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生态系统说课稿

生态系统说课稿

时间:2022-05-15 18:15: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生态系统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态系统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态系统说课稿

生态系统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节课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础上引入的,学好本节课知识,可为后面的学习生态平衡的知识做好铺垫。针对本节课知识的特点,教学中可联系前面学习的内容,已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本节课知识比较抽象,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生物圈中的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材以碳循环为例,结合所积累的生物知识较好的理解碳在生物之间循环,从生物体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对比学习,加强了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特别是X科)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能量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其重点知识是:能量流动的起点、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途径和特点。这部分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与第三章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有一定的联系,它又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

  研究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服务于人类自身(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

  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还渗透着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是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碳循环过程

  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具体实例。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物学知识来分析碳循环的具体过程;通过对碳循环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特征,也可为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奠定基础。

  在碳循环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原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碳循环过程包含了生态系统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联系,渗透着物质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也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2、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能量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能量流动也是抽象的,而且各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比较复杂,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于能量的认识不是很充分,对于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更是生疏,因而成为认知上的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时,应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也需能量,再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过程。对于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出抽象的能量流动的特点。组织学生分析必须有很好的切入点,采用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示分析的角度和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物质的变化必然伴随能量的变化,物质和能量在各个营养级传递过程中均有递减的现象。不同的是,能量多数以热能的形式耗散在环境中,难以被生物体再度利用;而物质不论以有机物或是无机物的形式进入环境后,都可以重新回到生物群落中,被生物体再度利用,因此,“能量是流动的、物质是循环的”。

  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可渗透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物质运动观点和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的教育。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知识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生物圈中的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认识到能量的传递途径是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提供多媒体课件吗,直观显示碳循环的过程,然后组织各种学生对资料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

  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然后出示问题: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下面有两项选择: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讨论。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设计思想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小结,直接切入本课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将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2、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4、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有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能流动。

  5、师生谈话:生产者是如何固定太阳能的呢?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那么能量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的。我们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那么能量是怎样逐级流动的呢?第一级是绿色植物,第二级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第三级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

  6、分组讨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么?

  7、播放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8、师生交流: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利用的枯枝落叶和下一营养级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设计思想本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部分的教学策略是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播放教师自己制作的直观性较强的“能量流动图解”使学生对“能量流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师生谈话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能量流动的过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对生态系统是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生物学观点。

  活动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教师语言导入: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还伴随着物质循环,其中碳循环就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循环。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形式之一。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碳循环是怎样进行的?

  2、复习巩固: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教材P92的填图,结合书中的课文,练习描述碳循环。

  4、师生共同小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态系统中,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碳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可将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环。

  5、教师引导探索: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6、小组讨论并回答。

  设计思想本部分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再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对“碳的循环”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并展开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教育,并通过“温室效应”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活动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师:请大家阅读书后的课外探究,了解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回去做模拟实验,或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球。

  设计思想通过简单的语言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使学生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密不可分的。有利于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辩证的生物学观点。再加上课外探究的设计,使学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实际意义,将课堂内容引申至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生态系统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章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第五章,前面一章是《种群和群落》,是这一章的学习基础。平时学生也接触一些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等,所以本章的学习过程既是对已有经验进行解释的过程,又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概念的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既要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复习巩固,又要建构新概念,且提高学生建构概念模型的能力。所以确定目标是:

  1. 明确什么是生态系统。

  2.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 城市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建构模型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教高,但又是提高学生概括能力,培养整体观点的好方法、途径。所以本节重点和难点是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建立、分析、理解。

  四、说教学方法。

  问题--à学习--à尝试--à讨论--à修正--à完成构建

  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建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此采用上述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引入:复习种群、群落,引出生态系统概念、建立三者关系的模型。

  2.生态系统的结构:

  ①列表分析图5-1的各成分的联系、区别

  ②建立生态系统成分的四者相互联系的模型。

  3.食物链、食物网。

  学生分析,并交流数食物链的方法。

  重点是方法的建立,最后教师指出注意事项,如

  ① 三级消费者与第三 营养级的区别。

  ② 食物链中起点是生产者,重点是不被捕食的消费者。

  ③ 生物的种间关系会重叠,如既是捕食又是竞争。

  ④ 一种生物可能占多个营养级等等。

  作业:创新p132 研讨二 表、图的总结

  p135 7、8 p136 3

  既复习知识,又巩固模型建立的能力培养。

生态系统说课稿3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 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 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目标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教学过程

  一、学生发言,引出问题

  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捉到鼠妇的。

  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现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不过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

  (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

  生(女):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我家的花盘全部挪动了一遍,在花盘底下找到了好多,由于不敢直接用手抓它们,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纸卷成漏斗状,然后设法让鼠妇爬进“漏斗”,把它们从瓶口“漏”到瓶子里去。

  师:看来大家在捕捉鼠妇的时候都动了脑筋,有些同学还想出了很好的方法。那么,同学们在捕捉鼠妇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鼠妇生活的地方又阴暗又潮湿,长年累月。这样,它们受得了吗?

  师:每种生物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习惯在干燥的地方,有的习惯在潮湿的地方,比如说蚯蚓它就长期生活在土壤里面。

  生:鼠妇生活在潮湿的土壤表层,它们吃什么呀?

  师:这个问题真厉害,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回去查查相应的资料,下节课再回答你,好吗?

  生:好。

  生:鼠妇是不是胆子特别小呀?我小心搬开花盘的时候既没有碰到它,也还没有动手捉它,它就四处乱爬。

  师:是啊,搬开石块或花盘以后鼠妇很快就爬走了,它们为什么爬走呢?是胆子特别小吗?

  (老师板书──问题:搬开石块或花盘,鼠妇为什么爬走呢?)

  【问题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学生提出来的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才有更大的兴趣去探究,老师应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二、逐步深入,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

  (1)作出假设

  (思考一会儿后,好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石块或花盘搬开,对鼠妇来讲是一种刺激,它感到危险,知道有人来抓它了,所以就爬走。

  生: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块或花盘拿开的话,阳光照进来,生活的环境温度升高,它们不适应,就爬走了。

  生:鼠妇不喜欢光,光对它们来讲是一种刺激,光照进来让鼠妇感觉到不安,所以它们就跑掉了。

  师:那就是说,你认为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或者说,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使它逃离明亮的地方,选择阴暗的地方。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同学们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确。因此,我们把这些看法作为这个问题的假设的答案,怎样验证谁说得假设对呢?

  生:做实验。

  师:老师也同意通过做实验去验证。但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们先选择听起来最合理的第三种假设(环境变明亮使鼠妇爬走)去验证,时间有多的话,我们再去验证其余两种假设。

  (老师板书──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环境变明亮会使鼠妇爬走。)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鼠妇爬走,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做出了好几种猜测,每个人谈的都有道理,但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老师适当做出选择其一的安排,将学生的注意力先引向具体的探究活动过程。】

  (2)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

  师:那么,这个实验怎么做呢?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应该准备一些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然后设法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然后把鼠妇放进去,看看哪边的数量多。

  师:怎么样才能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呢?

  生:我可以用一个大托盘,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放在里面两边,然后在托盘相应的一边盖上纸板,另一边盖上透明塑料板。

  师:看来,这位同学受到了我们桌子上准备的实验器材的启发,不过我想问这位同学,不盖透明塑料板不是也保证了光线明亮吗?

  生:盖上可以防止鼠妇爬出来。

  师:同学们对这位同学的实验方案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觉得应该把两边的土壤改成都是干的土壤或者都是湿的土壤,不然的话,就说不清楚是土壤的干湿还是光线的明暗使鼠妇爬动。

  师:很好,所以要研究鼠妇爬走是不是和光线变明亮有关,只有在其它的条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才能看出光线的明暗这一对不一样的条件对鼠妇有没有影响。

  师:像这样的光、水、温度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条件,我们把它们叫做非生物因素。(老师板书──非生物因素:光、水、温度等)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一些生物我们就把它们叫做……

  生:生物因素。

  (老师板书:生物因素)

  师:那么,改成都是干的土壤好呢?还是改成都是湿的土壤好?

  生:改成湿的土壤好。

  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看到鼠妇一般是在潮湿的地方,在干燥的地方没有看到,推测鼠妇习惯生活在潮湿的地方,把鼠妇放到湿的土壤中它更容易适应,很快安静下来,有利于我们观察鼠妇的活动,避免造成大的实验误差。

  生: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刚才推测人掀开石块这种刺激也可能是鼠妇爬走的原因,把鼠妇放进去对鼠妇来讲是一个很强的刺激,它不会四处乱爬吗?

  师:会。

  生:那怎么计算鼠妇哪边爬得多呢?

  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说说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可以把鼠妇静置几分钟,等它脱离了这种刺激的影响后再开始计数。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因此,我们要让鼠妇静静地在里面呆上几分钟,让它适应一下实验装置的环境,避免由于鼠妇的紧张而造成实验误差,这同时提醒我们做实验时要保持教室里的安静,以免干扰了鼠妇。

  【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在制订实验的方案时,常常考虑不周到。教师以引领者的身份启发学生思考,完善实验方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期这样,学生考虑问题、制订实验方案的能力就会获得提高。】

  师: 大家对这个实验装置考虑得很严密,看来同学们都意识到了要想研究某个条件影响鼠妇的生活就得把其它的条件控制起来,避免它们的干扰。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二 个具体的操作问题想问一下大家。实验第一步,大家就会遇到一个问题,鼠妇怎么样放进去呢?我们每个实验小组两个瓶子里各装了5只鼠妇,是一起放进托盘的某个地方呢还是分两部分放到不同的地方?放到哪里比较好?

  生:我觉得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比较好,很容易看出它往哪边爬。

  师:有其它的意见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仅仅看出它们往哪边爬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具体的在明亮和阴暗中的鼠妇数量来证明鼠妇喜欢哪种环境,而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不方便计数,因为中央区域处于阴暗交接的地方,不好把处于这一区域的鼠妇算作哪一边的。

  师:那你觉得怎么做好呢?

  生:我觉得应该同时在托盘的两边一起放,5只鼠妇放在明亮区域的中央5只鼠妇放在阴暗区域的中央,这样便于计数。

  师: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好,根据我们的实验设计,应该是依靠鼠妇安静下来2、3分钟后分别呆在明亮的区域和阴暗区域的鼠妇数量来判断它喜欢哪种环境,但是,有的鼠妇可能适应能力比较差,放进去5分钟还不能适应这个环境,还在乱爬;还有,你在计数的时候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有鼠妇爬到明亮的地方,感到不适应,正往回爬但又还没越过明暗交接的地方,你已经计数了。这二种情况都会带来误差,怎么样解决它们呢?

  生:首先保持周围的环境安静,然后等到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

  生:(着急的解释)我指的是没有很大的爬来爬去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别的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让鼠妇安静几分钟后,可以多观察几次,每次观察都作记录。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包含各种情况对实验的影响,减少误差。

  师:不错,能想到这一点真是不容易。好,我们确定下来,将鼠妇静置的时间是2分钟,2分钟之后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共统计10次。一会儿各小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妇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的时候注意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由于科学探究实验具有很大的严谨性,有些实验设计的细节问题学生确实想不到,这时候需要老师加以提问、引导,将一些需要补充交代的问题讲清楚,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纠正他们错误的做法并对分工合作表现好的实验小组予以及时表扬。)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分工的情况以及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上讲台)我们小组是这样分工的:甲同学负责把鼠妇放进去,并盖好纸板和塑料板;乙同学计时;丙同学统计鼠妇的数量;丁同学负责记录。我们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在黑板上的第一个表格内记录实验数据)。

  师:看上去这一组同学的实验结果中,每次记录的数字大都是阴暗处的比明亮处的大,其它小组的情况也是这样吗?

  生:是这样。

  师:10组数据挺多的,有没有更简单明确的表示实验结果的方法呢?

  生:可以运用数学中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进一步追问)具体怎么求?

  生:明亮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阴暗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

  师:(启发提问)这可能会得到小数,怎么处理呢?

  生:四舍五入。

  师:有没有反对意见?

  (同学们思考了一会儿,有几位同学急不可耐地举起了手)

  生:我不同意用四舍五入来处理!因为数学老师讲过,应用题要按实际情况处理,这是实际问题,鼠妇超过半只才能算一只,所以应该是小数点后的数字大于0.5才进一位,并且只保留整数。

  师:很好,每个小组计算一下自己的平均值,然后各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各小组依次在黑板上的第二个表格中记录数据)

  师:看,用平均数表示大家的实验结果就十分简单明了。实际上,我们班有13个组,相当于做了12次 重复实验,我们知道,实验重复的越多,就越容易减少误差,得到的结果就越可靠。比如说我们扔一枚硬币,落地时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扔一次的结果假如 是正面朝上的话,我们并不能得出“扔硬币落地正面会朝上”的结论,因为大家都知道,多扔几次就可以得到硬币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的结果是一样多的。那么,我 们怎么样来处理这13组实验数据呢?

  生:将每一组的平均值加起来再求一次平均数。

  师:很好,这位同学反应很快,说明他理解了处理重复实验数据的方法,请大家算一下这个平均值。

  (学生计算,汇报)

  师:明亮处的平均值是2,阴暗处的平均值是8,这两个平均值可以说明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从而可以得出结论,环境变明亮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实验数据的处理对于七年级(初一)的孩子来讲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内容,老师应合理的予以启发,让学生充分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教学实际情况证明, 做到这一点不是很难,而且学生使用了其它学科的知识感觉很有成就感,无形之中让学生明白了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使他们努力学好其它学科。】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师: 其实不仅是光,在我们完成刚才这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想到鼠妇的生活也许还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土壤的潮湿程度以及温度等等。请大家参照 我们课堂上设计的这个探究性实验的装置和步骤,设计一个类似的探究实验,看看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其它的因素的影响。由于时间的原因,同学们只能下课以后去试 一试了。最后提醒大家一下,课后完成自己设计的另一个探究实验后,鼠妇怎么处理呢?

  生:放回到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师:好,我们就要养成这种爱护实验动物的好习惯。

  四、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引申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师: 同学们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说过,人掀动石块或移动花盘会使鼠妇爬走,影响鼠妇的生活,除了人之外,其它的生物当然也可能影响鼠妇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提到过 的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际上,自然界中这种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的就是螳螂对蝉生活的 影响和黄雀对螳螂生活的影响,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捕食关系,大家还知道哪些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举例子)

  五、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转而讲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大家举的例子都不错。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会影响生物的生活,但是,生物只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它对环境就不会有一定的影响吗?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10页图1-6“土培中的蚯蚓”阅读相关文字,思考这个问题。

  生:蚯蚓在土壤里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

  生:蚯蚓会吃掉落叶和一引起生活垃圾,能清除一些环境污染;蚯蚓的粪便是植物生称的好肥料;还有,蚯蚓是高蛋白的,营养丰富。

  (同学们“哄”的一声都笑了)

  师:看来这位同学的课外知识挺丰富的。通过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生物确实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但我们可以想到,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它已经适应了这个环境。比如说蚯蚓没有适应在土壤中生活的话,它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影响土壤的。请大家翻到课本第8页,观察节头情影图“沙漠中的仙人掌”,这是一个典型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学生观察、思考)

  师: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其它的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举例子并讨论)

  课后反思

  学 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同样是上这节课,探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我们经常 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来探究,比如:老师不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自己直接给出问题,生怕学生胡思乱想,五花八门的问题让自己下不了台(其实老师回 答不出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坦白说出学生反而觉得你坦诚,更喜欢你,不让学生提问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再比如,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常常担心学生 丢三拉四而干脆给出实验的具体步骤,在学生实施探究方案时又担心学生计时不准,而常常由老师统一计时,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这次上课, 我放得很开,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从设计探究方案到实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我只是起了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 意事项时把需要交代的问题交代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提问、表达、动手,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探究活动,并且 在实验后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表现出很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 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有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每 次上课,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前我意识到一节课时间不够用,却没有相应的安排调课换成二节连堂课,给学生充 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选择并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由于本课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安排学生课堂上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探 究的一般过程的理解,同时,这也是课堂反馈的一个极好形式。

生态系统说课稿4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结构》。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五个方面对该科进行剖析。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本章内容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位于第4、6章内容之间,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继于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的研究,继续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并且也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研究。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了个体、种群、群落这几个生命系统层次的基础上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更高层次的剖析。这节课生态系统的组分和营养结构的分析,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很好素材,是本章的重点。食物链的写法和条数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学情分析。由于本节内容在初中就有所涉及,高二的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生态系统的判别依据与结构组成的还缺乏深思。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学生应该比较轻松,但也容易产生轻视的念头,因此,创设情境和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便显得尤为重要。

  3、课标考纲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课标和11年考纲都是一类要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是重点,食物链条数的确定、营养级的确定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场景导入法、小组讨论教学法、课件展示直观教学法、联系实际的谈话法。

  2、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及相关图片。

  学法:自学探究法、归纳分析方法等。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

  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情境,并以提问的方式导出新课题→学生观察湿地生态系统图解,具体分析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学生根据所学设计生态缸,经过小组讨论得出各成分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得出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结论→通过视频分析讨论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功能、特点→再次证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四、说教学过程

  ㈠联系实际,导入新课:本节课内容就是大家身边最熟悉的环境和生物,本着注重与现实生

  活相联系的指导思想,用学生最熟悉的场景引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并归纳出各类不同生态系统的共同点。接着提问:生态系统具体又有哪些组成成分等相关问题导出新课。

  ㈡合作互助—自学探究

  1、生态系统的成份。指导学生设计生态缸并小组讨论得出生态系统各组分的地位及作用,教师总结,最后指导学生完成生态系统各组分的框架图和关系图。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过程中,共同归纳并辅以多媒体来显示整个生态系统完整的组成成分知识系统框架图。注意逻辑推理与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及时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2、营养结构

  观看视频让学生领悟到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捕食关系引出食物链的概念。

  指导学生关键是弄清两个问题,一是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什么成分,二是食物链上的生物处在哪个营养环节。

  同时指导学生交流和掌握食物链的计算方法。并及时指出注意事项等。

  然后请同学们学以致用,改错巩固。

  接着教师通过讲述引出食物网的概念。

  以多媒体展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指导学生完成所设置的学案,然后教师加以扩展: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个渠道,生态系统可以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种群变化。并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思想意识教育。

  最后学有所用,利用本节课所学相关知识,设计生态村的结构成分。

  布置反馈习题。

  五、说教学反思

  1、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层揭示问题的本质,使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概念,有效掌握知识。

  2、整个教学过程都让学生“动起来”,老师通过设问导入,学生动脑筋构建生态系统的概念图框架系统,通过讨论、修改和补充,让学生自己更正错误,最后归纳总结,全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寻找答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刻,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果。

  3、整节课的教学紧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联系,体现生态系统的统一性,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生态系统说课稿5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第三部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说教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纵观04—07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三、 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突出重点。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

  四、 说教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五、 说学法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本身对本部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高考题有个正确的认识,理解高考的重难点及试题的难易程度。

  六、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主要分为“基础知识复习”、“巩固练习”、“走近高考”三个版块。

  1、基础知识复习

  由于本节知识相对较简单,内容明了,在课前教师布置了复习的作业,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采用提问和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分别复习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首先学生回答能量流动的概念并从概念推出能量流动的过程。在复习过程时,教师利用大屏幕出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让学生以概念为主轴,按照“输入、传递、散失”的顺序复习能量流动的过程。同样根据这幅图让学生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传递效率同时带出能量金字塔的概念并拓展讲解生态金字塔的形态和意义。最后教师设问,学生回答,复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研究意义。在这个复习过程中教师也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了检查。

  2、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穿插在基础知识复习的各版块中,选取了一些和本节知识密切相关且难度适中的习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在复习完能量流动的过程后,选择了如下习题:

  七、 板书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板书列举了本节的'知识结构框架,可以使学生简单明了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加深记忆。板书设计如下:

  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概念:

  能量的输入、传递、散失的过程

  (二)、过程:

  输入: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传递:沿食物链(网)逐级传递

  呼吸作用消耗

  散失:流入分解者

  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摄入量—粪便量

  (三)、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四)、研究目的:

  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九、 作业布置

  在课堂上将发给学生的练习题选取一部分进行精讲,剩下的一部分留作课后作业。

  十、 课后反思

  这节课复习的知识比较简单,所以在设计时就定下了以复习知识为辅,以做题为主的方针。在几位老师的建议下,上课时适当压缩了复习的时间,精简了语言,所以这节课留给学生做题的时间还是比较充分的,符合原先的设计。此外在复习的方式上也加以了改进,主要以学生为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较好。

  这就是我的说课稿,谢谢大家。

生态系统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

  1、学习主题的位置分析:

  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3册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包括实验的组织和准备0.5课时)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该节内容与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利用和供应有联系。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通过做实验,引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

  1、进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尝试探究。

  2、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并完成相应的功能。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使自己的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目标:

  1、通过带领学生做探究微生物分解作用实验,学生能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通过做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加深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探究问题的乐趣。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设想:

  本节课从“问题探讨”导入,既与上一节内容相联系,又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运行规律与能量流动规律的差异入手,便于激发学生兴趣。随后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关注碳的来源和去向。然后以碳循环为例阐述物质循环。在该部分引导学生画出碳循环过程图, 明确碳循环的主要环节及主要形式。“温室效应”这部分内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来解决。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通过对探究实验的准备分析理解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质循环的形式;同时对实验设计的等量对照原则再次巩固。

  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内容,通过讨论和列表比较,引导学生将这两部分主要功能综合起来理解。

  四.理论依据:

  依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只有全面理解并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才能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把本章的前后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为进一步的学习和解题打下基础。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不少学生会认为与消耗能量一样,生物也在不断地消耗着物质,针对这种情况,提出“问题探讨――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地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它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在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石油等资源难道不能被耗尽吗?”等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1)煤、石油等是人类从事工业活动的物质资源,而非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资源;

  (2)煤、石油等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消耗它们所需的时间却要短得多。

  2、新课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联系自己的身体,关注体内碳氧这两种元素的来源和去向以及碳氧的来去形式。关于碳循环的过程,指导学生识图,让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进行讨论,进而深入理解参与碳循环的生物类群和各生物类群的具体功能。启发学生归纳出碳循环的形式和范围及特点。概述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同之处:在物质循环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方向的流动,而不是循环流动。引导学生画出碳循环过程简图,搞清楚两个问题:

  (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

  (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循环形式

  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主要讲清楚以下要点: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也就是要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范围;这是所说的“物质”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而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这里所说的“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并不是物质的单纯移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联系生态环境的实际,如滥伐森林、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对碳循环的影响,引出温室效应这个话题。 “温室效应”是近年来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学生并不陌生,而且切身感受到温室效应的存在。对这部分内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来解决(包括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对策)。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通过对探究实验的准备分析理解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质循环的形式;尤其是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此探究中可以复习前面的物质鉴定知识,进一步深入理解实验设计的控制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对照原则等。

  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内容,通过讨论和列表比较,引导学生将这两部分主要功能综合起来理解。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1)区别: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形式

  特点

  范围

  (2)联系

  两者是______进行的,彼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都离不开物质的_____和 _____ 过程。

  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使能量沿着______________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的在________和_________之间__________。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课堂作业p104练习

  4、小结:本课重点是以碳循环为例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六.板书设计: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

  2.碳循环的形式

  3.碳循环的范围和特点

  4.碳循环的过程

  5.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2.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生态系统说课稿7

  说教材:

  教材特点: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2、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3、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生物课标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学习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点: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难点: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2、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初步认识课题报告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角色扮演,阅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向学生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生态系统特点:有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个区域内;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个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的表面并不是都一样的,而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样,因此生物的种类也不尽相同,那么开动你们的思维,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系统呢?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认识各种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爱我家”。两个学习小组(每个班级均有10个学习小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分成5组分别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农田,发挥你们的.想像力,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你们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家”。学生畅所欲言将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略)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同学们把各自的生态系统都表达出来了,而且表达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以自己的家为荣,都非常爱自己的家,这种情感非常可贵。刚才同学们都是以自己的家为中心来谈的,那么生态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吗?与其他的生态系统有关系吗?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讨论,分析自己的生态系统与其他的生态系统的联系:农田生态系统需要淡水浇灌;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为地球大气提供清新的空气;海洋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海产品;等等。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各个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生物圈中的,他们都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联系,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从整个生物圈来说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各个生态系统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其他的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生物圈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各种生物,还有光、水、大气等非生物,当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整个生物圈,所以我们说生物圈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五、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遭到轻度破坏时能依靠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过来,但是当遭到严重破坏时,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了。在整个生物圈中,谁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最大?是人类的活动。那么在你们身边,有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呢?学生畅所欲言将身边人类的破坏活动揭示出来,并表现出极大的愤慨:白色污染;随意堆放垃圾;滥砍滥伐;浪费淡水资源;湖泊、河流受到污染;工厂随意排放废气,污染空气,产生温室效应……

  六、保护我们的生物圈: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电池对水体的污染》链接)后,同学们你们认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达成共识:我们要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不随意乱扔垃圾;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带动其他人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要多种树,绿化环境。

  七、教师总结:生物圈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坏,就很难恢复,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无法生存了。所以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地球不仅是我们人类的,它也是那些美丽植物和可爱动物的共同家园。

  八、课下作业: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学法: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让学生深入体验。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体验到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2、观看课件里的环境污染图片,让学习认识到地球上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状况。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3、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让学生明白莲花镇电池污染的严重性及前景是不容乐观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人小事做起。

生态系统说课稿8

  我把本节课设计定位于“展示教学常态”,因为大家都是来自于教学第一线,平时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在一节课上,而是应该立足于课堂每一节课,为此,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最普通的、常规的,但却有意义的的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

  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学习,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是在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本节课也为初二《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中“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及生物课标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图片分析,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阅读、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启发、引领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角色扮演法:通过学生扮演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成分,进行辩论“谁最重要”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导书写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要点,如箭号方向的意义,食物链的起点和止点,食物网书写顺序等;指导学生辩论进行的准备、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组织等;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资料、观察与阅读等。

  三、教学程序

  一、本节课的导课环节。

  情景引入:

  1.初识生态系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学生熟悉的校园图片、厦门市区、国家景点图片,说说看到哪些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的图片不仅亲切,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类型多种多样: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通过以上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二、小至一个水滴、一块草地,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这也是高中的一个学习重点,要打好基础。

  1.让学生观察P23的“资料分析”,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在完成以上学习后初步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名字来由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没有非生物部分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

  3.角色扮演与辩论——“谁更重要?“:四个小组分别承担一种角色,每个组先用1—2分钟说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过把演员瘾”:几个学生扮演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每个组用2-3分钟相互攻击,相互辩论。通过该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使学生在辩论中的过程学会倾听他人,而且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智能。

  4.师生归纳:通过辩论显而易见归纳出各种生物无法独立生存,生态系统是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学学习什么?

  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

  以上内容为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引入: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提出问题:蝉吃什么?黄雀会成为谁的食物?(展示蝉吸树叶的汁液的图片、鹰的图片)。让学生明确即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关系。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相应的箭头“→”。(提醒学生注意箭头要从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学生易错。)

  新知识部分: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认识食物链通过以上铺垫,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食物链”概念的抽象。

  2.阅读课本25页的观察与思考,对学生进行阅图指导:

  (1)“图中有哪些动植物?你能说出这几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吗?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

  (2)教师指导:以兔子为例,与兔子有关的2条食物链。

  (3)连线时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个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4)请3位同学上台板书:1个写与老鼠有关的食物链,2个写与食草昆虫有关的食物链

  (5)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思考: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的?

  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提醒学生注意: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环节。

  讨论交流:你画的食物链是否合理?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食物链会互相交错?大家看这幅图象不象一张网?(板书)食物网

  3.让学生阅读课文88页第一段,明确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学生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阅读课本26页,分析以上所学食物网,讨论“兔子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的增加呢?”

  “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会发生那些变化”

  2.教师展示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图片

  3.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生态系统被破坏

  4.归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与上一节课内容相呼应: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数量发生了变化,都会对其他的生物产生影响。

  5.“资料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认识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那么最终受到危害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通过阅读日本水俣病的资料(一个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而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现象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的认识,使学生自然产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对环境污染现象深恶痛绝的情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采取边学边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练习的形式灵活性大、开放性强、趣味浓、注重应用,使学生参与度高。

  课后活动: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态系统说课稿9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习题设计等七个方面来简要谈一下我对这节内容的构思和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四部分内容,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首先由能量流动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动的方法: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科学规律的能力。在学生揭示能量流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桑基鱼塘、草原放牧两个实例分析,使学生切身体验生态学规律与现实生活及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自觉树立生态学观点,遵循生态学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努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知识为基础,同时又是学生巩固生态系统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它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是重点和难点。

  (二)课程标准内容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三)考纲要求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

  (四)教学目标

  为落实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本节教材内容设计及高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心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2.在运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并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

  1.能从整体水平对生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2.应用能量流动的规律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

  2.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观点,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重难点及其突破

  1.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2)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用准确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的过程。

  (3)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自身(调节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教育学生树立生态学观点,自觉坚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理。

  基于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现实生活的需要,确定了以上教学的重点。

  2.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在能量流动比较抽象和学生缺少揭示规律的方法。针对这一难点主要采取了以下突破措施:

  1.采用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先定性再定量的分析方法,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过程,归纳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时,先由一个个体的能量输入、储存、转化和散失途径分析,逐步种群、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最终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在能量流动的特点的教学中,先由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定性分析作出推测,然后以赛达泊格湖能量为例定量分析,最终得出能量流动的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2.设计合理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的合作进行推理探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规律。

  在学生完成能量流动概念学习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一个个体的能量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一个种群呢?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学习和思考;接着提出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小组探究: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第二营养级呢?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归纳: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②如何输入?③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④能量在各个营养级的来源和去路?⑤能量流动的起点和渠道?通过探究和师生互动准确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在解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能量流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通过小组合作,最终归纳出能能量流动的规律。

  3.重视联系实际,巩固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归纳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一山不容二虎?”“食物链长度一般只有4-5级?”“鲁宾逊荒岛生存策略”等实例分析,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在分析实例的同时,体验了生活实际中的科学规律,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探究,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已经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通过高一年级的学习已经养成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逻辑推理能力;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学生通过初、高中学习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学习中,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以“自主、探究、合作”作为学习的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材、媒体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加工信息、推理判断、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思考、合作、探究、归纳,教师启发引导、归纳、拓展延伸,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在乐学氛围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直观性,条理性、动态性、高效性等优点,设计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由现象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并运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去分析问题、揭示问题,方法很重要。本节内容教学中教师重在指导学生掌握由个别→一般,由局部→系统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规律常用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同时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重要途径之一。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1.问题探讨、设疑激趣

  2. 理解概念、问题引导,学生由个体→种群→营养级→生态系统逐步进行能量流动分析。

  3.小组探讨交流,师生共同归纲总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4.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能量流动,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归纳能量流动特点并探究其表示形式。

  5.实例分析,运用能量流动的规律。

  6.小组探讨实例、归纳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7.课堂小结

  (二)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思路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导诱,使学生乐学、会学、学有所获是本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本节课一开始通过问题探讨,使学生置身其中;与生存挑战相联系,激发学生求知。自觉主动投入本节课的学习。

  接着通过教师问题引导,指导学生进行能量流动的分析,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会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探究,师生共同总结出能量流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定性推测:能量有逐级递减的趋势。

  教师进一步提出这一推测的准确性有待验证,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教师因势利导转入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的能量流动,通过定量分析和小组的交流探究归纳出能量流动的规律。

  学生沉浸在发现规律的快乐中,教师趁热打铁引入实例分析,使学生在分析实例中体验规律应用的快乐进而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农田生态系统与桑基鱼塘,以及小组变流如何更好的进行草原放牧,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出学生由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规律的教学思路,容易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

  1.注意区分摄入量和同化量

  2.在讲能量金字塔时要避免学生在理解不透或知识巩固不牢时,引入其他的金字塔造成干扰,暂不拓展其他生物金字塔。

  3.区分提高能量利用率与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六、板书设计

  为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板书设计如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输入传递、转化、散失 1.特点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单向流动

  1.来源 逐级递减

  2.起点 2.表现形式

  3.渠道 能量金字塔

  4.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四、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5.各个营养级能量来源 1.最高效利用

  6.各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 2.持续高效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7.能量转化过程

  七、习题设计

  1.课堂巩固练习

  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区分易混点

  2.课后探究

  设计课后探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的积及性;同时通过开放性试题,拓宽学生思维。

生态系统说课稿10

  一、教材的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是《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五章《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中“环境与环境保护”中的第一课时。

  本章节以“人与自然”为框架,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本节课从知识的地位来看,对后继内容的学习具有引导、铺垫的作用;从知识的结构来看,是对“保持生态平衡意义”的理性探讨;从态度情感上来看,是引导学生树立维护生态平衡意识的关键。所以,本节课内容在本章节及本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的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科学》已经进入第二年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中观察、讨论、交流、归纳等方法,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和理论经验。但又由于他们还是初中的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行为还趋于情绪化,思维的过程中缺乏成熟。因此,我首先要满足学生能有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然后,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归纳等方法,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和相互交往活动的空间,不断提高思维的成熟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

  《科学》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和谐发展。鉴于上述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分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在知识、情感和技能三方面确立了具体的目标,在知识目标中,让学生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为实现后面二个目标奠定基础;情感目标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自觉树立“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与责任;技能目标重在通过讨论、分析、归纳等,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的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原有认识对科学学习的影响,尽最大可能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构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因此本节课充分利用教材给教师和学生留下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采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景、师生双向交流、观察与分析、讨论与归纳等多种学习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与感悟。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整体感知,激发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新课伊始,我从鸟语花香的美丽校园环境着手,将学生们引入课题,让学生回忆生活经验和日常观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得出生态系统的组成。紧接着通过观察森林、河流的生态系统,巩固知识目标之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第二步:联系实际,引导思考,难度适当

  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而且课程进行了三分之一,学生容易产生学习上的疲劳。为此,教师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从学生每天进行的午餐着手,缓解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好奇、有趣,并在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将知识点由浅入深,通过师生共同练习、学生独立联系及巩固练习,把教学引向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地接受知识目标——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三步:拓展知识,学以致用,完善思维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三者的有机联系,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课堂内学生掌握的“食物链”新知识及时升华,列举生活中一些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通过讨论,不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平台,而且在逐渐完善思维的同时,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学生自觉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责任。而通过“老虎吃羚羊,就必须要消灭老虎吗?”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从而初步树立辨证的观点。在这过程中,教师加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能力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同步发展,实现课程目标的整合。

  当确立要开设这节公开课时,也有许多的教学设计方案,如曾设计为探究课,让学生通过课外的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也曾设想将食物链排成一个小品,以表演的形式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一些小环节上,也有过许多的构想。但最后定稿时,我推翻了一切复杂的教学设计,把本节课定位于“展示教学常态”,因为大家都是来自于教学第一线,平时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在一节课上,而是应该立足于课堂每一节课,为此,我认为应该设计一节最普通的、常规的课堂教学,通过今天的教学研讨活动,我们每一位老师回去之后都有“照葫芦画瓢”的可能,为大家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这是我个人的想法,还希望听完课以后大家商榷。

生态系统说课稿11

  作用地位:

  本节是必修三第五章第四节,是在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即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后,它补充完善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同时,信息传递有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用,为后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埋下伏笔,可见,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视频展示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及分析定义,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信息传递。

  2、用实例分析各种信息传递,让学生归纳总结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通过视频展示各种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描述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

  通过描述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各种类型信息传递的视频演示,使学生认同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突破方法:视频展示、学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高二的学生已经能够读懂这一部分,所以学习时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理解这些内容。

  教学用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及策略:

  本节主要基于对生物现象的描述,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分析讨论理解这些内容,因此利用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是良好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在自然界和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在人类社会中信息往往以文字、图像、图形、语言、声音等形式出现。教师可结合“问题探讨”中的素材,让学生列举生物间信息传递的实例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视频显示物理、化学、行为等方面的实例进行分析、分类,由此进行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的教学。

  利用“资料分析”中的四则资料,用以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同时播放“蝙蝠回声定位”、“蚂蚁的信息传递”的视频,让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出信息传递的三个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传递与生物循环、能量流动一样重要,都是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整体。

  由信息传递的作用归纳后自然引入到信息传递在生产中的应用的教学,这时教师可补充实例,用ppt展示收集到的各种应用,让学生分析理解。

  最后用具体的习题来巩固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用概念图归纳本节所学的知识。

生态系统说课稿12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人教社《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第二课时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了个体、种群、群落这几个生命系统层次的基础上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更高层次的剖析。当前,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对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许多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食物链和食物网”,该内容既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很好素材,是本章的重点。在教学中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联想分析”的`方法。

  2、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内容在初中就有所涉及,高二的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生态系统的判别依据与结构组成的还缺乏深思。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学生应该比较轻松,但也容易产生轻视的念头,因此,创设情境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显得尤为重要。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的相互关系。

  2、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归纳能力。

  2、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的有关素材展示,培养学生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相互关系,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培养学生对立与统一的世界观。

  4、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场景导入法、讨论教学法、课件与图形展示的直观教学法、联系实际的谈话法。

  2、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及相关图片。

  学法:自学探究法、知识迁移法、归纳分析方法等。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

  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情境,进行知识回顾,并以提问的方式导出新课题→学生观察课本P86—87池塘生态系统图解,具体分析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各成分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得出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结论→通过学案导学分析讨论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功能、特点及其中各种生物成分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再次证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四、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本节课内容就是大家身边最熟悉的环境和生物,本着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指导思想,用学生最熟悉的场景引入,提高学生的兴趣。首先以一个由各种生物及腐木组成的阴湿山洞学案及各种生态系统图片作为复习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初步认识到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并归纳出各类不同生态系统的共同点。接着提问:各生物与环境各有什么作用,相互之间有何关系等相关问题导出新课。

  二、合作互助—自学探究

  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教师参与讨论,注意逻辑推理与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及时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一)生态系统的成份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86—87,生态系统成份的内容,示池塘生态系统图片,教师设置一系列逻辑紧密的问题串,积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各成分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得出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结论,并得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过程中,共同归纳并辅以多媒体来显示整个生态系统完整的组成成份知识系统框架图。

  (二)营养结构

  联系课件“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及生活俗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出食物链的概念。

  指导学生关键是弄清两个问题,一是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什么成分,二是食物链上的生物处在哪个营养环节。

  同时指导学生交流和掌握食物链的计算方法。并及时指出注意事项等

  然后请同学们写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条食物链。

  接着教师通过讲述引出食物网的概念。

  以多媒体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指导学生完成所设置的学案及经典分析题。然后教师加以扩展: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个渠道,生态系统可以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种群变化。并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思想意识教育。

  最后提问;让学生讨论食物链上的营养级是否能无限多?

  课程结束时请一名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完成板书设计。

  布置反馈习题。

  五、说教学反思:

  1、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层揭示问题的本质,使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概念,有效掌握知识。

  2、整个教学过程都让学生“动起来”,老师通过设问导入,学生动脑筋构建生态系统的概念图框架系统,通过讨论、修改和补充,让学生自己更正错误,最后归纳总结,全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寻找答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刻,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果。

  3、整节课的教学紧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联系,体现生态系统的统一性,是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良好素材,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生态系统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第一单元第二章中的一个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本节内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宏观角度进行学习,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通过对各种各样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生态系统的认识,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要求: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种类及特点。

  2、 能力要求: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难点:考虑到初一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位在“学生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说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此理论知道下,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资料以及美国科学家进行生物圈II号实验的影象资料。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让他们充分展示课下在网络上获得的知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展示两则对比材料,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始终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通过学生对各种影象资料、图片的观看、讨论、分析、交流,培养他们通过分析资料、图片获取知识。

  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什么叫生态系统?并举一两个生态系统的例子。”学生回答后,教师顺便导入新课:地球的表面有海洋也有陆地,有冰冷的南极和北极,也有炎热的赤道和沙漠地区,可见各地气候差异很大,生物种类也不尽相同,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二)导学达标

  1、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反映生态系统景观的短片。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呈现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恰当的解说,感人的音响,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能激发兴趣,因此,我先提出问题:短片中介绍了哪几种生态系统?它们各自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让学生带者问题观看短片,然后,分别针对各个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作用进行提问,请同学举手回答,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达到本节课的知识要求。

  2、资料分析、讨论和交流

  我针对初中学生爱表现自我、自我意识强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课堂小组竞赛的手段,调节、控制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稳而不死,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因此我

  (1)请同学阅读书P30资料。

  (2)小组讨论: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有关联?

  (3)进行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相互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生态系统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

  3、学生阅读分析

  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学科的思考方式。在新教材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大有裨益。为了达到本节课的能力目标,我请学生阅读P31“DDT在生物圈中的流动”这段文字,并结合插图进行分析,教师加以适当引导,新教材尤其重视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以图释文,在图像中收集相关重要信息等等。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阐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4、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突出本课重点。

  (共分四步进行)

  (1)观看“生物圈Ⅱ号实验”短片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增强求知欲,形成深刻的记忆,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再次利用教学资源,播放“生物圈Ⅱ号实验”短片。 使学生意识到: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这时我提出疑问:可是,生活中,我们常可见到或听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例子。

  (2)学生展示课下收集的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学生不再只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无比丰富的知识。我就根据适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课下在网络上获得的知识。本节课我就请同学代表利用多媒体展示展示课下从网络上收集的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或图片,使学生看到,我国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非常严重,致使生态失去平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恶劣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这些状况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将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建设。同学们分析后意识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教师展示对比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

  对比材料一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已达80%,远远高于我国(不足30%)但日本人从不肆意过渡采伐林木,日本没有制造一次性筷子的工厂,使用的全部有国外进口,其中57%来自中国、印度、越南。

  我国的夜市、餐馆中,一次性筷子随处可见,我国乱砍滥伐的恶事件屡屡暴光却屡禁不止。

  对比材料二

  在几年前,日本人就防患于未然,义务到我国甘肃毛乌素去植树造林,防风固沙,防止沙漠蔓延殃及到日本。

  我国把3月12日定为植树造林日,每年3月12日,我国政府不惜动用车辆兴师动众去植树造林,年年植树,却不见植树的地方绿树成荫。

  教师向学生表明:日本人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不可取,但他们这种环保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4)根据上述对比材料,展开小组讨论

  让同学们马上展开讨论:作为中学生,为了保护地球,爱护环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通过这些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再次突出本节课重点。

  (三)认定目标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讲内容,使学生明白本课的三个目标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四)达标测评

  反馈练习,训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综合能力。

  (五)布置作业

  做练习册,并以“从我做起,如何做一名环保小卫士”为题写一篇400字短文。

生态系统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的第一节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食物链食物网等主要内容,教材中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让学生对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有个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阐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因此,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江苏省的高考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部分内容在高考说明中是A等级,即为了解,所列知识点要能在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关系及其数量变化关系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知识填空、判断举例、学生板演四中成分的关系,四种成分的判断,练习来突出重点,利用知识填空,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讲解,习题训练来解决难点。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提前复习,教师认真批改。授课中以板书和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讲练结合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五、学习方法

  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练习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本身对本部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高考题有个正确的认识,理解高考的重难点及试题的难易程度。

  六、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较多,如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等,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学生或多或少有些了解,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来展开。

  七、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

  请据图回答:

  (1)该图所示成分构成一个 ,阳光是它的

  (2)图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 ,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 。

  (3)蛇占有 条食物链,占有的营养级有 。

  (4)螳螂和黄雀之间存在 关系

  (5)若螳螂全部迁走,则黄雀的数量将会 。

  (6)动植物尸体是由图中的 通过 和 这两种作用分解的。因此该生物在生态系统的 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一个题目来检测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情况,使学生知道哪里有问题,上课时要认真听讲;也能使老师清楚存在的问题,对于问题能更好的重点讲解。

  2、知识网络

  3、要点讲解和练习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P201回扣基础要点一]学生整理基础知识,完成[练一练]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P201回扣基础要点二]学生整理基础知识,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说明]

  1、细菌都是分解者

  2、动物都是消费者

  3、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4、植物都是生产者

  5、温度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P202考点突破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 学生看书记关系图,后板演,教师分析四中成分的关系

  (2)四种成分的判断 上面一点内容理解透彻的话,这一个知识点就不需要多讲解,学生回答就可以了。

  [P202对位训练1、2、3]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P201回扣基础要点三] 学生整理基础知识

  通过一条食物链:草 → 兔 → 狐 →狼 来分析各种生物分别属于哪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级别,所属生物类型,营养状况,内容较简单,采用学生回答的方式。

  最后,学生前后相互说写食物链中需要注意的要点,讨论好后,请学生来回答。

  [P203对位训练4、5]

  [P203考点突破考点三]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变动

  举例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生物数量的各种变动情况

  [P203对位训练6、7、8]

  最后,回到知识网络,回顾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难点。

  八、作业布置

  定时检测 P325 第36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

  九、课后反思

  这节课复习的知识比较简单,所以在备课时就决定采取教师少讲,学生多背,多说,多练的方法,但是学生的说背练多了以后,课堂上的时间相对就较难把握,因为像这样的基础复习要照顾到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使每一个学生通过一堂课都有所收获。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在备课时,在课前,对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要做更好的了解,这样能更好备好课,把握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生态系统说课稿1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了解生物圈”第2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材第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学习内容、重点、难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是重点。下面说一下我是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突出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学习重点。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两幅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常见图片,结合阅读课本,让他们了解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种生物成分,讨论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明确三者相互依存关系的同时,提醒同学们注意阳光等非生物成分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从而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形成整体印象,然后通过练习,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组成的网络图。通过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成分的角色扮演,加深了学生对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的理解,从而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突破难点:能量流动及其传递是学习难点。通过分析鱼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并使学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要求及学生实际,确立了具体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举例说出你所熟悉的生态系统及其基本成分。

  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图片分析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学情分析:

  前面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经学过了相关知识: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也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阅读。

  教学过程:

  一、 本节课的导课环节。

  情景引入: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优美的图片,要求学生在观察时想象在这些环境中可能听到、看到哪些生物,说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板书)生态系统

  在一定地域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让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让学生举几个生态系统的例子,加深他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二、小至一块草地、一个校园,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板书)生态系统的成分

  让学生观察分析两幅图片(啄木鸟吃虫子、腐烂的树桩上长满真菌),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在这个森林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要维持这些生物的生存必须满足哪些条件?说出这些生物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各生物之间有无联系?有怎样的联系? (板书)让学生到黑板上填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生态系统

  非生物成分:阳光、温度、空气、水份、土壤

  生物成分: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

  课后思考第二题 用箭头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让学生板书、讲解,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 生产者 ——→ 消费者

  ↖↘ ↙

  分解者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这个图解来表示。从图上可以看出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最终都要被分解者分解,而分解以后的物质又被生产者利用,这说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

  “过把演员瘾”:几个学生扮演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说出各种生物能否独立生存。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充分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智能。

  思考讨论:农民朋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收获着丰收的果实,那么他们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吗?为什么?可以这样理解,人是社会意义上的生产者,植物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产者。为学生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作准备。

  三、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提出问题:蝉吃什么?黄雀会成为谁的食物?(展示蝉吸树叶的汁液的图片、鹰的图片)。让学生明确螳螂、蝉、黄雀之间是“谁”被“谁”吃、“谁”吃“谁” 即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关系。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相应的箭头“→”。(注意箭头要从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

  (板书):树叶→蝉→螳螂→黄雀→老鹰。

  “这种生物之间通过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互相联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称吗?”(板书)食物链

  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概念的抽象,“食物链”理解透彻了,“食物网”等部分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观察连的几条食物链,思考: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的?

  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提醒学生注意: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环节。

  讨论交流:你画的食物链是否合理?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食物链会互相交错?大家看这幅图象不象一张网?(板书)食物网

  提出问题: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学生课后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懂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系统的问题,知道了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还知道有毒物质能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并对生物造成严重危害。

  提出问题,“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生态系统的特点,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

  六、生质疑,师释疑解惑

  七、练习:本节课采取边学边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练习的形式灵活性大、开放性强、趣味浓、注重应用,使学生参与度高。

  八、课后活动: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态系统说课稿】相关文章:

生态系统的结构说课稿11-09

生态系统的结构说课稿02-06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07-09

《吆喝》说课稿08-25

《雷雨》说课稿08-25

《伞》说课稿08-24

《钠》说课稿08-24

比尾巴说课稿08-24

《阳光》说课稿08-14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