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全科医学骨干培训班》培训心得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全科医学骨干培训班》培训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辉教授是一个学者,我经常会叫杨老师,因为杨老师感觉更为亲近。师者,授业解惑。师者,学术殿堂里的台阶,让学生踩着他的肩膀前进、探索,无私的分享着他的知识、见解、经历,让他的学生成为像老师一样的人。
我们共同致力于民众健康,我们在探索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让我们的全科医生进步,让我们的全科服务更完善、更贴近民众的需求、解决民众的疾患,让更多的民众受益。说得好像很"高大上",但是我们全科医生的确每天都是在这样的工作和服务着。发病率最高的"感冒"我们看着,患病率最高的"高血压、糖尿病"我们管着,妇女、儿童、老人的健康我们也管理着,我们是应该为自己自豪的。虽然超负荷的工作,经常需要苦中作乐。
全科医学是什么?全科医生是怎样的?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全科医生?也许我们是"5+3"规陪模式出来的全科医生,但是培训地点是综合医院的专科,医生是专科医生,培训结束后,我们下到社区,心理落差是非常大的。澳大利亚有着全世界最完善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他们的全科医生是怎样的?他们的全科诊疗是怎样的呢?杨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第一课《全科服务质量和评价》。
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也是需要培训和需要考试的。他们是为期三年,在社区诊所中"以师带徒"进行培训。培训有关医学知识、医患关系、职业发展、社区医学服务等内容,有明确的培训提纲、内容,有独立的评审机构对全科医学服务进行评审。在澳大利亚的全科诊疗中有三步――建立关系、疾病诊治、疾病管理,为病人提供病人能够理解的知识、易获得的连续性的服务。
深圳的全科诊疗重在"疾病诊治".病人来看病,我们看到了"小人"和""大病",我们更关注于疾病的本身,没有做到"以人为中心".我们忽略了病人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关系、没有保护患者的隐私等。
我们是否也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全科医生的考评体系,培训我们的师资力量,让新生的全科医生能以更合理的方式获得全科证。谁来当全科医学生的老师、学生应该学习什么知识技能,具备什么样的沟通方式。这是我们必须探索的,我们可以模仿澳大利亚,取长补短,建立一个深圳全科医生标准。
我们最贴近民众,忙忙碌碌于每天的诊疗工作,回头一想,好像也没有做什么特别有意义的事情。科研离我们很遥远,但其实科研就在我们的身边,杨老师的第二课――《基本医疗服务的研究设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选择最感兴趣的课题或是工作中最困扰的问题来进行研究。以"PICOS"的模式进行设计。P――明确的研究对象、人群、群体,明确要干预什么或问题是什么,清晰的表述对照组、对照人群,明确预期的研究结果或预期的干预结果,明确研究的时间范围。困扰我们的慢病管理、家庭医生服务、家庭病床发展方向,都可以作为课题,每个社区的居民不同,社区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都是不一样的,可以作为一个特定的人群进行研究、进行干预。完全随机、双盲、三盲的实验在社区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可以进行性别的比较、不同年龄段的比较、病人自身的比较,甚至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病人进行访谈。兴趣是让研究坚持下去的动力,让社区民众获益是研究的根本目的。
有了《基本医疗服务的研究设计》作为基础,针对全科医生黄俏光介绍他的《糖尿病的社区健康教育和中医药防治的效果评价》、全科医生陈章《罗湖区户籍老人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进行讨论,全科医生们对课题的设计、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和课题的设计者讨论怎样做会更好,杨老师最后总结,对每个课题提出比较可行的研究方向。每一次机会都是珍贵的,人的交集每一次也都不一样的。我们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是国家政府制定政策的人,需要解决的是我们居民的问题,实际的切身问题。
开创新模式或是做创新性的研究总是会碰到种种困难的。可以研究某一个点、某一种方法、某一个方剂、某一个健康教育方式,研究方法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可重复性。对于这一课,我的印象不深。还是要让感兴趣的人参加,讨论的氛围才会好。
邱珊娇医生的《社区合并抑郁障碍的2型糖尿老人个性化干预及效果评价》,自己不做评价。但是受启发的是,老年糖尿病病人往往不能管理好自己,有抑郁障碍的老人更是丧失了疾病自我管理的能力,他已经驾驭不了管理糖尿病的"五架马车",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人,需要一个和他关系亲密的人和他一起管理疾病。我们可以让亲近的人获得知识,帮助、监督病人,共同管理饮食、运动、按时服药等。社区研究不一定要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可以试试用定性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可以用访谈的形式进行记录。生活质量的评估非常重要,疾病的改善不一定非常快,但是生活质量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改善。
科研设计最受益的是科研设计的那个人!参与非常重要,参与进去了,就是独一无二。杨老师为其量身定做了很多研究方法、研究方向。当参与者自己准备越多,就会发现越多的问题,就会想解决这些问题,查文献,能文献解决的文献解决。文献解决不了的,咨询阅历丰富的杨老师,总是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因为当我们为一个科研课题阅读了10篇文献时,杨老师读的可能是20、30篇!
每一次出场都是认真的对待!杨老师在这里是全科医学倡导者,我们是全科医学的践行者,成为像杨老师一样的人,也是我们的目标!
【《全科医学骨干培训班》培训心得】相关文章:
全科医师培训心得04-29
社区全科师资培训心得01-23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总结10-13
小学数学生本教育骨干培训班的学习心得02-28
大学骨干培训的心得04-20
企业骨干培训心得05-07
全科医生总结01-19
全科医师总结03-11
英语培训班的工作心得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