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1-28 14:52: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五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五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我说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字歌》。

  教材简析: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适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饿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本课的语文学习活动即为“欣赏、表现”、“学习、应用”、“游戏、识记”、“延伸、探索”。主要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学生的观感,初步感知小动物的名称和数量;通过师生、生生的交互学习,达到识记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的目的,在交互学习活动中将学生自己的观念、情感和意义即对生活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且,本课教材设计旨在通过学生间、师生间在网络条件下创设情景的设计活动,激发起学生的识字热情和潜能,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学生要掌握本课所要求的11个生字。

  2.通过对动物名称和数量的识记,培养学生积极识字的热情和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识记本课要求掌握的11个生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热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电脑、课件、

  二、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的制订与实施,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语文教学领域的划分,不但加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与探索性,而且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提高了学习热情和识字能力。

  本着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我在《数字歌》这节课的教学中采用了激情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研究法等等。简单来说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看、学、玩、用。

  1.看。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兴趣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动力。”兴趣是求知的内驱力,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并推动学生积极探究、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深刻思维、锻炼意志、集中力量去获取知识,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现代教育媒体以鲜明可感的形象、悦耳动听的声音、绮丽多变的色彩,强化感知刺激,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新的课程理念也特别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要摈弃那种无视学生的兴趣、一味追求认知的作法,要将认知与情意相结合,以轻松活泼多样的方式呈现课程的内容,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在教学导入欣赏时。我运用课件创设情景,制作了精美的动物聚会的场面,再配以动听逼真的音乐,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到了动物王国中,融入到课件创设的情境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想要去弄明白聚会时到底来了哪些动物,它们的数量是多少?在这种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利用自己的计算机动手操作去数一数,把数出的结果和同位相互交流交流,再在全班集体交流并找会读的同学教读数量词。学生们学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这样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了对生字的识记;同时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这样一个原本由教师一步一步引导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轻松活泼的完成了。

  2、学。.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包括谈话、讨论、交流、自学等具体形式。这种“学”的方法起到了沟通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桥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说、多说,从中老师能了解到学生的想法、意图,便于老师进一步推动学生学习的方向,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的内容。我主要分这几步进行:

  1)找会读的学生一句一句的领读,其他学生跟读然后当小老师的学生可以抽查一下其他同学的跟读情况。就以这种形式在学生之间的教学,初步朗读儿歌,认识生字。

  2)学生在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下,在小组内合作再完整地朗读儿歌。在这里学生可以巩固对生字的学习,记住已经变红了的字。

  3)教师检查全班学生的朗读儿歌和识记生字地情况。教师用鼠标点变红的字,谁认识谁就站起来大声地读,师生互动过后,让生生互动。两个学生坐在一台电脑前,互相指读变红的生字。

  3、玩。

  我们知道小学生喜欢做游戏,同时游戏也是孩子们的天生本性。我们教师需要去发挥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字,我设计了两个游戏。(1)是“我说我对”在这个游戏中,我先找一个学生上台来和我合作完成。我说生字,学生用鼠标点这个生字,如果学生读对了,这个生字下面的小树叶就会开出一朵美丽的花,一次奖励学生读得好。师生互动后,再生生互动,合作完“我说我对”的游戏。(2)、这个游戏的名称是“神秘口袋”。

  多媒体出示同学们的好朋友丁丁,丁丁对大家说:“大家还认识我吗?我给大家带来了神秘的礼物,你想知道是什么吗?那就快来摸摸看。”丁丁的话说完后,老师举起神秘口袋,请两组学生上来摸。学生摸到的是铅笔形状的书签,上面写有本课要人是的生字,学生想要得到这个礼物,就要读准这个生字的字音。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4、用。

  “培养创造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天能得到这样广泛的重视,与创造性意义的拓展和崇尚有密切联系。创造性可以表现在人所从事的任何活动之中,人无论做什么,都应以创造性的态度或精神去做,这种态度和精神是根植于人的本性特性中,创造能力不但包括创新的精神与意识,还包括将新的观念转成为具体的事物的能力,所以新的课程提出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应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要培养学生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综合性、探索性学习,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这个环节时,学生对来参加聚会的小动物都很喜欢。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么们还喜欢别的小动物,它们为什么不来参加聚会。”我就赶紧说:“是呀,还有好多的小动物想来参加聚会,同学们我们怎样请这些小动物来呢?”学生纷纷讨论,最后选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我们自己来编写一首新的“数字歌”,把同学们喜欢的小动物都请来。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模板进行创编。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提高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学法。

  学生主要运用的学习方法有:自主探究法、观察法、游戏法、谈话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在老师的指引下一一进行。

  四、教学活动过程。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语文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本着这个基本理念,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环节:欣赏导入。

  《数字歌》说课设计 说课稿专题,本站有更多关于说课稿,说课稿方面的作文。

  我运用课件创设情景,制作了精美的动物聚会的场面,再配以动听逼真的音乐,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到了动物王国中,融入到课件创设的情境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想要去弄明白聚会时到底来了哪些动物,它们的数量是多少?在这种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利用自己的计算机动手操作去数一数,把数出的结果和同位相互交流交流,再在全班集体交流并找会读的同学教读数量词。学生们学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这样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了对生字的识记;同时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这样一个原本由教师一步一步引导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轻松活泼的完成了。

  第二环节:课文学习。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识字量要求很高。一年级学生要掌握汉字900个。而汉字由于音、形脱节、字型多,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多,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课件,学生可以通过课件自由选择学习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数字歌》要求学生认识的生字有11个,量多字难记。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了阶梯式识字环节。

  1、学生自己借助计算机朗读课文,特别是课文中变红的字,多读几遍,如果遇到不会读的字,只要用鼠标点击一下,电脑就会教给学生正确的读音。

  2、同学间教学跟读课文,继续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3、出现单独变红的字,让学生认读。

  4、师生合作指读变红的字。

  5、生生互动检查变红的字掌握了没有。

  这样几步下来,学生对本节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基本上都掌握了,轻松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第三环节:识字游戏。

  用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的生字。

  1、我说我对。

  2、神秘口袋。

  第四环节:拓展练习。

  在这个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平台。

  如果你喜欢把更多的小动物请到儿歌中来,你可以续编儿歌。如果你想和更多的生字交朋友,你可以读老师为你提供的新儿歌。在新儿歌重你可以认识更多的生字朋友。

  于是整节课在激情起伏的情景下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创作的美好感受和游戏学习的乐趣,并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创造能力。

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分三大块来展开我的说课:

  1、说教材;

  2、说设计理念;

  3、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第一部分第4课《哪座房子最漂亮》。本课是一首诗歌,共四句话。第一、二句采用数数歌的形式,讲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的可喜变化:新房多,新房高大宽敞,房前屋后还有花草树木。三、四两句一问一答,指出小学校的房子最漂亮,能激起学生的自豪感。课文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其中叠词和数字的运用,使诗句富有节奏感,整首诗歌押ang韵,富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

  鉴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横撇”、“弯钩”两个笔画和“广字头”、“穴字头”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农村的新变化。

  其中第1、2个目标是本课的重点。第3个目标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设计理念:

  在这堂课中,我想着力体现:以读为本,培养语言这一教学理念。语感训练是语文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新课标中,把“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等纳入了“语文素养”的范畴,并且有计划地分解、落实到各个阶段中。语文是母语课程,重在实践与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对语言有一种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能根据汉语言的特点,准确把握语言的形象、意蕴、情趣,这样才能达成“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总体目标。培养和发展语感,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就是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大量的有效的阅读实践中,感触、感受语言材料,准确地理解和体味语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将通过“启读引趣——初读入境——品读感悟——熟读积累——借读促写”这五个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与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环节:启读引趣

  第一步:让学生看关于骆驼风景的短片

  第二步:让学生自由说说你看到的家乡是个什么样

  第三步:适时引导学生走入课文。我这样过渡: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首非常有意思的小诗,让我们去看看诗中的小朋友的家乡有什么新变化,好不好?出示课题。

  第四步:读课题。指导读准字音“哪、座、房”,以及轻声词“漂亮”

  【意图】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是一种快乐的来源而不是单纯的任务。这样有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来理解、领悟课文内容。

  第二环节:初读入境

  第一步: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1、圈出生字、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通课文。2、读完以后想一想,你从课文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第二步:请学生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词语,句子读给大家听,请小朋友来评一评。相机指导读准拼音。其中三拼音节:9个,轻声音节:4个。

  第三步:生字检查。步骤一,开火车读带拼音的词语。步骤二,以小组擂台的方式读去拼音的词语。步骤三,课件出示“我为家乡添美丽”的游戏,检查生字的读音,读正确的.可以为家乡加上一处美丽的风景。步骤四,交流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并用比较法等方法记住新认识的偏旁。

  第四步:请学生说说刚才你在读课文时候的发现。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发现,让学生相互描述、补充,从而进入文章的情景中。

  【意图】初读重在感知,重在入境。在这一环节中,我想把阅读体验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让学生在“自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地进入语言情境,获得初步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为达成第二个教学目标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品读感悟

  在这个环节中,我打算分“细读自悟”和“品读体情”两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细读自悟。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还应考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由此可见,对内容的理解和探究也是“读”要达成的目标之一。因此,这一层次我打算主要解决学生对语言是否能够准确理解的问题,提高学生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和体悟能力。

  第一步:请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小诗中的房子都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请学生自由交流。预设学生会找到以下两处:

  A处: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

  此处先请学生自己说说对瓦、墙、门、窗的理解,我趁机演示课件让词组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与事物相联系,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再换词读诗句,请学生通过读来体味,青的和青青的,白的和白白的等的区别通过比较初步体会叠词的用法。(如果不重叠,你读了有什么感觉?)。最后指导朗读,我这样引导:这么美丽宽敞的房子,谁能用朗读来夸夸他?指导颜色的词读得美,形状的词读得大、读得宽。

  B处: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

  此处我先请学生在插图上指出房前、屋后的位置。再请学生说说房子周围的环境美吗?美在哪里?,学生可以课文里的话说,也可以将课文里的话化成自己的语言说,我趁机用课件将花果香、树成行图词对应连线。接着请学生想象一年四季这“房前、屋后”会有什么美丽的变化。最后师生结合想象进行朗读。

  第三步:请学生理解在小朋友的眼中是哪座房子最漂亮呢?我这样引导:那么你觉得在小朋友的眼里哪座房子最漂亮呢?能说说为什么吗?

  第四步:指导朗读第三四句。通过指名分别读三四句,引导学生比较、评价、领悟问句和答句的读法。

  第二个层次:品读体情。语言本身的情趣和美感,需要“品读”才能准确体味和把握。因此,在这个层次,我打算进一步让学生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欣赏,在读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第一步:播放《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情境演示,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新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第二步:我提出问题:看了画面,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第三步:我引导:是啊,新农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它变得这么的美丽,这么的具有生命力,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首小诗吧,表达我们对它的赞美之情。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课文。

  第四步:我进一步启发:你觉得那些话写得特别美?谁用你的表情,你的动作来告诉我们?让学生运用体态语言表达情感,阅读与表演结合,生动地表现语言的情趣和美感。

  【意图】相信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一定能扎实有效地完成第2.3两个教学目标。

  第四环节:熟读积累

  第一步:用填空的方式,请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试着背背课文

  第二步:在学生能够背下来之后,可以请学生伴着歌曲《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旋律,把自己当作是写这首小诗的小朋友,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这一段。

  【意图】在这一环节,我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把语言的习得和积累落实在了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努力为学生语感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达成第二个教学目标。

  第五环节:借读促写

  第一步:转换学生的思维,从读过渡到写。我这样引导:我们已经会读而且读懂了这首小诗,要是会写小诗里面的字就更好了,那就是既能吟又能写的小小文学家了,你们想试试写这几个字吗?

  第二步:认读生字“了、子、门、月”请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生字?

  第三步:分析字形,记住新笔画:“横钩、竖钩”,并用比较法区别“了、子”;用说笔顺法记忆“门、月”。

  第四步:指导书写。先请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我范写,接着请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中练写,最后采用师评、生生互评、自评等方式展评。

  【意图】写字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希望能让学生在热闹的课堂中静下心来认真书写,感受到不但读书很快乐,写字也是一种乐趣,努力为以后的写字打下扎实的基础。进一步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

  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在新教材中编入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故乡》这篇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学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描写手法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并为下一篇反映认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打下基础。

  2、本课的知识体系《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学习这篇小说,重点是使学生从陌生空旷的自然环境和恐惧孤独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理解“孤独”的涵义,教给学生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强调对课文的自主探究,学生就不能只是被动的倾听教师的讲解,被动的回答教师的提问。所以我想通过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有兴趣去自主探究,感同身受地去理解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的涵义。本课的阅读教学,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曲折的情节,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确定教学目标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A、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理解文章主旨。

  B、过程方法: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C、情感态度: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的理解。

  【理论依据】:

  教学过程(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因其阅读期待,阅读心境,阅读目的的不同,他们的阅读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说教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在情节与现实写照中得到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 感知,情节领悟,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快速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主旨,与文章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说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来解决问题。

  【二·三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必须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2)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设计意图】: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的课文,并能加以概括全文内容,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小组合作完成)

  (1)P70、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2)P71、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7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4)P7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5)P75。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提示:出发时:P69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P72害怕,胆怯安顿之后:P73感到孤独时间久了:P74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P76坚强。

  4、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设计意图】: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通过与同学老师对话,合作探究,激发阅读思维。并通过小说中对环境描写,深入人物,使文章的难点得以解决。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大自然对话,与小说中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理解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在探究中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五)、课外作业学习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语文说课稿 篇4

  今天我执教的是人教版第四册第31课《恐龙的灭绝》,这是一篇科学知识小品文,文中列举了几种有关恐龙灭绝的说法。像这一类的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了解说明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但由于这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往往会被我们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杠杠;由于叙述简洁没有多少感染力,又会被我们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稍不留心还很容易上成了科学课或常识课。那么这类课文到底该教些什么,怎样教,才能使它的教学更具有语文味呢?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始终坚信着这么三句话:只要我多关注一些语言,学生就能多夯实一点基础;只要我多关注一些细节,学生就能多收获一点成功;只要我多关注一些方法的指导,学生就能多提高一点学习的能力。所以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体现科普文教学的语文味。

  一、注重字词教学,落实初读目标

  记得有位教学专家说:阅读教学,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这对于低段的阅读教学更是重要。为此在这个板块中,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读:先请学生感知文本尝试读,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随后以检查词语和难句朗读的形式进行检查反馈。

  在这里,词语的呈现是精心预设过的。第一组的六个词语是由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这样的构词结构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第二组其实是动宾结构的词组,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出示这样长长的词语不是让他们认识结构,而是给予一定的朗读指导,停顿记号的出现就是给学生一种意识,以后碰上这样的长词语也能学着停顿。讲到停顿,这里还有就是一个长句的停顿,特别是低段的学生,读长句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点,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予帮助,经常性地给予指导,相信对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很有见效的。

  同时还运用各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意。课题中的“灭绝”让学生猜意思,随后一个追问“一只恐龙死了可以叫灭绝吗?”从而让学生对灭绝的意思有了准确的理解;“孵”字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说说母鸡怎样孵小鸡,再告诉学生“孵”左边的“卵”字就是蛋的意思,通过理解构字特点理解字意;“哺乳动物”这一专有名词的解释,做的就更加感性了,像小狗那样一生下来就是小狗,小时候还要喝妈妈的奶水这样的动物叫哺乳动物,随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什么也是哺乳动物。相信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多关注一些语言,学生自然就能多夯实一些基础。

  二、巧释说明方法,品味语言精妙

  课标指出:在学习说明文时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方法。但对于低段学生来说,不必作理性讲解,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有所领会即可。

  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把人类的历史和恐龙的历史进行比较,使恐龙灭绝之谜更是引起人们的好奇。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关注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三四百万年”和“两亿年”。尽管学生知道两亿年要比三四百万年表示的时间长,但是到底相差多少呢?学生释没有概念的。针对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用了统计图的形式直观地将其进行对比,随后小结“把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么一比较,怪不得说人类历史跟恐龙的历史相比可就短多了。”再让学生齐读这两句话。这样就淡化了说明方法的传授,可在学生心中已经留下了痕迹。

  同样,我们在教学科普文章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品味其丰富的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即怎么个准确,怎么个简明,怎么个科学等等。这篇课文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语言,我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就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来品读。

  “加上恐龙身上没有皮毛来保暖,它们耐不住严寒,就慢慢地消失了。”如果把“慢慢地”这个词语去掉,你再读一读,意思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很快就感受到如果真从句子中删去,就会与实际相悖。而且学生在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中,感知到了语言的精妙,领悟到了文本中用词的准确性,长期以往,将会对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并滋养学生精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语言训练,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实践,即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写作中学习写作,在听说中学习听说。可见,语文基本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科普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了解某些科学常识,更要学习作者怎样表达说明这种常识,即说明的语言、说明的方法和说明的顺序。而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一般都有严密的逻辑性,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依托。

  课文第3自然段关于星球相撞引起恐龙灭绝的这一说法在表达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我抓住这个特点,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语文化的训练。

  先标一标有几个句子,想一想每句话在讲什么;再师生进行对一对的游戏,知道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排一排5个句子的顺序,理清顺序;最后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理清其因果关系。就在这一步步精心的预设下,学生不仅读懂了句子意思,理清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更是对他们以后如何读懂一段话做了方法指导,授他们以“渔”。

  以上三点仅是我针对这个文本的特点力图体现科普文教学时浓浓的语文味,设想总是美好的,也带有很多个人的主观意愿,很愿意接受在座各位的批评指正。如何让我们的科普文教学不再死气沉沉,不再单调枯燥,我想方法肯定还有很多,那就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索吧!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春》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本单元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景美、情美、字美。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品味情感,学会写景方法,可以作为这个单元的重要教学。这篇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赋予感情和生命。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我们欣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让我们感受春的蓬勃生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词,比喻、拟人的运用及其作用。

  2、领会文章的所写景物的特征及寓情于景的写法。

  3、培养学生朗读技巧,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细致的观察景物,并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具体生动描绘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

  学习妙词佳句,有感情的朗读品味文章绘物的美,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教学难点

  体会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把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这一环节我会采取播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接力赛朗读等多种形式。

  三、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比如背景音乐、春的图片、全文脉络图等,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可采用朗读教学法(研读、精读、品读)。

  四、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

  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五、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充分的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3、重视互动合作。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六、教学过程

  (一)、品读诗:发现春天的美,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

  (二)、导入课题:《春》

  (三)、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主要代表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绿》,全收在《朱自清全集》。

  (四)、阅读全文、牢记字词

  1、字音。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设题意图:七年级新生仍然有识

  记字词的任务,此题加强记忆巩固字词。)

  (五)、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宏观勾勒(第2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具体描绘(第3―7段):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1、比喻、拟人、引用。2、 触觉、嗅觉、视觉、听觉。

  3、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吹动杨柳的春风”引用和借代)。

  春雨图(1、比喻、排比。2、写了雨中的树、草、灯、人的活动。从静写到了动,从近写到了远。写春天的雨,作者一方面从正面写春雨的特点,另一方面用雨中的景物和人的活动从侧面来衬托春雨的可爱。例:像牛毛(密)、像花针(亮)、像细丝(细)、像薄烟(轻))。 春迎图

  第三部分:(第8―10段):颂春(娃娃、姑娘、青年)

  设题意图:着眼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并学习简要概括段落大意。

  六、思考讨论,具体分析

  1、再读课文,寻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在课本上勾画出来。

  2、简单谈谈某个句子为什么生动形象。

  3、小结:排比的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

  果、反复的作用

  设题意图:旨在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修辞及其用法,并学习品味语言从而深入领会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七)作业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七、板书设计

  以情为点,表现出春美、人美、生活美的主题。

  1、第1段:盼春

  2、第2-7段:绘春

  ①春草图

  ②春花图

  ③春风图

  ④春雨图

  ⑤春迎图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蜡烛说课稿02-17

语文说课稿03-15

语文《手指》说课稿01-09

语文说课稿06-12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11-19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1-03

语文上册识字说课稿07-01

《麻雀》语文说课稿07-23

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07-24

关于语文说课稿12-24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