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送别》说课稿

《送别》说课稿

时间:2024-07-02 15:11: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送别》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别》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别》说课稿

《送别》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说对教材的解读

  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

  (1)首先说“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

  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

  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打开书,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1)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

  (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

  (3)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1、2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来。

  *我们要善于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通过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

  *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

  *李白把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合起来称为“烟花”,这是长江边三月间特有的景象。[副板书:烟花三月]

  (4)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我们再回到“藏”字上面来。现在思考:两位好朋友为什么先要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

  1、不忍别,终须别呀!引读。

  2、如果说两人刚才还在“赏景藏情”的话,他们现在是在“对话叙情”。

  3、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里蕴含着深深的依依别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然后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别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1)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见难舍难分。指导读。

  (2)引用王勃诗句说明人虽分但心相连,说明珍惜友谊,同时含有宽慰之意。

  (3)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特,说明友谊深厚,彼此珍惜。指导读。

  (4)引读李白开头的话,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什么?为什么“敬仰”呢?

  *人品:补充李白另一首写孟浩然的诗《赠孟浩然》,读,说大意。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背一首孟浩然的诗,让我们感受一下他的“誉满天下”吗?

  *怎样敬仰:称呼“孟夫子”、“您”,当作兄长和老师。

  *指导朗读:李白前面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谁来读?为什么李白开始要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呢?(道出了“依依惜别”的原因)

  4、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5、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可是,俗话说得好,“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白是怎样做的呢?自由读第4小节。

  2、读了这一小节,你又一次感受到两人之间的依依别情了吗?特别通过哪些词语能够感受到?相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伫立”、“凝视”等词语的内涵。

  3、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配乐)

  4、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同学们请看——[媒体5:播放动画]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

  [媒体6:想象说话]岸边杨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鸥点点,好像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第2、第3位同学配乐)

  5、同学们,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

  6、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4小节,再来感受一下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配乐朗读渲染情感;运用电脑动画再现情境;运用想象说话体味深情。三个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目的鲜明。同时又渗透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指导。

  7、引读第5小节: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吟诗抒情]

  8、你能吟一吟这首诗吗?(出示古诗)[媒体7] 指名读,齐读。

  9、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应该也像一位兄长和老师,饱含深情地为你描绘一幅幅动人的美丽画面,使你感受一段段诚挚的人间真情。你能联系前面的所学所悟,说说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指名说。

  (1)“烟花三月”写出了春天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

  (2)使人好像看到了诗人伫立江边,凝视远方,看着白帆渐渐远去,一江春水流向天边的画面;

  (3)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文中第4小节说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白帆”,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当时的长江是一条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只,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在作者的眼里,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我”的眼里只有“你”!“孤”字用得特别好,表面写“船孤”,实质写“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孤独并不是狭隘消沉的,君不见“滚滚长江天际流”,这是何等的奔放大气啊!)

  10、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11、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下来记住吧!自己背,齐背。

  设计意图:借助“脍炙人口”一词,引导学生回味鉴赏,从而使诗、文不再割裂,达到了“诗文交融”的境界。并抓住“孤”字这个诗眼,把整首诗品出了味道,品出了内涵,品出了档次!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板书)今天,我们通过对《黄鹤楼送别》一课的学习,知道了李白和孟浩然从开始的“赏景藏情—对话叙情—吟诗抒情”这样一个“送别”的过程,从中层层深入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非同寻常的感情,这就是“依依惜别”之情。不仅如此,我们还从中了解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由来。

  2、布置作业: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习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别》这样的文包诗,特别注意学习文中用人物对话表达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写作方法,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的整体把握;课后作业既引导学生指向课后的阅读积累,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充分利用了本课的教学资源,巧妙地做到了“以读促写、读写迁移”。

  [板书]

  赏景藏情

  25、黄鹤楼送别 对话叙情 依依惜别 烟花三月

  吟诗抒情 孤帆

  三、说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1、试图对“文包诗”这一特殊文体的教法作出大胆尝试。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文体,对于这一文体的教材该怎么教,曾经引起过争议:有人认为“诗重于文”,有人认为“文重于诗”,也

  有人认为“诗文并重”。本课教学避开如天平秤一般精确称量诗文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力求做到“诗文交融”,即通过对文的感悟,达到对

  诗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2、试图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简约语文”教学理念。

  主要追求3点:目标简明,过程简洁,方法简便。

  (1)目标简明

  本课教学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展开教学过程,目标简明,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2)过程简洁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词、句可以细细欣赏、品味,假如样样都抓,容易犯语文教学的“浮肿病”。本课教学力争内容集中、精要,依据教学目标作大胆取舍,做到“过程简洁”。

  (3)方法简便

  本课教学使用的大多是家常传统手段,一些媒体的使用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方法简单,但追求高效。

  3、试图体现“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这一理念。

  (1)首先,注重关键词语的解读

  如巧妙引导学生咀嚼、玩味“藏、烟花三月、伫立、凝视、脍炙人口、孤帆”等词语,赋予这些词语以具体、丰富的内涵,使这些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甚至,立起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有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正所谓“字立而情立”。

  (2)其次,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

  本课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探究写了什么,还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是怎么写的,即进行了对话描写和借景抒情写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写文包诗,进行读写迁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是真正促进语文能力成长的根系,也是把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位的纽带与桥梁,

  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

  综观整堂课的教学,做到了教学设计的“简约而不简单”;教学过程的“字立而情立”;教学方法的灵活而细腻。

《送别》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众所周知,音乐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才能促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学生主体参与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本,是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今天我以《送别》一课和大家共同探讨现代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

  一、说教材:

  该歌曲出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曲家李叔同,作于1915年。歌曲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一段式的歌曲C大调,中速深情,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感情。

  (一)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育期,思想日趋成熟。根据其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能力目标:学会用恰当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和正确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珍惜情感。

  (二)教学重点: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我将采用情景质疑的方法创造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

  (三)教学难点:

  中的附点节奏和音准

  二、说教法与学法: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根据我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采用了欣赏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发现法和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特点,我将引导学生采取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等进行自主学习。

  三、说教学手段:

  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为本堂课准备了如下教具:多媒体、音响设备、钢琴。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堂课设计了导入;进入主题,展开学习;主题延伸、扩大视野;创造情景,升华情感;结束五个环节。其中“进入主题,展开学习”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下面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采用歌曲导入法:以校园民谣《敢问路在何方》、《好汉歌》为切入点导入“五四“时期的学堂乐歌,由学堂乐歌自然过渡到本堂课主题——《送别》。利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

  (二)进入主题,展开学习

  1.介绍词曲作者

  在这一环节里我会采用欣赏法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在介绍《送别》创作的历史背景,介绍词曲作者及作品风格的同时播放背景音乐《送别》,比较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美学思想。

  2.歌曲学习

  首先让学生哼唱并熟悉C大调音阶,对歌曲调式有初步感知与认识。

  然后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完整而充分的聆听作品,自主感受音乐,哼唱旋律,用模唱法锻炼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能力,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这首歌曲的难点句是:

  。我会在钢琴上反复弹奏,让学生多次演唱,掌握音准。并与5 2 3| 4 7|1 ———|对比。正确掌握好附点四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节奏。最后,以个人和小组方式检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诵歌词,对歌曲的处理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演示,对处理得恰当的小组给予合适的'表扬,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艺术“家族”的主要成员,是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无论在文化领域、艺术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音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这里,通过分析理解《送别》在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我将播放电影片段,学生会看到在电影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发展数度响起,和电影里小英子的眼神一起,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心上,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隐约、哀婉之美。

  (四)创设情景,升华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的目的是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激

  起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在这一环节里,我让学生思考并抢答关于友人、亲人离别时的诗歌,古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此创造情景,升华情感,将常人之间的离别之情延伸开来,是为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尊重父母长辈,与同学、朋友和睦相处,养成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团结合作的良好品德。

  (五)结束

  在师生共鸣达到高潮处,我和学生声情并茂地吟咏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汉代《毛诗序》对音乐记载:“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语言穷尽的时候歌声情不自禁响起,全体师生在情景交融中再次有感情地演唱《送别》这首歌结束本课。

  五、教学启示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淡化学科边缘,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依托音乐本身的魅力,影响学生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全面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意识、探究精神。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

《送别》说课稿3

  一、说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情势,即以一个活泼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育学生接洽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绪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色,以及学生的认知程度,我拟订如下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我能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说学习重难点: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特色,遵守“积极领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动学习、发明学习、前后接洽、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学习此类文章的根本学法。

  五、说教学思路:

  预习反馈:

  1、小组内交流课外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的资料。

  2、小组讨论思考题,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指名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试着讨论诗句的.意思。合作探究:

  1、了解古诗创作的时间、地点等时代背景。

  (1)“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习建议:抓住“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等词想象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美丽春景。】

  (2)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李白心想:

  孟浩然心想:

  【学习建议:通过“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等词感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指导朗读(可以结合人物的动作)。

  (5)理解几个关于“看”的词语的意思的差别:仰望远眺凝视我还能再说几个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2、理解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

  (1)练习朗读。

  (2)图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建议: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先在文中画出诗歌中写到的情景,用“文”、“诗“对照来理解诗意。】

  (3)通过学习,我理解了下列词语及句子的意思:

  故人:

  西辞:

  碧空尽:

  唯见:

  烟花三月下扬州:

  (4)比较句子,体会李白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A、李白站立在长江边,眺望着远方。

  B、李白依然伫立在长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你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

  【学习建议:“伫立”是长时间地站立,“凝视”是专注地看,体现出李白对朋友的万般深情。省略号则表现出李白的惆怅和不尽的思念。】

  (5)练习朗读,读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当堂检测:

  1、默写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2、这是一篇“文包诗”,前三段写李白在黄鹤楼()的情景,后两个自然段写李白在江边(),触景生情,吟诗抒情,抒发了朋友们()之情。知识积累:

  关于送别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送别》说课稿4

  1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学习赏析这首诗以壮景传豪情的表现手法。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古诗的经验和知识,对写景抒情一类的诗词有一定的积累,对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能做简单的认识和分析。本课将继续学习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但是“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咏。全诗蕴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广阔的时空之中,写景有灵动之感,情蕴悠长。

  3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品味把握这首诗描壮景,抒豪情的`表现手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理解诗人昂扬振奋与深沉低婉交织的情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示标

  1.以李白写景抒情的著名诗句引入新课;

  2.提示课堂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学习赏析颔联和颈联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学生活动:

  朗读思考: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活动2【活动】循标预学

  读全诗,解题目。朗读涵咏这首诗,仔细体会,然后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提示:首联开篇点题叙事,交代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颔联颈联紧扣荆门写景,选取山、江、月、云、平野、大荒等景物,尾联点出“送别”,表达思乡之情。

  预设:

  随 平野 尽 入 大荒 生 结 海楼 仍 怜(连)

  学生活动:

  1.学生先默读这首诗,体会诗的节拍押韵、起伏对应、抑扬顿挫;

  2.然后小组交流,读出对这首诗的理解。

  3.小组交流3分钟,朗读展示,解说题目。

  生生交流诗句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朗读指导: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读名联,解景语。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

  预设:

  写出了乘船出蜀特殊的游览感受,景物辽阔高远,雄健、奇伟、瑰丽,壮阔、恢宏、绮丽、梦幻。

  表达了诗人初看平原时的兴奋、激动、欣喜的豪迈之情,写出了一个初上征程、满怀豪情的青年。

  学生活动:

  3分钟,小组讨论,思考交流:

  颔联和颈联写了哪些景物?诗中的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诗人借这样的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

  万里长江:壮阔

  山、平野、江、大荒

  水中映月:静谧

  天边云霞:绮丽(瑰丽)

  豪迈之情(喜出望外、欢欣鼓舞、满怀豪情)

  小组发言不一定全面,要注意引导生生之间相互补充、评价。

  抓动词,析效果。从颔联和颈联中选出一个你认为用得最传神精炼的动词,分析其表达效果。

  预设:

  随——跟随,写出行船的过程和变化,将山化静为动,亲山送亲人;

  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广阔无际的原野,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喜悦与开朗;

  入——流入荒寂辽远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江流天地,波涛滚滚;排山倒海,一往无前。“入”字平中见奇,衬托得天空辽阔高远;

  飞——仰观天宇,皓月当空,银辉四射;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著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月亮犹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

  结——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嵌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

  学生活动:

  3分钟,小组讨论,思考交流:我认为,哪个动词最能表现景物的壮阔高远、奇伟瑰丽,这个词在诗句中是如何描绘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小组确定一个人发言,一个人黑板前板演,写要点,写关键词。

《送别》说课稿5

  一、教学内容:

  由于影视音乐与影视剧情密切关联,因此,与其他类型的音乐相比,影视音乐更易于理解。影视音乐在传播渠道上也比其他仅通过现场演出或录音的音乐更为顺畅,随着相关电影或音乐剧的播放,影视音乐会很快得到传播。本单元力图让学生对影视音乐及其不同类别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影及电视剧,能够自主分析其中音乐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送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送别》。

  难点——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1、课前播放《喜羊羊与灰太儿狼》

  【设计意图】调动情绪,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兴奋地开始音乐课。

  2、师生问好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电影吗?那谁知道刚刚听到的是哪部动画片的音乐?请告诉老师,有哪些影视剧的音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

  (指生回答,并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

  (2)聆听影视歌曲片段

  片头曲《黑猫警长》:黑猫警长主题歌《上海滩》:上海滩。

  背景音乐《还珠格格》:有一个姑娘插曲《浪漫满屋》:ithink。

  情节音乐《微笑百事达》:北极星的眼泪片尾曲《神话》:美丽的神话。

  (3)音乐常识:归纳影视音乐的分类(主题歌、片头曲、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尾曲等。)

  同学们真棒!那么请大家根据音乐在影视剧中出现的不同位置,想一想影视音乐有哪些不同类型?

  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是一部电影中的插曲。

  【设计意图】以流行影视歌曲引情激趣,将学生生活中已有的音乐感受带进课堂,既拉进了师生距离,体现了教学活动与生活相结合的课改新理念,又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20分钟)

  1、播放《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是一首什么歌曲?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合作。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

  2、学堂乐歌

  二十一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3、介绍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浙江平湖人,1880年9月生于天律,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1906年李叔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同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担任了《太平洋报》的文艺编辑。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春景》、《忆儿时》、《春游》、《留别》、《早秋》等。

  4、欣赏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师:“同学们,进入初中阶段,由于学习任务加重,大家接触电视电影的时间应该也越来越少了,借今天课堂上的机会,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老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请认真体会影片中的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5、歌曲分析

  师:“这首影视插曲的曲名是什么?(送别)

  节拍四四拍子速度中速稍慢

  力度中强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6、出示歌谱,学唱歌曲

  (1)分句学唱歌谱。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轻声地学唱歌谱,老师唱一句,请同学们跟唱一句。”

  (2)学唱歌词。师:“同学们,我唱谱你们唱词,请注意表现出歌曲忧伤怅惘的情绪。”

  (3)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进一步练唱。

  a、注意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演唱。

  b、注意斛字的读音hu。

  c、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d、歌词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4)让学生用领唱加齐唱的形式演绎歌曲《送别》。(13分钟)

  a分小组演唱歌曲

  b①句女领唱②句男领唱③句女齐唱④句男齐唱⑤⑥句轮唱;“夕阳”重复。

  (三)拓展活动

  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影视音乐,下节课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四)总结下课(2分钟)

  1、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影视音乐的分类、了解了学堂乐歌这个特殊的历史产物、学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歌曲完美地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挚意真情,从而使这首歌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师生告别。

  五、教学反思

  音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中有很多中外影视音乐作品,我选择的内容是我国影片《城南旧事》中的插曲:《送别》。这是一首一段体的歌曲,d大调,表达出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情感。歌曲的旋律优美抒情,在李叔同的填词下,使歌词和歌曲达到完美的融合,意境深远,成为一首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田园诗歌。通过歌词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园;再由景写人,这种特有的中国式描摹方式,总是使文字得到了升华,升华至人们内心美好情愫之中,“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使离别那淡淡的愁情,跃然心底。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又是一次很好的塑造和教化,世间还有如此美好的友情。

《送别》说课稿6

  教学内容:

  《送别》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有感情的正确表达歌曲。

  2:通过对歌曲的演唱和处理,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感受力。

  3:通过学习歌曲了解,学堂乐歌,影视歌曲、以及作曲家背景。

  教学重点:

  有感情正确演唱歌曲,唱出内在的情感。

  教学难点:

  用轻柔的声音演唱作品。

  教学方法:

  示范法、欣赏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a:师生问好

  b:国歌演唱

  c:音准发声练习(doremi………….)

  (u母音练习)

  二:导入新课

  1;欣赏音乐《友谊地久天长》

  师:歌曲的名字?音乐属于哪种音乐。(儿童音乐、校园音乐、民族音乐)

  生:校园音乐

  用你的理解回答什么是校园音乐?

  老师总结

  2:学堂乐歌的介绍

  3:曲作者的介绍

  三:新课学习

  1:欣赏音乐《送别》

  回答音乐要素:力度?速度?节拍?

  2:请同学们观察乐谱找出哪些字应该在强拍上演唱。

  3:朗读歌词(有感情朗读,读出重音)

  4:歌唱旋律(老师带领唱乐谱)

  5:u母音哼唱旋律(深情、与老师钢琴伴奏配合)。

  6:复听歌曲:用一个词汇来形容歌曲的感受

  7:老师钢琴伴奏完整演唱。

  四:扩展——影视音乐

  影视音乐的.介绍:选自电影《城南旧事》中的插曲。

  影视音乐:存在于影视中的音乐叫影视音乐。

  欣赏四大名著电视连续剧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敢问路在何方》《枉凝眉》。

  作业:选择自己所喜欢的音乐,填上自己创作的歌词或诗词,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五:小结

  《送别》是一个特别经典的音乐,它代表着中国流行音乐的开端,从学堂乐歌时期我国才有了自己的流行现代音乐,我们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现代音乐所产生的的影响,希望同学们把这首歌曲唱给你身边的人。

  教学反思:

  1、课前导入稍微过长,学唱部分可以长一点。

  2、给学生留的的作业没有按时完成,平时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

  3、小结和德育升华可以在多一点。

  4、互动可以在多一点。

《送别》说课稿7

  一、开场白: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亭送别》。

  二、说教材:

  《长亭送别》选自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课文节选部分曲词优美,文采飞扬,高中语文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

  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

  2、鉴赏曲词的美

  3、欣赏莺莺的人物形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才斑斓的元曲语汇.吸收借鉴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而且对加厚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的学生的鉴赏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词鉴赏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用比较分析法来突破。

  三、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迁移教学法

  它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比较分析法

  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将书上内容与老师习进行以及动画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

  3、启发--发现探究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

  五、说教学程序:

  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对剧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认识,就要对全篇的情节有细致的了解。因此,在进行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如下准备和预习:观看影片<<西厢记>>,,运用上节课的有关戏剧知识,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标1。

  1、为了检测预习的落实情况,我设计了三道预习检测题、检测预习。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我用动画《送别》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3、鉴赏曲词:

  教师下水,学生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为突破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内容,我先下水改写了文中的两首曲词,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比较,加上教师的启发,贯彻大纲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论,自己动手品味出戏曲的色香、味,完成教学目标1。主要有以下几个程序:

  (1)出示自己改写的两支曲:

  第一支是结尾两曲中的[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我改写如下:

  第二支是开头三曲中直抒属胸臆的[叨叨令],改写如下:

  通过比较学生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第一首有情有景形成一种艺术氛围,第二首直接抒情感觉就不如第一首好。

  (2)带着这个知识,再让他们自由朗读曲词,在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课文具体写了哪些时间和地点的景物。

  B、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C、课文中的哪段曲词与以前学过诗词的相似?

  通过提示学生自然得出了曲词的美在于意象的选用、情与景的交融、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几个方面。

  (3)再问:第一支曲《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你会想象出那些画面?再次观看动画《送别》结合画面,通过类比学生会得出好的语言不仅形象,更能使人产生诗意的联想的结论。

  4、分析人物形象: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崔的'比山高,比海深,比无边的芳草更加无

  边无际的深情,感染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条更加久远的历史长河,莺莺的形象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素材,因此,分析莺莺的形象也是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我一方面借助优美的画面给学生形象的展示,便于引发他们的联想,另一方面以优美的诗句启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动口动脑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来。

  (1)根据画面复述故事情节。

  (2)问:古人云“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多情自古伤离别”在别离面前莺莺有哪些表现,刻画了她怎样的性格?(讨论发言)

  5、学生学到知识后,通过当堂训练,知识巩固的才牢,于是,我设计了以下几道习题让学生趁热打铁,巩固知识。

  6、布置作业: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在布置作业时,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的作业: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曲词进行改写。

  结语:读《西厢记》的时候总是不明白为什么郭沫若先生总是一味地称赞莎士比亚的戏剧,总是为歌德的《浮士德》而倾倒,相信我们认真读过王实甫之后,我们会知道,我们也有我们自己优秀的戏剧。遵循洁、美观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送别》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单元目标:

  通过对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的欣赏,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戏曲的能力。

  2、大纲要求:

  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3、教材特点:

  语言优美动人,情景交融生辉。

  4、学生特点:

  对戏曲感兴趣,具有诗词鉴赏的经验。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现人物心理。

  (3)学习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意境的方法。

  (4)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鉴赏曲词的音韵美

  (2)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说教法

  1、诵读鉴赏法

  2、合作探究法

  3、同步迁移法

  五、说学法

  1、资料搜集法

  2、替换想象法

  3、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全班分为四组,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首曲词,借助资料搜集,合作鉴赏。

  1、初步感知:有感情朗诵。

  2、深入探究:合作鉴赏。

  3、同步迁移:搜寻具有相同表现手法的诗词曲。

  (二)导入新课:

  展示《长亭送别》昆曲版,连环画版,回忆课文内容,并营造惆怅哀伤的情境。

  (三)曲词鉴赏:

  1、本组派代表完成:

  (1)有感情朗读曲词。

  (2)展现全组对曲词的鉴赏感悟。

  (3)针对本曲词所用表现方法,在已学的诗词中延伸迁移。

  2、其他小组对鉴赏进行评价

  3、教师指导鉴赏,引导迁移

  【端正好】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同步迁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四)方法总结:

  如何画尽愁与恨:

  1、借助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情景交融)

  2、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

  3、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营造意境

  (五)课堂结语:

  清人杨芳灿曾说:"声声是泪《长亭》曲,道尽千古离人意。"张生与崔莺莺这份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宛如一首真挚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感染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而且将在更加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长流不息。

  (六)课后作业:

  背诵最喜欢的一首曲词,并写下鉴赏感想。

  (七)板书示例:

  【端正好】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

  有深秋时令特征的景物,点染

  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

  抑之情。

  后两句写离人之情,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

  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凝重

  的离愁,蒙上了沉郁忧伤的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

  化而为一,营造了委婉深沉,

  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同步迁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如何画尽愁与恨:

  1、借助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

  2、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

  3、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营造意境

  谢谢

《送别》说课稿9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走进名著”里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別的深情。教学重点: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教学难点:感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时,我把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全过程。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采取朗读感悟、启发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要以“自主读书、合作探究、朗读感悟”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学习、积累、感悟语言。教学时,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尝试读、分角色读、自我展示读、师生合作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整体诵读”等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想象情境,使学生不但能从读中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

  “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抓住“藏”体会。

  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寄情”

  1、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2、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俗话说得好,“送君干里,终有一别”!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

  想象说话: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江上沙鸥点点,好像。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位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再指名说。

  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

  3、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习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別》这样的文包诗。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思路、教学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便于学生理解,起到了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送别》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课文以饱满的情感、如诗的语言,描绘了大诗人李白在长江边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感人场景。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所以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友情的可贵;

  4、学习理解表示“看”的词语,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

  文中字里行间处处饱含着诗人浓浓的惜别之情,但因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缺乏这样的生活经验,不易于体会这种情感,只有指导他们去学习课文,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因此我把“品读关键词句、想象送别的情景, 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示目标

  1、首先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要学生说清楚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找出文章中最能表达他们心情的词语——“依依惜别”,顺势导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想象送别的情景, 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

  (二)略读课文,聚焦惜别

  这个环节中出示一个学习单,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词语和句子,并写好阅读感受,然后在自己写好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最后用朗读来体现依依惜别。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的默读速度,能通过自己的个性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情感、审美体验。能抓住关键词体会情感,具有一定的品读能力。但有些孩子存在羞涩心理,即使思考了,怕出错而不敢或不主动发言,因此会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不够高。所以,我尽量地给他们搭建一个四人小组合作地平台,让他们自己有了一个静思默想的过程之后再在小组内充分地交流,这样,学生就有感受而谈。

  三、细读课文,感受惜别

  如:

  句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体会这个句子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字“藏”,藏的是什么?然后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藏,问问学生,你现在就是是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情感藏?孟浩然又为什么而藏?理解之后,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这句话读好了。

  句2、“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在体会李白的话时我也同样让学生找出体会深刻的词语来谈自己的理解。如“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体会不舍;因为这句话不仅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还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因此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体现诗人敬仰友人的关键词:“夫子、您、兄长、老师、请”等。并通过多次引读来让学生读出敬仰与不舍的情感。除了敬仰之情还有赞美之情,赞美“诗篇誉满天下”,“人品”令人敬仰,在这里补充介绍梦孟浩然的《春晓》以及李白的《赠孟浩然》,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他的这种抛弃荣华富贵、不为名利的人品。而孟浩然说的话在我的引导下启发学生理解,抓住王勃的这句诗,最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情感。

  句3、“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在品读这句话时,我主要由问题:此时的李白在做什么?来引出“伫立”“凝视”“依然”进行理解体会李白的恋恋不舍。由此引入关于“看”的词语的训练。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表示不同的方式或角度的“看”的词,我让学生说完后记下来。又为了能让学生学会运用 “看”的词,我设计了选词填空的习题来加强训练运用。这样让知识落实得更到位,达到巩固内化的作用,做到有效教学。

  最后在这个环节进行了课文的补白、拓展练笔,及训练学生的想象写作能力,又能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加深情感的熏陶。

  总之在品读的过程中我围绕着中心问题:“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来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齐读、引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体会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后,顺理成章的引出古诗。本文是一篇“文包诗”,我告诉学生本文“文包诗”的写作特点,文是诗的诠释,诗是文的精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与诗句相对应得句子,画出来,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五)当堂检测,信息反馈

  1、诵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充分感悟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思后,我让学生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学生自然能读出诗的韵味、诗的情感。同时,学生的激情已经很好地调动起来了,背诵这首诗也就成了水到渠成。

  2、展示几首送别诗让学生选取其中的进行朗诵。

  关于送别的诗有很多,由课内的送别诗引出课外的送别诗,这样可以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扩大课堂的信息量,又能学生充实知识。

  3、作业布置:

  选其中的一首送别诗,学着课文编一个小故事。请你们的老师办一个“送别”赛诗会,看谁的故事编得精彩!

《送别》说课稿11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地位: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

  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学习本文文包诗的写作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学习用文包诗的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 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

  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 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一、 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李白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

  2、教师引出今天将学习一篇与李白有关的文章,齐读课题。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二、精讲古诗,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自读,指名读,在读中适当指导生字的读音。

  2、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词或句,划一划。

  4、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中悟,悟后能读好。

  5、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三、 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看看诗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诗,体会到“依依不舍”之情。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 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3、作业中让学生仿照本课文包诗的写作特点,改写一首古诗(以叙事为主)。

《送别》说课稿12

  老师们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中的王实甫的《长亭送别》。

  情况说明:

  授课之前心里没有底,主要担心两点:其一,所选篇目为王实甫的经典戏剧《长亭送别》,而学生对戏剧普遍不怎么感兴趣,课堂积极性会不会不高;其二,授课对象为理科平行班的学生,学生基础和各方面能力相对差一些,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会不会难以落实。

  指导思想:

  从实际出发,“教学目标”没有定得太高。总的来说,就是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抱定教书育人的宗旨,以生为本,在教学中设定合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重点曲词,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微妙心理,从而理解文本主题,领悟主人公重爱情轻名利的闪光思想和为爱抗争的可贵精神。

  2、通过理解作品中的情景交融和多种修辞,来品味诗化语言,从而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1、美读法。设计齐读、自读、教师或学生范读等活动,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这些过程教师要相机指导诵读方法和技巧。

  2、引导点拨法。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思考、分析空间,以4人为单位组织小组讨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获得知识的途径,教师作适当引导和总结。

  3、比较阅读法。联系同类作品比较拓展,使当堂所学得以迁移延伸,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运用音乐、图片、视频等素材冲击学生感官,为其欣赏文本提供帮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演示课件,介绍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黑鸭子组合”演唱的李叔同之《送别》,营造气氛。如有需要还可领着学生跟唱,以便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情境。)(投影课题)

  一、导入

  (开始导入时切换《送别》的钢琴伴奏音乐,背景图片不变)

  由中国的送别文化引出长亭古道,因为课文是节选,所以先介绍王实甫的《西厢记》,交代前情,继而导入课文《长亭送别》。

  二、检查预习,梳理情节

  (投影图片,配以简要的文字介绍,图文并茂)

  请学生根据屏幕提示,将节选文本划分为四个部分,并拟出小标题。

  1)指名学生概括。

  2)投影明确。(简略指导学生拟小标题的技巧,紧扣“别”字贯穿情节。)

  三、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投影)

  1、把握人物的心理性格

  2、鉴赏作品的诗化语言

  四、完成“学习目标”1(着重阅读第二、三部分,把握主人公的心理性格)

  1、读曲词,体味主人公的“愁”

  1) 送别,莺莺免不了离愁别绪。她究竟愁到了什么程度呢?先引导学生阅读[滚绣球]和[叨叨令]这两支曲词,体会其中的愁情。(学生很容易理解)

  2)提问:那么,还有哪些唱词也表明了莺莺的离愁之苦呢?

  学生快速检索后共同推选出几支最能表现莺莺离愁之苦的曲词——[快活三][朝天子] [耍孩儿] [四煞][三煞]。

  3)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读这几段唱词。(教师指导朗读技巧:注意情感的投入和节奏的把握,因为是表现“愁”,所以要读得慢些。)(投影图片,放背景音乐)

  4)学生朗读结束后投影所提问题:

  5)学生自由发言,分析曲词,谈自己对莺莺愁苦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对筵席上“酒食”的'描写,对莺莺与张生离别后生活情状的描写。

  6)教师小结:(以旧带新)李煜在《虞美人》中用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将抽象的愁具像化了。莺莺愁到了何种程度?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原曲文量化一下呢?(学生可以检索出相关内容)(投影明确)

  2、读曲词,体味主人公的“恨”

  送别,离人免不了离愁别绪。全词多次提到了一个“恨”字,显然,就全曲来看,应该说,《长亭送别》抒写的是莺莺的离愁别恨。

  1)请学生把有“恨”的曲文找出来,并说说看,莺莺的恨有哪些内涵?她为何会有此恨?(投影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强调要以文本为依据来分析理解。)

  2)学生可以很快找到相关的几支曲子,讨论后指名小组代表起来分析,教师点拨。

  3)(投影明确)这“恨”并不单纯,它包涵了莺莺对夫妻离别的悲、对老夫人阻挠的怒、对自己命运的忧,三重心理。(前两点学生可以想到,第三点要结合文本启发。)

  4)指明莺莺“恨”产生的原因:怕日久后老夫人变卦,更忧张生去后变心。

  5)借此机会联系介绍当时的社会现实:新及第进士,皇帝都会设宴嘉奖,此时达官贵人就会趁机选婿,以张生的人才很有可能会中选。再加上当时秦楼楚馆活跃于时,异乡花草触目皆是,张生与那些个风流才子一起,就很有可能被拉下水。这些都不得不让莺莺深深担忧。由此我们也可认识到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3、读曲词,体味主人公的“情”

  学生读懂了莺莺的愁,读懂了莺莺的恨,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她对张生的情。在那个时代,作为相府千金的莺莺要坚守住这份爱情,是需要顶住很大压力的。那么,支撑她顶住这份压力的又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概括出莺莺最可贵的品质——重爱情轻名利)(投影提问)

  (指名学生分析后投影明确)

  五、越剧欣赏

  在充分品读理解曲词后,播放一段黄梅戏片断(时间不超过3分钟,截取内容紧扣文本二、三部分),这个环节可以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以便加深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提示学生:课堂条件有限,如果同学们有兴趣欣赏更多内容,还可利用课余到网上搜索更多视频资料。)

  六、完成“学习目标”2

  《长亭送别》打动人们的不仅在于它反映了追求自由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更在于它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和诗化的语言。接下来带领学生领略它的语言魅力。

  1、请学生齐读或自读[端正好][脱布衫][一煞][收尾]四支曲子,找出其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并简要概括。(学生只要认真检索出曲词中的名词,就可以完成此项工作,指名学生概括后投影明确,教师小结。)

  2、再以[端正好]为例,让学生仔细品读,进一步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1)带领学生齐读后投影提出几个鉴赏方向。

  2) 指名学生分析概括,教师点拨。(投影明确)

  3) 学生再次齐读。(播放背景音乐:钢琴曲《长亭送别》)

  4) 教师小结:点评作品语言特色。(投影)

  3、 简要赏析[叨叨令]的语言特点及艺术效果

  4、 简要赏析[满庭芳]中所用的典故。

  (这两个环节都采取:投影提出问题→ 指名学生赏析,教师点拨→投影明确。)

  (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让学生赏析文中运用比喻的曲词,体会其艺术效果。)

  七、拓展比较

  愁多愁苦愁重,只要能花好月圆也无妨。莺莺是幸运的,可还有多少相亲相爱的男女最终是以悲剧告终啊。带领学生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几部同题材作品。

  (投影显示)

  结束语:他们真情相爱,却好事多磨,无论是喜是悲,我们相信,他们那为爱努力抗争的精神都将永远感动着我们!

  (投影补充课外阅读资料《崔莺莺夜听琴》)

  教学反思:在全体学生的努力配合下,很好的完成了预设教学目标。不足之处是作为1课时的教学内容,容量有些大,时间显得紧张。如稍作调整,学生活动空间将会更大,效果将会更好。

  欢迎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送别》说课稿1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创造,是人类基本索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众所周知.音乐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才能促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学生主体参与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本,是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今天我以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用书基础版第二版第一单元声乐选曲《送别》一课和大家共同探讨现代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

  一、说教材:

  1、说内容:

  《银屏之歌》即电影、电视剧里的歌曲。本单元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影视歌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结合所熟悉的电影及电视剧自主分析其中影视音乐的作用。这节课就是通过学习电影《城南旧事》里的插曲《送别》来了解影视歌曲的。

  2、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影《城南旧事》荣获1983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影片选用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有很大影响的学堂乐歌(也就是《送别》)作为主题音乐。贯穿全片,表达了主人公小英子忧伤、惆怅的内心情感世界。

  为此,《送别》这首歌曲的主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歌颂了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了作品思想内涵。

  3、说学习目标

  由于现在电影、电视、多媒体的普及. 学生看过许许多多的影视作品.并对作品中的音乐非常熟悉,但对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很少去分析。为此,我制定

  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能背唱歌曲《送别》。并能通过多种形式表现歌曲,理解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表现音乐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 德育目标:培养和激发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自豪感。

  4、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歌曲《送别》,理解主题音乐的内涵

  难点:音乐与其他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说教法: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

  学生对《城南旧事》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对作品主旨未必理解到位。在乐曲欣赏的同时,配以电视剧照和视频,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

  2、体验法:

  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我还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音乐的美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3、启发探究法

  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发展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本节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潜能。主要从听、说、唱、演四个要素入手,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和表现欲,让学生能达到会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展示音乐的效果。

  附: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分别播放《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转》《红楼梦》四个电视剧里的插曲的片段,让同学们竞猜

  1、分别是什么电影的什么歌曲?

  2、这些歌曲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银屏之歌)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非常好听的银屏之歌——《送别》

  (这样的导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而且点明了这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

  1.播放第一张幻灯片:学习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

  A、什么是学堂乐歌?(教师播放第三章幻灯片)

  2、教师对学生讲解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李叔同

  播放第六、七、八、九章幻灯片,让学生知道李叔同的'出生年月、家庭背景、以及他从事艺术的经历。

  3、欣赏课件播放音画,回答问题:

  A、这首歌曲有什么风格和特点?(忧伤、惆怅的内心情感世界)

  B、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声音轻柔含蓄)

  (目的:让学生通过聆听来熟悉音乐的旋律和感受歌曲的演唱情绪。通过视频来感觉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自己能从课本上找出《送别》这首歌的作者,出处,地位。或根据学生已有的课外知识说出歌曲的相关信息。)

  4、出示简谱,播放第十三章幻灯片。

  教师给学生讲解乐理知识。如:C调、4/4拍、附点音符、半音7和4唱法等。

  5、教师范唱和教唱简谱一至二遍

  6学生跟音乐唱一至二遍。(播放第一张幻灯片)。

  7、老师伴奏,学生哼唱

  (再一次熟悉歌曲,通过哼唱让学生更能感受歌曲的意境,使中上游学生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很想大声音唱出来,跃跃欲试的想表现自己,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

  5、老师伴奏,学生大声齐唱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把最完美的声音表现了出来,老师也掌握了学生的自学程度,并能发现其中的错误之处)

  6、纠错:

  (齐唱后,个别小节可能有唱错的地方,如:第三句和第六句的结束音分别是2和1,容易错;最后一句的附点四分音符,唱不足一拍半。半音7唱不准。) 纠正:先启发学生找出错误之处,学的好的同学范唱,其它同学学唱,这样生教生,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补充了差异,张扬了个性。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实在纠正不好的,老师来精讲点拨。

  (三)巩固补救

  A、男女分唱

  B、小组分唱

  C、男女轮唱

  (本环节主要是针对中下游学生,这些同学个别地方还唱的不熟,通过以上措施使会唱的能带着感情背唱,不熟的能达到会唱、熟练的效果。)

  (四)拓展知识

  1、新编歌词,唱给你的好友听。

  (本环节是激发学生想象能力的关键。用多彩的形式来展示音乐,创造音乐,使音乐充满了活力,让音乐与其它艺术紧紧的融合为一体。展现出音乐的魅力。)

  (五)小结:

  我们这节课有了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这样让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掌握程度有个正确的分析)

  四、总体说明:

  整节课,老师只教唱一两遍,学生就能圆满的完成了学习目标。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展示了才华,水到渠成地就达成了学习目标。

  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送别》说课稿14

  1教学目标

  1、朗读,体会诗人情感。

  2、品读,欣赏出峡美景。

  2重点难点

  1、体会诗人蓬勃的朝气和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欣赏出峡后的美景。

  3教学过程3.1第三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唐诗三百首》

  1、激趣导入,话谈诗人李白。

  一曲动听的儿歌,不仅让我们想起儿时背诵过的诗歌。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朝则更是一个诗歌鼎盛的时代,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这个时代,诗歌大放异彩,名家辈出,就曾产生了被人们誉为“李杜”的两位大诗人,他们是李白和杜甫,下面我们先来谈一谈李白。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

  2、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有《李太白全集》。

  李白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游侠。他25岁出蜀离家,仗剑东游,谋求政治出路,足迹踏遍半个中国。42岁时,被唐玄宗召到京城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未得到重用,反而遭到权贵的诽谤,迫使他上书请还。44岁离开长安,再度漫游。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因参加李璘幕府而受牵连。晚年四处漂泊,生活困苦,62岁病死在安徽。

  这节课,我们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

  活动3【讲授】朗读诗歌

  3、朗读诗歌,感知全诗内容。

  ⑴这首诗是李白25岁出蜀离家,仗剑东游,谋求政治出路时所作,那么,这时的李白仗剑东游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指名回答)那么在朗读时就应该读出一种豪情、锐气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下面就请一位同学试着用这种情感读出来。(指名朗读,学生点评。)

  ⑵倾听录音,听录音跟读,注意节奏,体会情感。(放录音)

  ⑶学生随音乐自由朗读。(放音乐)

  ⑷指名朗读,学生点评。

  ⑸请以诗人李白的口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⑹诗歌围绕这次出游主要写哪几方面的内容?

  活动4【活动】研讨诗歌

  4、合作讨论,欣赏出峡美景。

  ⑴诗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绘出峡美景的?诗人为什么选取这些景物来写呢?(注意联系“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诗人是如何描绘出峡美景的?试从用词和写景角度等方面作点分析。(学生讨论,交流)

  ⑶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试结合诗句,发挥想象,给你喜欢的画面拟个适当的标题。

  ⑷诗人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如此美丽、壮观而神奇呢?

  5、探究质疑,体会诗人情感。

  ⑴下列思乡名句与诗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表现情感方面有什么异同?请你探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⑵清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你是怎样认为的?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6、直面李白,穿越时空隧道。

  读完这首诗,假如有机会让你穿越时空隧道,直接面对诗人李白,当你和他谈起这首诗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7、拓展比较,丰富诗歌积累。

  旅夜抒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⑵试比较“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诗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异同。

  8、与同学们共勉。

  儿时背下的诗词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 ——郭沫若

  活动5【练习】背诵诗歌

  背诵诗歌。

  活动6【作业】默写

  默写诗歌。

《送别》说课稿15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力求让学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自读自悟,主动探究,读懂故事,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古诗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学情分析】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终于、一饮而尽、凝视、伫立,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教学设计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回忆上节课课文的中心内容,从而导入本文的中心。

  2.直接出示本课的重点,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指名读,学生自读,,在读中质疑,并提示学生仔细读课文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朗读话别,感悟深情。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看看诗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诗,体会到“依依不舍”之情。再自读课文,把最能体现他们之间依依惜别的句子划出来,并且可以在旁别可以写上批注。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在课文中划出相对应的句子,结合课文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意思,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文包诗”这种体裁的特点。

  四、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3、作业中让学生制作书签并赠送朋友,旨在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友情的理解。

  20xx年《清平乐 村居》说课稿(观摩)

  《清平乐·村居》是长春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一、本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会本课5个生字。会写3个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文中词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感受农家生活的闲适和劳动的快乐。

  二、教法学法

  1.教法: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首先,“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实现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构建。

  三、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情景导入 理解课题

  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筝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这样的预社设为课堂的生成奠基良好的基础。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通过学生之间的评价引导,促进学生对古诗词认知深刻化。

  (三)合作探究,质疑探索。

  学生交流,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着重理解:“醉”字的似醉未醉,“吴音”的细软,想象“翁媪”会谈些什么?“无赖”一词的意思,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教师不多作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只要抓住学生课堂生成的每一个亮点,让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从而实现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想象画面,最后配乐背诵。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目标检测,总结全文 课外延伸

  交流辛弃疾其人其作,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教师结束语: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你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送别》说课稿】相关文章:

《长亭送别》说课稿12-03

长亭送别说课稿08-04

送别母亲的句子02-29

送别同事的句子11-27

送别的句子03-15

送别的作文03-03

送别朋友的句子12-02

送别优秀作文03-03

唐诗《渡荆门送别》01-15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