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孝经> 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

时间:2024-06-24 10:33:12 孝经 我要投稿

[经典]孝经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孝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1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假期我很荣幸拜读了孔老夫子的神圣著作—————《孝经》,它是中国儒家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的文明。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身有伤怡亲忧”告诫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若有伤害,父母会担心,行孝第一步要保护自己、爱惜好自己。我们要像孔老先生一样,时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保护、爱惜自己,珍惜父母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机会;要感激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一副容颜、一个躯体、一颗心灵。然而,好多人却不满足,不满足自己的容颜,羞涩闭门不出,想尽办法改变自己的容颜;不满足自己的身材,矮的想尽办法把自己变高,胖的想尽办法减肥;还有那么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这样不爱惜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如何谈孝父母呢?

  “夫孝,始于侍亲”孝最基本的就是供养父母,给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质保障,至少不要让父母跟着我们受冻挨饿。但是,转眼看看现在,我们都已经二十多岁了,又有几个人可以拍着自己的胸膛说:“我已经不再需要父母的帮助了”,“我每个月还可以给父母存一些钱”又有几家父母闲居在家里,享受着子女的孝行呢?恐怕大多数父母仍在辛勤的劳作,仍在流汗、流血。甚至现在社会上还出现了一群新人类——啃老族,他们从小吃父母的,喝父母的,长大了还在吃父母的,喝父母的,他们的孝又在何方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随着社会瞬息万变的发展,各种文化席卷而来,一些人对于“行孝”的概念理解也千差万别。有人认为只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就是行孝,有人认为只要每个月按时给父母生活费就是行孝,有些人则认为在千里之外打个电话就是行孝,更有甚者认为只要满足父母的一切要求就是行孝。其实,何为行孝?《论语》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所以,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孝”,就是以礼相待,是相互尊重,相互关照。以礼相待能够让人与人保持距离,以礼相待就不会无条件的顺从父母去作越礼之事。以礼安葬,以礼祭奠是对先人的追思,是对自身的鞭策。如果谁遇到了这样的父母留下违背于礼遗嘱,不该遵循,应按照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简而言之:孝就是要顺从父母的意愿,但是又必须是在道德和法律约束的范围之内进行,不去做逾越之事。《诗经》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双亲生养了我们,抚慰我们、养育我们、庇护我们,不厌其烦地照顾我们的成长。他们的恩德就像天空一样的浩瀚无边,我们必须要报答他们的恩德。所以,趁着还有机会,趁着我们此身未老,我们应该及时行孝。做儿女的能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多和父母说说心里话,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多从父母的角度看问题,为父母排忧解难,让父母衣食无忧,幸福地安度晚年;当父母疾病缠身,生活上丧失自理能力的时候,我们做儿女的能精心照料他们,不嫌弃父母,照顾他们是我们做儿女的应尽的责任,不要认为是一种负担。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是我们做儿女的对父母尽的最大的孝道,也是最好的行孝方式。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孟子也曾说过:“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他们所描述的是孝的更高的境界——孝顺父母,顺从父母的意愿。古语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今,我们不需要像王祥一样,赤身卧寒冰,求鲤归奉母;不需要像仲由一样,百里负米为亲食;也不需要像孟宗一样,抱竹而泣,持笋归做羹。我们能做的就是: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的意愿,父母让做的,我们努力去做,父母不让做的,我们呆着不去做,不要惹父母生气;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父母口渴了,静静的帮父母倒上一杯温水;父母累了,轻轻的擦掉父母额头上的汗珠;父母孤单了,默默的陪伴在他们身边;父母生病了,送去一次又一次的温馨的问候。这样,父母只要看到这些眼睛里面也会满含泪水;我们只要可以做到这些就很不错了,而不是让父母洗自己的衣袜,也不是坐在电视前面和父母争遥控,更不是一声不响的出去玩,而让父母为我们担忧。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做一个有孝行有德行的人,不光要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要爱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尊敬自己的父母同时,必须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孝行的人,然而,如今社会有多少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顺从,父母不让自己做的事情,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坚持去做,让父母伤心,这样的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顺从、都不孝敬,谈何尊重、爱所有的父母呢?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最高的境界乃是——修身立大志,做大事,留名于青史,以彰显父母的恩德。每一个父母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儿女成才,希望儿女能健健康康的长大,希望儿女在学校能吃好、睡好、学好。为此,他们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供我们上学、给我们买复习资料、为我们请家教,等我们长大了还为我们的婚姻、事业奔波忙碌,还为我们的子女担忧。因为不懂事,在学校经常逃课,浑浑噩噩,虚无缥缈,没有自己的志向,更没有实现志向的不懈努力,终日无所事事,不时还会违反校纪校规,让父母来学校,家长会丢尽父母的脸面,让父母为我们担心、难过。我们应该多为我们的父母想想,不要以为这些都是父母应该做的。在这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社会里,即使自己事业有所成绩,我们也要时刻想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不要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遗憾。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安享晚年。

孝经读后感2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反哺"的。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了"孝"字,这也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地。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反哺"的。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了"孝"字,这也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地系统地论述孝道,《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权威),于今已绝适合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便捷的,已可以理会这句话,当时联络多有不便,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取,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于"三年之丧",四科中十哲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过,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雕也,粪土之墙杇也"的'学生,为父母服丧三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三年,一年,这显然是弊端较多的行孝,就无须效仿了。诸如孝说,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最后也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之初,也不"崇拜偶像"的诫条,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仅是出伦道德,社会性,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孝道,毫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也适合现代社会。

  五四,虽都在提倡"尊老敬老爱老",古时"孝"与"忠"并列古代民众最讲究最看重的两大思想观念,是的微道。事实上,现代的人"孝"的观念已淡薄了。长此以往又听之任之的话,若干年后,又将是怎样?细细寻思,很有必要继承所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孝道,以使之符合当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3

  近日读到一篇报道: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在播出"我心目中的爸爸妈妈节目后。在一个月内受到500多封的来信。竟有90%的孩子表达了对父母的不满。掩卷长思,如鲠在喉。父母殚精竭虑,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岂不可悲?即使我的声音得不到真切的回应。我仍要大声呼喊:请孝敬我们的'父母,因为"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帮父母出谋划策,培养了我们睿智的头脑;帮父母干家务活,锻炼了我们健壮的身体;了解父母关心父母,使我们的心肠仁爱;体谅父母,忍让父母,使我们的心灵坚忍。

  “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我们早点注意这些看似寻常的小事,四年前那场夏令营里的较量或许是另外一个结局了。那场较量林法的大讨论,不只讨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更应讨论“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如果那些“小太阳”们能在家中从孝敬父母的小事中得锻炼,他们能在夏令营里臭态百出吗?

  四年,多少个昼夜,或许长得已经使人淡忘那个惨痛的教训:四年,弹指一挥间,或许短得还未唤醒睡熟的国人。炎黄子孙,你真的就甘心这样了吗?

  都说下个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是中国的脊梁。但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孝敬不了的人,怎能去效忠祖国母亲?更何谈为一国之栋梁,挑民族之重担?

  孝敬父母已经不只是一种家庭美德,更关系到一个人,一代人以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素质。我们岂能等闲视之!让我们再读一部孝敬之经吧!这不仅是对父母重叹德国诗人海涅之所叹:“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孝经读后感4

  据说《孝经》为孔子所作,它是中国儒家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书于秦汉时期,一向为中国历代社会所重视。《孝经》全书共18章,透过孔子与弟子曾(参)子之间的对话,精辟地阐述了儒家代表人对孝道的认识。孔子认为孝道是天然之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并提出以孝为本的治国理念。据说唐玄宗李隆基曾为此书作注,自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悉心读罢《孝经》,掩卷静思,尽管孔子对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庶人,不一样阶层的人行孝做了详尽而不一样的规定。笔者认为,孝是一个很普通的行为,孝是人类生命生存延续的一个重要环节,孝乃帝王贵族、百姓人家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孝经·庶人章》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经说上到一国之君,下到普通百姓,虽然身份地位不一样,但是,各人奉养父母应尽的孝道没有什么差别。如果有人因为身份地位的差异,而以各种理由不尽孝道,或者少尽孝道,那是绝对不允许的事情。所以,《孝经·圣治章》曰:“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纵观当今社会,这种“不爱其亲而爱他人,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的悖德悖礼之人比比皆是。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人类社会一种大公无私的大爱,这种爱大多时候只是挂在嘴上的东西,说了几千年,总是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但是,社会就是这样,总有忠心耿耿的忠烈之士,如:岳飞、文天祥、关天培、邓世昌、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等民族英雄,他们时刻想着忠于国家,报孝人民。因此,宋人范仲淹在《x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纵观当今之志士国人,能有多少人有如此之想法?忠君报国,此乃大爱,做不到尚且能够理解;孝敬父母,人间小爱,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孝敬父母本是一个在平常但是的'事情,没有什么太难做的,但是做得好的人寥寥无几。有人大发洪财,穷的只剩下钱了,可孝敬父母却分文不舍;有人高官厚禄,出进一大帮人拥着宠着,可孝敬父母却没有一点点功夫。唯独有偶的是中国的大贪官,贪财上亿元、上千万元者比比皆是,他们大多数将贪来钱财花在了二奶情妇身上,没有一个人给自我的父母买了豪宅和孝敬老人生活上。平时听那些人坐在主席台上高谈阔论,大讲特讲人间孝顺,二十四孝头头是道,子乎也者仁慈博爱,这就是中国社会道德的基本现状。道德滑坡,孝道冷淡的主要原因也就在于此。

  笔者发现《孝经》的每一章结尾,总是要用《经》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说明《孝经》与《诗经》有相通之处,它是从很平常的百姓生活中积累出来的最基本的最有人情味的东西。所以,《孝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并不陌生。对于孝道理解,笔者认为没有必要拔得太高,它无非是透过生活的点滴体现人间亲情,正所谓:细节成就伟大。这也许是“百善孝为先”依据。

  笔者自不敢说孝顺,但最起码有自我的认识。比如说:在家炒菜时,多延长三四十秒钟,尽量把菜炒烂一些,好让老人能吃得下;每顿饭做熟了,第一碗饭务必先端给老人;每一周给老人洗个热水澡,洗洗脚、剪剪指甲、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每一天早上帮行动不便的老娘梳梳头(给老娘梳头的感觉真好,笔者又感受)。每一天晚上帮老人关好窗户、拉好窗帘,早上又打开窗户、拉开窗帘;老人吃饭时系好围裙,饭后切忌要洗干净,晾干下顿吃饭时要用;老人感冒了要在第一时间赶紧给吃药;老人大多数都有便秘,要让他们吃得下,也要让他们能拉得出;老人尿裤子了,及时给换一件干净的;天气冷了,要及时给老人加上衣服;天气热了,要为老人换上单衣等等,这些基本的琐碎小事,就是孝道重要部分。另外,老人干了错事,我们也要批评他;老人执意要干不能干的危险事情,我们要及时加以制止;老人骂你不孝顺,你要乐于理解等等也就应算孝顺的一部分吧!

  做儿女的,个性是经常在老人跟前的人,常常感觉老人有一个最明显的偏心,就是他们老是惦记着不在跟前的子女,好象他们个个都比在跟前人的孝顺。他们觉得不在自我跟前的儿女在外都不容易,也需要老人的关照。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天下父母心吧!

  当今社会,在外创业,确实不易。但是,有些人总是因为工作忙为由,很少回家看望老人,动不动就是我给了多少多少钱。是的,孝敬老人确实需要钱,但钱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钱能够雇一个保姆,但买不来亲情;钱能够买来音乐,但买不来欢乐;钱能够雇人代为照顾老人,但买不来亲自孝敬父母那份真实感受。一个人当你在外感到困惑的时候,请你回到父母跟前,在父母岁月沧桑的眼睛里,你能够得到智慧的启迪;当你感到无助的时候,请你回到父母跟前,从那双皱巴巴的手上,你能够得来无穷的力量。孝顺能够使人懂得珍惜生命,孝顺会使人懂得怎样更好的应对生活,孝顺能够让你明白生命走到之后的艰难和不易啊!

  天下没有自私的父母,世上只有自私的儿女!

孝经读后感5

  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的开始是,把自己的身体保护好,不要损伤身体,比方坐姿不端,就会损害身体,就是不孝。身体虽然是自己的,但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再比方,有的同学到处乱跑,不小心掉到河里了,身体受了伤,父母最难受,你让父母难受了,你就是不孝,不是你的手疼,是父母的心疼,要比手疼的多。

  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作为一个人,必须要做到“小孝”,侍奉、照顾父母;用尊敬父母的方式,去尊敬你的`老师,同学们,长大后尊敬工作的领导,能够把天下的人都放到心里,就是“大孝”;能够全心全意为全天下的人效劳,就是“至孝”,就是圣人,是至孝之人。

  动物界,乌鸦老了,飞不动了,小鸟就会飞出去找食物回来喂给妈妈吃,连小鸟都懂的反哺,我们人难道还不如小鸟吗?孝经:孝敬父母。孝是上帝安排的,一定要孝顺父母,一定要对父母好,不要跟父母顶嘴,吵闹,。下面就来说说我是怎样,孝顺父母的吧!

孝经读后感6

  利用暑假,我阅读了曾参编著的《孝经》。我明白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正如《弟子规》教育我们的:“父母(fùmǔ)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孝为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乃至普通百姓都明白孝的重要性。周朝因为有了孝悌的.美德传承,所以一直兴盛了八百多年,周文王更是以身效仿,父亲重病在床,他衣不解带(yī bù jiě dài)的伺候父亲,给天下百姓做出了一个好的典范。受人尊敬的文化战士鲁迅,一生对母亲至爱至孝,让母亲吃饱、穿暖、住好,单独一人照顾着母亲的饮食起居,从无半句怨言。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为了治好母亲的粗脖子病和父亲的雀目病,潜心学医,翻遍大量医书,四处拜师学医,最终在他坚持不懈、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了根治这两种病的药方,而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代名医,著成了《千金方》,被世人尊称为“药王”。春秋时期的一位隐士名叫老莱子,他非常孝顺,总是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来供养双亲,甚至在自己年过古稀之后,还把两位老人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

  俗话说,我们学习国学经典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如《孝经》里所说的: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只有先做到了“事亲”,将来才能治国、平天下。而要做到“事亲”,我觉得应该要先做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担忧,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也是孝的根本。我们如今孝敬父母就要学会谅解(liàngjiě)父母,理解父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应该帮着父母做,多在闲暇时陪父母散漫步,聊聊天,多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只需这样,父母就会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的脸上就会多绽放一些笑容。

孝经读后感7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方面的很多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当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日,已能够不必理会句话,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

  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能够了。

  无论三年,还是一年,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日,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终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经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并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著社会职责,孔孟儒学提倡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能够以肯定的。对于今日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孝经读后感8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共分为18章,每一章都堪称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五千年一脉相承,无论中国的体制怎样的变幻,中国人民历经了多少的磨难,孝道,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结晶,当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间时,注定我们将来要承担这份责任。我们无法体会母亲在一天天衰老,从黑发到白发,从紧俏的皮肤到渐渐变得粗糙的脸,岁月将这份见证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脸上。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长,父母给予我们太多的爱。正是在父母无私的爱护下,我们才得以健康的成长,父母教我们学说话、学走路、学做事、学做人。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时刻在关注我们的成长,对我们的关爱无微不至,但却不图任何回报。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动物如此,那人类又怎能不孝顺自己的父母呢。

  孝是人的道德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孝敬父母最重要的,也是最基层的条件就是听他们的话,只要他们说的是对的,就一定要照着去做,因为这些话对我们多多少少都是有好处的。所谓“孝顺”,并不是必须顺从。孔夫子在《孝经》中告诉我们:孝,不是做样子,而是发自内心的对长辈真挚的感情,不是盲目听从,而是在长辈有所失误的时候,也能提出适当的建议,不是只孝敬家里的长辈,而是爱己及人,爱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能做到由孝及爱,上爱下孝,温暖人间,和谐统一。

  百善孝为先,所以我们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时代下,都应该孝顺父母,多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还记得几年前春晚上的一首经典歌曲《常回家看看》。工作之余,多给父母打打电话,陪父母聊聊天,听他们讲讲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成为他们的倾听者;假期时多回家看看,帮父母做做家务,锤锤后背,揉揉肩膀,陪他们散散步,逛逛公园。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图回报,只要我们做儿女的能多抽出点时间陪陪他们,他们就已经很满足了。他们并不需要儿女给他多少金钱,可能需要的就只是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他们不需要吃山珍海味,可能只是想能和儿女一起多吃几顿简单的家常饭;和父母在一起也可能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交流,你能像小时候一样依偎在他们怀里,感受着他们的爱,这些就足矣。

  子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去关心、孝敬自己的父母,不要等他们年老体衰的时候,去哭泣去后悔。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

  孝的观念是对中国乃至华人世界影响最为深重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因此,我们要继承儒学所倡导的合理孝道,借鉴古代的孝悌思想,来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让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9

  ——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就像一缕阳光,照射在心田,永远让人感到温暖与幸福。读完这本《孝经》后,我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所谓: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就是我们这些晚辈需要做的吗?如果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你的一切品行该从何谈起?

  孝就是在心里的爱吗?不,这还不够,孝还需要在行动上来证明。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孝子敬奉他的父母,平常在家的时候要尽自己的一切对父母恭敬;奉养饮食的时候则想尽办法使父母快乐;在父母有病时,要为父母担忧并细心照料。记得有一次,妈妈吃饭的.时候突然说她肚子痛,吃了两三口饭就不吃了,看妈妈在沙发上难受的样子,我担心极了,连连问妈妈用不用去医院。妈妈说:“不用管我,写你的作业。”我写作业时心都定不下来,写完作业,我又给妈妈端来一杯热水,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接着,我又读到了“鹿乳奉亲”的故事,写的是一个人的父母患了严重的眼疾,需要用新鲜的鹿乳来治。他装扮成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来到林中,取到了新鲜的鹿乳。有一次,他差一点被猎人当做真鹿射死,猎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被他的孝心感动,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射杀鹿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大自然中的动物们也怀着一颗孝心,那我们呢?是不是应该更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孝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真实的的报答,一种最朴实的表现。孝,是不求回报的,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孝敬你的父母吧,这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使命。“人之行,莫大于孝”,让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10

  下午放学,翟老师让我们回到家里自己学《孝经》第三章。

  第三章就是诸侯章,我先把第三章读了一遍,我不懂意思,我就拿出建一妈妈打的《孝经》的'翻译。我看了看意思,意思就是: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无论我们是老百姓、是诸侯、是宰相,还是皇帝,我们都要做到谦虚和以上几点。

孝经读后感11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孝经》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可是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一样等级的人应当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一样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与之后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一样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我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我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一样于其他的地方吧。《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最终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我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孝经读后感12

  中国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 ,它充分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尊敬兄长、孝顺 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孝经》是儒家思想在“孝”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它集中体现了古代先贤们对“孝”的解读及重视。

  孔子曾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乃一切道德的根本,若一 个人连最基本的孝顺父母都做不到, 那么这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品德也好不到哪里 去。论语中有那么一段话,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大概意思是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 这种人很少;不喜欢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 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正确原则就会形成。孝悌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 根本吧。从中可见“孝”在一个人的德行品质的培养中所起的基本作用。

  若一个 人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何谈其它的美德,整个社会更会处于一个混乱的境 况。 那么何为“孝”呢?《孝经》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 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 君,终于立身”便是孔子对“孝“的一种理解。母亲怀胎十月,并辛勤劳动抚养 我们成人,我们该懂得感恩,而爱惜自己的身体是我们回报父母恩情最基本的方 面。在学校要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亲对我们的期望,长大后更要好好工作,承担 起家庭重任,这便是一个人从出生至死去所需担负的家庭责任吧。在中国传统认 识中,让父母住好吃好便是对父母的孝顺了。久而久之,整个社会逐渐形成那么 一种风气,即把子女给父母物质上的满足与是否孝顺搭上勾。

  有些人认为只要多 给父母些养老费就是孝顺了, 他们往往一年到头都在外面拼命挣钱而很少有时间 回家看看爸妈。虽然我并不否认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子女对父母的孝心,但我 也认为不能只片面的强调经济上的满足。父母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但他们并不 要求我们回报多少,有时候他们只希望我们能坐下好好地陪他们说说话。而习惯 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他们往往会忽视对老年人精神上的关心,只知道定 时地寄钱给父母而不记得打打电话问候一下,这其实有点本末倒置了。多多地与 父母交流交流,陪父母走走看看,其实父母亲会更欣慰。联欢晚会上的一首“常 回家看看”道出了天下多少父母的心愿啊。 自有记忆以来我便讨厌参加丧礼,并不是说那里的气氛有多沉闷悲伤,只是 觉得整个仪式过于虚假。人活着时不懂得如何善待之,等亲人走了才在那里哭哭 啼啼未免可笑。当然我不是说中国传统丧礼该被取消,而是子女应该分清何为重 何为轻。丧礼上人们大声敬酒、熙熙攘攘,活像是在办喜酒,纵然在守灵时的哭 唱也显得那样勉强突兀。我不知道这种形式对活着的人来说有多少意义,但亲人 已去再怎么做样也于事无补了。

  当一家人在其父母死后大办其丧礼时,人们总说 些“啊,某某人多孝顺…”之类的话,我不禁纳罕难道这个社会对于孝顺的定义 竟降低到这种程度了吗?丧礼毕竟是做给活人看的, 所以但凡亲人在世时对他们 好才是真正的孝。那么做到何种程度上才能叫“好”呢?这其实是个挺难回答的 “色难, 问题,每个人的`心中自有一套标准。子夏曾问到何为“孝”,孔子回答道;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后孝乎?”这里是个反问句,即有 事情时做子弟的年轻人效劳, 有酒食, 让给父老享用, 做到这些方面就算孝了吗? 其实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最难。

  蓦然回想,这句话真的非常正确。平 常我们都在学校里,只是逢年过节才回家,但即便是这样,在家里的短暂时间里 我们也往往因受不了父母亲的唠叨关切而耐烦不已,有时还会顶几句,更有甚者 便会甩脸子给父母看。我们的一句无心之说可能会令父母难过很久,所以在我们 对父母的唠叨露出不耐之情时想想父母的心情吧,毕竟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

孝经读后感13

  《孝经》里有一句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每个人都是托体父母来到人间的,又在父母的呵护下一天天成长起来的,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所以孝养父母是天经地仪的。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敢问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你能爱谁?你不爱别人谁又能爱你。不孝父母之人不可交。

  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这个人绝对没好报,他的人生和事业都不会顺。这是天道,这是规律。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我们村有一家人不孝顺父母,老人六十多了,还去新疆摘棉花,回来后挣的钱被小俩口要走,不让老人花。

  先是丈夫建筑出事,摔下来,花了好几万。妻子又动手术,花费好几万。邻居们都说,遭报应了。其实这不是迷信,这是天道规律。哪些事业大发展的人绝大多数都孝敬父母的`人。

  厚德载物,从来不是句空话,百善孝为先,孝是最大的德。当我们真正从各方面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才会顺,孝顺可以这样解释吧。

孝经读后感14

  寒假里,我买了一本《孝经》,这本书主要讲了古代孝子是如何孝顺自己父母的,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汝南安阳(如今河南)的蔡顺,他非常(fēicháng)孝顺自己的老母,不过年有丧父。后来又赶上了王莽作乱,建立新朝,年年饥荒,柴贵米贵,于是蔡顺不得不采桑葚充饥。

  有次蔡顺采果时,遇见了红眉军。军中的领袖问为什么把桑葚红的放一边,黑的放一边,蔡顺答复:“红的甜,给老母吃。而黑的`酸,给自己吃。”红眉领袖被他的一片孝心(xiào xīn)感动了,送给了蔡顺三斗白米,一头肥牛。让蔡顺回去孝敬她的老母去。假设你问我:“为什么要孝?"我会告诉你:”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父母提供的。我记得二零一六年的一月份最冷的时候有零下十几度,爸爸为了早点干好活,六七点钟就出去干活(ɡàn huó)了,回来的时候,爸爸的手已经冻裂了,出现了一条条裂纹,流出了血。我想:古代人都那么孝顺父母,那我得更好的对待父母了。于是我给爸爸沏了一杯茶,又给爸爸打了一盆热水洗脚。

  于是我终于(zhōngyú)深知了父母对我的爱,我以后得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了。

孝经读后感15

  这次我读了《诸侯章第三》,它是《孝经》中的一个故事。

  它的译文是: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他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所以才能保证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

  诸侯是一个非常好的大官,他不骄傲,而且非常孝顺,值得大家学习!

《[经典]孝经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孝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精选)孝经读后感07-05

孝经读后感06-26

【精选】孝经读后感01-07

孝经的读后感10-24

《孝经》读后感07-27

《孝经》读后感(精)08-22

《孝经》读后感[实用]11-14

孝经读后感【热】02-21

【荐】孝经读后感12-23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Copyright©2003-2024gushici.weiyujianbao.cn版权所有

[经典]孝经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孝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1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假期我很荣幸拜读了孔老夫子的神圣著作—————《孝经》,它是中国儒家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的文明。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身有伤怡亲忧”告诫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若有伤害,父母会担心,行孝第一步要保护自己、爱惜好自己。我们要像孔老先生一样,时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保护、爱惜自己,珍惜父母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机会;要感激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一副容颜、一个躯体、一颗心灵。然而,好多人却不满足,不满足自己的容颜,羞涩闭门不出,想尽办法改变自己的容颜;不满足自己的身材,矮的想尽办法把自己变高,胖的想尽办法减肥;还有那么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这样不爱惜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如何谈孝父母呢?

  “夫孝,始于侍亲”孝最基本的就是供养父母,给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质保障,至少不要让父母跟着我们受冻挨饿。但是,转眼看看现在,我们都已经二十多岁了,又有几个人可以拍着自己的胸膛说:“我已经不再需要父母的帮助了”,“我每个月还可以给父母存一些钱”又有几家父母闲居在家里,享受着子女的孝行呢?恐怕大多数父母仍在辛勤的劳作,仍在流汗、流血。甚至现在社会上还出现了一群新人类——啃老族,他们从小吃父母的,喝父母的,长大了还在吃父母的,喝父母的,他们的孝又在何方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随着社会瞬息万变的发展,各种文化席卷而来,一些人对于“行孝”的概念理解也千差万别。有人认为只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就是行孝,有人认为只要每个月按时给父母生活费就是行孝,有些人则认为在千里之外打个电话就是行孝,更有甚者认为只要满足父母的一切要求就是行孝。其实,何为行孝?《论语》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所以,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孝”,就是以礼相待,是相互尊重,相互关照。以礼相待能够让人与人保持距离,以礼相待就不会无条件的顺从父母去作越礼之事。以礼安葬,以礼祭奠是对先人的追思,是对自身的鞭策。如果谁遇到了这样的父母留下违背于礼遗嘱,不该遵循,应按照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简而言之:孝就是要顺从父母的意愿,但是又必须是在道德和法律约束的范围之内进行,不去做逾越之事。《诗经》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双亲生养了我们,抚慰我们、养育我们、庇护我们,不厌其烦地照顾我们的成长。他们的恩德就像天空一样的浩瀚无边,我们必须要报答他们的恩德。所以,趁着还有机会,趁着我们此身未老,我们应该及时行孝。做儿女的能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多和父母说说心里话,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多从父母的角度看问题,为父母排忧解难,让父母衣食无忧,幸福地安度晚年;当父母疾病缠身,生活上丧失自理能力的时候,我们做儿女的能精心照料他们,不嫌弃父母,照顾他们是我们做儿女的应尽的责任,不要认为是一种负担。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是我们做儿女的对父母尽的最大的孝道,也是最好的行孝方式。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孟子也曾说过:“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他们所描述的是孝的更高的境界——孝顺父母,顺从父母的意愿。古语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今,我们不需要像王祥一样,赤身卧寒冰,求鲤归奉母;不需要像仲由一样,百里负米为亲食;也不需要像孟宗一样,抱竹而泣,持笋归做羹。我们能做的就是: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的意愿,父母让做的,我们努力去做,父母不让做的,我们呆着不去做,不要惹父母生气;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父母口渴了,静静的帮父母倒上一杯温水;父母累了,轻轻的擦掉父母额头上的汗珠;父母孤单了,默默的陪伴在他们身边;父母生病了,送去一次又一次的温馨的问候。这样,父母只要看到这些眼睛里面也会满含泪水;我们只要可以做到这些就很不错了,而不是让父母洗自己的衣袜,也不是坐在电视前面和父母争遥控,更不是一声不响的出去玩,而让父母为我们担忧。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做一个有孝行有德行的人,不光要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要爱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尊敬自己的父母同时,必须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孝行的人,然而,如今社会有多少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顺从,父母不让自己做的事情,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坚持去做,让父母伤心,这样的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顺从、都不孝敬,谈何尊重、爱所有的父母呢?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最高的境界乃是——修身立大志,做大事,留名于青史,以彰显父母的恩德。每一个父母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儿女成才,希望儿女能健健康康的长大,希望儿女在学校能吃好、睡好、学好。为此,他们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供我们上学、给我们买复习资料、为我们请家教,等我们长大了还为我们的婚姻、事业奔波忙碌,还为我们的子女担忧。因为不懂事,在学校经常逃课,浑浑噩噩,虚无缥缈,没有自己的志向,更没有实现志向的不懈努力,终日无所事事,不时还会违反校纪校规,让父母来学校,家长会丢尽父母的脸面,让父母为我们担心、难过。我们应该多为我们的父母想想,不要以为这些都是父母应该做的。在这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社会里,即使自己事业有所成绩,我们也要时刻想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不要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遗憾。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安享晚年。

孝经读后感2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反哺"的。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了"孝"字,这也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地。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反哺"的。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了"孝"字,这也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地系统地论述孝道,《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权威),于今已绝适合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便捷的,已可以理会这句话,当时联络多有不便,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取,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于"三年之丧",四科中十哲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过,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雕也,粪土之墙杇也"的'学生,为父母服丧三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三年,一年,这显然是弊端较多的行孝,就无须效仿了。诸如孝说,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最后也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之初,也不"崇拜偶像"的诫条,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仅是出伦道德,社会性,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孝道,毫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也适合现代社会。

  五四,虽都在提倡"尊老敬老爱老",古时"孝"与"忠"并列古代民众最讲究最看重的两大思想观念,是的微道。事实上,现代的人"孝"的观念已淡薄了。长此以往又听之任之的话,若干年后,又将是怎样?细细寻思,很有必要继承所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孝道,以使之符合当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3

  近日读到一篇报道: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在播出"我心目中的爸爸妈妈节目后。在一个月内受到500多封的来信。竟有90%的孩子表达了对父母的不满。掩卷长思,如鲠在喉。父母殚精竭虑,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岂不可悲?即使我的声音得不到真切的回应。我仍要大声呼喊:请孝敬我们的'父母,因为"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帮父母出谋划策,培养了我们睿智的头脑;帮父母干家务活,锻炼了我们健壮的身体;了解父母关心父母,使我们的心肠仁爱;体谅父母,忍让父母,使我们的心灵坚忍。

  “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我们早点注意这些看似寻常的小事,四年前那场夏令营里的较量或许是另外一个结局了。那场较量林法的大讨论,不只讨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更应讨论“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如果那些“小太阳”们能在家中从孝敬父母的小事中得锻炼,他们能在夏令营里臭态百出吗?

  四年,多少个昼夜,或许长得已经使人淡忘那个惨痛的教训:四年,弹指一挥间,或许短得还未唤醒睡熟的国人。炎黄子孙,你真的就甘心这样了吗?

  都说下个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是中国的脊梁。但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孝敬不了的人,怎能去效忠祖国母亲?更何谈为一国之栋梁,挑民族之重担?

  孝敬父母已经不只是一种家庭美德,更关系到一个人,一代人以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素质。我们岂能等闲视之!让我们再读一部孝敬之经吧!这不仅是对父母重叹德国诗人海涅之所叹:“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孝经读后感4

  据说《孝经》为孔子所作,它是中国儒家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书于秦汉时期,一向为中国历代社会所重视。《孝经》全书共18章,透过孔子与弟子曾(参)子之间的对话,精辟地阐述了儒家代表人对孝道的认识。孔子认为孝道是天然之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并提出以孝为本的治国理念。据说唐玄宗李隆基曾为此书作注,自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悉心读罢《孝经》,掩卷静思,尽管孔子对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庶人,不一样阶层的人行孝做了详尽而不一样的规定。笔者认为,孝是一个很普通的行为,孝是人类生命生存延续的一个重要环节,孝乃帝王贵族、百姓人家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孝经·庶人章》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经说上到一国之君,下到普通百姓,虽然身份地位不一样,但是,各人奉养父母应尽的孝道没有什么差别。如果有人因为身份地位的差异,而以各种理由不尽孝道,或者少尽孝道,那是绝对不允许的事情。所以,《孝经·圣治章》曰:“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纵观当今社会,这种“不爱其亲而爱他人,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的悖德悖礼之人比比皆是。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人类社会一种大公无私的大爱,这种爱大多时候只是挂在嘴上的东西,说了几千年,总是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但是,社会就是这样,总有忠心耿耿的忠烈之士,如:岳飞、文天祥、关天培、邓世昌、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等民族英雄,他们时刻想着忠于国家,报孝人民。因此,宋人范仲淹在《x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纵观当今之志士国人,能有多少人有如此之想法?忠君报国,此乃大爱,做不到尚且能够理解;孝敬父母,人间小爱,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孝敬父母本是一个在平常但是的'事情,没有什么太难做的,但是做得好的人寥寥无几。有人大发洪财,穷的只剩下钱了,可孝敬父母却分文不舍;有人高官厚禄,出进一大帮人拥着宠着,可孝敬父母却没有一点点功夫。唯独有偶的是中国的大贪官,贪财上亿元、上千万元者比比皆是,他们大多数将贪来钱财花在了二奶情妇身上,没有一个人给自我的父母买了豪宅和孝敬老人生活上。平时听那些人坐在主席台上高谈阔论,大讲特讲人间孝顺,二十四孝头头是道,子乎也者仁慈博爱,这就是中国社会道德的基本现状。道德滑坡,孝道冷淡的主要原因也就在于此。

  笔者发现《孝经》的每一章结尾,总是要用《经》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说明《孝经》与《诗经》有相通之处,它是从很平常的百姓生活中积累出来的最基本的最有人情味的东西。所以,《孝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并不陌生。对于孝道理解,笔者认为没有必要拔得太高,它无非是透过生活的点滴体现人间亲情,正所谓:细节成就伟大。这也许是“百善孝为先”依据。

  笔者自不敢说孝顺,但最起码有自我的认识。比如说:在家炒菜时,多延长三四十秒钟,尽量把菜炒烂一些,好让老人能吃得下;每顿饭做熟了,第一碗饭务必先端给老人;每一周给老人洗个热水澡,洗洗脚、剪剪指甲、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每一天早上帮行动不便的老娘梳梳头(给老娘梳头的感觉真好,笔者又感受)。每一天晚上帮老人关好窗户、拉好窗帘,早上又打开窗户、拉开窗帘;老人吃饭时系好围裙,饭后切忌要洗干净,晾干下顿吃饭时要用;老人感冒了要在第一时间赶紧给吃药;老人大多数都有便秘,要让他们吃得下,也要让他们能拉得出;老人尿裤子了,及时给换一件干净的;天气冷了,要及时给老人加上衣服;天气热了,要为老人换上单衣等等,这些基本的琐碎小事,就是孝道重要部分。另外,老人干了错事,我们也要批评他;老人执意要干不能干的危险事情,我们要及时加以制止;老人骂你不孝顺,你要乐于理解等等也就应算孝顺的一部分吧!

  做儿女的,个性是经常在老人跟前的人,常常感觉老人有一个最明显的偏心,就是他们老是惦记着不在跟前的子女,好象他们个个都比在跟前人的孝顺。他们觉得不在自我跟前的儿女在外都不容易,也需要老人的关照。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天下父母心吧!

  当今社会,在外创业,确实不易。但是,有些人总是因为工作忙为由,很少回家看望老人,动不动就是我给了多少多少钱。是的,孝敬老人确实需要钱,但钱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钱能够雇一个保姆,但买不来亲情;钱能够买来音乐,但买不来欢乐;钱能够雇人代为照顾老人,但买不来亲自孝敬父母那份真实感受。一个人当你在外感到困惑的时候,请你回到父母跟前,在父母岁月沧桑的眼睛里,你能够得到智慧的启迪;当你感到无助的时候,请你回到父母跟前,从那双皱巴巴的手上,你能够得来无穷的力量。孝顺能够使人懂得珍惜生命,孝顺会使人懂得怎样更好的应对生活,孝顺能够让你明白生命走到之后的艰难和不易啊!

  天下没有自私的父母,世上只有自私的儿女!

孝经读后感5

  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的开始是,把自己的身体保护好,不要损伤身体,比方坐姿不端,就会损害身体,就是不孝。身体虽然是自己的,但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再比方,有的同学到处乱跑,不小心掉到河里了,身体受了伤,父母最难受,你让父母难受了,你就是不孝,不是你的手疼,是父母的心疼,要比手疼的多。

  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作为一个人,必须要做到“小孝”,侍奉、照顾父母;用尊敬父母的方式,去尊敬你的`老师,同学们,长大后尊敬工作的领导,能够把天下的人都放到心里,就是“大孝”;能够全心全意为全天下的人效劳,就是“至孝”,就是圣人,是至孝之人。

  动物界,乌鸦老了,飞不动了,小鸟就会飞出去找食物回来喂给妈妈吃,连小鸟都懂的反哺,我们人难道还不如小鸟吗?孝经:孝敬父母。孝是上帝安排的,一定要孝顺父母,一定要对父母好,不要跟父母顶嘴,吵闹,。下面就来说说我是怎样,孝顺父母的吧!

孝经读后感6

  利用暑假,我阅读了曾参编著的《孝经》。我明白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正如《弟子规》教育我们的:“父母(fùmǔ)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孝为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乃至普通百姓都明白孝的重要性。周朝因为有了孝悌的.美德传承,所以一直兴盛了八百多年,周文王更是以身效仿,父亲重病在床,他衣不解带(yī bù jiě dài)的伺候父亲,给天下百姓做出了一个好的典范。受人尊敬的文化战士鲁迅,一生对母亲至爱至孝,让母亲吃饱、穿暖、住好,单独一人照顾着母亲的饮食起居,从无半句怨言。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为了治好母亲的粗脖子病和父亲的雀目病,潜心学医,翻遍大量医书,四处拜师学医,最终在他坚持不懈、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了根治这两种病的药方,而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代名医,著成了《千金方》,被世人尊称为“药王”。春秋时期的一位隐士名叫老莱子,他非常孝顺,总是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来供养双亲,甚至在自己年过古稀之后,还把两位老人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

  俗话说,我们学习国学经典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如《孝经》里所说的: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只有先做到了“事亲”,将来才能治国、平天下。而要做到“事亲”,我觉得应该要先做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担忧,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也是孝的根本。我们如今孝敬父母就要学会谅解(liàngjiě)父母,理解父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应该帮着父母做,多在闲暇时陪父母散漫步,聊聊天,多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只需这样,父母就会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的脸上就会多绽放一些笑容。

孝经读后感7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方面的很多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当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日,已能够不必理会句话,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

  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能够了。

  无论三年,还是一年,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日,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终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经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并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著社会职责,孔孟儒学提倡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能够以肯定的。对于今日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孝经读后感8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共分为18章,每一章都堪称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五千年一脉相承,无论中国的体制怎样的变幻,中国人民历经了多少的磨难,孝道,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结晶,当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间时,注定我们将来要承担这份责任。我们无法体会母亲在一天天衰老,从黑发到白发,从紧俏的皮肤到渐渐变得粗糙的脸,岁月将这份见证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脸上。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长,父母给予我们太多的爱。正是在父母无私的爱护下,我们才得以健康的成长,父母教我们学说话、学走路、学做事、学做人。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时刻在关注我们的成长,对我们的关爱无微不至,但却不图任何回报。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动物如此,那人类又怎能不孝顺自己的父母呢。

  孝是人的道德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孝敬父母最重要的,也是最基层的条件就是听他们的话,只要他们说的是对的,就一定要照着去做,因为这些话对我们多多少少都是有好处的。所谓“孝顺”,并不是必须顺从。孔夫子在《孝经》中告诉我们:孝,不是做样子,而是发自内心的对长辈真挚的感情,不是盲目听从,而是在长辈有所失误的时候,也能提出适当的建议,不是只孝敬家里的长辈,而是爱己及人,爱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能做到由孝及爱,上爱下孝,温暖人间,和谐统一。

  百善孝为先,所以我们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时代下,都应该孝顺父母,多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还记得几年前春晚上的一首经典歌曲《常回家看看》。工作之余,多给父母打打电话,陪父母聊聊天,听他们讲讲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成为他们的倾听者;假期时多回家看看,帮父母做做家务,锤锤后背,揉揉肩膀,陪他们散散步,逛逛公园。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图回报,只要我们做儿女的能多抽出点时间陪陪他们,他们就已经很满足了。他们并不需要儿女给他多少金钱,可能需要的就只是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他们不需要吃山珍海味,可能只是想能和儿女一起多吃几顿简单的家常饭;和父母在一起也可能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交流,你能像小时候一样依偎在他们怀里,感受着他们的爱,这些就足矣。

  子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去关心、孝敬自己的父母,不要等他们年老体衰的时候,去哭泣去后悔。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

  孝的观念是对中国乃至华人世界影响最为深重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因此,我们要继承儒学所倡导的合理孝道,借鉴古代的孝悌思想,来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让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9

  ——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就像一缕阳光,照射在心田,永远让人感到温暖与幸福。读完这本《孝经》后,我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所谓: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就是我们这些晚辈需要做的吗?如果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你的一切品行该从何谈起?

  孝就是在心里的爱吗?不,这还不够,孝还需要在行动上来证明。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孝子敬奉他的父母,平常在家的时候要尽自己的一切对父母恭敬;奉养饮食的时候则想尽办法使父母快乐;在父母有病时,要为父母担忧并细心照料。记得有一次,妈妈吃饭的.时候突然说她肚子痛,吃了两三口饭就不吃了,看妈妈在沙发上难受的样子,我担心极了,连连问妈妈用不用去医院。妈妈说:“不用管我,写你的作业。”我写作业时心都定不下来,写完作业,我又给妈妈端来一杯热水,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接着,我又读到了“鹿乳奉亲”的故事,写的是一个人的父母患了严重的眼疾,需要用新鲜的鹿乳来治。他装扮成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来到林中,取到了新鲜的鹿乳。有一次,他差一点被猎人当做真鹿射死,猎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被他的孝心感动,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射杀鹿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大自然中的动物们也怀着一颗孝心,那我们呢?是不是应该更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孝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真实的的报答,一种最朴实的表现。孝,是不求回报的,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孝敬你的父母吧,这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使命。“人之行,莫大于孝”,让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10

  下午放学,翟老师让我们回到家里自己学《孝经》第三章。

  第三章就是诸侯章,我先把第三章读了一遍,我不懂意思,我就拿出建一妈妈打的《孝经》的'翻译。我看了看意思,意思就是: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无论我们是老百姓、是诸侯、是宰相,还是皇帝,我们都要做到谦虚和以上几点。

孝经读后感11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孝经》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可是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一样等级的人应当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一样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与之后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一样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我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我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一样于其他的地方吧。《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最终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我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孝经读后感12

  中国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 ,它充分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尊敬兄长、孝顺 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孝经》是儒家思想在“孝”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它集中体现了古代先贤们对“孝”的解读及重视。

  孔子曾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乃一切道德的根本,若一 个人连最基本的孝顺父母都做不到, 那么这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品德也好不到哪里 去。论语中有那么一段话,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大概意思是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 这种人很少;不喜欢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 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正确原则就会形成。孝悌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 根本吧。从中可见“孝”在一个人的德行品质的培养中所起的基本作用。

  若一个 人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何谈其它的美德,整个社会更会处于一个混乱的境 况。 那么何为“孝”呢?《孝经》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 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 君,终于立身”便是孔子对“孝“的一种理解。母亲怀胎十月,并辛勤劳动抚养 我们成人,我们该懂得感恩,而爱惜自己的身体是我们回报父母恩情最基本的方 面。在学校要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亲对我们的期望,长大后更要好好工作,承担 起家庭重任,这便是一个人从出生至死去所需担负的家庭责任吧。在中国传统认 识中,让父母住好吃好便是对父母的孝顺了。久而久之,整个社会逐渐形成那么 一种风气,即把子女给父母物质上的满足与是否孝顺搭上勾。

  有些人认为只要多 给父母些养老费就是孝顺了, 他们往往一年到头都在外面拼命挣钱而很少有时间 回家看看爸妈。虽然我并不否认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子女对父母的孝心,但我 也认为不能只片面的强调经济上的满足。父母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但他们并不 要求我们回报多少,有时候他们只希望我们能坐下好好地陪他们说说话。而习惯 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他们往往会忽视对老年人精神上的关心,只知道定 时地寄钱给父母而不记得打打电话问候一下,这其实有点本末倒置了。多多地与 父母交流交流,陪父母走走看看,其实父母亲会更欣慰。联欢晚会上的一首“常 回家看看”道出了天下多少父母的心愿啊。 自有记忆以来我便讨厌参加丧礼,并不是说那里的气氛有多沉闷悲伤,只是 觉得整个仪式过于虚假。人活着时不懂得如何善待之,等亲人走了才在那里哭哭 啼啼未免可笑。当然我不是说中国传统丧礼该被取消,而是子女应该分清何为重 何为轻。丧礼上人们大声敬酒、熙熙攘攘,活像是在办喜酒,纵然在守灵时的哭 唱也显得那样勉强突兀。我不知道这种形式对活着的人来说有多少意义,但亲人 已去再怎么做样也于事无补了。

  当一家人在其父母死后大办其丧礼时,人们总说 些“啊,某某人多孝顺…”之类的话,我不禁纳罕难道这个社会对于孝顺的定义 竟降低到这种程度了吗?丧礼毕竟是做给活人看的, 所以但凡亲人在世时对他们 好才是真正的孝。那么做到何种程度上才能叫“好”呢?这其实是个挺难回答的 “色难, 问题,每个人的`心中自有一套标准。子夏曾问到何为“孝”,孔子回答道;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后孝乎?”这里是个反问句,即有 事情时做子弟的年轻人效劳, 有酒食, 让给父老享用, 做到这些方面就算孝了吗? 其实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最难。

  蓦然回想,这句话真的非常正确。平 常我们都在学校里,只是逢年过节才回家,但即便是这样,在家里的短暂时间里 我们也往往因受不了父母亲的唠叨关切而耐烦不已,有时还会顶几句,更有甚者 便会甩脸子给父母看。我们的一句无心之说可能会令父母难过很久,所以在我们 对父母的唠叨露出不耐之情时想想父母的心情吧,毕竟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

孝经读后感13

  《孝经》里有一句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每个人都是托体父母来到人间的,又在父母的呵护下一天天成长起来的,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所以孝养父母是天经地仪的。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敢问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你能爱谁?你不爱别人谁又能爱你。不孝父母之人不可交。

  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这个人绝对没好报,他的人生和事业都不会顺。这是天道,这是规律。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我们村有一家人不孝顺父母,老人六十多了,还去新疆摘棉花,回来后挣的钱被小俩口要走,不让老人花。

  先是丈夫建筑出事,摔下来,花了好几万。妻子又动手术,花费好几万。邻居们都说,遭报应了。其实这不是迷信,这是天道规律。哪些事业大发展的人绝大多数都孝敬父母的`人。

  厚德载物,从来不是句空话,百善孝为先,孝是最大的德。当我们真正从各方面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才会顺,孝顺可以这样解释吧。

孝经读后感14

  寒假里,我买了一本《孝经》,这本书主要讲了古代孝子是如何孝顺自己父母的,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汝南安阳(如今河南)的蔡顺,他非常(fēicháng)孝顺自己的老母,不过年有丧父。后来又赶上了王莽作乱,建立新朝,年年饥荒,柴贵米贵,于是蔡顺不得不采桑葚充饥。

  有次蔡顺采果时,遇见了红眉军。军中的领袖问为什么把桑葚红的放一边,黑的放一边,蔡顺答复:“红的甜,给老母吃。而黑的`酸,给自己吃。”红眉领袖被他的一片孝心(xiào xīn)感动了,送给了蔡顺三斗白米,一头肥牛。让蔡顺回去孝敬她的老母去。假设你问我:“为什么要孝?"我会告诉你:”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父母提供的。我记得二零一六年的一月份最冷的时候有零下十几度,爸爸为了早点干好活,六七点钟就出去干活(ɡàn huó)了,回来的时候,爸爸的手已经冻裂了,出现了一条条裂纹,流出了血。我想:古代人都那么孝顺父母,那我得更好的对待父母了。于是我给爸爸沏了一杯茶,又给爸爸打了一盆热水洗脚。

  于是我终于(zhōngyú)深知了父母对我的爱,我以后得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了。

孝经读后感15

  这次我读了《诸侯章第三》,它是《孝经》中的一个故事。

  它的译文是: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他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所以才能保证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

  诸侯是一个非常好的大官,他不骄傲,而且非常孝顺,值得大家学习!