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集合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地位、内容和作用
我的说课内容是岭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美术第一册第五单元《遥远的星空》,课型是综合·探索。本课以“人与自然科学”结合为主题,引导学生从前几节的“太阳、月亮、雪花”的探秘活动转向星空的探索学习,从关注故事、神话的无限遐想转向天宫的奇景探索。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感知地球、银河系、宇宙的大概关系,感受数以亿计的星星、数以千计的星云和数以百计的星团的壮美,同时结合欣赏凡高的《星月夜》和马蒂斯的《圣诞夜》,让学生感受大师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激发学生学习与创作的兴趣,进而启发学生学习运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表现星星的不同形态,自由地表达自己对星空的感受,抒发对生活美的追求,达到最终培养学生创造力与想像力的目的。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用简单的语言评述所欣赏的星空与大师的画;
B.能运用各种材料、工具表现星空和设计星星美化自己与生活。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阅读与欣赏,了解一些星空的'科学知识,同时感受宇宙之美;
B.在观察与比较中,体验大师表现星空的不同情趣;
C.在参与创作、设计活动中,体验合作美化生活、美化自己的乐趣。
(3)情感目标:产生探索星空的兴趣和向大师学习,热爱生活,大胆设计与表现。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设计与表现各种形状的星星、星座。
(2)难点:能用简单的语言评述大师的作品和运用绘画与剪贴的方法表现美丽的星座。
二、说学情
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维过程,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方法是--让孩子做游戏,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活动诱发他们的学习探索愿望。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利用“看星空,感受宇宙的壮美--画星星,展示自然的优美--演童话,创造生活的甜美”三课时分步教学。力图从多维度、多角度满足学生观察与好奇的认知特征,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态度与审美的规律观察与表现星空,培养学生用绘画与剪贴的方法表现星空以及大胆想像的创造能力。为此,本课将采取“比较观察法、探究体验法、尝试表现法”等教学方法。
2.学法
学生的活动方式有:探秘活动、绘画添加游戏、童话表演。
四、说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激发探秘欲望
持一彩色大信封,上面印有蓝猫的动画形象走进教室,让同学们猜一猜,谁给老师来信了?肯定有学生说蓝猫,(这封信跟你们有关呢,想不想听一听内容)老师以蓝猫的口气说出引言:(蓝猫是大多数儿童都认识的动画明星,从蓝猫来信作引,一开始将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引向浩瀚的星空。)
欣赏《蓝猫淘气三千问》动画中的“宇宙探秘”部分。通过蓝猫的行程路线,让学生观察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与色彩以及其它九大行星的大体轨道与色彩。通过动画演示,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的关系以及各种天体照片中那五光十色的色彩,顺便让学生看
一下北半球3月能看到的星图,这幅星图上以动物命名的星座非常多,如大熊座、天猫座、狮子座、巨蟹座、长蛇座等,学生比较感兴趣去记一下,为以后的创作埋下伏笔。让学生学习用科学的眼光看宇宙的壮美,对星空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欣赏范画,感受大师笔下的星空。
投影凡·高的《星月夜》,请学生说一说:画上哪些是星星?还画了什么?用了什么色彩?你认为画家是用点还是用线或面表现星星的?
出示《圣诞夜》,这张画上的星星跟《星月夜》里的星星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画法的星星,为什么?
1.通过游戏学知识
在此环节中,我安排摘星星游戏。(老师提前张贴或板书在黑板上)具体操作如下: 老师扮演宇宙爷爷,身上披一块粘有奖励用的小星星的蓝布,学生举手后按组按顺序上来,用“宇宙真什么”或“银河真什么”开头,结尾“我来摘什么颜色或什么名字的星”说一句话。说过的内容不能重复,老师打上记号。说得好的同学,老师让他摘走一颗星星。
(星星的色彩:红、黄、蓝、绿、白、黑、橙、紫。为了不重复,可以在这些颜色前可加“粉”、“浅”或“深”字。星星的名字:太阳、月球、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牵牛星、织女星、启明星、北斗星、北极星、慧星、流星------)
挑选没有举手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老师说的星座的名字表演动作,表演好的也可以摘走一颗星星。
(星座的名字:大熊座、天鹅座、小狮座、巨蟹座、长蛇座、仙女座、飞马座、鲸鱼座、天鹰座)
2.创新设计:画星星,展示自然的优美
接力画星星,表现自己眼中的星空。
具体操作如下:全班按48人分成4个大组,分别命名为“太阳组”、“月亮组”、“星星组”、“地球组”,将课桌摆成4个大圆形。每一大组又分4个小组,每一小组发1张对开大白纸,3 人一张纸合作。以“美丽的星空”为题,四个大组分别用蜡笔、彩笔、油画棒、彩色铅笔作画。以《闪烁的小星》为背景音乐,每隔五分钟,音乐停10秒,同一大组的4个小组将画纸移动一组位置后接着画。
3. 完善提高
巡视并实时指导各小组,提出完善建议。
(三)评价赏析
选出最好的一幅作品。学生在作品边缘签上自己的名字,张贴在教室后面黑板报部位。以让全班同学都能享受成就感。并时时体会与比较不同工具所带来的不同的审美趣味。
(学生画星星被安排在游戏中,造型时的趣味性对掌握本课的重点有非常大的帮助,让学生在移动与接力中,在摹仿与创造中,体会与运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各种形状的星星,并尝试体验全班集体合作的乐趣)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
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
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
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
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
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五、说板书: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展开说。
一、教材分析:
关于《方程的意义》这一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有不同的安排:
人教版教材将方程教学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部分,在学习完用字母表示数后紧接着认识简易方程及用方程解决问题。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一方面由小精灵要求: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其次,“做一做” 给出了六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
再次,“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
而冀教版教材将《方程的意义》安排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承接着学生在四年级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教材首先呈现了六幅不同的用天平表示物体质量关系的情境图(其中有两幅天平图两边物体的质量不同),提出了“观察天平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要求。在学生观察、按要求写式子,以及对式子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认识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通过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我觉得:在小学,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不必在概念上过分纠缠,更不必补充方程与恒等式的区别等等,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了解“等式”与“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方程。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等式”与“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较长时期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算术思路的干扰。因此,在《方程的意义》的教学中,要注意过渡和对比,克服干扰,对于学生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特点,初步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从这意义上说,以前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五大教学环节:1、口算,2、情境,3、自学,4、展示,5、反馈。
1、口算(3分钟)
每生一张口算卡,12道小数加减乘除口算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采用定量计时,对组交换口算本,一人报答案,互相评判。组长统计全对的,错的同学当堂订正。给全对的组加5分。坚持口算天天练,堂堂清。
2、情境(3分钟)
出示天平实物,师生交流有关天平的知识,情境创设力求有趣、简洁、为本课教学服务。
3、自学(12分钟)
自学环节分两步:
(1)独学:
出示教材中6幅天平示意图,仔细观察,独立思考:
○1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这些式子可以怎样分类。
师深入各组巡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尤其是关注学困生的点拨。
(2)对学、群学:
把在独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你的对子或小组同学共同探讨一下,组内成员互学,组长汇总形成共识,师深入小组,培养学生倾听、充分表达自己意思及补充质疑的能力,并确定每个组的展示重点。师及时对各组表现给予适当评价。
4、展示(12分钟)环节分为三步进行:
(1)小组展示所写的式子。并交流想法。小组全对的加分。
(2)交流这些式子如何分类。师分类板书:
预设1:
平衡——相等
20+30=50
30+x=80
x+20=70
2x=100
不平衡——不相等
X>30
40<x+10
揭示等式的意义:等号连接的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 ;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 。进而揭示等式的意义。
预设2:
30+x=80
x+20=70
2x=100
等式中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20+30=50
没有未知数的式子
揭示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学生读书进一步了解等式、方程的意义。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重点强调方程的两个因素:○1等式,○2含有未知数。
(3)讨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师提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的要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通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等式包含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展示中能充分表达,提出有价值的质疑的小组进行加分。
5、反馈(10分钟)
在反馈环节我安排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1)出示试一试,判断是否是方程,并说明判断理由。
(2)根据方程的意义让学生自己试着写两个方程。
(3)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观察三幅图,说一说图中的信息,试着列出一个方程。
第2题:让学生先读懂题,再试着列出方程。
第3题:通过判断题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第4题:把文字叙述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表示出来。学生独立完成。
(4)将人教版中的“你知道吗?”作为本课的结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数学文化。
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是今后学习更深一层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知识支柱,因此在教学时应重视概念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与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
实践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2、在“看”“说”和“写”中体会式子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程。
通过反馈练习,学生对于等式、方程的意义理解得还是比较好的。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本课是以给小猪盖房子为载体,引发学生主体探索,从感知、认知到思索、造型,多层面地拓展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以游戏招聘启事开启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然后以自己的感知来议议房子的简单结构,最后以自己的独特想法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房子。
教学目标:
1.选用不同的材料,通过看、想、撕贴、粘接、绘画等方法,进行房子的造型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引导学生敢想敢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完成作业的习惯,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以多种材料,大胆想像,自由绘制不同的房子。
教学难点:房子的造型设计与色彩装饰。
教具:彩纸、剪刀、胶水、油画捧、彩色水笔、纸盒。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巧引课题
三只小猪盖房子,小黑盖了个草房子,小白盖了个木房子,小花盖了所砖房,山后有一只大灰狼,想拿小猪当点心。大灰狼来到草房前,对着草房子一吹,草房就倒了,小黑猪急忙逃到小白那儿,大灰狼又追了过来,用力一撞,小木房倒了,小黑和小白又逃到小花那儿,这回大灰狼使再大劲撞房子也撞不倒,可气坏了,回家拿了一把铁掀,他把小猪家的房子给拆了。
第二天三只小猪帖出了告示:
我们小猪要盖房子,现在向大森林中的动物设计师们征集盖房子的方案,希望大家大力支持,给我们家小猪家设计一个房子。
同学们,你们喜欢帮助别人吗?老师今天想请大家帮个忙。请看这个招聘启事:(出示启事)。小朋友会想出什么样的办法帮助小猪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小猪盖房子》。(教师出示课题)
二、引导分析,启发想像
1.探究:大家要帮小猪建一座房子,这种乐于助人想法是很好的,值得学习,大家应该知道,建房子首先要有设计图纸、效果图、房屋模型,可是我们都没有学过建筑设计,所以,你们能不能讨论讨论、出出主意、想想办法,设计一个外形漂亮、色彩艳丽的房子呢?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同组互说想法。
2.讨论:(1)首先了解房屋的结构,房子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屋顶、窗户、门)
(2)你准备帮小猪设计一个什么形状的房子?可进行大胆想像。(生自由讨论,师指名回答,要求在同一组的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三、欣赏作品,拓宽思维
1.师出示作品,请生说一说,别的小朋友是怎样帮小猪进行房子造型设计的?他们分别选用了哪些材料制作?(师指名回答)
2.你们也带来了不同的材料,看一看、想一想,你们打算怎样绘制房子?采用什么方法?(是画?还是搭建?撕贴?)你准备选用哪些颜色进行装饰、打扮你所设计的房子?
(小组再次讨论,互说想法和做法。师指名回答。)
四、设计制作,鼓励创新
l.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能力、让生自由选择撕贴、粘接、绘画等方法,构思设计制作与众不同的房子,大胆创新。
2.学生练习,教师适时展评指导(依据学生的能力,进行辅导帮助,使每个学生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五、展示作业,总结评价
1.组织学生,进行欣赏评价
让学生自由欣赏同组同学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2.各组推荐1~2件作品上台展示,集体评价,评出“十佳优秀设计师”,你觉得这些“房子”中哪一个最有创意、与众不同?为什么?
3.教师点评作业,并颁发“优秀设计师证书”。
教师随机问问同学;说说你认为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如果让你再做或再画一次,你将在哪些地方进行修改?(教师及时鼓励有点滴进步的每个学生,同时提出要求,促进发展并颁发证书)。
六、课堂小结,拓展课意
没想到,同学们帮助小猪设计制作出了那么多漂亮奇特的房子,小猪感到非常高兴,夸奖同学们个个都是好样的,帮助它们解决了不会设计房子的困难,于是小猪们按照你们的设计要求扛来了树木,运来了砖瓦,搬的搬,做的做,很快就给小猪建了一座非常漂亮、精致的房子,小猪很高兴地说:我现在有了房子就不用流浪了,可以过冬了。它非常感谢同学们,你们说;小猪是怎样感谢同学们的,说了些什么话?谁知道?(生答:略)对了,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如果某些同学遇到困难,我们就应伸出友爱之手关心和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课后反思:
一般来说七、八岁的小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但普遍的是这些小孩子们对动画片却情有独钟。生动、亮丽、有趣的动画片常常让孩子们流恋忘返。所以本课我一开始播放了多媒体课件《小猪盖房子》形象直观,感染力强,使这个故事更加形象、生动,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在动手设计制作前出示小猪的“启示”,更利用孩子们乐于助人的.心理激发其浓厚的兴趣。这既符合教学理念的“人文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废旧物品很多,这些物品形态各异,材料、色彩、质感、肌理各不相同,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通过本课的设计制作活动,能使孩子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发现、认识和运用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处理能力。再加上材料的多样性,更易于激发孩子们设计制作的欲望。因此,利用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便于我们分层次把握教学,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获得成功的愉悦。
说课稿 篇5
课文《快乐王子》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根据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同名童话而改编的剧本,也是近百年来世界公认的优秀童话之一。课文讲述了快乐王子救助穷人的动人故事,赞扬了他把爱心无私地奉献给穷苦人的伟大精神。文中的王子和小燕子,一个原本快乐高贵,令人羡慕,一个本是自由自在、快乐高飞;小燕子在快乐王子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也充满了爱心,是奉献爱心的实践者。可他们都因帮助别人而牺牲了自己。在作家营造的浓浓悲情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极善”,领悟到了一种“大乐”。文章语言平实,故事性强,字里行间蕴涵着一种荡气回肠的美,激发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真诚和善良是人世间永远歌颂的主题,也是一朵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拥有它时,我们会变得美丽无比,这种美丽不在乎外表,而是心灵。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真诚和善良的心灵深深地感动了我,让学生也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体会快乐的真谛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朗读是一种能力。本课教学以读为本,在朗读上着重下功夫。以读为轴心,来统领、覆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从读中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课堂上书声琅琅,读书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引读、范读,学生读得饶有兴趣,读得充分且不枯燥。品词品句,读中感悟。在不断的朗读中达到“以读促理解,又以理解来读。”感受王子的善良、牺牲和伟大;体会燕子的不忍、好心与至死不渝。
在课堂教学中,我认真研读文本,注意问题的提纲挈领,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几个问题:“群燕是怎样赞美快乐王子的,有一只小燕子为什么留了下来;快乐王子在小燕子的'协助下救助了哪些穷苦的人,是怎样救助的?”读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并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归纳。这样的学习方式,能鼓励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
同时,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对人物神态、语言、心理的体会和感悟。放手让学生去体会,去交流读后的感受,学生都能找到关键的句子去说,能体会到快乐的真谛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多么善良的王子啊,他做出了那么多的牺牲,给人们带去了那么多的欢乐,连大街上也能听到笑声了。多么忠诚的小燕子啊,它不辞劳苦地奔波着,至死不渝地陪伴着王子。可是,我们的心却为快乐王子和小燕子感到那么悲痛,曾经自由自在,展翅高飞的燕子冻死了,曾经无忧无虑,高贵富有的王子心碎了。在情感朗读中,孩子们深入体会这两颗善良的心停止跳动时的悲痛、心碎;从而刻骨铭心地感悟到“快乐”的真谛。通过孩子们的深情诵读,对重点语段的细细揣摩品味,有效地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双线贯穿,体会快乐 。《快乐王子》这篇童话故事曲折动人,是一个凄美的悲剧。快乐王子和小燕子是作家王尔德塑造出来的两个善良的代表。这个悲剧,它一方面用它的悲情敲击着拷问着我们的灵魂,另一方面也用它的至善至美,唤醒着人们的向善之心。研读课本时,我就想:倘若从王子这一条线展开教学,撇开燕子,那势必削弱文本与作者的意图,无法突破作者从小燕子这条线索入手,来凸显快乐王子品质这个教学难点。于是我采用了“王子从慷慨付出---无私奉献---舍己牺牲 ,燕子从不愿意—主动助人---生死相随 。” 双线贯穿的方法来牵动全文,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悲伤,品出王子内心的快乐,直至内心颤动。
最后,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来演一演这个童话剧。孩子们兴致盎然,把对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难舍,悲痛和深情赞美的感情融入到表演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体会感悟,孩子们真挚生动的表演渲染烘托了课文所蕴含的情境,也感动着每一颗稚嫩纯真的心灵。孩子们深刻地感悟到“付出是一种快乐”的真谛。
课后,布置同学们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并继续搜集中外童话名篇来读,由语文课堂文本的学习,向课外延伸。通过课内外的紧密衔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到广阔的课外阅读中去,引领孩子们在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里陶醉,遨游。
说课稿 篇6
一、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
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部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3、对教材的处理
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至于教学环节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讨杨修的死因,还是先探讨杨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虑是,在学生充分探讨杨修死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提炼人物形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若先概括形象,则学生在探讨死因时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最后的拓展迁移部分,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说课稿】相关文章:
《雷雨》的说课稿04-18
《微笑》说课稿05-02
关于说课稿04-28
秋思的说课稿04-26
古诗说课稿05-07
掌声说课稿03-25
《白鹅》说课稿03-22
《阳光》说课稿03-22
数轴说课稿05-09
排序说课稿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