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6-13 15:59: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手指》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手指》是

  先生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散文,编排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本单元一个重要的语言要素就是感悟作者语言的风趣幽默。这篇课文就是用生动而又风趣的语言,通过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本单元的语言要素,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能通过多种方式理解“窈窕、堂皇、附庸、养尊处优”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中心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进行简单的仿写

  3、通过抓关键词品析大拇指的姿态和性格特点,激发学生对大拇指似的人物的

  崇敬之情,感悟作者语言的风趣幽默。

  重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理解大拇指的姿态特点和性格特点

  难点

  根据五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品悟文章语言的风趣幽默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

  1、品词品读法。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词语,品味词语的准确、生动,并通过反复地朗读训练,积累好词,培养语感。

  2、想象描述法。借助课文语言文字的创设情境、想象大拇指的形象以及像大拇指似的人物,让学生披文入境,品词品读,并进行写作训练。

  (二)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品词析句、展开联想等多种途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体味作品的语言幽默风趣。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1、从作者“丰子恺”入手,让学生谈谈对他的了解。

  孩子们自然会提到已经学过丰子恺的《白鹅》,接着追问:为什么对这篇课文印象深刻?自然地提到作者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大师的风采。”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

  (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预习自学能力,所以这一环节,我力图从学生自身需求出发,去学习难读、难写、难理解的字词,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1、读音

  大屏幕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让学生自读,然后提出需要提醒的读音(主要是平翘舌,鼻音和三声连读)及多音字

  2、词意

  让学生提出自己比较陌生的词,其他孩子帮助理解

  3、字形

  再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同样让孩子自己观察,提出难写的字,老师范写,学生再练写

  第三步: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抓出中心句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朗读和概括能力。

  1、让孩子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主要内容

  2、课文主要内容在那一段明确写了?引导学生找到中心句

  3、根据中心句推测作者在写五根手指时会从那几个方面进行描写(引导学生抓中心句中的重点词——姿态、性格)

  第四步:品读“大拇指”,感受语言的风趣幽默(重难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环节,我将按以下几个步骤来教学

  1、抛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自读第二段,说说你从这段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大胆地去动手,动脑,去发现。

  2、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交流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姿态

  从那几个方面写大拇指的姿态?他在你脑海中是个什么形象?能读一读吗?

  (2)性格特点

  吃苦耐劳:

  a、引导学生体会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标点的运用,重点词的感悟

  b、联系生活,大拇指还能干什么?并仿照文中排比句写一写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默默无闻:你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的这一特点的?

  (3)拓展:

  由大拇指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由此产生敬佩之情,鼓励孩子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22、手指

  姿态:其貌不扬

  大拇指吃苦耐劳

  性格

  默默无闻

  结束语: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教师的导立足生的学,在教学中与学法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使他们主动的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再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2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什么是搭石,为什么搭石。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手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情分析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的作者刘章是一位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作家,他的作品既质朴纯真,又简约大气,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本文就通过描写农村生活中看似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以及农村生活中乡民们质朴的生活小细节,让读者体会到平凡中的美丽,朴素中的高尚。对于即将学习本篇文章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了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对课文发出自己的感想。特别本班的学生多来自农村,生性朴实,更易理解乡民们的淳朴。

  3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手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图片导入

  1、(出示PPT)看,这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数目,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可是每当作者刘章爷爷回忆起自己的家乡的时候,觉得家乡最美的并不是这些景物,而是家乡的搭石。

  2、这些不起眼的小石头,到底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活动2【讲授】明确目标,初读课文

  1、“搭石”这个词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一定非常陌生,学生提出看到课题所产生的疑惑,教师适时引导,归纳问题。

  A.什么是搭石?

  B.为什么要搭石?

  C.人们是怎么过搭石的?

  D.搭石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并且试着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活动3【讲授】细读课文,答疑解惑

  (一)什么是搭石

  1、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什么是搭石?(进入秋天……)

  2、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又是怎样过小溪的呢?(山洪过后……)

  3、以“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句式反复操练,熟悉掌握“脱鞋挽裤”,并体会没有搭石时的不方便。

  4、再读课文,谈谈搭石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走搭石

  1、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找出作者描写人们走搭石的句子,并想像当时的画面。

  2、按顺序交流找到的句子。

  A、一行人走搭石:每当上工、下工……

  (1)读通句子,学习多音字“行”。以男女生,前后组等方式读句子,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协调有序”的意思。

  (2)请生单独朗读,读出情感,读出诗意。

  (3)以句悟情,体会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美。

  B、两个人走搭石:如果有两个人……

  (1)请学生两人表演,再现两个人走搭石的情景。

  (2)再读悟情,体会两个人走搭石时的谦让美。

  C、青年人与老人走搭石:假如遇上老人……

  (1)模拟表演,情景再现。

  (2)细读语句,体会词语“理所当然”、“伏”所表达的意思。

  (3)反复朗读,体会乡亲们走搭石是的互助美。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学生就这一课的内容说说自己的感悟,体会时间会改变,但家乡的搭石美、乡亲美,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活动5【作业】作业布置

  日常小练笔:把自己发现的平时生活中的平凡的美的事物或者场景写下来。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3

  教材简析:

  《将相和》这个故事改编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它借完璧归赵、渑整曲折的故事。此外,通过故事树立人物形象,通过感受人物形象了解历史是这篇文章的特色。学生通过了解文中的人物,可能会对那段历史产生兴趣,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史记》。

  教学目标: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讲述了将相失和到成为至交的一段历史佳话。文中看似独立的三个小故事,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故事的起因,三个小故事构成“将相和”这一完

  基于这篇文章的记叙特点,以及本单元“感受人物形象”这一训练重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定位在以下几点:

  1、朗读课文,通过加小标题,理清文章的脉络。

  2、引导学生透过历史事件解读人物,感受廉颇、蔺相如的鲜明个性。

  3、把自己对事件、对人物的理解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教学设计:

  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实现上述教学目标。

  一、搜集资料,为解读文本做好铺垫。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距今二千多年。那段历史对于对于我们来说是遥远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这种遥远与陌生势必会导致对文本理解的局限。因此在课前我们有必要去了解那段历史。如搜集:战国局面、杰出的人物、特别是蔺相如、廉颇的事迹。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丰厚了,才能引导学生深入的解读文本,为课文的研读做好铺垫。

  二、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默读又是高年级教学的训练重点,因此我们可以采用默读课文,加小标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请学生说说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指导,渗透概括小标题的窍门,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解决了课后练习的第二题。

  如:概括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小标题。学生发言中如果提到“完璧归赵”这个词,我们可以顺势引导学生用精练语句的方法概括故事内容,总结小标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到完璧归赵这个词,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在课文中就有一个词能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你能找到吗?学生找到“完璧归赵”这个词以后,我们就可以借小结之机对学生进行点拨:是的,凝炼书中的语句我们也可以概括出小标题。

  再如: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学生很难用凝练的语言概括出小标题来,这时我们不妨请学生想想: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呢?进而引导学生用抓住事件发生地点的方法概括小标题。

  在学生概括小标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请学生用三个小标题来说一说《将相和》的故事,同时思考三个小故事之间前因后果内在的联系。这样,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而且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达从整体上把握了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深入研读,透过历史事件解读人物。

  现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品析人物。

  本文教学,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通过读故事,围绕:将是怎样的将?相是什么样的相?这一中心问题引领学生走进人物,感受人物的鲜明个性。

  有句话说得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不同的人读《将相和》,心中就会有不同的将相的形象。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可能把蔺相如的形象定位在机智勇敢,把廉颇的形象定位在知错就改。可是,阅读本身是多元化的',孩子们的体验也是多元化的。例如交流:相是什么样的相?这一问题,学生对蔺相如的解读可能是机智勇敢,可能是顾全大局,还可能是有尊严、赤胆忠心等。那么,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蔺相如的形象在文中是十分丰满的,而描述廉颇只有寥寥数语。学生很难对廉颇有一个全面地认识。那我们就要引领学生找出与廉颇有关的语句,品读文本,解读人物。如品读:“在渑池之会上,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准备。”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发言,补充一些和廉颇有关的史实资料,透过这些资料引领学生全面地认识廉颇这一形象。在备课过程中,我搜集到了这样一些内容:1、《史记》对廉颇的评价:廉颇者,赵国之良将也。2、赵王赴渑池之会前,廉颇与赵王约定:如果发生不测,有太子继位。3、廉颇领导的长平之战,以赵国的弱小之势抵御秦兵长达三年之久。至于,向学生展示哪些资料,以及这些史实如何呈现给学生,老师们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自行设计。

  通过解读人物,将相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已经鲜活了,这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在品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整体回归,升华主题。

  此时,学生对主题的把握是零散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将相和”中“和”的含义。待学生充分思考后,我们可以出示字典中“和”的解释,请学生进行选择,并说出理由。学生对“和”的理解是多元的,大多数学生可能粗浅的认为“和”是“和好”。此时,我们要充分体现主导作用,引申到:将相和好国则安,赵国才会出现和平、和谐的局面。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谈礼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把读的主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读书。”根据这些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3、教学重、难点:

  懂得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这一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编写特点决定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质疑问难,展示探究,在读中体会感情,明白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从而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二、说学情。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已习惯懂得按一定的预习方法预习课文。学生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学习本文的三个小故事要从以下三点入手:a、划出描写人物态度和语言的词句,能有感情地朗读;b、在表演中体会礼貌的好处;c、能讲出每个故事重点要说明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对比自己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采取谈话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文明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提出问题,文明礼貌有什么好处?接着板书课题,走进文本。通过复述回顾,让学生明确本课作者的观点以及作者所举的三个事例:问路、踩裙、理发。

  (二)设问导读。

  在本课,我围绕三个故事设计了三个问题:读故事,学知识,明道理。

  引导学生抓住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去感悟人物特点。在这个环节中,我认为既锻炼了小组之间成员的默契度,也增加了全班同学的凝聚力,也让他们在分角色朗读、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礼貌待人的好处。

  (三)展示交流。

  1、故事交流。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能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文本,在交流展示的环节中,教师只需要予以指导、点拨。对于学生的表演,通过生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源于不断的积累。

  打开你的知识库,展示一下自己吧!请你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礼貌待人的事例,并写出有关礼貌的名言、俗语或成语。

  学生畅所欲言,在班上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课下搜集的小故事,联系生活实际,真正感受到礼貌待人的好处。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天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因此,在这里,我让学生交流古今中外一些有关礼貌的名言、俗语和成语,让他们养成积累名言警句、俗语、成语的好习惯,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达标检测 拓展延伸。

  语文来源于生活,更要运用到生活中去。通过读写练习来锻炼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也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5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全诗分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四蹄腾空、凌厉奔驰。这匹宝马良驹在诗人细致的刻画下,是那样的气韵生动,惟妙逼真。诗的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写它纵横驰骋,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豪迈情怀、壮阔胸襟、雄伟志向的写照。

  根据教材编写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我将教学目标锁定在: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诗所表达的诗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再现形象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说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教学中应让学生积极地诵读,在诵读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基于此,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解诗题

  “杜甫是我国唐朝时期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关于他的诗,同学们能背多少?”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背诵杜甫的其他诗作。接着引出课题《房兵曹胡马》,学生利用工具书解题,胡马:古代称来自北方和西方民族的马,也就是诗中的大宛马。教师讲解和汗血宝马有关的故事,让学生在学文之前就先认识杜甫笔下的雄健之马,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初步感知,明诗意

  《语文课程新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我首先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这一步骤来展开学习。自读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尤其要注意读出诗句的节奏,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本诗需要注意的字词有:锋棱竹批峻堪骁腾

  学生采用读读、议议、查查、问问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初步解决后,反馈信息,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理解诗意的情况,教师以学定教、以导顺学,在疏通字意的基础上,感悟诗意,讨论交流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体会马的外形,再抓住“风入四蹄轻”“体会马前进的速度,抓住“真堪托死生”和“万里可横行”体会马的骁勇,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这匹马的外形和它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的场面,将诗句在学生头脑中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有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三、细读品味,悟诗情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这匹马有了准确的认识,教师又继续引导,作者的朋友房兵曹骑着这匹马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英勇杀敌,报效祖国,假如是你是房兵曹,骑着这匹战马你会做些什么呢?杜甫骑着这样的好马又会做什么呢?教师介绍杜甫写这首诗时唐朝国力强盛,他正处于青年时期,锐于进取,胸怀大志。至此,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马的品格和杜甫的相似之处,诗的意境喷薄而出,在反复诵读、感悟中,营造特定的情境,突破了难点,实现学生、诗人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

  四、拓展延伸,晓诗人

  出示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采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联系老师介绍的杜甫的生活背景,自读感悟诗的意境,巩固学法,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以时间为经线,深入认识伟大的诗人杜甫,感悟古诗独特的魅力。

  说教学反思:

  1、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教师以学定教,以导顺学,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举一反三,注重知识的迁移。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的情怀。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面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品悟出诗句背面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教学中,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平面的诗句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并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投身于其中,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愤诗人之所愤……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想象的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3、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的培养,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情境,通过品析文眼,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境中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意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导”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导”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导”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较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感人的文章。《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文章如果把握不好语言文字训练,容易变成品德课

  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二、说学生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准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探究性教学,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四、说学法

  学生主要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探究等方法学习本课。

  五、说教学目标:

  针对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舍己救人的精神。

  4、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色。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时,我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复习词语,顺情引导。

  听写几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把学生带入情境。

  (二)、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我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山洪暴发的情景。看完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刚才你看到了些什么?这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交流以后再请学生看书,指名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情况的危急?村民们在这种时候又有什么反应?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首先通过课件,把学生带入那个山洪暴发的村庄,然后再来感受语言文字,在学生自主、自由、充分的读书之后,将个人的感悟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同时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以此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

  2、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可来到木桥前,人们都停住了脚,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读后交流(因为老汉像一座山一样站在木桥前。)从这些地方,你能感受到什么?(感受到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之高,的确是全村人都拥戴的党支部书记。)

  那么,老汉是怎样组织村民们过桥的?从中你又能看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用笔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空白处做批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并辅以感情朗读。

  “响鼓要用重锤敲。”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要用充足的时间,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自主读、划、批、注,钻研文本,推敲词句,在学生交流感受时适度引领学生深究并作点拨,提升学生的认识深度。最后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再一次感受那扣人心弦的场面。

  3、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引读第三部分。这位老太太是谁?(是老汉的妻子,小伙子的母亲,小伙子也是老汉的儿子。)同学们,读到这里,请你们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符号,或一个动作来表达此刻心中的感受吧!

  让学生“情动而辞发”,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语言实践的活动。学生作品最好能有充分展示和评价的时间,使得学生能互相启发,学习效果进一步得到提高。

  4、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再次就题目展开讨论,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从而深刻体会“桥”所蕴含的深意。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如,“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5、学习写作方法。

  语文课,了解文章内容是一个重要目标。但对高年级来说,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也是不容忽略的。语文最终还要落实到听读说写上来。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震撼人心。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具匠心,看一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哪些特点。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7

  《司》是国标本的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时间编成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本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发愤”二字,既是全篇的文眼所在,也是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巨著的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文本语言精练,凸现了人物品性,是对学生进行“读中悟,悟中读”的语文基本功能力训练的好教材。

  基于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我认为,汉朝时史官的重大职责、司马迁所受的冤屈,对学生来讲,相当陌生,缺乏这些知识基础,对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弥足珍贵,是非常不利的,也会使学生体悟不到《史记》的崇高的史学地位。因此,教学中要适度对一些虚写的语言作充实处理,以变突破难点。

  鉴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本课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初步《史记》的史学价值和地位。

  其中目标3司马迁发愤著书的过程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领悟这个过程中折射出的司马迁的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分两课时组织教学。

  第一课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练习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指导朗读的同时结合生字新词的检查和指点,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叙述条理和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采用抓住文本重点和难点,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发愤”进行“读悟品”,理解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真正原因,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进而引导学生联系司马迁的生活经历,初步领悟司马迁以历史的真实、国家的利益为重,忍辱负重的可贵品质,从而引领学生突破文本的难点。

  一、复习导入。

  1)回顾课文重要内容:幼年受熏—牢记父托—忍辱负重—终成巨著

  2)精读感悟。

  1、首先让学生总览全文,抓住“发愤”提出纲领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发愤?在什么情况下发愤?是怎样发愤的?),切入文本的新授。

  2、体会“发愤”。

  A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受父亲影响”一句,引导学生探询司马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从中也可初步感受要“发愤”著书的深层原由。

  B抓住司马谈临终前的嘱托“你一定要……啊!”这一句,来感受写好一部史书的艰难和意义的重大。只有体会到这一点,结合第一自然段的理解,才能为下文“负重”奠定理解上的基础。

  C抓住课文倒数一、二自然段,用划、写注的方式,分析这一段中司马迁受刑后的想法和做法,引导学生体悟司马迁忍的是什么样的辱?(常人所不能忍的辱),负的是什么重?(描述从黄帝开始到大汉朝两千五百年的历史的一部巨著),使学生对忍辱负重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另一方面,从“司马迁几次想自杀了此残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那么,到底是什么在支持着司马迁能忍人所不能忍的辱,负人所不能负的重,而奋笔疾书呢?从而加深对司马迁“发愤”著书原因的感悟,并进一步突破难点,感受司马迁视事业为生命、置荣辱于度外的伟大人格。

  D抓住末节中的数字“13年、60岁、52万字”及词语“终于、耗尽、毕生”等,结合对上述三个部分的理解,朗读感悟《史记》写作的艰辛和成就的巨大。

  3、小结。

  围绕课题,抓住“为什么说司马迁是发愤写《史记》?”或“什么地方最使你感动?”来总结全文。

  三、拓展延伸。

  对《史记》地位的充分认识,可以进一步提升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因此,教学中,安排让学生读一读鲁迅等一些名人给予《史记》的高度评价,可以让学生对司马迁、对《史记》的情感得到升华。

  四、课堂练笔。

  围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事,你此时最想说的是什么?(可以是最自己说,对同学说,对司马迁说,对心有志向而身处困境的人说)

  以上只是我初步的教学构想,教学实施中有待进一步调整、细化,使之更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8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围绕草塘的“可爱”,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

  课文是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形成思路的:课文先交代了要去草塘的原因(呆腻),接着写了草塘的美丽景色(惊喜),然后写了草塘春、冬两季丰富的物产(赞叹),最后通过描写“我”在水泡子里逮鱼和看到河水倒映出草塘的美景,而深深地爱上了草塘(爱恋)。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训练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地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了解北大荒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地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

  了解北大荒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感情。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立足工具,弘扬人文”,需要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品味语言、咀嚼文字、体验情感。本课的教学旨在捕捉课文的关键句段及灵动的字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品味,读中悟情。

  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精神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本课选择的基本教法是“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合作讨论代讲,以图引文、图文结合”。

  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划、练、议、品”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时主要教给学生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联想及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学了《可爱的草塘》一课,草塘的可爱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景美、物丰。那么,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前往北大荒进行一次愉快的旅游。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塘美景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教学课文第五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找出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同桌交流读后感受。这时学生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学生们都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如“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句话写得很美。“翠绿翠绿、发光、鲜亮。”写出了草塘的色彩美,"欢笑着、翻滚着"写出了草塘的动态美。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重难点的关键。因此,接下来的课文教学,我采取的“读占鳌头”的学习方法。面对草塘这美妙的人间佳境,我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示范朗读。范读会让学生一下子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的感觉,学生一定会情绪激昂,跃跃欲试。我适时激情引导“这美丽的草塘,是多么令人迷恋呀!它不仅广阔而且美丽,那一丛一丛的绿颜色向你展示它们生命力的旺盛,不由使你也感到,自己仿佛就是它们当中的一员。这里的草塘颜色是绿的,但这绿并不单调,它有光泽的美,有变化的美,更有着动态的美。让我们边读边想象画面,将这幅美丽的画卷记在心中。”通过交流读书的感受,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通过教师的范读,帮助学生去感悟美;通过激发想象,促使学生去深化美;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进一步去享受美。

  在教学“小河奇景”这段时,“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我抓住了学生在朗读时对“啊”字不同处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

  课文中描写小河奇景这一部分作者用一组排比句展现出了一幅迷人的美景,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我引导学生像这样的文字,我们也能写。这样吧,我给大家开个头“夕阳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想象的闸门都会打开。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中迸发出火花,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此环节也成为本课的'亮点之一。

  三、自渎自悟,感受“丰富物产”

  课标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训练学生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想这几段文字围绕哪句话写的?并引导学生结合小丽的介绍加上自己的创造说一说“瓢舀鱼、逮野鸡、追狍子”三件事。

  学生说故事之前会再次阅读课文,说故事是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内化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在故事过程中注意说话语气,要流露出对家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此环节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听说能力、想象力进行了训练,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草塘的物产丰富、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有机统一。

  四、畅谈感受,结束“草塘之旅”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十分重视读写结合,他说:“阅读教学要读写结合,找准读写结合点,为学生提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

  临近下课我对同学们说时间不早了,我们这次愉快的旅行也该结束了。在我们即将离开这片可爱的草塘的时候,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受要告诉朋友,告诉亲人,告诉今天在座的老师们。好,那就在老师课前发给你的纸上(出示:编一句俗语,写一点感受,设计一句广告词,当然,写一篇小文、作一首小诗、画一幅小画、谱一支小曲……)这一环节,有机的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

  学生们的精彩创作让我诗兴大发,也即兴作了一首小诗:草塘茫茫绿浪涌,春冬两季乐无穷。物丰景美惹人爱,美丽画卷记心中。此环节设计将教学推向了**。

  五、总结全文,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在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完成练习;并通过板书总结课文。通过练习学生明确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全文,可促进学生对全篇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提纲挈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六、作业

  推荐读文章《野河塘》

  小练笔:学了课文之后,你想到你的家乡有哪些独特的风光,物产吗?拿起你的笔写一写。

  “给学生多大的舞台,学生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只要我们多花巧心,给学生创造更多想说、想写的机会和空间,我们的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一定能跳出更美的舞。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小麻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把这篇课文安排在教材的开场是有其特殊的含义的,说明了这篇课文在教材中是十分重要性。

  《小麻雀》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只还不会飞的小麻雀不听劝告妈妈,试图飞出窝来却一不留神落到窝下,遭遇到了大花猫袭击,麻雀妈妈为救他,奋不顾身地用身体挡住大花猫,最后导致自己的尾巴被花猫咬掉的故事。

  本课文虽然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给人很深的启迪。

  根据新课标的第三阶段(5-6年级习作)的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读本课生字、词。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了解重点语句所隐含的情感色彩。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能够正确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并抓住重点句子,了解其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去把握文中的重点句,并理解其意蕴是本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前准备:让学生阅读“学习链接”,或查找更多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有条件的可以找高尔基的《童年》等作品来读一读。

  二、说教法和学法(时间控制1分钟)

  在教学方法上,我认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设计,贵在创新,贵在切合学生实际,叶老先生曾说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结合五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本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时间控制5分钟)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

  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将采用启发式谈话导入:四年级是我们学过了一篇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让我们看到了动物中伟大的母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也是关于麻雀的课文《小麻雀》。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著名大作家高尔基的这篇童话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收获呢?随后揭开课题,并简要了解作者高尔基的概况后,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并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普季克是怎样的一只麻雀,麻雀妈妈又是个怎样的妈妈?同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教师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鉴于此,在“研读赏析,体验情感”环节中,我首先设置一个问题:从第一至第十三自然段小麻雀与麻雀妈妈的对话你了解到了什么?采用分角色的办法,抽选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来朗读第一至第十三自然段。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问题答案。

  接着,全班有感情的朗读14-19自然段想想小麻雀和妈妈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从中你看出了什么。紧接着,我将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重点理解课后练习第二题的句子,并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能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因此再对课文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课后星号题中的那个问题。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

  3体验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细致,陪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两道课后作业:

  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优美词句》小笔记本上;

  作业2: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过不听父母劝告的情况,是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课后把它写出来。

  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时间控制1分钟)

  板书边写边讲:本节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母子对话:小麻雀充满好奇,充满疑问;妈妈则细心照看,再三告诫;第二个阶段是经历危险:小麻雀一不留神,掉到窝下;妈妈奋不顾身,保护孩子;第三个是内心感受:小麻雀既高兴又难过。最后总结出全文的思想感情是:不听劝告吃苦头;经受磨练长本领!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求全面而简洁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体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初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 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描写了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在角落工作的妈妈”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

  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

  这些地方突出表现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表达出对母亲深深地敬意与无比地热爱。

  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印象。

  学习这篇课文,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这句话是说,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使我满足了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果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 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

  (2)对词语的理解。

  失魂落魄——形容极度惊慌,行动失常的样子。 震耳欲聋——耳朵都震得快要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龟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3 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三、说教法

  1、本文是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初读课文时,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能流利地朗读全文。

  2、在读通、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勾画出描写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和体会,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2)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工作在噪声震耳欲聋的角落,争分夺秒,“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以上这些,与妈妈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了强烈对比。“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课文中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集中表现了慈母深情,同时反映了“我”当时的感受、体验,表达出强烈的热爱母亲的情感。“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4、结合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的阅读,可让学生谈谈日常生活中母亲对自己关爱的小事,表达热爱母亲的感情,加深对课文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3 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知识分析: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我们去旅行”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文章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全文语言简洁、质朴,写出了徐霞客这位“奇人”卓尔不群的一生。

  2、知识特点:课文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对徐霞客的高度评价,称他是一位“奇人”,全文紧扣一个‘奇’字,写出了徐霞客这位‘奇人’卓尔不群的一生”,并且详尽的列出了称徐霞客为“奇人”的四个原因。“阅读”一词紧扣教学切入点和学生学习的起始点,直奔文章主题,围绕“阅读”二字展开讲述了徐霞客的阅读独特之处,体现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3、教材特点:文章语言简洁、质朴,全文紧扣一个“奇”字,写出了徐霞客这位“奇人”卓尔不群的一生。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读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重点、难点: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经过前四年的学习,已经逐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理解的能力,敢于质疑,乐于解疑。学会了搜集并筛选资料。学生学习本课有几个困难:一是具体事例叙述简略,不能满足学生探索的兴趣,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离学生生活距离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三是要抓的词语很多且不够通俗。

  四、说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共分六个环节完成,分别是: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三)品读文本,感受人物行为。

  (四)研读文本,感悟人物品质。

  (五)总结文本,拓展延伸。

  (六)课后实践,完成练习。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通过师生间谈话的方式引出对课文的学习。我是这样引入的:

  1、同学们平日喜欢阅读吗?都读些什么?(学生根据日常阅读自由回答)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阅读”的故事。(板书:阅读)是谁在阅读?(板书:徐霞客)他阅读的是什么?(板书:大地)

  2、介绍作者

  设计意图:以“阅读”为学习本文的切入点,即巧妙揭示课题,又让学生初步明白了徐霞客的阅读与常人阅读的不同之处,而且以学生平日的阅读经历为媒介,易于学生接受,同时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分两步进行:

  1、检查预习,积累词语。

  2、概括地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品读文本,感受人物行为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后,本环节要重点处理的问题是:了解徐霞客是如何阅读大地的,充分感受人物的阅读行为。

  1、教师提问:徐霞客是如何阅读大地的?画出相关的句子,从中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阅读历程?在画出的句子旁做批注。

  2、交流: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阅读历程?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我是这样处理的,通过:读、画、思、议四个环节完成教学。

  读:带着“徐霞客是如何阅读大地的?”这个问题默读课文相关段落。通过阅读,使学生对文本建立起初步的认识。

  画:画出有关描写徐霞客是如何阅读大地的`有关语句。

  思:从徐霞客阅读大地的行为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一种怎样的阅读?通过思考,引导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完成个性体验,产生基于自身认知的阅读理解,完成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

  议:交流各自的学习所得。

  (1)交流阅读感想:通过读书,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阅读历程?学生可能回答:这是一个艰辛、千辛万苦、漫长、危险……的阅读过程。只要学生的回答合情合理,教师均应当给予肯定。

  (2)他的艰辛(千辛万苦、漫长……)的阅读过程,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学生可能会找出以下语句:

  ①“他用双脚,一步一步地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

  提问:你从哪些词语中能深刻的感受到他的艰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双脚”“一步一步”“半个”等词语,联系第3段“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连道路都没有”,全凭一双脚,何其艰苦。(板书:用双脚)

  ②“半个中国大陆”、“行程九万里”、“横跨中国十六个省份”

  点评:引导学生关注“半个”“九万里”“十六个”等表示数字的词语,再出示徐霞客游历图,引发学生的视觉冲击,告诉学生“九万里”比绕赤道一周还要长。由此感叹徐霞客的阅读历程真是长路漫漫啊。

  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治安不好,盗匪横行”、“遭遇盗匪抢劫,财务尽失,还险些被杀害”、“洞口盘着一条蟒蛇,他还是设法进去”

  点评:他这是在用自己的生命阅读着大地。(板书:用生命)

  ④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为什么称之为“雄心壮志”?学生再读读这句话,关注“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点评:只有亲自实践,才能探求真知。(板书:用真心)

  ……

  (3)在学生对徐霞客的阅读行为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感受后,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

  对课文的理解应当有一个准确的切入点,只有找准这个切入点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同时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因此,在本环节中设计了“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阅读历程?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这个问题,紧扣“阅读”,带动对全文的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思考、感悟,对徐霞客的“阅读行为”建立起一个充分的认知。通过本环节的教学,同时为后面“研读文本,感悟人物品质”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环节也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之一,我将在后面教学关键处的处理做进一步分析。

  (四)研读文本,感悟人物品质

  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要了解徐霞客做了哪些事情,他是如何“阅读大地”的,更应该透过他的行为,去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心灵深处与他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是什么原因促使徐霞客历尽千辛万苦,甚至不惜付出生命去阅读大地?请同学们再读读书,想一想,小组内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这句话也是学生最容易关注到的。我将这句话与“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他的考察纪录,经过现代地理学家的实际勘探,证明他的观察和描述非常准确,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这两句话进行对比,通过“大量”、“第一手”、“证明”、“很有价值”的重点词语,体会正是徐霞客这种不畏前人,敢于“求真求实”的精神才使得他历尽千辛万苦,甚至不惜付出生命去阅读大地。(板书:求真求实)

  但是,如果学生的认识仅停留在这个程度,对人物伟大精神的体会显然是不全面的,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尊重作者的原创意基础上,发挥教者的主观意,对教材进行“多退少补”式的处理,在学生容易疏忽的地方帮助学生挖掘教材的内涵。因此,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引导学生。

  环节一:说一说

  文中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语句,让学生说说意思。教师补充:徐霞客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他自幼也是饱读史书,聪慧过人,面对他这种阅读大地的做法,和他一起读书的同窗好友会说些什么?他的家人会说些什么?

  通过此环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徐霞客时代的人读书是为了求取功名,光宗耀祖;再对徐霞客言行的学习了解,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徐霞客的“卓尔不群”。从而体会到徐霞客面对劝诫、不解、嘲笑……不为所动,淡泊名利,立下雄心壮志,这也是他阅读大地的原因之一。(板书:淡泊名利)

  环节二:解一解

  文中有“锲而不舍”一词。提问:“舍”是什么意思?(舍弃)徐霞客“舍弃”的是什么?(……)徐霞客“不舍”的又是什么?(……)

  通过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懂得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得徐霞客求真求实,敢于推翻前人的错误论断,甘受三十多年的寂寞孤独,这也是他阅读大地的原因之一。(板书:锲而不舍)

  环节三:想一想

  创设情景:徐霞客22岁开始阅读大地,至56岁生命最后时刻还在整理自己的书稿。当他看着这些书稿时,他会想些什么?(我的这一生过的有价值;能给后人留下这些准确的记录,我没有白活;虽然我吃了很多苦,遇到过很多危险,但是很有意义;只可惜我的生命太短暂,还有很多地方我还没有来得及去亲自调查,留下了遗憾;……)

  引导学生体会正是这些信念支持着徐霞客,让他为后人所称赞。这也是他如此阅读大地的原因之一。

  通过这几个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人物的完整认识。

  设计意图:

  本文语言简洁、质朴,没有难懂之处,关键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一些重点词语、句子,体会文章所赞颂的徐霞客淡泊名利、求真求实的精神。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创设(“说一说”、“解一解”、“想一想”等)一些多样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人物情感,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给学生的个性理解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这些个性的、独特的理解来源于书本,但又不囿于书本,即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进一步挖掘了教材资源。

  (五)总结文本,拓展延伸

  1、你知道课题为什么说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了吗?

  在前面几个环节细致的学习后,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回顾课文,借以巩固课堂所学。

  2、《徐霞客游记》片断赏析。

  游天台山日记(节选)

  ……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悬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

  可让学生简单说说意思,也可以谈谈读后的感受,从而感受《徐霞客游记》这部奇书细致入微的描写,浓厚的生活实感,高超的艺术性。

  (六)课后实践,完成练习

  1、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向别人简单的介绍一下这部书。

  2、关于徐霞客“奇人”“奇事”的故事有很多,课下同学间进行交流。

  四、说板书设计

  徐霞客(奇人)

  用双脚淡泊名利

  用生命阅读锲而不舍

  用真心求真求实

  大地

  《徐霞客游记》(奇书)

  五、说反思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即使再好的教学设计,因为课堂上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个体,教师在掌控课堂时也会有未预料到的情况出现;因为即使有再令人举手称道的课堂设计和课堂生成,在一些小地方的处理中也都会有瑕疵的遗憾。也就是这遗憾和永远的不满足以及教学中精益求精的教学追求,才更吸引并促使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千锤百炼,不断在实践中磨练自己、提升自己。这就是教学艺术带给我的享受,这就是教学艺术的魅力所在。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泰戈尔的《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写得一首散文诗,这首诗从一个孩子的假象写起,以印度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教学这首诗,我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朗读,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认知阅读。

  教学中的重难点分别是:

  教学重点: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认知阅读。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时间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泰戈尔。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处处可以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二、指导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

  有感情的朗读诗文,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并用一句话来概括。

  2、认知阅读A、朗读比赛

  小组内自由组合,一人读妈妈,一人读孩子。看哪组读的最好,人物的感情表达的最贴切?

  B、讨论:

  ①请同学们自由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诗节,要求围绕着“我”和妈妈的性格特点,在诗文中找到你认为最美、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地方“我”和妈妈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

  ②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我”为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C、请全班同学重新巧排诗句,使之成为一首赋予我们自己情感的诗歌,小组讨论完成,看哪个小组改编得又快又好。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情节的完整性。

  三、拓展阅读

  1、学习这首散文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主题,模仿这首散文诗的语言风格,写出属于你自己的小诗。

  2、假如明天是你妈妈的生日,那么在贺卡上写一段话给你的妈妈,有一个要求,用“假如我变成了什么”作为这段话的开头,表达你们对妈妈的爱。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是一篇经典的课文,改编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课文讲述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在门客孙膑的帮助下,一反常规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最后赢了齐威王,取得了胜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观察,扬长避短,善于发挥自己长处就能取得胜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策、荐”这2个生字,会写“赢、拳”等4个字,正确读写“赏识、胸有成竹”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理解课文主旨,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的分析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难点:

  理解课文主旨,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的分析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本课人物对话比较精彩,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读准人物对话语气。通过朗读,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难点在于了解田忌是怎样取胜的,可以让学生列出图表,发现马的对阵顺序,再得出结论。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本课,首先是要了解课文内容,读好课文中的对话,要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要结合课后习题,对马的对阵情况进行梳理,体会孙膑的聪明才智。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安排了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叫“田忌赛马”,从课题中大家读出了什么信息?(这是一个与赛马有关的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田忌赛马。

  二、学习生字词

  1.默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找出课文生字,自主认读学习。

  2.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认读。

  生字:赢 拳 策 荐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强调“赢、拳”两个字的笔顺和书写规范;学生临写,教师检查指导。

  4.学习本课词语,积累“胸有成竹、摩拳擦掌”等成语。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同桌交流,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思考:田忌赛马赛了几场?是怎么赛的?结果怎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语,报听写。

  2.导入:上节课我们留下了几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

  二、学习课文内容

  (一)了解故事的起因。

  1.读第1—9自然段,从这两段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故事发生在齐国,讲的是齐国的`大将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有一天他的门客孙膑告诉他自己有办法保证他在赛马时取胜。

  2.孙膑是怎么知道取胜的办法的?(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为上、中、下三等。)

  3.田忌相信他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

  (二)了解故事的发展。

  读第10-14自然段,了解故事经过,完成表格。

  思考: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三)了解故事的结果。

  读第15-16自然段,了解故事结果(田忌赢了)

  说一说田忌取胜的原因的是什么?(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扬长避短、转败为胜)。

  三、拓展交流伸

  有人认为孙膑机智,懂得扬长避短,也有人说孙膑投机取巧,不遵守游戏规则。你从孙膑的计策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怎么评价孙膑、齐威王和田忌呢?

  四、课文小结

  本文讲述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在门客孙膑的帮助下,一反常规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最后赢了齐威王,取得了胜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观察,扬长避短,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能取得胜利。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4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窃读记》(板书)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下面我先来说:

  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窃读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林海音。这篇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我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本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我爱阅读”为主题,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本文在单元中起着以篇带篇的作用。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并掌握本文中的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教学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体会窃读的滋味,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我采用了“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在学法上,本课拟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想想,合作探究来读懂课文,让学生眼口手脑并用,自己探究感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第三个板块:说教学程序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嘛。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近。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课外阅读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和享受,之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的作者在课外阅读时的感受与众不同,你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这个看似很简单很随意的聊天,其实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揭示课题。

  二、疏通字句,整体感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并且标出自然段。

  第二步:指名读最吸引自己的那部分内容,随机指导生字读音及书写,重点是“窃、腋”等几个,理解“窃读”等词语。

  第三步:默读全文,引导学生交流“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本环节安排了“三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一次有一次的目的。在读中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在读中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后续的研读、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谓一箭多雕。

  三、潜心赏读,品文悟情

  抓住重点,体会是关键,在学生交流“‘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

  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和恐惧”展开讨论。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尊重学生的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好的语文教学,就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交流情况应抓住课文的重点句: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同时要体会作者贪狼一词的“贬词褒用”的精妙。

  2)“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的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的内心对比描写,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就咽了一口唾沫这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和智慧。

  我们要从这些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最后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作者的心情,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同时又能加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对读书的渴望,对知识的热爱。

  四、回归整体,拓宽延伸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可以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储存信息,巩固记忆。

  在学生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明白并受到启发,在黄金年龄进行阅读,多看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结尾把学习的触角向课外拓展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四个板块:说板书设计和教学评价

  快乐惧怕

  窃读

  这一板书设计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巧妙。从横向看,两个是完全相反的词语;纵向看,两个又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因为这是“窃读”的滋味,点明了主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难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针对课文的特点和单元训练要求,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5

  我说课的题目是《负荆请罪》,这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士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历史小话剧,剧本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

  本课要求三课时,我说第一课时,这一课时的教学要求是: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联系课文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教法是: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重点

  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先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然后板书课题,你知道是谁向谁请罪?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

  二、布置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③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①指名读词语

  ②用钢笔描红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理解词语

  厉害:难以对付

  宽恕:宽容

  惧怕:害怕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①谁向谁请罪?

  ②为什么要请罪?

  ③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内容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板书

  负荆请罪

  厉害:

  难以对付

  宽恕:

  宽容

  惧怕:

  害怕

  昏庸:

  糊涂而愚蠢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1-15

关于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01-03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太阳说课稿01-06

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06-09

精选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05-18

五年级《田忌赛马》语文说课稿08-01

五年级上册语文《搭石》的说课稿04-12

语文《手指》说课稿01-09

语文说课稿06-12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