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时间:2022-11-05 19:07: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地的形成》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山地的形成》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山地的形成——褶皱。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本节内容承接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将山地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教材首先指出山地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地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知识储备上,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对中外名山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有“大陆漂移学说”的知识铺垫,对山地的形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节内容是具体案例的运用与拓展,更强调原理和本质的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短时间内难以亲眼目睹其变化过程,需要学生结合经验,展开想象,化抽象为具体,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难度。能力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延伸课堂教学,起到点拨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褶皱的概念、基本形态。

  2.会运用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活动,锻炼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初步形成地理探究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1.褶皱的基本形态;

  2.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

  【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

  五、说教法方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褶皱山的自然风光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其形成原因,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导入法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基本概念

  我会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3第二段,思考问题:什么是褶皱?什么是褶曲?褶皱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学生找出褶皱和褶曲的概念。并让学生用自己的书本演示一下褶皱的形成,最后我会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向斜。

  2.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

  第一步:我会多媒体展示背斜、向斜的示意图,把重点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内容思考问题:背斜和向斜的岩层是如何弯曲变形的?新老关系是怎样的?我会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中间向两翼思考。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背斜的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从上到下越来越老;背斜从中间向两翼由老到新,向斜从中间向两翼由新变老。

  第二步:多媒体播放动画演示背斜和向斜形成地貌的动画过程。学生根据动画演示加深对背斜向斜形成过程的.理解。并顺势引出判断背斜、向斜的方法:从形态和岩层的新老关系进行判断。教师板书讲解说出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

  第三步:我会在黑板上讲解动画演示,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褶曲,标出1-4个岩层,1-4代表岩层由老到新,在适当的位置画出一条水平线,穿过这四个岩层,沿着水平线比较得出:背斜中间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向斜中间是新岩层,两翼是老岩层。

  3.构造地貌和地形倒置。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背斜和向斜分别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引导学生画出背斜和向斜的受力方向。根据实际经验回答问题。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但是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列表比较背斜和向斜的相关知识。并讲解褶皱山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动画演示和板书讲解,可以使学生直观的感受褶皱的形成过程,加深理解。

  环节三:巩固提高

  我会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74活动题,学生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用五分钟的时间讨论,讨论期间我会适时点拨,最后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我会让学生尝试以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本节所学内容,畅谈自己的收获。

  作业:收集背斜、向斜在其他工程选址上的应用。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能完成知识建构的补充,以及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山地的形成》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的设计思路。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岳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岳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

  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

  四、说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说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珠穆朗玛峰、华山、富士山的图片。

  地球上雄伟高大的珠穆朗玛峰,险要陡峻的华山,日本的象征——富士山,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

  [板书]:一、山岳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及褶皱山

  [课件演示]:褶皱及褶皱山,让学生了解世界重要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弟斯山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以课本演示岩层受力的方向,形成的基本形态(要求学生跟着来做)——背斜和向斜。

  [课件演示]背斜和向斜的形成。

  引导学生从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两方向比较背斜和向斜,其中岩层的`新老关系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继续演示岩层的受力情况,说明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的轴部因受力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课件演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

  [学生活动]:课本P80“活动”巩固知识并联系实际(如修隧道和地铁)让学生了解背斜和向斜的实际意义

  [板书]:2、断层和断块山

  [课件演示]断层和断块山的形成。

  教师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方向讲述断层。

  [投影]“华山、庐山、泰山”和“东非大裂谷”等景观图说明断块山的形态。

  [板书]:3、火山

  [课件播放]“火山”的影片,让学生感受火山喷发时的壮观景象。

  学生读课文内容了解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等。

  [投影]富士山和长白山主峰图片,加深学生对火山的认识。

  [问题探究]:我们经常听到有关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故事和新闻,火山真的是一无是处吗?

《山地的形成》说课稿3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了解研究背斜和向斜的实践意义。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褶皱和断层,加强动手能力。

  2.通过分析褶皱山和断块山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地质构造的意义的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成因,并指导实践应用。

  2、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上,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对中外名山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有“大陆漂移学说”的知识铺垫,对山地的形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节内容是具体案例的运用与拓展,更强调原理和本质的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短时间内难以亲眼目睹其变化过程,需要学生结合经验,展开想象,化抽象为具体,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难度。能力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延伸课堂教学,起到点拨作用。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一)理解褶皱山的概念,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二)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褶皱和断层形成的地貌。

  4、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各种景观图;

  演示法——书本演示:褶皱的形成过程;筷子演示:张力作用;动画演示;

  讲授法——褶皱、断层的概念,板块构造学说;

  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背斜和向斜的应用;

  5、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Flash动画 书本 筷子

  6、教学过程

  6.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了解研究背斜和向斜的实践意义。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褶皱和断层,加强动手能力。

  2.通过分析褶皱山和断块山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地质构造的意义的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并指导实践应用。

  教学重点

  (一)理解褶皱山的概念,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二)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学时难点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褶皱和断层形成的地貌。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题导入

  【指导学生课前读书】

  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华山等。提问: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形成原因相同吗?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提问】什么是褶皱?

  【演示】挤压书本演示褶皱的形成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投影Flash讲解褶皱的概念。

  【强调】褶皱跟褶曲的区别。

  【讲解】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播放图片】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播放图片】地形倒置现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呢?

  【演示】用一次性筷子演示背斜岩层顶部的张力作用。

  【讲解】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层破碎,常被侵蚀成山谷。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发育成山岭。这就是地形倒置现象。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进一步强调原因)

  【提问】地形会发生倒置,该怎样准确判断背斜与向斜?

  【演示】用书本演示背斜与向斜岩层的新老关系。

  【讲解】最准确的方法就是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指导:穿过褶曲的中心,画一条水平直线。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课本活动题

  【讲解】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而水的密度大,由高出向低处渗流,因而分布在向斜。从受力来看,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其顶部不易下塌,且能保证正常施工安全,背斜处不利于地下水的储存,便于施工,所以隧道应选在乙地——背斜处。这就是我们研究褶皱地质构造的意义。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褶皱的基本特征。这些由褶皱岩层所组成的山体称为褶皱山。

  【提问】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皱山。为什么坚硬的地壳能够发生褶皱,形成高达山系呢?

  【讲解】目前科学家们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褶皱山系的形成。

  【展示图片】地球岩石圈的板块示意。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归纳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知识。

  【过渡】如果地壳运动产生了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而形成断层。

  【讲解】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就会破裂。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提问】那断层会形成怎样的地貌呢?

  【讲解】若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若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也称地垒,如我国的西岳华山、江西庐山、东岳泰山等名山;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也称地堑,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图片展示】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活动3【作业】布置作业

  自主学习导引P102—105。

【《山地的形成》说课稿】相关文章:

《山地的形成》教学反思02-23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06-25

唐山地震作文10-25

山地车作文04-22

雨的形成作文06-28

琥珀的形成作文06-26

日食的形成作文08-18

彩虹的形成作文08-31

雅安芦山地震作文10-28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