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赏析(荐)
《诗经》赏析1
原文
子衿
先秦:佚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注释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
⑵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⑶宁(nìng):岂,难道。嗣(yí)音:寄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
⑷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⑸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
⑹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鉴赏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 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曰:“《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朱熹《诗集传》云:“此亦淫奔之诗。”这些观点今人多不从。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歌者热烈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
《诗经》赏析2
早在《诗经》时代,风、雨就已经入诗,只是它们的美还没有完全被发现。在许多句子里,它们只是一种自然现象的描述而已。就写景来说,还说不上有特别的美感。风常常是飘风,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旋风。如《小雅·蓼莪》:“南山烈烈,飘风发发。”《大雅·卷阿》:“有卷者阿,飘风自南。”这基本上属于纯写景,或许没有更多的寓意。
在大多数情况下,风给予诗人的印象是寒凉的、劲疾的,雨给诗人的印象也是潮湿的、阴冷的。如《郑风·风雨》的“风雨凄凄”、“风雨潇潇”、“风雨如晦”,给人一种愁闷的感觉。还有《邶风·北风》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此处的“雨”应该读去声,作动词,“雨雪”就是下雪。)诗歌以此来比喻卫国政治的黑暗昏乱、统治者的暴虐腐败。而卫国的人民,就在这样风雪交加的天候里,纷纷呼唤朋友亲人,赶紧一起离去:“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豳风·东山》里的名句“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则第一次突出了雨的忧郁特质。随着周公东征归来的将士,疲惫不堪地行走在濛濛细雨之中,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被雨水浇湿,淡淡的忧伤就像雨丝一样在空中弥漫开来。
《诗经》中的“风”如果是用来比兴,往往指的是不太好的人或事。几首著名的弃妇诗,都是用风和阴雨来比喻丈夫的粗暴无情的。《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谷风”,就是来自山谷的大风。“习习”是风声。用大风阴雨,来比喻丈夫的暴怒。《小雅·谷风》也差不多:“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邶风·终风》:“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这里的“终风”是指整天刮风。在妻子眼里,丈夫就像整天吹刮的暴风一样,对她态度很差,恶语相加。但是有时又看着她笑,可能是调笑,也可能是侮辱,最终这个女子心里是很伤心的。
《小雅·何人斯》还用飘风来比喻不良的人品:“彼何人斯?其为飘风。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只搅我心!”这个人如旋风一般,来去诡秘,不走正道,却走过我的鱼梁,搅乱我的心,让我担心:他又在搞什么鬼!
风雨常常是可怕的,破坏性的,如《豳风·鸱鸮》:“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以一只母鸟的口吻,说她拼命地建筑、维护鸟巢,劳瘁辛苦,连羽毛都枯焦凋零了,可是风雨却如此酷烈,飘摇、毁坏鸟巢,吓得她喳喳乱叫,却无力抵抗。这里风雨象征着一种凶恶的势力,或一种危险的环境。
当然,也有少量的诗歌中,“风”、“雨”是作为润泽的、滋养生命的自然力量被赞美的。如《曹风·下泉》和《小雅·黍苗》中,都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之语。在有些诗篇中,“雨”被称为“灵雨”、“甘雨”。这些都是和周代农业社会对于雨的自然属性和农业功用的认识密切相关的,是客观的写实。而《邶风·凯风》里则云:“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就是南风,在它的吹拂下,酸枣树发芽,茁壮成长。用温暖的南风来比喻母爱,这在后世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比喻。
另外,《诗经》里也出现了“清风”的字样,这种风清爽和穆,让人愉快:“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大雅·烝民》)
到了战国时代,在屈原的楚辞作品中,风往往是以“埃风”、“飘风”、“回风”、“冲风”等威猛的形式出现的。如《离骚》:“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折若木以蔽光兮,随飘风之所仍。”《九歌·大司命》:“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九歌·少司命》:“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九歌·河伯》:“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九歌·山鬼》:“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相对于《诗经》,楚骚的`美学体系进一步突出了风暴烈的一面。楚骚神奇瑰玮、古朴苍凉的美感,与“风”意象的这种大规模运用是息息相关的。
当然,也有少量例外。《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嫋嫋”,洪兴祖《楚辞补注》曰:“长弱貌。”在这细长而又柔弱的秋风中,洞庭湖泛起波浪,落叶纷飞。而我思念的湘夫人,就在风中翩翩降临在北边的沙洲。我望眼欲穿啊,却看不见她,心里涌起不尽的愁苦忧伤。这千古的名句,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开启了后代诗人对于“秋风”的概念,赋予了“秋风”一种忧愁、感伤的情愫。另外还有《抽思》:“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也都是写秋风的名句。这些句子开创了我国悲秋的传统。后来宋玉《九辩》一开篇就感叹道:“悲哉秋之为气也!”无疑是受了屈原的深刻影响的。
楚辞作品中雨出现得较少,除去上面《大司命》中的例子,还有《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涉江》:“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凄冷、幽晦的,在诗歌艺术上比较直白,没有了“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那种深沉蕴藉的韵致。可以说,在楚辞中,雨是并不出色的,与风相比,只能算配角。
战国末期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用凛冽的劲风来衬托壮士一去不回的悲壮情怀,虽然只有短短两句,却极具冲击力。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用风来烘托英雄之气。
先秦文学中的风雨,才刚刚开了一个头,好风好雨还在后头呢。
《诗经》赏析3
《诗经》是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囊括了很多的诗歌。下面我们就《子衿》原文赏析。
子衿
作者:佚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①子:男子的美称。
②衿:衣领。
③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④宁:难道。
⑤嗣,通“贻”,音yí,给、寄的意思。
⑥嗣音:传音讯。
⑦挑达:音táo tà,独自来回走动。
⑧城阙:城门楼。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 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 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 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了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为受到阻碍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待恋人过来这里相会,可是望穿秋水,都不见人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的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什么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为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一共只有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我们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男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了无限想像,此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那句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之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此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诗经》赏析4
国风·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整体赏析
此诗作者在写法上采用了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方式,因此这首诗具有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哪,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
其实,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此诗所提供的具象,表现出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充满失望的呼号,就好像后世诗人”陈子昂吟出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心中所怀的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
名家点评
宋代李樗、黄櫄《毛诗李黄集解》卷八:“盖自幽王驯致至此。其诗日此何人哉。无所归咎也,亦不必如此诗言此何人哉。盖言含蓄之辞。亦不必谓之无所归咎。此盖周大夫不欲指斥其人也。”
宋代朱熹《诗集传》“黍之离离,与稷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既叹时人莫识己意,又伤所以致此者,果何人哉?追怨之深也。”“稷穗下垂如心之醉,所以起兴。”“稷之实,如心之噎,故以起兴。”
元代刘玉汝《诗缵绪》卷五:“然诗之兴。有随所见相因,而及不必同时所真见者,如此,诗因苗以及穗因穗以及实。因苗以兴心摇。因穗以兴心醉。因实以兴心噎。由浅而深,循次而进。又或因见实而追言苗穗,皆不必同时所真见……此乃作诗托兴之一体也。”
明代万时华《诗经偶笺》卷三:“且于谓我心忧,谓我何求处,俱有含蓄。……不须点破宫室宗庙。彼何人哉。不斥其人,而追怨之意,更楚而深矣。”
明代贺贻孙《诗触》卷一:“此诗妙在感慨无端,不露正意。”
清代姜炳璋《诗序补义》卷六:“全诗未尝及宗庙宫室,并未及宗周。序者明白指出用一闵字,其一副如醉,如噎之情,千古如见。”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此专以描摹虚神擅长,凭吊诗中绝唱也。”
《诗经》赏析5
原文:
伐柯
伐柯如何?
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
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译文:
怎么砍伐斧子柄?没有斧子砍不成。怎么迎娶那妻子?没有媒人娶不成。
砍斧柄啊砍斧柄,这个规则在近前。要想见那姑娘面,摆好食具设酒宴。
注释:
1、伐柯:砍取做斧柄的木料。《说文解字》:柯,斧柄也;伐,击也,从人,持戈。
2、匪:同“非”。克:能。
3、取:通“娶”。
4、则:原则、方法。此处指按一定方法才能砍伐到斧子柄。
5、觏(gòu):通“遘”,遇见。
6、笾(biān)豆有践:在古时家庭或社会举办盛大喜庆活动时,用笾豆等器皿,放满食品,整齐地排列于活动场所,叫做笾豆有践。此处指迎亲礼仪有条不紊。笾,竹编礼器,盛果脯用。豆,木制、金属制或陶制的器皿,盛放腌制食物、酱类。
赏析:
《国风·豳风·伐柯》是首男子新婚燕尔时所唱的歌,描述了他婚姻的美满。首章明白告诉读者:媒妁是使两人好合的人。男女双方的结合,要有媒人从中料理,婚姻才得以成功。作者说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其道理就像做个斧柄那样简单明白,兴中有比,比喻浅显易懂。
诗的第二章赞美了新婚的妻子,但奇怪的是,一不赞其年轻貌美,二不言其和顺温柔,独独说“笾豆有践”,赞赏其善于料理祭祀宴飨事宜。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男子很兴奋地看到,他的新婚妻子料理宴席祭祀有经验。封建社会里,娶妻是以祖宗“血食”、延绵家族为目的,因而理想的女人不是貌美、健康,能生儿育女,而是能够辅佐宴飨祭祀。“椒聊之实,蕃衍盈升。”“椒聊之实,蕃衍盈掬。”(《国风·唐风·椒聊》)暗示这位女子的外貌,是一个多子多孙的美女子。
诗中的男主人公满心欢喜因为娶这样的女子为妻。他郑重提出“笾豆有践”这一点并因此而满心欢喜,宣布其婚姻的美满。认为只有懂得笾豆之事,才真正“宜其室家”。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了封建的伦理观念、宗法观念已经渗透到婚姻生活中,成为衡量爱情是否美满的准则了。
此诗从语义上分析,有两重意义,一是文本的表层语义,二是作为引申隐喻的深层语义。
从文本语义来说,《伐柯》以砍伐一支合适的斧头柄子作比喻,说男子找一个心目中的妻子,如斧头找一支合适的柄子一般,要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也要有媒人、迎亲礼等基本的安排。男子心中的得意,情绪的兴奋,都凝聚在这首自得自悦的欢歌中。在古代诗歌中,常以谐音示意。“斧”字谐“夫”字,柄子配斧头,喻妻子配丈夫。诗中所说“匪媒不得”“笾豆有践”,也是具体地写出古时娶妻的过程:媒人两家介绍牵线,最后双方同意,办了隆重的迎亲礼仪,妻子过门来。这是中国古代喜庆民俗的场景,也表示中国人对婚姻大事的严肃重视。
从引伸隐喻义来说,重点落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这两句诗上。此处的伐柯,已经不是丈夫找妻子那样狭义的比喻,而是广义地比喻两种事物的协调关系:砍伐树枝做斧头柄,有斧与柄的协调关系;做其他事情,也有两方面的.协调关系。要协调两方面的关系做到好的柄子配上好的斧头,那就不能背离基本的原则方法(“其则不远”)。如果砍下的枝条歪七扭八,过粗或过细,都不能插进斧头眼中,成为适手的斧柄。砍取斧柄,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那么,协调一件事物或一种活动的双方,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从具象的斧与柄的关系,上升到抽象的一体两面的关系,这个比喻就有了广泛的意蕴,启示了一个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按一定原则才能协调。后人常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来表示有原则的协调关系,来引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就是从广义的比喻性来理解这两句诗的。
这首诗还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一方面强调“匪斧不克”、“匪媒不得”,因为运动变化需要一个中介,所谓“自内出者无匹不行”,或如阳明子所言“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心外求理,“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自身,外面的中介只是“应”,“感”才是运动变化的主宰,或云“自外至者无主不止”。整首诗是在阐述《易传》“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道理,前半部分说“无平不陂”,后半部分说“无往不复”。
此诗歌者采取了设问的方式,从最浅显的比喻入手,言简意赅,形象鲜明,把娶妻必须行媒的道理说得很明确、很具体,给人一种不可置疑的印象。诗意单纯明朗,语言朴素自然。在一问一答的陈述中,歌者那喜形于色的情态也跃然纸上。由于此诗说到娶妻要有媒妁之言,再加上“伐柯”的比喻朴素明朗,浅显易懂,后世遂以“伐柯”“伐柯人”称作媒人,称替人做媒为“作伐”“伐柯”“执柯”。
《诗经》赏析6
君子阳阳
作者:佚名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注释 ①阳阳:得意的样子。②簧:古时的一种吹奏乐器③由:同 “游”房:同“放”。由房,游乐 ④只、且: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⑤陶陶:快乐的样子。⑥纛:(dao)羽毛做成的舞具。⑦敖:同 “邀”。由敖:游遨。
译文夫君得意喜洋洋,
左手拿簧高声唱。
右手招我去游乐,
尽情欢爱真快乐。
夫君快乐乐陶陶,
左手拿羽把舞跳。
右手招我去游玩,
尽情欢爱真快乐。
赏析
按余冠英的说法,这是一首描写歌舞晚会场面的小诗,只有欢乐而已,没有多深的政治意义。
在一个贵族欢宴的场合,有一个身份高贵的青年男子,在中央为大家起舞助兴。只见他一幅少年得志、得意洋洋之态,边舞蹈边吹奏笙竽之类乐器,人们欢呼雷动。他得意之际,便左手执定乐器,右手来招呼诗人与他协奏《由房》之乐。受这种氛感染,人人都能感到无比欢欣快乐。接着写这位男子狂欢之余,放下乐器,开始跳起舞来,其乐陶陶,令人陶醉。他左手执定羽旄,右手招诗人与他共舞《由敖》之曲。场面欢畅淋漓。
诗共二章,摄取了两组歌舞的画面,一是奏“由房”、一是舞“由敖”。“由房”可能是“由庚”、“由仪”一类的笙乐,属房中之乐。胡承珙《毛诗后笺》:“由房者,房中,对庙朝言之。人君燕息时所奏之乐,非庙朝之乐,故曰房中。”而“由敖”可能即骜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敖,疑当读为骜夏之骜, 《周官·钟师》:奏九夏,其九为骜夏。”今天已不知两舞曲的内容,但从君子(舞师)“阳阳”、“陶陶”等神情上看,当是两支欢快的舞乐。“其乐只且”恰恰说明其乐之甚。“只”,韩诗作“旨”;《诗三家义集疏》:“旨本训美,乐旨,犹言乐之美者,意为乐甚。”
诗的格调流美。所演奏的是房中宴乐,乐曲比较轻快,而演奏者本人也自得其乐,《程子遗书):“阳阳,自得。陶陶,自乐之状。皆不任忧责,全身自乐而已。”想见舞师与乐工是乐在其中。诗人为乐工,故诗中“我”在描写歌舞场面时也就比较轻快这与《王风》其他篇章那种苍凉的风格迥然不同。
如果按朱熹的解释,此诗写夫妻歌舞为乐。丈夫邀请妻子一起跳舞,由妻子唱出来,表现了他们自得自乐、欢畅无比的情绪。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写夫妻恩爱、歌舞自娱的情形并不多,多的是征夫愁弃妇怨。因为这样做,至少要这样一些前提:两个人情深意笃,有较高的修养和情趣,以及拥有较多的闲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夫妻,大字不识的衣夫,恐怕难以歌舞自娱。由此可以推断,此诗的主人公大概应是殷实人家,或是已经衰落了的世家子弟。这也容易让人想到,闲暇是人们自娱自乐、吟诗作画、游山玩水的重要前提。整日为生计而忙碌的人,不会有此雅兴。
《诗经》赏析7
周颂·清庙
先秦:佚名
於穆清庙,肃雍显相。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美哉清静宗庙中,助祭高贵又雍容。
众士祭祀排成行,文王美德记心中。
遥对文王在天灵,奔走在庙步不停。
光辉显耀后人承,仰慕之情永无穷。
注释
⑴於(wū):赞叹词,犹如现代汉语的“啊”。穆:庄严、壮美。清庙:清静的宗庙。
⑵肃雝(yōng):庄重而和顺的样子。显:高贵显赫。相:助祭的人,此指助祭的公卿诸侯。
⑶济济:众多。多士:指祭祀时承担各种职事的官吏。
⑷秉:秉承,操持。文之德:周文王的德行。
⑸对越:犹“对扬”,对是报答,扬是颂扬。在天:指周文王的在天之灵。
⑹骏:敏捷、迅速。
⑺不(pī):通“丕”,大。承(zhēng):借为“烝”,美盛。
⑻射(yì):借为“斁”,厌弃。斯:语气词。
鉴赏
“诗”有“四始”,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具体提出来的。他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他的话不一定可靠,而“四始”云云,据说又是来自鲁诗之说。而作为毛诗学说思想体系的《毛诗序》,却又仅仅把风、小雅、大雅和颂四种诗类作为“四始”。其实,自古以来虽然都讲“四始”,而他们的说法又是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的。他们重视“四始”,实际代表了他们对整部《诗经》编辑思想体系的根本看法。按照毛诗的观点,整部《诗经》,都是反映和表现王道教化的,所以郑玄笺说:“‘始’者,王道兴衰之所由。”因此,每类诗的第一篇,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根据毛诗的解释,司马迁所说的四篇“始诗”都是赞“文王之道”、颂“文王之德”的。周文王姬昌,在殷商末期为西伯,在位五十年,“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阴行善”,招贤纳士,致使吕尚、鬻熊、辛甲等贤士来归,并先后伐犬戎、密须、黎国、邘及崇侯虎,自岐下徙都于丰,作丰邑,奠定了周部族进一步壮大的雄厚的基础。(见《史记·周本纪》)他在世时,虽然没有实现灭殷立周、统一中原的宏愿,但他的“善理国政”,却使周部族向外显示了信誉和声威,为他儿子周武王姬发的伐纣兴国铺平了道路。所以,在周人心目中,他始终是一位威德普被、神圣而不可超越的开国贤君。《诗经》中很多诗篇歌颂、赞美他,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礼记·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升歌《清庙》。”《礼记·祭统》:“夫人尝禘,升歌《清庙》,……此天子之乐也。”《礼记·孔子燕居》:“大飨,……两君相见,升歌《清庙》。”《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登歌《清庙》。”可见,它的意义已不只是歌颂和祭祀周文王本人了。
然而,这篇“颂始”,到底是叙写的什么内容,历代的《诗经》学者的看法并不是一致的。毛诗和鲁诗认为是祭祀文王,咏文王之德。而《尚书·洛诰》以为是合祭周文王、周武王时用的歌舞辞,是周人“追祖文王而宗武王”的表现。可是郑玄笺提出清庙乃“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庙也”,文王只是“天德清明”的象征而已。于是也就有人认为《清庙》只是“周王祭祀宗庙祖先所唱的乐歌”(高亨《诗经今注》),并不一定是专指文王。不过,从“四始”的特点来看,说是祭祀文王的乐歌,还是比较有道理的。
《诗经》赏析8
原文:
猗嗟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
抑若扬兮,美目扬兮。
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
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
舞则选兮,射则贯兮。
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译文:
这人长得真漂亮,身材高大又颀长。前额方正容颜好,双目有神多明亮。进退奔走动作巧,射技实在太精良。
这人长得真精神,眼睛美丽又清明。一切仪式已完成,终日射靶不曾停。箭无虚发中靶心,真是我的好外甥。
这人长得真英俊,眉清目秀闪柔光。舞姿端正节奏强,箭出穿靶不空放。四箭同中靶中央,抵御外患有力量!
赏析:
这首诗以赞叹的口吻,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位少年射手的形象。此诗每章均以“猗嗟”发端。按“猗嗟”为叹美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或“啊呀”。用这种叹美词语开头的诗句,具有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提醒读者注意诗人所要赞美的人或事。它在描写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时,起到一种渲染烘托的`作用。
在赞颂少年形象之美时,突出他身体强壮的特点。诗一开头就写道:“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昌”,粗壮结实之谓;“颀”和“长”乃高大之谓。这位长得高大、粗壮、结实的少年成为一名优秀射手,是毫不足怪的。
在赞颂少年形象时,还突出其面部特征,尤其眼睛的描写细致入微。赞美他“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三句诗中的“扬”“清”“婉”,都是刻画他目光明亮,炯炯有神。因为明亮的目光,是一位优秀射手所必不可少的生理条件。
除以上两个方面外,还赞美他“巧趋跄兮”,步履矫健,走起路来速度甚快。还赞美他“舞则选兮”,身体灵活,动作优美。这些也是一位优秀射手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
诗中对形象的赞颂,是为赞美他的射箭技术服务的。假若这位少年没有以上所描写的身体素质,他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位优秀射手了。
诗的第一章以“射则臧兮”一句总括他的射技之精。第二章则以“终日射侯”一语,赞美少年的勤学苦练精神;以“不出正兮”一语赞美他的射则必中的技艺。第三章以“射则贯兮”赞美他的连射技术。这种连射不是两箭、三箭的重复入孔,而是“四矢反兮”,连续四矢射中一的,是一位百发百中的射手了。至此,这位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均描写得栩栩如生了。具有这种高超射技的少年,自然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以御乱兮”一语,是全诗的结束,也是对他的总体评价。
诗中不仅描写了射手身体强壮、仪表俊美,特别之处是用“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样婉约的词汇来形容射手顾盼流动的目光,致使这个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此诗成为描写男性美的杰出之作。
《诗经》赏析9
诗经葛生赏析1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蒙:覆盖。蔹:音敛,野葡萄
予美:我的好人
蔓:音万
粲、烂:灿烂
百岁之后:代指死。
其居、其室:亡夫的墓穴
《葛生》也是一首悼念死去的亲人的'作品,至于所悼是亡夫,或者亡妻都可。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 ,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诗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出生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
诗经葛生赏析2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注释
①蒙;缠绕。楚荆条。②蔹(lian)草名,即白蔹。③予美: 指所爱的人。④域:坟地。(5)角枕:有四个硕的枕头,敛尸所用。粲: 色彩鲜明。(6)锦衾:锦锻褥子,裹尸用。烂:色彩鲜明。(7)居:指 坟墓。(8)室:指墓穴。
译文
葛藤缠绕着荆树,
蔹草蔓延上山野。
我的爱人葬在此,
荒郊野岭谁同住?
葛藤缠绕着枣树,
蔹草蔓延遍坟地。
我的爱人葬在此,
荒郊野外滩同息?
角枕颜色光灿灿,
锦被鲜艳亮闪闪。
我的爱人葬在此,
荒郊野外独特已.
夏日炎炎日子长,
冬夜漫漫寒难耐。
待到百年身后时,
同归到你墓室中。
冬夜漫漫寒难耐,
夏日炎炎日子长。
待到百年身后时,
同归到你墓穴中。
赏析
这是迄令我们见到的最早的悼亡诗。对已亡者的不绝哀思,深切各念,在诗中表现无遗。
睹物使人伤感,悼亡更让人悲励欲绝。谁都明白死人不可复生,正如死亡本身是人生无法超越的大限一样。然而,死者生前留下的一切,在心灵之中是那么清晰,那么深刻,那么刻骨铭心,以至让人无论如何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
最无情、最冷酷的恰恰在于:铁一般无可更改和挽回的事实就在眼前,迫使你必须违背自己的意愿它面这冷酷的事实,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事实与意愿的尖锐冲突让人捶胸顿足,悲天怆比,撕肝裂肺。
最是悲伦悼亡时。只有在这时,我们才会真切感悟到生命的可贵,余清的难得,时光的无情,内心真诚的忏悔。这份真挚虔诚,足以感天动地,惊泣鬼神。我们会为自己平时的哪怕极微小的过失、伤害而后悔,为平时的.不周到、不细致、不体贴而遗憾,为种种的失职而自责。
在悼亡故人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也在清洗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净化和升华,仿佛让自己变成了圣徒似的。人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悼亡者而言,悼亡之时,其心也善,其魂也洁。我们从亡者身上照见自己,自动剖析自己,去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去思索对死亡的超越。
《诗经》赏析10
原文:
东门之池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
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
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译文:
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沤麻塘。美丽善良三姑娘,可以和她相对唱。
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沤纻塘。美丽善良三姑娘,可以聊天话家常。
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浸纻塘。美丽善良三姑娘,可以和她诉衷肠。
注释:
1.池:护城河。一说水池。
2.沤(òu):长时间用水浸泡。纺麻之前先用水将其泡软,才能剥下麻皮,用以织麻布。
3.淑:善,美。一作“叔”,指排行第三。姬:周之姓。一说是古代对妇女的美称。
4.晤(wù)歌:用歌声互相唱和,即对歌。
5.纻(zhù):同“苎”,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含纤维质,可做绳,可织布。
6.晤语:对话。
7.菅(jiān):菅草。芦荻一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浸渍剥取后可以编草鞋。
赏析:
这是一首欢快的劳动对歌。可以想像,这种场面,时至今日,还屡见不鲜。沤麻的水,是有相当强烈的臭味的。长久浸泡的麻,从水中捞出,洗去泡出的浆液,剥离麻皮,是一种相当艰苦的劳动。但是,在这艰苦的劳动中,小伙子能和自己钟爱的姑娘在一起,又说又唱,心情就大不同了。艰苦的劳动变成温馨的相聚,歌声充满欢乐之情。
全诗三章十二句,其实只是一个意思,一章已经把全部意思包容了。二、三章只是复沓。而复沓,相同或相近意义的字语反复吟唱,正是中国民歌传统的语言形式。这种反复吟唱,既表现劳动青年感情的纯朴强烈,又以复沓的手段加强诗歌的主题。这种方式,一直沿用到现代。如果说变化,三章只换三个字,一个沤的对象不只是麻,还有苎麻菅草;一个是晤的形式变了,还有言来语去。这说明随着劳动过程的延续,爱情的温度也在渐渐提升。
诗以浸泡麻起兴,不仅写明情感发生的地点,也暗示了情感在交流中的加深,麻可泡软,正意味情意的深厚,而根本的还在于两人可以相“晤”,有情感的'相互对话的基础。
大麻、纻麻经过揉洗梳理之后,得到比较长而耐磨的纤维,成为古时人们衣料的主要原料,织成麻布,裁制衣服。白色麻布制成的衣服,不加彩饰,叫深衣,是诸侯、大夫、士日常所穿;洗漂不白,保留麻色的粗麻布,就是劳动者的衣料。因此,每年种植、浸洗、梳理大麻、芝麻,是春秋前后很长历史时期农村主要劳动内容之一。
《诗经》赏析11
[先秦]诗经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旂。其旂茷茷,鸾声哕哕。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思乐泮水,薄采其藻。鲁侯戾止,其马蹻蹻。其马蹻蹻,其音昭昭。载色载笑,匪怒伊教。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既饮旨酒,永锡难老。顺彼长道,屈此群丑。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
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桓桓于征,狄彼东南。烝烝皇皇,不吴不扬。不告于讻,在泮献功。
角弓其觩。束矢其搜。戎车孔博。徒御无斁。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尔犹,淮夷卒获。
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注释:
【1】泮(pàn)水:水名。戴震《毛郑诗考证》:“泮水出曲阜县治,西流至兖州府城,东入泗。《通典》云:‘兖州泗水县有泮水。’是也。”
【2】思:发语词。
【3】薄:语助词,无义。
【4】芹:水中的一种植物,即水芹菜。
【5】戾:临。
【6】止:语尾助词。
【7】言:语助词,无义。
【8】旂(qí):绘有龙形图案的旗帜。
【9】茷(pèi)茷:飘扬貌。
【10】鸾:通“銮”,古代的车铃。
【11】哕(huì)哕:铃和鸣声。
【12】无小无大:指随从官员职位不分大小尊卑。
【13】公:鲁公,亦指诗中的鲁侯。
【14】迈:行走。
【15】藻:水中植物名。
【16】蹻(jué)蹻:马强壮貌。
【17】昭昭:指声音洪亮。
【18】色:指容颜和蔼。
【19】伊:语助词,无义。
【20】茆(mǎo):即今言莼菜。
【21】旨酒:美酒。
【22】锡:同“赐”,此句相当于“万寿无疆”意。
【23】道:指礼仪制度等。
【24】丑:恶,指淮夷。
【25】穆穆:举止庄重貌。
【26】敬:努力。
【27】允:信,确实。
【28】昭假:犹“登遐”,升天。
【29】烈:同“列”,列祖,指周公旦、鲁公伯禽。
【30】孝:同“效”。
【31】祜(hù):福。
【32】明明:同“勉勉”。
【33】淮夷:淮水流域不受周王室控制的民族。
【34】攸:乃。
【35】矫矫:勇武貌。
【36】馘(guó):古代为计算杀敌人数以论功行赏而割下的敌尸左耳。
【37】淑:善。
【38】皋陶(yáo):相传尧时负责刑狱的官。
【39】桓桓:威武貌。
【40】狄:同“剔”,除。
【41】烝(zhēng)烝皇皇:众多盛大貌。
【42】吴:喧哗。
【43】扬:高声。
【44】讻(xiōng):讼,指因争功而产生的互诉。
【45】角弓:两端镶有兽角的弓。
【46】觩(qiú):弯曲貌。
【47】束矢:五十支一捆的箭。
【48】搜:多。
【49】孔:很。
【50】博:宽大。
【51】徒:徒步行走,指步兵。
【52】御:驾御马车,指战车上的武士。
【53】斁(yì):厌倦。
【54】淑:顺。
【55】逆:违。此句指鲁国军队。
【56】式:语助词。无义。
【57】固:坚定。
【58】犹:借为“猷”,谋。
【59】获:克。
【60】鸮(xiāo):鸟名,即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
【61】怀:归,此处为回答意。
【62】憬(jǐng):觉悟。
【63】琛(chēn):珍宝。
【64】元龟:大龟。
【65】象齿:象牙。
【66】赂(lù):通“璐”,美玉。
作品赏析:
此诗的主题,《毛诗序》曰:“颂僖公能修泮宫也。”朱熹《诗集传》曰:“此饮于泮宫而颂祷之辞也。”方玉润《诗经原始》曰:“受俘泮宫也。”此诗写受俘泮宫,颂美鲁僖公能修文德。
此诗前三章叙述鲁侯前往泮水的情况,每章以“思乐泮水”起句,作者强调由于鲁侯光临而产生的快乐心情。“采芹”、“采藻”、“采茆”是为祭祀作准备,芹、藻、茆皆用于祭祀,《周礼·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实……茆菹麇臡……加豆之实,芹菹兔醢……”《召南·采苹》也有采藻用于“宗室牖下”,皆为明证。第一章没有正面写鲁侯,写的`是旗帜飘扬,銮声起伏,随从者众多,为烘托鲁侯出现而制造的一种热闹的气氛和尊严的声势。第二章直接写鲁侯来临的情况,他的乘马非常健壮,他的声音非常嘹亮,他的面容和蔼而带微笑,他不是生气而是在教导自己的臣民,从服乘、态度体现出君主的特别身份。第三章突出“在泮饮酒”,并以歌颂鲁侯的功德,一方面祝福他“永锡难老”,万寿无疆;另一方面则说明这是凯旋饮至,表明鲁侯征服淮夷的功绩。
第四、五两章颂美鲁侯的德性。前一章主要写文治。鲁侯举止庄重,神情肃穆,因此成为臣民仰望的准则。因为是“告庙”,诗人对庙貌而想先人,鲁国的先祖周公旦、鲁公伯禽既有文治又有武功,僖公凯旋饮至,正是对先祖的继承,是效法前人的结果。后一章主要写武功。作泮宫本属文治,却是成就武功的保证,鲁侯虽不必亲上战场,因为修明德性,恢复旧制,所以使将士们在战争中赢得了胜利。他们在泮水献上斩获的敌人左耳,并能精细详明地审讯敌人,献上活捉的俘虏。
第六、七两章写征伐淮夷的鲁国军队。前一章是写出征获胜,武士能发扬推广鲁侯的仁德之心,尽管战争是残酷的,但在鲁人看来,这是对敌人的驯化,是符合仁德的。回到泮水,将士献功,没有人为争功而冲突,写的是武功,但文治自在其中。后一章写军队获胜后情况,武器极精,师徒甚众,虽克敌有功,但士无骄悍,又纪律严明,不为暴虐,“孔淑不逆”,所以败者怀德,淮夷卒获。
最后一章写淮夷——被征服者,以鸮为兴,引出下文。鸮,即猫头鹰,为恶鸟,比喻恶人,但它飞落泮林,食我桑椹,怀我好音。所以淮夷感悟,前来归顺,贡献珍宝。
刘瑾谓此诗“言不无过实,要当为颂祷之溢辞也”(吴闿生《诗义会通》引),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夸饰》篇特将末章首四句“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椹,怀我好音”作为修辞夸饰的例证之一,说明此篇的夸耀很有些过当,读者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
《诗经》赏析12
【概要】女子表达坚贞的爱情,抱怨母亲不体谅。
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为我仪。之死矢靡他。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汎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为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注释】
01、汎:泛
02、中河:河中
03、髧(Dan):头发下垂的样子
04、髦(Mao):古时未成年男子的.发式,即前额头发长齐眉毛,两边分别扎成辫子,称两髦。
05、仪、特:配偶。仪通偶
06、之:到
07、矢:誓
08、靡他:无他心
09、慝(Te):忒,改变
10、母也天只:母亲啊,苍天啊。只,语气助词 11、谅:体谅
《诗经》赏析13
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赏析: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有关《采薇》这一首诗的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据毛序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实,真正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它曾经如此真切细微地属于一个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属于每一个人。所以,纵然这首诗背后的那一场战争的烽烟早已在历史里淡去,而这首由戍边战士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却依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己的生命里,让人们在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对《采薇》,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
《诗经》赏析14
原文: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注释:
【1】明明:光采夺目的样子。
【2】在下:指人间。
【3】赫赫:明亮显著的样子。
【4】在上:指天上。
【5】忱:信任。
【6】斯:句末助词。
【7】易:轻率怠慢。
【8】维:犹“为”。
【9】位:同“立”。
【10】适(dí):借作“嫡”,嫡子。殷嫡,指纣王。《史记·殷本纪》:“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11】挟:控制、占有。
【12】四方:天下。
【13】挚:古诸侯国名,故址在今河南汝南一带,任姓。
【14】仲:指次女。挚仲,即太任,王季之妻,文王之母。
【15】自:来自。挚国之后裔,为殷商的臣子,故说太任“自彼殷商”。
【16】嫔(pín):妇,指做媳妇。
【17】京:周京。周部族后稷十三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自豳迁于岐(今陕西岐山一带),其地名周。其子王季(季历)于此地建都城。
【18】乃:就。
【19】及:与。
【20】维德之行:犹曰“维德是行”,只做有德行的事情。
【21】大:同“太”。
【22】有身:有孕。
【23】文王:姬昌,殷纣时为西伯(西方诸侯),又称西伯昌.为周武王姬发之父,父子共举灭纣大业。
【24】翼翼:恭敬谨慎的样子。
【25】昭:借作“劭”,勤勉。
【26】事:服事、侍奉。
【27】聿:犹“乃”,就。
【28】怀:徕,招来。
【29】厥:犹“其”,他、他的。
【30】回:邪僻。
【31】受:承受、享有。
【32】方:大。此言文王做了周国国主。
【33】监:明察。
【34】在下:指文王的德业。
【35】初载:初始,指年青时。
【36】作:成。
【37】合:婚配。
【38】洽(hé):水名,源出陕西合阳县,东南流入黄河,现称金水河。
【39】阳:河北面。
【40】渭:水名,黄河最大的支流,源于甘肃渭源县,经陕西,于潼关流入黄河。
【41】涘(sì):水边。
【42】嘉:美好,高兴。
【43】止:语末助词。一说止为“礼”,嘉止,即嘉礼,指婚礼。
【44】大邦:指殷商。
【45】子:未嫁的女子。
【46】伣(qiàn):如,好比。
【47】天之妹:天上的美女。
【48】文:占卜的文辞。
【49】梁:桥。此指连船为浮桥,以便渡渭水迎亲。
【50】不:通“丕”,大。
【51】光:荣光,荣耀。
【52】缵(zuǎn):续。
【53】莘(shēn):国名,在今陕西合阳县一带。姒姓。文王又娶莘国之女,故称太姒。
【54】长子:指伯邑考。
【55】行:离去,指死亡。伯邑考早年为殷纣王杀害。
【56】笃:厚,指天降厚恩。一说为发语词。
【57】保右:即“保佑”。
【58】命:命令。
【59】尔:犹“之”,指武王姬发。
【60】燮(xí):读为“袭”。袭伐,即袭击讨伐。
【61】会(kuài):借作“旝”,军旗。其会如林,极言殷商军队之多。
【62】矢:同“誓”,誓师。
【63】牧野:地名,在今河南淇县一带,距商都朝歌七十余里。
【64】予:我、我们,作者自指周王朝。
【65】侯:乃、才。
【66】兴:兴盛、胜利。
【67】临:监临。
【68】女:同“汝”,指周武王率领的将士。
【69】无:同“勿”。
【70】贰:同“二”。
【71】檀(tán)车:用檀木造的兵车。
【72】驷(sì)騵(yuán):四匹赤毛白腹的驾辕骏马。
【73】彭彭:强壮有力的样子。
【74】师:官名,又称太师。
【75】尚父:指姜太公。姜太公,周朝东海人,本姓姜,其先封于吕,因姓吕。名尚,字子牙。年老隐钓于渭水之上,文王访得,载与俱归,立为师,又号太公望,辅佐文王、武王灭纣。
【76】时:是。
【77】鹰扬:如雄鹰飞扬,言其奋发勇猛。
【78】凉:辅佐。《韩诗》作“亮”。
【79】肆伐:意同前文之“燮伐”。
【80】会朝(zhāo):会战的'早晨。一说黎明。
赏析:
此诗与《大雅·生民》《大雅·公刘》《大雅·緜》《大雅·皇矣》《大雅·文王》诸篇相联缀,俨然形成一组开国史诗。从始祖后稷诞生、经营农业,公刘迁豳,太王(古公亶父)迁岐,王季继续发展,文王伐密、伐崇,直到武王克商灭纣,可以说是把每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写到了,所以研究者多把它们看作一组周国史诗,只是《诗经》的编者没有把它们按世次编辑在一起,而打乱次序分编在各处。朱熹说它和《大雅·文王》那篇一样,“追述文王之德,明周家所以受命而代商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其实此诗很难看出是周公所作,也很难看出有警戒成王的意思。总观这组六篇诗文,不过是周王朝统治者为歌颂祖先功德,追述开国历史的显赫罢了。
全诗八章。历代各家的分章稍有不同,这里是根据诗意确立的。第一、二、四、七章章六句,第三、五、六、八章章八句。排列起来,颇有参差错落之美。
首章先从赞叹皇天伟大、天命难测说起,以引出殷命将亡、周命将兴,是全诗的总纲。次章即歌颂王季娶了太任,推行德政。三章写文王降生,承受天命,因而“以受方国”。四章又说文王“天作之合”,得配佳偶。五章即写他于渭水之滨迎娶殷商帝乙之妹。六章说文王又娶太姒,生下武王。武王受天命而“燮伐大商”,与首章遥相照应。七章写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敌军虽盛,而武王斗志更坚。最后一章写牧野之战的盛大,武王在姜尚辅佐之下一举灭殷。全诗时序井然,层次清楚,俨然是王季、文王、武王三代的发展史。
诗篇以“天命所佑”为中心思想,以王季、文王、武王三代相继为基本线索,集中突现了周部族这三代祖先的盛德。其中,武王灭商,是此诗最集中、最突出要表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写王季、太任、文王、太姒,不过是说明周家奕世积功累仁,天命所佑,所以武王才克商代殷而立天下。所以,诗人著笔,历述婚媾,皆天作之合,圣德相配。武王克商,也是上应天命、中承祖德、下合四方的。因此,尽管诗意变幻不已,其中心意旨是非常清楚的。全诗虽然笼罩着祀神的宗教气氛和君权神授的神学色彩,其内在的历史真实性一面,还是有认识价值的。
这是一首叙事诗,但它并不平铺直叙地叙事。文王两次迎亲的描述,生动具体;牧野之战的描绘,更显得有声有色。“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一连三个排比句子,真可谓把战争的威严、紧迫的气势给和盘托出了。“殷商之旅,其会如林”,虽然写出了敌军之盛,但相比之下,武王的三句誓师,更显得坚强和有力。“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虽然仅仅描写了一句,也似乎让人看到了姜太公的雄武英姿。至于它有详有略、前呼后应的表现手法,更使诗篇避免了平铺、呆板和单调,给人以跌宕起伏、气势恢宏而重点突出的感觉。这些,在艺术上都是可取的。诗中的“小心翼翼”、“天作之合”等句也早已成为著名的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有很强的活力。
《诗经》赏析15
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 茂盛的样子 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
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达到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
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达到的。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理想。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诗经》赏析】相关文章:
《诗经》赏析05-27
诗经蒹葭赏析_诗经关雎赏析04-16
诗经绿衣赏析 诗经绿衣内容赏析04-17
诗经七氓赏析诗经中氓赏析04-16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04-17
诗经小星赏析02-21
诗经月出的赏析02-22
《诗经》诗词赏析03-06
《诗经·日月》赏析03-20
狡童诗经赏析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