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集部>西厢记> 西厢记读后感

西厢记读后感

时间:2025-01-08 08:31:58 西厢记 我要投稿

西厢记读后感【精选】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厢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厢记读后感【精选】

  《西厢记》有很多个版本,从唐到元,从元稹到元实甫,最后达到顶峰。主要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从普救寺的一见钟情到张生的救婚,但由于老太太不守承诺,双方都有兄妹相配。

  后来,还是拗不过两人的心心相印以及红娘的默默支持,两人最终终成眷属,成就美好姻缘。

  看惯了现今都市言情剧的跌宕起伏,猛然再看看《西厢记》还真是有点不太适应。《西厢记》故事主题很简单,也没有现代都市剧里各种纠葛,但故事情节在当时是很大一个突破,是在封建社会的突破,这大量对于爱情的描述在当时应该是少有的。《西厢记》还有一个魅力,就是他的词句,其中的诗句大多是以书信的方式展现给我们的。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栏杆辞春…”,我不太会赏析文章,但只是举得读起来好美好美。

  《西厢记》中的男主张生是一个矛盾体,他年少轻狂有点小聪明但同时又迂腐可笑。在崔家出现困难的时候,当莺莺小姐面临被抢走的危险的时候,他急中生智想出解决办法为大家松了一口气,显出君子之风。但后来,在追求莺莺小姐的时候,他把一切的赌注全都有压在了红娘身上,只能和红娘诉说心中的苦闷,也没有什么积极的行动,而且在老夫人面前,也显得太过莽撞。

  不过,也可以换种理解,也许他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所以智商为零才体现出张生对莺莺小姐的的无限真情。

  崔莺莺在《西厢记》中的形象显得丰富而明朗。她被自己的母亲,被这个封建社会压得喘不过气来,但她依旧渴望着自由的爱情而且对张生抱有好感。她若进若退的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先是写信答应和张生见面,但后来,又表明要以兄妹想称怕破坏了规矩,看见张生的诗,心里笑得乐开了花但脸上还要装腔作势。

  但最后,对自由爱情的香味还是战胜了脑中顽固的封建思想,她摆脱了老夫人束缚,勇敢的迈出了那一步,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老夫人在戏中显得尤为狡猾。老妇人明明在自身为难之际宣布解救之人得莺莺,但后来请张生去进餐时却让其双方兄妹相称;后来勉强答应了两人的婚事又让张生进京赶考企图再次将两人分来,幸亏其奸计未得逞,但其丑恶的嘴脸真的让人感到恶心。

  最后是红娘,把它放到最后看的原因是我觉得她是其中最重要的角色。红娘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婢女,但是她扮演了一个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勇敢角色。虽然她是老夫人派来监视小姐的,但渐渐被张生的真情所打动,同时发现小姐心中也有意,就冒着被老夫人斥责的危险勇敢的牵起了红线却,直为张生出谋划策,在他们中间充当信使。

  她知道小姐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是无限思念,她知道张生有浓浓爱意但又不能理性表达,她机智的抓住了两个人的爱情表现,让双方知道对方的真心实意,让双方勇敢的表达了自己的爱。在我看来,张生和崔莺莺的这段圆满爱情如果没有红娘,就只能胎死腹中。后来,小姐的行为被公子发现进而传到老夫人耳朵里,红娘涕泪涟涟,但不忘和老夫人辩论,而且在辩论之时,即表达了自己的目的保护了小姐和张生的爱情,也保障了老妇人的面子、家族的利益,达到了双赢的效果,显得十分聪明。

  在《西厢记》中,张生表现出了男子对女子的天然渴望和爱慕,并敢于直接大胆的表达。同时,崔莺莺敢于直接回应这种爱情,这是对当时封建礼教的一种冲击和突破。在剧情上,《西厢记》写的波澜起伏,矛盾一重接着一充层层叠加。

  通过不断的困难,两个人之间的爱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特别令人感动的。也是通过一重重的难关,逐渐引起我们这些观众同情心理,让我们理解作者的意图,表达“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并对封建教条形成了有效的冲击。

  我看的是电影版的《西厢记》,电影中,张生在见到莺莺小姐的第一眼就已经傻了,离开的时候也走不动路了,嘴里就一直念着莺莺小姐一直乐在其中,虽然向观众表达了一见钟情,但是表现形式不免有些夸张。而在电影中,我觉得红娘比莺莺小姐更漂亮,对张生的印象也不是很好。不过这些当然不是《西厢记》本身的问题,是电影拍摄的问题。

  也许《西厢记》本身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所以有时间一定会翻翻,看看不受别人转述的作者本身的文章。

《西厢记读后感【精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西厢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西厢记中的精美句子08-31

西厢记读后感06-12

(精选)西厢记读后感07-09

西厢记读后感【精选】07-09

《西厢记》读后感07-26

西厢记读后感06-19

【经典】西厢记读后感05-21

[精选]西厢记读后感07-08

《西厢记》读后感06-26

Copyright©2003-2025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

西厢记读后感【精选】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厢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厢记读后感【精选】

  《西厢记》有很多个版本,从唐到元,从元稹到元实甫,最后达到顶峰。主要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从普救寺的一见钟情到张生的救婚,但由于老太太不守承诺,双方都有兄妹相配。

  后来,还是拗不过两人的心心相印以及红娘的默默支持,两人最终终成眷属,成就美好姻缘。

  看惯了现今都市言情剧的跌宕起伏,猛然再看看《西厢记》还真是有点不太适应。《西厢记》故事主题很简单,也没有现代都市剧里各种纠葛,但故事情节在当时是很大一个突破,是在封建社会的突破,这大量对于爱情的描述在当时应该是少有的。《西厢记》还有一个魅力,就是他的词句,其中的诗句大多是以书信的方式展现给我们的。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栏杆辞春…”,我不太会赏析文章,但只是举得读起来好美好美。

  《西厢记》中的男主张生是一个矛盾体,他年少轻狂有点小聪明但同时又迂腐可笑。在崔家出现困难的时候,当莺莺小姐面临被抢走的危险的时候,他急中生智想出解决办法为大家松了一口气,显出君子之风。但后来,在追求莺莺小姐的时候,他把一切的赌注全都有压在了红娘身上,只能和红娘诉说心中的苦闷,也没有什么积极的行动,而且在老夫人面前,也显得太过莽撞。

  不过,也可以换种理解,也许他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所以智商为零才体现出张生对莺莺小姐的的无限真情。

  崔莺莺在《西厢记》中的形象显得丰富而明朗。她被自己的母亲,被这个封建社会压得喘不过气来,但她依旧渴望着自由的爱情而且对张生抱有好感。她若进若退的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先是写信答应和张生见面,但后来,又表明要以兄妹想称怕破坏了规矩,看见张生的诗,心里笑得乐开了花但脸上还要装腔作势。

  但最后,对自由爱情的香味还是战胜了脑中顽固的封建思想,她摆脱了老夫人束缚,勇敢的迈出了那一步,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老夫人在戏中显得尤为狡猾。老妇人明明在自身为难之际宣布解救之人得莺莺,但后来请张生去进餐时却让其双方兄妹相称;后来勉强答应了两人的婚事又让张生进京赶考企图再次将两人分来,幸亏其奸计未得逞,但其丑恶的嘴脸真的让人感到恶心。

  最后是红娘,把它放到最后看的原因是我觉得她是其中最重要的角色。红娘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婢女,但是她扮演了一个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勇敢角色。虽然她是老夫人派来监视小姐的,但渐渐被张生的真情所打动,同时发现小姐心中也有意,就冒着被老夫人斥责的危险勇敢的牵起了红线却,直为张生出谋划策,在他们中间充当信使。

  她知道小姐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是无限思念,她知道张生有浓浓爱意但又不能理性表达,她机智的抓住了两个人的爱情表现,让双方知道对方的真心实意,让双方勇敢的表达了自己的爱。在我看来,张生和崔莺莺的这段圆满爱情如果没有红娘,就只能胎死腹中。后来,小姐的行为被公子发现进而传到老夫人耳朵里,红娘涕泪涟涟,但不忘和老夫人辩论,而且在辩论之时,即表达了自己的目的保护了小姐和张生的爱情,也保障了老妇人的面子、家族的利益,达到了双赢的效果,显得十分聪明。

  在《西厢记》中,张生表现出了男子对女子的天然渴望和爱慕,并敢于直接大胆的表达。同时,崔莺莺敢于直接回应这种爱情,这是对当时封建礼教的一种冲击和突破。在剧情上,《西厢记》写的波澜起伏,矛盾一重接着一充层层叠加。

  通过不断的困难,两个人之间的爱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特别令人感动的。也是通过一重重的难关,逐渐引起我们这些观众同情心理,让我们理解作者的意图,表达“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并对封建教条形成了有效的冲击。

  我看的是电影版的《西厢记》,电影中,张生在见到莺莺小姐的第一眼就已经傻了,离开的时候也走不动路了,嘴里就一直念着莺莺小姐一直乐在其中,虽然向观众表达了一见钟情,但是表现形式不免有些夸张。而在电影中,我觉得红娘比莺莺小姐更漂亮,对张生的印象也不是很好。不过这些当然不是《西厢记》本身的问题,是电影拍摄的问题。

  也许《西厢记》本身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所以有时间一定会翻翻,看看不受别人转述的作者本身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