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楚辞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楚辞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楚辞读后感1
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汩罗江而死。
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叹着人生的无常。也许,对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该选择哪一个?
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值。屈原之死,不能改变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谄媚,也不能改变楚国被灭亡的命运。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可是我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的。
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独了,太劳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滚滚红尘,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与死,对于浩荡的宇宙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何况这个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个能了解自己的人了,这样活着,实在是一种痛苦。
江畔的诗人叩问苍天,苍天无语,凝视大地,大地无声,过尽千帆惊回首,报国无门的诗人只剩下脚边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地老天荒,却等不来一个王。屈原的生命,该是一个臻子永恒的过程,因为他在那些落英缤纷的年华里,培育出了千古不灭的故事。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丽的人,说不定何时就想赐你一死。可你忙于政务,又怎能留国王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暗器!
你短暂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们都活了几千年,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涛涛滚滚汹涌澎湃,但它淘不尽,淘不尽高尚的灵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气质,如此的灵魂,刚劲坚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间,留给后世的人们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辞》中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我只爱那美丽的章句,爱那凄美的风格,更爱屈原纯洁的心灵。
楚辞读后感2
一部《楚辞》,凝结了一个文人的辛酸血泪;
一部《楚辞》,映现了一个忠臣的风雨沧桑;
一部《楚辞》,成就了一个伟人的辉煌璀璨。
——题记
为了人民,屈子奔走驱驰,孜孜以求,他践行着一个读书人所应有的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为了国家,屈原呕心沥血,汨罗江畔,他完成了一段无愧生命的艰辛历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寄《九歌》以安国,歌《离骚》以明志,凝《九歌》以绝世。
昔日的楚国重臣,为国家鞠躬尽瘁,为人民死而后已。国为重,家为轻,民为重,个人为轻,这是三闾大夫一生至死不悔的信则。奈何“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是“乌虖哀哉兮,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鸮翱翔。阘茸尊显兮,谄谀得志”!坚守,誓言不灭,梦想不灭,人格不灭,这,就是屈原。在世俗黑暗下,一腔热情终究被残酷现实浇灭,终究化作“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一腔愤懑与无奈。屈原就是屈原,有着一份不被庸人所理解的傲骨,一切的一切,都倾注在一句“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惊天壮语之中。他的赤诚之心,炼就了他的坚贞之节,而他的`坚贞之节,正铸创了屈子的永世不朽!
静静的汨罗江畔,晓风残月,江阔云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三闾大夫一人独行至江滨,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与渔父之一番震世对答,虽非诗词绝唱,亦为旷世绝吟,浩浩之音,直入碧落,响遏行云,震地动天,穿越时空,凡四方之士无不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凡四方之民,无不愤然以怀。心,已经碎成了一地,又让屈原如何重新拾起?于是屈原没有妥协,愤然纵江,惊起一江浪潮,惊醒一世俗子,屈原用自己的生命和血泪完成了自己生命中最为耀眼的最后一笔,不是败笔,而是绝笔。屈原,以傲世的姿态,昂然抛弃了世俗,他用自己的人格开启了端午这一历史之门。亘古的汨罗江,静静地,见证这醒世的一纵,这一纵,千年不灭;这一纵,楚国为此成伤,华夏为此而悲,皇天亦为此留下了一记永不磨灭的天殇!
不忘屈原的忠贞之质,不忘屈原的清洁之性,不忘屈原的“直若砥矢、言若丹青”,不忘屈原的“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因此我们不忘屈原,不忘屈原这一绝世之行,这一俊彦之英。屈原用血泪凝成一首生命挽歌,波澜壮阔,气象万千,坚贞炽烈,天衣无缝,冠绝千古,驰骋着人生的炽热爱恋与追求。“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执著于去留;“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执著于美政。一切正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显示出明确的流向——为国,为民。
于是他以政治改革的呐喊,继之以悱恻缠绵的哀吟,最后自沉汨罗,以生命来殉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屈原对邪恶势力的抗争,对进步理想的坚持,对国家民族的忧心,正是民族文化光辉传统和精神在屈原身上的体现。屈原的人格和他的思想性格正如他在《桔颂》中歌颂的“桔”那样,受命于天地,生长在南方,深深扎根于楚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是那样的“不迁”而“难徙”。而一切似乎都注定了屈原的遗世独立,注定了屈原永远不会生活在那样一个污垢横流、小人得志的世界,他太完美,完美得无与伦比,完美得不能沾染一丝尘俗。也许他本就不属于这个世界,也许他是一个仙人,被贬谪到人间。清清的汨罗之水啊,请洗净不曾沾染屈原却附着于其身的污浊吧,让三闾大夫回到那个属于他一个人的——完美世界。
楚辞读后感3
暑假中偶然读到《楚辞》,被其瑰丽的想象力、奔放的情感力、厚重的历史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所吸引。掩卷之余,我为其浪漫主义情怀与现实主义的悲悯所折服。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更为祖先文学上的高度和其中跳动不息的赤子之心而自豪。
《楚辞》站在中国文化的源头不远,以它的深度刻画了它的时代,以它的高度眺望着此后的几千年。它展现了那个时代楚国的经济、政治、哲学、宗教、科学、艺术的横向剖面,更用无穷的营养滋养着后人。主要作者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在流放、遭贬的过程中,目睹了楚国大厦将倾的危难和民生多艰的困苦,但思量自己却不能扶大厦于将倾,解民生于倒悬,遂带着满腔的愤懑和不甘自沉汨罗。纵观屈原的一生,作为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美政”理想和改革事业永远为后人惋惜;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
屈子精神感人之处,还在于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对理想执着的追求。为了理想,他“虽九死犹未悔”、“虽体解犹未变”。当理想无法实现时,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沉故国之乡,也不出走他国,汨罗江畔纵身一跳定格成伟岸人格的.永恒。屈子作品理想的特点,是他赋予自己理想以香草、美人的品格,寄托对理想的追求。这样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有其现实意义,特别在我们这个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
首先,中国的传统价值历经几千年传承,经过近代的淬火磨练,在灰烬中依然闪烁着钻石一般的光芒。我们一定要自信于我们优秀的
文化和传统,这是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当我们灰暗彷徨时,不妨读读那些先贤留下的华篇,仿佛站在历史的河边,聆听先贤的精神教诲。“帝高阳之苗裔兮,......”所谓传承,不仅在于血脉,更深厚的在于精神。当然,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不是固步自封。只有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我们才能更自信更包容面对整个世界。
其次,知荣明辱,是屈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在那些“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者看来,屈原的是非分明、毫不妥协无疑是不谙世事、不识时务。但是正是这种在艰难世事下,知不可为而为之、舍我其谁的勇气支持了中华文化历经狂澜而不倒。在一个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时代,这种精神越发显得耀眼夺目。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内在秩序,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是不可能成为和谐社会的。而这种价值重构的内在依据,一定需要从屈原所代表的中华文化上去寻找,唯此才能不迷失本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楚辞读后感4
我第一次读《离骚》的时后,还是在升入四年级之前的暑假,那个时侯丝毫不懂,合著注音和释意,一点一点的阅读、背诵。在我对楚辞没有了解的情况下,凭借着一种感觉,我爱上了楚辞。
直到现在我明白,那种感觉就是对屈原的敬佩和尊重。在我心中,屈原是一箇无可否认的天才诗人,佢的人生充满了浪漫。在佢的诗中,有高冠长佩的美人,有芬芳淸幽的香草,有飞驰云端的远游,这一切都似眞似幻。
屈原的诗永远是梦与眞的结合,分不淸哪些是实,哪些是虚,与庄周梦蝶颇有些神似。唯一不同的.是,庄子是飘逸的,而对于屈原来说,佢的责任感成了桎梏,牵绊住了佢的手脚,使佢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牢牢的捆在了一起。
一部《楚辞》是以屈原的毕生心血所作,每一首诗都浸透著诗人的血泪。直到今天,透过凄美忧伤的诗句,还能体会到屈原的执著、痛苦、愤怒和思念。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少年得志的屈原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一个颜色憔悴、行吟江畔的老翁,在风雨中默默的坚守著自个的理想,用枯槁的躯体紧紧抱住祖国的土地,谛听著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唤。
我曾在许多箇无人的静夜裏背诵楚辞,那种凄冷的美感,使夜闲的月光更加皎洁冷淸,奇寒彻骨。从未有一部作品,使我的心那样冷,那样静。
对我来说,楚辞的艰深晦涩如同曲折的小路,但佢的美,就像小径上幽静美丽的风光,彻底折服了我,把我带进了另一片明媚而晴朗的天空。
所以在每次旅游的飞机上,我都会温习楚辞。优美的诗句,使旅途不再艰苦漫长。我从心底裏热爱那些诗句,每时每刻都不曾忘记。在我困惑迷茫的时后,楚辞中的词句,如淸泉一般灌溉著我的心灵,给了我勇气和信心。
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我只爱那美丽的章句,爱那凄美的风格,而且更爱屈原纯洁的心灵。
自从第一次翻开那本书开始,我就和美丽的楚辞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现在,对楚辞的热爱依然不变。希望每一天,我都能拥抱那些可爱的诗句,在阳光中品味楚辞中语言的魅力。
楚辞读后感5
离骚,犹离忧也。我看离骚,通篇“寻求”二字。屈原实已看破,但不罢休,看破之后,还要寻求,上天入地,求不得,死。屈原是中国的浮士德。浮士德临死之前,说:美!得其善终了。离骚末段,屈原写“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居”。屈原到底看破之后,没有看破这个看破。这是老子的境界。唯有如此,天地之间,才能相安无事。
屈原是很有姿态的,他哭,不是胡乱大哭,要拿柔软蕙草,才掩面大哭。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他手持兰草,菱叶为衣,莲花为裙,帽子高耸,佩剑奇诡,行走在幽昧竹篁之中,极其讲究,做足悲哀的姿态,有趣,如同电影画面。屈原创造了中国第一个诗人形象。中国第一个诗人就是如此器宇不凡。“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制支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人生各有各的乐事啊,我偏好美洁已成自然。)中国最早的'唯美主义宣言。
骚体,浓醉之体。屈原说“众人皆醉我独醒”,实为不然,屈原是浓醉之后说醉话,酣畅淋漓,反反复复,老子是酒后吐真言,说一是一,不肯多说。
愈是古代的人,与神的关系愈近。抛去“生产力不先进”不说,我认为彼时的人,更有神性兽.性。现在的人,只剩下了被教化了的“人性”。 屈原笔下天地、日月、山川、鬼神,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诗经是穿着粗葛布,风中沁着汗水味的,最常见的植物是篙和艾草、葛叶,间或提到桃花、杨梅。离骚,九歌,熙熙攘攘地涨满蕙草、灵芝、椒树、莲花、荷花、兰草、木兰、秋菊、辟芷、江离的香气。“芳芳菲兮袭予”“芳芳菲兮其弥章”。时人著有一本《夏木簌石的百合》,也可写一本《屈原笔下的植物》。
“余处幽篁兮不见天,路险难兮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兮神灵雨。” 54字,幽篁道险\山巅云朵\黑夜东风\。 汉语的浓度。屈原是造境的大师。屈原幽昧之境,后世李长吉得其真味。
屈原字灵均,灵,神也,均,调也。“灵”与“天”结合,“均”与“地”对照。上可安天,下可安地。忠君为地,忠君不得,飞天。
宋玉的悲哀是天高气清的悲哀。木心说屈原是瓦格纳交响曲。那么宋玉就是肖邦小夜曲。
宋玉的写法有现代因子。他写:凄凉,若人在远行,又像登山临水送人踏上归程。“憭溧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读楚辞,陌生化的观感,经验之外的诗性。古文,陌生的兴奋。
读书是自我流放的教育。
现代人,比以前可怜的,要被迫接受更多的试探。
越思索,越茫然,于是,便把茫然写下来,这就有了文学。看书,和看画一样,看不出真理,而是一团茫然,一片美感,是一阵钟声,消失在云里。
楚辞读后感6
我第一次读《离骚》的时??还是在升入四年级之前的暑假,那个时侯丝毫不懂,合著注音和释意,一点一点的阅读、背诵。在我对楚辞没有了解的情况下,凴藉著一种感觉,我爱上了楚辞。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那种感觉就是对屈原的敬佩和尊重。在我心中,屈原是一个无可否认的天才诗人,佢的人生充满了浪漫。在佢的诗中,有高冠长佩的美人,有芬芳淸幽的香草,有飞驰云端的远游,这一切都似眞似幻。
屈原的诗永远是梦与眞的结合,分不淸哪些是实,哪些是虚,与庄周梦蝶颇有些神似。唯一不同的是,庄子是飘逸的,而对于屈原来说,佢的责任感成了桎梏,牵绊住了佢的手脚,使佢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牢牢的捆在了一起。
一部《楚辞》是以屈原的毕生心血所作,每一首诗都浸透著诗人的血泪。直到今天,透过凄美忧伤的诗句,还能体会到屈原的执著、痛苦、愤怒和思念。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少年得志的屈原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一个颜色憔悴、行吟江畔的老翁,在风雨中默默的坚守著自个的理想,用枯槁的.躯体紧紧抱住祖国的土地,谛听著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唤。
我曾在许多个无人的静夜裏背诵楚辞,那种凄冷的美感,使夜闲的月光更加皎洁冷淸,奇寒彻骨。从未有一部作品,使我的心那样冷,那样静。对我来说,楚辞的艰深晦涩如同曲折的小路,但佢的美,就像小径上幽静美丽的风光,彻底折服了我,把我带进了另一片明媚而晴朗的天空。
所以在每次旅游的飞机上,我都会温习楚辞。优美的诗句,使旅途不再艰苦漫长。我从心底裏热爱那些诗句,每时每刻都不曾忘记。在我困惑迷茫的时??楚辞中的词句,如淸泉一般灌溉著我的心灵,给了我勇气和信心。
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我只爱那美丽的章句,爱那凄美的风格,而且更爱屈原纯洁的心灵。
自从第一次翻开那本书开始,我就和美丽的楚辞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现在,对楚辞的热爱依然不变。睎望每一天,我都能拥抱那些可爱的诗句,在阳光中品味楚辞中语言的魅力。
楚辞读后感7
《楚辞》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在我国诗歌中是一颗彪炳千古的闪亮的明星。
看屈原,诗人的.形象深入读者心中。屈原依照前贤坚持正道,可叹历尽磨难令人心寒,却遭怀王疏远,不为世人理解,他只有“长太息以掩涕”。虽然遭受排挤,遭到冷落,虽然不被理解,回想初志他仍不后悔。
尽管路途坎坷艰辛,处境油皮孤独,但诗人愤世宁折不弯的意志不变,坚持正道的决心和忠信的崇高情操不变;拳拳的爱国之心不变。虽然遭到流放,虽然明知楚国奸臣当权,虽让国将不国,屈原始终不愿意离开楚国,游宦他乡。
屈原遭到放逐时,曾形容枯槁,颜色憔悴地行吟在湘江边上。渔夫问他怎么沦落到这种地步,他说,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屈原的一生是忧愁抑郁的,他忧虑的是国,忧虑是民,他可以为他的国家和人民而死,毫无悔恨地死。《除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史的又一次顶峰之作,对于千多年后的我们,它的价值依然重大。让我们永远铭记屈原这样一位伟人吧。
楚辞读后感8
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叹着人生的无常。
也许,对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无根无蒂,陌如尘上。江南塞北的春光,海角天涯的风尘,白雪红梅的清韵,湖绿江南的水波,在作者笔下仿佛都代做了富于情感的形象,体味着作者的悲伤,抚慰着枯槁的身躯。
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该选择哪一个?!
江畔的诗人叩问苍天,苍天无语;凝视大地,大地无声!过尽千帆惊回首,报国无门的诗人只剩下脚边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
地老天荒,却等不来一个王。
屈原的生命,该是一个瑧子永恒的过程,因为他在那些落英缤纷的年华里,培育出了千古不灭的故事。
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酒的.人,说不定何时就想需赐你一死。可你忙于政务,又怎能留心国王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暗器!你短暂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们都活了几千年,我是不是可以认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
涛涛汨罗澄白如练,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等待着被江水被时间洗涤,历史的长河,波涛滚滚汹涌澎湃,但它淘不尽,淘不尽高尚的灵魂。
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气质,如此的灵魂,刚劲坚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间,留给后世的人们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辞读后感9
楚地,一个文化的烙印,其倜傥神秘,犹如含情脉脉的眸,时时抓住我的灵魂。 屈原,一个落魄的楚人,其美德修辞,犹如无处无形的风,时时拂过我的心尖。 那种忧郁,那种愤懑,那种千转百折解不开理还乱的惆怅,归根结底,都缘于那些溶入灵魂的深沉的爱。 一、对楚地的爱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就是这个句子让唤醒了久违的泪水,如此的不加设计,不加酝酿的流泪!能够想象,当屈原在吟到此处时,该是如何的百转千折,如何的泪雨滂沱! 其实,凭着屈原的才能和见识,要在别的诸侯国谋一个可以展示才华的职位并不会是什么难事。
况且在东周时代分邦建国的体制下,离故土远赴他国并不是什么“叛国行径”,也不会有来自道德的'谴责。士的横行各国,诸侯、卿大夫的养士之风也非常的盛行。 在《离骚》一文中,借助灵氛口劝屈原离开楚地,远走他国:“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又有巫咸更为明确的指向——臣择君并用了一系列的史例:“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在此屈原也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极端矛盾之情,也考虑,甚至真的要“历吉日乎吾将行”。可是就在那一刻,他还是以仆悲马怀的委婉表达来展示自己的选择。真的,什么才能让一个极具才能的人人在即将远离故土时体会到仆悲马怀而不是壮志满怀,最终还是以自沉作为挽救楚地的悲壮的讽谏?而如果《招魂》确系屈原所作,则更借巫阳口吻明确“魂兮归来”的抉择。而在《橘颂》中则借颂橘再申自己“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志向。
不同的口吻,不同的表达,最后都归结于对楚地深深的眷爱。 二、对楚君的爱 对于怀王,屈原是怀着深深的知遇之情的。虽然在血统上屈原也算是一个贵族,但要被重用,官至左徒,对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也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在《九章.惜往日》中,屈原明确提到怀王对他的信任已经到了“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的程度。所谓“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如此的待遇让屈原如何能不感激涕零?可是后来的怀王,却是“羌中道而回畔兮”、“与余言而不信兮”。最后,屈原被罢官甚至流放。而流放的原因居然是屈原对“黄棘之盟”的强烈反对!而他的反对、抗争的所带来的反应却是:“荪佯聋不闻”,乃至流放,“九年而不复”!美人迟暮,人生几何啊? 历史证明了屈原预见的准确性,盟约只是让秦国可以更好的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而其的虎狼之心更甚。怀王果然被扣,最后客死他乡。可以想象,当时的屈原应该是多么的无奈伤悲加愤懑。可是即使这样,他也只是强调楚王是聪明但被党人遮蔽、欺骗。当我们一篇篇看下去:《哀郢》、《抽思》、《思美人》、《悲回风》......我们怎能不被感动? 在怀王被扣后,主张积极营救,可是对于顷襄王而言,难道不是乐观其势?为了王位,兄弟父子自相残杀都常见,更何况是借他人之手曲行己意! 可怜的屈原,爱的如此的坚贞,如此的不识时务。可是因时务而流变的所谓的爱,是真的吗?
离骚,犹离忧也。我看离骚,通篇“寻求”二字。屈原实已看破,但不罢休,看破之后,还要寻求,上天入地,求不得,死。屈原是中国的浮士德。浮士德临死之前,说:美!得其善终了。离骚末段,屈原写“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居”。屈原到底看破之后,没有看破这个看破。这是老子的境界。唯有如此,天地之间,才能相安无事。
屈原是很有姿态的,他哭,不是胡乱大哭,要拿柔软蕙草,才掩面大哭。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他手持兰草,菱叶为衣,莲花为裙,帽子高耸,佩剑奇诡,行走在幽昧竹篁之中,极其讲究,做足悲哀的姿态,有趣,如同电影画面。屈原创造了中国第一个诗人形象。中国第一个诗人就是如此器宇不凡。“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制支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楚辞读后感10
我第一次读《离骚》的时??还是在升入四年级之前的暑假,那箇时侯丝毫不懂,合著注音和释意,一点一点的阅读、背诵。在我对楚辞没有瞭解的情况下,凴藉著一种感觉,我爱上了楚辞。
直到现在我纔明白,那种感觉就是对屈原的敬佩和尊重。在我心中,屈原是一箇无可否认的天才诗人,佢的人生充满了浪漫。在佢的诗中,有高冠长佩的美人,有芬芳淸幽的香草,有飞驰云端的远游,这一切都似眞似幻。
屈原的诗永远是梦与眞的结合,分不淸哪些是实,哪些是虚,与庄周梦蝶颇有些神似。唯一不同的是,庄子是飘逸的,而对于屈原来说,佢的责任感成了桎梏,牵绊住了佢的手脚,使佢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牢牢的捆在了一起。
一部《楚辞》是以屈原的毕生心血所作,每一首诗都浸透著诗人的血泪。直到今天,透过凄美忧伤的诗句,还能体会到屈原的执著、痛苦、愤怒和思念。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少年得志的屈原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一箇颜色憔悴、行吟江畔的老翁,在风雨中默默的坚守著自个的理想,用枯槁的躯体紧紧抱住祖国的土地,谛听著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唤。
我曾在许多箇无人的静夜裏背诵楚辞,那种凄冷的美感,使夜闲的月光更加皎洁冷淸,奇寒彻骨。从未有一部作品,使我的心那样冷,那样静。对我来说,楚辞的艰深晦涩如同曲折的小路,但佢的美,就像小径上幽静美丽的'风光,彻底折服了我,把我带进了另一片明媚而晴朗的天空。
所以在每次旅游的飞机上,我都会温习楚辞。优美的诗句,使旅途不再艰苦漫长。我从心底裏热爱那些诗句,每时每刻都不曾忘记。在我困惑迷茫的时??楚辞中的词句,如淸泉一般灌溉著我的心灵,给了我勇气和信心。
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我只爱那美丽的章句,爱那凄美的风格,而且更爱屈原纯洁的心灵。
自从第一次翻开那本书开始,我就和美丽的楚辞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现在,对楚辞的热爱依然不变。睎望每一天,我都能拥抱那些可爱的诗句,在阳光中品味楚辞中语言的魅力。
楚辞读后感11
楚地,一个文化的烙印,其倜傥神秘,犹如含情脉脉的眸,时时抓住我的灵魂。
屈原,一个落魄的楚人,其美德修辞,犹如无处无形的风,时时拂过我的心尖。
那种忧郁,那种愤懑,那种千转百折解不开理还乱的惆怅,归根结底,都缘于那些溶入灵魂的深沉的爱。
一、对楚地的爱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就是这个句子让唤醒了久违的泪水,如此的不加设计,不加酝酿的流泪!能够想象,当屈原在吟到此处时,该是如何的百转千折,如何的泪雨滂沱!
其实,凭着屈原的才能和见识,要在别的诸侯国谋一个可以展示才华的职位并不会是什么难事。况且在东周时代分邦建国的体制下,离故土远赴他国并不是什么“叛国行径”,也不会有来自道德的谴责。士的横行各国,诸侯、卿大夫的养士之风也非常的盛行。
在《离骚》一文中,借助灵氛口劝屈原离开楚地,远走他国:“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又有巫咸更为明确的指向——臣择君并用了一系列的史例:“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在此屈原也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极端矛盾之情,也考虑,甚至真的要“历吉日乎吾将行”。可是就在那一刻,他还是以仆悲马怀的委婉表达来展示自己的选择。真的,什么才能让一个极具才能的人人在即将远离故土时体会到仆悲马怀而不是壮志满怀,最终还是以自沉作为挽救楚地的悲壮的讽谏?而如果《招魂》确系屈原所作,则更借巫阳口吻明确“魂兮归来”的抉择。而在《橘颂》中则借颂橘再申自己“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志向。不同的口吻,不同的表达,最后都归结于对楚地深深的眷爱。
二、对楚君的爱
对于怀王,屈原是怀着深深的知遇之情的。虽然在血统上屈原也算是一个贵族,但要被重用,官至左徒,对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也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在《九章.惜往日》中,屈原明确提到怀王对他的信任已经到了“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的程度。所谓“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如此的待遇让屈原如何能不感激涕零?可是后来的怀王,却是“羌中道而回畔兮”、“与余言而不信兮”。最后,屈原被罢官甚至流放。而流放的原因居然是屈原对“黄棘之盟”的'强烈反对!而他的反对、抗争的所带来的反应却是:“荪佯聋不闻”,乃至流放,“九年而不复”!美人迟暮,人生几何啊?
历史证明了屈原预见的准确性,盟约只是让秦国可以更好的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而其的虎狼之心更甚。怀王果然被扣,最后客死他乡。可以想象,当时的屈原应该是多么的无奈伤悲加愤懑。可是即使这样,他也只是强调楚王是聪明但被党人遮蔽、欺骗。当我们一篇篇看下去:《哀郢》、《抽思》、《思美人》、《悲回风》........我们怎能不被感动?
在怀王被扣后,主张积极营救,可是对于顷襄王而言,难道不是乐观其势?为了王位,兄弟父子自相残杀都常见,更何况是借他人之手曲行己意!
可怜的屈原,爱的如此的坚贞,如此的不识时务。可是因时务而流变的所谓的爱,是真的吗?
楚辞读后感12
我很喜欢读《楚辞》,因为它令我感动,令我陶醉。众所周知,《诗经》以后整整三百年,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兴起,中国文坛几乎被散文的光辉笼罩着,诗歌则处于寂静时期。打破这种沉寂局面的,乃是天才爱国诗人屈原及其后代学者宋玉。他们创作了《楚辞》,“楚辞”和《诗经》截然不同,它不是集体的歌唱,而是个人的创作;不是现实主义,而是浪漫主义,不重自然现实,而重主观抒情,不是板滞的四言,而是灵动的杂言,不是表现的北国风光,而是秀丽的南方景象,篇章不是回环复沓的'短章,而是结构宏大的巨制,风格不是自然纯朴,而是弘博丽雅。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屈原的出现,是中国文坛的一颗新星,在他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人生当中,我读懂了很多。
在楚国逐渐衰落、腐败的过程中,他仍坚守着,他公正廉洁,一心为国,但却在奸臣小人的污蔑之下得不到重用,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
屈原是真正的英雄!
楚辞读后感1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跨越千年的情感,以文字的方式展现在我眼前。翻开《楚辞》,与两千多年前的屈子对话,感受他的傲骨、他的深情。
离骚者,犹离忧也。我们今日赞颂屈原,无非是因为他的家国大义,他的铮铮傲骨。通览《离骚》,字字深情、句句泣血,中国第一位诗人,他如此不凡。他哭,不是胡乱大哭,要拿柔软蕙草,才掩面大哭。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他手持兰草,菱叶为衣,莲花为裙,帽子高耸,佩剑奇诡,行走在幽昧竹篁之中,极其讲究,做足悲哀的姿态,如同电影画面。屈原“香草美人”的形象让古今多少人叹服。
“制支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美好的德行修饰自己,将不善的言论抛之脑后。遥想新中国成立之初,局势危急,面对世界上各国的孤立与敌对,我们只管埋头苦干,用今日之辉煌成就叫那些心怀鬼胎之流闭嘴。面对质疑和讽刺,我们就应用实力让他们闭嘴。“纷吾即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前进的道路上纵有许多风雨,但我们仍然奋力前行。
还是在荆楚大地上,肆虐的病毒袭击了生活安定的我们。一时间繁华尽褪,人人惶恐不安。但这只是暂时的.情况,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屈原的故土上涌现了一大批不输屈子意志的年轻后生。所谓精神的传承,不过如此。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屈原也不是没有彷徨过,被朝廷中的势力打压,被怀王疏远。屈原一腔热血最终却只换来了罢官和流放。历史是如此的相似,许多有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皆不被赏识,让人无端生出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哀。
《楚辞》一书中,屈原九怀、九叹、九思,行至江滨,与渔父一番对话后投江而亡。江畔形容枯槁的诗人,面向苍天,脚踏大地,终是没有换来报国的机遇,他化作世间的无数幽兰,独在空旷的山谷中轻诉情长。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虽有一身才华最终却未能一展雄风,这个楚国的贵族在书中为自己唱了一首长长的挽歌。
楚辞读后感14
在这个世界,有多少人,能心无杂念,宁静超然,不滞于物?
有多少人,在平静的外表下,有太多的纠结与挣扎在内心深处暗流涌动?
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些纠结与挣扎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
没有赤子的情怀,没有博大的胸襟,如何能够?
在《楚辞》诸文中,出现了许多许多人物,如女媭、灵氛、厉神、太卜郑詹尹、渔父和巫阳等。而这些人,或者曾经存在,或者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其实这些人的角色、话语、观点就是屈原内心深处复杂矛盾心情的展露,纠结挣扎内心的呈现,但到最后,他都做了明确的抉择。
一、欲立功业与弃世离寰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老冉冉其将至,恐脩名之不立”。在此,屈原明确表达了作为一个已达知天明之年的有志之士的政治抱负与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可是却一再从罢官到流放“九年而不复”,乃至再流放。国君也从寄予重任到“不余听”到怒而迁之……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认同感又有很强的政治预见性与参政能力的人来说,这种境遇是多么的郁闷啊,内心将是多么的纠结。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一再吟咏“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凌大波而流风兮,託彭咸之所居”。欲立功业而不立,“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竟至“呼号莫吾闻”,最后只能以自沉作为自己最后的一声呐喊!
二、思君与怨君
屈原对怀王是有着深深的眷恋与感激的,“惜往昔着曾信兮,受命诏以朝诗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秘密事之载于心兮,虽过失犹弗治”。可是后来,却被党人蒙蔽,“中途而改道”,“含怒而待”,最后还签下“黄棘之盟”,这与屈原提出的“联齐抗秦”的主张南辕北辙,且最后也使得自己命丧异国。对于这样一位君主,屈原既有出于怀王最自己态度的'幽怨,自然也有对楚王离贤君太远的无奈。于是他又吟咏“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介子忠而里枯兮,有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悠悠”。
在这段文字中即提到明君,又提到昏君,还提到先寐后寤,可是悔之已晚的晋文公。这是多么的委婉曲折而有愁肠百结啊。在诸文中,直接出现怨句“君无度而弗查”、“惜壅君之不识”、“与余言而不信兮”、“施黄棘之枉策”。甚至想到要选择一个明君来施展自己的抱负。也有如慈父般的眷眷之情:“恐皇舆之败绩”“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何不改乎此度”。如此的拳拳,如此的百转千折,最后选择依然是为国沉躯。
三、去与留
“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借灵氛之口,屈原展现了自己内心的一种呼唤,即离开楚地,另奔汤、禹、武丁、齐桓之类的明君,乘“方壮”之年,“远逝而自疏”,周游上下,立一番功业。可是,就在“忽乎吾将行”之时,用仆悲马怀,顾而不前来来表达自己最终的抉择。即使是在流放且毫无起用征兆时,“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返”、“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最后“鸟飞返乡,狐死首丘”。在《招魂》一文中,也借用巫阳之口,一再重申此种抉择。
四、坚守自志与随波逐流
借助女媭责备的口吻和厉神占卜的梦境,屈原向我们展示了发自内心的另一种声音——“何不变此志也?”,并用了鲧“直以亡身”的实例,这其实也是一种现世的深切关怀,即可以荣享富贵,又可以朋友相交,至少可以温饱终日。可是同时,内心的另一种声音发出嘹亮的呐喊:“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离愍而不迁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宁逝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常态”。最终在《渔父》一文中明确抉择:“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安能以皎皎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五、执着与逍遥
在《九章。悲回风》中,屈原为我们展示了内心的另一种声音:“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在《渔父》一文中,更是通过渔父这一艺术形象给我们明确展示了“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的游戏立场。在给予明确回应,之后,还留给我们莞尔一笑的神情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余音。足可饶梁三日。
可是,同样最终是皎皎于世,最终,屈原无法只忘情于个人的逍遥,不能放任对楚国的责任感,最终离去!
纠结、挣扎、抉择、自沉、殉国,由这些组成的的内心,经历后的抉择,你能不感动吗?
楚辞读后感15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无疑是一部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时至今日,我们不难发现为数众多的读者沉浸于赏鉴《楚辞》的阅读之旅。尽管跨越了慢慢的历史长河,尽管我们现代人在阅读古典文学中存在着古今理解上的差异,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大家对这部名著的欣赏。
而最近,我和孩子在完成学校“轻叩诗歌的大门”课题研究中接触到了一本主题与众不同的楚辞读物——《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就其分享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本书紧紧地围绕着《楚辞》展开。但是就其展现《楚辞》的切入点,则是本书最大的亮点。那就是本书是以自然科学与古典文学邂逅的创意。借由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全方位地观摩《楚辞》中的诸多香草香木、恶草恶木。换个植物的角度来解读《楚辞》,我们会发现其中别有洞天的文学精彩。
香草类,香木类,恶草类,恶木类,写景寄寓类,以物喻情类,经济类,祭礼类,神话植物类这几类不同的植物类别分门别类地细数着它们在《楚辞》中的各种风情。植物名,古又名,学名,可别,《楚辞》中的节录分享,注解,另见,植物的属性,产地,效用,小档案均在每个章节有着深入的分享。事实上,我们还可以在对应的文字叙述中看到对应植物的彩色照片。视觉和文字的结合,科学和古文的剖析,我觉得借由本书不仅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了楚地的植物资讯,还给予机会去领悟植物被运用于诗篇中展现的不同意境。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表现手法无疑是别出心裁,且又用意深远的。相较于我们传统的就植物解自然科学,我们借由此书可以赏鉴到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名篇。而借由着植物的了解,我们其实也可以触类旁通地领悟诗人们创作诗篇时候为什么会将这些植物引用入诗,成就其文。乃至于我更看到了不少现在约定俗成的植物寓意实则早已经在久远的年代被赋予了隐藏的内涵。类似于荷代表着高洁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类似于浮萍代表着“漂泊无依,身无归宿”等等
无论是在学《楚辞》,还或者是领略楚地植物的自然科学知识点,《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一书犹如工具般为我们搭建起了和谐的桥梁。引领着读者融会贯通地走入这个由植物构筑而起的《楚辞》世界。对于我和孩子而言,我们通过参考本书获取到了详实,分类的《楚辞》植物资料。让孩子对《楚辞》的研究又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收获一次趣味的阅读旅程。
【楚辞读后感】相关文章:
楚辞的读后感01-25
《楚辞》读后感05-27
楚辞读后感11-17
《楚辞》读后感11-02
楚辞读后感11-18
[荐]《楚辞》读后感05-27
《楚辞》读后感范文09-05
(热门)楚辞读后感06-07
《楚辞》读书心得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