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心得体会>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时间:2023-12-21 14:10:0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京华烟云》读后感8篇(优)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京华烟云》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京华烟云》读后感8篇(优)

《京华烟云》读后感1

  很多人都说《京华烟云》酷似《红楼梦》,描绘了富贵之家从兴盛到衰退的过程。

  在我看来,最为相似的,更在于小儿女的情思方面。《京华烟云》中的红玉,阿非与宝芬这三人之间的故事,与《红楼梦》中黛玉,宝玉,宝钗几乎一模一样。阿非就是活脱脱的贾宝玉的翻版,宝芬像极了薛宝钗,红玉在举手投足之间,也尽显林黛玉的气质。同宝玉与黛玉一样,红玉与阿非青梅竹马,彼此喜欢,最终却不能相守一生。最终宝玉娶了宝钗,阿非娶了宝芬,红玉和黛玉都香消玉殒,其名相似,连命运遭际都是相同。红玉向来便是多愁善感的性子,最后因月下老人签文上的一句“芬芬香过总成空”跳入池塘,成全阿非与宝芬。阿非为其哭过一场后,便也过上了自己的生活。我常想,不知日后的阿非是否还会想起,曾有这么一个人因为爱他而付出了生命。只有那一池的荷叶,曾弥漫着红玉悲伤的气息,见证了一位少女为了爱情所做出的牺牲之举。

  书的最后篇章中,说到了战争时期,木兰与荪亚站在庙门前,看着周边的光景。当军车和喊着爱国口号的人民从身旁走过时,木兰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光荣感,快乐感。木兰想起了她的父亲,立夫,曼娘。若是她们也能看到现在的这一幕,定是也会感到光荣高兴。看到这里,我真的希望这发生的一切只是一个梦,梦中经历的生死离别,灾难困苦,在梦醒的那一刻,全都消失殆尽。醒来时,一切都还是好好的,身边的人都还健康的活着,大家都能平安喜乐的度过一生,那样的日子该有多好。

《京华烟云》读后感2

  终于把《京华烟云》看完了,这是很长的一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2-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这部书被称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作者极力刻画书中的每一个人,不同人的性格、形象跃然于纸上,使你感到的不是一个个文字,而是活生生的人,形态、面貌、言行,是如此清晰的展现于眼前。在未看之前我是不认识他们的,看完之后他们似乎就成了我的朋友,我所熟悉的人。

  国难当头,在那个动乱年代,他们却有着好贵的品质。姚木兰出生在民国时期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性格深受其父亲的影响但又不失独立,她明理经事,忠国爱家,深明大义,而在父亲信奉道教的`影响下又豪放洒脱,可谓女中豪杰。林语堂曾评价: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因此木兰给我留一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本书中给我留下同样深刻印象的还有曼妮,这是一个性格与命运和木兰形成对的女性。曼妮有着中国式古典女子的软弱、失去自我、相信命运,她没有木兰和莫愁懂得保护自己,是那个时候传统女性的代表。曼妮新婚不久丈夫就去世了,年纪轻轻的就守了寡。后来从亲戚那抱来了个孩子作为养子。

  整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书中人物对国之将亡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体现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今天的中国也是在像有他们这样品格的千千万万个人的努力之下铸造的。也让我明白应更加珍惜现在,创造未来。

《京华烟云》读后感3

  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人物;有感天动地的凄美感情;有繁华如梦的京城往事;有美若天堂的苏杭韵味;有质朴诚挚的人间实感;有千年礼貌的精彩记录;有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有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这就是《京华烟云》带给我们的一场文学盛宴;这就是《京华烟云》展示给我们的文学宝藏;这就是《京华烟云》送给我们的人生哲学。而林语堂先生就是有这种无与伦比的文学造诣;他就是有这种本事让你沉醉在他的文学世界里流连忘返;他就是有这种天赋让你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哲学的魅力,懂得生活的真谛,了解感情的悲喜,感受民国的风情,体会爱国的.精神,传承古老的礼貌。

  林语堂先生曾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构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可是在我看来,牢牢的紧贴现实,才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因为这能让我们设身处地去感受到当时那个年代的生活,能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能让我们更好的从中吸收一些东西。

  而这本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影响的莫过于“木兰”这个奇女子了。无傲气有傲骨,天资聪颖,“清烟竹韵,道法自然”说的就是木兰了。在她小小的身躯里,蕴含着巨大的勇气与骨气;积淀着醇厚的文化与底蕴;兼容着别样的善良与包容;融合着深厚的感情与才情。在她身上你能看到容颜之美,聪慧之美,贤德之美,豁达包容之美,难怪人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呢!

《京华烟云》读后感4

  全书最耀眼的角色非要木兰莫属了,木兰也许是语堂先生心中勾画出的最完美的女子,美貌绝世,才华过人,蕙质兰心,家财万贯,知书达理,机智幽默,温柔高雅,自在坦荡。一方面她已经开始向现代女性过度,另一方面又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所有优秀品质,“德、言、容、工”都是

  豆瓣上面也看了一些书评,有人爱不释手反复研读,可我觉得也就那样吧,不是对大师不敬,可能是之前的期望值过高,也可能是我还年轻,也许等年岁再大些,就能理解书中的庄子了。或者等有空的时候去读一读英文原著,也许又会有新的体会呢。

  突然发现,有很多事情我们根本不能预料,比如,什么时候打仗,什么时候会死......

  我最佩服的是姚木兰,一个怀真情、持深情、涌激情、凝柔情、抒豪情、聚慈情、捧哲情的中国优秀女性,她的大度是我最佩服的`,没有任何一个女人能容忍自己的丈夫在外面有女人的,可是呢,姚木兰就能,很巧妙的化解了家庭的矛盾。姚木兰常说一句话:“人的命运不是在于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在于选择了之后,如何去面对和走这条路。”她是爱曾荪亚的,这一点我不会怀疑,也许这又是她伟大的另一个侧面吧,爱一个人就要一辈子,无论对或者错,看姚木兰对曾家的心,对荪亚的心,对莫愁的心,对谁都是那么谦和,都是那么礼让。

  或者爱一个人真的是很伟大的事情吧,你能够容忍他的一切,他的所有的缺点在你的眼里都是优点,而且会永远在他最需要你的时候帮助你,支持你,至少有个肩膀给你靠,爱要相互走完一生,爱要一辈子,不要一下子就轻易放弃,轻易伤害自己的爱人

《京华烟云》读后感5

  《京华烟云》读后感我不知道林语堂先生写《京华烟云》这篇小说的初衷是什么,有人说是《红楼梦》的映射,但畅读全文却又觉得比起黛玉的内慧外秀,姚木兰这个有气魄有胆识的新时代女性有过之而无不及。

  《红楼梦》讲述的是贾王薛史四个大家族的故事,《京华烟云》讲述的是姚曾牛三个家族的爱恨纠葛。但是《红楼梦》讲述的.是一个大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京华烟云》讲述的是在乱世,不同的家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姚父为了不让甲骨文落入日本手中与甲骨文一同葬身火海,孔立夫选择抗战而牛家却选择当汉奸。

  全书我最为喜欢的是姚木兰,木兰是一个无傲气但有傲骨的人,她并没有降服于命运而失去自我。相反,她总能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不失自尊又给人留有余地,极有分寸。她用自己的智慧经营着她的婚姻和人生。而这种经历了大风大雨,万般磨砺的爱情也恰恰是最实在的。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我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其实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往往将宽容和屈服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宽容是软弱的。

  又往往将宽容和左右逢源混为一谈,这样的宽容是廉价的。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而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大美京城,繁华竟为过眼云烟,人生若梦,真正拥有的欢乐时光又有多少呢?

《京华烟云》读后感6

  很好看,这么上下两册的大部头我看得丝毫不累,每个人都不完美但是趋于完美。尤其是才知道原著是英文写著,然后再有中译本。使我真的对林语堂先生佩服至极。更妙的是开头我还奇怪来着这么有近代风味文言与白话并存的文字竟然是翻译成中文的?大大庆幸发现了一个极好的翻译家张振玉!翻译大家,这种文字历史风尘中中国专属的味道竟然翻译得如此贴切,太出乎意料了,是我目前读过的译作中最完美的还有中国式的章节名称,原著者翻译家都太牛了。林老先生的初衷是翻译红楼梦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但是太难转而用英文写近代中国的故事帮助世界了解中国。关于张振玉特地全文看完特地去搜很好奇是怎么的人物竟然能译得这样好。摘自百度林先生又曾刊登广告,“劝国内作家勿轻言翻译”(见台湾德华出版社《京华烟云》新译本“出版缘起”),于是出版社诚邀张先生再译,希望出现一个较好的版本。学术界后来有评论云,“《京华烟云》必传于世。张振玉之名会借林语堂的小说得以流传,而林语堂的小说是借张振玉的文笔得以流传。”这种英文原著与译文珠联璧合的.结果,实为读者的幸运。果真是这样,因为有这样好的中译本读者越发喜爱京华烟云,这样好的书若是身为中国人反而看不到岂不太可惜了。听说张先生和宋碧云都译了苏东坡传打算去看一看两人分别的译本。

《京华烟云》读后感7

  国之繁烂影视陋作,常讥讽旧派婚姻。因其受父母之命凭媒妁之言,故受制礼教而无自由,迫于命运而失性情。为显新思想的革新,现抗体制的冲突,种种劣作喜教幼年男女,即是共同成长、青梅竹马,亦无有真恋情。儿时嬉戏打闹之情,相与提携之境,及至成年之时,仅言此为“长兄对阿妹,同学近亲朋”之想法尔,类本作初之木兰嫁荪亚而爱慕立夫之情形。

  然本作平亚与曼娘,亦是旧派婚姻之执行人,古之孔儒礼教之躬行者,二人互相倾慕,日笃情深。概虽两小无猜、父母钦定之婚姻,亦有真爱情者。吾读此书至此,既觉故事中平亚曼娘之不俗远胜其他云云粕著。亦恨礼教之陈腐,相爱之人,未及婚嫁,不得相见相语,不能倾诉衷肠。擦掌磨拳,为其纠葛,速速阅读,欲知后事。及至曼娘丧父,平亚以婿作祭叩首,吾心方定,此天作之合,终成人之美。更羡曼娘,有爱人如平亚者,夫复何求。

  然下章急转直下,平亚染疾,良医束手,日复一日,每况愈下。及曼娘赶至,冲喜成婚,疾病少退。此非古之冲喜所成,而积郁少年见倾心之人心情豁然,日渐好转之效。但不测风云,祸福旦夕,十日光景,猝然,平亚死。吾读至此,茫然若失。

  平亚未养儿育女,非高寿终老;未出将入相,非战死沙场。食一黏粽丧生,何其悲也!似五虎将张翼德战阵前未亡于吕奉先方天画戟之下,而夜深寐时丧命两无名走卒之刀口,何其痛也!

  书读至此,未及三分。人常匆匆翻阅而过,以晓木兰之后故事。吾无心续读,合页长嘘,庆幸此非端午之祭,否则必无念复食粽耳。

《京华烟云》读后感8

  “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题记

  这本书我并没有读完,但是,在这种没有读完的情况下,作者林语堂写书时的心情却是在我心中完整的体现了出来,这本书即使是没有读完,那种凄凉的感情在全书的开始就已油然而生。

  自从读过了此书,在我的脑海里,“木兰”也从一个变到了两个,一个就是“铁血女汉子”花木兰,而另一个则是书中的貌美如花的姚木兰。而二者的性格似乎也决定的两个木兰结局时的情感的不同,与花木兰的热血、姚木兰的冷静所对应的,花木兰的美好的结局,与姚木兰的凄惨的.结局。

  虽然姚木兰的结局不称人意,但是她在书中所表达出的那种不折不挠的精神,则让更多的读者喜爱她,对于压迫,她反抗;对于封建,她反对;对于权力,她反感。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充满现代思想的人,出生在那么一个充满现代思想的大家庭,结局却是依旧的惨淡。它的结局好比骆驼祥子,却比骆驼祥子更加高深莫测;他的故事情节好比水浒传,但比水浒传更加凄惨;它的人物设定好比红楼梦,却比红楼梦更加复杂缠乱。

  这样一本书,则是作者林语堂献给那些在抗日前线战士,林语堂以这种方式来批判这种封建的社会的腐败,以及对先进思想的一个赞扬。就如题记所说:“不是英雄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

  而我则对于这本书的感觉,则更多的感觉到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孤独。

  “一书一世界”之类的话形容这本书已经不适用了,这本书则是“一书多世界”。

【《京华烟云》读后感】相关文章:

京华烟云读后感09-29

《京华烟云》读后感04-29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11-29

《京华烟云》读后感优秀11-07

京华烟云读后感4篇03-07

京华烟云读后感3篇04-14

过往烟云只为一梦作文05-03

《最好的我们》读后感-读后感04-17

简爱读后感读后感范文03-08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