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3-08-11 17:56: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关于说课稿范文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关于说课稿范文15篇

关于说课稿范文1

  一、【教材分析】

  《怀念母亲》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二组的第二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教学目标】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本课文共分2课时,执教的是第1课时,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初读课文,重点学习1、2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拓展中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悔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悔恨之情。

  难点:引导学生从文字中去体会作者隐含的思想感情。

  四、【设计特色】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围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悔。

  1、情景教学法:上课一开始,由“国宝”引出季羡林,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主要经历、主要的成就,以及季羡林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片段,让学生默读,交流感受,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一个基调,使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文本的探究中。

  2、朗读感悟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课堂上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达到读中感悟、以读促悟,以读代讲的效果。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地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悔恨之情。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受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力求实现“训练与感悟并重,工具与人文共振”。

  3、资料拓展法: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读懂一篇散文,尤其是文学功底深厚的国学大师在七、八十岁写的文章,实在是有一段距离,因此怎样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的语言文字,我想到了用资料的拓展,来充实学生对作者理解的空白与间隙,搭起桥梁以方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比如,在课的导入时呈现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片段,进入第2自然段学习时补充了作者心中的悔,另外还有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片段以及赡养母亲的愿望等等,一系列的资料补充,使得文章的背景更厚实,学生理解更到位。

关于说课稿范文2

  一、关于选材

  本活动是科学和艺术领域的综合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指导儿童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摇摇瓶》正好切合了这一点,把儿童常见的石头、豆子等物品放在熟悉的可乐、矿泉水等瓶子里摇动,运用听觉器官,感受声音的不同,并根据声音的特点为歌曲《大雨小雨》伴奏,从而体验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通过此活动能发展儿童的听觉功能,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

  二、关于学情

  本次活动是整合活动《感官总动员》里的一个内容。儿童对感官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他们已有运用感官进行初浅探索的意识与方法。儿童喜欢利用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常见物品进行操作活动。另《大雨小雨》是儿童熟悉和喜欢演唱的歌曲,有利于伴奏和进行情绪体验。

  三、关于教学目的

  新的教育观强调儿童兴趣、态度的培养,注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中班的儿童尽管好奇好问,喜欢探索,但始终缺乏目的与意识性。并且儿童自主发现总结的能力差,因此此次活动的重点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和感受。具体活动目标为:

  1、.儿童能在幼师指导下探索不同物品放在不同瓶子里声音的异同,培养儿童探究声音的兴趣。

  2、儿童能根据自制乐器声音的特点为歌曲伴奏,体验为歌曲伴奏的乐趣。

  四、关于重难点

  声音有乐声和噪声,本次活动中,如果儿童凭着性子探索,完全可能弄出的是噪音,因此如何引导儿童感受声音中美的部分—乐声,让不同的声音与音乐结合起来,成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儿童要体验到声音的美,那发出的声音就必须是美的,如何让儿童探索到的声音更美呢?在活动中应尽量引导儿童有节奏并轻轻地晃动瓶子,仔细倾听。同时采用为儿童喜欢的歌曲伴奏的形式,更有利于儿童体验乐声。

  五、关于教学方法

  儿童喜欢在游戏的`情景中活动。此次活动的探索过程主要围绕—制作乐器、伴奏歌曲这样一个情景进行,让儿童的探索既带着目的同时又具有趣味性。由于儿童独立发现的意识差,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了引导与儿童自主动手相结合的方法。另外就是玩中学,教学形式与活动过程尽量开放,让儿童感觉在玩。

  六、活动过程

  引入部分:由于儿童对古诗《赠花卿》的内容很感兴趣,所以活动开始让儿童吟颂这首诗,自然的引出制作乐器这个主题。

  儿童探索部分:开始采用老师演示,儿童感受和得出结论的方法。也就是老师有序的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不同材料的瓶子里;把不同的东西放在相同材料的瓶子里,让儿童仔细观察、体验并得出结论。这里主要帮助儿童掌握有意识进行探索的方法,为儿童自由探索打下基础。接下来儿童运用刚才获得的经验进行自主探索,这样儿童的探索就不会显得盲目和无从下手。

  为歌曲伴奏部分:在这里我放手让儿童根据自己制作的乐器的特点,自主选择是为“大雨”还是“小雨”伴奏,并可到前台来象开演唱会一样演奏。既满足儿童好表现的愿望又增强他们的成功感。儿童还可和别人交换乐器体验,增加为歌曲伴奏的兴趣。

  活动结束部分。儿童把自制乐器放入音乐活动区。这样既方便儿童随时探索又可用于其它活动,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幼儿园教育纲要》提出教育工作者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儿童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相信此活动能很好的体现《纲要》的这一精神。

关于说课稿范文3

  一、教材分析

  30课《语言大师》是一篇写人的xx,文中的主人公是“我”六十开外的奶奶。她是个极为普通的人,没有享受过什么教育,斗大的字认不得几个,显然在语言方面没有很高的造诣,但是她特别会说“老话”,她的“老话”多得像天上的星星,张口即来。她的“老话”还很有特点:多、押韵、易懂、能激励人、能教育人。特别是在教育人、激励人这点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她被称为“语言大师”。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奶奶的喜爱、敬佩之情。

  xx的第1节概括地写了奶奶“老话”多,她用“老话”教育“我”、激励“我”。2-4节通过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奶奶的“老话”。最后一小节略写了奶奶的八句“老话”。在写作上做到了详略得当。

  文中一共出现了奶奶的十三句“老话”。这些“老话”是一些流传已久的话,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凝聚了前人的智慧,说起来押韵,句句在理,能起教育人、激励人的作用。文中虽没有外貌的描写,但是生动的对话描写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他们喜欢时尚的东西,把一些前人的有哲理的、能教育人的话当作老话,理解起来可能稍有难度,但也可能有种好奇感、新鲜感。除了文中的老话,其它语言较浅显,学生很容易读懂。文中所提到的奶奶的老话,学生在理解他们的深刻的含义时会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对五年级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目前学生复述xx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抓不住重点词句,好似在背诵,或者当作概括xx的主要内容,条理性不够,毫无感情可言。教师可以打破常规课堂的单调,给语文课堂增添新的元素,激发他们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奶奶被称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目标二:理解奶奶的“老话”的深意,感受奶奶的教育特色以及作者对奶奶的喜爱、敬佩之情。积累课文中的“老话”。

  目标三:选择第5节中后四句“老话”中的一句,仿照2.3.4节,创造性地复述第5节。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整体感知,把握xx主要内容。

  小学阅读教学应切实加强朗读训练,特别要在读得正确、连贯上下功夫。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使其读书时能合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学生做到一边读一边快速提取知识经验,理清xx框架,引导学生敏锐地观察课文的主要话题,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先请学生自己轻生读读课文,提出“读通顺、读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的要求。然后设计了一个概括主要内容的坡度题: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觉得奶奶是个怎样的人,再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概括xx的主要内容。

  (二)、采用多种形式,促进学生感悟。

  1、读书促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达到初步感知课文,为继续深入理解打下基础的目的。为此,我结合课前的预习题第三题,引导学生从交流表格开始,反复朗读奶奶的“老话”,再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的意思,议议其它“老话”的意思,概括这些“老话”的特点,思考奶奶为什么被称为语言大师。

  2、交流促感悟

  小学生限于认知能力水平,他们在学习探究中必须更多地借助于群体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在合作交流中加深感悟的平台。引发合作交流,扩大感悟效应。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有结构、有层次的交流活动,及时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引导他们在合作交流中集思广益,相互补充,以扩大感悟的效应。

  (1)、交流表格。

  (2)、交流没有涉及具体事情的老话。

  (3)、交流这些老话的意思。(有困难的句子,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4)、交流奶奶为什么被称为语言大师。

  (5)、交流思想感受。

  3、演练促感悟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思维是感悟的关键,好动又是学生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动手中激活悟性,在演练中深化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从本质上讲,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小学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组织学生通过表演,使语言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学生在表演中融入自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再创造,这无疑会促进学生对教材的感悟。这种通过动口、动手、动身、动脑的表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教材。

  于是,我设计了“和你的小组同学一起合作,选择第五节中没有具体事例的老话,用小品的形式演一演”这个环节。这样,把复述训练也落到了实处,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关于说课稿范文4

  一、说教材

  《伴性遗传》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节。本节课讲述伴性遗传的现象和特点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本节以及本章的其他两节《减数X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是在第一章认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础上,沿着科学家探究基因在细胞中位置的脚步而设计的。本节又为《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在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为他们理解本节课基因和性染色体行为一致打下了基础。生活中学生知道遗传病的概念但并不了解伴性遗传病的特点,因此适合带领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伴性遗传。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已经接近成熟,而且通过之前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分析思维,可以对伴性遗传的例子红绿色盲症遗传进行探究。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总结出伴性遗传的规律;发展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2)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学习,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养成善于发现生活中小问题的习惯,形成探究生活中现象的意识。

  (2)形成生物联系生活生产的观念,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为:伴性遗传的特点。本节课主要以红绿色盲的分析为例学习伴性遗传的特点,所以难点为:分析红绿色盲遗传。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以红绿色盲为例进行问题探究,因此我会准备足够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对问题进行自主的探究和讨论,得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应用。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请同学们根据PPT上的.红绿色盲检查图,检测自己的色觉。此时学生会积极的参与到检测和讨论中。之后教师引出:有一种色觉不正常的病症叫红绿色盲症,它是一种伴性遗传病,请大家说说什么是伴性遗传。在忙碌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教师采用这样的导入可以很迅速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伴性遗传的学习。

  2.新课展开

  接下来就是我的新课展开环节,将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探究人类红绿色盲症,首先我会出示红绿色盲症家系图。提出问题串:①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②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③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④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通过观察思考学生能知道红绿色盲症是伴X隐性遗传病。此时我会展示人类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组型图,请学生看图思考为什么色盲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学生通过观察会得出:因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形态差异,Y染色体上没有色盲基因的等位基因。整个过程我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通过观察图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接着请学生自己用表格总结出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并且分析为什么色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结论,此时我会请学生代表上讲台展示他的结果,师生对他进行评价。用表格做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养成对比总结的习惯。

  接下来带领学生分析正常女性与男性红绿色盲婚配、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与正常男性婚配的遗传图解。在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遗传图解后,为了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请学生以生物小组为单位分析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与男性红绿色盲婚配、女性红绿色盲与正常男性婚配的遗传图解。师生共同总结出红绿色盲的遗传的特点是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一般为隔代遗传。

  第二步是探究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特点,由于已经带领学生对人类红绿色盲症做了分析,他们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路和知识基础,所以我会让学生以生物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这一部分的内容。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视指导,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经过讨论,我会请一位学生化身小老师上台讲这一部分的内容,之后我会注意总结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连续、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定是患者。

  第三步是学习伴性遗传的实践应用,学习生物科学不是为了单纯的学习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用知识改变生活。所以生物学习要紧密的联系实践。这一部分我会给学生多举一些例子,如通过眼色区别子代果蝇的雌雄,通过芦花羽毛区别雏鸡的雌雄,通过分析家系图决定生男生女等。生活真实的例子更能直观的体现出这一部分学习的价值。

  这一部分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会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基础题,并请有兴趣的同学把拓展题也做了。通过分层次习题的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可以让我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针对性辅导。

  3.小结作业

  在课程结尾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伴X显性遗传病和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并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个血友病患者家族的家系图,尝试分析血友病是什么遗传病。下一节课的时候进行分享。这样的作业既能应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也锻炼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下面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用表格的形式把本节课的重点呈现在黑板上,做到整洁清晰、大方明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关于说课稿范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板书飞、等五个方面对《拉萨古城》进行说课。

  《拉萨古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选读课文中的第一课。这篇课文主要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对拉萨古城中藏族民居特色等进行描写。本课正好与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合专题“走进西部”的内容遥相呼应,使整本教材浑然一体。而《拉萨古城》这篇课文能让同学们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更进一步的了解西部,去亲近西部的极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注意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优美词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产生对拉萨的向往之情。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坏境中的恰当意义;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合“走进西部”专题相呼应的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求知欲强的特点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不同的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深刻含义的句子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产生对拉萨的向往之情.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重点句子“它是一道宗教的江,一条生活的河。”来进行理解、赏析。教学难点为认识拉萨古城的特色。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结合了教材的特点,与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求知欲强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策略:1、自由学习合作法。根据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做学习的主人。2、直观法。运用课件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楚的感知教学对象。

  下面,我将从创设情境,走进拉萨。初读课文,把握内容,精析课文,走进拉萨,总结全文,升华情感,四个环节来叙述教学程序。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走近拉萨。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平时旅游都是怎样去的啊?今天老师就用另一种方式,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旅游,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踏上我们的神奇之旅吧!出示拉萨风光的课件【学生欣赏,教师板书课题】我设计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出课题,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下文教学作铺垫。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把握内容。同学们。我们欣赏了神奇的拉萨,那么在作者次多的眼中,拉萨又是怎么样呢?1、让我们走进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① 吧课文读通顺,把不认识的生字词标记好,和同桌

  一起交流互相学习。② 说一说课文中描写了拉萨古城的哪些景点,并在书上做好批注。2、学生反馈学习成果,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① 生字词:幡、鎏、无与伦比、叹为观止、星罗棋布 ②由学生找景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文中描述的四个景点:藏族民居、经幡、大昭寺、八廊街 ③ 把握文章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或自己在书中的批注,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尊重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必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才能让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成为学生的主人,从而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第三个环节,精析课文,走进拉萨。经过刚才的初读课文,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文结尾处有一句这样的话【出示课件:拉萨古城是人们心目中的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呢?带着这个问题快速的阅读课文。

  ①自由读课文。

  ②学生反馈学习成果,课件出示:( )的藏族民居,( )的经幡,( )的大昭寺,( )的八廊街,我将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的学习前面三个景点,而在这三个景点中主要让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理解“经幡”的意义,赏析句子【整座拉萨古城像一支正要起航的漂亮而庞大的航队,布达拉宫则是无与伦比的`旗帜】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比喻句式,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繁华的八廊街这个景点,对于这个景点。我将分三步来学习。第一步,学生大声朗读这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第二步。理解句子“它是一道宗教的江,一条生活的河”的含义,在这一段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八廊街与宗教、生活有关系?引导学生从“藏民是信徒也是热爱生活的人”街上的热闹与大昭寺的庄严肃穆。诵经声与讨价还价声等来理解。这个环节的设计我在充分的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有重点的完成本课的学习,从而完成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

  第四个环节总结全文,升华情感,同学们经过这一次旅游,你想去这么神秘,这么神圣的地方吗?【课件出示事件视频】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最后我来说说。我们要爱护和平让拉萨古城这一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成为真正的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从而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一节课下来,我的整体板书是:正中间板书课题 拉萨古城;左侧依次排列的是拉萨的四个景点;右侧是对古城拉萨的总结语: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

关于说课稿范文6

  说教材: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我只看见你的眼睛》

  说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本课的设计,首先是质疑课题,根据问题再解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声像资料等制作课件,鼓励学生课外自己主动搜集资料,目的是希望补充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轻松地读、想、说、划,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说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手段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医护人员的高尚品格。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重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医护人员的高尚品格。

  说学情:

  非典离孩子们已很久了,对于那个特殊的'时期他们感觉很陌生,这对理解课文产生了一定的障碍。

  说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口罩、歌曲。学生:有关“非典”的资料、橡皮泥、彩笔

  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口罩和医护人员工作的多媒体课件

  [导入富有生活气息,旨在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真切感受。以聊天的形式将学生轻松的带入文本,以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

  二、新授

  1、整体感知

  (1)读课题,学生质疑。

  (2)带着“怎样的眼睛”这个问题把课文读通顺。(板书:美丽动人)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那么,从课题质疑一下子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带着问题边读边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2、精读课文

  (1)再默读1-2节,划出有关的句子。再结合资料库的信息帮助理解为什么眼睛美丽动人?

  [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后,并收集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积累了一定的形象的感知,再次阅读课文,使文本的内容更鲜活了。]

  ①为什么愤怒?又为何如此冷静?(播放多媒体课件)

  ②有一些医护人员在与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多媒体展示:王晶等。背景音乐)

关于说课稿范文7

  1.教材内容

  本课时的教材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其主要是学习五个动词短语的过去式,让同学能够利用这些短语进行描述自身过去的时间里所做的事情,运用主要句型询问他人在过的时间里做过什么?

  1.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英语课程规范>>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听、 说 、认读Let’s read 中动词短语的过去式,初步了解一般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则和其发音规则。

  【能力目标】能用一般过去时描述自身在过去的时间里所做的事情如:I watched TV last weeked.能用本课的句型和短语进行问答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d ?I watced TV.

  【情感目标】在实际的对话练习中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以和团结合作意识。.

  2. 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同学掌握let’s laern局部动词短语的过去式以和就过去的时间所做的事情进行简单的回答。难点是掌握本课的五个动词过去式的发音。

  说教法

  1.教法设计

  小学英语教学应该把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同学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作为教学重点,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本课采用以下教学法-----让同学通过考虑、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本课学习任务.

  2. 学法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从同学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动身,倡议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同学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学手段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除了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外,同时采用了现代教学技术,使同学的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说设计

  1. 导入设计

  (1)warm up

  在热身时让同学一起说唱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中的chant.让同学进入到学习英语的氛围中,同时复习与周末相关的动词短语。.

  2. 新课出现

  (1) 出示日历图片

  出示日历让同学能根据具体的时间日期回答问题,同时导入了本课的课题。

  【设计思路】 同学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也复习以前所学的内容,起到知识循环的作用.

  (2)出现新句型

  假如我们要询问对方上个周末干了什么,该怎么问呢?随机出示新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d

关于说课稿范文8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分析教材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春》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它体现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对于学好本单元其他课文,乃至以后学习写景抒情散文都大有裨益。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三维教学理念,加上xx作为写景抒情散文的体裁特点,xx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把握重要词语的音、形、意

  (2)体会春景中寓含的热爱自然、春光的感情,奋发向上的精神

  (3)欣赏描写春的优美生动的语言

  (4)理解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组织安排材料

  3教学重点、难点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这是第一次系统的学习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年龄小、感悟力还不成熟,结合xx的体裁特点,重点设为目标的(2.3.4),难点设为目标的(4)

  第二、分析教法

  1.主要采用问题导引式、启发式。这是由于七年级学生对于欣赏美文还缺乏一定的思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完成鉴赏。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种方式的采用,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热情,又可以使学生对美好的春光有直接的视觉效果,增强感染力。

  第三、分析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课程标准提出:“要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意情感体验,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作为写景抒情散文有些意蕴是不可言传的,所以这两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可以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利于加深理解。

  第四、教学步骤

  1.检查预习,补充相关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打牢字词基础,加强对字词,特别是有些多音、多义字的检测。提问学生课外收集的作者情况,培养学生课外查找资料的习惯,教师可以进行补充。

  2.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全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在作者笔下,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幅图画?

  (2)文中洋溢着一分什么样的感情?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这两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对全文的理解,也较容易,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讨论补充把握较好。教师应把发言权脚给学生。

  3.在提问回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选喜欢的段落,指出喜欢的理由,并做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题是紧扣课文重点中对优美生动语言的欣赏而设计的,同时又充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在学生表达自我感受的同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体会。如:“钻”“赶趟儿”等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几个学生对不同片段的各抒己见,使学生对xx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对于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段落,组织学生齐读,增加语感。

  4.引导学生体会xx如何紧扣“春”组织材料的。以(4)(5)节为例,使学生认识它们如何条理清晰的组织材料的,这样可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率,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戒面面俱到。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进行阅读反思:xx之所以这么生动、富有感染力,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是为下一阶段的写作铺垫,有了上面的分析,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可以不难认识到:这主要是由于修饰语、叠词、修辞手法等的运用。

  6.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写一段语言优美生动的写景片段。题材自选,题目自选,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然后相互交流,评价,教师给以不同程度的肯定,以激励为主,使学生做到以读促写,使学生在自我表现满足中结束本课学习。

  7.作业布置:以第六节为例,紧扣xx重点出题。作到少而精,富有启发性,难度恰当。

  第五、板书设计:求新、求实、求精。

  春景:宏观——山、水、太阳

  微观——草、、花、风、雨、人

  春情:热爱、奋进

  补充说明:根据学生情况,分两到三课时。

关于说课稿范文9

  本单元主要有2个知识点,一是学习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新方向;二是辨认简单路线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东,南,西,北,以及上一课时学习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新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4个新方向的认识,并能根据已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应该达到如下三个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能初步应用所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

  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情感目标:

  将教学密切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所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难点:

  给点一个地点,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找出相关的地点。

  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启学生思路,拓展学生思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成功的喜悦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劳动的成果。

  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时将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同以为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同,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师生间的单向交流,而是生生,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创设情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教学开始时,让学生作一个辨认的`方向的小游戏,能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有效的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接着教师创设了一个学习情景,帮助迷路的小朋友找到路,让学生在贯穿始终的情景中进行学习。

  二、讲授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出示一张路线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出通过路线图如何坐车。在这里教师应对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进行简单的讲解,譬如出发的起点,终点,坐车坐几站。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进行自学,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教师可适当引导,但主要还是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小组内的交流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课堂练习是整个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教师设计练习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课题练习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这就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共性。个性则是教师要注意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四、课堂总结

  教学结束时,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这不是搞形式,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概括能力。

关于说课稿范文10

  一、教材分析:

  《桥》是五年级下学期第四组的讲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人的故事”。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也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语句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依据教材特点,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以及题目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学目标

  作者编排的意图是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但是文章所描述的真人真事离生活太遥远了,虽然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优秀人物的英雄事迹,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缺少这样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课的教学我确立如下的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积累课文中的特色语言。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用心触摸文句,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光辉形象。

  4、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5、借助文本唤醒真情,关注生活,感悟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说的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为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四、说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我安排两个课时,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研读,品位语言,重点学习第一、二部分:桥窄,水猛,人慌。感受洪水之大及当时场面。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为:1、品味语言文字,学习第三、四部分,重点感知老汉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和父亲的双重形象,以及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

  2、初步感受课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3、积淀情感,感情朗读课文,提升语感。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六、说设计理念:

  激发阅读愿望,走进文章的情节

  结合文本内涵,走进老汉的内心

  研究文本外延,走进学生的思考

  七、说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第一课时:谈桥引出课题(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书籍是知识的桥,为教学难点做好铺垫);初读课文,理请脉络;(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

  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书写字词。

  第一环节为

  一、诵读词语,再现场景:

  1、听写描述洪水的词语并感情朗读。

  2、透过这些词语,你感受到什么?

  3、引读水猛的句子。

  4、交流灾难来临时,一百多位村民的表现,用一个词来概括。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环节即复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扎实了基础,又为导入课文做了铺垫,也为学生在后面的有感情的朗读英雄言行做了热身。

  二.聚焦老汉,品悟党支部书记形象:

  我是这样过度的:同学们,此时此刻,洪水势不可挡,村民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谁挺身而出,搭建了一座让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1、请同学们读课文相关部分,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交流汇报,重点研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自个儿读读这些文字,老汉在洪水中留给你怎样的形象?板书:一座山

  ②再读,哪些字词让你感觉到此刻的老汉就像一座山?

  (研读“站”和“盯”),回读:他像一座山

  ③老汉默不作声,但是,心中也这么平静吗?此刻,他在担心什么呢?

  3、复沓引读句子(随机指导朗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重点指导好三个感叹号(虽然声音沙哑,但很坚定、有力、威严)

  三、设置矛盾,体会父亲形象

  1、继续关注老汉,读15—23自然段,还有让你刻骨铭心的场面吗?划下来准备读给大家听。

  2、交流,读。(呈现老汉和小伙子相关的`几个自然段。)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有没有矛盾的地方?

  ①交流后,显红“揪”和“推”:指导朗读揪的句子。老汉这一揪,很可能把儿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老汉犹豫了吗?为什么揪他?

  ②学生自由说矛盾的地方,显红“瞪”和“推”。教师出示以下句子并引读,学生想象并交流省略号的部分,说话: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

  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

  3、重现父子俩在木桥前的一幕(15——23段),换进“父亲和儿子”,再读句子。 这两部分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去读、品、议,通过老汉对乡亲、对自己、对儿子的言行的感悟,杂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也为理解课题这一教学的难点作了准备。

  四、升华情感,理解桥

  1、再次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同学们,你们现在明白了全村人为什么都拥戴这为老人了吗?引导学生总结,老汉在生死攸关的险境面前为人们搭建了一座生命桥,他所表现出的英雄言行感天动地:进一步想象以前人们为什么拥戴他?

  2.同学们, 让我们饱涵神情的齐读课题。

  抓住“拥戴”一词,不仅体会洪水面前老汉的行为值得人们拥戴,更进一步想象以前他的所作所为,体会他是:桥的含义,情感上水到渠成。再通过老师的渲染、话外音及齐读,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题。

  五、学习写法,拓展升华主题

  1、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除了内容的原因之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具匠心。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那些特点。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到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微型小说,结局出人意料。

  探究句子的特点拟人、比喻。

  2、同学们,文中的老汉虽然没有名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如,“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3、推荐阅读雨果 诺曼底号遇难记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 16桥

  一座山 父爱如山

  党支部书记 一座桥 生命桥

  七、说新课改理念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边苦学为乐学,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就感。让学生潜心涵泳、诵读体味。特别是第一课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并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与文本、作者充分的进行对话,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分三个层次的读课文: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二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三读课文,品析文章主要人物。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二读课文,让学生能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人物——老汉。第三次读文,有感情的读课文重点部分,就是有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老汉的言行,感悟老汉的伟大。

关于说课稿范文11

  教材简析:

  1、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几》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P95-96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的编排从具体到笼统,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指导同学认识几分之几,从而认识分数。这局部内容是在同学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之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是意义上、读写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很大的差别。这局部知识的掌握不只可以使同学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的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分数的含义是分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小数的基础,所以认识分数是本单元的重点。由于同学在生活中一般没有接触过分数,没有“分数”的概念,因此认识分数是教学的难点。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物、图形和同学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同学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的各局部名称,使同学在借助图形的情况下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同学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并且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听取他人的优点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分一分、折一折等活动使同学初步认识几分之几并体会。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对数学发生一定兴趣,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实物来认识几分之一,从而感受到什么是分数。

  教学难点:认识分数。

  教法与学法:

  依据同学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从生活中动身,为同学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同学的学习方始,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同学的协作能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同学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新课程规范指出,必需转变同学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同学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生活中让同学感受数学,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胜利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独立考虑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完善自身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练习,提高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同学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同学的认知规律,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课运用电教手段,重点采用……来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1、幼儿园的阿姨要给小朋友们发水果了,假如有40个水果分给40个小朋友,那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多少?

  但是阿姨只买到了20个,40个小朋友怎么分呢?请同学慢来帮帮这未阿姨。

  该怎么分呢?谁能够协助这位阿姨?

  并用电脑演示怎么平均分二分之一。

  板书1/2读数

  把同学带进这样的情景和氛围中,唤起同学主动参与和学习新知的动机,从而引出“两个人要平均分一个,结果应该如何表示”,在问题的召唤下,同学的好胜心和学习兴趣被升。从而在生动的具体的情景中体会二分之一。

  2、中午吃点心的时候,幼儿园的阿姨又要给小朋友们分发点心了,今天阿姨没的`是大饼,把10张大饼分给30个小班的小朋友,又应该怎么分呢?才干使小班的小朋友觉得合理呢?

  电脑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分,一份是其中的三分之一。

  板书1/3读数

  使同学认识三分之一,并使同学了解要平均分,其中的一份是三分之一。

  3、午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要做手工了,这时老师需要把一张纸分给5位小朋友,那她应该怎么分呢?

  电脑演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是五分之一。

  板书1/5读数

  使同学认识五分之一,使同学了解和体会平均分。

  4、手工上还需要绳子,每一根绳子需要分给10分小朋友,又应该怎么分?

  电脑演示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10分之1。

  板书1/10读数

  利用同学好胜的心理来组织,激起同学的兴趣,使同学主动参与其中。在这样的一个轻松的氛围中,使同学接触分数,认识分数,了解平均分,对本课是一个铺垫,使同学很快的融入本节课中,自觉主动作为学习的主人来参与其中,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为接下去的新知作铺垫。

  二、观察总结,动脑动口

  请同学观察板书,问他们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呢?分析,概括,总结。

  引导同学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讲解分子,分数线,分母的名称和意义。

  结合板书请同学来讲一讲。

  三、注重合作实践,让同学主动参与学习

  1、拿三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它的1/2,1/4,1/8,并分别涂上颜色。

  老师说出几分之几,他们就把知好展示出来。

  2、小组合作,制造分数

  利用准备好的资料来制造分数(如线,纸等)

  1/2,1/4,1/8,1/10

  交流怎么制造出这样的分数的,你是怎么想的?

  在这个环节中,尽量是同学多做多说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同学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到要“平均分”,并且验证自身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不只达到了强调“平均分”的目的,而且考虑的过程中,充沛尊重和发挥了同学的主体作用,促进同学自主学习,也教会了同学通过实践寻找例证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同学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分数的含义,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同学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也使同学去体会与他人合作的力量和提取他人的优点。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认识的发展和评比

  比较分数的大小

  用电脑演示1/2和1/3的多少来使同学从直观中感知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

  用电脑演示1/4和1/3的多少来使同学从直观中感知谁大谁小。

  板书1/2大于1/3 1/4小于1/3

  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能不能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说一个你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分数的例子?” “相同大小的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小(越大),你在生活中有遇到这样的例子吗?”这些提问不只让同学体会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让同学在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与比较过程中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深化,从而培养了同学观察、归纳、概括、比较的能力。

  小结;请同学结合板书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求符合同学的认知特点,想方设法发明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使同学始终处于好奇好学的良好氛围中,让每一位同学学有多得,都能体会学习的胜利和喜悦。

关于说课稿范文1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第三课《珍爱生命》的第一框。

  本框题主要内容为“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和“生命需要相互关爱”两部分。这些内容既是本单元的逻辑起点,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关于“培养学生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生命,培养生态伦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能力目标:掌握初步的比较、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

  3、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体验生命的可贵之处是重点。

  (2)引导学生懂得生命需要相互关爱的重要性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对生命及大自然生物并不陌生,一方面,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另一方面,他们比较缺乏对生命领域的探索和思考。例如,有关世界万物之间的密切联系、有关生命对自然、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认识尚浅。加上由于学生过分的“自我”关注,淡化了对周围事物、他人、社会的关注,对其他生命的漠视。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生动活泼、有针对性的教学,调动学生参与、体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对所学形成科学的方法论、认识论,从而达到知、情、义、行的统一。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感性思维能力较强,而理性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所以我主要采取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在参与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三.说教法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学生的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感兴趣并感到愉快”。根据七年级学生年纪小、认知能力差等特征以及以上学情,我使用了观察法、直观教学法导入新课,并融入音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思想品德课构建出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情境气氛调动了学生注意力,角色参与激发了学生兴趣,师生互动使大家都得到了提高。

  四、说学法

  建构主义哲学认为:学习不仅是知识由外而内的简单的迁移,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但是我所教的学生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自学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课前我会要求他们准备好有关动物、植物等生命体的实物或图片以备展示,收集人与动物感人的事迹,在班里与同学共同分享。做到人人都动手、动口、动脑,通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做到所学知识真正内化。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录音谈感受,学生谈完感受后,教师再进一步对大自然进行描述,从而引出要学习的内容──《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新课过程:

  1.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

  (1)触摸生命: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动植物实体向大家展示,并介绍它们的成长历程特性,展示生命的价值。从而点出“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会适当的补充或让知道的同学作补充,并对说得好的同学加以肯定,给予鼓励)。最后由我做小结。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认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本环节让学生与其它生命体零距离接触,通过课堂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交流、展示中受到触动,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丰富,初步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之情.

  (2)感悟生命:我把事先准备的`两幅图展示,一幅是各种生命自由生活、充满活力的图片;另一幅是没有生命、干涸贫瘠的土地。

  提问:你们喜欢那幅图?为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生命的价值,感受到生命给世界带来的活力与美好,并点明主题:生命如此精彩,生命值得我们尊重和关爱。

  2.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1)看谁嘴快:看谁知道得最多:已经消失的或正在消失的珍惜动植、物?(如渡渡鸟、蓝马羚、大海雀、麋鹿、华南虎、扬子鳄、大熊猫等)

  思考:这些动植物为何远离我们?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知道生命之间为什么要相互关爱之前必先让学生了解其他生命究竟有哪些?它们的处境如何?

  (2)图说环境:让学生观看《北京下土了》图片

  思考:造成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你认为人类如何与大自然相处?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破坏自然带来的后果是必将受到自然的报复,从而增强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

  (3)心灵碰撞: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看到或经历过的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读过的感人故事等。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内心的感动,感悟到人与其他生命应该和谐相处(出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

  教师小结:每种生命都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如果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4)出谋划策:如何保护日益遭受破坏的大自然?请你设计一条标语,提高人们的警惕。

  设计意图:让学生为环保出谋献策,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积极主动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5)自我选择:你希望参加的或经常参加的活动有哪些?A.爱护校园里的花草树木;

  B.植树活动;C.学校开展的“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漫画评比;D.拒食野生动物:E.为救护濒危动物捐款;F.“爱我母亲河”环保行动;

  提问: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如何对待周围生命方面你还有哪些仍要改进?

  设计意图:一是要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二是要让学生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哪些做得较好,哪些仍要改进,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

  (6)音乐欣赏:《天堂》

  设计意图:体验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的思想.升华学生内心的情感,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要珍爱生命,自觉在行动上保护珍稀动物,保护大自然。

  (三)板书设计: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1、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

  2、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设计意图:重点知识的系统再现,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关于说课稿范文1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下午)好!我是X号选手。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六课《穷人》,课题分两个课时完成,下面我将根据第二课时的内容来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穷人》是六年级S版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精品力作。本文写的是家境贫寒的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顾自家的窘困,毅然收养死去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本文所在的第四单元“情暖人间”的文章都是美好真情的赞歌,学习这个单元,主要感受朋友、亲人、邻里的真情。本文是学习了第一篇课文关于朋友真情之后,学生进一步感受邻里的真情,(这些话可否不说呀?我怕时间不够。或者再简缩一点。呵呵)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人间真情的好材料,更是他们得到人文启迪的好题材。

  (小学语文课本的单元不像中学的,他不是文体的归类,而是从写作内容上归类。第四单元为“情暖人间”,其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穷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永生的眼睛》、《船长》。)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够具体了吗?哈哈)

  3、情感目标:体会穷苦的劳动人民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使学生得到人文启迪。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课文内容,正确评价人物。

  2、难点: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通过人物形象感悟文章主题。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问题教学法、对话问答启发法、诵读教学法。

  (二)学法:朗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探究法。

  (我选择第二课时为我的说课内容,还要说明课时安排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了《穷人》的第一段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复习旧知来导入新知:正当桑娜等夫心切之时,她做了什么事情,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完整的导语可否不出现在说课稿中?)

  (设计依据:描述画面,带入情境法,营造气氛,激发学生感情,可为整堂课的讲解定下基调。)(这些在说课时可以不用说出来)

  (二)精读课文,领悟内涵

  为了便于授课,使教学程序更加有条理,我充分运用问题教学法,通过设计以下5个问题展开整篇课文的教学。

  1、 第二段主要写了谁,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么样?

  (参考:写桑娜把邻居的两个孤儿抱回家,结果内心忐忑不安,担心丈夫不同意。)(说可时不必念出来)(下同)

  我将运用问题教学法把学生引到第二大段的学习中。首先,让学生边朗读边找出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点名提问学生,然后师生集体纠正、总结,老师概况板书(桑娜:非……不可,忐忑不安,揍我一顿也好)。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体会六个省略号在文中的不同作用,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及思想感情,为下面的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文章主题做铺垫。

  2、分析人物形象

  老师引导:据其家庭情况她有能力帮助西蒙抚养孩子吗?说明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说明她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关心穷人的人。)

  运用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找出描述人物形象的句子;然后鼓励学生讨论探究并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教师进行纠正、归纳,并板书(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2、 第三段主要写了谁,做了什么事情?

  (参考:写渔夫回来听说邻居西蒙死了,主动要求妻子将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

  首先,让学生边朗读边思考问题,然后分别找出描写渔夫的神情、动作、语言的词句;同时提出问题:渔夫的脸为什么会变得严肃、忧虑?“熬”字说明了什么问题?最后,师生集体解疑,老师板书(渔夫:忧虑、得……报过来、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3、 分析人物形象。

  (参考: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的词句及渔夫和桑娜的对话,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并通过小组讨论,从而体会、归纳渔夫的人物特点,最后师生集体纠正、归纳,并板书(善良、有同情心、关心穷人)。

  (依据:小组交流是反馈信息的最佳形式,能很好的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这些在说课时可以不用说出来)

  4、 从两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中你体会到什么?

  (参考:主人公的善良之心、同情之心、助人之心,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品质。)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渔夫和桑娜的对话,从而体会文章情感,让学生从朴实的语句中感受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深入领会桑娜渔夫善良的心。

  (依据:把朗读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有感悟后品读,在品读中加深感悟。另外,把朗读的方法教与学生,“授之以渔”,也体现“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这些在说课时可以不用说出来)

  (三)总结

  通过复述故事,让学生回顾全文,总结归纳课文主题,再次品读小说语言,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

  为了发散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良好情感,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在学习文章之后,从主人公的行为中得到什么启示?

  八、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续写故事的作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渔夫和桑娜及七个孩子今后的命运。

  九、板书设计

  (我就觉得这板书太多了,只有六七分钟说课,哪能写得了那么多字啊?呜呜……我想办法精简一下吧!对了,能不能只板书课题,板书设计只在说课稿中呈现呢?嘿嘿……)

  穷人

  人物 内心变化 性格特点 主题

  温暖而舒适

  心惊肉跳 勤劳、善良 穷苦的劳动

  没有抱怨 人们淳朴、

  桑娜 非……不可 善良,宁可

  脸色苍白 善良、同情,关心他人 自己多吃苦

  忐忑不安 也要帮助别

  穷人 揍我一顿也好! 人的高尚品

  质。

  严肃、忧虑

  渔夫 得抱过来 善良、同情、关心穷人

  能熬得过去

  写作特点:语言通俗易懂,脉络清晰。

  刻画人物(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生动细腻。

关于说课稿范文14

  一、说教材:

  XX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生物入侵者”标题生动形象,引起读者注意,XX开头引出说明对象,然后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然后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世界各国对此采取的相应的措施。这是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思路清楚,层次分明。

  二、说教学依据:

  学生对外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的方式,再转入对不熟悉的“生物入侵者”的思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其次阅读科技类XX的目的之一,是筛选信息。此文正好可以让学生抓中心句,整理归纳各部分内容,了解大概文意。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XX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XX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XX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清XX的说明顺序,把握XX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五、说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XX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据光明日报(20xx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多媒体显示)

  1.给重点字词注音。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XX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

  3.理清XX的说明顺序。

  4.XX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四)教师展示学生收集的信息:学生自由展示课下收集的“生物入侵者”的相关材料。教师也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等等。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必须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五)迁移拓展:

  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2、利用络搜寻有关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讲给同学们听。

  (六)课堂小结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关于说课稿范文15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有关友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细读课文发现,里面蕴涵着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第二个故事是:松鼠和小熊因为一件小事的争吵,象征着友谊的纸船和风筝不见了,两个小伙伴也陷入失去友谊的痛苦中。最后,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向对方伸出了友谊之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这一段真挚的友情。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本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8个生字,学写“福”字。

  2、学习课文1——6小节(第一个故事),体验情感,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3、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分以下几部分:

  一、课前谈话,铺开师生友谊之路。

  课前我与学生进行了简单地谈话。我说两句话,请学生来当评判,“我是你们的好朋友。”“你们是我的好朋友。”目的是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铺开了课文的友谊之路。

  二、整体感知。

  有了前面新课程研究课的前车之鉴和何老师从杭州带回来的名师们教学理念,因此我也将把握课文的整体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并用填空的方式把课文大意进行概括。同时将生字教学穿插其中,先学习这段话中的4个生字,再从词语中学习另外4个,再独立认读。在感悟文本时,又将两个“飘”“漂”字作了重点强调,这两个是同音字,但字义却不同,学生往往会混用,我就利用板画的方式,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理解。最后采用送纸船的方式巩固生字,学生学得愉快,又将课前谈话时铺开的师生友谊之路进一步巩固,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友谊带给我们的幸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如何让生字教学有新意又学得扎实,是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

  三、入情入境,朗读感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的具体教学策略是这样的:

  1、保证充分的阅读。“批文入情”的过程,就是深入阅读,充分思考,逐步领悟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会源源不断地生成。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中,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品味、去感悟。在学习1-6小节时,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交流体会,采用指名读、男女生朗读、师生接读、齐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生成自己的体验,体会小熊和松鼠相好时的快乐。

  2、营造体验的情境。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松鼠和小熊的快乐,就要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因此我让学生说说你有没有乐坏了的时候,联系自己的真实情感,发现乐坏了就是乐得不得了的意思。再回到文本,什么原因让小熊乐坏了,让学生感受到这肯定不是一般的纸船,是因为这是松鼠亲手折的,还放上了自己最爱吃的松果,写出了发自内心的祝福,这才让小熊乐坏了。

  四、学写“福”字,升华友谊。

  纸船和风筝送出的是祝福,松鼠和小熊得到的是幸福。一个“福”字,将刚刚建立的友谊之情提升到了幸福的高度。教学中我又渗透了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比如“倒福”,“百福图”,道出了中国老百姓喜欢“福”字的原因:希望自己得到幸福,也愿意把祝福送给朋友,写着这个“福”字,感觉心里也是暖融融的。

【说课稿】相关文章:

《菱形》说课稿04-26

Breakfast说课稿04-26

《匆匆》说课稿05-08

《散步》说课稿05-02

《祝福》说课稿05-03

《春》说课稿05-03

《弹力》说课稿05-05

《社戏》说课稿05-11

《石榴》说课稿06-05

蜜蜂说课稿06-05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