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伯牙鼓琴》 说课稿

《伯牙鼓琴》 说课稿

时间:2024-06-23 16:38:5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伯牙鼓琴》 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伯牙鼓琴》 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伯牙鼓琴》 说课稿

  《伯牙鼓琴》 说课稿 篇1

  一、文本解读

  《伯牙鼓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说学情

  《伯牙鼓琴》 说课稿

  动中。从上面老师对学生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师注重到了教学的基点是学生,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时以学定教。)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课前有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简单交流,“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让孩子想象出来优美的意境,用心读出这些词语的声音、画面、味道,感受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美读和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点评:教学有时间——课堂时间一般是40分钟;教学无时间——凡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资源对学生都起着教育教学的作用。此时,老师在课前,看似无意却实属有心的安排了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词语交流,用想象意境读“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这些词语,将学生的思绪、情感,学习的氛围带入到了课堂的学习中。)

  (一)音乐引路,揭题激趣:

  播放《高山流水》。在大屏幕上播放高山流水的风景画,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静静的欣赏聆听,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下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教师介绍:这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它记载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古文《伯牙鼓琴》。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点评:音乐的引入已逐渐成为了语文的一种教学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此时,学生由课前的读词想意境的美,进入由音乐引进的本课的主题《高山流水》《伯牙鼓琴》 说课稿

  记载的千古佳话——伯牙鼓琴,学习的意境非常美。这样的导课非常自然,课前课始美境一体。同时,这样的教学意境潜意识地为本文后面要呈现的悲壮做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依法自学,疏通文意: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既抓住了善字同字不同意的特点,又理解了志和念的同意不同字。重复中有对称,凝炼里有变化,古文就是这样简约而不简单。文章不厌百回读,再来读一读这千古绝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吧。

  (点评:1、教学需要的是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老师在让学生读通课文中采用了自悟交流法,对学生初读课文提出了明确要求,且要求中有方法:“读准字音”是要求,“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是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机辅导。“老师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等。2、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思考的引导。

  《伯牙鼓琴》 说课稿

  学习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然后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四)想象意境,感情朗读: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他在琴声还表达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出所念的还应有理想、抱负、情操、志向、心情等。教师升华总结:如此理解我心意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知音!

  师: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伯牙与钟子期心心相印,他们就是一对真正的——知音。所以才会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视频,读《警世通言》,了解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友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鼓琴,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后人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谱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再一次静静地聆听,细细的品味。

  师:孩子们,再一次来看课文,全文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只有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伯牙鼓琴》 说课稿

  气回肠的故事千古流传,这就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同学们用心地读吧,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的心中。

  至此,从开始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换词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地沟通互动的情意,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知音情深的描述,从古唱到今。

  这一份份深厚的友情让人动容,郭老师也特地选了两本描绘朋友间情谊的书送给大家,想读吗?感受友情的美好,珍惜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吧!老师的语言更能荡涤人的心灵,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读、去思、去交流。

  (点评:1、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我们教学应该关注的重点,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重点句子时,不仅引领学生感悟课文的句子,同时,引导学生将课前交流词语和此时的句式结合,加以练习运用,可谓是匠心所在,前后照应,教学前瞻后顾,均是为了学生。2、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老师相机进行拓展,补充《警世通言》中的资料。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八、说板书

  伯 牙 绝 弦

  善鼓 知 音 情 深 善听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伯牙鼓琴》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

  我选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的纯真友情。本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全文的重点字词理解和全文的翻译,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分析学生特点:

  到现在为止,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文言文,他们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虽然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教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让他们自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理念: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外,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以指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因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的效果是比较好的。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因此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同学。

  在讲述第七单元文言文的时候,我尝试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然后为每个小组预设好具体的任务,并把每个任务的`要求写在一张纸上,让各个小组抽签。而这些任务就是文言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重点就放在了字词意义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任务当中有简单的,有的是课本注解找不到的,这样适当地给他们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会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并让他们举手请求老师的帮忙;第二课时主要是汇报他们学习的成果。

  五、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高山流水》水墨动画,这个动画只有三分多钟,大致讲述的是伯牙和钟子期两人相遇到相知的过程。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本文的一个辅助资料,又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朗读课文

  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准课文节奏,读出感情。

  2、师范读,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我为每个小组设定好了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有了明确的题目和要求,学生自学起来就有了目的性。从题解、文章出处的简介,到重点字义的解释,每一句话得翻译,再到涉及本文的相关问题,文章寓意等,都由学生通过合作自主学习。而在他们汇报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有的字义理解或句子翻译会出现错误,这时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讨论、解决,而老师就作为一个助手帮他们做出一些补充说明。

  此外,我会适当穿插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和解决。而在本课,由于课文中有一些文言虚词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例如“哉”“兮”“夫”这些词语,尤其是语气词,对文章的感情抒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借此可以指导他们的朗读;此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例如形容山高的“峨峨兮”形容水势盛大的“洋洋兮”可以换成其他词,再为他们创设伯牙鼓琴的情境,让学生仿造句式完成句子。

  《伯牙鼓琴》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伯牙鼓琴》是篇文言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现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3)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结合人物对话和表现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想象情境,养成学习习惯,体会人物情感,感受艺术魅力。

  三、说教法:

  (1)读中感悟。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

  (2)想象情境,点拨引导法。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流水依依,千折百回。高山伫望,恍然如梦。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顺势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教学理念: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习古文的情境中来。

  (二)、整体读文,初步感知

  1、同桌检查读课文情况,互读正音。

  2、指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指名点评。教师适当指导。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然后学生齐读。

  4、小组合作探究:借助注释理解文章意思。

  教学理念: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三)、初解绝弦

  围绕课后第二题教师提问: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也读了很多遍了,谁知道:“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通过预习,很容易就能说出句子的意思: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破把琴弦弄断,从今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教学理念: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初步了解了伯牙绝弦的原因。

  (四)、再解绝弦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想想句子的意思,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预设:“方鼓琴而志在泰山……”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适当点拨引导: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伯牙故琴志在流水,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教师引导: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泰山、汤汤流水,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很自然地脱口而出“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子期都懂他。板书:知音

  2、相遇相知:

  课件出示伯牙与子期在生活中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相关资料: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好朋友。伯牙喜欢弹琴,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两人经常在一起研究音乐,切磋琴艺。伯牙听说成连先生的琴艺十分高明,便想去拜师学艺;钟子期全力支持他。于是伯牙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找到成连先生苦学三年。学得了高超的技艺后,伯牙拜别成连先生,回到家乡,钟子期前来为他接风,为他祝贺。

  读后引导:读了这份资料,你认为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学生可能会说,也是生活上的,精神上的等。(这是对课文的拓展,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绝弦的原因,从而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师小结:是呀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相融。遇到了这样的知音,伯牙心情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欣喜若狂,接着让他读出欣喜若狂,学生可能说激动不已,就让他读出激动不已……

  启发:他们在一起相处得其乐融融,他们彼此都因为遇见了知音而倍感幸福,让我们带着这种幸福感再来读这几句话。

  3、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1)出示句子并引读:鈡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吗?

  学生说孤独,就让他读出孤独,学生说寂寞,就让他读出寂寞,学生说苦闷,就让他读出苦闷……

  教学理念: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回味绝弦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教师引导: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这《高山流水》就是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而编写的,请学生轻闭双眼,静静的去欣赏,去品味,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篇课文。

  教学理念:使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六)、延伸悟绝弦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配乐朗诵: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读后引导学生在课下试着品味这首短歌。

  五、说板书:

  伯牙鼓琴

  善鼓知音善听

  《伯牙鼓琴》 说课稿 篇4

  一、文本解读

  《伯牙鼓琴》是国家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和课文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章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建立在共同爱好、相互了解基础上的深厚友谊。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五、说学情

  本课教学,是学生为数不多的几次文言文的学习之一,尽管短小、

  浅显,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在,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课前知音共饮醉当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感受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美读和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

  (一)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二)依法自学,疏通文意: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

  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哉”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教师小结:文章不厌百回读,再来读一读这千古绝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吧。

  (三)想象意境,感情朗读: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巍巍”的重音和“汤汤”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从志在高山流水,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善哉,依依兮若杨柳”。教师引导:让我们静下心来,再

  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他在琴声还表达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出所念的还应有理想、抱负、情操、志向、心情等。教师升华总结:如此理解我心意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师: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伯牙与钟子期心心相印,他们就是一对真正的--知音。所以才会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视频,读《警世通言》,了解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友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后人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谱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再一次静静地聆听,细细的品味。

  师:孩子们,再一次来看课文,全文仅仅不足100字,却让我

  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不足100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故事千古流传,这就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同学们用心地读吧,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的心中。

  至此,从开始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换词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地沟通互动的情意,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知音情深的描述,从古唱到今。

  这一份份深厚的友情让人动容,郭老师也特地选了两本描绘朋友间情谊的书送给大家,想读吗?感受友情的美好,珍惜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吧!老师的语言更能荡涤人的心灵,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读、去思、去交流。

  2、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老师相机

  进行拓展,补充《警世通言》中的资料。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八、说板书

  伯牙鼓琴

  善鼓知音情深善听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伯牙鼓琴》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它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它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佳作,还可以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代表十三中语文组说说《伯牙善鼓琴》这一课。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文不足一百五十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课根据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们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大纲要求,我们把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而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还应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审美鉴赏能力。而文言文反映的时代距今久远,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语言环境,并非为了现在的“教”与“学”而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要让他们通过文言文去感受文本作者的特定语境,并非易事。因此我们把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1、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个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们设计了若干个问题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练习法:对于字词句的要点,我们采用练习法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五、说学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个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我们将需要预习的内容在讲学稿上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课前落实。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想象,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读懂了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教师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欣赏。接着提出问题:请大家说说欣赏的是哪首古曲?老师顺势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新课,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习文言文的情境中来。

  (二)初读感知。

  1、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字音检测,正音。为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2、学生大声的自由诵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3、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4、学生配乐齐读,注意读书过程中的语速、节奏。

  【设计意图】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疏通文意。

  1、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把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2、学生四人为一组,相互讨论,翻译课文,可以借助工具书和课下的注解,强调——画出课文中给自己造成翻译困难的句子,可提出来寻求解答

  【设计意图】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疏通文意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老师详尽的解释、串讲完成的,学生被动接受,毫无兴趣。我们认为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这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由于这一篇课文篇幅短小,学生容易读懂,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们要求学生在完成字词句预习任务的基础上,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疑难字句,老师让学生代表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内讨论,在交流、讨论、质疑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四)课文探究

  1、文中紧扣哪个字来的写?——(善)

  【设计意图】在疏通文意之后,老师让全班同学再次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同时边朗读边思考:“文章是紧扣哪个字来写的?”,这样,就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探究这一环节的学习。“善”字是本文的文眼,这样的切入比较省力,扣一个字就可以把握全篇。

  2、伯牙和子期各自“善”什么?文中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善”的?请从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志。

  【设计意图】老师紧扣“善”字,设置了两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文本基本内容,问题的答案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从文中找到。老师让学生读文本中相关的句子,然后点拨:“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意,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3、情境演练场(配背景音乐)

  示例: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仿照句式:伯牙鼓琴,志在(),子期会曰:善哉,()兮若()。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皎皎)兮若(银盘)”

  志在(白云),钟子期曰:“(软软)兮若(棉团)”

  志在(杨柳),钟子期曰:“(依依)兮若(细腰)”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知音”初步领悟之后,老师再次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伯牙出名的琴师,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他的琴声里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画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魅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通过凝练、优美的文字把音乐的美表现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但这又不是单纯的语言训练,更是要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氛围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深化了对主题的认识。

  4、理解“知音”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主题。

  ——本文高度赞扬了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情谊。“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人。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老师还适时地补充了课外资料——《伯牙绝琴》的故事,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使学生体会到:知音就是指心意相通,相互理解,心心相惜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由此归纳主题。

  5、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名,又名,战国前期代表人物之一。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静尹子、壶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净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代表作《列子》,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设计意图】传统教法往往会在上课之初进行作者作品简介,这样的上法显得很突兀,学生没有印象。我们在归纳主题之后,以“给我们留下如此感人至深的故事的作者是谁呢”这样的一句话引出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就显得水到渠成了。这也成为我们这节课的第二个亮点。

  6、再读课文,情感升华。(最后伴着动人的《高山流水》,老师让学生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使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配乐朗读升华情感。课文的诵读贯穿教学环节始终,在读中品,读中悟。朗朗的书声,是语文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关于古今交友的故事或名人名言。

  (1)“刎颈之交”、“莫逆之交”

  (2)“士为知己者死”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4)“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设计意图】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我们还进行了知识的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课外积累。

  七、说作业设置

  必做:有感情的背诵这篇文章。

  选做:将这则文言文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白话文。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差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说板书

  伯牙善鼓琴《列子》

  伯牙善鼓

  知音情深

  子期善听

  【设计意图】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情,采取诵读、讨论、品析、写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赏析、写作等多种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伯牙鼓琴》 说课稿】相关文章:

《伯牙鼓琴》说课稿11-25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05-26

伯牙绝弦说课稿02-21

《伯牙绝弦》说课稿02-20

伯牙绝弦说课稿05-16

《伯牙绝弦》说课稿04-03

《伯牙绝弦》说课稿优秀05-07

《伯牙绝弦》说课稿15篇02-20

《伯牙绝弦》说课稿(15篇)04-19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