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集部>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读后感

《古文观止》读后感

时间:2024-05-28 10:11:54 古文观止 我要投稿

(精品)《古文观止》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文观止》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古文观止》读后感

《古文观止》读后感1

  余以半年光景,晨读琅琅,阅毕《古文观止》,既是缘分开启此书,大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吸引与熏陶,今颇有心得,请略陈陋见。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弱冠之年始读,未能启蒙而习之,为生平一大憾事。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后辈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而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一大憾事;另者,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优劣自赏,观念自谈。读书读心,读人读事。

  谈及“观止”,亦论散文。悠悠几百载散文的精华集与此书,虽行文质量偶有偏失,大多值得多番品读。文化之底蕴,在不同年岁,启于此书,皆有所获。

《古文观止》读后感2

  我爱读书,尤其是爱读有营养,有味道的书。那,什么书有营养,什么书有味道呢?我认为吧,书中的营养是指书里蕴含的哲理,让读者读完之后可以在思想上前进一大步;书中的味道又是指作者的写作风格要独树一帜,不要太大众化,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感受。如此说来,所谓“读书”,乃读者与作者的交流互动也!

  即便书海茫茫,而且这样的书也是少之又少。但至少在我看来,《古文观止》就是这样一本好书。我们不妨分析分析:从纵向看,它记载了从战国至清各朝各代文学大家的经典作品,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等,读起来的时候,直让我感到我正驾驶着一艘小帆船,荡漾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横向看,《古文观止》兴趣的文章大都是散文。因为散文比较多,所以兼取了骈文。由此看出,这本书的体裁风格多样并别具特色,如书,论,碑,记等。实在是纵横交美的好文选。

  在读《古文观止》之前,我和几个读过的朋友讨论过它。有个朋友告诉我,现在的文坛主要是现代文,而发扬了数千年的文言文却是日渐稀少,所以读《古文观止》没什么意思,既看不懂又没有趣味,随便翻翻即可。后来读的时候,我也算“感同身受”,但随着渐渐的深入,我的.心中好像枯涸的河道中涌出了一股小小的甘泉。到这股泉水逐渐溢满滋润我的心灵时,我豁然开朗:现代文是文章,文言文也是文章,两者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更何况,在那个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有多少道理交错纵横在其中,值得我们去瞻仰,去学习呢?

  另外我提出一个建议,建议正在读《古文观止》的朋友慢点读,像品茶一样,静静地,缓缓地品,仅有这样,才能品出《古文观止》这杯热茶的香醇。

《古文观止》读后感3

  就拿先秦文来说吧,它主要讲了一些古代人说的很有说服力,很有见地,很有哲理的话。有目光长远的宫之奇,有敢于反驳昏庸襄公的子鱼,又不重名利的介之推,有在狱中能说服梁孝王的邹阳……各种各样的贤人都在展示自己非凡的口才。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处以宫刑之后对自己非常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他在《报任安书》里说:“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意思是:所以,祸害没有比贪利更悲惨了,悲哀没有比伤心更痛苦了,行为没有比祖先受辱更难堪了,而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巨大了。受过宫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并论。在如此环境下司马迁而能著出《史记》,那我们健全的人更应该发奋图强了,不说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至少也要不愧于活在世上的每一天,不让人生的旅途留下遗憾啊。

  我还知道了虔诚遵循“礼“而一丝不苟的态度。曾子卧病于床,病势已经很沉重了,家童看到曾子在床上的床席,问道:“华而睕,大夫之箦与?”曾子听到后,吃惊地睁大眼睛说:“然,斯季孙之赐也。”然后要求换掉床席,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士,不能睡在大夫用的床席上死。家人不同意,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姑息。”坚持要求换掉它,结果换掉没多久,曾子就死了。人都要死了还坚持不能破礼,要遵循道德。而现在社会的.人有些简直是以无耻为荣,和古代人的坚守礼的思想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狱啊。

  从《寺人披见文公》中我领悟到有大做大事的人有大的胸襟,晋文公二次被寺人披追杀,第二次被斩断一只袖子。可是经过寺人披的一番话,马上改变态度,放弃前怨,接受意见,才能免除一场杀身之祸。

  读书能找到心灵的宁静,读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读书能陶冶情操。古人云:“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彦如玉”。所以多读书绝对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所谓: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古文观止》读后感4

  《古文观止》是一部文言散文选集,是清人吴楚才和吴调侯叔侄俩人选编并注释的。这部散文选集挑选了从东周到明代的二百二十二篇散文作品,作品题材涉及史传,策论,游记,书信,笔记等。这些散文大部分语言简练,篇幅短小易懂,从1695年成书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现在中学里的文言文教材中不少是从这本书里选用的一些xx。“古文”就是指古代的xx,“观止”的意思就是说你只读这些xx就够了,不用再去读别的古文书。可见《古文观止》这本书的历史地位。我没有太好的古文功底,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比较有挑战性的,我在读故事的时候必须去查很多词语,所以阅读的速度也非常缓慢。我在这本书的读后感里就写写我最熟悉也比较喜欢的一些小故事吧。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我们这学期ETK有一个词“世外桃源”就出自陶渊明的这篇*。他在《桃花源记》里描写了一个渔人打鱼的时候偶然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桃花源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种祥和宁静,富足的景象。桃花源里的百姓与世无争,善良好客,但他们“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作者用简单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桃花源自由平等富足美好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我觉得虽然作者用的语言对我来说挺难读,但是他描写的桃花源是很美丽的。但同时我觉得这个故事有种怅惘的感觉,像一个幻想。在现代生活里很多人也想要一个“桃花源”这样的地方,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争斗,各种压力,各种不满,“桃花源”是人们心中的一块净土,是人们逃离现实的理想境地。但是“桃花源记”的结尾却有点儿伤感,渔人虽然很喜欢桃花源并在那儿感觉到了快乐,但是还是不能在那儿待着,还需要回到现实中去,一种无奈的感觉。

  另外一个我挺喜欢的.故事是“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是讲一个九十岁的愚公想把家门前挡住路的两座大山移走。有一个智叟笑他愚蠢,说“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虽然别人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愚公还是非常坚定,”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最后,天帝被愚公这种坚定的决心所感动,终于帮他把山移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虽然之前我也听过这个故事,但是在看这篇简单有力的文字描述时,我对愚公坚持自己的目标的决心非常钦佩。别人都觉得他太傻了,但他不管别人怎么说,他按着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前进。他的这种精神非常可贵,无论任何时代,最终成功的人就是像愚公一样看似愚蠢,但意志坚定的人吗。

  《古文观止》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从中学到了很多智慧。这本书我还会慢慢地细读,品味。

《古文观止》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古文观止》的卷一周文,《古文观止》这本书非常难读,虽然有译文的帮助,可是,要翻译一篇文言文要花很长时间。

  古文观止这本书运用了许多文言文。《古文观止》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情况其中包括《左传》34篇 ,《国语》11篇,《公羊传》3篇、《礼记》6篇, 《战国策》14篇,韩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欧阳修11篇,苏轼文11篇,苏辙文3篇,王安石3篇……共222篇。

  《古文观止》卷一周文里我最喜欢的文言文是子鱼论战它讲述了宋襄公不听司马子鱼的劝告,使得自己的军队全军覆没。我们在生活也是如此,要多听取别人的建议,然后在自己做决定。《古文观止》中的文言文,虽然难读,但是,自身蕴含这丰富的文学色彩。是我们小学生的必须品。

《古文观止》读后感6

  就拿先秦文来说吧,它主要讲了些古代人说的很有说服力,很有见地,很有哲理的话。有目光长远的宫之奇,有敢于反驳昏庸襄公的子鱼,又不重名利的介之推,有在狱中能说服梁孝王的邹阳……各种各样的贤人都在展示自己非凡的口才。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处以宫刑之后对自己非常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他在《报任安书》里说:“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意思是:所以,祸害没有比贪利更悲惨了,悲哀没有比伤心更痛苦了,行为没有比祖先受辱更难堪了,而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巨大了。受过宫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并论。在如此环境下司马迁而能著出《史记》,那我们健全的人更应该发奋图强了,不说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至少也要不愧于活在世上的`每天,不让人生的旅途留下遗憾啊。

  我还知道了虔诚遵循“礼“而丝不苟的态度。曾子卧病于床,病势已经很沉重了,家童看到曾子在床上的床席,问道:“华而睕,大夫之箦与?”曾子听到后,吃惊地睁大眼睛说:“然,斯季孙之赐也。”然后要求换掉床席,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士,不能睡在大夫用的床席上死。家人不同意,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姑息。”坚持要求换掉它,结果换掉没多久,曾子就死了。人都要死了还坚持不能破礼,要遵循道德。而现在社会的人有些简直是以无耻为荣,和古代人的坚守礼的思想简直是个天上个地狱啊。

  从《寺人披见文公》中我领悟到有大做大事的人有大的胸襟,晋文公二次被寺人披追杀,第二次被斩断只袖子。可是经过寺人披的番话,马上改变态度,放弃前怨,接受意见,才能免除场杀身之祸。

  读书能找到心灵的宁静,读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读书能陶冶情操。古人云:“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彦如玉”。

  所以多读书绝对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所谓: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古文观止》读后感7

  读国学经典,可以增加睿智,消除戾气,开阔胸襟,修养德行。祖先创造的灿烂国学经典,可谓浩如烟海,数不胜数。在快餐式阅读风行的今天,读经典除了要有一种静如止水的心境外,寻找便捷的途径也是一种读书方法。读古文综合选集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古文选集中的佼佼者,毫无争议当属《古文观止》。该书是自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刊行以来一直传世不衰,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令人惊叹。

  该书编辑吴楚材、吴调侯取书名为 “观止”,意在力图选编达到尽善尽美,无以超越。《古文观止》博采众长,所选以古代散文为主,兼顾骈韵二体,绝大多数文章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经受了时代的考验,无愧于“观止”的称号。该书精选了《春秋》三传、《国语》、《礼记》、《战国策》、《史记》中许多文字精练、意蕴深厚、富于趣理、善于刻画的精彩篇章,以及千古传诵的名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勃的《滕王阁序》等散文力作。这些国学的璀璨夺目的珍奇瑰宝,永远值得我们推崇和珍爱。

  《古文观止》所选文章长短适宜,每篇文章都有简要评注,便于初学者熟读记诵、反复揣摩,从中领悟文章立意、布局、措辞、造势等,找到学习写作的门径。该书在选编时敢于创新,打破自古以来古文选本依据明昭明太子萧统《文选》体例的思路,克服以条目为主线,分类繁琐的缺点。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阅读、使用方便快捷。正因为如此,尽管后人编选了不计其数的各种风格的古文选本,但无一能出其右者。

  《古文观止》编辑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才器过人,潜心力学,古文造诣很深。有人称赞他们“下笔数千言无懈漫”。该书取名《古文观止》,可以看出他们才盖天下、自信满满的豪气和力臻完美、精益求精的态度。“观止”的牛皮吹了300多年不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但是,编者处在封建时代的种种局限,难免出现少数权衡欠要,选择不当之处。编者对于先秦诸子散文一概不收,甚至《论语》、《孟子》也予封杀,难免使人产生沧海遗珠之憾。这主要是编者囿于崇古尊经的偏见所致。同时,由于清朝考古业尚不发达,传媒出版业受到印刷和交通等方面的限制,古代散文编选难度颇大。编者干脆知难而退,对先秦诸子文章视而不见,这一点也可以理解。

  由于编者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编好,《古文观止》难免有看人下菜之嫌。比如被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的作品被排斥;因看宋徽宗、高宗误国乱政,他们的文学佳作弃之不用。至于诸如托名李陵所作《答苏武书》为投敌变节者辩解,托名苏询所作《辩奸论》对改革创新政治家以人身攻击的文章反而被收录,真伪不分,是非不明,就是明显的失误了。好在这些所占比例很少,其影响仅白壁微瑕而已。

  编者颇具经济眼光,为了把销量搞上去,顺应科举策论需要,选入了一些八股气息浓郁的文章。该书自出版发行以来,虽然没有达到洛阳纸贵的'畅销效果,但毕竟迎合了当时的市场需求,赚了一笔银子。从总体上看,吴氏叔侄编书的主要动力是个人爱好,并没有期望编书带来滚滚财源。用现代眼光看,他们干的是一番功在千秋的公益事业。在当时没有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的情况下,编辑的难度可想而知。尽管当时已有活字印刷术,印出这样一辑宏篇巨制没有雄厚财力支撑是难以如愿的。况且当时并没有著作权一说,编者完全是倒贴编辑、印刷费,不拿一分钱稿费干起来的。类似的编撰一般由皇家主持,他们也没向政府跑补贴。用流行的话说,哥图的不是钱,是名气。凭信仰、爱好和公心干事的态度,让人心生敬意。好在博得了“观止”大名,也算是对编者的一种肯定。

  当前,我们正在开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在这种形势下,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认真研读国学经典,医治目前浮躁趋利的世风,无疑是一剂良药。读《古文观止》,更是一剂清凉之药。

《古文观止》读后感8

  看过千万的风景,是否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呢?“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是和蔼可亲的,大自然更是位伟大的艺术家。”

  我为大家推荐的书目是《不可不知的100处自然奇观》这本书是五年级上册等二单元的推荐书目。里面的内容引人入胜、十分精彩。有黄山飞来石、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大峡谷、长江三峡……但最令我震撼的“自然奇观”是——雅鲁藏布大峡谷。

  在语文书中大家也曾认识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的大山巍峨,大江怒吼、峻险美……它是世界上最晚被人类足迹踏上的神秘之境。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峡谷风光,有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雅鲁藏布大峡谷是由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江水冲刷形成的。除了着称于世的自然风光,还有最古老的民族——门巴族。它是人类最后的`秘境,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

  当我看完这本书后,知道了大自然造就的奇观无处不在,知道了什么才是天宽地广!人类可以建起那巍峨的万里长城,但和大自然相比之下,人类的力量真是微不足道。在人类生活的世界,大自然将大山移为海洋,变沧海为桑田,将世界点缀的更加壮丽、璀璨。书中除了介绍各类奇观,还提供了100处自然奇观的交通、位置、门票价格、周边景点。

  如果想去遨游各类奇观,那么请带上这本书吧;如果想了解自然,那么请翻开这本书吧!

《古文观止》读后感9

  鲁迅先生曾说过:“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读的眼光”。《古文观止》便是一部优秀的书本。

  《古文观止》的编选目的是“正蒙养而裨后学”,即给青少年的我们提供一个学习文言散文的入门读物。孙洙在《唐诗三百首》的序言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如果读了《古文观止》中的此文章,一定会受益匪浅。《古文观止》的选文是比较全面而又有重点的。从春秋到明末两千年之间都有作品入选,且大多数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这部书既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重视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的锤炼,把说理、记叙、抒情、写景熔为一炉,搜集了许多名篇。

  《古文观止》吸取了前代选家之成果,其作品大都是比较优秀的,全书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色,这部书对一部作品与一位作家选择了可以代表其思想和艺术风格的篇章。它宣扬了当时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民主思想,以及反对重神轻民,反对当时一些流治者的荒淫残暴,昏庸无道。在这部书,它择取的有唐宋八大家之散文,是具有独特物思想与艺术风格的,其中,韩文气势磅礴,曲折自如,善于发不平之呜,又善于在论说中插入对人情世态的典型刻画;柳文能突破儒家的某些思想的禁区,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对人民的同情,他的山水游记在写景中寄托着忧愤,意境幽深,语言精粹。欧文善于跌宕唱叹,一往情深,风神疏淡自然,语言流畅清新:三苏父子都善于纵横议论,特别是苏东坡的散文,思想活跃,立论新奇,境界开旷,前人有“韩潮苏海”的赞誉,语言也很清丽,像行云流水,流转自如,往往在散文中创造出诗意盎然的新界;曾恐之散文,立论平实,笔力沉着,论述如层层剥笋,在明清两代影响极大;王安石散文则以见解深刻著称,表现出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眼光。在从《古文观止》收集的《左传》文章中,描写出了战场场面和记叙外交政治家辞会,都是婉转曲折的文章。则第二特色就是对同一作品的不同体裁或不同作品的同一体裁从不同角度着眼在其书中,选文大多不是应酬之作,而是各具特色,情义并茂的作品。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路温舒的《戒兄子严敦书》等。

  此书影响广泛。鲁迅说:“评选本子,影响于后来文章力量是不小的”。正是这书的作用。

《古文观止》读后感10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被誉为自清代以来最美散文集。它选录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00余篇名篇佳作,荟萃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古文观止》篇篇焕发奇光异彩,闪耀灼见真知,包含着很多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爱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构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它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种深厚感情,与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古文观止》中有很多的爱国名言,读来催人奋进。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寥寥数语,光华夺目,掷地有声。当然,古人的爱国往往与忠君结合在一齐,但又都从忠君出发,体现出恤民的精神。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写下至理名言: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与民休息。

  二、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认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国的根本,其他各种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围绕忠孝这一核心提出来的。《古文观止》中写孝道的资料很多。汉朝旧臣李密,因为要照顾自我卧病在床的祖母,不愿到朝廷为官,向当时的晋武帝写下了有名的《陈情表》。

  文章从自我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我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围绕想要尽孝的心意陈述不能应诏的苦衷。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两人,相依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文章叙述委婉,情真意切,今日读来仍然感受颇多。虽然父母在,不远行在交通和信息快速发展的今日已不再必要,但常回家看看仍然是长辈的期望,异常是在自我需要与孝亲敬老发生矛盾时,当代人是如何取舍的呢。

  三、为政在于得民。

  得民心者的天下,民贵君轻,这些思想和理念在《古文观止》中比比皆是,也是古代志士仁人的人生梦想。《左转·季梁谏追楚师》中写道: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这是在神权盛行时代可贵的民本思想。《古文观止》的文章,大都为文人墨客所撰。他们有的是幕僚,有的是官员,还有的是自由作家。幕僚们以文载道,表达自我的爱民思想,并进而进谏君主为政得民最为普遍。

  著名的如唐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杜牧的《阿房宫赋》,借阿房宫之兴衰这一历史题材,极写秦始皇不惜民力的穷奢极欲,点名国家灭亡在于君主的失道病民,劝诫后人引以为戒。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致万世而为君。欧阳修身为滁州刺史,与宾客畅饮山水之间,一醉方休,其乐无穷,从侧面反映了他治滁期间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面貌。他写的《醉翁亭记》详述之。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士大夫们也予以鞭挞。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赋税的苛毒,表达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的深切同情。熟知赋税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四、寄情山水心地宽。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起伏跌宕。作为最美散文,《古文观止》写景寄情的文章很多,表达了作者们应对成功与失败,超然出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北宋的苏轼,才华横溢,可却仕途坎坷,在老年的时候,离妻别子,孤身被贬往黄州,在潦倒不堪之时,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上,写下了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明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也!在人生最悲凉孤寂的时候,苏轼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下体验人生,观照自然,旷达而洒脱。在物欲横流、精神荒芜的境况下,走向大自然,在山水间养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为安守精神家园、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

  总之,《古文观止》200余篇,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阅读方便,查看快捷。所有文章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文章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篇篇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篇篇说理明事、警醒来者。《古文观止》在它问世后的300多年里,成为最流行、最通俗、最广为人知、最有影响的古文选本,值得诸君放在案头,闲暇诵读,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寻得智慧,从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古文观止》读后感11

  等了三年,她没等到那句话,以为自己自作多情了;爸妈对不起你,没能让你读完大学,我们欠你的,希望你以后要踏踏实实做人,不要像我们一样。《古文观止》读后感作文老总财大,曾把价值百万元的`藏品赠给省博物馆,而我,一辈子也挣不了一百万,即使遇到至爱的瓷器,大多没钱买下,只能饱饱眼福,只能买些廉价的玩意儿。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2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古文观止》读后感12

  近日,将《古文观止》一书读了一遍,虽然有很多语句还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特别是有不少的生僻字,要查字典,很麻烦,但仍然感到这本书读迟了。千真万确,读书不一定要看读了多少本,关键要看读的什么书,对这本书理解的程度如何,自身在读后有什么收获与借鉴

  说《古文观止》是一本好书,是因为它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的检验。《古文观止》编纂于康熙年间,至今数百年,文人墨客都以此书为圭臬,学习做人做事,学习文章写作,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我读此书有三点好处:首先是了解历史,特别是《国语》、《左传》、《史记》等篇目中的文章,是春秋战国、汉唐到元、明、清历史的很好记录。第二是学习了对时、对事、对人的看法、做法,受益匪浅。宗臣的'致刘一丈书使我知道了人要乐于安命,不作非份之求。君子要有自身的人格,因时而动,顺应潮流。第三是如何写作文章,特别是宋以后的文章,更多地偏向于记事、记景,借以抒发情怀。是中国几千年的巅峰之作,宜再细加揣摩,必大有收获。

  将它放到床头,时常读之。

《古文观止》读后感13

  偶尔听见老师说《古文观止》是本不错的书,我便缠着妈妈买了,但买回之后却大失所望,那一个个认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让我不知从何读起,更是让这本书一度被我所遗忘,直到某日,无意翻开这本蒙尘已久的书,细细品味一番,虽说依旧看不懂那深奥的文言文字,但那译文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却是让我大感兴趣,特别是“曹刿论战”一文。

  在“曹刿论战”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刿不费吹灰之力以少胜多战败齐国以外,便是他与鲁庄公的那番交谈,特别是在鲁庄公质问他:敌强我弱,兵力悬殊,我们可能胜利吗?的时候,曹刿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问鲁庄公,他所做之事是否会让百姓愿意为他打仗。他这一问,抓住了任何一个帝王都爱面子的特点,让鲁庄王不得不用各种事件来证明自己爱百姓,以至于百姓会真心诚意随其作战,而曹刿就是在这时取信于鲁庄公,让其相信自己是为国存亡而来觐见,从而获得出战的机会,在战时大放异彩。“曹刿论战”让我看到了一个机智而心思缜密的人,让我在敬佩他的同时也学会了很多。而除了曹刿论战,《古文观止》上一些我听闻已久的名篇也吸引着我。

  《陋室铭》是唐代名家刘禹锡的传世大作,也被收录进了《古文观止》中。这篇文章仅仅八十一个字,却写出了刘禹锡那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就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样,那《陋室铭》中字句句间都流露着刘禹锡的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怀,特是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像就是再向那些在他落魄时落井下石的`人说着“我刘禹锡就算住在这里破旧的小茅屋之中,也不会放下尊严与你们这群人同流合污!”而这也让我在对刘禹锡的《陋室铭》大加赞扬时,也对面前抱着的这本我原本不太放在眼里的古文言文,书产生了极大地兴趣与好感,对于它的“身世”我也有了了解,他是从一对以教书为职的叔侄吴楚材与吴调侯编著的,虽然只是编著,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本书,才让我对古文产生了兴趣。

  《古文观止》中名篇众多,名句也众多,但我最爱的还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话语中透露着王羲之对世态炎凉,时间飞逝的感慨,让我也受益匪浅。

  《古文观止》,文有十二卷,卷卷引人入胜,拿起而不想放,读之而不想停,篇篇都是古人智慧之精华,句句都是做人的道理,每读其文,品其语之后,都会懂得很多,更让我明白了通往人生目标的路上只有坎坷,而越过坎坷的方法,除了多经历,还要多读书以明志,我看中了《古文观止》,不知您意下如何让?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之所以会阅读《古文观止》,说来也是机缘巧合。

  不久前收到班委的群发短信,知道了又是一学期一会的读后感时间,于是从群共享下载了书单直奔图书馆,凭直觉觉得标题不错,便借了这本1987年版的《古文观止》。简朴的封面上散落有缃色的斑斑点点,书页微微泛黄,这无一不昭示着它存在了好些年头,还未阅读,心底里已增添了几分好感。

  《古文观止》是清康熙年间的吴乘权和吴大职叔侄二人选编的一本古文读本,从先秦到明末,共12卷,222篇,以散文为主,间或穿插有骈文辞赋。康熙三十四年,二吴将书稿寄给已是两广总督的吴乘权的伯父吴兴祚,吴兴祚“批阅数过”后于当年五月端阳日付梓,这就是《古文观止》的初刻本。此后,《古文观止》又经过多次翻刻。87年版《古文观止》是安平秋点校的,他以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本为底本,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再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甚至还参阅了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首页刊登安秋平的点校说明,此外还附有吴兴祚的序,吴乘权、吴大职二人合写的序和吴乘权的例言。

  《古文观止》里选录的篇目大多是耳熟能详琅琅上口的名篇佳作,其中有不少在中学和大学阶段的课本中出现过,每每读到,都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吴乘权和吴大职二人在篇中注有不少的字音、词义、典故,部分句子的释义和自己的评注,用小字与原文隔开。适当的即时注释,能够帮人更好地理解原文,又不至于只看释文而不去思索。由于没有应试压力,再加上注释和已有的古文基础,阅读《古文观止》,不仅能温习了学过的古文知识,充实自身的文学修养水平,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窥见历史的片段。先秦时期,诸国混战、群雄并起,各国国君为开拓疆土,发起各种正义的非正义的战争;能臣干吏或向君主勇谏,停止不义战争、拒绝向他国借道,或出使他国,以一己之力劝退一国之师。两汉之际,帝王下诏求贤,贤臣上表献策。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频繁,文人雅士退居一隅,纵情山水。唐宋大家,居庙堂之高则陈书上表忧国忧民,处江湖之远则归于自然携友同游。

  87年版的《古文观止》的最大特色在于二吴的评注,他们会在某些句子后面和全文借书处添加自己的观点看法,如《曹刿论战》中就有评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骂尽谋国偾事一流人,真千古笑柄”;《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中评论:“一念奢侈,饥寒立至。起手数言,穷极原委。‘奸法与盗盗’一语,透尽千古利弊”,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令人深思。

  《古文观止》作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入门书,集中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

《古文观止》读后感14

  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歌德曾说:“读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点也不假,《古文观止》就是这样本好书。

  《古文观止》这本书是由清初山阴人吴楚材和吴调侯俩叔侄编著的。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到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我读这本书就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巍峨的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其中最让我身受感触的还属韩愈所著的《师说》文。感觉字字入理,句句动情。

  《师说》中的段话这样写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意是说古代求学的人定都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学习、请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最后说到真理和知识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读完这段文字,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学习。我以前偶尔会有些问题不太懂,而又不敢去问老师或不好意思向同学请教,怕老师会说我上课没认真听讲而责备我;怕同学们因为我成绩好竟然有不明白的问题而取笑我。现在,我终于明白该怎么做了。以后我有不明白的地方定要去请教别人,正如文中所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我们向别人请教,并没有什么可以感到羞耻的地方。

  读完《古文观止》这本书,确实令人受益匪浅啊!希望同学们都去读读这部国学经典名著。

《古文观止》读后感15

  11月份,通过微信读书,花了总共约30小时的时间,将《古文观止》较为仔细地通读了一遍。从我十三四岁买下纸质版开始,到我真正读完,20年已经过去了,真的是从风华正茂读到了头上飞雪(虽然不是顶上xx)。不是说我反复研读了20年,而是各种原因下始终没有完成这个工程。

  首先是版本的问题。我当时买的纸质版只有注释而没有全译文。没有全译文,以我现在的水平都很难理解每一句,更不要说当时十三四岁了。而通过微信读书APP,几十个版本任凭我选。我选了一个总字数最多的(一般我都是以此作标准的)带全译的版本,所以才能把20年完不成的任务在30小时内“一气呵成”。

  其次是自由时间。我指的是自由时间,不是时间。初中还是有比较多的自由时间的,哪怕是初三,但那时技术条件和个人水平都还不成熟。到了高中就真的没有自由时间了。高中是非常矛盾的一段时期,这时期内的学习强度可能是人生里最高的(结果视力也是下降得最快的),但同时又什么都没学到:认认真真地看一本书,在时间上都是奢侈的,因此很多都只能是蜻蜓点水,或是半途而废。功利化的学习,结果就是除了考试什么都没学到。本科的自由时间比高中的肯定更多,但是干扰和诱惑也很多。国内的大学生又有多少是能够静心地读读书的呢?大学宿舍就像网吧,而校园则只是一个有围墙的江湖。至于到了研究生时期,不仅没有自由时间,连时间都没有,同时,我的身体感到明显的衰退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再也不能像年轻时候看金庸小说那样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了。

  非常讽刺地,学生时代虽然天天在学,学到头昏脑涨、学到视茫茫发苍苍,却根本没时间认真作过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反而是结束了校园时代,进入“放鸡时代”后,陆陆续续地读完了很多多年前就想读一直没有机会和时间读的书。

  第三是人生阅历和阅读技能的原因。有些书缺乏阅读技巧是读不深的,有些书没有人生阅历是读不透的。典型如《红楼梦》,初三暑假时读只觉得不知所云,现在当然也只是读懂了些皮毛,但就这些皮毛就已经深感《红》的博大精深了。好书都能越读越厚,越品越有味。而对于那些普通的书,更高的阅读技能则能够让你用更少的时间提取到有用成分,从而能够更加广泛地涉猎。至于那些根本不值得看第二眼的粗制滥造的读物,丰富的经验则能让你立马筛掉这些糟粕,从而让出更多的时间去读那些真正值得“浪费时间”的书。

  我的精力和耐力是大不如前了,生理上也已经过了巅峰,健康要是能够维持得久一点、衰退得慢一点我就很高兴了。但是,我的大脑却还在高速“进化”,我的理解力随着阅历的线性增加而指数地增加,好奇心和创造力则未见明显的衰减。肉体上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精神上还在高歌猛进。

  最后,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前,“师者”是真的知识垄断,没有其指引和帮助,你还真的就入不了门。但是,技术发展是真的抹平了知识获取的鸿沟。现在的资料,不仅廉价而且量大,相互之间的检阅也非常方便。我在微信读书上,轻轻松松能够找到一本书下的各种版本,阅读期间有问题也能够一键搜索,想要就某个点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也是易如反掌,这些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当然,双刃剑的另外一刃是,充斥其间的大量垃圾信息以及各种干扰和诱惑。因此,在利用技术的同时要防止其所伤,我也是花了不少时间才慢慢适应的。一个人手不释卷是很难的,手不释手机却很容易。跟皮鞭的威逼相比,源自于人自身多巴胺的诱惑更能控制一个人的行为。很少听说有人读书读到吐血(最多只是被锥子刺破的大腿流血,而这例子又恰恰证明人天生不是爱读书的,苦读苦读,读书是要用意志力来维持的),却常常听到有人玩游戏玩到猝死。

  现在,我总算是把《古文观止》这本书读完了,20年的时间不可谓不长,而30小时的“一气呵成”对于这种“厚度”的书而言又不可谓不快。20年的积累,30小时的薄发,量变不一定引发质变,质变则往往蕴于量变。时间均匀地向前流逝,绝大多数的日子过得雷同,而那灵光一瞬,犹如千年一眼,生命在那些短暂的时刻里顿悟与升华,因此睁着朦胧的双眼、抵着腰颈的酸痛,将此刻之感受记录下来。

  历代文章特点分析

  《古文观止》按照朝代顺序、作者分类收录,上至《左传》,下及明代散文,共222篇。书中涉及史、传、书、序、奏、表、策、论、铭、赋、记等多种文体,有长如《滕王阁序》,有短至《陋室铭》。“观止”能够相称还不好说,古文入门确实极佳。天下丽文是否都已收入?这个肯定是未做到的。所选文章是否皆是佳作?我个人觉得少部分选作谈不上太好,至少是远在222篇的平均水平之下。总的来说,是一个大小适中、制作精良的选集。

  以这222篇文章为限,我梳理总结历代文章各自的主要特点:

  先秦史籍

  《古文观止》所选的先秦文章主要是以史传为主,大部分是《春秋左传》的选段,还有《国语》、《战国策》中的名篇,少量选入了《礼记》、《公羊传》、《谷梁传》、《楚辞》。先秦的古文,大多言简意赅,《左传》、《国语》等还算好读,若是《尚书》之类,真的是“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语)。一个句子里面基本成分都常常不完整,往往省略主语或宾语;句子间相连接也很松散,甚至常常非常突兀地跳到其他的意思;以前没有标点符号,读起来就更加困难了,所以古代“句读之师”确实非常重要,那就是我前文所说的知识垄断。至于一些古字词与今义的不同用法,我觉得还好处理,多积累就行了。

  先秦古文之所以简短,与当时的书写工具不无关系。最初文字刻于龟甲、青铜器之上,成本很高,后来写于竹片、兽皮之上,仍然不是一个小工程。孔子“学富五車”,五车竹片上的总字数可能都不及今天的一本秀珍版《新华字典》。

  而这种由于时代经济发展制约而形成的特点,一方面赋予了先秦文章简洁不臃肿、“微言大义”的优点,另一方面也造成其不充分不详细、“语不详焉”的短处。这种短处在叙事上还不太影响,但在议论上就要明显地制约行文的深度和精确度了。所以经常看到,作者以命令式、格言式的语言直接列出论点,而论证过程相当的粗糙,有一些论据跟论点的联系也不是十分密切,甚至有点牵强。这种“跳跃式“的.行文用在诗歌倒合适,用在议论就过于模糊了。先秦诸子中,能够在议论文上做到论证清晰、严密的,首推韩非子,但《古文观止》里面就没有选录。可见,编者也是有明显的个人偏好的。

  由于简短,也直接导致了“训诂”之学,就是后人根据史料、自己的个人理解,去注释、补充和发挥典籍。据《文心雕龙》说,秦延君光是注析《尚书》的“尧典”二字就用了十万字。而所谓的“注”“解”,其本质是各门各派各利益集团对话语权的争夺。《古文观止》所选文章,清一色是儒教底色,这就是它无法做到“观止”的哪怕不是根本的亦是重要的原因。

  汉代赋文

  《古文观止》所选汉文主要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各序文,也选了贾谊的论策,选了一些著名的书信(如大名鼎鼎的《报任安书》)。都说汉赋唐诗宋词,《文心雕龙》说:“赋者,铺也。”汉赋的特点就是铺排对仗。汉代文章哪怕不是明说的“赋”,但也类似于赋,大多数采取骈体文的形式。东汉造纸术已经成熟,书写工具不再是根本性问题,文字也就有了写长写细甚至刻意铺排的物质基础了。跟先秦古文相比,汉代赋文明显更加华丽,跟唐宋散文相比,更加注重形式的对偶。这种注重形式美的特点,有时过犹不及,变成了“雕虫小技”(西汉扬雄语)。其实就是形式喧宾夺主,完全盖过了内容,典型的如司马相如的“子虚乌有”。关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后文我还会详细谈到。简而言之就是,形式美也是文章美的一种体现,但它必须要跟内容相统一,这种统一做得越高超越完美,文章就越属佳作。

  总的来说,由于文章写得更长了,它所能蕴含的丰富度、精确度、深度都比之先秦古文有更大的进步。以《文心雕龙》作者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孔子及其之前的典籍就是文章最好的楷模,后世的文章都只是部分模仿甚至是走火入魔,这样的观点我是不认同的。首先我承认文章必须是有历史传承的,但是我不认同文章必定今不如古。汉代文章就是在形式美上对先秦古文的全面超越,哪怕有为了形式而形式的庸品,但亦不乏内容形式相融合统一的名篇。

  关于文章的长度,这里再啰嗦几句。长短不是决定一篇文章好坏的绝对因素,但很多时候,假若你想足够的深刻和准确,是很难用极短的文字表达清楚的。短篇利于背诵和传播,给读者更多的发挥空间,但也可能导致后世的各种误读、曲解以及别有用心的借题发挥。

  魏晋风骨

  魏晋时代的文章,形式上比汉赋更加灵活多变,而内容上更偏向于慷慨意气,这是历史大环境所使然。当然,由于《古文观止》只为儒教代言,魏晋时代大量的佳作都没有入选到本书,然而所选的几篇也都是千古名篇,如《出师表》、《陈情表》、《归去来辞》,它们都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而且情真意切。

  唐宋散文

  唐宋散步部分,基本就是唐宋八大家的天下了,也应该是《古文观止》的主体部分。这部分的文章大概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典型的古文。就单个作者而言,韩愈入选的文章数是最多的,其次可能是苏轼。韩愈的思想非常迂腐,政治主见相当幼稚,文章则确实写得不错,但我个人认为还不算是第一。苏轼的文风更加飘逸超脱,我个人更加欣赏喜欢。唐宋八大家的其他6家,我则还没品出各自的风格特色,无法评论。唐宋的古文运动下,已经很少见到骈体文的形式了,这自然是给写文章解脱了枷锁,但是将反对形式与内容的分离对立等同于反对骈体文,就犯了形而下的错误了。结果,唐宋文章读起来就少了那种朗朗上口、圆转流畅的妙处。而文章读起来的音律美,我个人认为是文章美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体现。从先秦到汉魏再到唐宋,可以看作是一次典型的“否定之否定”,这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再次强调:说文章今不如古是错误的。

  最后收录的几篇明代散文,除了刘伯温的那篇《司马季主论卜》有屈原《卜问》遗风,让我印象深刻,其余的就没什么好谈的了。

  何谓一篇好文章?

  我个人评判一篇好文章的标准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相统一,情真意切,读起来有音律美。第一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是最根本的。后两点则是加分项。

  所谓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就是内容充实,形式优美,形式服务于内容同时还更好地促进和彰显内容。内容要写得好,就要求文章主旨清晰、立意高远,丰富而不凌乱,深刻而不冗杂。形式要写得美,就要求选择适当的文体,运用多种的手法,用字遣词造句准确,行文流畅,有时匠心独运,有时笔走偏锋,或气势磅礴,或婉转曲折,不一而足。内容有恒定的原则,形式则无绝对的标准。常犯的错误有二:一是为了形式而形式,浮于外而虚于内,如同无本之木,当属庸作。二是将形式与内容相对立,认为文采不能与风骨相共存,一味复古,不假雕塑。若内容本身不错,但形式选择不当,影响了内容的表达,也要减分。最理想的自然就是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

  在满足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根本原则之后,如果文章还能表现出情真意切,就更加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并非所有优秀的文章都能做到感人肺腑,而能够感人肺腑的文章都不能不称优秀。与之相对立的是无病呻吟,或虚情假意。

  最后,如果能营造出文章读起来“抑扬起伏,悉谐宫商”的效果,那就是锦上添花。我个人还是比较看重文章的音律美的。文章不仅是用来看的,也是用来读的。能够传诵千古的名篇,大多余韵悠长;也正是韵律优美,才更容易被广泛传唱。

  那么,按照以上评判标准,就可以给《古文观止》222篇作品定个名次排座。

  点评天下文章

  王勃的《滕王阁序》,可谓是形式美和音律美的代表作。称之为“序”,实则类“赋”,极尽铺排炫耀之能事。虽铺排,不显臃肿;虽有炫技之嫌,但也合情合理。如果加上“酒醉腹稿”的传说,怀才不遇的命运,离奇早亡的故事,更是让后世读者感怀仰慕。然而,《滕王阁序》还不能排到前三。我们对比另外一篇楼阁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用简洁数笔描述洞庭烟波浩渺,然后转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其实大部分的楼阁文、登高诗都是相似的:先写景,或略叙事,然后抒发感情,无非怀才不遇或忧国忧民之类。《滕王阁序》就是怀才不遇的代表,《岳阳楼记》就是忧国忧民的楷模。在写景方面,两篇文章可谓各具特色,而在立意方面,明显后者就要更加高远了。就在王勃感慨“无路请缨”,为个人的小命运悲歌的时候,范仲淹已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为更大的国家前途而忧心,一对比就高下立判了。

  苏轼的《前赤壁赋》,可谓是游记中的极品,情景交融,笔法纯炼,哲理深邃,超越时代而给人普遍的共鸣。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可能也是可遇而不可求,比如《后赤壁赋》就明显没有那么高的艺术成就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也是匠心独运,不过似乎还未及《前赤壁赋》,可能是因为我个人更偏爱苏轼的文风。

  在论说当中,贾谊的《过秦论》上篇是难以逾越的高峰,“仁义不施,则攻守之势异也”已经成为外交部对抗美国的标准话术。杜牧的《阿房宫赋》其实也算是论说,而且与《过秦论》相类似,双峰对峙。此两篇都是形式服务于内容又增益了内容的典型代表,证明反对骈体文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看到底能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短篇当中,韩愈的《杂说四》、刘禹锡的《陋室铭》(都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了)都让我印象深刻。前者完全是散句,后者除了最后一句反问严格对偶,但都符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也再次证明了形式无绝对之标准。《杂说四》最传神的一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极其传神生动又辛辣讽刺地表现出当权者的无知自大可笑荒唐。韩愈遣词造句的能力是非常强的,他的文章通篇造成语。不过,韩愈的思想就太过迂腐了(《原道》、《原毁》哪怕是在那个年代都让人觉得迂腐),中了孔教的毒太深,不能怨仕途不畅,只能怪自身就不是什么治国之才。

  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是一篇奇文,音律之美不输《滕王阁序》,而其止战的思想哪怕放到今天都是不过时的。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无情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不仁,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批判现实的作品,《石壕吏》之余唱,《卖炭翁》之续韵。《宋玉对楚王问》是一篇妙文,与宋玉的另外一篇妙文《登徒子好色赋》,都是我非常欣赏的。《报任安书》是一篇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司马迁的一份流传千古的控诉书,在书信中算是写得很长了(这也说明司马迁冤屈之深),字字泣血。

  先秦古文当中,《曹刿论战》、《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最是精彩。

  翻案文章中,苏轼《贾谊论》、《留侯论》我是比较认同其观点的(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我就非常不认同了),方孝儒的《深虑论》、《豫让论》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以上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最后要决出前三了。候选者分别为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陶渊明的《归去来辞》。首先,三篇文章都符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大原则,也都以其情真意切著名后世,而且都还非常具有音律美。如果非要我选一个第一,我选李密的《陈情表》。《前出师表》在音律美上不如后二者,《归去来辞》在情意上没有前二者感人,而《陈情表》是三个方面都做绝了。因此,如果按照我个人评判好文章的标准,《陈情表》当属第一。

  泣血成文

  读完《古文观止》,我深感一种穿越了时代的共情,人生终究还是不得意的时候多,快乐的时间短。纵观一部《古文观止》,十有七八是不平之鸣。推而广至天下文章诗词,往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不是文人格外容易不得志,是普通人更没有机会留下足够的文字遗存。从理论上来说,人类社会是注定了要让大部分人(绝大部分人)郁闷不遇的。总人口是那么的多,而决策层的交椅就那么几把;怀才不遇的实在多,更遑论那些自认为有才的人了。小国寡民不相羡慕的理想,大概只存在于我们对元古社会的想象之中(而原初先民是否真的如此无忧无虑还不一定)。

  人群中能够有资格不郁郁不得志的,大概都是位高权重者,而位高权重者哪怕不把时间浪费在维护巩固特权上,也还是很难写出好文章。因为好文章似乎不是由人主观上写出来的,而是由命途多舛的作者吐出的血自己挥就的。我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就时常有这么一种感觉:当出神之时,手中的笔仿佛有了自己的灵魂,不由作者的控制自己就跳出了灵动的舞步……

  司马迁说:“古之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文人中的倜傥非常之人,肉体虽然早已化灰,精神却藉由文字留存,真正做到了老子所称的“死而不亡者寿”。穿越百千年,唤起了一代又一代如我这样的读者之无限感慨。

【《古文观止》读后感】相关文章:

《古文观止》读后感11-07

古文观止读后感12-13

《古文观止》读后感[精选]12-14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05-08

古文观止读后感06-23

《古文观止》读后感09-02

[经典]《古文观止》读后感05-27

《古文观止》读后感(经典)05-28

最新《古文观止》读后感02-03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范文07-24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