

  1、能够养成以诚待人、礼貌待人的习惯。

  2、知道家乡的不同风俗习俗,能够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3、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体会家乡人民的性格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意识。

  5、明白集体荣誉是关乎班级里的每个人荣誉的事,要努力做好集体的每一件事,为集体争荣誉。

  6、了解珍惜劳动成果的意义,明白珍惜劳动成果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7、懂得讲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8、理解团结合作、与人交流的重要性。

  9、要积极参加家乡各种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10、学会热爱祖国,明白家乡的巨大变化是和祖国的`富强分不开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礼貌待人篇、尊敬师长篇、集体荣誉篇

  教学难点:信用篇、公益篇

  四、本学期提高质量的措施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让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2、把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课堂融入到生活中去。

  3、每次授课前,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入主题。

  4、课内运用主体活动(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自我训练等形式),让学生在玩之中学懂、理解、掌握知识。

  5、授课时,尽量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自觉接受、实施。

  五、周进度计划表周次授课内容课时数

  1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1

  2第二课我的家乡风光好1

  3第三课家乡的四季变化1

  4第四课家乡物产知多少1

  5第五课民居与饮食1

  6—7第六课家乡的方言2

  8第七课多彩的民间艺术1

  9--10第八课家乡民俗探秘2

  11第九课他们是家乡人的骄傲

  12第十课家乡的发展变化1

  13第十一课让家乡环境更美好1

  14第十二课家乡的明天什么样1

  15第十二课《祖国的巨大变化》 1

  16-17复习2

  18期末测试1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当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当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3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

  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所食用的食品是从哪里来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介绍了袁隆平,不仅提到了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经济价值,还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近距离站在少年儿童身边的袁隆平呈现在教材之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

  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白色垃圾”等。我们认为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也是本课程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

  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

  努力使儿童所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如在讲到纸张时导入西汉时纸的发明,在讲通信时说到古代的驿站,注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当然,本教材所给予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三、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 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四、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合作快乐,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知道怎样合作,学会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合作。

  2、学会在生活中慎重交友,逐步学会把握自我,初步形成正确的交友观。

  3、懂得分享他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是促进同学间互相理解、增进友谊的有效方式,在此基础上激发对同伴的关心,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从而真正领悟“给予是快乐”。

  4、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面对欺负和威胁要敢于倾诉和举报,不能逃避,要向有关部门求助。

  教学重难点:

  学会合作;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养成正确的交友习惯;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感知困难和挫折,体验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过程中的快乐趣。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一致和能力。

  2、让学生辨析认识抄袭是一对自己、他人、社会有害的事情,对诚实做人,诚信为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知道诚实与虚假,失信于守信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的不同影响。

  4、分析周围生活中的迷信,了解迷信活动的危害,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从小抵制迷信,激发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一致和能力;从小养成“诚信”的习惯;体会诚信的重要性;树立抵制迷信的思想观念,相信科学。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商场和选购商品的有关知识,知道作为消费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会灵活处理。

  2、初步了解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关系,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3、了解塑料的特点及其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知塑料废品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能够采取行动减轻白色污染;初步学会通过事例分析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工业文明。

  4、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懂得节约用水、用纸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灵活处理遇到的意外事情;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能自觉地采取行动减轻白色污染;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4

  一、学情分析:

  我班本期共有学生53人,其中女生21人。大多学生都是今年从村小点并过来的,原在三年级(1)班跟上来的只有18人,仅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基础十分差,特别是从久吉转入的好几个男生,简直是一窍不通,什么都不会的那种,就连跟着你读书都不会张口的。因此,本期想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是比登天都难了。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也得搏一搏,尽自己所能去做吧,但愿能有一定的收获。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全册的重点、难点:

  1、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但当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3、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4、知道世界历史发展一些的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课时:2课时

  1、用眼观察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的法制教育。

  2、用手描绘家乡

  主题二:从地图上看家乡

  课时:4课时

  1、用心体会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

  2、走进不同的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二十七条。

  3、请到我的家乡

  目标:

  1、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平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2、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3、知识: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习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用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态度: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家乡生活的体验和今昔对比等活动中,感受生活的巨大变化。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七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副方向的关系。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对于方向的认识。

  4、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5、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6、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7、体验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感。

  8、提高合作的能力。

  要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过于方向的认识。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增进合作技能。

  4、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

  5、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6、通过对于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7、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8、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展览室里的故事多:

  课时:4课时

  1、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2、学校里的变化真大。

  3、生活中的智慧。

  主题二: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

  课时:4课时

  1、“家庭寻宝”中的发现。

  2、过去的游戏真有趣。

  3、今非昔比的厨房。

  主题三:说不完的家乡故事。

  课时:4课时

  1、家乡名称的来历。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

  2、家乡水的故事。 家乡的水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

  目标:

  1、态度:深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提升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意识。

  2、能力: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搜索。比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认识,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愿意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3、知识: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增进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生活的积极情感。

  2.掌握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事物发展的方法。

  3.感受家乡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4.了解学校的过去,通过探究学校的历史,感受学校的变化与进步。

  5.在了解和研究学校变化的活动中增进对学校生活的情感。

  6.模拟使用过去的生活用品,体验生活的变化、进步。

  7.认识简单的实物年表,理解作用。学习制作年表。

  8.知道小人书是过去孩子们最重要的课外读物。

  9.体验参与性较强的集体游戏的快乐,加深友情。

  10.家庭厨房及其特点,理解厨房在变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生活的进步。

  11.感受家乡历史的悠久以及独特的传说。

  12.了解家乡有关的发展变化的'历史。

  13.感受水与家乡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要点:

  1.在各种学习活幼的互幼中,体会探究、比较、合作的价值,勤于思考,乐于与同学们共同学习。

  2.学习在寻找资料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过程中选用相关的、有价值的对象。

  3.知道一些与水有关的环境保护知识,对家乡水的状况有一些具体、实际的了解。

  4.尝试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5.通过体验,感受劳动者的智慧,培育尊重劳动者情感/

  6.通过小人书与今天儿童读物的对比,体会历史的发展。

  7.增强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8.通过比较,感受儿童生活的变化。

  9.学习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

  10.了解家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从中探究家乡的有关历史。

  11.感受水的宝贵,对水资源珍惜的态度。

  12.强化学生珍惜家乡水的情感和态度。

  13.促使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第三单元课时:家乡,我为你骄傲

  课时安排:11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从家乡看祖国

  课时:3课时

  1、家乡人的智慧。

  2、传统与进步。

  3、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

  主题二:扎根在家乡的传说

  课时:4课时

  1、乡音乡情。

  2、乡风乡俗。

  3、快乐的节目生活。

  主题三: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

  课时:4课时

  1、远离陋习。远离陋习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

  2.追求文明。

  3.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4、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 二十三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2.学会建立名人简历档案。

  3.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体会家乡人的聪明。

  4.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

  5.了解在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6.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7.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8.懂得风俗及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9.了解不同民族的节目及其节日生活习俗。

  10.初步区分社会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11.学会按计划做事。

  12.了解家乡人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乡的。

  要点:

  1.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课及运用资料。

  3.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

  4.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5、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关系。

  6.知道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7.初步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

  8.能够分辨出各种节日风俗中封建迷信的东西。

  9.了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对社会文明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10.养成以实际行动维护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行为方式。

  11.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措施

  1、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期将采取小老师带领小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的方法来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

  2、采用边学习课文边做练习的方法来加强巩固所学知识。

  3、多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识记,多做一些小检测。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5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共有51名学生,其中男生21人,女生30人。,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比较自私,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五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一),第三元“安全地生活”(二),第四元“花钱的学问”,第五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6、渗透法制教育

  (1)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2课/我们的生命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第十四条(三)、(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

  (2)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1课/今天你安全吗渗透1、《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2、《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六条。

  (3)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2课/公共场所拒绝危险渗透1、公共安全的法律意识、行为规则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等涉及公共场所安全的法律法规。

  (4)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4课/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5)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第1课/让爷爷奶奶高兴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第四条、第七条。

  (6)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第2课/伸出爱的手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残疾人保障法》第三条、第四条、第七条。

  四、教学重难点

  1、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科学学习方法的选择。

  2、了解生活中的规则,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进度安排(每周3课时)

  略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6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5人。学生大部分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少数学生学习习惯欠佳。本学期将从学生学习习惯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有困难,只有勇敢地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2、懂得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促进自己进步。

  3、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初步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理解"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乐观态度,消除畏难情绪。

  5、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明白集体需要每个人去爱护。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

  2、学会把困难看作是自己成长的'锻炼机会。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提高适应能力。

  4、通过交流,感受集体的快乐。

  三、教材分析

  1、《这点困难算什么》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困难总会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但只要我们拿出智慧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

  2、《成功一定有方法》通过指导学生从自信做起寻找成功的正确方法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每天都有好心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冲突、问题和压力,尽量避免产生不良情绪,学习一些简单的调节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4、《成长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克服学生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改变只知自己优点和他人缺点,不知道欣赏他人的不良思维方式,形成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好风气。

  四、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三周

  教学第一单元

  第四周——第六周

  教学第二单元

  第七周——第十三周

  教学第三单元

  第十四周——第十六周

  教学第四单元

  第十七周——第十八周

  总复习

  五、教学措施

  1、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理解主题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各个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强化主题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收集、整理资料。

  5、模仿演示。

  6、换位思考。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7

  单元 周次 具体内容

  德育渗透教育参考目标

  实施建议

  备注

  一、我能为你做什么

  1、在公共汽车上

  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

  寻找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现象,并纠正。

  2、想想他们的难处

  能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

  采用小组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交流、对话中激情、明理。

  了解调查残疾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为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3、伸出我的手

  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的人的行为。

  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

  用实际行动帮助残疾人,成立爱心小组为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4、我们赢了

  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

  运用小组学习、讨论、辩论的方式,知道只有团结协作,集体才能进步和发展。

  开展我为集体做件事的实践活动。

  二、我的家乡在变化

  5、绿色小卫士

  学会从身边小事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用实际行动做环保小卫士。

  6、我们的民风民俗

  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

  通过调查、参观,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7、家乡的变化

  感受家乡地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

  三、我与外界的联系

  8、怎样到达目的.地

  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的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利用课件展示、资料搜索,让学生关注交通的便利和带来的现实问题。

  制作交通工具模型

  9、媒体连着我和你

  学习利用媒体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增强辨别和自我把握能力。

  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

  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能收集社会生活中的有效信息,学会合作办报。

  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办手抄报

  11、怎样和他联系

  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进行调查写一封调查报告

  总结、评价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8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熟悉的工作环境,熟悉的孩子们,然而他们又是陌生的。新的教学内容、孩子们长大了一岁,心智也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再加上本学期时间短,各种教育因素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新的一学期,要有新的打算,现对新学期工作作如下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四个班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三年半的品德学习,已能得到很多知识,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具有正确地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虽说已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这些都要求要有相应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而教学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是道德认识的基础,是趣味性激发道德动机的桥梁,是道德行为的催化剂,以情育人,永远是思品教育的主要途经,今后还须坚持以情育人的教学法。

  二、各单元教学要求

  通过“引以为荣的家乡”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进一步了解家乡和祖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了解祖国的不同地形、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使学生初步知道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培养关爱自然和热爱祖国的'情感。从中国地形图上了解和熟悉我国地形的特点,一些典型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内容,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通过“缩短时空的通信”的学习活动,了解通信对我们生命及对生活的重要作用,懂得尊重劳动者。知道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与通信的关系,了解其他各行各业都离不开通信。

  通过“四通八达的交通”的学习,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交通”,使学生感受到交通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通。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3、渲染课堂气氛,产生情感共鸣。小学生善于直观体验,侧重形象思维、易受感动。我要力求将课文中的道德知识点与学生情感上的激发点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把静态的文字、抽象的术语、干巴的数字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画面。让学生在具体认知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敬慕道德榜样行为的情感。

  4、精心设计问题,增强心理体验。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道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比、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5、情理交融,辨析导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还必须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9

  二(2)班现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3人。由于他们各自的家庭不同,家庭教育、经济基础等因素都不同,因此学习成绩也参差不齐。优秀的孩子较突出,学困生也占了相当的比例。但经过了一年的学习生活,学生基本上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语文。而且在上一学年里通过阅读课外书,扩大了识字量,丰富了课外知识,并积累了很多词语,为学习语文知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依然有几位同学学习语文的态度不正确,不喜欢读书,认字的数量少。这部分同学也是我这学期需要监督的和帮助的对象。这个学期我对语文教学更是充满信心,相信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全班同学有会有好成绩的。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与时俱时,教学相长,提高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充满兴趣地参与学校一天的生活,为自己是小学生感到快乐,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感受学习的愉快。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谢意与敬重,体会家庭带给人的快乐感受。愿意为美好的明天付出努力。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本人任教的班级是初二(1)班他们在初一的社会课中对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对历史内容相对较为陌生,所以针对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需要在近段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历史的习惯进行引导,以便他们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为了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学科知识以及学科特点,都需要我们教师花大力气去引导和点拨,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并没有丝毫的减轻,放松不得。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课堂上在认真学习教科书的知识之外,精心设计课外阅读资料:如国家大事,身边模范等,用品德与社会的眼光给予学生拓展训练,打开他们的思路,使课本知识得以有效的补充。让它们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与辉煌,感受社会,感受历史,让它们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样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我们送走了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迎来了新的学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成功与失败并存,感悟与困惑共在,辛酸与快乐同享。面对教育改革的热潮,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需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新教育观,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为使本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更有成效,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将以xx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提高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不断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同时,我将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教育教学效果为目标,全面贯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各项任务,通过外出请教、自主钻研、集体学习等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学情分析

  四(1)班共有学生70人。学生能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本身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也影响了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了影响。在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我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哺育我成长的家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发展中的家乡等三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节次主题,每个节次主题都产生一个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话题,节次主题又生成多个小话题,也就是课时活动主题。

  (二)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机结合,突出了生活中的规则、健康与生活、交通与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1、从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在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

  本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规则、健康、交通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

  本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二单元《健康地生活》,以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自我与激发学生学会坚强的情感蕴含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有利于实现品德教育的无痕性。

  2、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本册教材中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3、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4、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本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交通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

  总目标: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分目标:

  1、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健康地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知识,理解人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2、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正公平、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五、教学措施:在教学中,我将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

  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我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

  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同时,在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我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我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我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1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经过三个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暑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但是学生的思想行为各不相同,有部分学生毕竟还是比较自私的,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等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第二单元“我会学习”,第三单元“各行各业与生活”,第四单元“多彩的节日”。

  四年级上册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选取了了解家乡,各行各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节日习俗等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调查了、参观访问、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萌发热爱家乡之情;教育学生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感受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三、教学目标:

  1.探究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家乡的优秀人物,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初步形成问题意识;能正确对待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通过和自身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几种物品或场所的观察、了解、讨论、交流等活动,探究农业、工业、商业等行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从而丰富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辨别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4、使学生感受春节的快乐,引导学生套就我国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和世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陶冶情操,增强健康有益的思想观念,为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破除封建迷信、大力崇尚科学,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搜集、交流、讨论、讲故事、模拟表演、智慧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学习,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2、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科学学习方法的选择。

  3、了解各行各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

  4、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

  每课一课时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2

  1、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树立"以人为本、培养能力"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积极营造&“和谐、平等、轻松&”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2、现状分析

  (1)学生分析

  学生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2)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三个单元组成。教科书在设计上力求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贴近现实社会,将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儿童的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是四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单元的主题,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消费知识。教学方式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获取消费的初步感受。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单元以燃放礼花,悬挂彩灯的情景为背景,其目的为烘托节日的喜庆氛围。让学生通过探究节日的习俗,感受到人们节日中享受到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是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使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每一天,是家长,学校,社会一直关注的问题。设计本单元让学生在以有的安全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系统地掌握一些面对突发事件的自救自护本领,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各单元的设计围绕课程标准的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本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设置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主题,体现教科书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主要有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生活的内容,家乡,世界的民族风情,习俗和传统节日等内容,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有利于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的和谐发展。

  3、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3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共有学生22名,其中男生8名,女生14名。从学生身心发展方面来说:大部分同学的思想精神面貌,还是显得朝气蓬勃的;小部分同学,显得有些畏首畏尾,性格内向,不自信,不敢大胆和别人交往。学生大部分能够懂得应有的礼貌、礼节,极小部分同学对于思想道德问题,不太重视,还需要加强训练。

  二、教学要求及目的

  1、能够养成以诚待人、礼貌待人的习惯。

  2、知道家乡的不同风俗习俗,能够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3、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体会家乡人民的性格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意识。

  5、明白集体荣誉是关乎班级里的每个人荣誉的事,要努力做好集体的每一件事,为集体争荣誉。

  6、了解珍惜劳动成果的意义,明白珍惜劳动成果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7、懂得讲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8、理解团结合作、与人交流的重要性。

  9、要积极参加家乡各种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10、学会热爱祖国,明白家乡的巨大变化是和祖国的富强分不开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礼貌待人篇、尊敬师长篇、集体荣誉篇

  教学难点:信用篇、公益篇

  四、本学期提高质量的措施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让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2、把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课堂融入到生活中去。

  3、每次授课前,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入主题。

  4、课内运用主体活动(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自我训练等形式),让学生在玩之中学懂、理解、掌握知识。

  5、授课时,尽量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自觉接受、实施。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4

  一、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分10课完成,教学内容以家乡的地理环境为中心,从家乡的整体和地理位置入手,加深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和了解。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分14课完成,从家乡人生活的变化切入,帮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感受和理解家乡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分14课完成。教学内容以家乡的文化、民俗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了解家乡历史和文化。

  2.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与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比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学习中去。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但当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3.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4.知道世界历史发展一些的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能力

  (1).能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一单元 走进美丽的家乡

  单元目标:

  1.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平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2.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

  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3.知识: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习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用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

  单元目标:

  1.态度:深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热爱家乡的积极情 感,提升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意识。

  2.能力: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搜索。比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认识,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愿意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3.知识: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

  第三单元课时 家乡,我为你骄傲

  教学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5

  春天万物复苏,我们也进入学的学期了,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制定了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帮助学生们初步形成道德判断力,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希望以下计划对广大学生起到一定效果。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一定的辨别能力,孩子对这门课比较感兴趣,乐于学习。但学生的自制力差,对课文中的一些要求能够理解,也能跟着做,但持久性不够,需要老师经常提醒、督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注意与四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从了解和认识自己家乡的历史、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名人开始,安排了“引以为荣的家乡”、“缩短时空的通信”、“四通八达的交通”三个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引以为荣的家乡”。主要以山西省为切入点,逐步扩大到华北平原等地,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家乡曾出现的历史名人和革命英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了解现在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引导学生学习家乡优秀人物的品质。同时,通过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们,激发他们自觉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

  第二单元“缩短时空的通信”。通过让学生了解通信的种类和通信的发展,引导学生感受通信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电信的发展越来越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人们之间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小,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邮政和电信作为通信的主要部门,辛勤工作着许许多多的人们,教材通过展示“众人托起一封信”的过程,引导学生尊重在通信部门工作的人们,并通过案例的`分析,教育学生爱护通信设施,遵守通信规范。

  第三单元“四通八达的交通”。通过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与我们生活之间关系的了解,感受交通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自觉爱护交通设施和交通环境的责任感。通过对乘务员辛勤工作的认识,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工作和劳动。同时鼓励学生对交通的未来发展进行大胆的想像,并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等,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从交通的变化中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为我们的国家而自豪。

  三、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教学措施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学习主题,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并为学生综合性学习其他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持。

  1、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只是提供了一些话题和范例,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家乡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创造。

  2、精心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启发学生观察图片和周围事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活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拓展性的学习和探索。

  3、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分析和运用资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验、探究的尝试活动,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有创见,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成功的体验。

  4、改革教学方式。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

  第一周2月13日—2月17日《历史悠久的家乡》

  第二周2月20日—2月24日《革命精神照后人》

  第三周2月27日—3月3日《值得骄傲的家乡人》

  第四周3月6日—3月10日《多样的风俗》

  第五周3月13日—3月17日《大家共同出本书》

  第六周3月20日—3月24日单元复习

  第七周3月27日—4月1日《通信的种类和发展》

  第八周4月5—4月7日《天涯若比邻》

  第九周4月10日—4月14日《感谢你们的服务》

  第十周4月17日—4月21日《爱护通信设施遵守通信规范》

  第十一周4月24日—4月28日《温情寄给希望小学》

  第十二周5月2日—5月5日单元复习

  第十三周5月8日—5月12日《交通运输与我们息息相关》

  第十四周5月15日—5月19日《交通运输与我们息息相关》

  第十五周5月22日—5月27日《乘务员辛苦了》

  第十六周5月31日—6月2日《爱护交通设施》

  第十七周6月5日—6月9日《我心中的交通蓝图》

  第十八周6月12日—6月16日单元复习

  第十九周6月19日—6月23日总复习

  第二十周6月26日—6月30日考试

  第二十一周7月3日—7月4日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