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6-13 18:48: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汇编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说课稿汇编7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学内容

  《分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分数的再认识》这一节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学习分数的再认识。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的问题情境、说一说、画一画、和“你知道吗”来呈现教学内容。让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有了可利用的丰富资源,从而安排合理有趣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2)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所得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准备:两盒数量不同的铅笔,电脑课件等。

  学具准备:彩色笔等。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创设情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2、学法:

  课刚开始,教师就创设“拿铅笔”活动情境: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并提出问题: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了解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之后,

  让学生动手操作,以说一说、画一画、练一练等不同的方式来认识不同的分数,并与同伴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获得新的知识。

  四、说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是分这样三大块进行设计的:从实际情境引入课题、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将分数应用到实际生活。

  1、创设了“拿铅笔”的教学活动引入教学,让学生体会同样是1/2,铅笔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这是因为原有的铅笔总数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2、创设了利用实物让学生“说一说”的情境活动,联系厚薄不同的“两本书的1/3”展开交流,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3、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1/4都是一个□,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同。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通过“练一练”,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在每一个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这种“动”,不只是学生自己单向的学习,还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5、回到生活,用“捐零花钱”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白学数学是为了解决问题,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6、通过阅读“你知道吗”,去了解分数产生的漫长过程,了解分数的各种记载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7、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评价怎么样?学过今天的知识,你想到哪些分数? (通过小结,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1课。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和我对这课教材的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会写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那种独特的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本课我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能将课文读通顺流利,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选择自已喜欢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学习作者写作方法,试着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音磁带一盒

  三、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

  四、说学法

  1、合作讨论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教师先引导学生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学习的,现在用这样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2、朗读体会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3、课件展示,直观教学法。

  给学生直观出示各种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个直观的感受。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多媒体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先播放歌曲《我想去桂林》同时配以桂林山水的美丽风景的画面。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那画境般的桂林,去领略他山水的美。教师用绚丽多姿的画面、动情的歌曲和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生字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每一自然段分别在写什么?

  2、检查预习情况,读课文。

  (三)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初步美感,形成整体表象。

  然后播放录音,创设美的情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这样能让学生尽快融入课文语境中去。

  (四)图文对照,品读课文。

  1、播放漓江水的图片,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要读出美感。

  2、按课文的顺序概括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作者用什么与漓江的水相比?比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比的?引导学生认识对比句。学生交流汇报后,出示西湖和大海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然后了解排比句,并仿照本段的排比句句式练习仿说。

  4、引导学生照画面反复朗读,品读本段。感受抒情句、排比句、比喻句所体现的赞叹之情。

  5、多媒体出示总结感悟本段的写作方法。

  抓住特点:静、清、绿 (排比句)

  运用对比:波澜壮阔的大海 水平如镜的西湖

  (五)创设情境,自学训练:

  1、仿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师指导。

  2、观赏“桂林的山的图片,激发美感。

  3、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叹之情。

  (六)读中想,想中读。

  教师配乐朗读第四段,学生欣赏画面。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

  (七)阅读拓展

  播放贺敬之的《桂林上水歌》配以桂林上水的录像,总结全文。指导朗读

  六、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把课文中最优美、最精炼、最关键的语句精选了出来,不但把文章的结构显现出来,而且把桂林山水的特点也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把课文中心内容表达完整,使文章的内容一下印在学生的脑子里。(板书如下)

  桂林山水

  总 甲天下

  水:静 清 绿

  分

  山:奇 秀 险

  总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七、说课后反思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图文结合的文章,其具体描写了桂林山水的风景,通过本课的学习,借助于文章作者的描绘,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图片,我们虽未到广西桂林,但已经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现在已经已置身于桂林,正在欣赏美丽的桂林风光一样,真是“人未到桂林,但已有那种感觉”。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遵循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基本原则,力求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说课稿 篇3

  (第二课时)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跟踪台风的卫星》是义务教育苏教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紧紧地跟踪、监视台风的动向,为人类预防台风袭击,减少损失做出了贡献,从而形象地向小读者展现了最新的科技成果。

  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第一、二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台风发现一颗气象卫星在紧紧地监视它,非常恼怒。第三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狂怒的台风妄想扑灭气象卫星,甩掉气象卫星却遭失败,最后又想摧毁城市仍未得逞,形象地说明了气象卫星的特点与作用。第八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台风在气象卫星的跟踪、监视下束手无策,只得落荒而逃。

  本文情节生动,语言活泼,读来情趣盎然,引人入胜,在形象的童话情境中传播了科学知识,是加强语言训练,激发科学兴趣的好教材。

  本单元编选两篇科学童话,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富的志趣,《跟踪台风的卫星》作为继《水上飞机》后的第二篇科学童话,它起着对这一教学目的的巩固、延伸、加强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a.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b.了解第三代气象卫星的主要作用。

  (2)技能目标: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

  b.能用谈笑风声造句。

  c.能说出气象卫星跟踪台风的经过。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为社会造福的志趣。

  3、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学生对科学知识了解还很少,因此通过学习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神态及动作使学生了解第三代气象卫星的特点和作用,并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属于转折点的学生,累积了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对科学知识了解很少,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已经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说教法

  (一)以读代讲法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加之本文故事性强,情节饶有趣味,语言生动活泼,为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以读代讲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二)直观教学法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向学生展现了台风的危害、卫星的图画等,以突破重、难点教学。

  (三)情境教学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才能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这样的语言谁来当当这狂怒的台风?你这么自豪是为什么呢? ,不知不觉的把学生带入情景,再让学生男女生分角色读,师生角色读,让学生边演边学,其乐无穷,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非常感兴趣的氛围中自主高效的掌握了知识。

  四、说学法

  (一)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抓住教学的疑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二)合作学习法

  我们培养的是新时期的人才,他们除了自身要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外,还必须具备真诚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及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学习,让他们集思广益、互相切磋,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帮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初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进一步加强技能目标的训练和完成情感目标,也就是完成本课的重、难点教学。

  下面,我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谈话激趣,直观导入

  导语:小朋友,你们见过台风吗?是的,咱们海南就是经常刮台风的,台风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相示出示台风造成危害的图画)但现在,聪明的人们已经制造出了气象卫星,它为人们及时报道了台风的情况,使台风对人类的危害减少了许多,你们瞧!这就是气象卫星(相机课件出示气象卫星图画),这样,通过谈话激趣,导入本课,气象卫星是怎样报道台风情况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有趣的科学童话:17跟踪台风的卫星(板书)

  (课一开始,我通过自己富有感情的语言和形象的图画,把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提起来了,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就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一)精读课文

  面对狂暴的台风,气象卫星害怕吗?(相机板书:台风 卫星 )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斗争了几个回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台风是怎么发动攻击的?卫星又是如何应对的?(生读课文,分小组学习,合作完成教师的问题)

  (台风和卫星斗争了几个回合?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因此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研究,集中集体的智慧,共同交流切磋品尝学习的收获,分享学习的快乐。)

  在学生汇报完问题答案后,我让学生对台风和卫星一回合一回合的比拼进行学习,我设计的意图是想让学生像在看动画片一样的氛围中学习,把每一个自然段都衔接起来,于是把读贯穿始终,我是这样做的: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过渡语:就这样台风和卫星进行了四个回合的比赛!

  哇!卫星和台风的比拼肯定很精彩。

  A、齐读①②自然段。

  B、课件出示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生分角色读,引导学生理解盯住时刻(相机板书:大声嚷,笑了笑)

  2、学习第三至七自然段。

  过渡语:听了小卫星这么一说,台风可生气了,谁能找出一个表示台风生气的词

  (1)课件出示台风嚷的内容,请一生面带狂怒的表情读,齐读。

  (2)课件出示小卫星的话,师读。气象卫星态度怎么样?(坚决)

  (3)引读第4自然段:看到气象卫星态度那么坚决,台风他怎么样呀?划出描写台风的词语。(相机板书:猛扑、扑不着)

  (4)男、女生对读第3、4自然段(指导读出台风的厉害,不可一世的语气;卫星的态度坚决,拒不放弃的语气)

  (这一环节我通过师生分角色读,巧妙的把学生带入角色,让学生完全进入课文,再来一次男女生分角色读,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角色 的体会。)

  (5)过渡语:猛扑是扑不到小卫星了,台风就想把小卫星怎么样呢?(指名回答,板书: 甩)

  A、全班齐读课件出示的对话。

  B、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台风有没有把小卫星甩掉?

  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重点抓住无意仍然来理解。(板书:甩不掉)

  c、课件出示小卫星说的'话,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6)过渡语:扑也扑不到小卫星,甩也甩不掉小卫星,这时候的台风会是怎样的呢?

  a、引导全班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话,(相机板书: 扑向城市)画出描写台风的词语,请生演一演。

  B、台风那么狂暴,小卫星有什么反应呢?说了什么?课件出示小卫星说的话,指名读(相机板书 : 报告行踪)

  c、你这么自豪是因为什么呀?齐读第六自然段剩下的内容

  d、看画面理解谈笑风生的意思,用谈笑风生造句。

  3、学习第八自然段

  过渡语:经过了前三轮比拼,最后台风怎么样了?

  齐读第八自然段(相机板书: 泄气而逃 紧追不舍)

  4、小结

  齐读全文,说说小卫星的作用以及跟踪台风的经过。

  总结语:小卫星厉害吗?那么厉害的小卫星是谁制造的?(人类)对!是人类用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所以,小朋友从现在起就要好好学习更多的知识,将来发明创造出更多有益于人类的东西。

  (在教学本课时,我用课件出示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让学生产生读书的欲望,以读贯穿全课,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让孩子去触摸感性的形象,通过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神态和动作,认识到台风是有性格的,卫星是有特点的,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的熏陶,希望能将艺术的美和科学的真理和谐地统一到一起。)

  5、拓展延伸

  1、写一句话赞扬小卫星。

  2、收集有关卫星的资料。

  (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而这一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只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六、说板书

  这一板书设计,我主要板书台风和卫星的四个回合比赛的情况,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台风和卫星各自的特点,以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附板书:

  17 跟踪台风的卫星

  台风:大声嚷 猛扑 甩 扑向城市 泄气而逃

  卫星:笑了笑 扑不着 甩不掉 报告行踪 紧追不舍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六章《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的第一节,教材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氧族元素,这部分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它处于学生刚刚学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因此完全有可能有条件,也应该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教材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依据,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表,采取讨论的方式来安排氧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学习。

  第二部分是臭氧,介绍了臭氧的初步知识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教材从正反两方面介绍臭氧,使学生全面地看问题,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第三部分是过氧化氢,对这部分内容现行大纲只要求做常识性介绍,教材也只是侧重于从用途的角度做了简单的介绍。

  在全节的最后,还安排了关于硫化氢的选学材料。

  (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紧接在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之后,是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为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第一个元素族,因此,对氧族元素的学习可以说是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应用。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初步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同时又是对学生思维、分析、推测能力的训练,因此本节教材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单质和化合物性质递变的关系。

  (2) 使学生对臭氧和过氧化氢有大致了解。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让学生初步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运用所学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巩固元素周期表中族的概念,初步学会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科学方法,加深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理解,因此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但是由于本节是学生首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因此这两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氧族元素之前已学习过碱金属元素与卤族元素,他们对同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性质变化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刚刚学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因此完全可以也应该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关于氧族元素的教学(第一课时)

  这一部分教材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为依据,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6-1氧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表6-1氧族元素的性质,从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所受作用力的大小,非金属性和金属性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氧、硫、硒、碲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对于单质性质的变化,主要集中于物理性质方面,而化学性质则结合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氢化物的性质加以讨论。由于学生已有了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因此除了讨论同一族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外,还比较了同一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

  这是教材中的内容安排。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我认为可以首先组织学生根据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运用元素周期律理论,对元素性质变化规律进行推测,推测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分析课本中所列相关数据以及相关的反应事实,最终验证理论推测的正确性,得出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包括以下几点:

  1、性质相似点

  ① 元素化合价相同,在化学反应中,主要显-2,+4,+6价(氧例外)

  ② 都能形成H2R型气态氢化物(Te不能与氢气直接化合)。

  ③ 都能与氧结合生成RO2和RO3型两种氧化物(O除外),其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H2RO3和H2RO4型两种酸。

  2、性质不同点

  ① 物理性质的递变性(结合教材表6-1中氧族元素的单质物理性质的内容讲解)。

  ② 从O到Te,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③ 从O到Te,单质与氢气化合能力逐渐减弱;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④ 从S到Te,所对应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逐渐减弱。

  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更好地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推测能力。

  由于学生在卤素一章曾比较详细地讨论过F、Cl、Br、I与H2反应的难易及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章又学习了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稳定性的关系,因此本节只是对以上知识的扩展和应用。

  3、氧族元素与同周期卤族元素非金属性的比较

  可以用O、F和S、Cl为例,让学生在已有的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基础上,推断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的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弱的结论。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如果能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反应事实,如S、Cl2分别与变价金属Fe、Cu的反应为例作分析比较,得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弱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用原子结构知识进行解释,效果将会更好,能突出结构对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并培养学生利用已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臭氧的教学(第二课时)

  在这部分中,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学生在初中虽然已学过金刚石和石墨,但那时没有专门介绍这个概念。在本节中,以O2和O3为例介绍这一概念,并联系初中学过的金刚石和石墨,进一步扩展到硫有多种同素异形体。除同素异形体外,这部分主要还介绍臭氧的初步知识,包括:

  1、 O3和O2 物理性质的对比

  2、 O3 的化学性质:极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3、 O3的用途

  这部分的教学中,应注意使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教育的渗透有机地结合。例如,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臭氧多与少、远与近对人类及地球生命作用不同的学习,让学生形成辩证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三)关于过氧化氢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现行大纲只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分寸,不宜扩展及加深,教师可侧重于从用途角度作简单介绍,并将H2O2 与H2O进行比较。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氧气,有条件教师可补充一个演示实验。

  在这个课时当中,知识方面,臭氧这部分应紧抓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并与同位素概念作比较,使学生真正从本质上区别它们。能力方面,过氧化氢这部分可结合H2O2分解产生氧气的反应,让学生比较它与KClO3分解制氧气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本节的学习位于元素周期律之后,强调知识的网络化,因此应注意从O3与O2 ,H2O2 与H2O的对比展开教学。

  最后是选学材料这一部分,硫化氢作为选学材料,教学特意补进这一节,原因有:

  1、 本章知识主要是硫和硫的化合物,硫是典型的具有变价特征的元素,教学中主要围绕-2→0→+4→+6价硫这条线展开学习,重中之重是相应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因此必须掌握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规律,为充实这条线,特补充这节内容。

  2、 通过硫化氢的教学,可加强学生对含有最低价态非金属元素化合物还原性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教学中除了介绍H2S的物理性质,实验室制法外,重点落在H2S的化学性质上,包括可燃性、还原性、不稳定性,其中以还原性为重中之重。

  二、 反馈练习(见投影)

  三、 布置作业(见投影)

  作业:[第一课时] 课本习题一、三 1、2

  [第二课时] 课本习题二、四

  选学材料:整理本节内容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六、板书设计(见投影),(氧族元素)说课方案

说课稿 篇5

  一、说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以阅读为主。

  二、说教材:

  《刷子李》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课文。本文写得生动有趣,融方言幽默于一炉,叙事一波三折,人物形象丰满,是一篇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文中“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的奇人高手,他巧妙的粉刷技艺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的一朵晶莹的.浪花。因为本组课文的设计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领悟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教学重点围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把感受人物形象,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作为教学本课的重点。难点分析:由于许多学生对粉刷不太了解,因此,很难真切地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所以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主要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读读、议议的方式,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体会人物的高超技艺。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进行有创意的探究性阅读。

  四、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通过出示名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刷子李。

  (二)、重点切入,感知“动作”。教学时围绕刷子李的高超技艺表现在哪里为主线,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体会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加深对人物性格的领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

  (三)、走进内心,侧面烘托。

  (四)、拓展延伸:1、阅读《泥人张》《快手刘》等故事2.小练笔:选择身边一个熟悉的人进行片段描写,写出他的主要特点。这一环节,做到了读写结合,加深学生对人物性格的领会,情感得以深化。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96页“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本节课教材分析: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理论依据,又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要确立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判断等能力。

  (4)通过假设情境,演示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层次的提问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感觉,培养探究精神的集体协作精神,并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事物是联系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4、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和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是如何发现这个规律和当移动小数点时,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处理的情况。教学的关键则是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发现并归纳出这一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学活动的一切,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因此本课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多次形成学习高潮。即导入新课时鼓励学生猜想的心理高潮,动手操作时的探究高潮,归纳结论时的思维高潮,综合练习时的活动高潮。

  2、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概念教学应遵循感知-概括-理解-运用-系统化的逻辑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操作、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分层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认识结构,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学到方法,训练能力。

  3、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4、注重现代教学技术和直观教具的使用。老师准备教学电脑课件。学生每人几张数字卡片,每小组一张小数点位置移动变化情况表格。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2操作感知,探究规律--3多层训练,巩固规律――4总结知识,自我评价等。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首先,我要学生先看一个小数点移动的动画。

  (设计意图:小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跟着,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或向左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敢猜想,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了学习的心理高潮。)

  接着,出示课题,介绍目标

  板书:1:探索并归纳出规律。2:运用规律。

  (二)操作感知,探究规律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探导小数点移动,如果位数不够要补0的方法。

  第二层次:动手实践,移动卡片,探索规律。

  第三层次:观察表格,总结规律。)

  第一层次:探导小数点移动,如果位数不够要补0的方法。

  1、用卡片摆出0.03,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可以怎样简写?

  2、将0.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变成什么数?

  3、得出:整数部分前面是0的要省略不写。小数部分没有数,可不写小数点。

  4、将3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点左边什么都没有,怎么办?(添0补足)

  5、将3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多少?

  6、学生小结:移动小数点时,如果位数不够,要用“0”来补足,缺几个位就补几个0。

  (设计意图:分散难点,让学生清楚当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要补0的方法。)

  第二层次:动手实践,移动卡片,探索规律。

  1.请每个学生拿出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情况表,用数字卡片按要求操作,把结果填在相应的表格里。教师建议同位的同学可以互相帮助。要求:每次移动小数点,都要从第一个式子开始。

  小数点移动的位置0.004米4 毫米向右移动一位0.04米40毫米向右移动两位0.4米400毫米向右移动三位4米4000毫米

  2、 提问抽查,纠正评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每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发现变化规律)

  第三层次:观察表格,总结规律。

  1、请学生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一下。(讨论题)。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怎样移动,小数大小怎样变化?

  2、同学汇报一下,(边汇报,边演示软件)

  3、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观察出来的。(如果有学生从小数表示的意义方面去想,教师应给予鼓励。)

  4、让学生猜想,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会怎样变化呢?

  5、教学课件演示,验证猜想。

  6、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7、看书96页,请大家一起宣读由他们自己发现并归纳的规律。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进行操作,观察、比较、探索的基础上,概括出规律。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引导、提问,把“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变化”联系起来,学生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紧张愉快的教学中,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三)多层训练,巩固规律

  (设计说明:数学规律的应用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学习中感知规律,理解规律,在应用中巩固规律。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有条理、有层次地按照“巩固-变式-发展”的坡度进行有效的练习,让学生广泛参与。设计形式多样,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练得轻松,提高了能力。)

  1、巩固练习。

  (1)考填空: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师问:怎样才能简单地记忆下来?(如果有同学想系左手力气小,所以向右手力气大来形象记忆,应表扬。)

  (2)完成96页做一做,和97页上面的做一做。

  (学生完成后,随机挑选代表,摆上实物投影核对答案)

  (设计意图:这两题的练习,是加强对新规律的巩固和运用,达到活学活用,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有形象方法记住小数点向右移,原数变大,小数点向左移,原数变小。加强记忆效果)

  2、变式练习:

  (1)游戏,拖一拖。请一学生上讲台拖动小数点,并问其他同学回答,原数的变化情况。

  (2)解决98页练习题第1和第2题。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

  (设计意图:拖一拖的游戏,形象生动,学生喜欢,用课件动画的形式出示练习第1、2题,引起学生的注意,用变式的练习,巩固规律。)

  3、发展练习:如果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再向左移动两位,又向右移动三位,则原来大小有什么变化?

  4、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问学生: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规律在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应用?(让学生思考在学习中,点错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的大小就不一样了。如果在银行统计时点错右漏写小数点会怎样?)教育学生做事认真细心。

  (四)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质疑: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评价:首先自评,学生对自己学得怎样,用什么方法学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进行评介。

  接着可以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教师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或全班的同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五)作业布置:

  1、回忆一遍操作探索发现规律的整个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预习97页,例2和例3,做书上98页练习第三题。

说课稿 篇7

  一、 备教材

  1、 教材分析:

  《我真希望》这首诗用生动的语句、渴望的心情,真挚地表达了人们希望治理烟尘、整治污水、洁净空气、还我蓝天的美好愿望。警示人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全诗紧紧围绕“保护环境”这一主题,分四个小节来写,每个小节都以“我真希望”开头,前三节还运用“不是??而是??”这样的句式,表达“我”急切的希望。

  2、设计理念:

  依据课改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指导,设计理念有以下几点:

  ①.根据学生的兴趣安排教学,尊重学生的朗读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结合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③.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环境被污染,治理污染刻不容缓,并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④.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3、教学目标:

  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希、囱、而”等10个生字,会读以下词语:而是、洁白、清澈、烟囱、云彩。

  2.朗读感悟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使学生具有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

  的`行动。

  4、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中理解“我”的希望,唤醒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 备教师

  1.教师知识储备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拥有更广博的知识储备,同时,熟练运用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情绪,敢于表现。

  2.教学方法设计

  我根据新课标理念和二年级学生好说好动的的特征,在教学时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情景,配合板书,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意境的学习氛围中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备学生

  1.学情分析

  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都存在着差异。一些学生思维活跃,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强,善于交流,乐于交流;而另一些学生只能初步感知一些浅显的内容,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弱。

  2.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他们不同的需求,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利于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去。

【说课稿】相关文章:

投掷说课稿07-05

分式说课稿07-06

白鹭说课稿07-04

《氨》说课稿08-05

《麻雀》说课稿08-05

《燕子》的说课稿08-05

《对称》说课稿08-05

比的应用说课稿07-03

咏柳说课稿07-04

《争吵》说课稿07-01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