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2-03 10:11:4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永城市第八小学的李伟华。

  我说课的题目是《失踪的森林王国》。现在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来谈一谈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说教材

  首先我先来谈一谈对本节课教材的认识:《失踪的森林王国》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原本美丽富饶的森林王国被下令砍掉了森林的树木而最终消亡失踪的故事。告诉人们乱砍滥伐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从而让孩子们树立保护森林,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给人很深的启迪。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文章的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水平和实际教学的需要,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和后果。

  3、学习快速地默读课文,学会用文中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理解内容。并适当地展开合理的想象,说一说,教育学生热爱、保护自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通过对比让孩子明白森林与王国是相互依存的,保护森林就是保护王国。

  教学难点为:通过这些悲惨的场景,让孩子们在心里真正地树立起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且把这种意识转化为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

  四、说教法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读自悟、启发质疑、创设情景,读写结合。

  依据教法,我选择了相应的学法指导。我指导学生采用了“自读自悟、以读代讲、读写结合”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我是这样导入的:板书《失踪的森林王国》后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在同学们的疑问声中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又发散了孩子们的思维。

  2、检查预习:

  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我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讲授新知前用大约五六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查,并且及时对他们的收获予以肯定、鼓励,久而久之,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就会愈加高涨。我先出示词语,再让孩子们自由读、读给同伴听、互纠读音,接龙读,之后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或者选择几个词语说一段话。

  3、在我是读书小能手环节,我让孩子们通过自由读、读给同伴听等方式来熟悉文本内容,了解森林王国失踪前的景象,之后出示一些图片,接着再出示重点段落来指导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段落和展示的这些图片,感受到森林王国的美丽富饶,人们的安居乐业,认识到那个地方是令人向往的,为后文人们破坏了森林感到深深的惋惜埋下伏笔。

  4、在我最会思考环节我让孩子们轻声读课文后思考问题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养成边读边思边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交流合作的意识,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把读书引向深入。对这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再推举代表汇报。他们展示评价后我出示这样一组图片。相信这些图片一定能激发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对乱砍滥伐树木等破坏环境者的痛恨之情。

  5、紧接着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怎样才能让失踪的森林王国重新回来呢?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如何去做?让孩子们把心中想说的话写一写,这样能唤醒孩子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热爱森林的情感。所以设计了这个小练笔,在大家的畅所欲言下,同学们不仅有了环保意识,知道了在以后的生活中应保护环境,主动与破坏环境的人做斗争,还锻炼了孩子们组织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6、作业,幸福生活不只在于衣食享乐,也在于碧水蓝天。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从我们的生活细节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吧!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努力一定会找回失踪的森林王国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

  六、板书

  30 失踪的森林王国

  美丽富饶——安居乐业

  人祸 天灾

  乱砍滥伐——无影无踪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的教案,既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又是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

  以上是我对《失踪的森林王国》一课的粗浅认识,敬请各位专家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您的指教就是我进步的阶梯,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设计意图

  各位老师好,我是12级学前8班的xx,今天我带来的说课内容是大班美术活动《鞋底花纹》。先说说我的设计意图:对大班初期的孩子来说,学习装饰画有一定的难度,请幼儿设计鞋底花纹是一个巧妙的突破口。并且《纲要》中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大胆表达自己的想象,分享创造的快乐。"因此,我精心设计了美术活动《鞋底的花纹》,让孩子在愉快的环境中大胆想象,自己设计鞋底花纹,鼓励他们用点、线、面进行有创意地作画,体验独立创作的趣味,展示幼儿艺术活动的魅力。

  二、活动目标

  再说说我的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我确定了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1、认识鞋底的花纹是由各种各样的图案构成的。(认知)2、能用点、线、面设计鞋底花纹。(技能)3、感受鞋底花纹的对称美并且乐意参与装饰鞋底花纹的活动。(情感)活动重点能用点、线、面进行有创意地作画,体验独立创作的趣味活动难点是感受鞋底花纹的对称美并且乐意参与装饰鞋底花纹的活动。

  三、活动准备

  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我做了如下准备:

  1、物质准备:干净的鞋子人手一双;各种作画工具;硬纸板剪成大小不同的鞋底若干。

  2、经验准备:事先从网上了解一些简单的点、线、面构成的图形。

  四、教法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纲要》的精神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①观察比较法②操作法③讲解法④欣赏评价法等。

  五、学法

  再来说学法,本次活动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发展为本,幼儿采用的学法主要有:①讨论评议法②操作法③观察法等。

  六、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共有4个环节:

  1、激发兴趣,导入活动(1)参观鞋子王国,初步了解鞋底的秘密。

  通过鞋子王国的情景创设,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想带小朋友一起去参观鞋子王国。鞋子王国的国王他们在鞋底藏了许多秘密,想考考小朋友,看看谁能发现,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看看鞋底到底藏了哪些秘密。

  (2)引导幼儿自己观察自己的鞋底的花纹。

  引导幼儿观察各自鞋底的花纹,并且相互比一比,说一说各自的鞋底花纹有什么不一样。这些鞋子的鞋底一样吗?他们有哪些不同呢?然后让幼儿与同伴交流讨论,鞋底的花纹是怎样的?请幼儿说说自己鞋底的花纹是什么样子的,有些什么图案?激发幼儿大胆表述。

  (3)小结:其实鞋底的花纹就是由一些点,线条,一块块的图案组成的。

  2、引导幼儿寻找花纹组合的规律和特点,激发幼儿创意设计的愿望。

  (1)教师拿出几只鞋让幼儿观察鞋底,分析了解花纹组合的一些特点:有对称的线条和图形,有动物图案,有字母的等等。再询问幼儿:"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鞋底上设计这些花纹吗?"(2)让幼儿仔细观察看看自己两个鞋底的花纹,讲讲有什么发现?引导幼儿感知鞋底花纹的对称美。

  (3)幼儿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猜测。

  概括总结:这些花纹不仅美观,漂亮,还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作用,可以防滑。工人叔叔本领真大,能造出花纹对称的鞋底!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双有漂亮花纹的鞋底呀?怎样做呢?(幼儿自由交流)3、设计鞋底花纹。

  (1)让幼儿按自己的构思需求选择工具。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进行创作。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画能让两只鞋底的花纹对称。

  提示:将画有鞋底的纸对折,中间放一张自己喜欢的复写纸,用铅笔进行创作,就会出现花纹对称的美丽的鞋底了。

  (4)相互欣赏,交流,介绍作品,请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鞋底花纹,老师对作品给予肯定。

  提问:你喜欢哪一种鞋底的花纹?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设计的特点和风格。

  4、布置活动教室。

  将鞋底花纹涂上好看的颜色,并沿边剪下,布置在活动教室里活动延伸1、请幼儿回家后找爸爸妈妈鞋底的秘密。

  2、在区域活动中开展"为爸爸妈妈设计鞋底花纹"的活动。

  七、活动特色

  我选择了孩子们熟悉的物品--鞋子,让孩子们给鞋底设计花纹,这样的活动一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他们就充满了欣喜和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将点、线、面有机结合,构成美丽的图案。在评价作品时,让孩子和老师一起带着赏识的情绪观赏同伴的作品,幼儿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作画经验。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ie üe er》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汉语拼音第12课的内容。本课共有五个部分:第一是复韵母ie üe特殊复韵母er,和整体认读音节ye yue与er的四声,每个复韵母配有一幅插图,用以提示字母的读音;第二是声母与üe的拼音练习;第三是看图拼读音节词语;第四是看图借助汉语拼音读句子;第五是一首儿歌,配有图画。本课着重学习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ie üe与ye yue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学会复韵母ie üe 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型,正确书写,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e yue。

  2、 能正确拼读声母与复韵母ie üe组成的音节。

  (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ie üe与整体认读音节ye yue的音、形。

  难点:声母与üe组成音节的'拼读。

  二、说教法、学法

  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是儿童的天性,我主要以活动与游戏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说教学程序

  (一) 复习引入

  1、复习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

  2、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二) 学习复韵母ie整体认读音节ye

  1、出示儿歌:《月儿弯弯》教师朗读,指导学生发现“月、街”两字的红色注音。这两个字的音节中的韵母,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两个新的韵母朋友。(板书课题)请会读的同学读一遍。

  2、学习复韵母ie

  ① 出示树叶实物,问:这是什么?(生抢答)把树叶的“叶”读成第一声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个复韵母朋友“ie”的读音。

  ②讲解发音要领,生练读

  ③给ie标声调,复习标调歌,请生上黑板标调号,并评议。

  ④请小老师上台带读ie及其四声

  ⑤编顺口溜记ie的形

  ⑥指导书写ie,生练写两遍。

  ⑦板书ye,强调ie必须与声母相拼才能成为音节。把i改成y,就是整体认读音节ye读音与复韵母ie一样。生练读,并练习用ye的四声说词或说句。

  3、学习复韵母üe和整体认读音节yue

  ① 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有一个谜语想请大家猜一猜,它是什么?(师读谜语,学生猜。)

  ②出示月亮图,月亮的“月”发第一声就是复韵母üe的读音。

  ③老师指导发音,学生练读,多种形式读。

  ④编顺口溜记忆üe,练习书写。

  ⑤üe和ie一样,都必须和声母交朋友,才能拼成音节。有许多声母都喜欢和üe交朋友,让我们来看看有谁和它交朋友。

  ⑥出示声母与üe相拼的音节nüe lüe jue xue que ,让学生去发现这几组音节与相üe相拼时的不同之处。

  ⑦复习ü与j q x y相拼时,ü头上两点省写的规则。

  (请会读的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教读音节。)

  ⑧板书音节yue,问:这个音节谁会拼?请学生试着读一读。纠正发音:在üe的前面加上y,这是整体认读音节yue,直接读出来,读音和复韵母üe相同。

  ⑨学生练习读yue的四声,并说词或句子。

  (三)、巩固所学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ie üe两个复韵母,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掌握得好不好。

  2、看图画问:院子里有什么?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根据学生的描述出示音节词让学生拼读。)

  (四) 总结

  板书设计

  汉语拼音12

  ie üe er ye yue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组课文为我们展现了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金钱的魔力》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课文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倍受关照的故事。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文章主要采用前后内容对比的方法,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变化来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运用。

  说教学程序:

  本课拟一课时完成,全文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揭题解题

  1、金钱:百万英镑。概述故事背景:一个富豪之家刚接过钱去时,—————就像——————

  向那张钞票瞟了一眼时,—————就像—————

  看清楚了那张钞票时,————————就像——————

  讲到第二句时课件拓展火山边上凝固起来的熔岩图片,让学生通过具体可感的实物来理解这个恰切的比喻。

  第三句学生可能会说:看清楚了那张钞票时,他再也没有了那份傲慢与神气,就像焉了的茄子,毫无生气。

  看清楚了那张钞票时,他的脸色大变,就像刚被领导批评过的犯错的职员。

  看清楚了那张钞票时,他用仰视的神情望着托德,就像见到了大财神一样。

  3)指导朗读。

  马克吐温的描写就是与众不同,同一张脸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有了这么多的变化。这都是因为有了百万英镑,这时二次回扣课题读——这就是金钱的魔力!

  (二)老板的形象——自读交流

  1、找出文中有关老板的.各种描写,谈谈对人物的感受。完成---------------的老板,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2、交流:惊喜万分、语无伦次、说话啰嗦、世故圆滑、见风使舵、毕恭毕敬等。

  3、小结:是什么使他变成了这样呢?——百万英镑,这时三次回扣课题读——这就是金钱的魔力!

  通过这一环节的自读交流,学生头脑中许多鲜活的词语就派上用场了,课标中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学生在交流中感悟了人物的特点,也在运用中积累了词语。真是一举三得。

  四、主题升华

  1、出示说话训练题目:

  因为没钱,我——,托德——,老板——。

  因为有钱,我——,托德——,老板——。这就是金钱的魔力。

  2、对金钱的魔力是否有了更新的认识?

  3、可是我要告诉同学们:生活中没钱不行但钱也不是成能的,我们应该正视金钱,别做金钱的奴隶。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马克吐温的《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乞丐》等作品,描绘了一幅幅形象资本主义社会的幽默画。这些作品读来亲切、自然,充满轻松的幽默又蕴涵深刻的批判意义,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昆虫世界》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也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学习用纸材进行创作的一节手工课。

  基于对教材的上述了解,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昆虫,能使用不同的材料、方法来表现昆虫。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卷、剪贴等方法进行塑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爱护昆虫,保护环境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能表现自己喜爱的昆虫并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昆虫细节的添加。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造型表现”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使每位学生都坚信自己有学习美术能力的“学点”。因此,我结合二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心强以及本课的特点,主要采用:

  1 、情景教学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 、观察发现法。

  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想一想、选一选、动一动等方法,让学生在看、画、做、玩等过程中完成本课的学习内容。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课一开始,我就请一位戴着蝴蝶头饰的同学扮演昆虫王国的邮递员,给同学们送来一封来自昆虫王国的信,由信的内容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欣赏图片,了解特点

  (出示自然界中昆虫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些昆虫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通过观察,小组内交流,并在老师适时引导下,准确地概括出昆虫的特点,即一般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一对触角,三对足。这样设计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出示范作,拓宽思路

  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业,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件作品,为什么?

  (四)示范制作,学习方法

  进行示范制作,边做边讲解,先想想你要做什么?我想做只蝴蝶。再看看用什么纸做?我选皱纹纸。开始做了,我先将纸对折,再剪出外形,然后揉细线条做触角和身体,最后剪粘小圆点贴在身上做斑点。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分析出制作步骤,即想一想、选一选、做一做。

  (五)大胆创作,交流评价

  昆虫世界大会一定很精彩,我们赶快来做一张昆虫门票。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你准备做什么昆虫呢?”“你打算选择什么纸做呢?”“你打算怎样做呢?”在学生制作时,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细节的添加。然后让学生将制作好的昆虫作品贴到黑板上。现在我们来看看谁的昆虫门票做得最好,进入交流评价环节。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的评价,评出最有创意的小昆虫,最美丽的昆虫等。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这节手工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昆虫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保护大自然,使我们的大自然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说板书设计

  由三部分组成,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图文结合,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 》是高中数学课本第 册(修)的第章“ ”的第 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 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 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 打下基础,所以《》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

  特点之二是: 。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B、C

  (2)能力目标:A、B、C

  (3)德育目标:A、B

  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拟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并依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导出 ,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 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 时,可通过演示,创设探索 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史上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最好是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最好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四)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五、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 》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 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的旋转》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本节内容是图形变换的第三学段的学习目标,承接“轴对称”和“平移”,旋转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轴对称、平移、旋转、相似)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丰富内涵。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含义,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操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了解观察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目标:体验和感受数学活动的探究性,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旋转的基本要素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

  教法与学法

  基于教材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为学生创造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类比、归纳、学习。

  2.借用多媒体课件与实物辅助教学,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许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顾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与进步。

  教学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创新始于探索。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培养探索精神,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五个环节:发现新知--再探新知--应用新知--小结巩固--创新设计,以期望再多样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一)、创设情景,发现新知

  首先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旋转的动态实例,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回答以下问题:

  1. 上面情景中的旋转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你能用一个词形容这种运动吗?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2.钟表的指针,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汽车方向盘的转动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交流,感知并形成共识,进而归纳旋转的定义,并引导学生类比平移的要素总结旋转的基本要素。

  设计意图:由熟悉的图片引入,使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学习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类比、联想,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总结概念,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再探新知(体验旋转性质)

  本环节通过学生的动动手--动动脑--动动口,让学生对旋转性质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展示课件中准备好的两个全等的平行四边形,先重叠放在一起,然后使其中一个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让学生在旋转过程中观察,提出四个问题:

  1. 旋转中心是什么?

  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到什么位置?

  3.AO与DO的长有什么关系?BO与EO呢?

  4.∠AOD与∠BOE有什么关系?

  5.旋转角是什么?

  6.假设四边形AOBC旋转一周后和开始时位置重合需 60分钟,那么他旋转20分钟时的旋转角是多少?假设它旋转一周需 12小时,那么20分钟它又旋转了多少度的角呢?

  带着问题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他们初步感知旋转的基本性质,而后小组观察、交流、合作、讨论,进一步归纳出旋转的.性质。

  设计意图:在揭示旋转的性质时光靠学生自己的理解是不够的,这里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利用教具演示,课件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引导,学生真正的参与进课堂了。小组合作中既促进几何事实的发现,又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习惯,加深对旋转的认识。

  (三)应用新知

  我设计了三组题:

  第一组:探索图形中的旋转,进一步加深对旋转的认识,学会分析图形中的旋转。

  第二组:经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主应用旋转构造简单图形,直观地感受旋转的性质和应用。

  第三组:欣赏图形的构造和形成的奇妙过程,作品欣赏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学生所知的生活实例出发,体现了数学的基本性、实用性,由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生在观察探索的基础上归纳出旋转的定义和性质,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设计旋转图案使学生的认识过程由感性——理性——感性,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情景——问题——探究——反思——提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总析

  《PEP Primary English》是一套全新的中小学衔接的英语教材。本教材编写的思路是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为主线,兼顾语言结构,逐步引导同学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目的语言任务。即:话题—功能—结构—任务。教材的主要特点体现为强调语言运用,注重同学能力培养,突出兴趣激发,重视双向交流和学科的融合。

  2.单元简析

  PEP教材以每单元一个话题构建全书,每单元按A、B、C三大课型设计。教材因考虑到地区、师生等差别,教学内容具有灵活性和弹性。C局部为选修局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增加或删减。

  二、教材处置

  1、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难点确定

  《 Where Is My Ruler?》来自于PEP第二册五单元Part B的对话,主要教学内容为主动向他人借用物品,并做到有礼貌。因为,我始终认为:教材只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一种良好的资源,但决非教学的唯一和全部。教师是在“使用教材”,决非“教教材”。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有的放矢地对教学内容、教学顺序进行调整,应该有着自身的思想和见解,而不能完全地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迷信于教材的布置。

  基于以上原因,我把Recyle1.中的选学内容“小制作Make a widow card ”和教学活动中常会出现的礼貌用语整合在这节课中作为了教学内容之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句型Can I use your…和礼貌用语词,如:Excuse me. Please. No problem……教学难点是让同学在生活实际中灵活、恰当地运用该句型。

  2、教学目标

  英语课程目标是以同学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战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综合行为的表示进行描述的,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

  学会用英语礼貌地向他人借用物品并做出恰当的应答;

  2) 技能目标

  能用英语积极主动地与人交流,能够轻松完成借用物品的任务;

  3) 情感目标

  培养同学合作的团队精神,使他们懂得协助和分享,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4) 文化目标

  了解卡片的制作以和卡片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三、教法设计

  以课标的理念为指针,根据小同学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开展教学。

  1、 情景教学法

  皮亚杰说过“小朋友是天生的想象家,他们经常分不清虚拟世界和实际世界,他们有着无比丰富的想象。” 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干使其表达富有真实的意义,因此,胜利的情景创设能极大地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它对于同学感知、领会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新知引入的环节中,我就创设了因教师忘记带书而去借同学的课本这样一个情景。

  2、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学习就是让同学体验学习过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胜利,同学在运用中学,为了运用而学,它符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几个教学任务:安排同学借用yo-yo, 制作卡片等,让同学在玩中学,做中学,画中学。

  四、说同学、学法

  经过近两年的英语学习,三年级的小朋友们已经养成了初步的学习战略,他们语言有了一定的积累,具备了一定的交际能力.更可贵的是,他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开展英语活动,参与意识强,能够在活动中自主地学习英语。

  因此,我以合作学习的方法贯穿于整个英语学习的过程之中。在本课中,我组建了学习小组,确定了小组长,一个学习任务安排后,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或组内成员协助下完成活动。这样不同层次同学学习到了不同层次的英语,每个人均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这既体现了教学面向全体同学的理念,也把分层教学落到了实处,防止了大班教学中局部同学得不到参与的现状。

  五、教学手段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实物和多媒体的手段来辅助教学。由于小同学的年龄和知识有限,决定了他们对直观、新颖、有趣的资料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中的这些教学手段符合小同学学习英语的特点,激发了同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40分钟)

  1. 复习旧知,铺设新知

  一上课,课堂便响起了轻松活泼的歌曲《Where is My Monkey?》。小朋友们合着旋律欢快的唱歌。紧接着,老师通过利用乒乓球在手上不同位置摆放的说课稿让同学快速说出其方位。

  该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复习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Where is…”和“It’s…”,为新知识的引入做好铺垫。同时,优美的歌曲,有趣的方位变化能吸引同学,为本课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小朋友们自然地为新内容的学习作好认知准备。

  2. 设计情景,出现新知

  复习完后,教师准备上新课了。但是同学们却发现老师满脸焦急,四处在寻找东西。原来,老师忘记了带来教材。怎么办呢?课得继续上呀!此时,同学们关注着事情的处置,完全投入到老师巧妙设计的情景中。而老师掌握住这最佳时机,走进同学中,问道:“Excuse me, can I use your book, please?”(我可以用你的书吗?)本课新知的引出顺理成章。同学通过情景悟出其义,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出回答“Yes ,please .”或者“No problem”。

  创设情景,悬念引出新知,这符合同学学习语言的规律,它对同学感知和领悟语言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同学的参与热情,师生的情感在小朋友们的踊跃借书中也得到进一步升华。

  3. 反复操练 巩固新知

  在老师通过借书引出新知的同时,也让同学感知了新知,增加了同学的语言输入量。接着,老师拿出一个溜溜球,蠢笨地玩弄着,总也不胜利。在老师的示意下,小朋友们都争相想上台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展示自身玩溜溜球的技术。因只有能熟练说出“Excuse me, can I use your yo-yo?”才有机会上台,所以同学们学习很有热情,在小组学习中互相协助,虚心向老师和小组长请教,力求快速学会新知。

  教师在这个局部先全班操练,再个别展示,然后小组互相协助、练习和运用,循序渐进,注意同学操练的“面”和“度”,使同学由不会到会,继而熟练掌握,为下一步语言的综合运用做好准备。诚如托尔斯泰所说:“胜利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的,而是激发同学学习

说课稿 篇9

  【说教学设计理念 】

  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整个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通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构建和谐课堂教学关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发挥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特色,努力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使生物学科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本人不懈的追求目标。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做好观察实验,加强直观教学,上出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学科特色是实现生物学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首要途径。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动学生,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搞好教材中所选编的每项观察和实验的教学。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要使学生顺利跨入生命科学的殿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好奇地发问,大胆地质疑,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创建一种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有机地融入生物学教学。教师要善于通过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教学,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形象、直观地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养成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生探究新知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说教材目标及重难点】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是继《生长素的发现》之后,阐述生长素作用以及应用的关键一节。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知道什么是植物激素,理解了植物发生向光性的原因以及生长素的产生、极性运输和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通过实例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能力目标集中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活动中。此项探究活动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尝试探索如何将科学发现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应用。本节“问题探讨”中的材料,与上一节所学内容似乎有点“矛盾”:上一节的内容显示,植物生长素起促进生长的作用,而“问题探讨”中的材料却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它竟然起抑制作用。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习本节的兴趣。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材首先介绍生长素作为信息分子起作用这一特点,再详细说明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器官的种类等有关,最后再简要介绍有关科学道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内容,主要是“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此项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并体会科学理论如何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过程中。

  【说学生特点】

  我校虽然为市级重点高中,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来自农村。由于地域特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普遍较弱。精美的电教提示与探究性实验方式有效结合,较直观的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能有效的解决学生理解能力较弱的问题,增强生物课学习的有效性。

  【说教学设计思路 】

  ①本节课从解答思考题入手,回顾上节所学内容,得出相应的结论即植物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接着展示“问题探讨”的曲线图,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植物不同器官、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对照曲线图解答老师给出的一系列问题,由此得出“原来生长素所起的作用是两重性的”的结论。

  ②通过对典型实例“顶端优势”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最后简要介绍有关科学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③实验“探究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枝生根的作用” 要突出探究性。但由于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对于本次活动不要求学生亲自操作,而是根据老师给出的实验材料用具,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的设计思路,在学生说完自己的思路以后,应用课件展示实验的设计步骤,使让学生在对照中懂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说教学设计流程 】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是教学的重点,教材首先介绍生长素作为信息分子起作用这一特点,再详细说明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器官的种类等有关,最后再简要介绍有关科学道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本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了教材中给出的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曲线图,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植物不同器官、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接着让学生对照曲线图思考解答了一些问题,结合这些“问题”讨论此曲线图所隐含的信息,即“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时,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促进效果不同或抑制效果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时,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所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也不同。”从而加深对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理解。又通过对顶端优势现象的展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及相关的科学原理。二是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内容,主要是“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活动。但由于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对于本次活动不能要求学生亲自操作,而是引导学生如何从老师给出的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作出假设,并根据老师给出的实验材料用具及所作假设,讨论实验的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步骤,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验方法步骤在课后完成实验操作,要每天观察记录各插条的生根数量,这些都很关键。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个重点的讲解,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曲线图来突出的,让学生通过讨论此曲线图所隐含的信息,理解了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较高时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通过填空训练,进而理解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

  【说教学设计特色及教学反思】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此节课的亮点。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而并非是只强调结果。而且设计的问题,环环紧密相扣,对学生思维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认同生物学知识主要来自科学实验,领会生物学实验中材料选取、理化技术的使用、巧妙的设计以及对复杂的结果进行理性分析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这节课,也使我体会到: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将知识的获取过程化,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运用新理念指导生物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否定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教师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其主导作用更突出了。

  本节课应用探究性学习,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通过探究形成科学观点、科学的思维方式。纵观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一是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生物教学,通过教师激发的一组组环环相扣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生物知识的“再发现” ,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节教材内容中抽象概括的结论性知识比较多,加上课时的限制也不可能过多的展开,因此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就要多给学生“动”的自由。从课本的文字和图表中读取信息、学习用组织结构图的形式表示过程,都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的学习技能。通过对这些方法技能的训练活动使学生“动”起来,也就成为突破本节难点的一种方法,也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出的有益的探索。

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习、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习: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习未知的方法、没有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 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 m 和V 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平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 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 V水 = V铅球 = 0.38L

  学生甲:根据 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 m=60.5g 。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水 ,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 = 20cm3 V =60cm3V砖 = V -V水 = 60cm3- 20cm3= 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 V糖水=20ml 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 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 V1= 40cm3 V2= 80cm3

  V样本= V2- V1= 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

  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

  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示数V2。

  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

  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说课稿】相关文章:

《泉水》说课稿12-26

《白杨》说课稿12-24

蜘蛛说课稿01-09

物理说课稿01-09

假设的说课稿01-18

过河说课稿01-18

《雷雨》说课稿03-29

排序说课稿04-17

优秀的说课稿02-17

《乙醇》说课稿02-17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