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6-08 16:44:1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15篇【精】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说课稿15篇【精】

小学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把数学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购物素材,引导学生从现实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操作,交流中充分感知、体验位数相同小数加、减法,主动建构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探求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例题以购物问题呈现,货币写成以“元”为单位时,百分位上表示的是分,十分位上表示的是角,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不退位)的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四)、新知识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五)、德育渗透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六)、授课内容在全册教材和某单元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等内容:

  第二单元编排了“小数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这册教材第一单元刚学习完小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而且对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不退位)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习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第二层次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本课是学习第一层次的第一课时,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二、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环节

  课件出示情境图,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育学生多看书,看好书,同时说明有很多数学问题,值得研究。

  (二)新课环节

  这一环节首先引导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图片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能不能用已学过的知识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认知的过程。又通过汇报交流,初步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呈现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外书的价格。

  《童话故事》:6.62元 《科学家的故事》:2.75元

  师问学生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提问。

  教师筛选(出示)问题,师:我们来解决“买这两本书一共多少元?”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课外书价格的情境,贴切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主提问,根据学生编出的问题,教师及时捕捉问题,引出小数的加减法。这样灵活地使用教材、同时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数加法:

  学生比较容易就列出算式,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计算的方法

  (2)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①自主尝试。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想想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再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做好后,可以在小组内(或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这是个预设性的的问题,学生能通过以往的学习,来寻找不同的解答方法,如:估算,口算,笔算……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②汇报交流。

  A、估算这两本书总价是多少元?对有估算意识的学生及时表扬还要抓住机会是加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B、6元6角2分+2元7角5分=9元3角7分

  C、用竖式计算6.62+2.75=9.37(元)

  多数学生会选择用竖式计算,一名学生汇报,师板书。

  通过学生口述计算方法,抓住时机追问,(问:写竖式时怎样对位?为什么要这样对位?为什么把小数点对齐便可以直接相加了呢?)从而解决课的重难点,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小数点对齐了,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

  口述完毕一起观察整个竖式过程:再完整叙述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抓住三点:①小数点对齐②最低位加起③满十向前进一

  ●小数减法:解决问题 “《童话故事》比《科学家的故事》贵多少元?”,列式后直接用竖式计算?学生独立做。师巡视、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仿照加法算理进行叙述,并加以比较总结。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法计算的知识作铺垫,就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引导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引导概括出: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

  (4)看书36页 读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三)拓展练习:

  1.用竖式计算 4.37+2.93 7.54+6.84

  【设计意图】练习的目的是巩固算法,同时暴露新的认知冲突,计算结果末尾有“0”,正确处理“0”的问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正确认识和掌握计算结果末尾有“0”的时候要化简,即划掉末尾的“0”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新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解决问题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掌握新的本领。

  (四)、课堂小结:

  分为两部分,先看书36页,整理所学知识;再由学生谈收获、谈体会。归纳总结是否达到知识情感的预定目标。

  (五)、作业设计:37页2题

  (六)、板书设计:略

小学数学说课稿2

  说教材

  一、说教材分析及构思本节知识,是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一种模式,学习方程最重要的方面是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材编排时,创设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发现了方程能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而体会到方程的作用,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

  这对于学生学习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预案时,基本遵从教材体系。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所以,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但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教学时适当借助天平加深对天平的理解是必要的。天平两臂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

  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认识方程。处理时,对于第三幅情境图,是一个重点,根据学生认识的深入程度,可适当让学生体会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并允许学生根据不同的认识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但主张学生根据明显的数量关系列方程。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抽象出方程的含义。练习强调学生在按照“数量关系--等量关系—方程”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等不同的形式学会用方程来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会到方程的作用,为以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以上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特征而确定的。

  说教法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 、 “演示操作法” 、 “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 、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 、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说学法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部分。

  三、借助生活经验,感悟等量关系

  1.从跷跷板感受平衡师:大家都玩过跷跷板吧?这儿有一个简易的跷跷板(展示图)现在老师坐在左边,A同学坐在右边,会出现什么情况?沈老师坐在左边,请篮球名星姚明坐到右边,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我还坐在左边,让啊啊老师坐右边,结果跷跷板平衡了,说明了什么?如果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这种情况,你用哪个?设计意图是从学生熟悉的游戏引入,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平衡”,又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从天平感受等量关系师:这是我们在科学课里用到的天平,(展示一天平图)我在右边放了一个300克的砝码,请你们在右边放你喜欢的东西,要让天平平衡,你会放什么东西?(学生自由说,师引导学生体会到只要放上的东西的质量是300克都行)展示天平图(左右一样重):看看这幅图,谁能说一说这两种东西的'质量关系。设计意图是,学生自由放东西的过程中能较自主的体会到等式的“值等”

  四、探究学习,发现方程。

  (一)具体情景中感受方程

  1.展示天平图四(一平衡天平,左放一小砝码和一草莓,右放一大砝码):这里面有相等关系吗?谁来把这个相等关系说出来?(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接下来我告诉你这两个砝码的质量,现在只有草莓的质量是未知的了,我们选一个字母来表示。左边的质量可以怎么表示?(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右边的质量呢?(出示)这两个质量?(相等)(板书x+20=30),我们就得出了这样一个表示两边相等的数学算式,可以简单的叫它等式。学生借助天平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找到一个等量关系,在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出示88页的月饼图:(另处的内容不出现)你从图中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4块月饼的的质量一共是380克)你所说的“是”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相等、等于)那这里有没有一个象前面那样的相等关系?(有)老师可不明白了,这里可只有月饼这一种东西,谁和谁等啊?学生回答,出示:4块月饼的质量=380克等号的左边是什么?右边的380克表示什么?(出示4块月饼的质量),哦,原来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意思!非常聪明的4、2班。如果用字母y表示一个月饼的质量,各位高手,你能写出一个等式来吗?(板书)如果我说5个月饼的质量是475克,你还能写吗?厉害厉害。借助月饼图让学生体会到等量关系其实是值的相等和意义的相等。

  3.出示88页水壶图的左半幅:夏天来了,天热了,各位高手也要多喝水了。看看,东西挺多的,有水壶,有杯子,有热水瓶,它们都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的盛水量之间还有这样的关系。你发现这里面的相等关系了吗?(同桌互相说)把你找到的相等关系在纸上写出来。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装z毫升的水,你能根据你找到的相等关系写出等式来吗?试一试,在纸上写一写。(师巡视)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相等量关系是什么,你写的等式又是什么。指出z在数学里为了和2相区分,一般要在中间加一点。这道题的相等关系很多,把你认为最好找的找出就可以了。(估计学生中的情况有:2z +200=20xx;2z=20xx-200; 20xx-2z=200)让学生找最直接的等量关系,写最直接的方程,不提倡学生掌握多种方程,但要求每个学生清楚自己是依据哪一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作好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如形如x=……类型。)借助这一较复杂的情景图,让学生体会到如寻找相等关系,如何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示生活中的相等关系。

  4.出示图片,(一大杯水和一小杯水,小杯水质量已知,总量已知)请仔细观察这幅图,然后按要求独立完成。谁来把你的等式说给大家听一听。你是怎么想的?放手让学生经历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的过程。

  (二)总结抽象,认识方程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几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一个未知数(板),都是等式)像上面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方程,在我们国家有悠久的历史,请看短片。既然方程在我们国家有这么悠久的历史,那老师要考考大家,看你是不是真的认识它了。展示。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数学朋友——方程(板课)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认识方程了。设计意图是,认识方程,并了解方程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思想教育。

  (三)及时练习,辨析方程

  1.认方程(出示),辨析方程,并说理由,较深入认识方程的特点。

  2.写方程。(看来大家和方程还真的很熟了,你能写出一个方程吗?写在纸上,谁来说一说。大家都说得很好。)变式训练,多角度强化对方程的认识。

  五、解决问题,运用方程。

  在我们生活学习中,会遇到很多的数量,用我们今天学的方程(板课)可以很轻松的表示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

  1、看图列方程:展示(1)题,这个方程怎么写,在纸上写出来。x+20表示什么?50+20又表示什么?两边相等,不错。展示(2)题:这道题的等量关系是怎样的?怎么列方程?很能干,列方程就是先找等量关系,再写方程。展示(3)(4)题,学生独立思考,做题。完成的可下位与同学交流。指名说结果。

  2.根据题意列方程。树上原来有x只小鸟,飞走了6只,又飞来了8只,树上现在一共有23只小鸟。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方程,体会方程。

  3.根据方程编数学情景。X+5=12,x÷8=6(大家都有能够根据数学情景写方程了,反过来,你能根据我的方程编数学情景吗?同桌相互说来听听。现在我请一位勇士来说一说。)逆向训练,有助于学生开阔数学视野。

  六、 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觉得方程在数学里、在生活里有什么用?老师觉得今天大家很能干,其中,有46个孩子表现超级棒,有X个孩子还如果再认真一点,全班50个孩子就都超级厉害了。请大家根据我们班今天的表现情况写一个方程。准备好了,跟老师一起说:x加……为我们自己的精彩鼓掌。这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学生易于接受。

  七、 个性作业。

  (课件:A组:书90页第(5)(6)题,B组:哥哥有180枚邮票,弟弟有60枚,哥哥借弟弟的邮册看了后,弟弟发现两人的邮票一样多了。你认为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写出一个方程吗?你能想办法验证你写的方程是否正确吗?)分层对待,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同时又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说板书设计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x+20=304y=3805y=4752z+200=20xxx+200=450这种设计既体现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渗透了探究新知的思考方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希望上述资料能对你有所帮助,优秀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师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新东方小学网还有更多优秀的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和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供你参考。另外,我们还有三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和六年级数学教案等资料供你参考。

小学数学说课稿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深度教学是课堂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实质与方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今天我将以“分桃子”为例,说说我的课堂尝试与探索。

  一、说教材

  《分桃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除法》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范畴。教材借助分桃子的素材,提出了三个数学问题,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知识生长点是表内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以及商是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知识延伸点是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

  现代数学教学要求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感受、经历与探索。本课我将借“聚集”之力,来点亮学生的“思维”之光。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分桃子”的故事情境,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

  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计算

  过程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图示、摆小棒的方法解决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在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有部分学生能够列出不完整的竖式,但是对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并不理解。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用竖式进行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五、说教学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

  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自主探究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学法——“交流讨论法、观察思考法、动手操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趣设疑。

  师:孩子们,看!花果山的桃子又红又大,两只猴子正忙着分桃子呢。“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课件出示下

  图)

  引导学生读题、审题,明确数学信息,学生列出算式68÷2(板书)。

  【设计意图】:利用分桃子的情境,生动有趣,贴近儿童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68÷2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算的?先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再把你的

  想法记录在自主探究卡上。

  第二个环节的“自主探究、理解算理”是本课学习的核心环节!教学时设计“五个层次”:自主探究、凸显算理——基于算理,尝试竖式——对比优化、规范竖式——沟通算法,理解算理——自我挑战、感悟算法。

  1、自主探究、凸显算理。

  第一次探究:

  学生独立探究后再小组交流,从中选择有效资源全班共享。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圈一圈。(先分6篮,再分8个,每只分到34个。)

  摆一摆。(先分6捆,再分8根,每只也分到34个。)

  算一算。(68分成60和8,先算60÷2=30,再算8÷2=4,30+4=34。)这时我引导学生小结:这三种方法都是先分了6个十,再分8个一,都分了两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过程中感知算理,为竖式计算的思维过程提供形象支撑。

  2、基于算理,尝试竖式。

  第二次探究:

  师: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是用这样写的(课件出示竖式头),你们也能用竖式来表示分的过程和结果吗?来,试一试,把你的竖式写在自主探

  究卡上。

  学生可能会写出这三种竖式:

  3、对比优化、规范竖式。

  师:孩子们,请仔细观察,究竟哪个竖式能更清晰、更简明的体现出分

  的过程呢?

  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竖式1只分了1次。

  生2:竖式1根本看不出分两次的过程。

  生3:竖式2和竖式3都表示分了2次的过程。

  师:那这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呢?这个0究竟要不要写?生4:竖式3先分6个十,在十位上写6,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

  生5:对呀!这样就更简洁了。

  现在就请写出竖式1的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他的计算过程:先分6个十,在十位上商3,二(三)得六;再分8个一,在个位上商4,二(四)得八。

  这时,我再追问:

  问:十位上的这个6是怎样得来的?

  学生可能会说:十位上商3,二三得六。

  问:那个位上这两个8呢?

  生:第一个8是从上面落下来的。

  生:在个位上商4,二四得八,就得到第二个8。师:你真棒!这个“落”字用得特别好!注意,计算时要先算十位,再把个位上的数落下来再算。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三个不同的竖式,让学生明确竖式计算就是把口算的过程“装”到竖式里的过程。一个“落”字,生动形象地表明,除法都是从高位算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通过优化竖式“明”算理,让学生真正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4、沟通算法,理解算理。

  师:孩子们,刚才在计算68÷2时,我们可以圈一圈、摆一摆,也可以用口算和竖式算一算,那这些算法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第三次探究:小组讨论后再全班汇报。

  生:都是先分6个十,再分8个一,然后把两部分合起来。都体现了“分”的过程。

  生:口算还要用加法算式表示合起来,而竖式的结果一眼就看出来了。

  【设计意图】:将圈图、小棒图、口算与竖式建立联系,对抽象的竖式进行直观阐释,明确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算理。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表达等充分体验笔算除法的运算思路,逐步抽象出笔算除法的模型,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5、感悟算法、总结提升:

  师:这时,又来了一只猴子,请看!(课件出示书本第2页)

  师:请大家打开数学书第2页,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可能会出现以下3种写法:

  师:孩子们,请观察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可能会说:竖式1个位上的8除以3,商1余5,没分完!应该把商改成2,二三得六,余2。个位上的8除以3不够商3,只能商2。

  师:那比较这两个竖式,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学生可能发现:除法都是从高位算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记住哦!

  相同数位对齐。如果有余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练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我有梯度地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

  七、说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我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三种评价方式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八、说教学特色

  本节课,我体现了以下四大创新特色。

  求真——以“核心问题”为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真实有效的数学活动中。

  求实——抓住数学本质,不断把学生的自主探究引向深入。求思——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等数学活动,以数形结合、类比推理为核心贯穿整个课堂。

  求变——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沟通算法、理解算理,激发数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小学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简便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四则混合运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三角形内角和》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简便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四则混合运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三角形内角和》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小学数学说课稿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材分析:

  我们都知道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说课稿6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有趣的算式》,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有趣的算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一)》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率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使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 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的奇妙,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 教学中,我将通过谈话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 观察分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3、 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4、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创设有趣的情境——挖掘宝藏。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有趣的闯关游戏活动,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获得探索规律的体验,懂得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通过四次闯关,在每一关中经历“计算、观察、思考、交流、归纳”这一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探索规律。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在每个同学都想一想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议一议、全班交流、老师板书等启发引导。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疑问,进行讨论总结出规律。

  第三关:神奇的9。通过设置“9999999×9999999=?”的难题,经历解决问题的挫折,激发寻找新办法的探索欲望。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通过“卖关子计算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

  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的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深化应用。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山脚到山顶有2222222层,每一层有5555555级台阶,要走多少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顶?解决22222222×5555555=?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小学数学说课稿7

  一、教学内容的说明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的一个内容。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已清楚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课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本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分数计算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为学习本单元知识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它改变分数的分母与分子,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进行科学的验证,培养其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猜想和动手验证,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五、教法学法的选择

  教法: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过程中,主要采取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分析,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归纳整理,采取迁移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

  学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学生主要采用自学尝试法,独立自主地学习将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数,并尝试完成做一做,达到检验自学的目的。通过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全面、准确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实现教学目标,我努力抓住学生的思维生长点组织教学,设计了以下内容:

  1.创设情境

  片断一

  师:我们班有男生多少人?女生呢?,你能说出我们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吗?

  生: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35:40。

  师:你们认为这个比还可以……

  生:化简单一点。

  师:具体说说你的想法。

  生: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5,得到7:8。

  师:你怎么想到除以5的?

  生:因为35和40的.最大公约数是5。

  师:说得很好!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7:8,最简单了吗?

  生1:是,因为7和8已经是互质数了。

  生2:互质数就只有公约数1了,因此它是最简单的比了。

  师:说得好!这里的7:8,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

  生1:就叫最简单的比。

  生2:我认为应该叫最简单的整数比更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时还可能出现小数或分数的比,也是很简单的。

  师:你们大家都同意吗?那我们就把这样的比称为最简单的整数比。你能再说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吗?

  生:2:3、1:2、8:9……

  师:对于最简单的整数比,你们都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说说你们的理解?

  生1:首先前项和后项必须是互质数。

  生2:那前项和后项就必须是整数。

  生3:其实,它还是一个比。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那12:18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生:12和18有公约数6。

  师:那也就是说可以把这个比进行化简,把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对吗?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反思:以班中男女生人数为新知的切入点,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理解最简整数比的含义,同时放手让学生利用新知去尝试解决把一个比化简,体现了在做中学的理念。

  片断二

  师:你能说说刚才的化简,用了什么知识?

  生: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就可以化简了。

  师:要是给你一个分数或小数的比,你觉得还能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要将一个分数或小数比化简,必须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只有这样才能转化为整数比。

  师:说得真好,还用上了转化。你们想不想试一试把一个分数比或小数比化简?谁来说一个分数比?

  生::

  师:再说一个小数比?

  生:1.8:0.09

  师:那,咱们先来试一试。

  ……

  反思:对于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确实有些难度,但由于学生已经初步有了化简比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更主动。

  片断三

  师:谁先来说说你的想法。

小学数学说课稿8

  一、 说教材

  《认识整万数》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并能正确读、写和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教学整万数,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数目,认识万级和个级的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会读写整万数。教材分为三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和“千万”。教材通过呈现生活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出现较大的数,引发学生求知欲,再以“10个一千是一万”为基础,借助计数器,引出“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第二段,教学整万数的含义及读写。这里将写数和读数结合起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数的实际意义。

  第三段,教学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确定各数位所对应的名称。教材介绍了我国的计数习惯,根据已有知识,给出各级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让学生联系读写的体验,通过类比,推出万级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

  教学目标:

  1、凭借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使学生在认识个级数的基础上,认识万级的数,认识记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确定各数位所对应的名称;掌握整万数的含义和读写。

  2、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大数目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3、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万数。

  教学难点:读整万数,了解整万数的含义,感受大数目的数值。

  二、说教法和学法

  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理解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结合多媒体,展示生活中这样的大数目,让学生感受整万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设计理念

  1、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身边的数据出发引出大数,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去读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借助于直观教具计数器拨一拨、数一数,由计数器上对计数单位的`认识直接切入数位的认识,逐步完善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进而让学生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的排列规律。

  4、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探讨认识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及相关数学顺序表,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一个逐步形成过程,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三、巩固应用、深化新知;四、总结归纳、课外延伸。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导入时,选择我国20xx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的有关数据,通过阅读这些有意义的数据,既让学生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

  学生对于相邻数位间的进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学生一起回忆万以内的计数单位及数位顺序表。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一万一万地数,从一万数到十一万,理解10个一万是十万;十万十万地数,从十万数到一百万,理解10个十万是一百万;一百万一百万地数,理解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探讨,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及相关顺序表,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一个逐步形成过程,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认识数位顺序表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的经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掌握各个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由计数器上对计数单位的认识直接切入数位的认识,逐步完善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进而让学生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的排列规律。这样安排可以为理解“读万级上的数的方法与个级相似”做准备。

  3、了解整万数的含义,学习写数、读数。

  学生借助计数器,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在此基础上,我又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整万数,帮助学生理解,多少万就是多少个万,因此需要在万级上拨出多少,拨好后再读一读,写一写并交流读、写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感悟整万数的写法和读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新知

  整万数究竟有多大,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也较难理解,通过读写生活中的大数目,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数的读法和写法,也初步体会到了整万数究竟有多大,如:******有400000平方米相当于有40个教学楼那么大。

  四、总结归纳、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使学生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堂中的自我评价更能激励学生自我发展。同时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进行课后调查,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整万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的目的也是为生活服务的。

  五、说板书设计

  我在设计板书时,安排了数位顺序表,再根据数位顺序表写整万数,并用红笔突出万级的写法,突破写书整个难点,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充分体现了板书的概括性,指导性。

小学数学说课稿9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

  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小兔安家》。首先我对为什么选择本课题进行分析。

  我们教研组研究的课题是《通过算理分析,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在前期,我们教研组以课例为载体,每位教师都立足本课题,以计算课为切入点,进行对此课题的研究。通过组内研讨,我们进一步明晰了算理分析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意义。

  如果只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那么学生就只会机械的模仿计算。如果加强算理分析,那么学生所达到的目标就不仅仅是知道怎么算,而且知道为什么这么算,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如何加强学生对算理的分析呢?我们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并达成了共识,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丰富,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并数形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理解算理是很有帮助的,在课题的引领下我选择的课题是《小兔安家》。

  由于二年级对算理方面的要求不是太严格,但是二年级学习的乘法口诀和除法却是算理分析的基础。本节课《小兔安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这部分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之前学生对除法已经有了两次接触,第一次是在分一分,初步的体会除法的意义,第二次接触是在《小熊开店》能用2— 5的乘法口诀求商。这一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除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出发的意义熟练解决问题。

  这节课中我将重点关注学生求商的方法和除法算式的意义,为学习乘除法的综合运算以及学习分数做准备,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时我尽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这节课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设计了“比赛激趣”等几个活动。

  以上就是我本次的说课,谢谢!

小学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转自数学网 )]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 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

  1、 写出体重。

  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 连一连。

  4、 找错。

  设计理念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学数学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解简易方程这部分教材有两种类型方程的解法.教材先出示例5: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X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要求3ⅹ+4ⅹ=?这在初中代数中,叫做合并同类项,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材没有出现同类项等属语.而是通过实例并借助插图,帮助学生根据运算意义,从直观上理解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例6 、7X+9X=80的解法.这也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有些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题目,需要列出这样的方程.而且这种题型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及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结合教学内容,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智育目标 (1).理解掌握形如aⅹ±bⅹ=c的方程的算理.(2).会解形如aⅹ±bⅹ=c的方程.为列方程解应用题作准备.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中的团结互助精神。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重、难点 形如aⅹ±bⅹ=c的解法

  其次,来说说我设计这课时的

  二、教学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观察法、比较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尝试教学法、迁移法,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这就很好地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推理能力。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然后说说我的

  三、教学流程

  我将教学流程设依次设计为:精心设计 运用迁移、创设情景 激活课堂、重视指导 拓展延伸三步曲。先说第一步

  精心设计 运用迁移

  教学伊始,为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景:班上准备开一次文艺晚会,派你去买些水果,你会怎样给营业员付钱?片刻沉默后,有的说:我会认认刻度,确定有几斤再付钱。因为方程本来就是等式,这样,让学生在数学中也学会生活。再出示本课准备阶段两种类型的练习题,1、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2、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5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对例5、例6的学习具有迁移的作用,通过看看、比比、算算,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解题方法可进行自主学习。因为数学本身也是充满观察与猜想的活动。如何围绕重点展开教学,如何突破难点呢?因此教学流程设计的第二步

  创设情景 激活课堂

  “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只有贴近孩子的生活,让他们感到亲切。这样才能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本课教学设计时,我对教材的例题加以调整.怎么样才能使学生熟悉而喜欢呢?我不由想起了学生去中村桔园参观一事,我灵机一动,对呀!多好的题材,这样由原来的“工地运土”变为学生熟知的“中村运桔子”。(图片)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皆数学。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在复习题(3)中,学生根据题意列出了5×4+5×3和5×(4+3),观察两个算式的特点,学生明白了这里的两种方法就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在此基础上,由复习题演变引出新课,在学生明确其异同点后,迁移运用已有知识充分进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但仍有少数基础差、能力弱的孩子难以明白。为照顾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提出要求,激励孩子们干什么都要比着干,抢着干,争着干!看看哪组最团结,愿意帮助本组学习有困难的同伴度过难关!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给他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这样,在本组同学的带动下,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也很快得出了4ⅹ+3ⅹ=7ⅹ。我又将例5的问题变成:上午比下午多运多少吨?有几个学生的答案是:4ⅹ-3ⅹ=1ⅹ。在此,强调随机教学,学生答案出现偏差,有不适当之处,教师要适时点拔,及时纠正。教师提示:1ⅹ可以写成ⅹ,1可省略不写。并通过不同类型的巩固题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算理。尤其注意b-0.6b ⅹ-0.36ⅹ的算法。这样为例6的学习解决了关键一步,掌握例6 7X+9X=80的解题方法自然水到渠成。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会算,还要让学生会说。说清算理: 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未知数ⅹ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未知数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ⅹ,算出结果.因为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也培养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只要求少数同学能归纳算理就行,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对此不作全面要求.在此教师强调检验,没要求检验的也要口算检验,这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小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从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但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教学流程的第三步设计为:

  重视指导 拓展延伸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是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恰当的帮助。”通过不同形式的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创新题,1、编两个不同的方程,使方程的解都是ⅹ=6,2、在□中填入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但是提出挑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虽只有一字只差,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我选择后者。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又为学生的新知建构拓展出更大的空间!

  最后,说说本节课的

  四、教学反思

  本课从复习题导入例5,由例5过渡到例6,一环一环,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找学生熟悉的教学题材,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充满活力;运用迁移法、尝试法、小组合作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既可帮助学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形如aⅹ±bⅹ=c的方程的算理,又可培养学生学习中团结互助的精神。使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小学数学说课稿12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学具准备: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六个部分:

  一、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家和学校两点之间很多条路,只有中间一条路是直的,用红色的线段表示;其它路线都是曲线。

  启发学生思考:小明从学校回家,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

  这一环节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这条路因为直,所以近。使学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同时,在情境中渗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反复体验,认识线段

  这个流程分三个层次教学。

  首先是直观感知:请学生把桌上的棉线拉直,观察棉线的形状。

  第二层次,通过讲解和变式练习,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讲解:像刚才的那条路,和我们两手之间的这样直直的一段线就是线段。手捏住的`棉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

  在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线段有几个端点?你认为线段的特征主要有哪些?线段的端点是怎样表示的?

  改变棉线的方向和形状:这样是线段吗?为什么?

  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线段的本质特征。

  第三个层次:回归具体,找线段。

  请学生在身边找一找有哪些线段?摸一摸线段的特征,和同桌说一说线段在哪儿,端点在哪儿?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曲直对比和变曲为直,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感知实物,再由抽象回到具体,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从而对线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认识。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件出示练习: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件出示练习: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三、动手折纸,深化认识

  首先,出示长方形纸片,激励学生:你能折出一条线段吗?

  启发学生思考,有多少种不同的折法?

  让学生先独立动手折一折,再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折法,最后展示各小组不同的折法,比比那个组的折法多。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折痕,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有长有短;通过小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折出的线段有很多条,适当渗透无限的概念。

  四、自主探究,学画线段。

  画线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分三步教学:

  第一步,先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对线段的认识,尝试画线段。

  在此基础上,给出两个方面的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

  第一个议题: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为什么?通常用什么工具画线段最多?

  第二个议题:你是怎么画的,画线段需要注意什么?

  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学生画线段可能出现的错误:缺少端点,线段不直。针对错误进行评讲。

  这里的难点是,二年级的孩子,双手协调能力还不太强,常常因为左手尺子没压紧,右手握笔用力太大,导致尺子移动,线段不直。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图方法。

  第二步,总结画法。针对孩子画图的难点,我自编了一首儿歌:左手压尺用点力,右手握笔轻轻移,画上端点别忘记。

  第三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再画线段,进一步体验线段的画法。

  五、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

  (一)基本练习:

  第一题:连一连

  先后出示两个点,三个点,问: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第二题:数一数

  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分别由几条线段围成?基础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统计错误人数和错误原因,并集体订正。

  (二)拓展练习:

  出示四个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问:每两点画一条线段,可以画几条呢?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试画,再展示做好的作业,学生互评。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评。

  教师主要讲解两种画线段的方法,在讲解中配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第一种画法,分类画线段:先顺次连接四点围成四边形,再完成四边形里面的线段。

  第二种画法,先画出过一个点的所有三条线段,再画出过第二个点两条线段,再画出最后一条线段。向学生渗透有序思想,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做好铺垫。

  六、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3、自我评价:这节课学得怎样,用什么方法学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小学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节课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很显然,这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材编写的特征: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先用数方格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过割补实验,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来源。

  (3)教材编写的内涵:

  教材编写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变换思想,进一步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同时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更重要的是通过"比一比、看一看、动一动、想一想"等手段让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用一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等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主要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长方形等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平行四边形课件,学生准备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剪刀。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次讨论,使他们自主、快乐地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法的体现:(1)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创设生活情境,设疑引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2)在探究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熟悉的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究和体验,感受新知;联系生活经验,构建新知;小组合作交流,扩展新知;创新活动设计,超越新知。

  (二)说学法

  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学习数学的终结所在。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有趣和可学,我们还应注重将数学知识提升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教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以校园风景图为引入,绿色文明指示牌为的图形为疑问,说说他们的面积,猜想,设疑。引发兴趣。这样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探索,推导公式

  1、数方格法求面积(课件出示) 数完后,问问学生结果如何?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设计,让学生掌握用数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转换法

  教师启发谈话,如果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常用数方格这种方法方便吗?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我们已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每四人一组,想一想,动一动,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若干分种,教师要注意巡视,可选择做得对的小组派一名学生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然后教师再重点的演示和完善的叙述平移(可能学生说得不准确)。

  3、归纳:

  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的面积有变化没有?拼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怎样表示?S=ab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做完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三)实际应用:

  1.测量平行四边形的长、高。

  2.计算停车场的面积。

  3.变式练习。

  4.拓展练习。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盘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四、说预设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突破难点达到突出重点的教学思路。教学难点的突破主要是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新知,应用新知,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初步形成了空间观念、渗透了转换思想,总之使学生掌握了学法,为学习提供一把释疑解难的钥匙。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

小学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已能对角进行分类。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

  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怎样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二、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 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把下列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

  2、量出下列各角。

  3、思考: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在旧知的复习中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65°的角。

  2、利用活动角,渗透角的画法。

  引导学生活动:

  教学角的画法。

  (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65°的角。

  (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请摆得比较准确的同学介绍摆角的方法。

  (4)尝试摆不同的角。

  3、引导学生学习角的画法:

  要求:利用量角器画一个65°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引导学生活动:

  ⑴尝试并体验画一个65°的角。

  ⑵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⑶请学生介绍自己画角的技巧。

  【动手操作,参与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4、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5、讨论画角的步骤。(重合、找点、连线)

  (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2、让学生质疑问难。师:大家有什么需要请教或者提醒别人注意的问题吗?

  ㈣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

  集体订正。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的角吗?(提醒学生利用手中现有工具——三角板) soft/

  2、让学生画60°的角,由学生代表展示这两种方法。

  3、提问: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我们常用的一副三角板有两个,每个角的度数如下:

  下面我们来画一画。

  ⑴动手尝试:分别用一块三角板画角。

  ⑵使用两个三角板用加或减的方法画角。

  ⑶合作交流,按照同样的画法还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直观,有趣。在小组的共同活动中,学生也体会到合作的愉悦。】

  4、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比较与三角板的画法,发现问题:

  用三角板那不容易画出的角,而用量角器能准确地画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画角时应该根据角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画。

  5、提问:你还有其他不同的画法吗?

  【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其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被深化。】

  五、发挥想象,培养创新。

  1、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

  45°135°75°

  演示并指导学生折角。

  2、利用手中的学具画135°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90°+45°,180°-45°,60°+30°+45°,用半圆仪、三角板)

  【学会灵活运用特殊角画角,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画 角

  1、用量角器画角:

  重合、找点、连线。

  直接画 30、45、60、90度

  2、用三角板画角: 加一加 75、105、120、135、150度

  减一减 15度等

  合理选择画角方法。

  如果您觉得好的话,请告诉您身边的朋友,您的支持才是我们的动力!

小学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相交与垂直》是选自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属于新课标中“空间与图形”的一部分。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和认识了线、直线、射线、角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相交与垂直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奠定基础。陈老师确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中两条直线的相交与垂直。

  ②能利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③理解点与直线之间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最短的原理,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感知 生活中处处皆数学,热爱数学的感情。

  教学重点:1、感知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特征。

  2、能正确画出点与线之间的垂线。

  教学难点: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大纲,以及结合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本课时陈老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1、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比较、分析、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让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说学法

  新课标强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本课时的学法指导上,陈老师将让学生在感知体验、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运用的过程,让他们能够清楚地理解平面中两条直线相交与垂直的概念,如何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生动而活泼。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完成教学任务,本课时的教学过程陈老师分为四个环节六个小步骤来完成:

  (一)学情调查(二)质疑探究(三) 达标检测(四)拓展延伸 其中第二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将内容细化为四个小步骤,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知识。

  第一个环节:学情调查陈老师设计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线,得出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交平行线.

  第二个环节:质疑探究

  第一步:自学课本,互相交流。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后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

  第二步:自学课本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学得出互相垂直的概念.

  第三步: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

  让学生拿出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让学生自己验证折痕是否互相垂直,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垂直的概念

  第四步:实践活动找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

  第五步:画一画

  这一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为此又细分为三小步:(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过点A画已知直线垂线。

  第三个环节:达标检测,完成教材作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淘气要过河,怎样走最近. 让学生懂得用点到线段垂线距离最短的原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小学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经典说课稿10-23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2

小学数学说课稿01-31

小学数学经典说课稿模板06-03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说课稿02-20

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04-25

小学数学说课稿【热门】05-24

【热】小学数学说课稿05-28

小学数学《圆的面积》说课稿05-23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08-26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