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集部>楚辞>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

时间:2024-05-28 10:13:57 楚辞 我要投稿

《楚辞》读后感15篇【优】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楚辞》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楚辞》读后感15篇【优】

《楚辞》读后感1

  《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是为总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这个十七篇的篇章结构,遂成为后世通行本。

  《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楚辞》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楚辞》读后感2

  我很喜欢读《楚辞》,因为它令我感动,令我陶醉。众所周知,《诗经》以后整整三百年,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兴起,中国文坛几乎被散文的光辉笼罩着,诗歌则处于寂静时期。打破这种沉寂局面的,乃是天才爱国诗人屈原及其后代学者宋玉。他们创作了《楚辞》,“楚辞”和《诗经》截然不同,它不是集体的歌唱,而是个人的创作;不是现实主义,而是浪漫主义,不重自然现实,而重主观抒情,不是板滞的四言,而是灵动的杂言,不是表现的北国风光,而是秀丽的南方景象,篇章不是回环复沓的短章,而是结构宏大的巨制,风格不是自然纯朴,而是弘博丽雅。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屈原的出现,是中国文坛的一颗新星,在他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人生当中,我读懂了很多。

  在楚国逐渐衰落、腐败的过程中,他仍坚守着,他公正廉洁,一心为国,但却在奸臣小人的污蔑之下得不到重用,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

  屈原是真正的英雄!

《楚辞》读后感3

  我第一次读《离骚》的时??还是在升入四年级之前的暑假,那箇时侯丝毫不懂,合著注音和释意,一点一点的阅读、背诵。在我对楚辞没有瞭解的情况下,凴藉著一种感觉,我爱上了楚辞。

  直到现在我纔明白,那种感觉就是对屈原的敬佩和尊重。在我心中,屈原是一箇无可否认的天才诗人,佢的人生充满了浪漫。在佢的诗中,有高冠长佩的美人,有芬芳淸幽的香草,有飞驰云端的远游,这一切都似眞似幻。

  屈原的诗永远是梦与眞的结合,分不淸哪些是实,哪些是虚,与庄周梦蝶颇有些神似。唯一不同的是,庄子是飘逸的,而对于屈原来说,佢的责任感成了桎梏,牵绊住了佢的手脚,使佢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牢牢的捆在了一起。

  一部《楚辞》是以屈原的毕生心血所作,每一首诗都浸透著诗人的血泪。直到今天,透过凄美忧伤的诗句,还能体会到屈原的执著、痛苦、愤怒和思念。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少年得志的屈原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一箇颜色憔悴、行吟江畔的老翁,在风雨中默默的坚守著自个的理想,用枯槁的躯体紧紧抱住祖国的土地,谛听著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唤。

  我曾在许多箇无人的静夜裏背诵楚辞,那种凄冷的美感,使夜闲的月光更加皎洁冷淸,奇寒彻骨。从未有一部作品,使我的心那样冷,那样静。对我来说,楚辞的艰深晦涩如同曲折的小路,但佢的美,就像小径上幽静美丽的风光,彻底折服了我,把我带进了另一片明媚而晴朗的天空。

  所以在每次旅游的飞机上,我都会温习楚辞。优美的诗句,使旅途不再艰苦漫长。我从心底裏热爱那些诗句,每时每刻都不曾忘记。在我困惑迷茫的时??楚辞中的'词句,如淸泉一般灌溉著我的心灵,给了我勇气和信心。

  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我只爱那美丽的章句,爱那凄美的风格,而且更爱屈原纯洁的心灵。

  自从第一次翻开那本书开始,我就和美丽的楚辞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现在,对楚辞的热爱依然不变。睎望每一天,我都能拥抱那些可爱的诗句,在阳光中品味楚辞中语言的魅力。

《楚辞》读后感4

  暑假中偶然读到《楚辞》,被其瑰丽的想象力、奔放的情感力、厚重的历史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所吸引。掩卷之余,我为其浪漫主义情怀与现实主义的悲悯所折服。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更为祖先文学上的高度和其中跳动不息的赤子之心而自豪。

  《楚辞》站在中国文化的源头不远,以它的深度刻画了它的时代,以它的高度眺望着此后的几千年。它展现了那个时代楚国的经济、政治、哲学、宗教、科学、艺术的横向剖面,更用无穷的营养滋养着后人。主要作者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在流放、遭贬的过程中,目睹了楚国大厦将倾的危难和民生多艰的困苦,但思量自己却不能扶大厦于将倾,解民生于倒悬,遂带着满腔的愤懑和不甘自沉汨罗。纵观屈原的一生,作为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美政”理想和改革事业永远为后人惋惜;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

  屈子精神感人之处,还在于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对理想执着的追求。为了理想,他“虽九死犹未悔”、“虽体解犹未变”。当理想无法实现时,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沉故国之乡,也不出走他国,汨罗江畔纵身一跳定格成伟岸人格的永恒。屈子作品理想的特点,是他赋予自己理想以香草、美人的品格,寄托对理想的追求。这样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有其现实意义,特别在我们这个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

  首先,中国的传统价值历经几千年传承,经过近代的淬火磨练,在灰烬中依然闪烁着钻石一般的光芒。我们一定要自信于我们优秀的

  文化和传统,这是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当我们灰暗彷徨时,不妨读读那些先贤留下的华篇,仿佛站在历史的河边,聆听先贤的精神教诲。“帝高阳之苗裔兮,......”所谓传承,不仅在于血脉,更深厚的在于精神。当然,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不是固步自封。只有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我们才能更自信更包容面对整个世界。

  其次,知荣明辱,是屈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在那些“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者看来,屈原的是非分明、毫不妥协无疑是不谙世事、不识时务。但是正是这种在艰难世事下,知不可为而为之、舍我其谁的勇气支持了中华文化历经狂澜而不倒。在一个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时代,这种精神越发显得耀眼夺目。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内在秩序,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是不可能成为和谐社会的。而这种价值重构的内在依据,一定需要从屈原所代表的中华文化上去寻找,唯此才能不迷失本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楚辞》读后感5

  若有人兮山之阿

  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

  子慕予兮善窈窕

  最近一直在网易云音乐单曲循环《山鬼》,不为什么的喜欢。或许兴趣也遵循“吸引力法则”基因自有一套科学的算法,遇到潜意识里灵魂相契,自然镌刻。

  1.解题:楚辞有两种意思,一、“专门指带有楚地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等创作的诗赋”二、西汉刘向整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因此本书就是刘向整理版本的一个删减版。

  2.楚国背景: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汉书流域,统治者是芈姓贵族,自称是中原祝融部落的后代,楚地“信巫鬼,重淫祀”,一度繁荣。战国中期一度成为领土最大的国家。而中原诸侯国兼并激烈,纵横家四处游走,“自然选择”法则慢慢让强秦凸现,而楚国到楚庄王前后逐渐衰落。

  3、有所惑:战国时期青史留名的伍子胥是楚国人,被迫害离国去家,用刺客专诸协助阖闾上位,吴国开始其辉煌的几年。伍子胥也借力回楚掘坟鞭尸报了家仇。

  另外一个是太史公评价“刻薄寡恩”的吴起投奔楚国,因改革得罪楚国贵族,最后被乱箭射死。楚国自己的人才流失了,外来的人才改革也失败了。

  战国时期,是不太讲对一国一君的忠义的。读《史记》《战国策》就会发现商鞅在秦国变法,他是卫国人,苏秦配六国相印,范睢在秦国当宰相他也不是秦国人。连廉颇老将不为赵国容的时候也远去魏国。

  可是屈原,为什么执着于楚国的不为其用,最后投身汨罗呢?

  4、或许吧:

  屈原是楚国贵族,历经两代楚王,被怀王疏远时曾自己放逐汉北,第二次被顷襄王放逐到江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流放时所作。恰恰是他这种“虽九死尤未悔”的对国,对君忠诚的`这种精神才让人感动。也为以后历代郁郁不得志的文臣武将,在精神上有所皈依。

  5、关于本书:

  了解屈原和楚国的背景,了解楚辞中香草美人的比喻,每一篇文章都不难理解,因为主题基本一致,那就是:爱而不得。种种比喻的男女关系,其实都是君臣。楚辞,真的是太浪漫深情了,我读不懂海子,顾城,等现代诗歌种种隐晦,但是某一时刻,我读懂了那句:

  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

  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就像司马长卿一定也明白长门深闭阿娇的心情,才有其《长门赋》。

  补充:这本书排班,目录,注释都不太好。不如微读上朱熹注解版的要详细。

《楚辞》读后感6

  在这个世界,有多少人,能心无杂念,宁静超然,不滞于物?

  有多少人,在平静的外表下,有太多的纠结与挣扎在内心深处暗流涌动?

  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些纠结与挣扎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

  没有赤子的情怀,没有博大的胸襟,如何能够?

  在《楚辞》诸文中,出现了许多许多人物,如女媭、灵氛、厉神、太卜郑詹尹、渔父和巫阳等。而这些人,或者曾经存在,或者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其实这些人的角色、话语、观点就是屈原内心深处复杂矛盾心情的展露,纠结挣扎内心的呈现,但到最后,他都做了明确的抉择。

  一、欲立功业与弃世离寰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老冉冉其将至,恐脩名之不立”。在此,屈原明确表达了作为一个已达知天明之年的'有志之士的政治抱负与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可是却一再从罢官到流放“九年而不复”,乃至再流放。国君也从寄予重任到“不余听”到怒而迁之……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认同感又有很强的政治预见性与参政能力的人来说,这种境遇是多么的郁闷啊,内心将是多么的纠结。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一再吟咏“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凌大波而流风兮,託彭咸之所居”。欲立功业而不立,“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竟至“呼号莫吾闻”,最后只能以自沉作为自己最后的一声呐喊!

  二、思君与怨君

  屈原对怀王是有着深深的眷恋与感激的,“惜往昔着曾信兮,受命诏以朝诗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秘密事之载于心兮,虽过失犹弗治”。可是后来,却被党人蒙蔽,“中途而改道”,“含怒而待”,最后还签下“黄棘之盟”,这与屈原提出的“联齐抗秦”的主张南辕北辙,且最后也使得自己命丧异国。对于这样一位君主,屈原既有出于怀王最自己态度的幽怨,自然也有对楚王离贤君太远的无奈。于是他又吟咏“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介子忠而里枯兮,有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悠悠”。

  在这段文字中即提到明君,又提到昏君,还提到先寐后寤,可是悔之已晚的晋文公。这是多么的委婉曲折而有愁肠百结啊。在诸文中,直接出现怨句“君无度而弗查”、“惜壅君之不识”、“与余言而不信兮”、“施黄棘之枉策”。甚至想到要选择一个明君来施展自己的抱负。也有如慈父般的眷眷之情:“恐皇舆之败绩”“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何不改乎此度”。如此的拳拳,如此的百转千折,最后选择依然是为国沉躯。

  三、去与留

  “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借灵氛之口,屈原展现了自己内心的一种呼唤,即离开楚地,另奔汤、禹、武丁、齐桓之类的明君,乘“方壮”之年,“远逝而自疏”,周游上下,立一番功业。可是,就在“忽乎吾将行”之时,用仆悲马怀,顾而不前来来表达自己最终的抉择。即使是在流放且毫无起用征兆时,“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返”、“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最后“鸟飞返乡,狐死首丘”。在《招魂》一文中,也借用巫阳之口,一再重申此种抉择。

  四、坚守自志与随波逐流

  借助女媭责备的口吻和厉神占卜的梦境,屈原向我们展示了发自内心的另一种声音——“何不变此志也?”,并用了鲧“直以亡身”的实例,这其实也是一种现世的深切关怀,即可以荣享富贵,又可以朋友相交,至少可以温饱终日。可是同时,内心的另一种声音发出嘹亮的呐喊:“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离愍而不迁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宁逝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常态”。最终在《渔父》一文中明确抉择:“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安能以皎皎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五、执着与逍遥

  在《九章。悲回风》中,屈原为我们展示了内心的另一种声音:“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在《渔父》一文中,更是通过渔父这一艺术形象给我们明确展示了“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的游戏立场。在给予明确回应,之后,还留给我们莞尔一笑的神情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余音。足可饶梁三日。

  可是,同样最终是皎皎于世,最终,屈原无法只忘情于个人的逍遥,不能放任对楚国的责任感,最终离去!

  纠结、挣扎、抉择、自沉、殉国,由这些组成的的内心,经历后的抉择,你能不感动吗?

《楚辞》读后感7

  《楚辞》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在我国诗歌中是一颗彪炳千古的闪亮的明星。

  看屈原,诗人的.形象深入读者心中。屈原依照前贤坚持正道,可叹历尽磨难令人心寒,却遭怀王疏远,不为世人理解,他只有“长太息以掩涕”。虽然遭受排挤,遭到冷落,虽然不被理解,回想初志他仍不后悔。

  尽管路途坎坷艰辛,处境油皮孤独,但诗人愤世宁折不弯的意志不变,坚持正道的决心和忠信的崇高情操不变;拳拳的爱国之心不变。虽然遭到流放,虽然明知楚国奸臣当权,虽让国将不国,屈原始终不愿意离开楚国,游宦他乡。

  屈原遭到放逐时,曾形容枯槁,颜色憔悴地行吟在湘江边上。渔夫问他怎么沦落到这种地步,他说,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屈原的一生是忧愁抑郁的,他忧虑的是国,忧虑是民,他可以为他的国家和人民而死,毫无悔恨地死。《除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史的又一次顶峰之作,对于千多年后的我们,它的价值依然重大。让我们永远铭记屈原这样一位伟人吧。

《楚辞》读后感8

  一部《楚辞》,凝结了一个文人的辛酸血泪;

  一部《楚辞》,映现了一个忠臣的风雨沧桑;

  一部《楚辞》,成就了一个伟人的辉煌璀璨。

  ——题记

  为了人民,屈子奔走驱驰,孜孜以求,他践行着一个读书人所应有的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为了国家,屈原呕心沥血,汨罗江畔,他完成了一段无愧生命的艰辛历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寄《九歌》以安国,歌《离骚》以明志,凝《九歌》以绝世。

  昔日的楚国重臣,为国家鞠躬尽瘁,为人民死而后已。国为重,家为轻,民为重,个人为轻,这是三闾大夫一生至死不悔的信则。奈何“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是“乌虖哀哉兮,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鸮翱翔。阘茸尊显兮,谄谀得志”!坚守,誓言不灭,梦想不灭,人格不灭,这,就是屈原。在世俗黑暗下,一腔热情终究被残酷现实浇灭,终究化作“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一腔愤懑与无奈。屈原就是屈原,有着一份不被庸人所理解的傲骨,一切的一切,都倾注在一句“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惊天壮语之中。他的赤诚之心,炼就了他的坚贞之节,而他的坚贞之节,正铸创了屈子的永世不朽!

  静静的汨罗江畔,晓风残月,江阔云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三闾大夫一人独行至江滨,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与渔父之一番震世对答,虽非诗词绝唱,亦为旷世绝吟,浩浩之音,直入碧落,响遏行云,震地动天,穿越时空,凡四方之士无不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凡四方之民,无不愤然以怀。心,已经碎成了一地,又让屈原如何重新拾起?于是屈原没有妥协,愤然纵江,惊起一江浪潮,惊醒一世俗子,屈原用自己的生命和血泪完成了自己生命中最为耀眼的最后一笔,不是败笔,而是绝笔。屈原,以傲世的姿态,昂然抛弃了世俗,他用自己的人格开启了端午这一历史之门。亘古的汨罗江,静静地,见证这醒世的一纵,这一纵,千年不灭;这一纵,楚国为此成伤,华夏为此而悲,皇天亦为此留下了一记永不磨灭的天殇!

  不忘屈原的忠贞之质,不忘屈原的清洁之性,不忘屈原的“直若砥矢、言若丹青”,不忘屈原的“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因此我们不忘屈原,不忘屈原这一绝世之行,这一俊彦之英。屈原用血泪凝成一首生命挽歌,波澜壮阔,气象万千,坚贞炽烈,天衣无缝,冠绝千古,驰骋着人生的炽热爱恋与追求。“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执著于去留;“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执著于美政。一切正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显示出明确的流向——为国,为民。

  于是他以政治改革的呐喊,继之以悱恻缠绵的.哀吟,最后自沉汨罗,以生命来殉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屈原对邪恶势力的抗争,对进步理想的坚持,对国家民族的忧心,正是民族文化光辉传统和精神在屈原身上的体现。屈原的人格和他的思想性格正如他在《桔颂》中歌颂的“桔”那样,受命于天地,生长在南方,深深扎根于楚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是那样的“不迁”而“难徙”。而一切似乎都注定了屈原的遗世独立,注定了屈原永远不会生活在那样一个污垢横流、小人得志的世界,他太完美,完美得无与伦比,完美得不能沾染一丝尘俗。也许他本就不属于这个世界,也许他是一个仙人,被贬谪到人间。清清的汨罗之水啊,请洗净不曾沾染屈原却附着于其身的污浊吧,让三闾大夫回到那个属于他一个人的——完美世界。

《楚辞》读后感9

  曾读过很多古典名著,从《唐诗三百首》到《三国演义》,从《孙子兵法》到《韩非子》,从《世说新语》到《隋唐演义》,从《论语》到《四书五经》……然而,我最爱的,还是那本《楚辞》。

  也许无数诗篇被埋没于悠悠岁月;也许无数曾辉煌一时的文人墨客悄然逝去,在历史这片海中翻不起一丝浪花来。然而楚辞,为什么能在健忘的人们心中停留千年之久,屈原那孤独消瘦的背影为何能屹立在人们心头,撑起一片天空?

  读楚辞,犹难忘离骚。无数次翻看,指尖轻触在没有温度的纸张上,泛起一片沁凉和辛酸。“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及信馋而齋怒!”,帝王昏聩多变、善恶不分、忠奸不辨;“为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旧贵族嫉贤妒能、结党营私、谗佞贪婪,朝堂之上竟没有屈原的立足之地,因为那样腐败的政治容不下一点干净!很难想象,在那样的境遇下,屈原是怀着怎样的委屈与坚贞写下千古绝句。他的失望,他的愤慨,他的隐忍,他的彷徨,他的忠诚,他的执着,在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绝境中,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江山社稷,是芸芸众生。君王的疏远,贵族的抨击,即使这些让他的理想破灭,然而他还是不肯放弃,抱守着一次又一次的绝望等候着光明,期盼着希望。他崇高的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值得我们追随下去,学习一世。

  在诗中,我仿佛能看到无数个不眠之夜,摇摆跳跃明灭不定的`烛火下,屈原怔怔地凝望着王宫出神,辗转难眠,哀伤叹惋。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就是这样怀着报国之心,度过了半生哀愁。他在不断追求毕生的信念,命运一次次抛弃了他,但他从没有放弃,为国,为民,也为了自己的责任。

  也许,在逝去的那一刻,他不解,他绝望,他哀痛,他心忧天下……但他没有退路,也不想有退路,他出淤泥而不染,他从未向腐朽低头,他用铮铮傲骨敲响了千秋绝唱,他的精神将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

  离,别也;骚,愁也。

  ……

  楚辞,绚丽多姿,波澜起伏,想象瑰奇,气魄宏伟,情意真挚,大气磅礴。即使荆棘满地,即使挫折横生,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无法追随自己的信念,然而,穿过千年,我依然能感觉到诗人博大的胸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的美好政治理想,在那片黑暗、腐败、不公平的时代放射出希望的光芒。

《楚辞》读后感10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跨越千年的情感,以文字的方式展现在我眼前。翻开《楚辞》,与两千多年前的屈子对话,感受他的傲骨、他的深情。

  离骚者,犹离忧也。我们今日赞颂屈原,无非是因为他的家国大义,他的铮铮傲骨。通览《离骚》,字字深情、句句泣血,中国第一位诗人,他如此不凡。他哭,不是胡乱大哭,要拿柔软蕙草,才掩面大哭。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他手持兰草,菱叶为衣,莲花为裙,帽子高耸,佩剑奇诡,行走在幽昧竹篁之中,极其讲究,做足悲哀的姿态,如同电影画面。屈原“香草美人”的形象让古今多少人叹服。

  “制支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美好的德行修饰自己,将不善的言论抛之脑后。遥想新中国成立之初,局势危急,面对世界上各国的孤立与敌对,我们只管埋头苦干,用今日之辉煌成就叫那些心怀鬼胎之流闭嘴。面对质疑和讽刺,我们就应用实力让他们闭嘴。“纷吾即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前进的道路上纵有许多风雨,但我们仍然奋力前行。

  还是在荆楚大地上,肆虐的病毒袭击了生活安定的我们。一时间繁华尽褪,人人惶恐不安。但这只是暂时的情况,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屈原的故土上涌现了一大批不输屈子意志的年轻后生。所谓精神的传承,不过如此。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屈原也不是没有彷徨过,被朝廷中的势力打压,被怀王疏远。屈原一腔热血最终却只换来了罢官和流放。历史是如此的相似,许多有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皆不被赏识,让人无端生出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哀。

  《楚辞》一书中,屈原九怀、九叹、九思,行至江滨,与渔父一番对话后投江而亡。江畔形容枯槁的诗人,面向苍天,脚踏大地,终是没有换来报国的机遇,他化作世间的无数幽兰,独在空旷的山谷中轻诉情长。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虽有一身才华最终却未能一展雄风,这个楚国的贵族在书中为自己唱了一首长长的挽歌。

《楚辞》读后感11

  离骚,犹离忧也。我看离骚,通篇“寻求”二字。屈原实已看破,但不罢休,看破之后,还要寻求,上天入地,求不得,死。屈原是中国的浮士德。浮士德临死之前,说:美!得其善终了。离骚末段,屈原写“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居”。屈原到底看破之后,没有看破这个看破。这是老子的境界。唯有如此,天地之间,才能相安无事。

  屈原是很有姿态的,他哭,不是胡乱大哭,要拿柔软蕙草,才掩面大哭。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他手持兰草,菱叶为衣,莲花为裙,帽子高耸,佩剑奇诡,行走在幽昧竹篁之中,极其讲究,做足悲哀的姿态,有趣,如同电影画面。屈原创造了中国第一个诗人形象。中国第一个诗人就是如此器宇不凡。“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制支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人生各有各的乐事啊,我偏好美洁已成自然。)中国最早的唯美主义宣言。

  骚体,浓醉之体。屈原说“众人皆醉我独醒”,实为不然,屈原是浓醉之后说醉话,酣畅淋漓,反反复复,老子是酒后吐真言,说一是一,不肯多说。

  愈是古代的人,与神的关系愈近。抛去“生产力不先进”不说,我认为彼时的人,更有神性兽.性。现在的人,只剩下了被教化了的“人性”。 屈原笔下天地、日月、山川、鬼神,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诗经是穿着粗葛布,风中沁着汗水味的,最常见的植物是篙和艾草、葛叶,间或提到桃花、杨梅。离骚,九歌,熙熙攘攘地涨满蕙草、灵芝、椒树、莲花、荷花、兰草、木兰、秋菊、辟芷、江离的香气。“芳芳菲兮袭予”“芳芳菲兮其弥章”。时人著有一本《夏木簌石的百合》,也可写一本《屈原笔下的植物》。

  “余处幽篁兮不见天,路险难兮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兮神灵雨。” 54字,幽篁道险\山巅云朵\黑夜东风\。 汉语的浓度。屈原是造境的大师。屈原幽昧之境,后世李长吉得其真味。

  屈原字灵均,灵,神也,均,调也。“灵”与“天”结合,“均”与“地”对照。上可安天,下可安地。忠君为地,忠君不得,飞天。

  宋玉的悲哀是天高气清的.悲哀。木心说屈原是瓦格纳交响曲。那么宋玉就是肖邦小夜曲。

  宋玉的写法有现代因子。他写:凄凉,若人在远行,又像登山临水送人踏上归程。“憭溧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读楚辞,陌生化的观感,经验之外的诗性。古文,陌生的兴奋。

  读书是自我流放的教育。

  现代人,比以前可怜的,要被迫接受更多的试探。

  越思索,越茫然,于是,便把茫然写下来,这就有了文学。看书,和看画一样,看不出真理,而是一团茫然,一片美感,是一阵钟声,消失在云里。

《楚辞》读后感12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无疑是一部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时至今日,我们不难发现为数众多的读者沉浸于赏鉴《楚辞》的阅读之旅。尽管跨越了慢慢的历史长河,尽管我们现代人在阅读古典文学中存在着古今理解上的差异,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大家对这部名著的欣赏。

  而最近,我和孩子在完成学校“轻叩诗歌的大门”课题研究中接触到了一本主题与众不同的楚辞读物——《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就其分享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本书紧紧地围绕着《楚辞》展开。但是就其展现《楚辞》的切入点,则是本书最大的亮点。那就是本书是以自然科学与古典文学邂逅的创意。借由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全方位地观摩《楚辞》中的诸多香草香木、恶草恶木。换个植物的角度来解读《楚辞》,我们会发现其中别有洞天的文学精彩。

  香草类,香木类,恶草类,恶木类,写景寄寓类,以物喻情类,经济类,祭礼类,神话植物类这几类不同的.植物类别分门别类地细数着它们在《楚辞》中的各种风情。植物名,古又名,学名,可别,《楚辞》中的节录分享,注解,另见,植物的属性,产地,效用,小档案均在每个章节有着深入的分享。事实上,我们还可以在对应的文字叙述中看到对应植物的彩色照片。视觉和文字的结合,科学和古文的剖析,我觉得借由本书不仅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了楚地的植物资讯,还给予机会去领悟植物被运用于诗篇中展现的不同意境。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表现手法无疑是别出心裁,且又用意深远的。相较于我们传统的就植物解自然科学,我们借由此书可以赏鉴到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名篇。而借由着植物的了解,我们其实也可以触类旁通地领悟诗人们创作诗篇时候为什么会将这些植物引用入诗,成就其文。乃至于我更看到了不少现在约定俗成的植物寓意实则早已经在久远的年代被赋予了隐藏的内涵。类似于荷代表着高洁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类似于浮萍代表着“漂泊无依,身无归宿”等等

  无论是在学《楚辞》,还或者是领略楚地植物的自然科学知识点,《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一书犹如工具般为我们搭建起了和谐的桥梁。引领着读者融会贯通地走入这个由植物构筑而起的《楚辞》世界。对于我和孩子而言,我们通过参考本书获取到了详实,分类的《楚辞》植物资料。让孩子对《楚辞》的研究又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收获一次趣味的阅读旅程。

《楚辞》读后感13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离?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

  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那么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与屈原也是相反的人。他是用生来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屈原是以死来表达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答复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决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汩罗江而死。

  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慨着人生的无常。也许,对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该选择哪一个?

  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值。屈原之死,不能改变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谄媚,也不能改变楚国被灭亡的命运。秦统一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可是我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的。

  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独了,太劳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滚滚红尘,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与程,因为他在那些落英缤纷的年华里,培育出了千古不灭的故事。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丽的人,说不定何时就想赐你一死。可你忙于政务,又怎能留国王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暗器! 你短暂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们都活了几千年,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涛涛滚滚汹涌澎湃,但它淘不尽,淘不尽高尚的灵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气质,如此的灵魂,刚毅坚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间,留给后世的人们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辞》读后感14

  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汩罗江而死。

  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叹着人生的无常。也许,对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该选择哪一个?

  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值。屈原之死,不能改变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谄媚,也不能改变楚国被灭亡的命运。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可是我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的。

  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独了,太劳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滚滚红尘,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与死,对于浩荡的宇宙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何况这个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个能了解自己的人了,这样活着,实在是一种痛苦。

  江畔的诗人叩问苍天,苍天无语,凝视大地,大地无声,过尽千帆惊回首,报国无门的诗人只剩下脚边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地老天荒,却等不来一个王。屈原的生命,该是一个臻子永恒的过程,因为他在那些落英缤纷的'年华里,培育出了千古不灭的故事。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丽的人,说不定何时就想赐你一死。可你忙于政务,又怎能留国王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暗器!

  你短暂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们都活了几千年,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涛涛滚滚汹涌澎湃,但它淘不尽,淘不尽高尚的灵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气质,如此的灵魂,刚劲坚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间,留给后世的人们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辞》中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我只爱那美丽的章句,爱那凄美的风格,更爱屈原纯洁的心灵。

《楚辞》读后感15

  看到楚辞最开始想到的是屈原—一个以死亡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的人,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爱国者。他有理想,有目标,有政治抱负,却也因此被敌对,被流放。他殷切的盼望着君主睿智、国家强盛,盼望着自己才华得以施展,能有所建树,但他最终只剩无助和孤独,对他来说,人生都如浮萍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一个人经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他孤独、劳累,但自己却那么渺小,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自己的生命都无力改变,他找不到路,回不去郢都,只能用自己的.生命来体现他对国家、对人民的爱,只盼着灵魂能够飞回故乡去。

  “纷吾即有此内美兮,有重之以修能”年轻的屈原,器宇轩昂,才华横溢,他有朝气,自信,是不屈的斗士,“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光阴似箭,唯恐抓不住飞逝的时光,希望岁月来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美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是体现了他为了国家强盛矢志不渝的精神。“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已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分,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苟余情其信婷以练要兮,长颇颔亦何伤。”等等在现在社会同样适用,人们忙着争名夺权,追逐利禄,猜忌着别人,彼此间勾心斗角,相互嫉妒,忽视了本该有的追求,抛弃了内心原本应该拥有的纯真和善良,这些话也告诫我们,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当保留内心真正的美好和善良,让自己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意思是,趁你年轻还未衰老,施展才华还有大好的机会,没错,当下的我们,还年轻,还有时间和机会去追寻、去奋斗,去实现理想,不应该在该努力拼搏的年纪而懈怠,更不应该向自己认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苟不直,吾宁死”又是何等的坚定,这些更是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在《楚辞》中还有许多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最应该学习的是屈原那浓厚而炽热的爱国之情,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地,都应当真切的爱着自己的国家,还应该学习屈原那坚贞不屈,不卑不亢的高尚品德。

【《楚辞》读后感】相关文章:

楚辞的读后感01-25

楚辞读后感11-18

楚辞读后感11-17

《楚辞》读后感11-02

《楚辞》读后感05-27

《楚辞》读后感范文09-05

[荐]《楚辞》读后感05-27

《楚辞》读书心得12-26

楚辞读后感(精选18篇)10-20

《楚辞》读后感3篇11-03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