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爱写诗的小螃蟹》是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十分有趣的童话故事,前半部分记叙了由于风、海龟、海浪不喜欢也不愿意读小螃蟹的诗,所以让小螃蟹伤心得流泪了。后半部分记叙了由于白头翁很爱读小螃蟹的诗,所以让小螃蟹激动得流泪了。作者通过小螃蟹两次哭,说明了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期间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我们不必在乎别人的态度。只要坚持,就一定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欣赏与鼓励会给别人带来莫大的快乐。
二、说学情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在识字方面,学生们都已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因此,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安排学生预习,学生会用他们喜欢的各种方法识记生字的字形,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不必手把手逐字教学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对重点字的反馈指导上。
在阅读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并按标点正确停顿。这篇课文的语言比较儿童化,句子也不长,通过预习,大部分学生都能读通。
三、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合理运用了多媒体动画,以小螃蟹的“两次哭”-------伤心的哭、开心的哭为线索展开阅读与讨论,让学生进入角色、演绎角色、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小螃蟹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本课7个生字。
(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期间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我们不必在乎别人的态度。只要坚持,就一定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四、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语境中认识生字,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践或查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抓住重点,引导质疑
课一开始,我出示描写小螃蟹哭的两个句子:小螃蟹很伤心,他流下伤心的泪。
小螃蟹又哭了,不过这次他哭得很开心。要求学生进行提问,这不仅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练习提问”,而且又是本节课将要学习的重点,然后,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归纳整理提问的方法(抓关键、找矛盾提问),从而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对比参读,激发情感。
为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我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中,我安排了要求明确、层次清晰、形式多样的朗读,如:自读、检查读、小组合作读、老师引读等多种读书方法。教师还特别注重了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如当风、海龟、海浪对小螃蟹写的诗不予理睬时,小螃蟹流下了伤心的泪,这时,老师启发学生想象:这时的小螃蟹心里是怎么想的?帮助学生创设情境,体会人物心理;当小螃蟹听到白头翁唱它的诗时,它第二次哭了,这时,小螃蟹心里又想些什么?通过这两次空白点的挖掘,让孩子真正走入小螃蟹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会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激发思维,主动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的走入课堂共落到实处。从而真正做到了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让学生进入角色、演绎角色、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来逐步揭示主题:只要做得好,总会有人欣赏,不要灰心、气馁。
三)拓展思维,自编小诗
新教材提倡大量阅读、提早阅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开拓思维能力,亦是本教材所注重的。“小螃蟹在沙滩上写了些什么呢?”课上我用多媒体出示:螃蟹、大海、并伴有海浪声的景象,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创作,并且进行交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学生得益非浅。
总之,教师要针对二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加强朗读和发展思维,培养有条理说话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只有教师导得有方,学生才能学得主动,读书读得深入,师生的思想交流、感情交流才能充满教学全过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才能更加分融洽,学生才能学得生动活泼,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根据色彩、形状、用途等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个标准进行简单的分类;
2、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即掌握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找到合适的分类标准;
教具准备:
各种颜色的立体快、铅笔等。
教学过程:
师: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是懂礼貌、爱整洁的`孩子。而且老师还知道你们今天每个人都会表现的非常乖。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分类需求
那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出示第一幅图)。仔细观察后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生1:书架上的书很乱;
生2:玩具到处都是;
生3:笔、桌上、地上都有…
师:很乱。那孩子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很乱呢?请生自由回答。
师:孩子们说的都对。小猴自己也说了,好乱呀!播放课件。
师:Ppt出示第二幅图
师:孩子们,下面我们看看小猴整理后的房间,你感觉怎么样?生自由答。(整齐)很舒服(或很整齐)。
那孩子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很舒服呢?
师:回答的真不错。所以呀,我们平时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共同学习。
之前老师已经请小朋友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预习了关于分一分的内容。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听清要求:(2、3个同学)你是怎样整理自己的书包的?(出示课件)(善于捕捉学生回答问题的信息,灵活处理)
生自由汇报:语文放在一起,数学放在一起,文具放在一起等。
师引导总结:把书放在一起,作业本放放在一起,学具放在一起等。
师:看来呀孩子们真能干,学会了整理自己的书包。真了不起!
三、练习
1、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把桌子上的小棒自己独立的试着分一分;
老师看哪些同学能干,分好用坐姿告诉老师。(老师巡视,捕捉信息,灵活处理)
2、请同学们把小棒快速地放到桌子的左边然后用坐姿告诉老师。
那下面我们来展示展示你们的本领。老师相信你们行。
3、练习(出示课件)
(1)把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涂色。
师:请同桌之间小声地相互讨论,然后再回答问题。(生自由答。)
(2)整理玩具,分类摆放。
说课稿 篇3
大家好我是体教101班的###,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学习发球技术,说的不足的地方大家多多指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谈论这节课。
一:教学内容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七:场地器材
一:教学内容
1、复习底线对打练习
2、学习发球技术
3、素质练习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学期网球的第12次课,复习底线对打练习、学发球技术以及身体素质练习。网球是一项高雅的项目非常受广大大学生的喜欢。通过平时的观察,发现许多同学打网球动作不规范,水平一直处在初级水平,动作是千姿百态。本课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底线对打和发球作规范指导学习。巩固底线抽球技术并让学生了解发球的一些基本规则和动作方法。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08级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因是专业主干课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大部分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接受能力比较强而且快,在课堂上能够自我约束。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复习底线对打练习,了解发球的规则。
2、技能目标:使90﹪的学生能连续稳定的控制底线球,掌握发球的技术动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主探究学习的精神和乐观的学习态度。
重点:强调底线对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难点:发球动作要领的掌握。
五:教法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次课任务及要求;
准备部分
(二)准备部分:
(1)慢跑
(2) 徒手操:
①身体平躺在地② 颈部伸展③ 肩部伸展④ 三角肌伸展⑤ 股四头肌伸展 ⑥ 小腿肌肉伸⑦ 肘和腕的伸展
(3)游戏
游戏
拾球技术:
方法:教练在一个球拍上堆满球,然后迅速将所有球同时抛向空中,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将所有的球拾回来。抛球之前,可将学生指定站于球场的任何位置
目的:增强学生协调性。
基本部分
1、复习对打练习
组织练习:
(1)小场地隔网对打练习;
(2)大场地隔网直线对打练习;
(3)大场地隔网斜线对打练习
结束部分
(四)、结束部分(如左图):
1、放松肌肉 ;
2、总结 ;
3、宣布下课
八:场地器材
黄村基地网球场三片
球和球拍学生自带
九:小结
本次课基本按预定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组织和调动队伍方面非常成功,但在教学内容上需要有更多的新意,教法、学法上没有大胆的创新,在练习密度上没有把握适当,今后会在这些方面做大胆尝试。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我的童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5篇课文,该单元以“人生”为主题展开。
《我的童年》是自传性质的散文,主要写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反应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辛酸、苦涩、童趣、温情,语言朴实,但包含真情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 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为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难点: 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情境教学法,播放音乐,音乐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默读法和勾画圈点法、目标导学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播放《童年》而后诵读古诗《村居》、《宿新市徐公店》,让学生谈自己对童年的认识,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检查预习
首先,走进作者,通过导学案所介绍的内容,让学生对作者进行简单的评价。 其次,理清字音、字形、词义,通过做选择题和造句进行检测。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环节3初读课文,感受童年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教师让学生迅速默读课文,带着两个问题,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文意。2.在文中找出重要词句,写出感悟或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为后面的赏析做准备,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多媒体出示。)
环节4合作梳理,回眸童年
围绕这三个问题小组进行讨论,而后分享自己组的学习成果。1.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2.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3.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这既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也是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环节5把握语言,品味童年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从用词、修辞、情感等角度来赏析自己喜欢这个语段的原因,一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二可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环节6课堂小结
总结,既是对学生欣赏语段的总结,也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进行,是对所学知识的总梳理,让学生把零散的只是进行整合。
环节7课后作业
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引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争吵》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一书。本篇课文记录了主人公“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的事情。故事重点讲了“我”在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从而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互相理解,彼此宽容。要理解这其中的道理及其传达出的人生观的教育意义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所在。此外,文章中对话较多,语言也较朴实、准确且贴近儿童日常生活内容。因此要抓住文章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多读中领会其中的意蕴,学习文章语言,最终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4、课外延伸:说说你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们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朗读为本”的主旨,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穿针引线和梳理总结的作用。教学时采取质疑法、引导法、探究法、讨论法,从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通过朗读体验情感,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学法
本课的设计把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放在首位,让学生通过研究、讨论、情感朗读、结合生活实际谈体会等方法,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通过课堂上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注意创设一种研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面临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促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说过程
(一)、这课堂的结构是: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研读第一段,探究“争吵原因”——细读第二段,体会人物内心——品读第三段,领悟父亲的话——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二)、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学,达到让学生体会情感并内化。在这里,我们主要抓住了文中的'三个人物为线索:
(1)“我”的心理活动:
a.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b.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
c.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
d.终于挨到了放学。
e.“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说。
(2)体会克莱谛的表现:
a.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b.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
c.“不,安利柯!”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戒尺,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朋友吧!”
(3)父亲对“我”的教导:
a.“应该知错认错。”
b.“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c.“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而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表内除法》第4课时《用2-6乘法口诀求商》,在内容的安排上较原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有很大改变,主要表现在用乘法口诀求商没有采取分段编排而是集中编排,同时也没有按照乘法口诀中积的大小来编排,而是采取了随机编排,这样并不是降低了表内除法的口算要求,而是让数学学习内容更切合学生生活实际。
由于二年级还没有出现抽象的除法定义,第23页例1从两个不同层面揭示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是从数量关系(每盘装3个苹果,有4盘,共有12个)的角度渗透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去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二是引导希望声观察所写的2个算式,让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清楚地发现两个除法算式之间以及除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中初步感知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依据。
二、教学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本课时主要体现以下教学理念:知识于生活,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学习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知。
三、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乘法与除法的关系,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观察能力。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四、教法和学法
1、正确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教师在演示、看图列式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方法,再比较对照,从中进一步强化所学的新知识。
3、创设思维的环境,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维,注意鼓励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五、教学流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所以本课一开始,便用对口令的游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兴趣,让学生跃跃欲试。接着,把算是填完整又为导入新知作好了铺垫。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利用了神秘小客人小猫的出现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利用已学的表内乘法的知识帮助小猫解决问题(每盘装6个苹果,4盘一共装多少个苹果?)。再出示共有24个苹果,平均装入4个盘里,每盘装几个的问题,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列出除法算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展示多种算法,通过对比找出新旧知识的生成点。接着出示共24个苹果,每6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这时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算出结果,并通过问题“你是怎么求出这两个除法算式的商的?”而揭出课题:用乘法口诀求商。
(三)观察比,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播启发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翁。在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方法去求除法算式的商时,他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而是主动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分层练习,寓学于乐。
低年级的学生如果长时间的集中学习会让他们感到疲惫和厌倦,因此,我将设计的联系融入“开火车、小兔过河”等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寓学于乐。同时,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我设计了逛超市的环节,让孩子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篇课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要写了徐悲鸿刻苦练习画马,获得惊人成功的故事。
二、设计理念:
文本中的语言,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积,它蕴涵了作者的精神和情感。从文字中,可以读懂作者在特定情景与历史时刻的情与意。所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可以从文本中关键的词句和意象出发,通过对关键的词句的诵读和领悟,使学生沉浸于文字营造的特定语境中,感受着语言的精妙、语言的魅力,实现学生的阅读与文本的视域有机融合。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功到自然成”“姿态各异”“反反复复”“揣摩”“贴满”“常常”“仔细观察”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的阅读方法,理解重点词句对表现课文中心的作用。
3、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只有专心致志,刻苦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通过“追车看马”、“生活在马的世界”两个典型材料,理解徐悲鸿为取得成功所下的苦功夫。
五、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词语切入、直奔重点
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需要寻找突破口,或者说需要找到切入点,这是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需要面临的问题,所以我是在完成了词语认读、扫清障碍的基础上,通过引出“功到自然成”这一词语,顺势切入重点段落:我们认识了这些词语,那“功到自然成”这个词又出现在课文中的哪句话里呢?然后指名读,再出示句子~齐读。接着让学生结合这个句子的意思谈对词语的初步理解,然后由词语中“功,即徐悲鸿所下的苦功夫;成,即徐悲鸿所取得的成功。”这两个字义所涵盖的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那么课文中哪几自然段写了他付出的努力?哪几个自然段又写他所获得的成功呢?”。理清课文层次后,为了引导学生感知文章中心句、过渡句的作用,我又引导他们发现:“原来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写的,那你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吗?”然后直接切入教学重点,“那就让我们先来看看徐悲鸿为了画好马都下了哪些苦功夫吧!”展开对课文2、3自然段的教学,然后在每个自然段的教学之后,再一次引导学生对这个句子进行朗读回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词语“功到自然成”的理解。可以说是以“功到自然成”一词串联全程,,运用“一咏三叹”的教学方式,以此突出教学重点并辐射全文,让全课一下子 “立”起来的。
(二)抓住词语、品读文本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学语习文”,尤其对于二年级低段的学生而言,词语教学更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所以,我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感知人物特点。
首先,我引导学生动笔画出文中描写徐悲鸿为了画好马而下的苦功的词句,然后随着学生的汇报交流相机进行2、3自然段词语教学。
对于“反反复复”的教学,采用和“反复”进行对比的处理方式,让学生说说“反反复复”换成“反复”行吗?从而感知并总结叠词在表达上表示程度加深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拓展“反反复复”这类叠词的方式,让学生对词语进行积累。
关于“姿态各异”的教学,我是通过先出示四幅骏马不同姿态的图画,再出示四个与之相对应的词语,让学生进行连线的小游戏,从而完成一次词语积淀的学习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徐悲鸿笔下只有老师出示的这四种姿态的骏马图吗?还可能有怎样的姿态?”给学生一个句式填空的语言训练环境,让学生自主发挥,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得出:“这许许多多姿态各不相同的马,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姿态各异”,完成了对这个词语的教学。巧妙之处在于,不仅是就词解词,更是抓住文中的留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对“揣摩”一词的处理,我想可以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认知的特点,创设一个情境,通过“小采访”的方式,“现在假如你就是这小屋里的徐悲鸿,每天睁开眼睛看到的就是马,你不厌烦吗?那你又会想些什么呢?”如此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借学生之口反映了他们对徐悲鸿画马时刻苦与认真的理解,然后教师相机总结:“是啊,徐悲鸿每天都在琢磨如何把马画好,每天都在认真地观察,每天都在进行反反复复的练习,那这个过程就是‘揣摩’。”从而轻松完成对这一难点词语的教学。
当学生对本段中的词语进行充分品读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因为二年级孩子较小,所以,要引导他们学会抓词品读。可以把文字中的重点词语标示出来,告诉学生,这些词,正是说明了徐悲鸿的刻苦与认真,我们在读时应该把语速放慢,好好品味品味。然后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练读。
文中第二自然段的词语教学,我觉得可以采用去掉关键词,让学生通过发现、比较的方法达到教学目标。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体会重点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另外,我还设计让学生从文中“盯”字的意思,进行拓展:“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那把文中的‘盯’字换成你们所说的这些词可以吗?为什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更能帮学生品读出‘盯’字背后,文本所反映出的徐悲鸿追车看马的专注与认真,以及作者用词的准确。
然后在本段学习后再次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来感受徐悲鸿的勤奋和刻苦。“如果是你,摔了一跤,把手脚的皮都擦破了,你什么感受?那你的心情呢?”是啊!我们读时就应该语气低沉些,语速放慢些。然后在学生朗读后,教师再次引读中心句。然后切入其他段落的教学,“那徐悲鸿又获得了哪些惊人的成功呢?”
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的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可能性”,这部分的知识是在学生已初步感受了不确定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基础,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本节课的教学正是以这样的理念来设计的,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我面对的学生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又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不随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很容易被新异的事物所吸引,从而产生学习动机,然而学生之间还存在着个别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利用评价手段,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新的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的角度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2、通过小组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尝试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表达事件发生的情况;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是不确定的,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表达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情境教学,并通过游戏、竞赛、实践操作、小组合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的轻松,学的愉快,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了五大环节: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三、体验激趣,深化所学;
四、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五、动手操作,实践感知。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具体的设计意图阐述如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新的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数学模型,因此,在上课伊始,我丢掉了教材中联欢会主题图的引入,而是选用了“石头、剪子、布”这一项师生互动的游戏来导入新课,这项游戏学生再熟悉不过了,在他们猜测了老师和自己谁会赢之后,师生共同进行游戏,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游戏结束后,从同学们的记录结果和开始猜测的结果的对比中得出结论,自然的引出一些事件的发生是有可能性的,指出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游戏的形式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念头,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在本环节中设计了一组摸棋子的游戏,共将此环节分成三个板块来进行,一是让学生感知“一定”与“不可能”在课前教师为每组的同学各准备一袋大小个数相等的棋子。要求各组的'同学分别进行摸棋子的游戏。要求摸到黄色棋子最多一组同学获胜。实际上,分发到各组的棋子袋中,有四组同学袋内的棋子全是白色,而有一组同学袋内的棋子全是黄色,在同学们高兴的游戏,到失败的叹气,再到对比赛规则的猜疑中,教师适时点拔,让学生打开口袋看一看,在同学们对“如此比赛不平”的抗议声中,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总结出在全是黄棋子的袋里任意摸出一个棋子的结果一定是黄棋子,那其他小组没有获胜的原因是在全是白棋子的袋里不可能摸到黄棋子。在学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用眼观察,评析结果的过程中,感知了“一定”和“不可能”,随着教师的适时提问:“这样的游戏公平吗?怎样才能使比赛公平呢?”将教学推入本环节的第二和第三板块,体验“可能”并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也就是说出“在一个袋既要有黄棋子,又要有白棋子。这样才公平”之后,教师适时引导,“这时我们在这样的袋中任意摸出一个棋子的结果会怎样?”点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了对可能性的大小进行验证感知,此时教师将一袋白棋子和一袋黄棋子中的一颗棋子进行对换,强调如果游戏规则不变,还是摸到黄棋子多的为胜的话,你愿意到哪组的袋里来摸棋子呢?为什么?并让学生再次进行摸棋子的游戏,并做好记录,实际感知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新知,上下相连,使所学过渡自然进入教学的第三环节。
三、体验激趣,深化所学
此环节的设计来源于联欢会情境图的启发,依据学生的分组情况为每组学生准备了各种水果和托盘,来进行“水果拼盘”的竞赛,共设立了五项内容A.一定是桔子B.一定不是桔子C.可能是桔子D.很可能是桔子E.桔子的可能性很小,让学生在托盘中摆出相应的答案。实物的再现再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动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体的意识,对所学的知识达到了贯通,进入教学的第四环节。
四、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用“一定、可能、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说说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进而完成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动手操作、实践感知”让学生用手中的圆形纸制做摇奖转盘,并用顾客或商场经理的不同的身份来设计,再次感知所学。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自主合作,尝试探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课堂学习的快乐,体验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和指正。
说课稿 篇9
一、课程设计理念:
我们课程的设计是以体、音、美的实验课题《提高学生主体参与兴趣的研究》为基础,确立了本节的音乐与美术的整合课,同时根据《大纲》要求,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美术教育应当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核心。在本节课的设计中,这不仅要体现在音美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更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
本课通过学生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形象化、美术化,使学生在欣赏音符的节奏美感的同时欣赏其所传达出来的视觉美感。提高学生对艺术学科的兴趣,采用音、美互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艺术学科的多元性和统一性。
二、课程目标:
1、显性目标:
(1) “唱音符”:能准确的拍击出音符的时值节奏
(2)“看音符”:将音符的各个部分替换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并有机组合。
2、隐性目标:
(1)通过节奏练习,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联想记忆能力。
(2)创设音乐与美术相融合的教学情境,用音乐与美术互动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对音乐音符的美化和再创造的能力。
3、教学思路:
本课跳出普通艺术课跳跳唱唱说说画画的老圈子,运用最先进的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艺术殿堂,音美两位教师联手打造网络环境下的艺术课,让音乐艺术和抽象绘画环环相扣密切穿插共进共行,将音乐和绘画给人带来的艺术享受毫无保留一一展现,在四十分钟内师生共同煨煲一锅色香味俱全的艺术靓汤。
4、教学重点:
学科的融合,使学生本课的学习中形成新的对艺术学科的理解。
5、教学难点:
音乐难点:节奏的正确掌握,灵活运用。
美术难点:对音符的美化能做到性格鲜明,特点突出。
6、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彩笔、剪刀、胶带、打击乐器
三、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通过听音乐感知节奏的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联想创造法:在音符形态的基础上进行联想,运用各种图形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个由图形组合成的音符,并且每组图形有相同主题,互相关联,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3、对比欣赏法:在辨别不同音符的形变绘画中,把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欣赏,并请他们从中找出同类的作品。主要是从色彩、创意、构图等方面进行对比,在学生对音乐的形成认识过程中,加深对音符的印象,音、美两科相辅相成,互为辅助。
4、讲授法:在为绘画作品分类时,要使学生明确音符的时值长短,以便于节奏类型的归类。
在教学中我们还运用了学科交融法、兴趣引入法、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等方法 。
四、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本课的设计和学生年龄特点,我们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音乐的旋律、理解音乐的节奏等要素,通过联想、组合等美术手段来再创造音符,从而认识到音乐与美术的内在联系。
五、教学流程
1、新颖的题材赋予更深刻的人文性。
在课程设计上,《美丽的音符》摆脱了旧的教学模式,不再以单纯的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把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渗透到“美丽的音符”这个人文主题中,让学生始终围绕“美丽的音符” 这个人文主题展开轻松愉快的学习。小学生特别喜欢音乐,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创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因而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我首先播放歌曲《清晨》,通过歌曲中的描述,让学生一下子就沉浸在曼妙无比的艺术氛围中,仿佛亲临其境,随着天籁般的歌声和优美的旋律融化在艺术的殿堂中。接着教师用拍击节奏的方法引导学生渐渐说出音符的种类、写法、节奏等,从而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美丽的音符”。让这段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艺术课程中的人文性目的,即用艺术的感人形式、丰富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
2、美术学科的融合体现学科的多元性
(1)、打破以往常规的一课一师的模式,采用双学科教学接龙的形式,将学生由音乐课堂自然的带入到美术课堂中,首先由崔玲老师提出音符形象过于类似,不便于记忆的问题,引入下一个环节,教师出示几张摄影作品,被命名为“美妙的音符”的摄影作品,直观的将美术中的音符带入学生的眼帘,学生在被摄影作品的魅力所征服的同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几张摄影作品也被命名为音符?”学生会回答因为摄影家们将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人物也看成了音符,这样,自然的引出美术中的音乐的概念,教师随后指导“摄影家”们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这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创意的结果,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我们的智慧来将普通的音符变得漂亮起来呢?
(2)、新课讲授
小1、认识音符的结构,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认识到音符是由符头、符杆、符尾三部分组成。这个环节中要使用对比学习法,将各个音符作为比较,让学生明确,虽然每个音符都有符头,但是二分音符的符头比较特别,是一个空心圆。而符尾只有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才具有,并且各不相同。这样明确之后为接下来的创意联想打下铺垫。
小2、结构联想,课件出示多种物体,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物体来分别替换几个音符的符头、符杆、符尾,在这个环节中,有两个需要学生注意的地方,一、即结构替换的合理性,如课件中展示的面包圈来替换二分音符的符头,因为面包圈和二分音符的符头同样为环形,更适合表现二分音符中的空心圆。二、即图形组合的合理性,这是训练学生有主题性想象的`一个重要环节,即在符头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由学生们说出可以用什么物体既能形成符杆和符尾所需的形态,又能与符头相匹配,而为了引导学生们发散思维的扩散,教师用课件展示了配合面包圈用香肠来搭配。花朵用树枝来搭配等几种搭配方案,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出更多的点子来。
小3、创意中的适当变形,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即创意十分新颖,形象绘制的也很好看,但由于固有思维的影响绘制出的作品丢掉了音符本身的形状特征,通过课件演示猫尾的“拉长”,向学生们展示了如何用变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创作能力。
(3),课堂实践
此环节中教师巡视指导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指明让学生画出“大号”的作品来,这样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因画面太小而导致的细节无法表现的问题,也为下一环节的作业展评做好准备。
(4)作业展评
将学生作品按照黑板上早已出示的节奏条上的音符对应粘贴,教师带领学生们从创意、构图、色彩等方面,对作品进行点评,学生们以自己的观点,来指出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可以改进的地方,这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们能够以博取众家之长的态度去完善自己的创意。
(5)学科过度
教师用过度性的语言:“同学们,今天我们画出了漂亮的创意音符,相信大家对于各个音符的外形特征已经有很深刻的印象了,可对于音符们所代表的不同节奏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呢?”将美术课堂再次转换为音乐课堂,教学接龙再次进行。
3、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成为审美表现的主人
在学生对音符时值准确掌握的基础上,进行音乐接龙游戏。通过递进的方式把各个音符融合在一起,并利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使学生尽情尽兴的参与到游戏中,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真正使这节课达到了课程设计标准中的趣味性目的
4、艺术升华情感再现
教师利用课件为大家展示了一幅艺术宣传画,通过画面上所展示的将残疾人的形象变身为音符的艺术构思,展现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她们的情感得到再次升华。同时,这幅宣传画很好的将音乐和美术学科有机的组合到一起,展现出了一种超越艺术美的人性美。
本课的设计,以音乐和美术的融合为载体,借助游戏、音乐、欣赏、绘画等手段,探索融合型艺术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艺术的熏陶中成长,让她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更充满艺术情趣。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北京亮起来了》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四次的一篇写景的文章,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科书以专题为组织单元,专题设计了八个专题,本文选自第三专题。紧扣"美丽的祖国,可爱的家乡"这一单元主题,课文描绘了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辉煌明亮的夜景。围绕"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一句,课文具体介绍了长安街,环形路,王府井、西单商业街,故宫等不同的场景,自理兴建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本文的语言非常优美,尤其是一些四字词语和几个比喻句,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让课文正色不少,是引导学生品读、积累的好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初步理解新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观看图片初步感知北京夜景的美。
(我是依据课程标准改革的精神以及实验的要求,确定了本科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目标。)
2、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
(2)读文,初步感知北京夜景的美
3、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学会应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我是依据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会生字、积累词语,初步感知北京夜景的美,激发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4、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我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准备教具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再配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通过形象感受来理解课文,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创设愉悦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成功的达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设计
一开始上课,我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借助生动的画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设计活跃课堂气氛,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为了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依据课改教材的特点,配合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主要采取了直观、朗读、形象的程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用激情满怀的声音,表现出对住过的热爱之情。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分六个环节:
(一) 赏图引题,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他是一座世界文明的古都,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现在让我们一同欣赏北京的风光。
2、播放背景风光图。问:欣赏完北京风光,你想说什么呢?
3、学生谈感受。
4、谈话过度
多美的景色啊!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北京白天的风光,你们想进一步感受北京夜景的美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北京夜景的课文。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观看远教资源课件,直观感受北京风光的美。从而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情境,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巧妙地引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北京的夜晚是怎样的?课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表述。
2、配乐播放北京夜景图片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小朋友们,让我们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北京夜景的美吧!你们看
3、你们感受到北京夜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指名回答)
4、作者感受到的美是否跟我们一样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后标自然段序号。
(设计意图:观看北京夜景图,让北京亮丽的夜景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里,并在此基础上谈感受,为学好课文垫。)
(三) 学习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小老师带读。
2、去掉拼音检查会人情况。(齐读开火车读)
3、齐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意思。
4、做词语搭桥游戏:男女同学比赛接龙读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地认读生字新生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
(四)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 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辉煌)齐读,组词,练习说话。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指名说)
3、老师范写生字,学生跟书空练写。
4、播放音乐,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书写生字,师巡视指导。
5、评价学生写字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优美、愉快的音乐中书写生字,可以消除听课的疲劳,提高学生写字的兴趣。)
(六)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写生字生词,朗读课文加深巩固,为下节课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
12 北京亮起来了
ml nshu huīhu ng duzhu ng wěi
幕临 烁 辉 煌夺 幢伟
y u hu n fǔ xu nf n b ngōng
犹 焕府 绚繁扮 宫
【说课稿】相关文章:
《泉水》说课稿12-26
《白杨》说课稿12-24
蜘蛛说课稿01-09
物理说课稿01-09
假设的说课稿01-18
过河说课稿01-18
《雷雨》说课稿03-29
排序说课稿04-17
优秀的说课稿02-17
《乙醇》说课稿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