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

时间:2023-10-16 11:57: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风筝》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风筝》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精品】《风筝》说课稿15篇

《风筝》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孩子们:

  你们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0课《纸船和风筝》,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是围绕“与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来写的,它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针对本课教材的特点和二年级孩子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正确、美观地书写“幸、福”两个字;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建立友谊时的快乐,失去友谊时的痛苦,以及寻回友谊后的激动,愿意与同学建立友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积累词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感受友谊的珍贵,懂得与人友好相处。而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得到友谊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以读为主的主体教学法。”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二课时。本节课共分为五大环节: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二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上课前要复习巩固生字,教师运用多种形式:齐读、开火车读、用字组词、用词说句达到了积累运用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亲切地说:“大家都和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这节课我们再读读这个童话故事,分享松鼠和小熊那浓浓的真情。”教师富有童趣的语言把孩子带到了童话王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自读自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设计教学时,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融入情境,体会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安排了有层次的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面: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先指名分段读课文,边读边想,你都读懂了什么?当学生回答出是纸船和风筝传递了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时,进行

  第二层面的教学:通读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得到友谊的幸福。

  课文的第一部分1——6自然段主要表现了松鼠和小熊互赠礼物,彼此拥有友谊时的快乐。首先,教师边说边板画出“高高的山,清清的水,绿绿的小草,美丽的花,这就是松鼠和小熊住的地方。”这样运用简笔画的形式进行板书,使学生融入到故事情境中,然后自读第一部分课文内容,边读边体会是什么让他俩成了好朋友?纸船和风筝是怎样让他俩成为好朋友的?学生在汇报读文感悟时,教师抓住两个不同的“飘呀飘(漂呀漂)”体会风筝、纸船飘(漂)的很远很美,“乐坏了”体会到松鼠与小熊的欣喜,当学生的情感与两个小动物的欣喜和快乐产生碰撞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学生的读书会有感而发。真正体验到友谊的幸福。

  第三个层面: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失去友谊的痛苦。

  课文第二部分7——11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故事最动人的地方。教学中侧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首先,伴着音乐,教师用变化的语气说:“是啊,有了好朋友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啊,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他们俩多难过啊。”由此学生的情感与动物的难过之情融为一体,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松鼠和小熊难过的'心情。在学生汇报自读感悟时,老师随即点评:“你读得很难过,谁能比他读得更难过?”这样在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使学生与文本中小动物的情感产生共鸣,即由失去朋友的难过到重获友谊的幸福与激动,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拓展延伸

  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纸船问:“这真是一只吉祥船,来给他们起个名字吧。”在故事的结尾,教师接着问:“纸船动起来了,风筝飘起来了,你想对松鼠和小熊说些什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指导写字

  纸船和风筝送出的是祝福,松鼠和小熊得到的是幸福,让我们把这份幸福写下来吧,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幸、福”两个字,指导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当学生练写“幸福”两个字时,教师巧妙地结合板书中“幸福”两个字写出“拥有朋友,一生幸福”再结合黑板上美丽的简笔画,这样图文并茂地设计板书,使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也总结了全文。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创设情境,注重培养学生读中感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风筝》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重点,编者的主要意图,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验童年生活的快乐。

  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本课设计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的能力。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及多次的角色转化,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2、赏析教学法:即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我主要是通过对文中的句、段进行品析,采用了以读代讲 法、品词析句法,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0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我还在朗读中让学生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四、说学法:

  教学本课时,我指导学生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在学习生字环节和学习“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时,用上了这两个学习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学习相结合,教学中既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受课文,又在学生认真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之中,互相倾诉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辛勤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1、唤起情感,激趣导入

  首先让同学说说自己在童年最快乐的事与大家一起分享,提出贴近生活、情感兴趣的问题有利于在一开始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为课文的学习开设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在朗读中检查学生生字读音,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变枯燥为生动,学生才有想读课文的欲 望,为课文的学习进行铺垫。

  3、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感悟做风筝的乐趣。让学生找出描写做风筝时表现心情的句子,并通过想和同桌交流风筝什么都不像,却还把它叫做“幸福鸟”的原因,让学生体会做风筝的快乐,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的融入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度到对情感的体验。

  (2)感悟放风筝的快乐。通过朗读第3自然段,找出这一自然段描写风筝飞起来的词语,从内容上感受放风筝的心情,再联系生活想象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自己在放飞风筝时的动作、语言、心情等。让生活在课堂中回放,并观看放风筝时图片,让放风筝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个孩子,这样的设计能使其更加投入自己的情感,学生在富有情感的朗读中如同身临其境,多次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尝试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体会做风筝、放风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实现情感的转移。

  (3)体验找风筝的心情。教师配悲伤音乐范读风筝飞走时的心情,学生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并通过找描写心情难过的词语,进一步理解此时的心情,用自己的动作、语言,理解两个关键词“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来深入体会由快乐到难过的心情变化,朗读的指导也就水到渠成,并通过寻找风筝来找回那份快乐,此时进一步拓展,请学生想象找到风筝和没找到风筝的心情变化。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风筝》说课稿3

  【教材解读】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一篇散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关于本文的主旨,历来有多种理解,且多强调作品的政治性──对封建教育、 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这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的局限,要初一的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有较大困难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本文时,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出发,侧重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关于童年游戏心理的描写以及“我”因童年时曾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懊悔和悲哀的情感的描写。也就是说,在教学本文时宜淡化政治色彩,注重人文情怀,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品读、欣赏。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从而使学生受到一次人文情怀的教育。

  至于本文教学的难点,我认为应是对作品中一些语意含蓄而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按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要理解这些语句是极不容易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对这一问题不应过多涉及,我的处理办法是:在学生质疑的环节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简单点拨,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大略的认识即可,更多的'内容则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再去领悟和体会。

  【理论运用】

  1、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理论。

  语文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工具,传授语文知识,教会学生阅读和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语文又是一种文化。语文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它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承担着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

  2、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观要求语文教育要弘扬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真正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知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

  3、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的理论精髓,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激活、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经历。

  4、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的原则。

  艺术接受心理学认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是双向交流过程,艺术创作主体是生命体验的阐释者,而接受主体则是体验的二度阐释者,二度阐释的价值,决不在创作行为之下。如果没有接受主体的参与和响应,任何艺术活动都是潜在的甚至是不完整的。这一理论建立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新关系,强调了读者的在阅读中的地位,也强调了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教法选择】

  激趣。以一首短诗引入,同时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使用专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效果更佳。)

  引导。在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对阅读的步骤、重点等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点拨。在学生学习遇到疑难处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给予必要的点评。

  【学法引导】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解读文本。

  2、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阅读、去感悟。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首先用一节饱含深情的、回忆童年的小诗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

  2、介绍作者(老师简单介绍之后,由学生补充)

  3、初读课文。此时教师不作任何提示,完全由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让学生获得最自然的、最富有个性的、整体的阅读感受。

  4、交流感受。这个环节为学生搭设一个互相交流、表达阅读感受的平台。

  5、重点品读。这个环节是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重点句以及重点词,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整体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悲哀。

  第二步:重点品读第三段,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

  第三步:重点品读第四段,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的表格,了解主要事件的各记叙要素,并且用心去体会“小兄弟”被“我”粗暴地折断、踏坏风筝时心境。

  在这一步中还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忍和淫威,认识到它的非人道和可憎,为下面理解本文的主旨作必要的准备。

  6、探究主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各组代表发表观点。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涉及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批判,教师要可给予引导和补充。

  7、学生质疑: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就文本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8、结束授课。

  【板书设计】

  少时: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补过────永恒悲哀

《风筝》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二>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随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现在来回顾一下:

  出示: 问题解决单

  二、我会读。

  截去 撑地 手持 撒脱

  支撑 急速 风筝 拄着

  甩掉 转向 拉动 蹦跳

  泛起 跳跃 仰望 追赶

  酸涩 旋转 漾出 抓住

  (1)指组读词语。

  三、我会说。

  说说词语中哪一组让你想到刘老师的哪一件事情?

  文中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师生交流:

  第一组写了刘老师“笑谈腿疾”的事 第二组写了刘老师“旋转板书”的事 第三组写了刘老师“放风筝”的事 第四组写了刘老师“追赶风筝”的事 教师板书:笑谈腿疾 旋转板书 放追风筝

  2、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在回忆刘老师这些动人心弦的事情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出示:(指生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师引入: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让作者魂牵梦绕了30年呢?这理想的风筝指的

  是什么呢?(这也是我们上节课留下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个问题随着作者的追忆,一起走近这位特殊的老师。

  四、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学习小提示:

  1、小组内自选感动你的故事。然后自由默读相关的段落,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一位怎样的老师?适当地作一些批注。

  2、小组内交流读书感受。

  过渡语:师:同学们刚才在书上已留下了自己思考的痕迹。现在,谁来说说文中哪个故事打动了你?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一)

  1、 笑谈腿疾 师生交流:

  ①以外貌描写介绍了刘老师的慈祥、忠厚、身有残疾的特点。

  ②这是一个非常开朗的刘老师。这是一个笑对人生、乐观向上的刘老师。

  从“笑”这个词我体会到刘老师的幽默风趣 坦然面对自己的残疾 。

  师:刘老师的幽默源自对生活的乐观。

  2、感情朗读:

  师:你们能透过文字的表面更深层次的去思考人物,很好。我觉得无论怎样,一个正常人失去一条腿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而刘老师却是笑着说自己的腿残,是何等的乐观啊!谁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来说一说?试读——指读——评价——再读。 ③刘老师笑得那么自然,说得那么轻松,可同学们听了心里却是酸酸的。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生交流:

  同学们对老师丢腿感到非常惋惜?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 ( ) 。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 (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

  ▲同学们由笑声→酸涩→尊敬,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以后我们写作时要多有这方面的细节刻画。能读好吗?(指名读,并及时评价)

  3、身体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所以作者说——出示: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过渡语:又是哪个故事,哪些细节深深地感动着你呢?继续

  (二)旋转板书

  1、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细节。

  ①(“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②“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多少次”(体会敬业执着)(刘老师的坚强;他对工作的热爱)

  ③一个残疾人,可是他却和正常人一样给学生上课,他的意志非常坚强。

  师:④一个残疾人能这样笑对人生,的确很坚强,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身残志坚”。

  2、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老师靠着一根圆木棍撑地,你说支撑起他的仅仅是这根圆木棍吗?(不是)那是

  什么?(是刘老师的坚强;是他对工作的热爱 乐观与自信等)

  3、师:看来这圆木棍已和刘老师融为一体了。它撑起的是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工作的热爱也就是后文所说的:他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圆木棍。。所以——(引读:他每转一次??激动的心跳。)这心跳源于(对刘老师的担心;这心跳出于对刘老师的敬佩、感动。

  4、感情朗读:

  ②这心跳里包含了这么多的情感,让我们带着这些感情一起读一读这一小节.出示:第五小节

  ②师:你的朗读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刘老师旋转板书的情景。

  4、是呀,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同学们的心,引起同学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更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难怪作者说(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2)放追飞风筝

  过渡语:刘老师的一言一行都震撼着同学们的心,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谁来说说又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1、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细节。 8自然段

  (1)刘老师在春暖花开的之时放起亲手制作的风筝,可见刘老师很有生活情趣,有自己的爱好。

  (2)“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最精妙的是黑燕子风筝。”体会到刘老师的心灵手巧 热爱生活 乐观。(他能扎出这么精妙的风筝,一定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3)“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引导从“决不肯”来体会。指导读出刘老师的坚强不屈。)

  (这是一个喜欢挑战自我的刘老师)

  (4) “他总是手持线拐??在风中翱翔盘旋。”

《风筝》说课稿5

  一、教材解读

  《纸船和风筝》是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是一个有关友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细读课文会发现,里面蕴涵着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第二个故事是:松鼠和小熊因为一件小事的争吵,象征着友谊的纸船和风筝不见了,两个小伙伴也陷入失去友谊的痛苦中。最后,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向对方伸出了友谊之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这一段真挚的友情。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这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坏”等8个字,会写“幸、福”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6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友谊所带来的快乐。

  3.相机结合一些语言文字的练习,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学会交友。

  二、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悟体会。

  2.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尊重和相信是实现平等对话的前提。在课堂学习中,要实现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首先要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首先要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

  3.创设情境,教师以自身的情感及有效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环境。

  三、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课前聊幸福快乐的事,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快乐的状态下,顺势带他们走进课文的插图,并描述在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并板书。同时,着重指导“筝”的发音。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首先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读了课文后,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A啦多梦进行三关的字词大闯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我又将两个“飘”“漂”字作了重点强调,这两个是同音字,但字义却不同,学生往往会混用,我就利用比较的方式,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出

  纸船()呀(),()到了小熊家门口。

  风筝()呀(),()到了松鼠家门口。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理解。并指导朗读

  (三)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通过三关的鼓励说掌声就是学生自己送给自己的礼物,问收到礼物时的心情,引出小熊和松鼠收到礼物的心情那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他们乐坏了(高兴),请学生自由读读课文1-6小节找一找。

  首先,

  1、体会小熊的快乐

  (1)通过看图说话小熊高兴得怎样?引出课文“乐坏了”并指导朗读再接着引出句子

  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

  层层递进,再提出情感要求让孩子们试试带着高兴的心情去使学生体会到了这种快乐的感受,争取朗读到位。

  2、了解住的地方

  教师利用过语:假如你是这只快乐的.小熊,你收到小松鼠的礼物?你会怎么做呢?送什么呢?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引出怎么送礼物?教师故意说用纸船,学生反对,说原因水是往山下流的,纸船到不了小松鼠那里。自然引出第一段的教学,通过师生的合作朗读。老师边板画边描述松鼠和小熊住的地方,再请小朋友上来把他们的家贴在合适的位置,强调山顶、山脚。这个环节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所以,纸船行不通。小熊就扎了一个风筝,

  3、体会松鼠的快乐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了解纸船行不通。小熊就扎了一个风筝,马上出示句子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指导学生朗读

  最后总结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

  四、提升快乐,指导说话训练

  1、老师把这个童话故事编成了一首小诗歌。这既是对课文的总结,更是快乐的提升。

  2、教师顺势说:看,小熊和松鼠这么快乐、幸福,你还想把祝福送给谁呢?

  出示句式:我想把()送给(),祝()!

  把祝福的话送给亲朋好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情感教育,懂得用适当的语言去祝福他人。

  3、引出幸福两个生字的教学

《风筝》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 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风筝》。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 《风筝》是一篇在误解和冲突中蕴含亲情的文章,在七年级语文上册中,它被放在亲情单元之首,具有奠基的作用。本文也体现了鲁迅文章一贯的风格:语句深奥,含义深刻,感情深切,思想深邃。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 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 “重视 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 ,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借鉴本文在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意义。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 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从而使学生受到一次人文情怀的教育。

  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风筝》说课稿7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有关友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细读课文发现,里面蕴涵着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第二个故事是:松鼠和小熊因为一件小事的争吵,象征着友谊的纸船和风筝不见了,两个小伙伴也陷入失去友谊的痛苦中。最后,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向对方伸出了友谊之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这一段真挚的友情。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本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8个生字,学写“福”字。

  2、学习课文1——6小节(第一个故事),体验情感,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3、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分以下几部分:

  一、课前谈话,铺开师生友谊之路。

  课前我与学生进行了简单地谈话。我说两句话,请学生来当评判,“我是你们的好朋友。”“你们是我的好朋友。”目的是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铺开了课文的友谊之路。

  二、整体感知。

  有了前面新课程研究课的前车之鉴和何老师从杭州带回来的名师们教学理念,因此我也将把握课文的整体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并用填空的方式把课文大意进行概括。同时将生字教学穿插其中,先学习这段话中的4个生字,再从词语中学习另外4个,再独立认读。在感悟文本时,又将两个“飘”“漂”字作了重点强调,这两个是同音字,但字义却不同,学生往往会混用,我就利用板画的方式,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理解。最后采用送纸船的方式巩固生字,学生学得愉快,又将课前谈话时铺开的师生友谊之路进一步巩固,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友谊带给我们的幸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如何让生字教学有新意又学得扎实,是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

  三、入情入境,朗读感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的具体教学策略是这样的:

  1、 保证充分的阅读。“批文入情”的过程,就是深入阅读,充分思考,逐步领悟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会源源不断地生成。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中,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品味、去感悟。在学习1-6小节时,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交流体会,采用指名读、男女生朗读、师生接读、齐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生成自己的体验,体会小熊和松鼠相好时的快乐。

  2、 营造体验的情境。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松鼠和小熊的快乐,就要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因此我让学生说说你有没有乐坏了的时候 ,联系自己的真实情感,发现乐坏了就是乐得不得了的意思。再回到文本,什么原因让小熊乐坏了,让学生感受到这肯定不是一般的纸船,是因为这是松鼠亲手折的,还放上了自己最爱吃的松果,写出了发自内心的祝福,这才让小熊乐坏了。

  四、学写“福”字,升华友谊。

  纸船和风筝送出的是祝福,松鼠和小熊得到的是幸福。一个“福”字,将刚刚建立的友谊之情提升到了幸福的高度。教学中我又渗透了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比如“倒福”,“百福图”,道出了中国老百姓喜欢“福”字的原因:希望自己得到幸福,也愿意把祝福送给朋友,写着这个“福”字,感觉心里也是暖融融的。

《风筝》说课稿8

  《风筝》一文是贾平凹先生写的,是一篇极富儿童气息,充满情趣的文章。这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二篇课文,与其同组的是《古诗两首》、《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以及单元练习。《风筝》一文围绕风筝叙述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详细地描写了孩子们的动作、神态、心情,做风筝时满怀憧憬和希望,即便做出的风筝并不精美,仍满心欢喜,高兴地称它为“幸福鸟”;做好了风筝,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风筝,他们快乐的喊叫,从早晨到下午,情绪高涨,兴味浓厚;可是忽然来了一阵风,无情地将风筝吹断,这可急坏了孩子们,他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想唤回断线的风筝,可是努力无效,风筝倏地飞得无影无踪;孩子们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就放弃自己心爱的风筝,于是开始苦苦追寻,他们愿意找遍每个角落……多么可爱的一群孩子,多么自由、快乐的生活。文章正是因为这份感情深深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三年级的孩子品读课文,极其容易与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

  在教学预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要让同样的情一起飞,让孩子们读文入情,同时抓住重点词句的体会,让孩子们感悟文章的情感,学会把事写具体,把自己的情感变化通过动作和神态来表达。抓住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件发展线,感受他们的心情由激动到快活,再到着急,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的这种心情的变化。

  在实际教学中,在理解“精心”一词时,采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认真、仔细、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见得孩子们在做风筝时的认真样。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也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想一想孩子们做风筝时会是怎样的心情?”“激动的、高兴的、兴奋的”“那就请你读出小伙伴做风筝时的激动。”抓住语言的空白点,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羡慕地、高兴地、激动地读好——“放得这么高!”特别是放风筝一段,我想着让孩子们走进文本,体验风筝飞起来时孩子们的激动与兴奋,再读一读。可是同学们没有读出来,可能是没有体会到、感受到?还是老师的指导描述不够?

《风筝》说课稿9

  一、分析教纲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新入选的一篇阅读课文,它讲述的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这两样小朋友们都喜欢的东西,让松鼠和小熊这两种可爱的小动物成为了好朋友,并且成了维系、发展他们俩之间友谊的纽带。

  新的《语文课程规范》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以同学阅读为前提,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同学的阅读。倡议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着上述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采用不同的形式。

  2、在读中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内心变化过程正是其友谊加深的过程。

  3、展示同学的扮演才干,让同学在扮演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根据同学情况确定教学方法

  根据低年级同学生性活泼的个性特点,我采用了“读中感悟、探究明理、扮演体会”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读为主,多读少讲,让同学在读中感悟、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以同学为主体,布置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同学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学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同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学《纸船和风筝》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老师的导入语,激发同学读书的兴趣,同时引导同学对课题质疑,可以让同学在读书的时候能带着问题去读,这样读书就能够读得更仔细、认真。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让同学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自身读课文,对全文有个初步印象,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而且在读书之前,我就出示了自读要求,让同学明白自身应该怎样去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做些什么或弄清楚什么,这样就能够让同学在读书时做到有的放矢。

  3、 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充沛利用课文的`三幅插图,让同学能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课文 。而且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同学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考虑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不让同学的思维限制于一个固定的方框里,更有利于激发同学独特的想象力。

  4、 整体梳理,加深印象

  阅读教学要体现“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因此,让同学在细读课文以后再一起回忆梳理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既可以锻炼同学整理归纳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5、 扮演体会,巩固提高

  设计扮演课文内容这个环节,是因为低年级的同学活泼好动,喜欢表示自身。而且在扮演的过程中,同学融入了自身独特的体会,能够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的内涵,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同学在边动边说边演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四、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风筝》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放风筝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叫科书语文第六册五单元的第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孩子们兴高采烈放风筝的事。画面有许多孩子,许多风筝。有的孩子已经把风筝放上了天空,有的正在放,有的把风筝拿在手里准备放。正在放风筝的两个孩子是我和哥哥。

  课文按放风筝的顺序叙述了画面的内容。其中我和哥哥放大蜻蜓是叙述的.重点。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段说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放风筝。第二段说放风筝的人很多,风筝的式样也很多。第三段说兄弟俩把大蜻蜓放上天的。第四到六段说的是大蜻蜓飞上天后的情况。最后一段说各种各样的风筝在空中随风飘荡的美丽景色。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大岗》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图画的方法,激发兴趣。

  3知道怎样才能把活动写具体。

  4学会展开合理的想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改变以往的教师问学生答的灌输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相应的指导,辅助学生学习课文。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题性,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研究,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等方法来学习疑难处。

  三、说教学过程。

  (一)通过猜谜语揭示课题。

  (二)组织有顺序地观察图画,整体感知。

  (三)自学第一段,说一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四)通过齐读第二段,了解到体育场不仅人多,而且风筝多。

  (五)一生读第三段,其余同学边听边勾出放风筝的动作,知道作者是通过这些动词来把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六)自由学习第四到六段。

  (七)展开想象,如果你看到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你会想到什么呢?

  (八)总结。

《风筝》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

  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朗读这篇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这是一篇童话色彩浓郁的文章,生动有趣的场景和通俗浅显的语言易于让学生走入文本,理解文本。还有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如:“祝你快乐”!“祝你幸福”!“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通过对此类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在倾听中感知理解,在学习中体会意境,在人际交往中能更好地沟通。我将本课定为两课时,我现在着重说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德国教育学家斯多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根据课文特点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我校《强化倾听 综合发展》课题研究,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文本内容的倾听中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识记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小组讨论,自主识记生字的方法突破,在此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识记生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儿童心理特点,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我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并感悟课文。我将本课时的难点定为:让学生明白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注重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的友谊之情。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一种方法是合作探究法,如在教学生字时,让学生小组合作识记生字,朗读课文时强调你读我听,我读你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学会倾听的良好习惯。另一种方法是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出示画面,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流程

  加拿大教育专家尼福来斯特曾说:你的教室很少有完全的宁静,分享和交流是轻松气氛的关键。新的发现和新的成功所带来的强烈喜悦会引导学生产生急切倾听下去的兴趣。因此,我将本课时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配乐讲述,创设意境

  为了吸引学生情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课前我先配乐讲述这个关于纸船和风筝的故事,学生认真倾听,我巧妙地揭示课题:我们一起学习这个关于纸船和风筝的童话吧。这一环节的设计能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情趣,激发孩子们学习的欲望。

  2、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我利用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你读我听,我读你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他们良好倾听的习惯。

  我还引导他们用比较的方法或顺口溜的方法识记“漂”和“飘”。让孩子们把带生字的词语和句子找出来读一读,用开火车读、比赛读、抢读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生字、词语的识记和积累。

  3、合作探究,听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这一理念,在教学时,再让学生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小松鼠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为了好朋友?学生认真倾听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学习,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过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如:挑战读、赛读、展示读、合作读等。强调别人读书时,同学们要认真倾听,师生共同评价。 “低年级阅读应注重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读的过程中我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祝你幸福!祝你快乐!松鼠高兴得哭了。让学生通过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进一步体会朋友之间的感情和友谊产生了“裂缝”的时候,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4、拓展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内心的自豪感,自尊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学生思维。小松鼠和小熊和好了,如果你是小松鼠,你会在纸船里写点什么呢?在深入挖掘文本内在蕴含的基础上,让学生适时地写一写,为学生创设一个绝好的语文实践的机会。

  五、板书设计

  朱绍禹先生指出:“板书能点睛指要,给人以联想;形式多样,给人以丰富;结构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我将本课时的板书设计成为图文并茂的形式,简洁地把故事内容清晰地显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展现一种童话美。以达到活跃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气氛,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的目的。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始终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张扬个性,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和倾听习惯,紧紧围绕发展与创新的“三条主线”阅读、习作、口语表达展开,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意志和习惯个性的“三项素质”落实于教学设计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风筝》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时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笔调清新,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的快乐”作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本课拟定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第二课时感悟课文,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

  2.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憧憬”“垂头丧气”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3)体会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气。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二、说学情

  1.思维状态

  三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本篇课文围绕风筝展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易理解。但对于文本深层的内容,仍需要多读多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

  2.知识能力

  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初步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学习重点也由识字逐渐向阅读过渡。一些阅读方法掌握,如:朗读、默读;借助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学生已有一定基础。但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情感则是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以读为本,读中思、读中悟。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之能和谐发展。”我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2、采用多种策略让关键词活起来。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学生应“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关键词,体会关键词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在感悟重点词句时,我采用多种方式和策略:联系生活实际、角色互换、理解字义、联想法等,让学生在轻松学习的同时,能讲关键词读活。

  四、说教学流程:

  一)回顾导入,搭建构架

  开课先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快速熟悉并走进文本,对文本内容建立一个基本框架。

  二)细读探究,品悟真情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地方。

  直接按文本的顺序,切入做风筝。让学生自学第二自然段,读、思:作者写做风筝时,哪些词语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快乐。主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如憧憬、依然、幸福鸟,可根据查字典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想等方法来理解。继而感受到做风筝的快乐

  “放风筝”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这份快乐表现出来的。首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如何放风筝的,再看书上是如何写放风筝的,通过抓动词对比,感悟动作描写的生动、准确。接着抓关键词句体会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快乐。“越飞越高”于想象画面中感受快乐;“快活地喊叫”于角色体验中感受快乐;从孩子的不知疲惫中感受他们的快乐。接着通过感情朗读进步一渲染孩子们的快乐。

  可是快乐的心情却随着线断筝飞戛然而止了。让学生默读课文4~8自然段,体会孩子们此刻的心情。用理解字义的方法,让孩子们从“大惊失色”这一神态中感受孩子们的伤心。引导学生由字面义到角色体验逐层深入理解“千呼万唤”,感受到孩子们的痛心。继而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到孩子的伤心。接着通过抓关键词,从“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垂头丧气”中感受到寻找不到的失落。

  最后通过质疑是否用心寻找了,让孩子们知道还有希望。进而引出想象续说(写),拓展学生的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梳理归纳,积累方法

  学完全篇后,我将对本文的内容和情感、阅读时所用到的有效方法方法及作者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时所使用的表达方法进行归纳梳理。对内容梳理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而阅读方法的梳理则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解读文本,理解文章内涵;表达方法的梳理则有助于孩子们掌握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最后让所有的学生在学有所获中结束该课的学习。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由三大块构成:有文章内容和主线的板书(即中间部分);有阅读方法的梳理归类(左边);还有表达方法的提炼(右边),简明扼要地呈现了我这堂课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

  六、说预期效果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心情起伏变化,基本能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知道几种品读关键词的方法,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试着运用。

《风筝》说课稿13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风筝》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谈谈教学目标

  本课时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依、歇”等5个生字,正确认读“精心、希望”等词语,重点指导书写“依”。

  2、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孩子们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热爱。

  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三点: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学生要“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告诉我们第二学段教学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初步形成阅读能力,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关注语段的教学。

  二是基于对教材和单元重点的理解。《风筝》是人教版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秋天”,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这篇课文紧扣秋天的专题,记叙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快乐,目的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里童年趣事的话题。这篇精读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时的情景,叙述层次清晰,语言朴实,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虽然是三年级,但识字写字仍是该学段重要的教学内容。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初步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但在自主识记、正确书写方面需继续强化。学生能初步借助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但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情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识记本课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孩子们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热爱。

  其次谈谈本课时的教法设想

  新课标提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各种方法和策略,创设适于学生情感思维发展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读”来领悟语言的魅力。据此,我在本课准备以朗读法为主辅以情景教学法和谈话法。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多次接触达到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在课堂导入,播放歌曲《三月三》,歌曲中所描述的童年放风筝的快乐情景以及传达的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本课浓郁的抒情基调契合,歌声中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教学情境,为本课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了情感基础。课中,教师再次通过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孩子们在做风筝时会憧憬什么,感受童年做风筝的快乐心情。

  接着谈谈学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据此,我在本课采用了以下两种学法:

  方法一:质疑问难法。质疑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引导学生理解“依然快活”,感悟我们做风筝的心情时,我让学生通过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丰富的、深刻的对话,体会我们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方法二:想象感悟法。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引导学生理解“憧憬”的具体内涵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孩子们一边做着风筝一边会憧憬些什么;接着,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通过层递式的想象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字背后的意蕴和内涵。

  另外引导学生习得抓住脉络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最后谈谈教学过程的预设

  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文时我准备采用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接着,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游戏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和句子的掌握。其中重点指导多音字“磨坊”的读音和“依”字的学习和书写。最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些什么?新课标在第二学段对阅读目标明确提出: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概括文意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我设计让学生采用“先——接着——最后”的提示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一步步地理清的脉络中,教师随机渗透概括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

  环节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此环节重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我和小伙伴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此处我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引导学习做风筝过程。这里我采用让学生抓关键动词的办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再现做风筝的情景,再通过梳理先后顺序,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叙述的条理性,最后再让学生用“先,再,接着”来练习说一句话,让学生学会如何按一定的顺序简要叙述做一件事的过程。

  第二步是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做风筝的心情。首先让学生找出表现我们做风筝时心情的句子。先引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这也是这一自然段需要着重理解的语句。这里我着重抓住“憧憬”一词,从“本意”到“文中意”再到“生活意”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查词典,展开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等多种办法,让学生从中感悟我们做风筝时心中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再引出“依然快活”一句话。教学时,我先采用找近义词和说话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依然”,再引导学生对这句话的内容进行质疑,重点探讨:为什么风筝做得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从而完成了从“品词”到“悟情”再到“读文”的学习过程。

  环节四:总结全课,归纳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就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就要让学生在“得意”的过程中“得言”,从而实现“言意”兼得。在充分理解第2自然段的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再读第2自然段,思考:你发现作者是怎么写好这一段的?在前面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能比较容易得出结论。教师顺势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课后用这种写法来写一写自己有趣的制作经历。

  环节五:联系实际、学后运用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在词语积累本上。 2、介绍一件你喜欢的小制作,说清你制作的过程和当时的心情。

  这样做旨在:对应课时目标,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

  以上是《风筝》(第一课时)的说课,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风筝》说课稿14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讲的课文是《纸船和风筝》

  一、教材分析:

  1、课题课型: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纸船和风筝》。

  2、教材简析: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通过“纸船和风筝”表达祝福,传递谅解。是“纸船和风筝”让他俩成了好朋友。虽然他们的友谊有过波折,但纸船和风筝又让友谊重新回到了他们的身边。表现了他们对友谊的渴望和珍惜。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充满了童真童趣,在娓娓的叙述中,轻轻地拨动着情感的心弦,是对学生进行维护友谊、友好相处的典型范例。

  《纸船和风筝》所在的第五单元围绕“与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共安排了四篇讲读课文。《纸船和风筝》是本组的第三篇讲读课文,它上承《称赞》《蓝色的树叶》下跟《从现在开始》。因而它处于了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所以,我认为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3、教学重点、难点:

  凭着对教材的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考虑,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积累词语;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感受友谊的珍贵,懂得与人友好相处。而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得到友谊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则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视角揭示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将课程目标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来设计,第一次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提高到了这“三重”之一的位置。

  针对本课教材的特点和二年级孩子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我拟定本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基础目标)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字词的规律,交流积累识记生字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体会松鼠和小熊建立友谊时的快乐,失去友谊时的痛苦,以及寻回友谊后的激动,愿意与同学建立友谊。(主要目标)

  三、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快乐教学法”“音乐渲染法”“以读为主的主体教学法”。同时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用“读一读、评一评、画一画、演一演”的学法自由阅读,自由表达。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

  四、教具、学具:

  我们知道,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和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课堂上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同时采用简笔画等手段,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

  五、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我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努力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结合我校“诱思探究教学”的实验课题,以新教材中新的呈现方式所蕴含的新理念做为贯穿教学的主线,把学生自选学法,自读自悟,教师扶助点拨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为特色。 我主要安排了四个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体现童趣;

  (二)设置游戏,愉快识字;

  (三)诵读课文,体验情感;

  (四)文情延伸,体现生命;

  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充分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展示与交流自主识字的效果。第二课时让学生展示读书,巩固识字、写字和词语的积累运用。

  下面,我具体说说每个环节的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境,体现童趣。

  叶圣陶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时觉亲。作为教师,只有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使他们如亲眼所见,似亲耳所闻,才能入境而共鸣。于是,上课前我借助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富有色彩的童话世界,并且充满激情地说:“今天,老师要把你们带到童话的王国中去。看,从童话的王国中来了两位朋友,快点与它们打声招呼吧!”学生的注意力一下了就被眼前的奇丽景象所吸引,兴趣盎然中主动地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就在学生悄悄进入角色的时候,我及时把他们领入课文学习:“老师有个小小的心愿,想把他俩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你们愿意吗?”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个人范例之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因此一上课,我率先感悟教材,以自己满怀激情的范读,将学生带入一个童话的世界。加上多媒体课件再造的故事情境和荡肠回旋的音乐,三位一体,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思维被激活。就在读到:“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我的诵读嘎然而止,我故意设置悬念:“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快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吧。”这样情感链条上突如其来的一段空白,点燃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使他们进入一种好奇、渴望、急不可待的境界,以饱满的热情纷纷涌向了故事的情节……

  (二)设置游戏,愉快识字。

  我们今年使用的新教材在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上有很多创新和突破,无论是导语,还是课后练习,均不再以问题或要求的方式呈现,每一课的`识字、写字任务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用“我会认”“我会读”“我会写”的图标标示出学习与练习的内容。这样的编排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学习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增强了教材与读者的亲和力。结合这一编排特点,根据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我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从情趣入手,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探究,发现识字规律,展示交流识字成果,并结合朗读感悟切切实实地抓好识字教学。课堂上我准备分三步开展教学:

  第一步:“我会读”

  为了把读准字音与读通课文相结合,我先让学生从“熟读”入手,对他们提出读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吧,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请教文中的大枫叶借助拼音识字,遇到难读的句子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听听小伙伴是怎么读的。”为了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在展示交流读书效果时,我出示了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并激励他们说:“这几个句子里藏了许多字宝宝,不太好读。觉得能读的同学来给大家当当小老师吧!”我们知道七八岁的二年级学生,正是表现欲最强的年龄,他们对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激励性语言表现的非常敏感。在学生自我展示的活动中也就认读了生字。

  第二步:“我会记”

  为了鼓励学生用创新的方法识记生字。我把要求会写的生字单独列出来,对他们说:“淘气的字宝宝们想乘着气球飞上蓝天,临行前真希望你能记住它们的模样,你有好办法吗?”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开展自主识字、合作识字,让学生乘着升空的气球,品尝到发现的喜悦。

  在强化识字效果时,我采用“快乐教学法”创设了一个游戏的情境:“同学们,这里有一棵神奇的果树,上面的果子已经成熟了等着你们来摘呢!如果你能给果子找个朋友,它就会落下来。”学生在摘果子的游戏中巩固了识字效果,感到了成功的快乐。

  第三步:“我会写”

  在本课的生字中“扎”和“抓”是写字的难点,课堂上我将随时观察学生的书写情况,根据学情依学而教,重点范写学生写不好的笔画或生字。

  至此,学生在自主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掌握了生字。

  (三)诵读课文,体验情感。

  自读自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设计教学时,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融入情境,去体会语言的神奇、内容的多彩和内韵的意味深长。在教学中我安排了有层次性的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面:读通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得到友谊的幸福。

  课文的第一部分1-6自然段主要表现了松鼠和小熊互赠礼物,彼此拥有友谊时的快乐,对于两个小动物幸福的感情学生通过朗读容易体会,但是这部分课文的生字较多。所以,我认为要侧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在读文中巩固生字,在读中体会小熊和松鼠幸福快乐的情感。

  首先,我利用课件演示纸船顺着小溪向小熊家漂流,风筝顺风飘荡到山顶松鼠家的动画,使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体会得到友谊的幸福。当学生的情感与两个小动物的欣喜和快乐产生碰撞时。我顺势诱导:“纸船使小熊乐坏了,风筝让松鼠也乐坏了,谁能读读这部分内容,让我们每个人都乐坏呢?”此时孩子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友谊的向往,仿佛得到纸船和风筝的是他们自己,这会儿要他们读书便会有感而发。为了巩固读书的效果,我又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读书,让他们把幸福和快乐送给自己的小伙伴,这样送祝福的孩子乐坏了,收祝福的孩子也乐坏了。而且在相互读书,互送祝福的过程中,也从小伙伴那感受到了同学间的友谊。这也就达到了读书的最佳效果。最后,我又一次为学生演示纸船顺着小溪向小熊家漂流,风筝顺风飘荡到山顶的小松鼠家的动画情境,并且让他们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配乐朗读。使他们在音乐中体会快乐,在音乐声中体验友谊的幸福。

  第二个层面:朗读课文第二部分,体会失去友谊的痛苦。

  新的教育理念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课文第二部分7-11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故事最动人的地方。加上这部分生字较少,感情波折较大,教学中我侧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小动物们失去友谊的痛苦和狐独。

  首先,在学生还留恋在小动物们得到友谊的幸福美好的感觉中时。我用变化的语气说:“纸船和风筝使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他们多开心!多幸福啊!可是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时,这快乐却没有了!看,天空中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了,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学生被老师动情的导语所感染,刚才那份快乐和幸福的感觉立刻消失了。这时我赶紧抓住学生感情的变化,继续诱导:“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了?快读读课文吧。”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再次被调动起来。在迫不急待地读完课文后,他们善良的心灵又一次深深的触动了,他们渴望友谊的幼小心灵受到了深深的刺伤。我抓住这一感情的契机赶快追问:“说说吧,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体会小动物们吵架后的心情,我又让他们融入自己的生活情感。“想一想,生活中与自己的好朋友吵架后心情会怎样?”这样把学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很快就会体会到“狐独和难受”。借此机会,我又让他们扮演松鼠和小熊读课文的8到10自然段。学生们在读中自然会融入自己的情感,自然也就体验到了两个小动物渴望寻回友情的迫切心情。

  最后一个层面是:合作品评读课文,在读中体验情感。

  新课程标准一直提倡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完成前两个层次的朗读基础上,我又提出新的读书要求:“把最让你感动地方读给小伙伴们听一听,每一组评选一个读书代表,发挥你们的集体智慧,给他出出主意,帮他把课文读好。然后在全班进行朗读比赛。”在这里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利于学生全体参与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研讨,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大胆交流,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学生帮助小伙伴出谋划策的时候既是他们对课文理解感悟的过程,也是他们领悟道理的过程。

  (四)文情延伸,体现生命。

  在设计教学时,我考虑到课堂教学应该富有生命的气息。做为教师的本身,我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给知识注入了生命,使知识变的鲜活起来。在课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生活中如果你与好朋友发生矛盾了你会怎么办?”引导学生结合切身实际来想办法化解矛盾,如:一句道歉,一声问候,一张贺卡,一幅图画等等,贵在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自主选择的练习:“想为好朋友设计贺卡、绘制图片的小朋友拿出画笔开始行动吧!其它小朋友也别闲着,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积累着句段篇章,更在于帮助他们积累着美好的情感。这里力图体现的是给孩子们一点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灵性、情感和想象能够自由地飞扬,构筑一个涌动着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六、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感情,既简明扼要,又与多媒体演示相得益彰。

  七、诱思探究和新课改精神在本课的体现:

  本课设计以“诱思探究教学论”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想为指导,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始终洋溢着师生双边活动的热烈气氛,既不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也不是学生配合教师活动。而是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情境和活动,使他们的思维潜能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释放,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地张扬。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决策者,实施者的主体地位。

  总之,课堂上我就是让学生们通过读书的实践,使他们能够向往美好的情感,感受着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给孩子一点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风筝》说课稿15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学情

  《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初中的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我班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学习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探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浓浓亲情的体验上;将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加上农村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满天的风筝>进行对比阅读.这里我重点说明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于录音机、图片以及其它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初步感知

  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在阳春三月放飞风筝的情景,并配以教师一段声情并茂的导入词:

  岁月的书签一页页翻过,我们的年龄虽早已离开了童年的范围,但那些关于童年的零零碎碎,总会在空闲时候,或睡梦中,一幕幕重现脑海,即便霎那的遐思,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乐。风筝给单纯的童年带来了别样的快乐,这快乐化成一段长久记忆铭刻于我们的脑海中,同时也铭刻于鲁迅的心中……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与文本对话落实重难点

  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朗读全文,既积累了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让四名学生美美的来读课文,利用古筝曲《高山流水》做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边听边思考:1全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题:

  1、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兄弟对做风筝的痴迷?学生通过朗读、勾画找出相应词句,从而将课文的学习落实到语言层面。

  2、“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哪件事?具体是怎样的?

  这一段“精神的虐杀”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两个呼之欲出的人物。“我”的盛怒和蛮横。小兄弟的惊惶与瑟缩,两种心境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因而抓住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这一情节,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同时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希望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铁不成钢的手足亲情.从而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

  3.我当时为何要这样?现在想来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

  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悲哀”之情。

  4、“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这说明了什么?

  (三)与作者对话感悟主旨

  读了本文之后让学生谈谈:“此时如果鲁迅先生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你有错就改,严于自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可能会说其实你对小弟非常关心爱护,非常希望他能专心读书;也可能会说不要再责怪自已了,那不是你的错,而是社会造成的等等。通过想象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他们对主题的理解。

  最后教师加以总结:《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叙写了一段人间真情,它似一曲温馨的歌谣,让我们沉浸于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中。最后,在学生欣赏山东潍坊风筝节的喜悦氛围中结束全文。

【《风筝》说课稿】相关文章:

《风筝》说课稿12-05

《风筝史话》说课稿04-25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11-15

初中语文《纸船和风筝》说课稿03-25

风筝,风筝作文01-20

风筝,风筝的作文12-30

风筝,风筝作文8篇05-14

风筝,风筝作文(8篇)05-14

风筝05-29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