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4-07-09 06:54:1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化学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化学说课稿范文

化学说课稿范文1

  一、教材和考纲分析。

  本专题内容来自于《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二节和《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进行一轮复习时,我们把这两部分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本专题的复习对后面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的复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考纲透析:

  1、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3、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二)考点梳理:

  考点一: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考点二:化学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及其计算。

  考点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储备。

  通过对新课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常数及平衡转化率已有所了解。

  (二)能力基础。

  作为高三理科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小组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具有分类归纳的基础。

  (三)学习障碍。

  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知识会有所遗忘,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判断。

  掌握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及其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归纳、梳理和加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2、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及有关计算

  五、教学方法。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学案导学、高效课堂”的模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人人参与的兴趣,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让学生课前填写学案的知识梳理部分,为本节课的复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明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

  (二)课堂学习。

  考点一、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教师设置问题驱动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出化学平衡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志。驱动问题:

  问题1:化学平衡状态有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理解正逆反应相等的?

  问题2:已知可逆反应2HI(g) I2+H2(g) △H>0,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加入少量NO2,在达到平衡之前气体的颜色、容器的压强、温度、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如何变化的?

  问题3:可逆反应A(s) + 2B2(g) 2C2(g) +D2(g),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的过程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会有变化吗?

  (三)归纳总结:

  直接标志。

  间接标志。

  (四)对点练习:

  1、在固定体积的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 g ) ,2NO ( g ) + O2 ( g )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1)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 )

  (2) O2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 )

  (3)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 )

  (4)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 )

  (5)单位时间内消耗2nmolNO2的同时生成2nmolO2 ( )

  (6)单位时间内NO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 ( )

  2、下列方法中可以证明A(s) + 2B2(g) C2(g) +D2(g) 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个B — B键的断裂的同时有一个C — C键的断裂。

  (2)反应速率ひ(B2):ひ(C2):ひ(D2)=2:1:1。

  (3)C(B2):C(C2):C(D2) = 2:2:1。

  (4)温度、体积一定时,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5)温度、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考点二:化学平衡常数K、平衡转化率及其计算。

  典型例题:

  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O2(g)+O2(g) 2SO3(g),已知SO2和O2的初始浓度分别为0。4mol。L—1和1mol。L—1,经测定该反应在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约等于19,试判断:

  (1)当SO2转化率为50%时,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若未达到,向哪个方向进行?

  (2)达到平衡状态时,SO2的转化率应为多少?

  感悟高考真题:

  1、(1)火箭残骸中常现红棕色气体,原因为N2O4(g) 2NO2(g),当温度升高时,气体颜色变深,则该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一定温度下,反应(II)的焓变为△H。现将1molN2O4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中, 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文本框: 气体密度 文本框: △H/KJ?mol?1文本框: N2O4转化率文本框: v(正) ,若在相同沮度下,上述反应改在体积为I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平衡常数 (填“增大” “不变”或“减小”),

  2、(1)已知反应NO2(g)+SO2(g) , SO3(g)+NO(g)的ΔH=—41.8 kJ·mol—1,一定条件下,将NO2与SO2以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SO3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时生成1 mol NO2。

  (2)测得上述反应平衡时NO2与SO2的体积比为1∶6,列式计算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

  设计目的:节选与本专题有关的近年高考题进行分析和训练,让学生感受高考,明确高考方向,增强备考信心。

  七、板书设计。

  1、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志,变量到不变时即达到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2)化学平衡常数有关计算。

  模式(三段式)

  mA(g)+nB(g) pC(g)+qD(g)

  起始量 a b 0 0

  转化量 mx nx px qx

  平衡量 a-mx b-nx p x qx

  对于反应物:

  n(平)= n(始)-n(变)

  对于生成物:

  n(平)= n(始)+ n(变)

  八、教学反思和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于高三理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的过程最大限度的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始终贯彻精选典型习题带动考点复习 ,再通过习题训练让学生固化考点的思路,通过复习让学生达到知识点的整合和能力的提升。

化学说课稿范文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键》,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是第一次将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知识的归纳性、系统化、规律性学习。其特点是有很强的,并且会出现很多新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变化。而在卤素之后,紧接着还有两章新的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的学习,分别是氧族和碳族元素。若能在这章的学习中能很好掌握变化规律及学习方法,并能把这些规律和方法运用到后面的化学学习中,那么原本琐碎的知识将会系统化,学习也会轻松很多。

  2、本节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的第三节化学键,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从微观角度来解释这些化学反应是怎么发生的,生成物是怎么形成的。虽然这些知识很抽象,学生理解时会有些困难,但它将会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找出规律。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知道化学键。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事物发展的本质的哲学思想。

  4、教学重点和难点

  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学习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通过动画、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用两块不同磁极的磁铁相吸后再拉开,让学生思考相吸原因;同时播放钠和氯气反应录象,思考氯原子和钠原子如何结合成氯化钠,并分析两种作用力的差别,从而引出课题—化学键。

  讲解

  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变化的本质,提出问题,钠和氯气如何形成氯化钠。利用多媒体演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和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引出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归纳离子键的特点及离子键的成键规律并学会利用这些规律如何判断离子化合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离子化合物外我们遇到的其他物质又是如何形成的,如氯化氢、水等。再利用多媒体演示氢气和水的形成过程,引出共价键及共价化合物概念。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归纳共价键的特点并学会如何判断共价化合物。随即推出化学键的概念,并简单介绍化学键的分类情况。

  巩固归纳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答案,并布置作业。至此,教学目标完成,最后提出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回家思考。

化学说课稿范文3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高中化学的×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二《化学键》第一课时的内容,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分别为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篇课题选自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属于物质的结构性质这主题,主要介绍了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教材中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结合实验现象和微观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概念及形成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另外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元素周期表等知识,在结合微观解释离子键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

  立足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掌握离子键的概念,用电子式可以表达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过从具体实验探究到微观理解氯化钠形成过程,把握离子键的成键本质,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建立万物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同时帮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根据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离子键的概念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立足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认知特点来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独立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都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撑。从知识经验上上分析,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同时对于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已经比较熟悉,这些都是在上课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本课我会采用模拟微观变化的演示法并全程配合使用合作交流的方法以达到学生自主构建课程知识。建构主义活动元理论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因此我确定如下学法,学生自主回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方程式,并通过学生借助微观变化来感受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疑导入

  本节课我会通过设置疑问引入课题,上课之初,请同学们回顾元素周期表的内容并提问:元素周期中只有一百多种元素,以这些元素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却数以千万计,这些元素之间通过什么作用连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建立与本节课的联系。

  环节二:初步感知离子键相关概念

  教师播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自主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接下来由宏观进入到微观,教师播放模拟动画请学生结合氧化还原中得失电子知识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如何结合生成氯化钠分子,在此过程中完成离子键概念的讲解。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教师设置关键性的提问:离子键的成键微粒是什么?离子键的本质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出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是离子键,由此也可以得出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接下来,两个同学为一小组结合元素周期律说说哪些元素容易形成阳离子,哪些元素容易形成阴离子,加深理解离子键的相关概念,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为了更方便表达离子键的形成过程,教师用课件逐步展示原子电子式,离子电子式,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请学生小组内观察书写特点,其中重点关注阴离子书写方式,和离子化合物中若出现相同离子时的情况。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并评价学生的结果还有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经过学生讨论交流后对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自主总结构建知识的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环节四:巩固练习

  教师设置层次性的习题供学生选择,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第一层次判断化合物中是否包含离子键,第二层次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通过在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环节五:全课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自主思考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归纳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建立知识联系: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并用电子式可以表达其形成过程。

  环节六:布置作业

  本篇课题设置迁移类的作业,请学生思考除了离子键,物质中元素与元素之间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关于离子键有什么不同?在学生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

化学说课稿范文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和巩固上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钠的化合物中,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应用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学情,本节课共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过氧化钠的性质;

  第二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鉴别方法。

  以下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并能够熟练的运用。通过对过氧化钠用途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Na2O2与H2O、CO2的反应作为引领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通过教学设计,授以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比法、实验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在较自由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勇于探究、善于质疑的精神以及科学求真的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

  (2)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

  二、说学情

  1.知识储备: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燃烧的三要素,通过上节对金属钠的学习,学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热情。

  2.学生特点:高一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均有限,虽对探究性实验感兴趣,但却不一定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观察、思考和探索本质。故:本节课中,我将多设疑、多激疑引导,让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把实验作为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三、说教法

  我的理念:建构主义理论铺开课堂,由旧知引入新知,认知冲突或疑惑激发兴趣。

  1.本节采用:“互动式”、“启发—探讨式”的实验引导分析的方法。

  2.实验方面: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学生两人分组实验。

  3.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案导学。

  宗旨:将课堂还给学生。

  四、说学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分析本质→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由Na2O2的性质,分析用途。

  五、说教学过程

  一共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探究阶段、总结归纳阶段、练习强化阶段及课后巩固阶段。

  【引入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首先展示古今取火之文明,引生入境。

  依据情景设疑:“为什么能够着火”唤醒学生旧知识中关于燃烧三要素的认识,并以此展开后续教学。

  情景化设疑:如果我们有了燃烧三要素之一:可燃物棉花,又该怎样去生火呢学生发展思维。从而引出吹气是否能够生火

  对比实验验证猜想:未经处理的棉花,怎么吹,都不着火,加点固体物质,再吹,通过现象“生火”,从而引出吹气能让棉花着火的神奇物质:过氧化钠及其物理性质。

  【探究阶段】

  新疑问:有了过氧化钠,吹气是否就能够生火呢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引出必定为人呼出的气体与Na2O2作用生火。

  新疑问:人呼出的气体有CO2、H2O、O2、N2,到底是谁的作用呢

  学生讨论引出:空气中也有大量的N2、O2,如果把包裹有Na2O2的棉花露置在空气中,不能生火,从而引出生火的原因应是CO2、H2O与Na2O2作用生火。

  过渡:但是,CO2、H2O不是常见的灭火材料吗又如何去生火呢

  实验验证解决悬疑1:探究CO2与Na2O2作用是否能够生火。

  学生演示实验一:向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投入包裹有Na2O2的棉花。

  结论:CO2与Na2O2作用能够生火,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与CO2反应的产物有O2,继而分析得出产物Na2CO3;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推出这个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过渡:CO2能够生火,水不是能灭火吗它在中间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从而引入到对水的探讨。

  实验验证解决悬疑2:探究H2O与Na2O2作用是否能够生火。

  学生演示实验二:滴水生火

  结论:H2O与Na2O2作用能够生火,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燃烧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与H2O反应的可能产物有O2,继而分析得可能产物NaOH;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推出这个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过渡:是否真是这样呢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Na2O2与H2O的反应

  学生根据现有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师生互动讨论出方案后,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同时,以实验报告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由观察到的现象去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能够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本节课中,我是一步一个台阶的由旧知:燃烧的三要素、CO2、H2O能灭火引出新知Na2O2与H2O、CO2的反应,从而达到攻克难点。

  【总结归纳】

  学生自主总结完成对Na2O2知识的`整理。

  以一首小诗来完成对Na2O2知识的高度概括,并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兴趣。

  小诗

  过氧化钠色淡黄,与水反应可生氧;

  强氧化性能漂白,酚酞先红后退场;

  二氧化碳也反应,密封保存记心上;

  防毒面具里供氧,航天潜水受赞扬!

  【练习强化】

  设置了不同难度的习题,以基础的实验现象,提升至双线桥法表示电子的转移。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加入少量的过氧化钠粉末,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A.溶液仍为无色

  B.溶液最终为红色

  C.有气泡产生,溶液最终为红色

  D.有气泡产生,溶液先变红色最终为无色

  2.用双线桥法表示Na2O2与CO2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求出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原子个数之比。

  【课后巩固】

  1.查阅资料完成科普小论文:我的Na2O2更精彩

  2.设置课后习题巩固知识。

  课本:P31页一、填空题:1二、选择题:1.2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见证过神奇的吹气能让棉花着火,必然对Na2O2有着浓厚的兴趣,顺势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完成科普小论文,比拼“谁的Na2O2更精彩”。

  在这里,将学习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生产与生活。

  六、说板书设计

  乙酸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化学新课程准指出,高中化学新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的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本节共1课时完成,按教材的编排体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乙酸的用途和乙酸的制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大纲和以上的教材分析,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酯化反应的特点和过程分析即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4.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充分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结构,对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程序上进行了调整:(1)将乙酸的结构特点放在乙酸的性质之后去认识。当学生对乙酸的性质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提出为什么乙酸会有这些性质呢必然使学生联想到它的结构有何特点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观点的认识,又能反映出化学思维的主要特点:由具体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2)为了突出酯化反应的过程分析和加深对酯化反应的条件理解,将课本P.75的演示实验做了适当的改进(详见教学过程设计),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的分析推断能力,达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

  5.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初步掌握酯化反应。

  (2)能力培养——通过实验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3)方法训练——介绍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其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为了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手。其基本过程如下:

  反馈矫正评价

  以上过程可概括为:情景激学,实验促学,构建导学,迁移博学。

  四、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经学完烃的基础知识和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渴望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有较强的求知欲,师生间彼此了解,有很好的沟通交流基础。

  2.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在教学中:

  (1)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多种能证明乙酸酸性和酸性强弱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如何通过化学实验设计和实施化学实验达到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通过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突出了酯化反应过程、条件和实验装置特点的分析推理和研究,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的演示实验氛围,潜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的熏陶。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是以自然现象、科学实验为基础,用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迁移发展(再提出问题)的方法展开探索的过程。教会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五、教学手段

  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化学说课稿范文5

  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化学反应的表示》,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化学反应的表示》这节课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2节的内容,化学方程式不仅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也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基本内容有三:一是化学上用什么来表示化学反应(定义),二是为什么要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意义),三是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怎样书写)。本课题是继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含义之后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为学生以后自主应用这一化学语言奠定基础,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化学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也认识了一些化学反应和他们的文字表达式,上一节中又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已具备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在课堂上比较活跃,对于方程式的简单计算,通过教师设置疑问能够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探究和学习。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基础,学生能够很好的应用到具体计算中来。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为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能够描述某一具体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意义。

  能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通过书写具体的化学方程式,了解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步骤,并能根据反应事实写出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在练习书写方程式的过程中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法:最小公倍数法。

  归纳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①写②配③注④等。

  初步学会用化学方程式来表达所获得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任何事都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在学习中体会化学的乐趣,体会化学用语的方便和实用。

  学生体会到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

  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过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个最基础的化学技能,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再做一个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并用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检验生成物。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并用文字表达式、化学反应式、化学方程式表达出这个化学反应,并让学生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演示实验引入本课,可以通过师生的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为学生体验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简洁、通用以及如何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做铺垫。另外,学生都爱做实验或看别人做实验,通过实验导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涵义

  通过之前几个反应式的比较,让学生试着为“化学反应方程式”下定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自己看书试着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然后教师可以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引导学生从微观逐渐过渡到宏观,分析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相对质量比。也可以进一步引申到质量比,从而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能表示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还能表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为下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2.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教师按照活动天地5-3组织学生先尝试书写化学方程式,在书写中自己总结规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总结、归纳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然后试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判断小明同学总结的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是否正确。然后教师讲解关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应该依据“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这两条原则书写。即在认识化学反应或用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时,应当与化学反应发生的进程一致。书写的逻辑顺序应当是:

  第一步:描述反应事实。“何种物质、在什么条件下、依据什么性质、按照什么变化规律反应,生成何种物质。”即书写的顺序是反应物化学式→反应条件→生成物化学式(同时注明产物状态)。

  第二步:遵从质量守恒定律,方法是配平。

  从习得技能的规律和习惯养成的角度考虑,在刚开始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规定书写规则与步骤。分两步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反应规律(包括理解反应物的性质、反应条件、产物的组成和状态等)、养成科学的书写习惯,也有利于今后更好地运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化学反应或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还不认识的物质,他们还不了解该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建议不要让学生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因为这不符合认识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最好在学生第一次正规认识这一物质及其变化时,再系统学习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反应。

  3.配平

  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上的“多识一点”,以铝在氧气中的燃烧为例,学习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基本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相互熟练地复数这些步骤;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模仿书写步骤书写磷、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组织学生上台板演。

  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个原则,使学生经过自学理解,相互复述,模仿书写,以及讲解评价强化书写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把书上的书写步骤转化为初步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将课后的“在线测试”题目以小组为单位,限时完成,最先完成并平均成绩高的小组有奖励。通过小组活动和限时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生的专注程度。小组都完成后,分别到讲台上板演,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心,也可以培养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化学反应方程式,不仅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还能反映出微观粒子的数量关系和质量关系。用最小公倍数法可以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在书写时,一定要遵守客观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这两个原则。

  布置课后作业:挑战自我的题目完成。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的表示

  一、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不仅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还能反映出微观粒子的数量关系和质量关系。

  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

  1.遵守客观事实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最小公倍数法配平

化学说课稿范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单元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一课时。本节课我从七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引导学生开启了化学之门,认识了几种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之后,开始深入学习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如何书写化学式;化合价的概念及应用;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另外物质又是由元素组成的。这些知识对本节内容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此时,物质构成的奥秘已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了微观世界,马上又要从微观世界返回到宏观世界。本节内容正好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这两次“穿越”,有机地将宏观和微观联系起来,为系统的研究物质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内容还能为今后学习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载体,认识任何纯净的`物质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物质化学式的写法;物质化学式的意义,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2)教学难点: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元素化合价的记忆及应用。

  (3)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大多数很喜欢上网,于是我就投其所好,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相关视频、音频、动画等,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同时,编写一些原创口诀减轻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记忆负担,就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即:以往我们的教材是学生的全部世界,现在我们要让世界成为学生的全部教材!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和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在学习化合价和化学式应该是水到渠成,但是他们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还非常粗浅,特别是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不甚了解。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学生学习元素的化合价之初难免死记硬背,出错的概率也更大,此时学生的成绩可能产生两极分化,学困生的比例会逐渐增多。

  三、说教法: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互动教学法。

  四、说学法:探究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一)情境引入(5分钟)

  1、首先采用一段化学版《青花瓷》视频片断来引入本节课研究的对象。

  2、创设情景:先放一段流水声,再引出水的化学式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式;

  通过几个字母可以构成多个单词,几个原子可以构成多种物质以及几种常见的分子模型引出化学式的定义和化学式的意义。

  (二)引导观察、启发探究(20分钟)

  交流讨论:①任何物质都有化学式吗?②同种物质可以有不同的化学式吗?③化学式可以任意的书写吗?简单复习物质的分类后介绍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

  提出问题:如何书写化学式?已知氧气的化学式为O2 ,那么液态氧的化学式怎样写?

  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可归纳为:金前非金后,氧后非氧前,化学式中的小数字是怎么来的呢?

  (三)联想反思、形成体系(5分钟)

  难点突破: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元素的化合价由什么决定?

  原子团: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又叫根。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的上方写+或-号,后面加数值,注意1不能省略。

  回访离子,分散难点: 阴阳离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们是离子,分子和原子是我们的哥哥,我们是一对孪生兄妹,哥哥叫阳离子,妹妹叫阴离子,我们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我们总是形影不离!我们都有一顶非常时尚的帽子,上面还标了数字和正负号呢!人家都说我们戴的是“右歪帽”。可是你们千万别把我们跟化合价那位老兄搞混了哦,他把自己整的象英国绅士一样,就喜欢人家给他戴高帽!对了,我们可是爱憎分明的哦,我们只交异性朋友,坚决不搞“同性恋”!

  原创口诀:巧记离子符号和化合价的区别

  离子符号右歪帽,先写数字后写号;化合价要戴高帽,数字符号反方向。

  五分钟解决化合价背诵:哪家迎亲(1价钠钾银氢);没盖同心被(2价镁钙铜锌钡)。

  (四)学用结合、展示个性(5分钟)

  总结归纳:把空白处填好,你就归纳好重点、难点啦!

  一 、化学式 1.定义:用________和____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一种纯净物只有一个化学式。)

  2.化学式的意义:包括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

  二、化合价规律:(1)金属通常显___价,非金属通常显___价; (2)化合物中H通常显___价,O通常显__价; (3)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 (4)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____。

  小结:我们这节课就是初步用元素符号这一化学学科特有的“字母”来组成化学学科所特有的“单词” ——化学式,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六、说练习设计(略)

  七、说板书设计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一种纯净物只有一个化学式)。

  2.化学式的意义:包括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

  二、化合价

  1.原子团:

  2.化合价规律:

  (1)金属通常显正价,非金属通常显负价;

  (2)化合物中H通常显+1价,O通常显—2价;

  (3)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4)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化学说课稿范文7

  酸、碱、盐是常见的三类化学物质,也是化学实验室和生活中最常用的物质。本节课是酸碱盐的复习课,学生已经经过了新授课和基础知识的复习,对酸碱盐三类物质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是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不仅能让学生巩固这三类物质的基本知识(酸碱盐的通性),还能运用知识鉴别一些常见的酸碱盐;并且能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酸碱盐的复习,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酸、碱、盐的知识体系。

  一节课上下来,有些地方自己比较满意,也有不少自己觉得不足的地方。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有:

  第一,设计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制定的目标实施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二,自己比较认真地准备了化学实验,课堂上学生能较好地利用化学药品和仪器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

  第三,设计的`二个鉴别题的层次比较合理,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够较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当然自己还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对学生回答的一些内容预设还不够,一些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致,时间上有些急促使得一些原定由学生来完成的内容临时改为由我来书写和进行实验。结合自己较好的和不足之处,自己分析了原因:

  1、虽然不是第一次上公开课,但是下面坐着同行和一些前辈,心里不免有些紧张,生怕说错了什么。今后在组内应该多上研讨课,多锻炼。

  2、在内容过渡方面还有待于提高,感觉过渡不是很自然。应该要多听听老教师的课,多学习,在平时上课时也是多注意,多练习。

  3、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还不够,平时要多加学习,多积累,要向学习型、研究型的老师靠拢。

  4、备课不深入,对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不了解,在提问时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可能一个较难的问题提给了一个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就会引起冷场,因此在备课中备学生这一环节尤其重要。

  5、时间上有些急促,特别是第二个鉴别。第二个鉴别过程中,本来计划让学生小组合作来鉴别盐的;但因为时间关系只好让学生说,我来演示实验了,感觉比较不满意。

  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还是需要多动脑子。教学设计哪怕只是有一点小小的变化,可能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的情景或趣味小实验等能重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片段,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温故而知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一节课上下来,有些地方自己比较满意,也有不少自己觉得不足的地方。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有:

  第一,设计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制定的目标实施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二,整个学案通过一条主线“园区十中实验室开放日”将所要复习的知识窜起来,而不是将要复习的知识点零散的呈现。课堂上学生能较好地利用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会学习有一定帮助。

化学说课稿范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氨》选自高中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节。在第一册教材中,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三章《物质的量》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则是使学生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随后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质结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因此,学习《氮族元素》这一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氨》主要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另外穿插了介绍了什么是极性分子。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极性分子的判断方法;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通过对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能力。

  通过氨分子结构和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对比、抽象、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重点:从氨的结构出发,分析推断氨的性质。

  本课题难点:极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断。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思想比

  (1)认知规律

  高二学生已学习过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已经把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学习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知过程

  通过以往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仍可沿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

  2、教学手段

  (1)实验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以设计和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采取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验证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实验。

  (2)多媒体

  作为这个课题的难点,“分子的极性”很抽象,教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比如借助模型或者板演等,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接受得很吃力,教学也就显得枯燥死板。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动画和图片等,把小的分子模型放大,把静止的变成活动的,把抽象的变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法分析

  1、对比分析法

  将分子结构进行分类对比,便于学生分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结构特点;将氨和不同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分析氨与酸反应的本质。

  2、实验探究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氨的性质。

  3、多媒体辅助法

  合理、恰当地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破教学难点。

  4、演绎推理法

  运用已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逻辑演绎,推导氨的还原性。

  5、讲解法

  四、学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振聋发聩的发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因此,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结合本课题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提炼总结氨的物化性质。

  2、紧紧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如抓住“氨易溶于水”(果)探求“氨的结构”(因),或根据“氮元素的化合价”(因)推测“氨具有还原性”(果)。

  3、指导学生用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以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将“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进行类比,将“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进行对比等。

  4、引导学生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如在分析氨为极性分子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AB3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它可能的空间结构是什么呢?”

  五、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设疑探索,实验贯穿,整个教学程序中注重师生互动。

  共分为五个环节: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课后研究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生活素材,使学生从中提炼出氨的物化性质,采用一段新闻视频导入新课。这段新闻介绍了本地处置一起液氨泄漏事故的经过。(见图1)

  另外,还可从这段新闻中截取一些能够体现氨的物理性质的图片,放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使用。(见图2)

  (图1) (图2)

  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

  为了使“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线索更明确,把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分解成以下四个模块。

  溶解性

  氨水

  结构

  碱性

  铵盐

  还原性

  硝酸

  结 构…………… 性 质 ………… 用 途

  (1)结构 ——运用多媒体 突破难点

  学生在新闻中了解到氨易溶于水,很自然想到:为什么呢?这就需要先学习氨的结构。从氮的原子结构和氨的分子组成入手,使用球棍模型,分析氨的分子结构。

  氨是三角锥形结构,为什么就易溶于水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什么是极性分子。这里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瓶颈,使用多媒体。

  先展示分子模型的图片,通过类比、对比的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极性分子,并能够根据已知分子结构进行判断(见图3)。然后使用ACDLABS/3D viewer软件绘制分子结构的三维动画,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AB3、AB4 型分子如为非极性分子,它们可能的结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见图4)

  (图3) (图4)

  在这里,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由现象抽象出事物共同属性的能力。分组讨论这种形式可使学生发挥群智群力,在精心设置的问题台阶的帮助下,顺利突破本课题的教学难点。

  (2)溶解性 ——验证性分组实验

  学习了分子的极性后,由相似相溶规律,很容易解释氨为什么易溶于水。当然,教师还应向学生说明,氨易溶于水,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为以后学习氢键埋下伏笔。

  氨易溶于水,能否在课堂上通过简单实验进行验证呢?由学生设计实验,并分组完成喷泉实验。

  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小结氨的物理性质,并讲解氨水的有关问题。刚才新闻中截取的图片应用于此。

  (3)碱性 ——探究性对比实验

  氨溶于水呈碱性,氨能不能与酸反应,答案就很明显了。这个模块中的演示实验是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改进。一是改进了操作方法,使用集气瓶,使现象更集中,更易于观察;二是增加了实验内容,先后使用难挥发性和易挥发性酸与氨气反应,形成对比实验,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思考。(见图5)

  (4)还原性 ——补充演示实验

  氨还有没有其他性质呢?学生从化合价入手,猜想氨有还原性。学生的猜想对不对呢?补充两个演示实验进行验证

化学说课稿范文9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一课时。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包括化学式的含义、化合价及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推求。化合价是书写化学式的重要依据。另外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酸、碱、盐的学习。也就是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贯穿着化学学习的始终。

  二、学情分析

  对已进入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他们对教师的说教灌输已经麻木,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性愿望,让他们自己进行自主学习活动,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性才能的机会。在之前的教学中我早已给出了化学式是表示纯净物的思想,学生也已提前背熟了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

  三、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式及化学式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化学语言表述物质组成的能力。

  2)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利用化学式简单推求化合价,能用化学式正确地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合价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比较、概括等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不同化合价的记忆方法的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2)通过化学式和化合价的学习,使学生领会必须根据客观事实和物质的组成写化学式,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熟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教学难点:化学式的书写,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四、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展示商品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化学式的重要性;采用直观教学法,形成印象。利用口诀,帮助记忆;由个别到一般,得出规律。

  五、学习方法

  利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形式,运用对比与归纳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一系列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的精神。采用先学后教,让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竞赛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说教学流程

  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创新情境、引入新课

  自主合作、发现探索 课堂小结、梳理建构

  当堂检测、学以致用

  1.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请学生用化学符号表示熟悉的物质(设计时按单质、氧化物、化合物分类,以便于总结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2)请学生思考H、2H的含义,为化学式的意义作铺垫。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食盐、斯达舒的包装标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3.自主合作、发现探索

  活动一:观察之前书写的化学式,你认为什么是化学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概念,强调每种纯净物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一种纯净物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活动二:小组合作观察水的化学式,体会水的化学式与宏观物质水及微观水分子之间的联系。思考:化学式H2O可以表示什么?学生的回答中可能有错误的表达,由此引发讨论,从而加深对化学式表示意义的.认识。

  活动三:以小组内竞赛1)说出P2O5、N2、O2的意义。2)符号H、2H、H2、2H2的意义。通过训练明确元素符号、化学式含义及其包含数字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活动四:自主学习、体验成功。P84化学式的读写(化合物只研究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出示习题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过渡:物质的化学式有着这么丰富的内涵,大家想不想轻松正确地书写化学式?

  活动五:引导观察H2O、HCl、NaCl 、Fe2O3四种物质的化学式,由不同元素原子相化合的数目引出元素具有化合价这种性质。 在四种物质的元素符号上方标出各元素化合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小结,物质中元素化合价规律。

  活动六:出示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投影加深印象。

  活动七:知识辨析:区分元素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通过辨析加深学生对化合价的认识。

  活动八:以练助学:

  1)P89-3、4题,并说出解题方法。

  2)标出P2O5中各元素化合价,引导学生探究,若已知P、O的化合价如何推求化学式?并小结书写步骤。(该过程由学生自主发现获得方法,使学生在发现探索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3)P89-5、6,观察书写过程,寻找最简洁的书写办法。和学生一起编写化学式口诀“正价在前,负价在后,价数交叉化成最简比”,体验成功。

  4.课堂小结、梳理建构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要点交流回顾,引导学生构建化学式与化合价之间的联系图,然后再用多媒体提纲式显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5.当堂检测、学以致用

  分层次的习题使不同程度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看时间定题量)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时有意把教学内容和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竞赛形式,把学生带入一系列问题情境中,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教学过程中应用教材习题,不脱离教材。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能通过自主探索轻松掌握化合价的知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学设计中创设错误情境,鼓励学生怀疑老师、质疑课本,能极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节奏紧凑,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作业设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能较好的反映课堂教学效果。

化学说课稿范文10

  一、说教材: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第四单元课题四的有关内容,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他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较好的掌握它们,对于今后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材首先讲述了化学式的概念,指出了由于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因此每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同时还指出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得的,所以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结果,但是化学式的书写,主要是通过化合价来推求。

  从教材方面看,化合价内容比较抽象、难懂;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只知道了书写化学式的一般规则,还不会确定元素的原子个数比,而且还没有核外电子排布和最外层电子得失的知识基础。因此对九年级学生说,学习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并掌握其应用,是有一定难度的。

  (1)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背景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在此以前涉及到的有化学式,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另外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酸、碱、盐的学习。也就是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贯穿着化学学习的始终。

  (2)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去制定教学目标,据此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①、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使学生认识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性质。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化合价;识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②、培养学生对化合价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的能力

  ③、使学生懂得只有确实存在的物质,才能写出它的化学式。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教育。

  (3)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化合价》第一课时的学习,不但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化合价的实质,而且要让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能在后续课中应用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及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快速而准确的书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据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记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教学难点: “化合价”概念的建立和定义都抽象难懂,因此,我把它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形成化合价的概念和理解化合价的实质。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对已进入九年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性愿望,让他们自己进行自主学习活动,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性才能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许多活动,比如,<比一比,看谁最棒>、<动脑动手活动>、< 快速抢答>、<讨论与交流>等,特别是在课的最后我还设置了记忆化合价的过关游戏,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而且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三、说教法:

  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去掌握它们。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依据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我认真分析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后,本着体现新的教育方向和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原则,我对本课教学的采取了如下方法:

  模拟微观变化,优化概念的形成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化合价规律

  利用集体的智慧,寻求适合学生自己的记忆方法

  四、说学法:

  依据本课教学方法和本节课概念性强的事实,并在认真分析我班学生接受情况后,我确定了本节课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实施“六字方针”---听、思、说、议、记、闯:

  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

  议――学会交流、记――巧妙记忆、闯――勇于闯关

  通过这节课,不但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五、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六、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以下六个教学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 一)依旧带新,引入概念

  “化合价”概念的建立和定义都抽象难懂,是本节的难点。由于初中同学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学中先通过复习回忆学过的大量的化学式,使学生意识到不同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他们之间的原子个数比可能是不同的,但不是任意的。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至今,我们已学过许多物质的化学式,其中有单质,也有化合物,当然化合物的种类要比单质多得多。本节课我们把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式放在一起,作些比较,看看还能从中总结出点什么,从而学一些新的知识,好不好?

  全班自然分为三个组,限时一分钟写出尽量多的化学式,以多者为胜。这时我投影学生写的化学式,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总结:这许多化学式告诉我们,原子结合成分子时,相互之间不是以任意数目结合的,而是具有确定的数值的。那么,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这种性质叫化合价。从而引出“化合价”的概念。

  (二)模拟微观变化,优化概念的形成

  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为什么元素具有化合价?此时,教师利用动画模拟NaCl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弄明白NaCl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MgCl2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最终真正明白为什么元素具有化合价和化合价的确定方法。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化合价规律:

  在学生了解了化合价的概念后,本节课还要求学生掌握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如何使学生及时尽快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通过大量具体的实例,自己寻找那些规律呢?我又一次利用了多媒体计算机生动的呈现功能,先由电脑屏幕一次性地展示出十几种化合物和单质的化合价,引导设疑,启发学生观察、讨论和寻找化合价的一些规律。

  接着,我组织学生按座位形成的分组进行讨论,踊跃发言。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总结陈词,同学们很快便将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归纳了出来。

  (四)利用集体的智慧,寻求适合学生自己的记忆方法:

  这时让学生认真讨论,积极发言,提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适时的分析和出示有关资料:(1)可从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这个角度去记忆。(2)可以用顺口溜来记忆。(3)可以用分类法记忆。

  最后,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同学们参考:老师觉得:只需记住特殊的元素的化合价就可以了,比如说用分类记忆法:一价金属只有三种:钾、钠、银;三价的金属,一般是两种,就铁和铝,而且铁还有二价的时候,一般的金属元素多数是二价的。铜有二价的也有一价的时候。也就是说关于金属,其实就掌握钾钠银铝铁铜就可以了。另外让同学们注意:一种元素显不同化合价时的读法:如:FeCl3 (Fe +3价)氯化铁 FeCl2 (Fe +2价)氯化亚铁。

  非金属元素,主要记氧永远是负二价,氢永远是正一价,氯是负一价,这几种元素记住了以后,可以帮助我们去分析其他元素的化合价。依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还有几个原子团的化合价要提,比如,碳酸根负二价、硫酸根负二价,硝酸根负一价,氢氧根负一价。还有一个,铵根是正一价,可用分类记忆法记忆,也可以依据原子团口诀记忆。另外,还需要同学们注意:原子团的化合价是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五)师生共同回顾总结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要点复述回顾,然后再用多媒体提纲式显示,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这样提纲式的设计板书,有利于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更有利于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

  《化合价》本身是一节内容抽象、难懂的课程,而且学生还没有建立核外电子排布和最外层电子得失的知识基础,因而学习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并掌握其应用,具有一定难度,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本节课在设计时有意把教学内容和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竞赛形式,把学生带入一系列问题情境中,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题目设计面向全体,注重差异,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索轻松掌握化合价的知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学设计中故意创设错误情境,鼓励学生怀疑老师、质疑课本,能极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节奏紧凑,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作业设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能较好的反映课堂教学效果。

  九、教学理念

  1.采用竞赛形式,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接受。

  2.知识讲授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竞赛题目环环相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轻松的掌握了化合价规律及其应用。

  3.本节课抛开传统的“化合价口诀”的教授方法,而整节课以“Na Mg Al H O Cl”六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贯穿始终,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利于知识的体系化并注重了知识的应用。

  4.本节课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默契,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尤其是教师故意创设的错误情境更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学生在否定教师的过程中极大的体会到了自信、成功,并为下一环节本节课的重点打下了很好的情绪基础。

  5.作业布置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自创题目,既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的考察,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以指正。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范文11

  大家好,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

  章节)

  (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贯彻实施《****教学法》,结合校学生实际学情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点 ***********是本节课的难点

  3、确立依据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

  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或这样衔接: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二)、教学手段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三、说学法

  (一)、学习方法

  (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或者这样衔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为主,不宜把问题向纵深引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或者这样衔接: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认真地、科学地接受知识。

  本节课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一)、新课导入

  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新知识的学习

  (三)、检测训练

  (四)、总结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化学说课稿范文12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化学_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鲁科版XX年级必修X(或选修X)第#单元的第#节第#课时,本节是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与高中化学的始终,本节是在学生学习 的基础上,介绍 为今后学习 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 ,学生掌握、了解 。

  2.能力目标:通过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导学法、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与导学法相结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和导学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让学生结合导学稿中(回顾与思考)环节进行自学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环节3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请学生先分组讨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课堂矫正 、拓展延伸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等等之类

  环节5课堂小结、巩固迁移

  在学习本节教学内容后进行简单的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系统的认识,并通过练习在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化学说课稿范文1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实验教材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实验2—2]至[实验2—4]补充”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多媒体课件:

  (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学生演示实验—观察—思考—

  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以怀疑和挑剔的心态去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实验的过程,积极的思考和分析。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三)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

  (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

  (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

  (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动画,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略)

化学说课稿范文14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同时为电解质溶液、中和滴定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陈述了化学新课程的目标理念,即“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依据课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a、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和换算。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课堂探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在相互交流中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感受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课堂探究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课标》指出:“从教学方式与实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目标的关系来看,探究式教学应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教学方式应体现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因为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的过程,理解了过程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方法,从而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也就是说教师要处理好“鱼”和“渔”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的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溶剂体积”与“溶液体积”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教学的难点问题。

  三、教学程序:

  新课改倡导以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意义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本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不断改进自己已有认识和经验的过程。本节课依据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

  1、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课堂上他们带来了自己收集的诸如止咳糖浆、饮料、眼药水、矿泉水、四特酒等,实验室诸如盐酸、碳酸钠等溶液的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出示自己收集的标签,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进而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 ——物质的量浓度。

  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的基础上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建构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学课本感受概念,然后通过以下具体实例练习来巩固、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1l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5.85克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lNaCl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是对概念的直接运用;

  第二个练习巩固已学知识“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换算”。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教学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却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们将在各自的思考与判断中,进行探讨和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发挥,相互解答疑问,自主进行合作探究。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引起彼此的心灵的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突破了教学的重点;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我给出了“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与换算: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课标》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然后计算98%(密度为1.84g/c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他们不难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存在着较大困难。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98%(密度为1.84g/c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从而得出抽象的转换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巩固提高:学生小组讨论,如何用98%(密度为1.84g/c3)的浓硫酸配制250L1.84l/L的稀硫酸溶液。

  3、开拓眼界

  在成功的激励下,课本知识此时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本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在多个方面都显现出STS教育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4、课堂评价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堂评价练习,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 下列溶液中NO3-的浓度与100L1 l/L硝酸铁溶液中的NO3-的浓度相等的是:

  A.200L1.5l/L硝酸镁溶液 B.200L1.5 l/L硝酸钾溶液

  C.50L3 l/L硝酸钾溶液 D.300L1 l/L硝酸溶液

  2. 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cl/L, 密度为g/c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 B. C. D.

  5、作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

  四、教学反思:

  这样的作业,同学们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相互命题相互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活运用程度。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没有过分强调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的学习方法。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化学说课稿范文15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的必修本一《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响是贯穿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线索之一。研究离子反响发生的条件及其书写,对以后的学习或是进一步深造都是很有必要的。有电解质参与的反响通常情况下都能写成离子反响方程式,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响方程式的根本知识,才能使他们理解 这些反映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响和离子反响方程式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响发生的条件。

  3、通过交流、发言、实验等磨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锤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结论”的程序,探究离子反响的本质和离子反响发生的条件。

  1、学生通过实验,体验了实验是学习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善于观察,敢于实践。

  3、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进展交流与反思的习惯。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重点: 离子反响发生的条件的探究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离子反响发生的条件的探究方案及离子反响方程式的书写。

  精心设计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自然科学,所以精心设计实验显得尤为重要。我首先设计一个产生白色硫酸钡沉淀的实验,其次设计了一个产生白色硫酸钡沉淀的flash画面,用来提醒离子反响的实质,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高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又设计了产生无色、无味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最后设计了中和反响实验,利用颜色的变化及Flash动态画面又一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体验反响的进展,最终到达了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离子反响发生的条件是产生沉淀、气体和水。

  本节课采取的是“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即:“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交流→分析思考→获取结论” 。 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力争形成一个良性的、具有和谐关系的公共空间,在此空间中通过课堂师生间、生生间合作与交流,使学生作为主体主动积极参与到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中来,因此,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层层设疑,环环紧扣”,进一步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维、学会交流合作,整个过程老师充分发挥主持人的角色。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对电解质,酸,碱,盐的电离本质做了详细的讲解。本课时是在上一节的根底上进展的',是整个第二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学好这一内容,能提醒溶液中化学反响的本质,为以后化学学习奠定根底。并且,要求学生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根本技能。

  知识目标:

  ①掌握离子反响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②学会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认识离子反响及其发生条件的关键。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重点:认识离子反响及其发生的条件,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难点:离子反响发生的条件。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提醒反响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稳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响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响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响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响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通过实验让学生进展充分的讨论,顺利导出离子反响的本质和离子互换反响的发生条件,并对离子方程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由于此节课时面对的是16,17岁的高中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这一阶段还是暂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以直观形象实验教学为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认清事物的本质。

  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根底知识应该扎扎实实稳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比照,归纳,总结的能力。

  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1、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及书写步骤的教学:本节课,我采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进展分组,做Na2SO4与KCl,BaCl2的实验,要求同学们在做这个实验的同时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让同学们进展充分的讨论,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Na2SO4与BaCl2反响的实质是SO42—和Ba2+的反响,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步骤。

  2、中和反响的实质:通过实验:NaOH,HCl的中和反响,和几组中和反响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得出中和反响的实质,从而加深对离子反响本质的认识。

  3、最后有选择性的通过实验CuSO4和NaOH,Na2CO3和HCl的复分解反响,得出复分解反响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这也是离子反响发生的条件。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有关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范文05-27

化学说课稿11-25

化学说课稿05-21

化学元素说课稿09-14

化学说课稿范文05-25

化学说课稿[优秀]06-23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07-03

(经典)《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07-04

《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07-02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